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逻辑
① 如何理解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逻辑体系的展开与构建的基础
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的基石,所有的民法逻辑体现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只有是民事法律关系才能由民法来调整,调整的法律关系不同决定了法律体现的不同。
② 民法是什么
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民法是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一部法律。
民法是法律规范,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③ 民法都有哪些结构如何掌握民法体系的要点
掌握民法,首先要掌握民法的体系。现代的民法体系,通常包括以下五个组成部分:民法总则、物权法、债权法、婚姻法和继承法。
要深入的掌握民法体系,有必要对于这几个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即为什么民法体系要包括这样五个部分,简单说,就是要满足一个正常的基本需要,是对于一个正常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进行的全面调整。分述如下:
要有物权法,因为,一个要在这个世界有尊严的活着,必须要拥有一定的财产并且要以合理的方式对于自己的财产进行利用,以享有财产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物权法,就是调整人们对于财产的归属和利用(物权法第2条)的各种法律关系。
(3)民法的逻辑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十八条 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第十九条 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根据他健康恢复的状况,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④ 如何理解 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逻辑体系展开与构建的基础
法律规范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法律关系就是权利和义务。民法维护的是私权利,而维护私权利的方式就是平衡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对应的法律关系。
⑤ 民法第111条的逻辑结成
您好,您可以详细描述您的问题。您所问的是否是《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一条 【违约责任的一般条款】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条文注释:本条是关于违约责任形式的规定。
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不履行约定的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而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本条指明违约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不履行,即客观上没有做出任何 履行的行为,如拒绝履行、履行不能;二是履行不符合约定,即作出了履行行为,但是客观上不符合约定的条件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不适当履行、瑕疵履行。 这时,当事人可以采取措施进行救济,这些措施就是违约责任形式,包括要求继续履行(如果还可能履行且有利益存在)、采取补救措施(具体来说,指修理、更 换、重作、退货、减价)、赔偿损失(即违约方以支付金钱的方式弥补受害方因违约行为所减少的财产或者所丧失的利益)。
逻辑结构:假定(虽然没有在法条中明确表述,但在逻辑上存在): 当事人之间存在有效合同
行为模式: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
法律后果:另一方有权要求违约方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⑥ 简述民法基本原则特征
民法基本原则特征:
其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法律地位平等。
其二,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由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决定各自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担的民事义务。
其三,法律对民事主体实行平等的保护。
其四,作为平等原则的一个逻辑结果,当事人的意思也是平等的,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另一方。本条规定属于强行性规范,任何人违背平等原则,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对方,均将承担对自己不利的法律后果。
须特别注意的是,平等原则所要求的平等非指经济地位上的平等或经济实力的平等,而是法律地位的平等,以免滋生疑义。此法律地位平等,是对民事活动当事人的基本要求,应贯彻民事活动之始终。
民法基本原则功能和意义:
1、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
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对各项民法制度和民法规范起统率和指导作用的立法方针。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在法律上的集中反映,是中国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本质特征的集中反映。民法基本原则之内涵,集中体现了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特征,在民法与其他法律如行政法、经济法之间画了一条界线。
2、一切民事主体均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民法基本原则,不仅是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并且是一切民事主体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不仅应遵循具体的民法规范,并且应遵循民法基本原则。在现行法缺乏相应的具体规范时,应按照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行事。
⑦ 民法基本原则之间的逻辑联系
平等是意思自治的必要前提,意思自治又是民事活动的必要前提
权利不回得滥用原则的存在价值答是对意思自治原则进行限制.在大陆法系国家,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是诚信原则的反面规范,即权利之行使有违诚信原则者.视为权利滥用.在诚信原则调整的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两个主要利益关系时,权利不得滥用原则主要调整前一个利益关系.
⑧ 民法逻辑三段论推理
T→R(具备来T的要件时,即适用R的法律效自果)
S=T(特定的案件事实该当于T的要件)
S→R(关于认为特定案件事实,适用R的法律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法律规范(T)一般有众多要件特征组成,因此特定的案件事实(S),必须符合该法律规范(T)所有的要件特征,才能发生该法律规范所定的法律效果。而这一思维模式也被称为确定法律效果的三段论法。
依据上述过程不难判断,一般的法律适用的过程最主要的步骤是确定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范和认定作为小前提的具体特定的案件事实。一旦确定了应当适用的法律规范,并认定了具体特定的案件事实,只需运用涵摄的方法即可获得一定的法律效果。涵摄指将外延较窄的概念划归于外延较宽的概念之下的一种推演过程。
⑨ 为什么民法和刑法存在差异。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一.刑法针对的是刑事责任能力,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版年龄为14周岁,不满14周岁的权人不负刑事责任; 二.民法针对的是民事责任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为18周岁,限制行为能力为10周岁,无行为能力为不满10周岁; 三.以上两者的侧重点不同,针对的对象也不同,所以两者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