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商法前沿问题

民商法前沿问题

发布时间: 2022-07-11 02:58:32

❶ 请介绍我国在民商法知识产权法方面的【司法政策】.附例/出处链接最好,谢谢

论国际贸易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知识产权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作用更加显著,随着加入世贸组织,重视和加强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对于我国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知识产权理论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和企业的战略高度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战略

知识产权主要指个人及其组织在脑力劳动方面创造并完成的智力成果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双重性、确认性和独占性的特点。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知识产权有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但激励发明,创新知识,而且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配置技术创新资源,促使新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本文从知识产权理论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和企业的战略高度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知识产权保护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对国际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反映,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才能产生剩余价值,而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非物质经济本身不产生剩余价值,只有参与物质生产部门的价值分割才能产生价值。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压低物质部门的产品价格,而提高与知识相关的非物质经济部门的价格,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取得较为有利的地位。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上把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1994年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第十回合谈判过程中,形成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简称《TRIPS》协议;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TRIPS》协议同时生效,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TRIPS》协议也当然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准则。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商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其中涉及知识产权的商品占有较大的比重,且这个比重还在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大量成功地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建立并实行了知识产权制度,为正常的国际贸易活动和投资活动奠定了基础性的保障制度。只有在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中,国际贸易和投资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2.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
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工业都将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创造新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第二阶段,国内市场饱和,向国外市场出口;第三阶段,对外投资,向外国市场提供产品;第四阶段,外国生产,向母国市场出口。从发达国家角度说,当处于产品周期的二、三阶段时,它会极力支持自由贸易;而当到了第四阶段时,国内市场的产品为进口产品所替代时,该国产品的市场地位开始衰落,其市场占有率受到挑战。此时,它会转向知识产权保护,在贸易政策中会极力与知识产权保护挂钩,通过强制性措施来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以设法减慢产品周期的步伐。这对在技术上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有失公平的。这样知识产权的保护无疑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贫富差距愈加严重。

二、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世界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和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取得了世界各国公认的成绩。但从我国社会还正处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我国企业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几万个项目,而申请的专利数却不到10%,企业较为重视有形资产的保护,却忽视了其作为无形资产的保护,从而导致我国每年有很多知识产权被“抢注” 。所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也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分水岭”。目前,我国缺乏一套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如山西老陈醋商业秘密泄露事件的发生;景泰蓝、宣纸等民族绝技的泄密,国内大量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因此,在大力保护国外的驰名商标时,应加强对国内驰名商标的扶植与保护。

2.知识产权人才缺乏
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不多。企业万一牵连到知识产权争端,要么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要么要支付高额费用聘请外部人员应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包括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权谈判及分析工作,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而无人胜任。

3.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亟待完善
我国有些法律和TRIPS相关法律还有很多不同甚至有许多空白。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法垄断。一些跨国公司企图利用知识产权中的非法限制和排斥竞争实现其垄断地位。针对滥用知识产权的非法垄断行为,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制定反垄断法进行制约,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反垄断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中也没有可操作的反垄断条款。这样,我国企业在遇到知识产权争端时就可能遭遇不利的被动状态,从而在国内市场上对其他企业的垄断行为束手无策、在国外市场上遇到严格的反垄断法控制而使自身陷入尴尬境地。

三、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各国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法律保护制度,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对我国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虽然我国政府在这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但真正从国民意识上重视知识产权问题还需一个过程。就目前看,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实施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1)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政策上要从笼统扶持转到重点支持专利项目上来,特别是那些高科技专利项目,建设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民族工业群体。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专利制度各项奖酬的兑现,重奖一些重大发明专利技术。在资金上,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各级政府都应建立专利基金,以财政、企业为主体,广开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重点支持那些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如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等各种科技和经济计划项目。
(2)加强立法,完善法律。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要以鼓励创新、优化环境为宗旨,进一步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和完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办法、保护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等的立法。 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公正、高效地解决好知识产权纠纷。积极发挥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和区域协作执法机制的作用,打击和防范群体侵权、反复侵权行为。巩固知识产权重大案件联合督办制度以及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间的沟通对话机制。加强“奥运会”和“世博会”等各类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工具、农药化肥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认真落实知识产权司法解释,依法追究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3)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科技以人为本,人才是国家的第一资源。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的人才越多,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得胜利。近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加大了对中国本土人才的争夺,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将会失掉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快深化自身的人才制度和结构变革,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要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人才队伍培养工作,特别是加大知识产权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造就一支包括各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内的规模宏大的知识产权队伍。继续加强对各级政府领导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
(4)突出特色,借鉴经验。发展经济有特色,保护知识产权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要有符合本国和地区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重点和方向。近年来,美国将打击盗版等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其中媒体盗版是重中之重。同时,它们根据现代标准改进美国知识产权法规——特别是刑事惩处手段,包括通过修订及更新美国签署的双向司法援助及引渡条约,让盗版者及伪冒者在美国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国也应注重在寻求传统知识资源的联合保护。当发达国家对全球现代工业知识产权“圈地运动”基本完成后,我们的“传统知识”便成为新世纪圈地运动的新目标。中国应当积极运用现行知识产权法律机制,对传统知识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积极寻求国际联合集团式的保护。

2.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1)树立品牌 ,增强意识。知识经济时代,品牌之“名”越来越在于产品的知识含量之高,企业应保持产品在知识含量上的优势来谋求产品的竞争优势,只有企业掌握了过硬的知识产权,才能在市场上推出叫得响的民族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了自己叫得响的民族品牌,更应该树立品牌保护意识,洞悉跨国集团在我国运用的品牌战略,以品牌的国际化带动知识产权战略。不仅要利用国内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更要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与市场,进行跨国经营,使我们的品牌发展成为全球化品牌。由于我国的一些企业在早些年没有商标保护意识,大量的国内驰名商标被在国外抢注,例如“同仁堂”“青岛啤酒”等,使这些企业在国外的发展受到了重重阻力,因此我们要吸取这些教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否则无异于在扼杀企业在国外的发展之路。
(2)加强申请,促进保护。据报道,仅加入世贸以来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因此我们应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实施专利保护战略。实施专利保护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护身符已是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第一,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建立专利信息中心收集信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通过专利信息中心,对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专利作分类管理。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表明,每年新技术发明创造的90%以上都会在专利文献中检索到,所以我们可以不断地更新我们的专利资料库,对相似技术进行排查并通过专业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侵权分析,在不构成侵权的情况下,使企业的研发人员了解本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为创新项目提供方向,保持研究开发中的合法性。
第二,提高专利申请率,设置专利网战略。对每一项创新方案都申请一项专利,并在基本专利的周围设置大量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权利,并且技术开发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因此当一个企业拥有自己的自主专利权时,应通过不断改进原有技术而获得网状的专利保护范围。
(3)加大创新,提高效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增加知识产权的产出量,形成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一要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确立知识产权的概念,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文献,注意发现、申报和形成知识产权;二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使技术中心成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载体,成为吸引、凝聚科技人才,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平台;三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建立研究所和实验室,共同培养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晓菁: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摩擦及应对策略[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2]黎 奔 刘路遥 卢鹏论:WTO框架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滥用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1)
[3]丁永刚 张海鹏:论国际贸易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5)

其他相关文献:

1.《知识产权与国际竞争》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中国:直面国际经济摩擦》刘力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3.《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南振兴 中国书籍出版社
4. 《以制度和秩序驾驭市场经济》 洪银兴著 人民出版社
5.《WTO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研究》唐民皓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6.《我国知识产权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浩 《国际贸易问题》2005/11期
7.《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式跨越》刘勇 《国际技术贸易》2005/3期
8.《跨国集团在华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吕文举 《国际技术贸易》2005/4期
9.《知识产权保护的“西学中用”》 《国际技术贸易》2006/1期
10.《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 郑成思 《新华文摘》2006/15期
11.《知识产权-民营企业出口绕不过的壁垒》 夏瑞林《对外经贸实务》2004/6
12.《建立大类出口商品技术标准预警机制的建议》 江榕 《对外经贸实务》2003/9
13.《广州市大类出口商品技术壁垒预警机制的建立及改进》 江榕等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11期

❷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考研怎么准备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

考研之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漫长而艰难的,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助你一路拼杀到复试结束。在备考的几个月里,你可能会周期性地感觉学习效率低下、精神状态不佳,以致失去自信,这在考研一族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能不能克服这种现象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凭经验来说,当你陷入这种低弥期时应当及时分析原因。如果确定是过度疲劳引起的,那么给自己放一天假,好好睡上一觉是最佳的选择。一定要切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只是心理上的反复,那么不要认为效率不高不如休息,等到状态好了再学,这样不但浪费宝贵的光阴,还最容易导致中途放弃。一定要强迫自己继续学习,保持好学习的习惯,同时要通过心理暗示恢复自信。

参加考试的时候更是要拿出所有的勇气,准备面对任何困难。不管自己准备得到底如何,考试前一定要充满信心的走进考场,而且告诉自己不论结果如何都要尽到全力,千万不要想:我今年准备得不充分,这次就当练练手,撞一下运气,考不上明年再来,这样你就百分之百失败了。当看到试卷上有好几道大分值的题不会做时,更要沉着,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难题绝对不是只难住我一个人。

二、合理分配时间,有计划地复习

备考的几个月是十分宝贵的,只有合理地安排复习计划才能使时间的价值最大化。外语是考研的一大障碍,也是最能拉开分数档次的科目,对文科专业更是如此。而且,外语的工夫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因此,外语基础不太好的考生一定要及早入手。法学专业的考试特色就是要看的书很多,其中很多知识点还要熟记,所以专业课的复习时间也不能太省。如果实在来不及,可以在政治的复习时间上省一些。因为政治难度不大,记忆的成分多,过早复习只会重复记忆,浪费时间。当然,我不是反对大家好好复习政治,上述只是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的无奈之举。

另外,我所说的“外语——专业课——政治”的顺序只是我个人的安排,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作出适合于自己的复习计划。但无论如何,要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将自己需要看的书和分配的时间列成表格贴在醒目的地方,每天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朋友们还可以互相监督。考研贵在坚持,只要能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合理的计划并能切实地履行,相信你的一只脚已经跨入名校的大门了。

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刻苦努力是考研成功的基础,但合理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催化剂”。不要以为,考法律的东西就是死读书,若是不会活学活用,背再多东西也无用武之地。由于各学校的命题风格和难度不同,复习法学专业课的方法也大不一样。有些学校着重考察法学基础知识,因此题目范围很广但难度不大,考生只要熟读教材就差不多了。但也有像中国政法大学这样的学校,其考题中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多放在简答题的水平,真正拉开分数的是一些很专业、很前沿的论述题和案例题。要考这样的学校,千万不要只盯着教材看,挑选一两本精辟的专著看看,再关注一下本专业的研究热点会使你受益颇多。不过也不要被那些高水平的题目吓到了,其实命题老师对本科生的普遍水平也是了解的,在评分时自然不会以学者或研究生的水平来评判你的答案,只要他认为你尚且对学术问题有所关注,有培养价值就行了。所以,在学习空闲多翻翻法学杂志,对热点问题了解一些也就够了。

至于英语和政治的复习,个人方法的差异性就更大了,在此就不多说了,只是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盲目相信某些知名人士所写的所谓命中率很高的模拟题。亲自做过后你就会发现很多都与真题的难度和考察的知识点有很大差异,根本是垃圾!真题是最权威的辅导资料,挑选一本讲解详尽的真题解析,按照考试时间测试一下自己,并根据解析分析自己的问题,认真总结,会比花大笔钱买大量的“垃圾”回来做实用得多。当然,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挑上几套模拟题来练练手,但一定要向同学或考研前辈讨教一下哪本书是经过实践考验的,不要盲目购买。毕竟,我们的复习时间是最宝贵的。

四、收集必要的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这绝对是条真理,即使在考研的过程中也同样适用。大家都承认考本校的研究生要比考外校容易,靠本省市的研究生要比考外省市容易,其实差距就在信息方面。研究生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课由各校单独命题,因此了解各学校命题老师的研究领域和命题风格就很重要了。本校的学生本科时就接受的是此学校的学术观点,甚至可能还是命题老师的学生,这样的优势是外校考生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千万不要自卑,信息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实力才是硬道理。

首先,打听一下报考学校的出题老师及其研究领域是必要的。知道是哪些老师出题后,要尽量弄到这些老师的授课笔记,在网上或期刊上搜集一些相关的文章,结合近年真题仔细研究,抓住复习的大方向,这样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不要盲信招生简章,尤其是指定用书。实际上,很多学校所指定的教材早已落伍,现在的命题老师都不屑于去看了。相信大家也都可以想象按照这些过了时的“四书五经”答题会有怎样的结局了。明明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才记住的东西,却不能在考试中转化为分数,太冤枉了!所以,要多向本校的学生请教,问问他们本科时用的是哪本教材,老师在授课时推荐他们看什么书,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总之,考研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成功往往取决于多种因素,而不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只要一心学习,心无杂念就能考上。当然,努力是最基本的条件,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得当的方法和正确的信息也很重要。因此,放开心扉,多与朋友交流心得,不仅会使你在考研路上不再孤单和无助,而且绝对会产生“1+1>2”的效果。最后,祝大家都能圆梦。

❸ 2016年法学考研专业难度怎样

一、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学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近几年法学考研比较热门,中国政法大学是政法类院校的翘楚,每年考的人较多,难度肯定不会很小。法大初试题客观题比较多,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平,只要自己努力加上专业的辅导,考上的几率会很大。
法学考研大多数是法学本科的人在考,每年在三公律博辅导班里很多二本三本的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都是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学就业怎么样?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研究生教育方面开创了多项全国第一,法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生招生规模上名列全国第一,每年会派出大批研究生出国出境游学、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辈出,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学期间即跟随导师参加国家立法、司法咨询、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在高端法律活动中锻炼自己。
就业方向: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检法机关、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
三、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学考研是否公平?
根据往年的录取情况来看,初试分高的一般就能保证录取,而且被录取的考生也是来自于各类院校,本校的学生并不多。而且通过我们辅导成功考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研究生的众多考生都是通过自己努力,采取正确方法从而实现自己梦想。同时,我们团队成员身边的同学毫无意外也都是初试成绩优异,表现优异的同学。从这些情况来看,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学考研还是比较公平的。
四、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学各专业方向如下:
1.法学理论
2.法律史
3.宪法学与行政法
4.军事法学
5.法与经济学
6.民商法学
7.诉讼法
8.经济法
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0.知识产权法学
11.刑法
12.国际法学

五、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学考研专业如何选择?
专业的选择首先应考虑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将来能够取得的成绩。其次,是考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争取在选择中扬长避短。最后,才是考虑各个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现在,由于具体报考的专业对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学考研初试的备考影响不大,大家可以先认真复习,到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复习程度和对法律的再认识再具体决定所要报考的专业。
六、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学考研各个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各个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有表象和实质之分,所谓的表象就是报考人数,甚至进入复试的人数,所谓实质就是竞争对手的具体水平,直接体现为竞争对手的考分和法学底蕴。结合各个专业的具体招生人数,通常来讲各个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高到低大体为民商法、经济法、国际法、宪法、刑法、诉讼法、知识产权法、法理学、环境法、法制史。不过各个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有个起伏规律需要加以考虑,这就是,上一年度竞争激烈的专业,下一年度报考人数将显著减少,上一年度报考人数少的专业,下一年度报考人数必将骤增。这一起伏规律,在专业选择和报考中需要加以利用。
七、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学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八、中国政法大学考研大学法学专业课复习建议
很多同学买了书之后,天天看书背书,但是效果不好。在三公律博,三公律博老师会帮助同学们梳理重点知识,减轻同学们复习负担。
三公律博法大法学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带领同学们熟悉重要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熟悉法条的作用主要是:(1)可以和教材的论述互相印证,加深记忆。例如,几个诉讼法教材上的很多论述其实看法条会加深理解、更加明确。(2)可以补充教材已经落后的部分。大家知道,很多教材已经出了好多年了,新法都已经有了,但旧版教材并没有更新。三公律博老师讲课时会帮助同学们结合最新法条,修改教材中落后的论述。大家放心,三公律博法大法学讲义都是法条注释型的,有时直接看法条感觉更清爽。(3)法条也是训练案例分析能力的前提。做案例时你要是能直接答上几条中国的现行法,老师立即就会觉得你基础确实不错的。
案例分析对于学法的人来说,也应该是个基本功吧。但从三公律博老师了解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同学都很打怵案例分析。三公律博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同学们做一个典型案例分析和前沿问题导读。
当然,还是基础知识最重要。法大是非常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大家不要觉得自己一定要在这方面拉开档次——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三公律博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结合三公律博网络课程,这样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基础知识。
九、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其实我觉得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还有就是建议大家不要逢人就说自己要考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感觉自己考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挺牛的,其实,你要想清楚,考哪里不牛,考上哪里才牛,你考上后再告诉别人才显得你牛的。因为总有些人会很善意地规劝你要实际点,不要太不自量力,尤其是你的最好最亲的朋友,而这对你的考研的心态有很严重的影响,到初试结束,都没几个人知道我考中国政法大学考研。
效率与时间:要记住效率第一,时间第二,就是说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再去延长复习的时间,不要每天十几个小时,基本都是瞌睡昏昏地过去的,那还不如几小时高效率的复习,大家看高效的学生,每天都是六点半醒,其实这到后面已经是一种习惯,都不给自己设置闹铃,自然醒,不过也不是每天都能这么早醒来,一周两周都会出现一次那种睡到八九点的情况,我想这是身体的需要的,所以从来也不刻意强制自己每天都准时起来,这是我的想法,还有就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财经新闻啥的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个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而且,它不像高考那样,每天都有老师催着,每个月都会有模拟考试检验着。所以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退步、自己的综合水平是在提高还是下降。而且,和你一起的研友基本都没有跟你考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你也不知道你的对手是什么水平。很长一段时间,都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可能你某年的真题做了130多分,然后你觉得自己的水平很高了,但你要知道,也有很多人做了130多分,甚至135,所以这是考研期间很大的一个障碍。而且,应该在自己的手机音乐播放器里存一些特别励志的歌曲,休息期间可以听听,让自己疲惫下来的心理瞬间又满血复活。在三公律博,不断有测试,有排名,你就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找到差距,就能充足能量继续复习。
十、司考与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学考研的关系如何处理?
从考试的角度,他们有冲突,因为考试需要有针对性的去准备;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他们反而能互相促进,因为他们分别是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切入进行法律的学习。如果你从把司考复习当做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学考研的前奏去思考,当然就得出了不冲突的结论,但这个前奏是不是时间太长了,这个就因人而异。所以具体还得自己根据自己情况灵活处理,灵活决定。如果想兼顾,最好司考复习中兼顾考研的复习,不要中断。但是,司考复习的最后1-2个月不中断考研的复习非常人所为啊!人吧精力都有限,同时兼顾主要是分神,特别劳心!考试都需要力显针对性,这个和考哪个学校其实关系不是很大,主要是要认识这个特征然后加以利用并有针对性的准备!三公律博老师也会在讲课过程中着重强调,为同学们扫除所有考试盲点。
十一、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学考研需要看论文、专著和旁听中国政法大学考研老师的课程吗?
针对考试特征,采取分数最大化复习策略是在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最佳方法。当全部试题都可以在教材中寻找到答案,为何要去看论文和专著呢?同时,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学考研考查的是基础理论,对基础有高度认同感,在本科这个稚嫩而经验缺乏的年代,打好基础,是为将来研究专著、写论文做铺垫。当然了,看看论文、专著之类对学习、考试和复习也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考试时间是有限的,还有竞争,而人才选拔是以分数为标准和导向。因此,需要寻求一种分数最大化的复习策略,这个因人而异,一般人精力都有限,而吃透教材不仅可以打好基础为将来继续深造做积累,而且可以集中精力、针对考试,使分数最大化!
对于是否需要旁听中国政法大学考研老师讲课,这需要先弄清楚旁听的目的,以及需要弄清楚旁听是否可以使考分最大化。如果旁听能使自己复习充分,在考试中取得更好成绩就可以旁听,如果不行就无需旁听。在此,三公律博老师提示,由于本科专业课考研针对性非常弱,不利于考研专业课复习,所以不建议把大量时间放在旁听中国政法大学考研课程上。
最后,无论以何种方法复习,考生都要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❹ 想考人民大学的民商法硕士

我是人大的。希望帮到楼主。
民商法要有前景还是读到博士,似乎除了人大没什么更好选择了吧。
的确最近人大的某些法学学科倒退了,管理上要求也不严格。
但毕竟师资在那里,或者说,别的学校,更差。。。

❺ 何敏的学术工作经历

1990 --- 1998 华中理工大学政治与法律系从事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科技法及其外国民商法和国际技术贸易法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时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系主任、欧盟法研究所所长,校“113人才工程”法学学科学术带头人。1995年,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参与了科技法学硕士点(后学科调整为经济法学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并成为该硕士点首批硕士生导师;
1998 --- 1999 受欧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项目资助赴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学院“民商法研究中心”在该中心主任Yves GUYON教授(项目合作人)指导下从事“中欧科技政策与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
1999 --- 2005 在法国巴黎第一大学(Panthéon Sorbonne)法学院商法系师从法国著名商法学家Yves GUYON教授攻读商法学博士学位。其间,因华中科技大学科研工作及研究生培养工作需要,间或回校继续指导研究生共七届32人,并为研究生主讲了“外国民商法前沿问题专题”、“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专题”及“欧盟科技政策与科技法律”等多门研究生课程,同时完成了受欧盟及科技部委托的重大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并作为负责人之一参与了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成立的筹备工作。2005年11月以优良成绩(honorable)获得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学院商法学(知识产权法方向)博士学位;
2006 --- 2006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知识产权法与科技法教授;
2006 --- 2009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知识产权法教授、博导;知识产权学科带头人、知识产权博、硕点负责人;
2009 ---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知识产权法教授、博导;知识产权学科带头人、知识产权博士点负责人。

❻ 姚辉的代表性成果

1.《民商法学的突破与坚持》,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2.《单双号限行中的所有权限制》,载《法学家》2008年第5期。
3.《情事变更重述》,载《中州学刊》2008年第5期。
4.《论民事法律渊源的扩张》,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1期。
5.《信用法律制度的若干前提性判断》,载《政法论丛》2008年第2期。
6.《震后重建中的若干民法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7月8日,第五版。
7.《中国民法的近代化及其当代课题》,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8.《动情,以法的名义》,载《判解研究》2008年第1辑。
9.《论特许经营权的法律属性》,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0.《物权立法的若干法政策学观察》,载《判解研究》2007年第3辑。
11.《关于民事权利的宪法学思维——以一般人格权为对象的观察》,《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2.《对话辨共识 争鸣求精进》,载《法学家》2007年第1期。
13.《人格权:何以可能》,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
14.《企业征信体系的构建与法律规制》,载《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5.《让与担保规制模式的立法论阐释》,载《法学家》2006年第6期。
16.《论侵害生命权之损害赔偿》,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7.《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之研究》,载《判解研究》2005年第5辑。
18.《2004年民商法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5年第1期。
19.《期待物权观念深入人心》,载《法制日报》2005年7月20日,第1版。
20.《观念比法条更重要》,载《法学家茶座》第9辑,2005年10月出版。
21.《2003年民商法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4年第1期。
22.《法典化的趋同与鸿沟》,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2期。
23.《“人车之争”的民法解读》,载《判解研究》2004年第5辑。
24.《解读人格权法》,载《人民日报》2003年1月8日。
25.《诚实信用:民法的“帝王条款”》,载《前线》2002年第7期。
26.《民法上的“停止侵害请求权”》,载《检察日报》2002年6月25日。
27.《消费者是否有权对酒店说“不”》,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8月27日。
28.REC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 LAW:FOCUS ON DRAFTING THE CIVIL CODE AND JUS REREM , JOURNAL OF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LAW,VOL.5,No.2,2001-2002.
29.《权利不能承受之轻》,载《民商法前沿》,创刊号,2002年第1期。
30.《悠着点儿》,载《法学家茶座》,创刊号。
31.《法官要讲理》,载《律师文摘》,2002年春季号。
32.《逝者如斯夫》,载《判解研究》2002年第1期。
33.《internet与表达自由》,载《判解研究》2001年第1期。
34.《中国大陆的市场经济与担保物权法的课题》,载台湾辅仁大学《首届两岸民商法学术研讨会成果报告》,台湾2001年出版。
35.《关于人格权的两个日本判例》,载《人大法律评论》2001年卷,第一辑。
36.《“大学汤”案》,载《法学前沿》第5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
37.《坚硬的婚姻》,载《法学前沿》第5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
38.《法律:法官的还是法学家的》,载《法学前沿》第4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39.《中国人格权法的发展及其现状》(日文),载日本《比较法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比较法研究所编辑出版,第34卷第1号(2000年)。
40.《宇乃月温泉案》,载《判解研究》2000年第1期。
41.《侵权法的危机:带入新时代的旧问题》,载《人大法律评论》,2000年卷,第二辑。
42.《人格权的研究》,载《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10月出版。
43.《大陆民法之发展及现状》,载台湾《万国法律》第100期特刊,1998年8月出版。
44.《人民法院机构设置及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研究》(上) ,《中国法学》1998年第2期。
45.《人民法院机构设置及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研究》(下) ,《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46.《担保物权与物权法》,《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47.《论一般人格权》,《法学家》1995年第5期。
48.《违约责任十论》,《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1.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民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2.《民法教学参考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3.《新版以案说法·民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4.《民商法司法解释精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
5.《民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6.《民法总论案例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7.《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8.《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❼ 信用出资是什么

信用出资即以信用作为无形资金参与

关于信用出资消极积极等方面的法律思考
本文从分析信用及信用出资的基本含义和本质特征入手,在阐明了信用出资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基于笔者对公司法的认识,主张允许将信用作为一种合法的出资方式但同时要给予必要的限制以平衡好相关各方的利益
伴随着我国《公司法》修改程序的启动,针对实施了十几年的《公司法》的各种争议和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焦点之一就是对以资本信用为基础的严格的资本制度进行反思,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讨论是否应该放宽对出资形式的限制。本文就是拟对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信用应否作为一种合法的出资形式进行一些探讨,笔者认为这种探讨的核心应是在综合评价信用出资优劣得失的基础上,做出一种对我国经济和法制发展最有利的选择。
一、关于信用
在讨论信用出资之前,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弄清楚什么是信用,信用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原则。安博尔中诚信评级倾力打造最具影响力信用品牌。“信用”一词在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许多学科均被使用。在法学领域,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商业信用,即在非即时清结的商事交往中,债权人对债务人依约履行债务的信赖。这种信赖是基于债务人的履约能力和严格履约的历史而产生的,毫无疑问一个履约能力越强,违约历史越少的人,其信用也就越好。
很明显,信用存在的前提在于事先信任和事中普遍的守信行为。也有人说信用的产生是授信的结果,通过授信行为才能获得受信人的信任,受信人通过对授信人以往行为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做出对其信用状况的基本判断,从而对与其进行商业交往的风险做出正确的估计和预测。同时,一个人良好的信用的取得需要花费成本,需要在商事交往中不断的约束自己的行为,需要严格履行自己的承诺。
对于信用的特征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信用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体现了一种债权与债务、权利与义务关系。第二,经济利益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在商业交往中具有重大的价值,能为其权利人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第三,人身性,信用依附于一定的主体而建立和维持,很难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移转。
信用的本质特征说明了信用的原则,主要有诚实守信和利益实现两方面,这也是信用的核心问题。这种原则体现在信用的双重价值意义上,即表现为功利价值和伦理价值。正如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引用本杰明•富兰克林对美国人的教导所说:“切记:善于付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钱袋则会永远向你关闭。一直把欠人的东西记在心上,会使你在众人心目中成为一个认真可靠的人,这就又增加了你的信用。”
二、关于信用出资的消极方面
大家知道,投资人的出资是形成公司财产的基础和来源,是公司成立的前提,没有投资人的出资公司的成立和运营就是一句空话。从法律上讲,出资就是投资人将自己所掌握的财产或其它经济资源投入到公司当中,构成公司的资本,形成公司的法人财产,供公司掌握和运营。同理,信用出资就是投资人将自己的商业信用转变成公司可以支配的资源,为公司的商业活动服务,投资人基于此获得公司股东的法律地位。“其利用的方法通常是允许使用股东的名称从事商业活动或直接将名称权转移给公司,或者股东对于公司所签发之汇票予以承兑或背书,或股东为公司债务提供担保等”。
自我国有《公司法》以来,是否允许信用出资就一直是个被激烈争论的问题。十多年前,立法者基于当时国情及多方面的考虑做出了对信用出资的否定性规定,直到今天,否定信用作为一种合法出资形式的声音依然还很强大。站在否定者的立场上来看,信用出资自有许多消极的方面,笔者认为,这种消极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允许信用出资与我国《公司法》确定的基本的资本制度相违背。综观现行公司法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是在以资本信用为核心的基础上构建我们的公司法律体系的,以在登记机关登记公示的资本作为公司财产的基础和承担责任的基础。为此,在资本形成制度中采用了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度,确定最低资本额,出资形式和资本变化严格限制。这些制度的初衷旨在维护社会交易安全和经济秩序,减轻社会诚信状况恶化对经济的消极影响,遏止当时皮包公司的泛滥成风。信用出资与资本的确定原则是相违背的,它也很难作为公司承担财产责任的依托,同时1993年立法者所忧虑的问题现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放宽对信用出资限制的条件尚未成熟。
(二)信用本身不符合公司资本的要求。很多学者认为一种经济资源要能作为资本进行出资需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其一是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二是所有权能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移转。对于信用来说,其价值的评估和确定缺乏权威的指标,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主体的信用评价可能差别很大,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出资的要求之一是将其所有权转移于公司,同时当公司破产时能将其强制执行用于清偿公司债务,对于信用来说,这都存在很大的难度,因为信用从本质上说具有很强的人身性,既难以将其移转于公司也难以将其移转于债权人。
(三)信用出资可能导致的其他的问题。由于信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如果允许信用作为一种合法的出资方式,将可能导致其他别的一些法律问题的产生。例如:1、信用维护的责任问题,公司还是出资的股东?因为良好信用的维护毫无疑问需要成本,股东把信用投入公司后就有可能导致股东和公司双方互相扯皮,都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维持信用的有效性,存在对信用进行透支的危险;2、出资后股东对信用的利用问题,是否允许及如何利用?严格来说,出资之后,信用应该和其他出资一样转变为公司的财产,但信用本身对股东又具有很强的人身依附性,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显非易事;3、股东的信用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出资还是作价后可以拆成几份,部分出资部分自己保留或投资于其他公司?也就是说股东作为信用这种财产的所有者他的处分权应否受到限制以及如何限制;4、其他一些问题,如信用作价显失公平的问题,特定情况下还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股东合谋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问题等等。
总结起来看,笔者认为所有的这些消极方面都可以归结为对出资股东、其他股东以及公司债权人利益可能造成的损害。
三、关于信用出资的积极意义
在信用出资被现行法律否定的同时,也有许多人一直在为信用出资的正当性摇旗呐喊,在《公司法》修改的过程中,这种呼声变得更加强烈。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信用出资在具有消极方面的同时,也有它本身应该被肯定的理由:
(一)对资本信用的反思。从本质上讲资本只是章程中规定的数字,这个数额注入公司之后已不再是资本,而是公司的资产。实际上,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是公司的资产,而不是公司的资本,资本只是“资产负债表右平衡下所有者权益中列示的一个人为创设的数字,它不是资产、资金或财产,它所记载的只能是历史性信息。”“在公司存续一段时期后,公司资本实际上已成为纯粹的计算上之数额”。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公司的资产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它可能远高于或低于注册资本,因此依靠公司资本作为债权人利益的担保,是极不可靠的,也无法真正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此有人提出用资产信用取代资本信用似乎更为合理。在此,笔者不想对资产信用和资本信用的利弊做出判断,只想说明资本信用的神话是有缺陷的,因此,基于资本信用对出资形式的严格限制也不是不能否定的,允许信用作为一种出资方式应该也是可以考虑的。
(二)信用在公司经营中的积极意义。有人说信用是社会的粘合剂,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因素”。“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因为几乎没有一种关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确切了解之上的。”在商业交往中,信用的作用就更加举足轻重了,它往往意味着更多的交易机会,意味着更多的竞争优势,意味着更多可能的成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丧失商业信誉的公司在社会中的存活是非常困难的,信用是一个公司生存的灵魂和核心。举例来说,对于一个以咨询或培训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来说,一个知名专家的加盟可能比资金的注入重要一万倍。因此,信用对公司来说是有很高的价值的,以信用作为一种出资形式是能够为公司和公司的其他股东所接受的。
(三)现实当中存在着信用为公司所利用、信用作为投资的这样一种需求。事实上合伙企业中是允许信用出资的,在那里,可能是某一个人作为合伙人,可能就会给企业带来无形的商誉,这个企业在市场中可能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个人来加入这个合伙,他不需要出钱,也不需要出物,他只要出个名,交易者或第三人只要知道这个企业有谁做他的合伙人,也许就愿意和他进行交易,这时对这个人的名誉就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的利用,无限公司和合伙企业对这种信用的利用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合伙人和无限公司的股东要承担无限责任,他即使不出资也会当然地对企业的信用产生一种支撑和影响。因为他是以合伙人的无限责任作为公司债务的担保的。谁作为合伙人、谁作为无限公司的股东会对公司本身的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事实上,对于其他的企业,包括公司企业,对股东信用的利用也是完全可能并经常存在的。例如,我国特有的挂靠企业的问题,事实上存在着很多被挂靠企业的信用被挂靠企业利用的情况,在处理这种纠纷的时候,如果不能认可信用出资的事实,很有可能导致显失公平的法律后果。因此,即使在法律没有认可信用出资的前提下,信用作为一种出资在事实上也是存在的。
四、它山之石
(一)美国、英国
美国1994年颁布的《统一有限责任公司法》第401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员的出资可为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其他对公司的利益,包括金钱、股票、已经提供的劳务或承诺缴纳的现金或财产或约定在将来提供的劳务。美国1987年颁布的《示范公司法》修订本6.21规定:董事会可以认可发行股票,为此而收受价金,该价金包括一切有形或无形财产,或是能使公司享受的利益,包括现金、付款证书、已提供的劳务、提供劳务的合同或公司的其他证券。
从美国企业法的规定看,对出资形式的要求是相当宽松的,实质上允许一切能给公司带来价值的资产,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作为合法的出资,这其中自然包括信用。美国的做法沿袭了它一贯的鼓励投资的思路,也与它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英国的做法和美国相差不大,“股东可用金钱(货币)价值(money worth)、商誉(good will)和技术诀窍(know how)等出资。”
(二)德国、法国、日本
德国《股份公司法》第27条第2(2)项要求:实物出资和实物接受只能是可以确定经济价值的财物,劳务不能算作实物出资和实物接受。
《法国民法典》1843-3规定:每个股东有义务向公司支付其已允诺提供的实物、现款及技艺的出资。实物出资通过转让相应的权利及交付财产的实际处分权完成,以所有权出资的出资人对公司如同卖方对其他买方一样负担保责任,以收益权出资的,出资人对公司如同出租方对承租方一样负担保责任。《法国商事公司法》23条第2款规定:有限责任股东不得以技艺出资。
德国、法国在出资问题上的规定,显然比英美更为严格,其出资标的主要是货币(cash)和实物(in kind),但实物(in kind)一词与我国《公司法》第二十四条中的“实物”(主要是直厂房设备等有形财产)的含义并不一致,它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正象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德国和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甚至把信誉作为一种出资方式,但劳务不能算作实物出资”。⑤
从世界主要国家的规定来看,不管是大陆法系传统还是英美法系传统的,基本都认可信用作为一种适格的出资方式,这种灵活的规定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信用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有利于调动人们的投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投资的增长。但是这种做法也是以其国内完善的信用体系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为依托的。
五、立法对策
照搬国外的做法固然并非上策,但是无视外国的成功经验也不是理智的做法。正确的对策应该是在科学分析信用出资本身优劣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实践,参考国外的成功做法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科学抉择。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允许信用出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笔者认为对于这种具有两面性的事物,采取一味禁止的办法也许并非上策,对它们进行合理的疏导,发挥它们的优势抑制它们的劣势可能是种更为有利的选择。因为法律只不过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记录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已,只要社会实践中存在这种需求,法律的限制最终只能是软弱无力的,并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异化了的问题,同时有可能损害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历史和法律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观点。基于这一认识对信用出资似乎不应采取一味禁止的办法。
其次,从公司法的价值和功能上来看,公司固然是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法律安排和制度设计,但公司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不能不顾及公司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公司法也只有在兼顾多方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最终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就是说公司法的制度设计只要对股东、公司和债权人的利益进行必要的平衡,就能基本上实现公司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基本价值取向。从这一点上说,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允许信用出资的同时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就能满足公司法价值和功能的要求,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再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实践中存在着要求以信用出资的强烈需求,但我们还存在另外一个现实: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公司欺诈愈演愈烈,市场的道德风险加大;没有完善的信用评估和监测体系,市场信用存在重大缺陷等等。
通过以上的对信用出资的利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新修改的公司法中可以允许信用作为一种合格出资方式,同时应该对其进行一些限制性的安排:
(一)可以以信用出资的仅限于法人股东。因为法人的信誉是在市场上的长期竞争中形成的,已经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其可靠度很高。而单个自然人包括合伙,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信用的取得和维持成本很高,而且其抗拒风险的能力有限,其承担最终责任的能力总体上来说偏弱。
(二)信用出资局限于有限责任公司而不能放宽到股份有限公司,这是由两类公司的不同性质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较少,公司的人合色彩比较浓,股东之间的信任和了解较深,允许在有限责任公司中采取信用出资的方式,出现股东之间欺诈的可能性较少,股东也比较容易达成协议;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是资合性质的公司,股东之间基于股份的结合才走到一起,股东的相互信任和了解不多,如果允许股东以信用出资,可能导致欺诈的出现,主要是发起人欺诈其他股东,特别是社会公众股东。
(三)是否允许股东以信用的方式出资及出资的作价需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因为是否允许某些股东以信用出资及其出资比例,影响到公司的股权结构、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影响到全体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这些都事关公司的生存发展,事关全体股东的根本利益,因此不能适用资本的多数决原则,应由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四)公司不能滥用股东的信用以加重股东的责任,这样规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持信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避免涸泽而渔,避免公司或其他股东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不负责任的透支公司信用,平衡公司和相关股东之间的利益,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以规定在何种情况下公司对股东信用的利用需要征得股东的同意;
(五)当公司破产时以信用出资的股东应在其出资范围内以相应的现实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其他股东对此负连带责任,以保护债权人利益。这种安排主要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一,权利和义务一致,股东在享受投资收益的同时应该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这种风险就包括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但是由于信用本身的价值难以估量同时难以移转,以股东出资的信用承担责任难以实现,如果不要求股东以现实财产承担责任就等于免除其责任,这对其他股东和债权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二,在实践中,股东出资的信用在影响债权人和公司的交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债权人的信赖利益值得保护;三,要求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有助于使他们在是否允许信用出资的问题上严格把关,有利于对债权人利益的充分保护,同时也是要求其对自己的同意行为负责。
以以上这些特有的规定为主,加上现行公司法的无形财产出资比例的规定和出资差额补足的规定等关于公司资本的规定,应该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
因此,笔者建议在修改公司法时可以对现行的五种法定出资形式予以拓展,把信用纳入其中,同时为了使公司法不过于冗长琐碎,可以规定:对于信用出资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决定。在国务院对于信用出资的规定中应包含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一)股东可以以其自身的信用作为出资投入公司,其合法的股东权益受法律保护。
(二)股东以信用出资的应遵守以下规定:
1、以信用出资的股东仅限于法人股东,不包括自然人及合伙;
2、可以接受信用出资的公司仅限于有限责任公司,不包括股份有限公司;
3、接受信用出资及其出资的作价及比例以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为前提;
4、公司对股东信用的利用应遵守诚信原则,公司应对其滥用股东信用给股东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5、在公司破产时,股东应在但责范围内以其他现实财产承担责任,其他股东对此负连带责任。
以上的这些设计是笔者能想到的一些主要方面,当然不会是全部。笔者相信通过这些安排可以有效的打消对信用出资消极影响的忧虑,因此,笔者的观点是对于信用出资可以允许,但得辅之以必要的限制,笔者认为这是对我国经济和法制发展最有利的安排。
参考书目
1、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于莹:信用问题的法律分析及调整,《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
3、赵旭东:《公司资本制度改革》,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前沿”论坛讲稿,载中国民商法律网;
4、齐奇主编:《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徐晓松:《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缺陷与完善》,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6、徐晓松:《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方向》。

❽ 苏永钦的人物事件

200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前沿论坛在明德法学楼国际学术报告中心举行。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审荐小组委员、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苏永钦教授作客论坛,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从物权法立法引发的争议谈起”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我校副校长、我院王利明教授,我院王轶教授和石佳友副教授出席了此次论坛并作了评议。本次论坛由我院博士研究生孟强主持。
在演讲正式开始前,王利明副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苏永钦教授是台湾著名的学者,为人谦和、著作颇多、学术成就卓著。王利明副校长热烈欢迎苏永钦教授的到来,希望苏教授经常到人大法学院来参加学术活动,促进两岸法学交流,王利明教授向苏永钦教授赠送了演讲纪念品。
苏永钦教授围绕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这一问题展开演讲。他认为,中国民法典要做“最普通的普通法”,要具有超越体制的特征和功能,以抽象化的方式制定相关规则,再通过特别立法解决具体问题。他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观点。
在演讲中,苏永钦教授首先介绍了物权法实施的推迟和其实施后的争议。苏永钦教授认为物权法在立法过程中产生的争议是有其社会经济背景和理论现实意义的。他说,社会的不断变化决定了法律制度需要不断地改革。当谈到民法典立法模式时,苏永钦教授强调,个别的民事规范汇编的意义不大,我国需要体系化的立法模式,较为可行的主要有民法典模式(水平切割)和部门民法模式(垂直切割)两种立法模式。他指出,这两种模式在体系路径、思维方式、指导理念、公私汇流、规范领域、规范角色、规范对象、规范风格上都是截然不同的。苏永钦教授较为赞同民法典模式,认为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历久弥新,主要体现在利用该模式可以将较抽象和精确的概念组合成相应的规则。随后,苏永钦教授以德国民法典为例指出,民法典模式是基础结构的回填,其高度抽象性留下的特别立法和解释空间较大,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复杂变化的需要。在将物权法与合同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后,他认为,两者在立法技术上存在差异。物权法并没有较高的抽象性,还不能达到纳入民法典的要求。苏永钦教授指出,物权法立法的争议主要源于物权法中夹杂着很多本属于部门民法的规定。因此,中国民法典应该更注重抽象性的要求,回到市场经济的原点、人性的原点。
苏永钦教授随后提出要根据物权本质重构财产法体系。他认为,物权法定是物权法能独立成编的唯一理由。在物权和债权的区分上,他指出,两者都是相对的、待履行的交易关系。物权的本质在于特定的财产利益通过公示化改变了特定人之间的对待关系。苏永钦教授认为,若打破物权法定原则,物权法就可以并入合同法而无独立的必要。而物权法定原则实际上并不能完全适用所有的市场交易,因为一般的市场交易的社会成本比较低,而在这一原则下的社会成本极高,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发展。所以,他认为,物权法定原则应变得更加自由化。转而债物二编最终都可以成为历史,以合同法来调整所有的交易关系。
最后,苏永钦教授阐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中国民法典的结构内容,包括财产法通则,合同法,知识产权,人法通则,亲属法,继承法,民事责任法,国际与时际民事法律适用法八篇。
主题演讲结束后,王轶教授和石佳友副教授就相关问题作了精彩的评议。王轶教授认为,最理想的民法典应当具有超越体制的功能,能够表达人们最低限度的价值共识。石佳友副教授指出,民事法律最基本的制度都有较强的政治性,带有强制化色彩,这是其它民事立法应该注意的。最后,苏永钦教授还和现场的同学进行了互动。

❾ 林嘉的代表性成果

论文类:
“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论——从《劳动合同法》的视角解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社会保障的法制轨迹”,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11日
“工伤赔偿请求权竞合问题研究”,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价值、制度创新及影响评价”,载《法学家》2008年第2期
社会法的研究视域和进展: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建设”,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工伤认定一般条款之立法思考”,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2007:劳动法大事件”,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1期
“社会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载《法学家》2007年第2期
“社会法的热点及其新发展”,载《法学家》2007年第1期
“实现社会和谐 劳动合同法意义非凡”,载《法制日报》2007年12月19日
“劳动合同法立法十大新意”,载《法制日报》2007年8月19日
“深入学习宣传《劳动合同法》,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载《人民日报》2007年8月11日
“通过法律规制有效消除就业歧视”,载《法制日报》2007年6月10日
“我国残疾人劳动权保障的理念、实践、困境及对策”,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社会法评论》(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及其立法完善”,载《中国工运》2006年第7期
“在《劳动合同法》中设定一般权利义务条款之思考”,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我国劳动合同立法技术若干问题探讨”,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论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调控”,载《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保障劳动者权利要‘三管齐下’”,载《法制日报》2006年10月24日
“2005年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2006年第1期
“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载《中国人大》2006年第1期
“论和谐社会与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载《法学家》2005年第5期
“TCL集团职工持股信托方案评析”,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中国-法国社会保障法高级论坛综述”,载《人权》2005年第4期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载《人权》2005年第4期
“社会保险对侵权救济的影响及其发展”,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2004年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年第7期转载)
“论司法解释创设不动产优先权之弊”,《判解研究》2005年第2辑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经济补偿金的性质”,《人民法院报》2005年7月18日
“劳动合同解除中的经济补偿金、违约金和赔偿金问题研究”,《劳动法评论》(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比较法及其接受对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意义”,《民商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法学家》2004年第1期。
“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学家》200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4年第3期转载)
“2002年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3年第1期
“基本人权保障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非典’直接涉及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载《法学信息》2003年第23期
“论法治国家目标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制化”,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论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本质——兼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载《法学家》200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8期转载)
“工伤保险立法问题研究”,载《民商法前沿》2002年第1、2辑
“2001年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6期转载)
“农民工保护是《劳动法》的基本任务”,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12月31日
“世纪之交的劳动法发展——一种全新的思维和开放的观念”,载《法学家》200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1年第11期转载)
“劳动合同不是民事合同”,载《北京法制报》2001年5月8日
“他能否得到5万元悬赏金”,载《人民公安》2000年第13期
“汽车丢失应由保安公司赔偿吗”,载《人民公安》2000年第8期
“劳动法与现代人权观念”,载《法学家》1999年第6期
著作类:
《社会法评论(第三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法评论(第二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劳动合同法条文注释与适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劳动合同法热点问题讲座》(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外国民商法(第二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劳动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社会保障法(第二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指南(民法学)》(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劳动法评论》(第一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劳动法(修订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以案说法·保险法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论社会保障法》(中/英文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
《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现代中国法概论》(韩文版),博英社2002年
《商法总论教学参考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
《以案说法·房地产法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劳动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劳动法学》(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社会保障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外国民商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以案说法·侵权民事责任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以案说法·婚姻家庭继承法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代表性项目
2007年司法部项目:反歧视法研究
200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项目:集体合同立法研究
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保障立法研究
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劳动法律问题研究
2003年与挪威国立奥斯陆大学国际合作项目:就业歧视的法律调控
2001年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
1998年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职工再就业的法律调整

❿ 邵明的代表性成果

一、专著和教科书
独著:《民事诉讼法理研究》(“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法律科学文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独著:《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独著:《正当程序中的实现真实——民事诉讼证明法理之现代阐释》(中国法学学术丛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合著:《民事诉权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台湾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合著:《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合著:《中国大网络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合著:《证据法原理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合著:《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律发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合著:《中国检察制度宪法基础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大研究项目),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合著:《证据法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博学·法学系列)(第一版和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副主编:《证据法学》(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及案例教程》(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律硕士教科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合著:《民事诉讼法学》(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合著:《民事诉讼法专论》(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研究生教学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合著:《民事诉讼法》(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合著:《民事诉讼法》(第3版和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008年版
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教材),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二、学术论文
“论社会主义法与利益分配正义”,《法商研究》1995年第5期
“简论绝对豁免主义”,《法学杂志》1995年第6期
“析撤销权的建立及其诉讼中的若干适用问题”,《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试论比较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商研究》1996年第4期
“程序公正及其在法庭辩论中的具体运作”,《政法论坛》1996年第5期
“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成就及其发展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1998年第4期
“当事人的程序利益”,《法制现代化研究》(第4卷)1998年
“论诉的利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民事诉权理论与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比较民事诉讼法》(2000年卷)
“诉讼标的论”,《法学家》2001年第6期
“民事诉讼行为要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程序基本权”,《法制日报》2002年8月18日
“民事诉讼法的宪法化”,《民商法前沿》(第1卷)
“民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论略”,《法学家》2002年第5期;
“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
“诉讼中的免证事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 期
“析自由心证原则”,《人民法院报》2003年9月23日
“关于我国制定统一证据法典的思考”,《证据学论坛》(第8卷)2004年
“我们需要一部什么样的民事诉讼法典”,《诉讼法学研究》(第8卷)2005年
“论现代法治视野中的民事举证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 期
“民事纠纷之行政解决方式”,《人民法院报》2006年1月23日
“证据共通原理在普通共同诉讼中的适用”,《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民事之诉法理探微”,《东吴法学》(总第11卷)2006年
“民事诉讼直接言词原则研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我国检察机关在民事法领域的功能分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7期
“现代民事再审原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论我国和谐社会中的民事调解”,《学术界》2008年第2期
“民事争讼程序基本原理论”,《法学家》2008年第2期
“透析民事诉讼的正当性”,《法制日报》2008年6月29日
“民事之诉的构成要素与诉的识别”,《人民司法》2008年第17期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述评”,日本《国际商事法务》2008年第9期
“漫谈经验法则在诉讼中的适用”,《法制日报》2008年12月14日
“民事诉权学说发展简史”,《团结》2008年第5期
“论民事诉讼证据裁判原则”,《清华法学》2009年第1期
“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陈述制度之‘治’”,《中外法学》2009年第2期
“论民事诉讼程序参与原则”,《法学家》2009年第3期
“析民事证明责任的减轻技术”,《东南司法评论》2009年卷
论法院民事预决事实的效力及其采用规则》,载《人民司法》2009年第10期
“宪法视野中的民事诉讼正当程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析法院职权探知主义”,《政法论坛》2009年第6期

热点内容
交大经济法第四次作业 发布:2024-11-17 21:12:11 浏览:748
实体法学派 发布:2024-11-17 20:45:53 浏览:462
安徽律师培训 发布:2024-11-17 18:53:19 浏览:779
鞍山法院在哪里 发布:2024-11-17 17:58:50 浏览:25
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4-11-17 17:41:28 浏览:580
泗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系方式 发布:2024-11-17 17:29:13 浏览:726
数理法学 发布:2024-11-17 17:24:24 浏览: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发布:2024-11-17 17:05:49 浏览:874
靖边法官 发布:2024-11-17 16:34:25 浏览:76
民事诉讼法修改了多少处 发布:2024-11-17 16:26:29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