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狭义的动机错误刑法

狭义的动机错误刑法

发布时间: 2022-06-20 21:55:44

A. 刑法上认识错误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一)法律认识错误的理论研究概况

(1)否定说。认为刑事责任的承担不要求行为人具有违法性意识,即违法性的认识错误并不能够成为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的正当理由。“违法性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丝毫无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只须有对事实的认识即可”。德国学者洛克辛说“如果把违法性意识作为处罚国民的一般条件,就等于国家为轻率者、梦想家、狂唁者和愚蠢者提供了违反法律的通行证,就等于国家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英美刑法一贯坚持“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Ignorantia juris non excusat)的原则,换言之,“在作为主观的犯罪成立要件的犯意中,不要求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2)肯定说。该说认为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准,使个人决定其作为和不作为的依据,知法犯法是行为人“对法有敌意”,国家有权对其处罚;违法性认识错误可以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如果以此种观点为视野,例如,针对父亲杀死逆子为民除害这同一事实,熟知刑法的行为人要承担故意杀人罪责,而不知刑法者则不承担刑事责任,这样岂不尴尬。因此,此种学说并不科学。

(3)折衷说。折衷说认为违法性认识错误可否阻却或减轻刑事责任不可一概而论,对违法性缺乏认识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但如果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缺乏认识则可排除主观故意。

上述各学说虽然都有其合理性,但都并不充分。解决法律认识错误问题,应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作为司法最终的裁判标准,应进行综合判断,以避免刑法的“专横”。

(二)事实认识错误的理论研究概况

事实认识错误的学说,目前国外主要有三:具体符合说、抽象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

(1)具体符合说:主张犯罪故意的成立,必须是行为人主观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客观发生的构成事实完全具体地一致。按照具体符合说,行为人主观预见事实与客观发生事实只要不能达到完全具体的一致便阻却故意,却不当地缩小了故意的成立范围。如在对象错误场合,行为人误把甲当作乙而予以杀害,是甲或是乙在法律上的区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甲或乙的生命权在刑法的法益保护上是平等的。

(2)抽象符合说:主张犯罪故意的成立,无须行为人主观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客观发生的构成事实完全具体地一致,而只是抽象地相符合即可。按照抽象符合说,行为人主观预见的事实与客观发生的事实只要抽象地一致便成立故意,无论对象错误还是打击错误,对于客观发生的事实均不阻却故意,却不当地扩大了故意犯罪的成立范围。

(3)法定符合说:主张犯罪故意的成立,只须是行为人主观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客观发生的构成事实法定性质一致,即在构成要件范围内一致即可。法定符合说以构成要件论为基础,强调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只要在构成要件的实质评价上相一致,对于实际发生的犯罪事实便成立故意,合理地界定了故意的成立范围。

B. 狭义的刑法是指刑法典

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是正确的。狭义刑法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回。与广义刑法、狭义答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区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

相关资料: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具体些说,也就是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该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嫌疑人 刑罚处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不仅仅指刑法典,还包括对刑法典中局部内容进行修改补充的决定或补充规定;也包括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对刑法典进行局部修改补充的决定或补充规定,理论上称为单行刑法;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理论上称为附属刑法。所以,广义刑法是由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组成的。狭义刑法则仅指系统地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在我国,即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 狭义刑法是指什么

法律分析:狭义的刑法是指刑法典。狭义刑法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区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具体些说,也就是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该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嫌疑人 刑罚处罚的法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D. 刑法中认识错误的类型及处理原则. (要求作出简单论述)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有不正确理解或者对有关客观事实存在不符合真相的认识。罪过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认识因素不同,就会影响意志因素,因而影响罪过。行为人的认识错误,既可能影响罪过的有无与罪过的形式,也可能影响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是既遂还是未遂,还可能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与否。认识错误包括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有误解。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其实该行为并非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例如,行为人以为与现役军人的配偶通奸是犯罪,在实施通奸行为后自动投案。但刑法并没有将这种行为规定为犯罪。这种情况称为幻觉犯。既然某种行为并非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就不能因为行为人误认为是犯罪而认定为有罪。
2.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行为不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其实该行为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例如,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窃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其实刑法第219条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这种认识错误是否影响定罪,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第一种观点坚持不知法律不免责的原则。第二种观点相反,认为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只能是违法性的认识,而不是社会危害性的认识。第三种观点认为,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违法性之间,只要认识其中之一即可。第四种观点认为,认识行为的违法性一般来说不是犯罪故意的内容,但不能绝对化。根据行为人的具体情况,如果确实不知法律,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则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第五种观点认为,如果行为人认识自己的行为是社会危害性行为而有意识地实施,则不能因为他自称不知法律,而排除故意的罪过。如果行为人确因不认识行为的违法性,从而也不认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则应排除犯罪的故意。通说采取第五种观点。
3.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在罪名、罪数、量刑等方面有不正确的理解。例如,行为人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故意造成被保险人伤残,行为人误认为只成立保险诈骗罪,事实上成立保险诈骗罪与故意伤害罪。显然,行为人的这种认识错误不影响定罪与量刑。
事实认识错误 故意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因此,对客观事实的认识错误就可能影响故意。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个犯罪构成的范嗣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因而也被称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具体的事实错误主要包括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关系的错误。
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或者说,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所发生的事实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构成,因而也被称为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抽象的事实错误只有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两种情况

E. 法律行为意思表示不真实,不自由产生的后果

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自由:如受欺诈、胁迫等外部原因导致意思表示不自由,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上,表现为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二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有三种情况真意保留,指行为人故意隐瞒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大多为开玩笑的行为;虚伪表示,即行为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行为,指行为人将其真意隐藏在虚假的意思表示中,如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没有对单独虚假表示作规定,但在第58条明确规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无效。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以虚假的合法行为掩盖真实的非法行为”而设置的。具体包括:
(1)以虚假的民事法律行为掩盖某种违法行为(如以无息借款掩盖高利贷);
(2)以虚假的民事法律行为掩盖其他真实的违法行为(如以买卖行为掩盖行贿受贿)。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通谋的虚假的意思表示均认定为无效。对以虚假行为掩盖合法的真实行为的(如行为人基于某种原因,以赠与行为掩盖买卖行为),则认定其虚假行为无效,按被掩盖的真实行为予以认定。
误解:
(一)误解的概念和特征
误解是指认识与对象的不一致,即行为人对民事行为的内容或其他有关情况产生认识上的错误,以至于意思表示与内心意志不一致。例如,买受人对出卖物的价格发生误解(价格为10000元,误解为1000元)等。
误解具有以下特征:
1.误解是行为人对民事行为的基本要件形成了错误的概念或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使其意思表示与真实意志不一致。其表现为,如果当事人了解真实情况,就不会进行该种意思表示。
2.误解只能于误解一方当事人未受对方的不法影响时才能存在。如果一方因相对方故意进行的错误陈述或其他欺骗行为而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意思表示,则构成因受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例如,买受人对价格产生的错误认识,是由于买受人自己的疏忽大意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出卖人的欺诈行为导致的。
3.误解必须是对民事行为有关事项的认识错误。下列情形一般不能构成误解:
(1)意思表示动机上的错误。意思表示的动机是当事人作意思表示的起因或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为保护交易安全,意思表示动机的错误不能影响行为的效力。只有当行为人将动机以条件的形式附加于意思表示,使动机成为意思表示的内容时,行为人对动机的错误,才能构成误解。例如,甲在病中的朋友已经去世,但甲误认为其朋友还活着,因此与乙订立买卖合同,购买纪念品准备赠与其朋友。此种情形不构成误解。
(2)行为人对标的物的用途等判断失误而产生的错误。这种情形类似于意思表示动机的错误,也不能构成误解。如甲公司误认为乙公司出卖的机器设备可以经过改造后用于自己的生产流水线,从而与之订立买卖合同,在乙交付后,甲发现根本不可能使用于自己的流水线。
(3)当事人对履行合同的能力的认识错误。当事人过高估计自己的履行能力而与他人订立合同,后来发现自己根本无力履行合同义务。此种情形不属于对合同本身内容的认识错误,故不构成误解。例如,甲运输公司与托运人乙公司订立运输合同之后,发现自己根本无适当的机器设备完成合同规定的运输义务。此种情形,甲无权主张撤销运输合同,而只能承担不能履行合同的违约责任。
(二)误解的效果
误解通常是因为发生误解的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而产生的。同时,误解有时仅仅是对民事行为部分事项或次要内容发生认识错误。如果任何误解都可以影响意思表示的效力,则善意相对人乃至第三人的利益就有可能遭受不应有的损害。因此,各国民法都规定,只有对于行为内容的重大误解,才能导致民事行为的无效。我国《民法通则》第59条也明确规定,只有当“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时,才允许当事人提出变更或撤销该行为的请求。
一般认为,下列情形为重大误解:
1.对民事行为性质的误解(如将买卖行为误认为是租赁行为而在合同文本上签字等);
2.对相对方当事人的误解(如将甲误认为是乙而与之为民事行为)。一般情况下,对相对方当事人的选择不会对民事行为的结果发生重大影响(如买卖行为中,买受人的身份对出卖人的利益一般影响不大),但是,如果相对方的特定身份已成为民事行为的实质性要素或相对方当事人的确定对民事行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对相对方当事人的误解,也可构成重大误解。例如,赠与行为中对受赠人是谁的误解、委托合同中对受托人身份的误解等;
3.对标的物同一性的误解。如果当事人双方所认定的标的物实际上不是同一事物,即为对标的物同一性的误解。例如,甲有A及B两处房屋,甲想将A房出卖给乙,而乙误认为甲想出卖的是B房,双方就此订立了房屋买卖合同。根据双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基于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原则,前述情形,由于当事人双方实际上并未就同一标的物达成任何协议,因而其行为不具有效力。
4.对标的物质量的误解并且在交易习惯上被认为十分重要的。 对于重大误解的认定,我国司法解释比较注重考察误解的结果是否导致双方利益的重大不平衡。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F. 那位大哥有民法、刑法、民诉、刑诉的练习题难度中等。谢谢。

要什么层次什么难度的?

先提供一些: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纸上所选答案的字母涂黑)

1、《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决定》属于

A、狭义刑法 B、单行刑法 C、附属刑法 D、刑法典

2、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犯罪的同类客体 B、危害行为的形式 C、犯罪对象的特点 D、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3、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A、 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B、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C、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 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4、 从一般意义而言,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了

A、 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 B、 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

C、 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 D、 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5、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下列情形中,应当采用限制加重原则实行并罚的是

A、 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者最重刑为死刑的

B、 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者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

C、 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 D、 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

6、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

A、表面联系 B、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C、一般联系 D、普遍联系

7、 我国刑法学普遍公认的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A、行为 B、犯罪构成 C、法益 D、因果关系
8、 在下列犯罪中,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的是

A、重大责任事故罪 B、交通肇事罪 C、放火罪 D、破坏交通工具罪

9、 根据刑法的规定,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法定对象有

A、 火车、汽车、电车、拖拉机 B、 汽车、电车、船只、摩托车

C、 电车、船只、航空器、火车轨道 D、 船只、航空器、火车、汽车、电车

10、 某国有林场为解决本单位职工福利,擅自采伐所管理的林木1000余棵。其行为属于

A、 单位构成盗伐林木罪 B、 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个人构成盗伐林木罪

C、 滥伐林木罪 D、 不构成犯罪

四、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纸上所选答案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给分)

1、 在下列情形中,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终止的是

A、不法侵害已经完结 B、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

C、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 D、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

2、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包括

A、目的相同 B、行为的对象相同 C、前提相同 D、危害来源相同

3、 有权对刑法作出司法解释的机关包括

A、 公安部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4、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杀人罪 B、抢劫罪 C、贩卖毒品罪 D、放火罪

5、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行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

A、有认识 B、无认识 C、推定认识 D、认识错误

6、 处断的一罪包括

A、结果加重犯 B、吸收犯 C、牵连犯 D、连续犯

7、 我国刑罚的目的包括

A、惩罚犯罪 B、特殊预防 C、一般预防 D、罪刑等价

8、 我国刑法规定的量刑制度包括

A、累犯 B、立功 C、减刑 D、自首

9、 在下列犯罪中,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的是

A、徇私枉法罪 B、枉法裁判罪 C、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 D、玩忽职守罪

10、 贪污罪的犯罪对象包括

A、 国有财产 B、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C、 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损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

D、 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运输的私人财

五、名词解释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1、 过于自信的过失 2、 教唆犯

3、 死刑 4、 非法持有毒品罪

六、 简答题(本题人3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18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1、 不作为犯罪之行为人的义务来源有哪些?

2、 犯罪集团的成立条件 3、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特征

七、 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案例分析要求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法条评析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1、案例分析

甲某,男,26岁,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1999年12月刑满释放。

乙某,男,18岁。

2000年4月底,甲某与乙某多次密谋共同实施抢劫,并为此准备了凶器。2000年5月上旬,甲某、乙某携带凶器多次于夜间在偏僻小路旁守候,欲抢劫行人财物,但均未遇见行人。2000年6月,甲某和乙某在公安机关例行检查中,因没有身份证和暂住证而受到盘问。经公安人员教育,两人将上述情况如实供述。

试析对甲某、乙某应当如何定罪处罚?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 )
A、 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2、我国刑法学说中公认的因果关系的首要特征是( )
A、客观性 B、必要性 C、危害性 D、主客观统一性
3、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单位应当对刑法规定的所有犯罪负刑事责任 B、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
C、单位犯罪的实质特征是为了单位的利益 D、没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犯罪的,以个人犯罪论处
4、关于过失犯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B、过失犯不存在未完成罪
C、既处罚过失结果犯也处罚过失危险犯 D、过失犯罪不构成累犯
5、甲给乙5万元请乙“教训”丙一顿,乙给丁2万让丁打丙,并带丁辨认了丙。之后,甲感到害怕,又打电话给乙说不打了,并说愿意承担“违约”责任,只需乙退回2.5万元。乙当即说“听你的”,但未向丁转述。丁还是带人将丙打成重伤,甲的行为属于( )
A、 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6、根据刑法规定,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形是( )
A、 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B、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
C、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 D、盲人犯罪
7、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最主要的差别是( )
A、 认识因素不同 B、意志因素不同 C、动机不同 D、目的不同
8、下列情形中属于必要共犯的是( )
A、 包庇罪 B、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C、寻衅滋事罪 D、组织恐怖组织罪
9、张某潜入李某家中盗窃财物,被李某发现,张某为脱身而杀死李某后逃走。对张某的行为应当( )
A、 以非法侵入住宅罪、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B、以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C、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D、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10、梁某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拘役1个月并宣告缓刑,其缓刑考验期限最低应为( )
A、 6个月 B、3个月 C、2个月 D、1个月
11、甲因与丙有矛盾,故邀乙相助打丙。到丙家后,乙冲过去给丙一拳,致丙口鼻流血;甲随即刺丙一刀,造成丙重伤。关于本案正确的说法是( )
A、 对乙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处罚 B、对乙按故意伤害致伤处罚
C、乙不构成犯罪,因为其拳击未造成轻伤以上的结果 D、对乙应当按照主犯处罚
12、邹某在盗窃时被当场抓获,经审讯,邹某主动交代了自己与李某共同盗窃某仓库的犯罪事实。对邹某的交代行为应当认定为( )
A、 自首 B、坦白 C、立功 D、自首并立功
13、罗某因涉嫌抢劫被公安机关挽留,后寻机脱逃。罗某的抢劫行为( )
A、 追诉期限为10年 B、追诉期限为15年 C、追诉期限为20年 D、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14、下列行为中应当按盗窃罪定罪处罚的是( )
A、甲窃取一份密级的高考试卷,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B、乙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办理移动电话入网,并使用该移动电话,给电信部门造成3万元的话费损失 C、丙拣到一张他人的信用卡,然后持卡消费3万元 D、丁窃取他人在公共网络上的财长账号并使用,造成他人3万元的损失
15、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他人邮件并窃取其中财物的行为,以下列哪种罪行定罪从重处罚?( )
A、盗窃罪 B、私自开拆邮件、电报罪 C、侵占罪 D、职务侵占罪
16、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李某与无业人员张某勾结,由李某利用职务便利同张某共同骗取本单位的数额巨大的财物。对上述行为应当认定为( )
A、 李某构成贪污罪,张某构成盗窃罪 B、李某构成贪污罪,张某构成诈骗罪
C、李某和张某共同构成贪污罪 D、张某和李某共同构成诈骗罪
17、甲、乙通奸生有一女,为避人耳目,将女婴置于人迹罕至的山林中,该女婴因饥渴而死。甲、乙构成( )
A、 遗弃罪 B、虐待罪 C、故意杀人罪 D、过失致人死亡罪
18、甲为索取债务而将乙拘禁于一地下室,然后向其家属要求偿还乙所欠债务5万元。甲的行为构成( )
A、 绑架罪 B、非法拘禁罪 C、绑架罪和非法拘禁罪 D、抢劫罪和非法拘禁罪
19、以下犯罪中,必须告诉才处理的是( )
A、 侵占罪 B、所有的侮辱罪 C、诬告陷害罪 D、所有的诽谤罪
20、甲晚上见一老人提一公文包(内有现金2万元)独自行走,就冲上前去,夺包就跑,因夺包时用力过猛,将老人带倒在地摔成重伤。甲的行为应当认定为( )
A、 抢劫罪 B、抢夺罪 C、过失致人重伤罪 D、抢夺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

二、多项选择题:21-2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21、犯罪的“着手”是指( )
A、 开始实施犯罪的准备行为 B、开始实施刑法某条罪状中描述的行为
C、开始实施实行行为 D、开始实施能够直接危害客体的行为
22、甲本欲杀乙,将乙的孪生弟弟丙误认为乙杀死。对此正确的说法是( )
A、甲对丙之死亡结果承担故意责任 B、甲对丙之死亡结果承担过失责任
C、属于对象认识错误 D、属于行为差误
23、作为中止犯成立时间条件的在犯罪过程中包括( )
A、在预备犯罪过程中 B、在实行犯罪过程中
C、对故意犯罪的结果犯而言,在危害结果发生之前 D、对过失犯罪而言,在危害结果发生以前
24、在刑法理论上,实质的一罪包括( )
A、 继续犯 B、连续犯 C、结果加重犯 D、想象竞合犯
25、法律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
A、行为的刑事违法性消失 B、没有必要认定为犯罪
C、客观上没有造成实际损害后果 D、主观上继续完成该罪的危险性消失
案例分析题:31题,15分。
31、甲(19周岁)与乙(15周岁)合谋盗窃,并约定由甲携带匕首以防保安人员抓捕。晚12时许,二人到达某超市。甲进入超市,乙留在门外望风。甲发现无人值班,遂窃得现金5万余元,二人平分。此外,人民法院还查明以下事实:(1)甲于6个月前曾经抢劫他人财物2000元;(2)甲于1年前因犯抢夺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请分析:(1)甲、乙二人在超市作案的行为应如何认定?为什么?(7分)(2)对甲、乙二人如何处理?为什么?(8分)

G. 广义刑法和狭义刑法的含义

刑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

刑法还可区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特别刑法指仅使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国,也叫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各阶级经济上的利益。

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且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 ,并给予犯罪嫌疑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狭义的动机错误刑法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条:

【立法宗旨】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 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

【本法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条: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条:

【罪责刑相适应】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有两种规定方式:

一是从公布之日起生效;

二是公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施行法。

我国刑法于1979年7月1日通过,7月6日颁布,自1980年1月1日起生效;1997年3月14日通过的新刑法的生效日期规定在刑法第452条,即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刑法的失效时间,有两种方式:

一是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某些法律失效;

二是自然失效,即新的法律的颁布代替了同类旧法的内容,或者由于原来立法的特殊条件消失,旧法自行失效法。

在溯及力问题上,我国实行从旧兼从轻原则,即:

1.对于在新刑法实施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使用当时的法律;

2.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新刑法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的,适用新刑法。

H. 民法中的动机错误怎么理解,通俗的解释有没有,有例子更好

动机错误是发生在意思表示形成阶段的错误。所谓动机错误,是指意思表示缘由的错误,即表意人在其意志形成的过程中,对其决定为某特定内容意思表示具有重要性的事实,认识不正确。

例如不知女友已与他人结婚而购买订婚钻戒。在动机错误中,表意人的动机错误形成的风险由表意人自己承担。但有例外存在。

例外一、相对人明知表意人的动机错误。如果相对人明知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有错误,负有诚实信用原则或者法律规定的提示义务而没有提示的。表意人可以依据缔约过失责任主张其意思表示无效,如果有信赖利益的损失还可主张赔偿。

例外二、对有关物的性质以及人的资格上的认识错误而发生的动机错误。所谓性质错误是指表意人对有关物的性质或人的资格上的认识错误。

所谓物的性质,除了包含物的形状、质量、颜色、气味、化学成分等特定情形,还包括那些足以影响物的使用和价值的事实,包括权利、集合物或者企业在内。足以影响物的使用及其价值的事实或法律关系。

人的资格可以表现为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态、知识、声望、支付能力等。在动机错误当中,当事人的资格,物的性质,若交易上认为重要的,其错误,拟制为意思表示内容之错误。

例外三、双方的动机都有错误的。指的是错误同时发生于法律行为的双方当事人。

在此等情形中,双方当事人系以一定的事实的发生或存在作为法律行为的基础,此项法律行为基础不存在的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从而不能经行的认为是"动机错误",不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使一方当事人受契约拘束。

纵使赋予受有不利的一方当事人撤销权,亦非合理,因其须对相对人负信赖利益的赔偿责任。其较能兼顾双方当事人利益的解决方法,系依诚实信用原则调整当事人的法律关系。

(8)狭义的动机错误刑法扩展阅读:

对于意思表示错误类型的划分,对各国法律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只有科学可行的划分,才能具体有效的处理各种错误。

对于“错误”分类各个国家的规定不同,德国和台湾民法典认为,错误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内容错误、动机错误、表达错误。

法国对错误的划分为:标的物性质的错误和当事人资格发生的错误,并且要求在证明对这两者发生错误认识的同时,必须证明正是基于这一错误情形而订立合同的,才对合同效力产生影响。

英国则讲错误分为共同错误和单方错误,共同错误规定错误必须是基本的涉及事实的错误时才可能发生作用,单方错误则采取了特殊的规定。

参考资料来源:德宏长安网-意思表示错误类型及其救济

I. 狭义的刑法是指

法律分析: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狭义刑法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具体些说,也就是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该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嫌疑人 刑罚处罚的法律。狭义刑法则仅指系统地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J.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包括动机错误吗

刑法中来的认识错误不包自括动机错误。
认识错误指的是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和事实情况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认识错误主要包括对法律认识的错误(如假想的犯罪、假想的不犯罪、对应成立的罪或应判处刑罚的轻重上的认识错误)以及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如对犯罪客体、犯罪对象、因果关系等因素的认识错误),但不包含对动机的认识错误。
动机错误是指行为人(民法中即表意人)在其意志形成的过程中,对其决定为某特定内容行为具有重要性的情境事实,认识不正确。如果他具备了正确的认识,那么他将作出的是另一个决定。

热点内容
法官与刽子手百度云 发布:2024-11-18 10:37:55 浏览:317
购房协议有法律效力吗定金 发布:2024-11-18 09:46:39 浏览:545
中级会计师经济法目录6 发布:2024-11-17 22:37:33 浏览:943
农村分单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7 22:04:46 浏览:941
交大经济法第四次作业 发布:2024-11-17 21:12:11 浏览:748
实体法学派 发布:2024-11-17 20:45:53 浏览:462
安徽律师培训 发布:2024-11-17 18:53:19 浏览:779
鞍山法院在哪里 发布:2024-11-17 17:58:50 浏览:25
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4-11-17 17:41:28 浏览:580
泗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系方式 发布:2024-11-17 17:29:13 浏览: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