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与私法
㈠ 关于民法中私法和公法的区别
公法、私法的划分,始于罗马法时代。而把这种划分与经济法联系起来,则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我们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大任务,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重新认识公法、私法划分的价值及其对经济法形成的影响。 一、划分公法、私法的标准 1.几种有代表性的见解 关于划分公法、私法的标准,法学界看法不一,主要有如下几种学说: 一为利益说(目的说),即以规定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为公法,规定私人利益的则为私法。 二为意思说(意志说),即以规定国家与公民、法人之间的管理服从关系的为公法,规定公民、法人相互之间的平等关系的则为私法。 三为主体说,即以规定国家或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作为主体一方或双方的为公法,规定法律地位平等的主体的则为私法。 从上述学说中可以看出一定的共同性,这就是,社会生活中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不需要国家公权力参与的关系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需要国家公权力参与的关系,于是产生了作为不同调整手段的公法、私法。 但上述任何一种学说都存在难以解决的某些问题。比如说,作为私法的民法既维护个体利益,也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作为公法的税法既维护国家利益,也要维护个体利益,因而利益说就不确切。企业内部也有管理服从关系,国家机关之间也有平等关系,因而意思说就不全面。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股东)参加的关系并非公法关系,同一级别的政府机关之间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发生的监督和制约关系并非私法关系,因而主体说就不严密。 2.可否按综合说来划分公法、私法 综合上述各种学说,可否按照法律调整范围和法律关系主体的特殊性,给公法、私法的区分确定这样一个标准:公法关系属于国家管理的事务,其主体至少有一方为代表公权力的国家机关或依法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私法关系属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事务,其主体各方法律地位平等。 假如这种综合说能够吸收上述各种学说的合理性而又避免了它们的局限性,那么这个划分标准大体还是可行的。 至于有人以为公法是指公有制的事物,私法是指私有制的事物,那是一种常识上的误解。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划分公法、私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为什么重提公法、私法划分的问题 过去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划分公法、私法的问题大都持否定的态度,或者采取回避的办法。引经据典往往就是列宁1922年说过的一段话:“目前正在制定新的民法。……我们不承认任何‘私人的’东西,在我们看来,经济领域中的一切都属于公法范围,而不是什么私人的东西。”现在来看,当时的这种认识受到了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思想的影响。可惜列宁去世太早,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社会社会的发展规律问题。苏联的网络全书、法学著作众口一词地指责公法、私法的划分,认为那是资产阶级的观点,因此这个问题似乎已成公论。公法、私法的划分在一定意义上确是模糊了法律的阶级性,但它有没有某些科学的成分呢?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逐步得到解放,实事求是地探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许多法律问题提出来了:市场经济的法律基础是什么?国家宏观调控属于什么性质的法律规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究竟应以什么作为基本结构?在此情况下,公法、私法划分的问题重新摆上了法学论坛。 2.必须承认区别,正确划分 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是商品,马克思正是从商品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的。一国法律制度的最单纯的因素是具体规范,而任何一个规范或属于公法、或属于私法,所以我们应当从公法、私法两类法律因素开始研究社会的法律结构。 (1)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关系需要不同性质的实体法予以调整。实体法是规定实际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如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一般认为,前三类属于公法,后一类属于私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关系,反映在上层建筑方面,成为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就经济领域的法律调整而言,凭借国家权力对市场经济关系进行干预的为公法,如宏观调控;国家不直接介入,由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行决定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为私法,如订立货物买卖合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法律关系时指出:“如果说国家和公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那么不言而喻,私法也是这样,因为私法本质上只是确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的,在一定情况下是正常的经济关系”。 〔1〕 不同性质的经济关系分别由公法、私法调整,公法立足于社会本位,私法立足于个体本位,这种划分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是能够成立的。 (2)处理经济关系的实体法不同,也影响到相关的程序法。具有行政性质的经济纠纷适用行政诉讼,如税务纠纷、罚款纠纷;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经济纠纷则适用民事诉讼或民间性质的仲裁,如合同纠纷、消费者权益纠纷。 (3)处理经济纠纷的机构亦有管辖的分工。外国的行政法院、中国法院的行政审判庭,受理行政性质的案件;外国法院的民事、商务审判庭和中国法院的民事、经济审判庭,受理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纠纷案件。 (4)最后,公法、私法调整不同的经济关系,产生不同的法律效果。公法中实行法定原则(但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可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公法规定不得被私人约定所变通;私法中既实行法定原则,也实行约定原则,若是强制性规范,法定优于约定,若是任意性规范,约定优于法定。公法关系中的行政权力是不能放弃的,但行政相对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私法关系中当事人双方都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但以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限。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划分公法、私法的根本意义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法、私法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它们作出适当的区分也是必然的。过去搞计划经济,公法掩盖了或者说取代了私法关系;现在搞市场经济,应当恢复私法的本来面目,因为市场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于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公法和私法两种因素是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的基本结构。私法的实质是保障合法权利问题,公法的实质是正确运用权力(准确地说是公权力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问题。换言之,是关于“民本位”和“官本位”的关系的问题。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既要有私法,又要有公法,而且可以说直接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是以私法为基础,以公法为主导的,许多经济法律正是公法因素与私法因素的结合体。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从法律角度上考察,正是公法、私法两种因素分别作用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必须承认公法、私法的区别并正确划分它们的界限。有些学者将问题提得更加尖锐,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要求以承认公法与私法得区分并真正确划分公法与私法为前提。”〔2〕的确,政府的职能和行为的规范化,企业(公司)的组织和行为的规范化,莫不与法律的科学性相关。公法、私法的划分和组合是法律的 科学性的集中表现,应当成为一门高层次的管理科学。 参考资料 http://www.jcrb.com/zyw/n560/ca359221.htm
希望采纳
㈡ 如何理解民法是私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这里所说的主体包括:自然人、版法人、其他组织。权
想要知道某种法律是私法还是公法关键看它调整的是怎样的法律关系。公法调整的是公权利与私权利的对抗,而私法调整的是私权利和私权利的对抗。例如:刑法就是公法,当检查院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对犯罪嫌疑人提起上诉时,其行使的是公权利,是国家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对抗。好了,你再运用你所学的知识想想。
㈢ 民法是私法怎么讲解
私法,相对于公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规范私权关系、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如民回法、商法等。
根据答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 但比较多数人采的是所谓的「新主体说」, 这一个说法的区分标准是: 如果一个法律关系中,出现的法律主体其中一方是以公权力姿态出现的国家主体, 那么适用在这个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就是公法; 反之,如果双方没有出现这样的主体, 就是私法.
调整分配正义的是公法,交易正义的是私法。
㈣ 民法中的私法和实体的含义
私法相对于公法而言。私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公法是调整国家和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
实体法规范权利和义务,而程序法规范的是流程和规则。
㈤ 民法是完全私法吗
一般说民法是私法,但是并不是说民法里面的所有规定都是私法性质的,也有关于国家的强制性规定。
㈥ 民法的私法性质有什么表现
1.调整的主体复平等。例如合同的制双方地位相当。
2.意思自治,只要双方达成一致即可形成有效的民事法律关系。(法无禁止即许可)
3.追究责任的形式通常为继续履行、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形式,而不是由国家机关执行的罚款、拘留、监禁等强制措施。
㈦ 民法是公法还是私法
无可否认,来民法中的确存自在着些许的公法成分,但就总体来说,民法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私法。从罗马法时代开始,民法就成为了私法的代名词。
公法:主要调整国家和普通个人之间关系的法律,包括:宪法,刑法,行政法等;
私法:主要调整国家的公民个人之间的平等法律关系,包括:民法、商法等。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使您满意。
㈧ 结合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论述“民法的本质是私法”。
我国民法 学界关于民法的本质特征是私法的认识过程,认为这是二十年来民法 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作者指出民法的私法特征表现为,民法以市 民社会为其存在之经济一人文基础;以权利为本位,且主张权利的同 等保护;以市民社会的意思自治为其主要实现手段;并以市民社会人 的价值实现为其直接目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法学研究,无论是从基础理 论方面,还是从具体制度方面看,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若要从众多 的研究成果中,概括地列举出最根本性的收获,首当其冲的应是对民 法是私法这一基本认识的确立与深化,这一认识看似浅显,但它得来 却甚为艰辛。十月革命胜利后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法学者都 尊奉革命领袖的一句话,把公有制下的民法视为公法。这种理论直至 改革开放初期,都被视为定论,是万不可动摇的。视民法为私法,而 非公法,这是"实践检验真理标准"、思想解放在法学界,尤其是民 法学界最重要的表现。二十年来,我国民法学者为私法观念的复兴与 光大,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1978年起至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为止。当时民 法学界的主要任务是为民法的生存而论争,具体表现为在调整范围与 划界上与经济法之争。此时,虽然还谈不上对民法私法性质的肯定和 阐述,却是民法私法观念的萌芽阶段。因为调整范围的争论并不单纯 是法学学科之间的门户之见,而是不同的经济改革思路在法学上的折 射,其大背景是我国关于经济改革方向的严竣抉择。在一个从封闭走 向开放,从经济高度集中管理走向多元化发展的变革时代,私法观念 的种子必然会根植其中。因为民法所代表和反映的市民社会的广泛利 益和进取精神,是其顽强生命力之所在。《民法通则》的颁布,暂时 为这场争论划上了休止符,但对民法是私法性质的认识,却才刚刚启 始。
第二阶段,从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后,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 讲话发表之间,是对民法私法属性的艰难探索阶段。此时,我国的经 济改革正处于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的选择与转折时 期。与此相应,民法也由以调整商品关系为己任,向调整全:方位的 市民社会生活(即私法关系)转变。但是,由于受社会改革进程的影 响,这种转变较为缓慢。应当说,这是一个思想上砥砺,理论上蓄势 待发的阶段,民法的私法观念已经到了利箭在弦,一触即发的状态。
第三阶段为1992年邓小平南巡,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至今。这 是民法研究活跃,学术成果较繁荣的时期。民法的私法性质也恰恰是 此时明确提出并得到论证的。民法学界分析了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社 会结构,即市民社会及其对应范畴政治国家,划分了私法与公法的基 本领域,阐述二者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了民法作为私法的本 质特征。这一认识是民法本质的复原,是民法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理性回归,它不仅对民商法的各项具体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我国法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功绩不可低估。
民法的本质特征,是认识民法性质的基本标志,是民法理念的根 本所在。它关乎到民法的目的、范围、手段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任 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法学者,都必须首先思考和回答的问 题
㈨ 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的各自含义是什么
你好,公法是配置和调整公权力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公法以研究公权力、公权力配专置、公法属关系和公法责任为主要内容,如刑法。 私法相对于公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规范私权关系、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也可以理解成私家所定的法规。 民法,是规定并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间、法人间及公民与法人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㈩ 国际私法与民法的关系
区别:
1.调整对象不同。国际私法调整涉外民事关系,即跨国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专财产关系,一般不包属括国家、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民法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主体不同。自然人、法人 VS. 自然人、法人、国家、国际组织
3.法律渊源不同。
4.调整方法。 间接 VS. 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