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思维读后感

民法思维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07-05 06:35:24

Ⅰ 民事诉讼法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的读后感

导语: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的复习方法,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能熟练、系统、准确地掌握民事诉讼法以及仲裁法的相关内容,又能适应司法考试对考生的要求,从而取得满意的成绩,顺利通过司法考试就成为众多考生热切关心的问题。
一、熟悉考试内容与题型规律
司法考试对于民事诉讼法学与仲裁制度的考查虽然还是以对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的考查为主,辅之以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查,但是随着司法考试的逐年深入,其具体考试特点也呈现出两大主要变化法\律教育网\趋势:第一,由对知识点单一法律规定的考查逐渐转变为对知识点的综合性法律规定的考查。第二,由对单一知识点的考查逐渐转变为对具有一定关联性的综合性知识点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以及比较思维的运用。
从司法资格考试的发展趋势来看,即使在试卷设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也还是呈现出倾向于考核考生的法学基本理论功底与对诉讼理论研究与司法改革动态的关注,既让真正具有高素质且关注诉讼理论研究与司法改革的考生脱颖而出,也让真正热爱法律职业并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法学人才充实到我国的法律职业者群体中去。
二、复习方法
学好民事诉讼法学与仲裁制度并融会贯通地理解与掌握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需注意以下几点基本内容:
(一)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及其理论基础
1.理解民事诉讼法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及其理论基础。
当事人有限处分与法院审判行为的有机结合是建构民事诉讼法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可以以此为基点贯通民事诉讼法学的相关知识及法律与司法解释的具体规定。具体如下:
法\律教育网\
第一,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体现当事人的处分权与法院审判权的结合。
第二,诉讼请求的确定与审理体现当事人的处分权与法院审判权的结合。
第三,一审的结案方式体现当事人的处分权与法院审判权的结合。
第四,对于允许上诉的裁判,二审程序的进行也体现了当事人处分权与法院审判权的结合。
第五,对于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申请再审也体现了当事人的处分权与法院审判权的结合。
第六,申请执行已生效法律文书也体现了当事人处分权与法院审判权的结合。
综上所述,考生可以以当事人处分权与法院审判权相结合这一主线,将民事诉讼法的主干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在这一知识体系中,还包括对上述诉讼案件的审判程序予以保障的程序制度。
2.理解仲裁法的学科知识体系及其理论基础。
仲裁作为与民事诉讼相并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争议解决制度,其核心特点在于当事人的自愿性。考生可以当事人的自愿性为理论基础将仲裁法中的重要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于系统地掌握。
第一,对于法定允许仲裁的争议事项,是否提请仲裁由当事人自愿协商。
第二,将争议事项提请哪一个仲裁委员会仲裁由当事人自愿协商。
第三,仲裁庭的组成形式以及组成仲裁庭的首席仲裁员与独任仲裁员由当事人自愿协商确定。
法\律教育网\
第四,仲裁审理方式与结案方式由当事人自愿协商。
以当事人自愿原则为基础,可以将仲裁法的相关内容组成仲裁法知识体系的主干。当然,除此之外,为保障仲裁解决争议案件的公正性,仲裁法还设置了以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为内容的监督制度。
(二)总结并掌握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相区别的内容
考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的区别之处,这些内容往往是历年司法考试中重点考查的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受理案件的范围不同、管辖不同、审理组织的确定方式不同、审理人员的确定程序不同、回避的具体情形不同、证据保全与财产保全的程序不同、审理方式不同、和解的效力不同、调解的开始方式以及调解达成协议后所制作的法律文书不同、判决书与裁决书的制作程序不同、审理人员有无拒绝署名权不同、当事人对审理涉外案件所适用的程序规则以及适用的语言有无选择权不同、能否由外籍人员审理涉外案件不同、审级不同等等。
(三)以知识点建立学科内知识群
体系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零散的知识点不容易掌握,如果将知识点附着于体系及其结构之上,从而将知识点体系化,便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例如民事诉讼解决争议的私权性质使得意思自治在民事诉讼中得以运用,也就是说,当事人享有程序选择权,具体表现为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的选择(通常程序与特别程序、通常程序与督促程序、通常程序与公示催告程序)——不同诉讼程序的选法\律教育网\择(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具体程序制度的选择(法定管辖与协议管辖、审理方式的选择——公开与不公开、处理方式的选择——和解与调解以及调解与判决等)。
三、法律条文的学习技巧
经过长期的分析与思考,经验和直觉都告诉笔者,要想有效掌握现行有关民事诉讼法律的众多规定,不适宜采取逐个法律文件、逐条记忆的方法,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民事诉讼法,结合司法解释
考生必须确立一种观念,即立足于民事诉讼法,结合司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而不能将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看作各自独立的法律文件。也就是说,考生应当先根据考试规律,特别是最近四、五年的考试真题试卷,将民事诉讼法中经常考查以及偶尔考查的内容按照民事诉讼中的具体程序制度确定出来,然后再将各个司法解释中的有关该内容的规定与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关于该具法\律教育网\体程序制度的完整的法律条文的内容。
此外,考生需注意体系与知识点的结合,以知识点为归宿。
(二)应采取理解记忆的方法
在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众多具体制度中,因具体制度的不同,法律的具体规定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考生应针对具体制度规定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去理解、掌握法律规定。具体有两种主要情况:
1.既在民事诉讼法中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又在相关司法解释中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补充性规定。例如特殊地域管辖中关于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问题,如果考生了解协议管辖的基本含义,对相关法律条文规定进行综合分析后,即可从规定中总结出以下确定合同纠纷案件管辖的一般规律:
(1)有效协议管辖优先于法定管辖适用。
(2)协议管辖约定无效或者双方当事人未作出协议管辖约定时,即应按照下列确定法定管辖的方法确定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法院:第一,被告住所地有管辖权。第二,合同履行地的确定。
2.仅在民事诉讼法中对某一具体程序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予以补充。这种情况考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只要能够理解该法律条文规定,并掌握条文中的核心内容即可。
3.对某一具体程序问题,《民事诉讼法》并未直接作出规定,而只是在《民诉意见》中作出了相关的规定。这种情况同上一种情况相似,只要考生分析理解该法律条文即可。
四、习题练习与自我模拟测试的方法
为了巩固所复习和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习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而为了使自己积累一定的考试经验,进行一定的模拟测试也是极其重要的,但关键是要适度,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五、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重点知识
(一)民事诉讼法重点知识
民事诉讼法一般有以下重点知识:
1.主管与管辖部分。如主管、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中的一般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以及管辖权异议问题、地域管辖中的特殊地域管辖问题。
2.当事人与诉讼代理人。
3.民事证据部分。如证据的立法种类中书证、物证等在实际案例中的鉴别、证据的理论分类中本证与反证等的鉴别、案件中具体证明对象的确定、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依据的证据的法定情形、证人确有困难不出庭的法定情形、无需证明对象的法定情形、举证时限制度、二审程序与再审程序中新证据的具体情形等。
4.通常审判程序,即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二审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该部分的考查很明显侧重于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
5.民事执行程序。
6.其他审判程序。即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7.其他制度。在民事诉讼中,还存在一些程序保障性制度。
(二)仲裁法重点知识
仲裁法一般有以下重点知识:
1.仲裁协议。
2.仲裁裁决的撤销与不予执行。
3.仲裁程序。如仲裁程序中向双方当事人送达的特殊文件、仲裁庭的组成。
4.其他内容。如独立仲裁制度、一裁终局制度、仲裁委员会的设立程序与条件、仲裁员的任职资格、中国仲裁协会的性质等。
5.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的机构,简易程序法\律教育网\的适用范围以及审理方式的特殊性等。

民法理论与实践 于政文 读后感

遗忘不能使之沉睡,因为上帝赋予我们永恒的力量。 ——题记 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借助于不断成熟的上层建筑的发展而逐步演化前行的。其中,法律,尤其是在其萌芽期被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法制,更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律之于多数人,浩瀚、复杂甚至艰涩成为其最初的感性认知,关于法律的书籍则更是让人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人士望而却步。余定宇先生不是法律学者,他从自己习惯的历史角度俯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法律思想史,别有况味。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一幕幕历史画卷的瞬间,用游记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他从中华民族的起源黄河出发,在汾水斜阳下,寻找獬豸神兽的依稀足印;在壶口细雨中,聆听洛阳旧事,感慨郑国子产"铸刑鼎"的传奇;在齐鲁晓风里,徜徉徘徊,静观"百家争鸣"的雄奇壮阔;踏上八百里秦川,与秦始皇虚拟对话,看法家的潮起潮落;回首未央宫,再阅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磅礴大气。
一路的追寻中,余先生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古代法学跌宕起伏的印迹,并最终指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中的诟病,只有与时俱进才是根本出路。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世界著名的法学泰斗陈光中教授称赞余定宇先生:"一位在法学的激流中,为中国的现实和改革出力的纤夫。
我想,所谓纤夫,就是在一路奔波中,不流连胜景而负重前行的践行者。
细细品味,其实春秋之前,我国古代法学与西方"古典自然法学"的道路是不谋而合的,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中国"自然法学"的典型。可是,战国以后,在《法经》所代表的以"刑"为核心的法律文化推动下,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中华法系"。这种重刑轻民、法德结合的法系与以民法为核心的西方"大陆法系",在核心渊源、法律结构、诉讼程序等方面都大相径庭。
到了隋唐宋,中国古代法学可谓到达鼎盛时期。唐高宗主持制定的《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也标志"中华法系"最终形成。此后,中华法系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印度法系和伊斯兰法系一起,并称为世界的五大法系。不过,自南宋以后直至明清,当"西学东渐"、"西法东来"的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地席卷而过,落后的法律制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中华法系"渐渐动摇。直至清朝末年,随着宣统下台,传承千年的"中华法系"最终被历史的尘埃埋没。
"中华法系"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在法学领域的集中体现,可为何行至清末就举步维艰了呢?
清朝末年,世界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已是"车轮"前行的主流,但清朝统治者固守君主至上等一系列"祖宗家法",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统治。后来迫不得已变法修律,只是生硬地东拆西补直至完全穿上西方法系的"大鞋",始终都没有意识到以法律为代表的上层建筑应由经济基础决定,徒有其表的改变只会南辕北辙。
之后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是中国第一部提出"主权在民"的宪法性文献,但同样没有为"车轮"加上合适的"链条",变成一纸空文,很快被淹没。
掩卷而思,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印迹,指的是前人脚踏的地方,也暗示了未来的方向。如果选择一味传承,清末统
治者墨守成规的败北,意味着历史早已将道路堵死;如果选择一味照搬,建国后硬套前苏联法学造成的"寒流",已让闻者不寒而栗。那追寻的意义何在?我想,书中给出了答案。
一位法学家曾经说过:别的发明让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律的发明,则令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作为一名学习了粗浅的法律知识,仰望法律殿堂的初学者,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厚蕴意。法律知识让我对社会进步、经济运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因为物质文明进步的过程,也是精神文明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是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约束和保障着各项行为的合规化。正是这种有章可循的制度模式,使得人们的行为被合理的调节,进而使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有序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我们掌控了社会,不如说是我们掌控了自己。
有人曾说过:樱花是一种非常残忍的花,它下面埋的尸体越多,它的花就开的越灿烂。这样的一个说法不禁让我想到了法律,回味它的发展历程,我不禁感慨,人类在学会和平共处,公平正义地驾驭自身社会的道路上,竟然要留那么多的鲜血,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这条法律之路将会越走越宽阔。
阅读了世界的法律,不仅会想到我国的法治建设。我们都知道,法律应该是公正的,它不仅仅是“刑也,平之如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更不是统治者与执法官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胡作非为,面对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反思:什么时候,我们中国各地的法院门前,也会矗立起一尊正义女神的雕像,或,给我们的独角神兽双目蒙上一条毛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仰以德化众,以理服人的国家,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岁月,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都信奉中庸之道,以所谓的“容忍”为美德,殊不知,在这样一个中庸之道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国家人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不同于道德,于是,我们的国家施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国策,以德来教化人民,以法来约束人民,但是,我不禁要问:一个信奉中庸之道的民族,能够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健全的国家吗?恐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吧。
新一轮的社会主义司法改革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虽然经过三十年建设,中国社会大踏步地走向"依法治国",走向"民主法治";但是在"车轮"的前行中,法律制度仍有滞后与不完善。只有顺应"车轮"前进的方向,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通向文明、走向进步。法治的社会,法治的精神,始终是现代文明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从《寻找法律的印迹》这本书中,我们回望历史,感慨于古人的先知,更启迪了我们的混沌。自由、公平和正义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步而衍生的,并将会在人类社会前行的历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历史的悲歌,发人深省。我们不仅要“忆往昔峥嵘岁月”,更要相信,遗忘并不能使之沉睡,因为上帝赋予了我们永恒的力量。

Ⅲ 《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读后感

《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

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 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 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而当在预期的目标与真实的变革中矛盾挣扎时要谨记以下8项基本启示: 启示(一):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设立标准并监督其实施时强制是重要的.但是要达到

某种目标——在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创造性思维和投入行动.如果你把他们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变的越狭窄.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个人与小组提高了开发技能和对新的解决办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强制可以改变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响其重要性. 启示(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在变化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你不能强制规定什么是重要的起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将事关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样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起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 问题发生在进行任何认真变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现问题是很少去尝试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要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抓住问题"而而不是回避问题. 启示(四):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计划) 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集体愿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责任的过程".共同愿

景不能是强制的而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因此在变革的新范例中机构将必须改变习惯上持有的关于愿景和规划的设想.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性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好的一面".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产生于多样性和在团体边缘的人.对个人和个人的愿景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是一个重视探索的机构不断更新的源泉.没有个人的学习也就没有机构的学习.孤独不好团体控制更坏同时尊重对立面:个人主义和同事关系.

Ⅳ 读梁慧星《怎样进行法律思维》有感

读梁慧星《怎样进行法律思维》有感

读完梁星慧教授的演讲稿《怎样进行法律思维》后,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法律人怎样进行法律思维关键还是对法律知识及法律精神的系统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并且要葆有一个理性自然人最淳朴的正义感和公平感。

构成法律思维主要因素或者说决定法律人与其他职业人的区别的主要因素在于能否正确认识法律的规范性、社会性、逻辑性、概念性、目的性、正义性等在法律思维中的作用,而要正确地认识以上的各个因素,关键还要有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沉淀和对法律精神的深刻的理解。

情况分析

关于法律规范的作用,正如《怎样进行法律思维》一文中所述,一方面的作用是指引法官裁判案件,另一方面的作用是约束法官裁判案件。这是最容易看得到的,但是法律规范的作用不仅在于指引法官和约束法官,也当然地指引着和约束着律师进行相关的法律从业活动。

律师在代理案件的从业活动中,在接受了当事人的委托之后,先要弄清楚本案的事实并为在法庭上证明本案事实准备各种证据,然后就要从现行法律、法规中找到本案应当适用的法律规范,建议审理本案的法官采用这一法律规范,作为裁判本案的裁判基准。此项法律规范,理论上称为“请求权基础”。

Ⅳ 蒋四金刑法笔记怎么写

一.首先列出这本书的基本资料——书名、作着、出版着、出版年月。有时也内可以不拘形式、容不用条列而在文张中叙述介绍。

二.再写出这本书的内容大意——这本书主要在描述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摘要性的简介即可,千万不要冗长复叙,本末倒置。

三.接着说说自己得读后感想——令你印像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看完这本书你会想到什么?喜不喜欢这本书?为什么?

四.最后提出建意或批评——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哪些特色?你觉得怎样做,这本书会更好?画中的人物角色,你认同或修正的意见是什么?

五.还可以写出对这本书有意、有利的话,或着是你从这本书学到什么?这本书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Ⅵ 自考汉语言(专科)

我这次考完就毕业了,考试从来就花一两个星期准备,每次都过四五门,所以我的方法应该是有用的。首先一本书来不及看没关系,先对着书后的考试大纲把书的重点划出来,死背,这就是大题目的分了,选择题你不要去作练一,在你没有看书的情况下第一映象如果是错误的答案会影响考试,所以把正确答案钩出来,只看题目和正确答案。对了,最后的历年考试真题不要划,在考试前一天做做,把不会的当知识分子漏洞再给被被就行了。别紧张,我每次都是突击也都过了

Ⅶ 为什么喜欢民法的理由

我们喜欢民法,一方面是保证我们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公开,人人平等,让我们有法可依。

Ⅷ 学习经济法的心得体会有哪些

通过经济法课程的学习,我有一些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虽然我不是法律专业的,但我还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来对待。它使我对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更正了自己以前许多错误的观点,对我自身的经济法律知识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同时也是法律社会的背景下,这样的一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和《合同法》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从我个人说起,我自己比较喜欢了解一些新闻,获取一些当前国内外的大事和报道,更喜欢对事件有深层次的了解。但是由于我个人知识的限制,我很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如果事件涉及到经济法律知识,我就更不能做到从深层次了解经济现象了。

而老师上课时大量的教学案例则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同时使我对类似案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实际案例的教学也极大的激发了我的兴趣,对上课充满了期待,等待着老师把最近和过去一段时间涉及到经济法律的鲜活案例展现给我们。

法条加案例的教学方式是我欣赏这门课的原因,它有效地避免现在其他经济学科那种全是某某经济学家的某某经济理论,说实话,那种课程不仅枯燥而且给我一种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的感觉。所以我庆幸我学的时候老师没有教科书式的教学,脱离了本本主义。

其次,从课堂上,我明白了公司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也是资本和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组织形式。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如果要成为公司的经营者,你就应该要认识到----公司法是公司的生命线.公司法既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也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也保护公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不仅所有投资者,包括社会公众投资者,经营者、董事们、监事们、经理们都应该认真地学习公司法。必须用公司法的精神来发展公司、经营公司,使公司在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地向前发展。

学习公司法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用于我们经济生活的实践,如果我们能把公司法的知识,与我国当前正进行的国有企业的改制,以及其他企业比如集体企业的改制联系起来,和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涉及公司法的一些案件联系起来分析,那么学习公司法就真的是很不错。

在讲合同法时,我明白了我们在乘坐公交车时,交上一元人名币这就意味着我们与他们达成了一个合同;我们平时总是签要式合同,这些常识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而这些法律知识与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了以后感觉受益很多。

在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时候,提到广告商发布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一定程度上给我了很大的启发,知道了自己对法律的运用做的还是非常的差,用法律维权更是从未有过。因为自己不是真正学习法学的,对法律的理解和使用还停留在很低的层次,以前虽然知道要使用法律保护自己,但那只是嘴上说的,而事实上这种维权观念从未真正进入过自己的意识中,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在一定程度上我还是一个法盲。

仅仅通过不到十八周的经济法课的学习就想获得足够的法律知识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还是可以发自内心的大声说:我收获很多,因为它让我收获了一种意识,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

Ⅸ 刘作翔的法理学定位读后感

法理学是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它有其自己的知识体系及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但多少年来,法理学被赋予了同它的学科性质不太相符的学科定位,使它遭到很多误解与责难。本文试从以下几层关系来看看法理学应该如何准确定位。
一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
多少年来,在法理学的研究以及法理学教科书中,我们给法理学这门学科赋予了一个不恰当的定位,总是认为法理学与部门法学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样的定位使我们陷入了一个认识误区,也是法理学者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套”,使中国的法理学研究一直受到部门法学的责难,成为部门法学经常“攻击”的口实。其中一个最大的且经常性的责难是“法理学无用论”,认为法理学对部门法学乃至法律实践提供不了什么可指导性的理论和学说。其实,这样一种责难根源于对法理学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的认识上。
法理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学科?它有哪些研究特点?在这些问题上至今仍有争议。在总体上,国家教育部学科目录表上将法学学科定位为“应用学科”,也可叫实践性学科。这样的定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及其法律现象,而法律及其法律现象是实践性极强的社会规范和制度体系。但具体到法学学科体系内部,它又有不同的属性和特点,宏观上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一分类)。法理学则属于“理论法学”中的牵头性学科。理论法学属于思想性、思维性学科,它相对区别于法学中的直接以具体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的部门法学。当然,这样讲并不意味着部门法学不需要理论性,而是就其主要特点和功能而言。法理学中的“理”字,本身就标明了这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学科。这里的“理论性”,主要是指它的“思维性”,说明它是一门思维性学科。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它具有哲学的特点。法理学可能回答的不是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案件如何审理,程序如何进行,引用何种法律,适用何种制裁等等,它所关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问题,而对这些原理性问题的分析说明,则必然是理论性的和思维性的。
对于法理学的研究特点,我过去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普遍性,以及概而言之的理论性是这门学科的应有属性和特色”。[1]对于法理学的研究特点,国外一些著名的法理学家也有论述,如在美国法学家德沃金教授的法理学观点中,就用十分肯定的语气指出:“法律的一般理论肯定是抽象的,因为它们旨在阐释法律实践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结构而不是法律实践的某一具体方面或具体部分。”[2]抽象性是“法律的一般理论”即法理学的显著特点,这种抽象性是同法律实践的具体性相对而言的。法律实践一般而言是具体的,它或者涉及某一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或者涉及某类具体的案件或某一具体的个案。而法理学所关涉的则是对整个法律现象、法律实践的阐释,这种阐释也可能是对制度本身的抽象思考,也可能是对制度之外、制度背后因素的抽象思考。
对法理学抽象性特点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把握法理学这门法学基础学科的一些本质属性或规定性。这些年来,在实用功利主义学术思潮的影响下,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以致用”的深厚积淀,一切都追求“有用性”,而将这种“有用性”又具体地阐释为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具体的实际的功效上面,有时甚至就等同于经济效用。这种思潮不加区别地要求一切学问、学术、学科都要为实践服务,要求产生一种“立竿见影”的直接效用,而忽略了各种学问、学术、学科性质间的差别。比如忽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别,在社会科学中又忽略了基础性理论科学和实用性应用科学之间的差别。并且,在“有用性”的追求上,也严重忽略了“直接有用”、“直接效用”和“间接有用”、“间接效用”的区别,用一把尺子来度量所有的学问和学术的价值,自然会导致对理论学科的非难和无端指责。所谓“理论无用论”、“法理学无用论”等正是这种学术思潮影响下的当然产物。似乎一切抽象的、不能为实践带来直接效用的学问、学术和学科都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法理学就其学科本性而言,是理论思维科学,而这种理论思维科学必定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它具有较浓厚的哲学色彩。正是在此种意义上,法理学有时也被称之为“法哲学”。但法理学的抽象性并非是空想性,它不是空灵之物,而是有其坚实的基础,这个坚实的基础便是丰富的法律实践;法理学正是在对大量丰富的法律实践和法律现象考察的基础上,抽象出其带有共同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来。因此,任何对法理学的指责和非难,要么是对法理学抽象性特点的不甚了解,要么是从实用功利主义思潮角度对法理学的苛刻要求,而这种苛刻要求无助于发展这一具抽象性思维性特征的学科,同时也反映了对法理学学科性质认识上的盲区。
而法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概括性。法理学的概括性是指它将许许多多个别的、具体的法律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概括出一些带有共性的、普遍性的结论,这种结论对那些具体的、个别的法律现象具有普遍性的阐释作用。概括性在法理学学科和研究中处处体现出来。比如,关于权力学说,法律实践中所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权力形态,如立法权力、司法权力、行政权力、监督权力等等;而法理学则在这种多样性的具体的权力形态基础上,概括出、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特征的一般权力理论,而对许多具体权力形态的研究则分属于具体法学。再比如关于权利学说,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权利形态有许多种类,仅公民基本权利形态就自成为一个庞大的权利体系,如财产权利,选举权利和被选举权利,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人身自由权利,人格尊严权利,住宅不受侵犯权利,通信自由权利,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受教育权利,科学研究和创作自由权利,男女平等权利,婚姻家庭自由权利,等等。再比如关于法律关系理论,在法律实践中有宪法法律关系、民法法律关系、刑法法律关系、行政法法律关系等等,而法理学范畴中的法律关系理论,既要建立在这些具体的法律关系理论基础之上,又要从其中抽象出带有共性的,能够说明、阐释各具体法律关系形态的一般法律关系理论,这才真正称得上是法理学的法律关系理论。
不仅仅上述一些具体的法理学问题具有概括性,法理学所使用的概念、命题均具有概括性。如法律、法律的起源、法律的本质、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价值、法律的发展规律等等,这些概念和命题都是一些概括性的概念和命题。比如,法理学在研究“法律的作用”时,并不具体地去阐释刑法的作用、民法的作用、宪法的作用等,而是研究作为整体的法律的作用。法理学在研究法律价值时,也并不研究具体的法律诸如刑法、民法、宪法、商法等法律价值,而是研究作为整体形态的法律价值。

Ⅹ 《波兰民法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读后感

[《已经发生的未来》读后感]初探作为社会生态工作者的德鲁克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及其理念和思想--读《已经发生的未来》有悟《已经发生的未来》【又译为《明日地标》(或未来的里程碑)】初版于1957年,正如德鲁克自己在1996年再版序言中所说的:"本书既迥异于我早期的社会分析作品(主要指《经济人的终结》、《工业人的未来》、《公司的概念》、《新社会》等),也不同于此后整个30年中我那些为人熟知的管理学作品(指《管理的实践》、《成果管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务、责任、实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等),…本书的确确定了一种模式和方法,被我以后那些社会分析作品所遵循,包括《不连续的时代》(1969)、《看不见的革命》(1976)、《管理新现实》(1989)、《后资本主义社会》(1993),《已经发生的未来》读后感.所有这些作品都涉及社会基础的根本变化,力图完成本书最初想要尝试的事情,那就是展现已经发生的未来."其实德鲁克终其一生,正是在展现"已经发生的未来"过程中,为了解决"已经发生的未来"可能将带给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才开始了管理学及组织学的研究并"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个"管理大师中的大师!"所以从本书开始所确定的德鲁克的思维方式(一种模式)和思想方法对理解他的管理哲学及思想甚至全面理解德鲁克更广泛和深刻的其它思想和其一生的行为都极为重要!那么德鲁克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及思想方法最主要的是什么?在这些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下,反映出德鲁克最深刻的理念和思想又是什么?对我们今天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和企业管理又有怎样的启发和帮助呢?本人不惮才陋学浅,不怕贻笑大方,在本文中斗胆初步探讨一下.一、作为社会观察家的德鲁克的思维方式、方法:德鲁克作为一个充满了责任感、使命感的一代伟人、智者,始终关注现实,研究当下,其时代意识之强,洞察力之深,使其成为了当代最深刻、最敏锐的社会观察家,他是怎么观察我们这个社会的呢?1、首先他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中观察、了解现实.德鲁克的历史知识极其丰富,他不仅熟谙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还对技术史、哲学史、甚至宗教、艺术等历史都有深刻的了解和独特的解读,正是由于这一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得他早在1957年就已经观察到现代社会已经悄然开始向"后现代"社会转型,人类社会又开始了一次"剧变"!正如其多次论述的,西方历史每隔几百年就会有一次大变革,而每次大变革即其所谓的"时代分水岭"经过几十年的嬗变,社会都会自行重组其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与政治架构、技术和重要部门等等.2、他不仅透过历史来观察现实,更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这些现象的根源,在本书中使用他所说的"早期诊断"的方法,发现19世纪自发的进步向成体系、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创新的转变;向作为新重要资源的知识的转变;多元化社会组织的出现;现代政府的效能危机;经济向全球经济转变,世界最终向全球社会转变!3、而能够如此深刻、如此超前的观察到这些"已经发生的长远未来",得宜于他的,即本书所初步论述的"新世界观".事实上他以前和以后的很多思想及观点都兼顾了外部的历史(或文化)大背景和内部的整体、系统演变;德鲁克的思维既不为孤立的事实所左右,也不为机械的因果解释所束缚,他往往把独立、随机的现象融入到更宏大的背景中或与更宏大的事实相联结;他既运用逻辑的力量,又能把万花筒般的事实进行联系和联想;逻辑推理不失为一种认清这个广阔而又复杂世界的有力手段,但系统、全面、缜密、不错过任何细节的观察以及洞察力可能是更重要的!所以德鲁克不仅仅是个社会观察家,更是个顶尖的社会分析家.二、作为社会分析家的德鲁克的思维方式及方法:1、终其一生,德鲁克有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可能是我们平时都容易忽略的,即界定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或重要得多!他在本书第一章最后一段说道:"不要担心是否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关键是能否提出合适的问题.在哲学、科学和方法论中,甚至更可能在艺术中,一旦能界定问题,一旦恰当地质疑,一旦获知与答案相互切合的细节,那么问题也就开始获得解决."正是因为准确、正确、明确地界定了当下哲学、思想、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教育等方面和东方文明乃至于人类精神层面的很多新问题,德鲁克在本书上惊人准确地分析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大趋势,运用这一锐利武器也使他建立了自己的社会思想、管理和组织理论,成为"大师中的大师"!2、探旧究新是德鲁克分析一切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因为对人类前途、人类文明的异常关注,对每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终极关怀,德鲁克对人类出现的新世界观、新观念、乃至于新能力历来充满热情和极尽讴歌,对新现实即他所谓的新领域、新任务和新机遇更是激情满怀地加以关注、研究和尽力揭示,对人类面临的新境遇,即他所谓的新精神实在更是给予最深情的关怀;他对既往的一切研究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展现"已经发生的未来",他深知人类社会只有经历不断的变化和变革才能不断发展,而在目前再次充满变化的新时代里,"个体既是无能为力的也是无所不能的,如果他认为能够强加自己的意愿和掌控历史的潮流,那么他就是无能为力的,无论地位有多尊贵.如果他知道自己要担负的责任,那么他就是无所不能的,无论地位有多低微."所以他永远与时俱进,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充满创新的精神!不过他还认为未来都是历史和现实的沿续,所以动态的平衡,在继承和变革中的恰当匹配才能保证变革成功,所以对过去的探究,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待在德鲁克思维中是三位一体的!当然德鲁克并不认为通过分析预见未来是重要的,他认为:3、顺应未来,把握未来,通过认识到"已经发生的未来"抓住机遇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即使在其这本非常早期的著作中,他已经在为政府、为社会的各种其他组织、为经济发展乃至于为每个人的前途建言建策,分析各种新机遇以及为把握好这些新机遇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工作、如何生活乃至于如何创造!而且在这个问题上,德鲁克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观察家,甚至分析家和思想家,他更把自己当成实践家,亦即他所谓的"社会生态工作者"而一生践行自己的思想!三、作为"社会实践家"的德鲁克思维方式及方法:德鲁克真正不容易的地方在于他终身践行自己的理念和思想,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作为社会实践家的思维方式对我们可能有更大的启发性.1、在本书第二章第三节中他开篇就说:"创新即冒险."敢于承担巨大的风险、必须承担未知的风险、善于处理可能的风险是德鲁克始终鼓励处于新时代的人们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他甚至说:"创新最好的界定是:人们通过承担风险和创造风险,力图在他们的思想和周围世界中创造秩序.它也可以被界定为,通过系统地--实际上是有意识地--寻找风险来取代现代社会之前的盲目和取代较为新近但仍然落伍的\'必然的进步\'之观念"."创新是大胆的且非常大胆的举动.这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被创新赶超的风险,可以称为创新暴露的风险;创新失败的风险;创新成功的风险,此为三者之重."2、德鲁克还认为,未来是不可以预测的,预言是没有意义的,重要是"创造未来".他在书中写道:"今天,我们越来越相信存在一种从想象世界跃向未知世界的自觉原则….我们正在为创造性的认知制定严格的方法.与以往的科学不同,它的基础不是组织我们已知的知识领域,而是未知的知识领域."(见24页)"我们今天仅能理解的秩序是一种有活力的移动和变化的秩序.因为变化本身界定着我们所能看到的秩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变化能够被预料和预见甚至可以被控制."(见19页)"新观念往往是规则制定者这样的人才会有的,他们的工作就是持续预见、控制和引导变化.""创新是通过系统研究(我们称之为科学方法)和由此获得的知识而导致的有目的的变化."(以上均见20页)最后德鲁克说:"必要的不是新方法而是新观念.此种新观念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想象中和知识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在着某种规则.此观念进一步认为,这种规则是一种模式,所以在它被获知以前可以被感知.它还认为对规则的认知是创新的基础.最后,这种新观念坚称我们可以通过对未知世界的系统条理化\'蛙跳\'到对规则的认知,而对未知世界的系统条理化会有助于我们发展必要的新知识和新方法."3、在各种范畴中,人本身也是一个范畴,而且是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范畴,而人最重要的是精神存在,这是鼓励德鲁克一生不懈追求的坚定信仰.他论证道:"摧毁人类本性的知识或许比催毁人类物质生活的知识对人类境况有着更大的影响力.""无论在何时何地开始反省时,人类往往宣称人与纯粹的动物是有区别的,也就是人的生活要不只是生理上的存活.秉持这样的观点,人类建立了自己的宗教、文化、文明、艺术、科学和政府--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它们并不随着人类个体的死亡而消逝."(见197页)"科学知识突破所产生的问题对人类存在的核心来说并非政治性的,而是精神的和纯粹哲学的.""我们需要的是回归精神价值和回归宗教了."(以上见199页)"每个人都需要回归到精神价值,因为只有明确人并非只是生理和心理存在物,也是精神存在物,也就是上帝的创造物,为上帝的意志而存在并服从于他,唯有如此,他才能在人类今日之境遇中生存.唯有如此,个体才能明白,人类的瞬间物质毁灭带来的威胁并未否定自身存在及其意义和责任.最重要的是,唯有如此,个体才能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以上讨论的是德鲁克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这一思维方式下,本书中还揭示了德鲁克一以贯之的一些核心理念和思想,这些思想迄今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的很多工作仍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在此也对这些理念和思想做个初步概括.四、在本书中展示出的德鲁克的核心理念及思想:1、新的认知、新的观念、新的概念、特别是新的世界观是最重要的."对我们--后现代世界的第一代人来说,最紧要相关的是基本世界观的转变…它是艺术鉴赏、哲学分析和技术语汇的基础."(见2页)新世界观的基础首先是新概念:"今天的每个学科、科学和艺术都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之上."(见3页)新概念是产生于各种新观念之中的,而基础是关于秩序的统一认识,而且它并非动因而是目的,而目的是建立在假设和认知之上的!2、新的认知即新知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正是由于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领域而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变化,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德鲁克认为正是由于"知识被用来改变生产工具、流程和产品,结果就产生了工业革命,但同时也产生了新阶级与阶级斗争;知识被应用来解决工作的问题(即泰勒的科学管理),这就引发了\'生产力革命\',并让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而知识开始运用在知识本身之上,就引发了\'管理革命\',从而使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进而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社会"."今日社会要想进步、发展甚至生存就必须是一个\'知识型社会\'".(见93页)而知识的变化,引起了教育、经济、政治最后导致了社会的变化,出现了新组织及新的社会结构.3、在新社会下,多元化的新组织成为了新现实,而职业专家和职业经理人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力量,新社会要想良好运作,管理成为组织社会最核心的工作."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问题、社会伦理和社会知识都是关于新组织的问题、伦理和知识."(见59页)"新的组织能力使被雇用的专家很快成为具有权威和责任的核心人物,也是我们社会成就的象征.有两种受雇用的专家,一种是技术专家,另一种是职业管理者,他们相互依赖."(见60页)"技术专家离不开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将不同专家的不同领域整合在一起,使它们相互融合,有效地发挥作用.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就是组织能力,他当然依赖于专家,但专家同样离不开管理者.""管理者是新的组织能力的承载者."(以上见62页)"管理即系统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持续工作."(见72页)"现代组织中的任何职业人士,不论他是一个管理者,还是独立的专家,都具有三大同等重要的职责,读后感《《已经发生的未来》读后感》.每一种职责都需要各自的权威.他有责任保证下属最有效的工作,他要对整个组织负责,他还要对那些与他没有任何权力关系的人负责,这些人在其他领域从事着其他工作,他们当然需要他提供知识、信息、建议、观点或指导."(见77页)"管理学需要探索的核心领域是组织如何发挥作用.""管理学必须真正是人类学的--人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为共同的目标而工作,但仍然是独立行事.它必须将信息、知识、判断、价值、理想和期望集中于决断、行为、表现和结果.它必须将他们知识的、情感的、审美的和伦理的知识汇总起来.因此,管理学必须既要吸收人类经历的所有知识领域的精华,反过来也要为所有这些领域提供新知识."(以上见73页)德鲁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学习了这么多新知识,对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五、在变化和继承中寻找平衡,在五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重塑自我、再造自我."在《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一书中,德鲁克说:"今天,我们可以期待人们工作50年,这不仅仅意味着我们早期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方面的储备已经不足以满足现在的工作和需要.人们在那么长的时间跨度里会变化很多.他们会变成具有不同需要、不同能力和不同观点的不同的人,因此需要\'重塑自我\'."德鲁克更以自己一生中的7堂课告诉我们如何重塑自我,甚至再造自我,而不仅仅是"自我更新",即他所言:"你必须从自我中开发出一些新东西,而不仅仅是充充电而已".下面让德鲁克的七堂课结束本次学习吧!第一堂课--由朱瑟贝威尔弟教授18岁高中毕业在汉堡读大学期间有次去歌剧院听了19世纪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于1893年80岁高龄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法斯塔夫》,后来他研究这个歌剧,对威尔第:"作为一个音乐家,我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但是追求不到.所以我有义务去进行新的尝试."这番话给德鲁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说:"当时我也决定,无论未来工作怎样,威尔第的话都是我的指路明灯.那时我也决定,如果到了很高的年龄,我也一定不放弃工作,继续奋斗.同时也要追求完美,虽然总是差强人意."第二堂课--由菲狄亚斯教授菲狄亚斯是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刻家,在大约公元前440年,菲狄亚斯被委托做一些雕像,这些雕像至今还屹立在雅典卫城帕特侬神的屋顶上.当菲狄亚斯提交帐单时,雅典城邦的会计却拒付,他说:"这些雕像站在神庙的屋顶上,而神庙又建在雅典最高的山上.所有人都不能看见雕像的后面.你要求付费的雕像包括了他们的后背,这些地方人们是看不到的.""你错了",菲狄亚斯反驳说:"上帝会看到的."这也是德鲁克还在汉堡做学徒工时读到的一个故事,他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完美是什么意思".他还说:"当人们问我,我认为我哪本作品最好时,我微笑着回答\'下一部\'.但我这么回答并非玩笑.我的意思跟威尔第回答\'80岁时还在创作歌剧以追求难以企及的\'完美\'时一样."第三堂课--开发自己的学习方法德鲁克20多岁转学到了法兰克福,后来在一家报社当新闻记者,他写道:"我一直牢记威尔第和菲狄亚斯给我的启示.一个新闻记者要写作许多题材的文章,所以我决心多学学相关学科的知识."他在报社早上6点上班,下午2点多下班后,就强迫自己在下午和晚上学习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社会制度史和法律制度史、通史以及金融学等,渐渐地形成了一个知识系统.德鲁克说:"我现在还依靠它.每隔三四年我就开始一门新学科,也许是统计学,也许是中世纪史,也许是日本的艺术,也许是经济学.3年的时间不足以掌握一门学科,但可以了解这门学科.在60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定期学习新学科.这不仅仅给了我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也强迫我接受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因为我所学过的每门新学科,都基于不同的理论假设,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第四堂课--由报社主编教授在法兰克福的报社里,报社主编每周都要同每个人讨论德鲁克他们这些年轻编辑的工作.每年两次,就在新年后和6月份的暑假开始之前,他都要花费星期六下午和整个星期天的时间跟他们讨论前半年的工作情况.德鲁克回忆道:"主编总是从我们的成绩开始谈起,然后回顾我们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最后,他会让我们把自己没有做到的和做得很糟的地方进行自我检讨.会议的最后2小时里我们要拿出下半年的工作计划: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什么问题?哪些方面我们需要提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什么新东西?一周后,我们每个人都要向主编提交此后半年的学习计划和工作计划.""我非常喜欢这样的会议.但是遗憾的是我一离开报社就忘记了这些会议的作用.""几乎是10年以后,那时我已到了美国,我想起了这些会议.--从此,我每个夏天都要抽出两周时间,来回顾上一年的工作,从我取得的成绩开始谈起--但是应该做得更好,然后谈到我做得很糟的地方和应该做到但却没有做到的地方.""我从没有严格按照8月份制订的计划去工作过,但这个计划使我坚持了威尔第的信条\'追求完美\',虽然\'完美\'过去总是达不到,以后也差强人意."第五堂课--由高级合伙人教授德鲁克从德国去英国先在一家保险公司做证券分析师,后到一家私人银行担任三个合伙人的执行秘书.一天,其中一个创始人,70岁的老人在他工作了大约三个月后,把他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跟他说:"在你来这里的时候我没怎么注意到你,现在还是没有注意到你,你比我想象的还要笨一些,你不应该这么笨的."然后,老人说:"我知道你在保险公司是个很好的证券分析师.但如果我们想让你继续做证券分析工作就没必要提拔你.你现在是合伙人的执行秘书,但你做的还是证券分析工作.为了提高新工作的效率,你现在应该做什么?"德鲁克说:"我当时非常恼火,但是意识到老人说的话是对的.从那以后我彻底改变了我的行为方式和工作风格.从此,每当我担任一个新的职位,我就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了在新的岗位上提高效率,需要我做什么?\'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样."德鲁克后来还发现:"在所有的组织里,我所见到的最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就是提拔错误.那些被提拔起来、担任新岗位的干将,没有几个人是真正成功的.为数不少的人遭遇了彻底的失败.大多数人既不成功也不失败,成了平庸之才.成才者屈指可数."为什么呢?德鲁克说:"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沿用在旧岗位屡试不爽的经验,用老瓶装新酒,然后他们就变得平庸无能了,不是因为他们不胜任,而是因为他们做了错误的事情."而要成功条件是什么呢?德鲁克回忆道:"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要问问那些真正高效的客户--尤其是大型组织中真正保持高效的执行者,他们把自己的高效归功于什么方面.他们总是告诉我说,他们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一个有长远眼光的领导,就像伦敦的那位绅士对我做的那样:逼迫我认真思考新岗位提出的新要求.没有人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这些不足,都需要别人指点迷津.一旦人们知道了这些不足就不会忘记,然后无一例外地都在新的岗位上取得新的成功.不需要超常的知识或超常的能力,只需要关注:新岗位有什么新要求,新挑战、新工作和新任务的要点是什么."第六堂课--由耶稣会士和加尔文主义者教授大约1945年,德鲁克到美国后选修了早期的欧洲现代史,在此发现有两个欧洲机制成为欧洲发展的动力:南方天主教的耶稣会和北方新教的加尔文教会.两者都把成功归功于同一个因素,两者从开始都采用了同样的学习方法.这方法是什么呢?德鲁克回忆道:"每当一个耶稣会牧师或新教牧师做重要的事情,举个例子,做一个关键性的决策,他们都会把所期待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9个月后,他们会把实际的结果跟原先的期待做对比.这会很快展现他哪个地方做得好,他的优势在什么地方.这也展现了他下一步还要学习什么,要改变什么习惯.还能展现他不擅长的地方和做不好的地方.我自己沿用这个习惯已经50年了.这样能发现一个人的优势在什么地方--这对\'一个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很重要.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什么地方需要提高、完善.最后,也显示出了一个人不能做什么,因此以后就不要去逞强.知道个人的优势所在,知道怎样提高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的软肋在哪儿--所有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所在.第七堂课--由熊彼特教授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了.1950年元旦,在熊彼特去世前几天,德鲁克陪父亲去拜访熊彼特,两位老人闲话中谈到年轻时的趣事,那时的熊彼特立志要做欧洲漂亮女人最好的情人,欧洲最佳的骑手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德鲁克父亲开玩笑问熊彼特是否实现自己的理想时,熊彼特回答说:"是的,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仍然很重要,但我现在的答案跟原来可不一样了.我希望被人记住的是:我是把几个杰出的学生变成一流经济学家的一个老师."看到德鲁克父亲吃惊的表情,他继续说:"你知道,到我现在这个年龄,我已经明白,仅仅记住个人的著作和理论已经远远不够了.除非一个人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不同,否则他做的也没什么稀罕之处".五天后,熊彼特与世长辞.德鲁克说到:"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对话.从中得到了三点启发:第一,人必须自问,希望他人在自己身后记住他什么.第二,人应该随世界的改变而改变,不仅是个人的成熟度要有所改变,同时也要随世界的改变而改变.第三,能让他人的生命变得有所不同,是件值得后人记住的事."我们能从德鲁克一生中的七堂课中学到什么呢?德鲁克告诉我们说:"首先,要有一个目标或愿景,就像威尔第作品《法斯培夫》给我们的启示那样.一直在奋斗,这意味着一个人在渐渐成熟而不是老化."其次,要有与菲狄亚斯一样的观点:上帝能看见我们的所作所为.不满足于完成工作,还要把工作做得更好.要崇尚工作的完美,尊重自我,要要强.再次,要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进行不断的学习,要愿意去尝试,不满足于重复昨天所做的事情,对自己的最低要求不仅仅是做得更好,更多的是要做得与众不同.另外,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经常回顾自己工作中的成败得失.每换了新工作、走向新岗位、接到新任务,都要认真思考新工作、新岗位和新任务有什么新的要求,要知道这些新要求一般都跟以往的工作要求和岗位职责不同.最后,最重要的基础是个人,尤其是从事知识工作的个人,保持高效、一直成长和不断进步的个人,要对自己的发展和岗位负起责任.单个的知识员工要开发自己,要找好自己的位置,这个责任要由个体自己来承担.每个个人有责任扪心自问:"我现在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工作职位?我现在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当然这些决策不能从个体本身出发,要反复考虑组织的需要,要基于对个人优势、能力和绩效的一个外在的总体评价".最后让我们记住德鲁克给我们的忠告:个人发展的责任已经变成了自我发展的责任.个人定位的责任已经变成了自我定位的责任.否则,知识社会中的人们不大可能在我们现在所期望的工作年限中保持高效、不断成长、屡创佳绩!2010年5月26日[陈先生]()〔《已经发生的未来》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热点内容
中级会计师经济法目录6 发布:2024-11-17 22:37:33 浏览:943
农村分单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7 22:04:46 浏览:941
交大经济法第四次作业 发布:2024-11-17 21:12:11 浏览:748
实体法学派 发布:2024-11-17 20:45:53 浏览:462
安徽律师培训 发布:2024-11-17 18:53:19 浏览:779
鞍山法院在哪里 发布:2024-11-17 17:58:50 浏览:25
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4-11-17 17:41:28 浏览:580
泗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系方式 发布:2024-11-17 17:29:13 浏览:726
数理法学 发布:2024-11-17 17:24:24 浏览: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发布:2024-11-17 17:05:49 浏览: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