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逻辑
Ⅰ 民法基本原则之间的逻辑联系
平等是意思自治的必要前提,意思自治又是民事活动的必要前提
权利不回得滥用原则的存在价值答是对意思自治原则进行限制.在大陆法系国家,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是诚信原则的反面规范,即权利之行使有违诚信原则者.视为权利滥用.在诚信原则调整的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两个主要利益关系时,权利不得滥用原则主要调整前一个利益关系.
Ⅱ 如何理解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逻辑体系的展开与构建的基础
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的基石,所有的民法逻辑体现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只有是民事法律关系才能由民法来调整,调整的法律关系不同决定了法律体现的不同。
Ⅲ 民法逻辑三段论推理
T→R(具备来T的要件时,即适用R的法律效自果)
S=T(特定的案件事实该当于T的要件)
S→R(关于认为特定案件事实,适用R的法律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法律规范(T)一般有众多要件特征组成,因此特定的案件事实(S),必须符合该法律规范(T)所有的要件特征,才能发生该法律规范所定的法律效果。而这一思维模式也被称为确定法律效果的三段论法。
依据上述过程不难判断,一般的法律适用的过程最主要的步骤是确定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范和认定作为小前提的具体特定的案件事实。一旦确定了应当适用的法律规范,并认定了具体特定的案件事实,只需运用涵摄的方法即可获得一定的法律效果。涵摄指将外延较窄的概念划归于外延较宽的概念之下的一种推演过程。
Ⅳ 民法上的“事实行为”这个概念为什么不符合语言逻辑
非表意行为是指当事人无须意思表示而实施的行为。主要包括事实行为、违法行为。事版实行为是指权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而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后果的行为。例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先占、加工、著作、无因管理等。总之,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统属于行为范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是民事行为,否则,就是事实行为。
Ⅳ 民法规则的逻辑结构是什么
现在各种现行的民法教科书中,比如在彭万林教授主编的《民法学》中{1},民法总论逻辑结构包括民法的概念和适用、民法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自然人、法人、合伙、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和期限等九个部分;魏振瀛教授主编的《民法》{2}又将民法逻辑结构表述为绪论(包括民法概述、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三部分)、民事权利主体、民事权利客体和民事权利变动等四个部分;而李开国教授的《民法总则研究》{3}将其分为民法的概念和性质、民法的本体、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公民、法人、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行为、代理和诉讼时效等十一个部分。虽然他们对民法总论逻辑结构的排列各异,但无疑都将极大地推动民法总论的研究。对于民法总论的争论实际上是对我国未来民法典总则内容的不同见解。众所周知,现在大陆法系的民法典编撰体例主要有两种:其一,罗马式(又称法学阶梯式);其二,德意志式(又称为潘德克顿式)。罗马式乃仿效古罗马法学家盖尤士的法学教科书。《法学阶梯》(institutions)的体例,分为第一编人法、第二编物法和第三编诉讼法。法国民法典即采用这种体例。只是将诉讼法排除在外,以第一编人、第二编财产及对所有权的各种限制和第三编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组成。潘德克顿(pandectae)式乃是德国学者著述中所用体例,为德国民法典所沿用,共分为五编:第一编总则、第二编债券、第三编物权、第四编亲属和第五编继承。将两种立法编撰体例相互比较不难发现: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最大的区别在于德国民法典有一个专门的总则部分,该部分所对应的学术内容就是我们现在所谈的民法总论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正处于民法体系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担保法的讨论等一系列的立法活动无一不在为民法的制定作准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定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法典终将成为现实。怎样才能使我国未来的民法典成为像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一样的经典之作呢?笔者认为,关键之处在于要使民法典具有自己的灵魂,如前文所述德国民法典就是通过在民法中引入潘德克顿式的法学理念和立法体制,使德国民法典成为与法国民法典并列的大陆法系民法典代表。因此要使中国的民法典具有时代特点兼较高法律价值,我们就应当在民法的创新上下功夫。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希望选取一个新的视角——从伦理人格主义哲学入手探寻民法总论逻辑结构的发展规律,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民法总论,进而为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制定略尽绵力。
一、民法总论逻辑结构的概述
什么是民法总论的逻辑结构?民法总论的逻辑结构是如何作用于民法总论?对民法典的制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对民法总论的发展过程作一个简要的阐述。近代民法一语。是从罗马法之Jus civile-语沿袭而来,在法语为droit civil,英语为civil law,德语为Buergerliches Recht,荷兰语为Burgerlyk Regt,其本意对应罗马法的市民法之意。中国民法学者梅仲协在所著《民法要义》中指出:民法一语,典籍无所本,清季变法,抄自东瀛,东瀛则复从拿翁法典之droit civil,译为今称。其实不单是民法的语源,整个近代民法的体系都是建立在对罗马法的研究之上。自从罗马法古碑在意大利出土以来,通过对罗马法的不同方法研究,大陆法系创造出两种民法典编撰体例罗马式(又称法学阶梯式)和德意志式(又称为潘德克顿式)。潘德克顿(pandectae)一语,系罗马法大全即查士丁尼法典中的《学说汇纂》的音译,19世纪的德国民法学家通过对《学说汇纂》的研究形成了近代德国的民法理论体系,并且明确提出了将民法的原则
Ⅵ 在线等!法律逻辑中演绎,归纳,类比推理的区别
1、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回是从个别性知答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
2、演绎推理(含完全归纳推理)属于必然性推理。就是前提真,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必然真。归纳推理(不含完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属于或然性推理。就是前提真,推理形式正确,结论未必真。
3、举例:
演绎推理:“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归纳推理:“杨树有光合作用,槐树有光合作用,榆树有光合作用,杨树、槐树、榆树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所以,绿色植物都有光合作用。”
类比推理:“这篇小说只有1000字,文字很流畅,这篇小说得奖了。你写的这篇小说也是1000字,文字也很流畅,因此也一定能得奖。”
通过上面三个例子,演绎推理前提正确,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也是正确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结论就未必正确了。
Ⅶ 民法通则第111条包含哪些法律规范逻辑结构
第一百一十一条 【违约责任的一般条款】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回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答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假定(虽然没有在法条中明确表述,但在逻辑上存在): 当事人之间存在有效合同
行为模式: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
法律后果:另一方有权要求违约方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Ⅷ 如何理解 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逻辑体系展开与构建的基础
法律规范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法律关系就是权利和义务。民法维护的是私权利,而维护私权利的方式就是平衡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对应的法律关系。
Ⅸ 一道民法案例分析题,求高手回答! 要求先答处理方式,再答法律依据和逻辑原理。
你好:
个人理解:
1、甲乙之间成立可撤销借用合同法律关系。乙将相机无权处分给善意第三人丙,丙依据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该相机所有权。甲既可以按照合同要求乙承担违约责任,也可以撤销合同,要求乙返还财产、赔偿损失。
2、乙“给我吧”的意思表示为要约,甲“先拿去用吧”的意思表示,根据合同法30——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因此甲向乙作出了借用合同的要约意思表示。但是,在民法学上,根据乙后来所说“你不是送给我了?”可以表明后来乙对甲的意思表示发生了误解(受领人错误),乙由此误解以行为(将相机带走)作出的意思表示属于表示内容错误,由于我国民法通则未采用“错误”的民法术语,学说认为民通意见71所谓的“重大误解”即为传统民法上的错误,因此,该合同属于重大误解的可撤销合同。
3、乙根据该借用合同是占有委托人,其无权处分行为根据物权法106条构成善意取得,丙依法取得相机所有权。
4、甲可以依据与乙之间的借用合同,要求乙承担违约责任。另外,甲也可以依据合同法58——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之规定,撤销合同,要求乙折价补偿和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