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我国民法典

我国民法典

发布时间: 2020-12-23 20:45:45

① 中国民法典主要内容和意义

我国民法典是一部理念先进、体例科学、结构严谨、内容完整的法典。总计1260条,专包括总则编和物权、合同、人属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6个分编。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立法工作者、专家学者的夙愿。”张文显介绍,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我国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吸收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我国民法典最重要的创新和最大亮点之一。”王利明认为,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这既是民法典回应时代需求的集中体现,也更好地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② 如何理解新时代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属于人民的法典

因为新时代民法典是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而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

③ 我国民法典何时颁布啊

民法典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回、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答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2020年5月28日15时08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

(3)我国民法典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④ 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晨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4)我国民法典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第一章基本规定如下:

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条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十一条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⑤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是如何体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编纂民法典的决定,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举措。民法作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为诸法之最,近现代以来,民法典编纂历来是成文法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工程,成为有关国家立法活动中的重大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已于2016年6月27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初审,这标志着民法典编纂正式进入立法程序。目前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在顺利推进,立法机关作出的关于民法典编纂工作分两步走的工作方案,切合我国目前民法体系法律制度建设的实际状况,也符合民法典编纂的基本规律。

(5)我国民法典扩展阅读:

在新中国民法典起草制定过程中,奠定我国现行民法体系基础的是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这一次立法虽然最终没有完成民法典的起草,但制定出了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继承法等重要民事法律。立法机关此后的很多商事立法、知识产权立法也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社会生活尚处在变动之中,不具备制定一部体系完整的民法典的现实条件。因此,立法机关在民事立法方面采取了“宜粗不宜细”、“改批发为零售”的立法方针,即首先制定一批社会生活亟需的民事单行法,待时机成熟,再考虑制定民法典。

⑥ 我国为什么需要制定民法典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民法典的必要性又显现出来,制定民法典的条件更加充分。加快制定民法典,使民法典成为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律工具。

1、制定民法典是实现民法科学化的需要。

2、制定民法典是实现民法科学化的需要。

3、制定民法典是富民强国的需要。

4、民事立法不仅描述社会,更应引领社会发展。

(6)我国民法典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多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

1979年第三次启动,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当时领导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立法工作的彭真、习仲勋等同志深入研究后,在八十年代初决定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

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工作思路下先后制定的。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12月进行了一次审议。经讨论和研究,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推进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

⑦ 全面推进民法典建设,为什么要坚持“人民至上”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民法典将会在我国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发挥核心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在民法典的保障下,我国的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人民权利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必将获得本质的提升。”

体系科学立法 提升治理能力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就意味着民法典编纂不同于一般法律制定。在孙宪忠看来,这个“典”字,标志着民事法律制度的成熟,凸显法律规范从量到质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先后四次进行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未能最终完成,于是立法机关采取“改批发为零售”“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先后制定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立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但这些民事单行法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系统。

孙宪忠介绍,中国现行民事法律“体系”,只是由一些单行法拼接而成的集合体,欠缺科学化体系需要的分工与配合这些最基本的因素,也缺乏板块之间的逻辑,导致民法立法的“碎片化”。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对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规范进行系统整合、修改编纂,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2015年3月,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2017年3月15日,民法总则经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5年,七编,84章,1260条,这部凝结了无数心血和期盼的法律终于诞生!

“民法典的诞生有效解决了我国民法立法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立法散乱,而且隐含重大矛盾和缺陷的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孙宪忠说,我国民法典是一个体系化的立法,它有比较完善的从总则到分则的系统,这种体系化从民法基本法的角度保障了民法立法资源的和谐统一。

那么,如何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理解民法典的编纂和实施?又如何从当前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来理解这部法典的重要意义?

孙宪忠认为,民法典不仅是公民权利的宣言书,更是治国安邦的基本遵循。从全面依法治国的角度看,国家治理的各种行为都要依法进行,而民法所规范的社会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国计民生之中具有全局性和贯穿性。民法典的体系整合、缺陷弥补和矛盾消除,从立法基础的角度完善了国家治理者的法律支持基础,也提升了治理者的能力优化和法律支持力度。

坚持人民至上 紧扣社会关切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与民法息息相关。遭遇“霸座”怎么治、高空坠物伤人怎么办、冲动离婚怎么换回……民法典草案聚焦老百姓所急所需,破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

“民法典全面保障人民的权利,它所建立的各种法律规范和制度,都要实实在在地作用于社会现实,都要落到每一个自然人、每一个团体身上。”孙宪忠认为,这种“涉及”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贯穿始终而且要落实到每个人从事民事活动的分分秒秒,时时刻刻。

“立法要有人民性,这是立法的指导思想。”孙宪忠说,我国民法典每一条都是围绕着承认和保护民事权利、指引主体如何行使权利展开的。此外,民法典针对现行民事法律中对人民权利的不必要限制性规定都作出修改,充分体现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权利”这一宗旨。

比如,在传统民法和此前的民法学说中,都是用民法是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表达,而民法典草案中,首次把“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这样一个定义,并不是说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就不重要。”孙宪忠分析认为,这一微调反而突出我国立法者对于人身权利特别的重视。

再如,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强化了对人格的全面保护,成为民法典编纂中最大的创新和亮点之一,是世界民法典的首创。民法典人格权编,用了四十多个条文,规定了生命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重要权利,说明立法者充分回应了社会大众对这些权利保护的关切,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都非常显著。

“民法典草案关于人格权的规定,在法典编纂完成并实施生效之后,肯定将对我国自然人权利的保护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持,对此我们满怀信心。”孙宪忠解释称,民法典设立独立的人格权编,是为了提升人格权在我国法律上的品位,是全面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强人格权保护”的要求。这个立法命题是科学的,是符合人格权的法律特征的。

民法典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了解社情民意、采集众智民声的立法过程。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五年间,民法典编纂先后共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透过这组数字,即可以看到民法典“开门立法”的群众路线,彰显了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法治理念。

彰显中国特色 把脉时代需求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作为新时代的民法典,必然要符合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传承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同时更应把脉时代需求,体现时代特征,映射伟大时代的奋进征程。

民法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民法典总则编第一条开宗明义,成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鲜明写照,民法典规定的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原则等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观体现。

早在2017年,民法总则表决通过时,孙宪忠强烈建议:“民法总则的基本原则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来编纂民法典分编时,更要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立法来弘扬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

此次,民法典保留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定,并将其融会贯通,融入到规范社会生活的各个面面。比如,强调对英雄烈士名誉权的保护、对良好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维护;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不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等。

备受关注的婚姻家庭编,更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婚姻家庭编规定树立优良家风,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并对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作出规定。

在孙宪忠看来,树立优良家风入法,体现了立法者对于婚姻家庭关系中道德伦理规则的尊重,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整体提升。

法随时变。民法典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体现时代气息。民法典草案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顺应信息时代潮流,保护网络时代隐私权,保护网络虚拟财产,细化网络侵权责任;回应新时期人民关切,通过规范胎儿权利、高空抛物、高利放贷、居住权制度等,让各类处于模糊地带的权、利、责有所依归,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字里行间中充分彰显。

“编纂民法典既是对立法技术的考验,也是对现行法律规范的检验。我们的民事法律体系是开放的,这次没有纳入到民法典中的内容也会在将来与民法典共同构成完整的民事规则法律体系。”孙宪忠分析说,未来,民事规则领域会形成“基本法 特别法”或者“一般法 特别法”相配套的体系。民法典作为一般法,特别法中则包括商法、知识产权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外,还会有一些民事特别主体立法、特别物权立法等包含其中。

⑧ 中国民法典多少条

民法典一共有1260条。民法典是包含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版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的网络民法丛书。

⑨ 我国民法典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年1月1日起施行,实行民法典之后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民法典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中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均无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该法于1986年4月颁布,被学者称为“准法典”。

(9)我国民法典扩展阅读:

立法经过

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后,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立法活动被终止。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议程,并于1964年完成了草案(试拟稿)。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虽然草案并未正式通过成为法律,但现行的民法通则都是以该草案为基础。

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热点内容
2016商法答案 发布:2025-02-05 22:24:37 浏览:897
对教师宣传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5 22:23:04 浏览:81
法院的业务庭 发布:2025-02-05 20:06:51 浏览:974
黄骅司法辅警 发布:2025-02-05 19:26:40 浏览:910
怎样用物理方法治晚上打呼 发布:2025-02-05 19:07:27 浏览:407
刑事司法学英文 发布:2025-02-05 17:37:59 浏览:903
城阳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2-05 17:37:47 浏览:250
法院杜云发 发布:2025-02-05 16:57:31 浏览:449
这得问候南京那位法官 发布:2025-02-05 16:30:58 浏览:497
保安法律知识培训ppt 发布:2025-02-05 16:22:37 浏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