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则案例
㈠ 刑法分论案例:拒付车费胁迫司机
1.包括。
2.甲应定性为抢劫罪。
3.应该负责,但并不属于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情回形。
4.司机乙应答当定性为交通肇事罪,存在避险过当的法定减轻情节,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因为乙做为一名经过培训的司机,应当知道车辆失控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了保护自己较小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而致使了他人较大的合法权益(生命权)遭到侵害,属于避险过当。
㈡ 有刑法分则重点法条详解的书吗
可以参见《刑法教学案例》(高等院校法学案例丛书)/赵秉志,2003-10-1版
侵犯财产罪(最新刑法典分则实用丛书)/赵秉志,2003-3-1版
扰乱公共秩序罪(最新刑法典分则实用丛书)/赵秉志,2003-3-1版
妨害司法罪(最新刑法典分则实用丛书)/赵秉志等,2003-3-1版
毒品犯罪(最新刑法典分则实用丛书)/赵秉志 于志刚,2003-1-1版
刑法新教程/赵秉志,2001-2-1版
新千年刑法热点问题研究与适用(上/下)/赵秉志,2001-7-1版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沈立城、民主权利/赵秉志,2001-4-1版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侵犯财产罪/赵秉志,2001-4-1版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总则篇(下)/赵秉志,2001-4-1版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总则篇(上)/赵秉志,2001-4-1版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贪污贿赂罪、渎职罪/赵秉志,2001-4-1版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赵秉志,2001-4-1版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下)/赵秉志,2001-4-1版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破坏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罪(上)/赵秉志,2001-4-1版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危害国家安全罪等/赵秉志,2001-4-1版
㈢ 刑法分论案例分析,关于抢窃罪和敲诈勒索罪界限的问题。
应该说,二审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刘某构成敲诈勒索罪而不是抢劫罪
首先,两版个罪名权虽然都是侵财为目的,但敲诈勒索是以威胁,胁迫等方式,而抢劫是以暴力
区分两罪,仅从字面看,“威胁”既是抢劫罪的手段之一,又是敲诈勒索罪的基本行为方式。但是,其威胁的特定内涵不同:(1)从威胁的方式看,抢劫罪的威胁,是当着被害人的面直接发出的;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可以当面发出,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或第三者转达。(2)从实现威胁的时间看,抢劫罪的威胁表现为扬言如不交出财物,就要当场实现所威胁的内容;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则一般表现为,如不答应要求将在以后某个时间实现威胁的内容。(3)从威胁的内容看,抢劫罪的威胁,都是以杀害、伤害等侵害人身相威胁;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内容则比较广泛,包括对人身的加害行为或者毁坏财物、名誉等。(4)从非法取得财物的时间看,抢劫罪是实施威胁当场取得财物;而敲诈勒索则可以在当场,也可以在事后取得。
对应的:首先,刘某对丁某的侵害,本身目的是“捉奸”而不是抢劫丁某财物,主观目的与抢劫不同,其次,刘某殴打丁某致使为轻微伤,也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素而不是抢劫
㈣ 刑法总论案例分析
1、构成,不属于正当防卫,算事后防卫
2、共同成立一个未逐的故意杀人,于某另有一个单独既逐的故意杀人。
㈤ 两道简单的《刑法分论》案例分析题 万分感谢
这个 估计没人给你写现成的 给你列个提纲吧 你可以照着抄书或者网络一个内都行 然后结合案例往容里套用就行了 3百字也就分分钟的事 再一个 你这也不全是刑法分论的
案例一
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与故意杀人罪
主体 客体 主观方面 客观方面
1 构成绑架罪 犯罪中止 犯罪中 自动停止
2 构成故意杀人 既遂
案例二
意外事件 不构成犯罪
什么是意外事件?
主体 客体 主观 客观
㈥ 刑法分论案例:关于躁狂症
1、由于现有证据,鉴定情况只能反应被害人死因是脑出血,而发生争执时情绪内激动是容脑出血的诱发因素。但证据未显示被告人殴打所致的外伤由导致脑出血的情况,所以不能推定被告人的殴打行为跟被害人死因有因果关系。(说得不好听,你跟一个患有脑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的人吵架,要是你把气死他,难道可以判你谋杀?故意伤害?谁都不知道病人什么程度的话会把他气死,要证明你蓄意气死他,还是蛮难的。哈哈)
2、这个殴打行为,属于故意伤害。如果经伤情鉴定,发现被害人的头部及胸部因此造成了"轻伤",那么定罪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3、...这个问题,我看得怪怪的,本题好像没有文字显示出被告人有对被害人死亡有什么情绪。不会答...
4、陈某,虽然是限制责任能力者,但是本题没有显示他处于精神病发期间犯罪,只是说他酒后犯案。所以,我依据本题的意思推定被告人陈某处于正常状态作案,理应为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如果被害人被殴打部位的伤情鉴定为轻伤,其所犯的是故意伤害罪。
㈦ 急求刑法分论案例分析解答。300字左右谢谢
您好!
王某就故意伤害承担刑责(重伤),无杀人故意,因为把人打残专废的意图,包括重伤属的直接故意或放任,结果被害人死亡。死亡是杀人故意的结果,王某对杀人不负刑责,但要负死亡之前的重伤刑责。根据《刑法》第234条,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陶某在故意伤害的基础上,有杀人故意,是故意杀人主犯,虽然杀错人,但人的生命是同价的,应按故意杀人(既遂)追究,对杀人后果负总责。《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李某是故意杀人同谋、共犯,积极参与杀人,对杀人后果负总责,应列为故意杀人(既遂)主犯,按《刑法》第232条规定,应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张某被迫参与,属于故意杀人胁从犯,根据《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㈧ 刑法分论案例分析题,在线等答案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抄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的行为对象不一定是钱款。国有资产除国有资金外,还包括国有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乃至属于国有的产品、商品等,基于此,本罪私分的对象既可以是国有的钱、股份、其他有价证券,也可以是国有的其他固定资产。
第三百九十六条第一款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㈨ 刑法的案例分析论文怎样写
刑法案例分析,是指根据所给案例,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专责任,以及如属何定罪量刑所作的分析。刑法案例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二是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三是阐述定罪量刑的原则。
㈩ 用犯罪构成的 理论完整地分析一则案例(最新刑法案例)
黄某原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某支公司聘用电脑员。该人寿保险公司因总公司集团股份制改制于二OO三年十一月份变更为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某支公司。黄某利用其先后在上述公司担任电脑员,公司给予其电脑查询、打印付款收据权限以及公司电脑系统存在缺陷等有利作案条件,采用在电脑上冲正业务、更换投保人、被保险人姓名、编造虚假赔案,重复打印付款收据等手段,作案108起,骗取或冒用领取保险赔款及保险金共计229646.15元。其中:改制前,涉案金额2万元;改制后,涉案金额20余万元。现就该案定性 ,产生了三种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黄某系国有保险公司聘用职工,虽非正式职工,但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条第二款及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骗取、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以贪污论。黄是国有公司单位聘用电脑员,属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骗取手段非法占有公司保险金和理赔款,应定贪污罪。二OO三年十一月份,公司改制为国有股份有限公司,由于仍然是国有控股,应仍认定该公司为国有公司。至于改制后黄的贪污金额,以现已查证的黄改制后的作案金额与公司占国有股份比例数相乘计算。剩下的作案金额,不以贪污论处,以非法所得予以追缴。
第二种意见认为:黄某行为已构成职务侵占罪。2OO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国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公司财物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规定: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除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从事公务的以外,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对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71条第三款的规定,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该规定明确规定,国有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后,只有上级国有公司或主管部门任命的、代表国有公司行使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的这一部分人算国家工作人员。其他人,包括中层的那一块,一般不视为国家工作人员。黄某系原国有公司聘用职工,当然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因此,黄某的行为只能定职务侵占罪。黄在改制前的行为定贪污罪。理由同第一种意见一致。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工作中具体适用修订《刑法》第12条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二条规定,如果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认为是犯罪,修订刑法也认为是犯罪的,按从旧兼从轻的原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具体为:1、罪名、构成要件、情节以及法定刑没有变化的,适用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2、罪名、构成要件、情节以及法定刑已经变化的,根据从轻原则,确定适用当时的法律或者修订刑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案改制后罪名发生了变化,且贪污罪量刑比职务侵占罪更重,根据该通知中所说的从旧兼从轻原则,因此对黄改制前的行为也应以职务侵占罪论处。
第三种意见认为:对黄改制前的行为以贪污罪论处,改制后的行为以职务侵占罪论处。对黄改制后行为以职务侵占罪论,理由同第二种意见一致,不赘重述。但对改制前的行为不同第二种意见,认为定贪污罪。最高人民检察院1998年《关于对跨越修订刑法施行日期的继续犯罪、连续犯罪以及其他同种数罪应如何具体适用刑法问题的批复》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工作中具体适用修订《刑法》第12条若干问题的通知进行了补充解释。但应清醒看到这一解释是对跨越修订刑法施行日期的继续犯罪、连续犯罪等如何适用法律所作出的解释。本案黄某作案时间是在1997年以后,不存在适用该解释的空间。本案黄某实质是随公司性质变化犯罪侵犯的客体予以改变。改制前侵害的客体是双重客体。一是国家廉洁性,另一是国有财产。改制后侵害的客体是单一客体。如对其改制前后的行为一概以职务侵占罪论处,就不能正确适用刑法定罪量刑原则,也就不能更好地打击犯罪。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