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胁迫

民法的胁迫

发布时间: 2020-12-16 17:18:41

1. 是不是构成了民法上的胁迫行为

《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胁迫是民事行为无效的事由【下列民事行为无效:…版…(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权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合同法》第52条规定胁迫+损害国家利益是合同无效的事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法》第54条规定胁迫是撤销或变更合同的事由【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新法优于旧法,《合同法》相对于《民法通则》是新法,因此应当依据《合同法》的规定来认定胁迫所导致的法律后果:1、仅有胁迫,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则受害方有权撤销或变更合同;2、胁迫,并且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3、因胁迫而实施的处分行为等单方法律行为无效。

2. 为什么民法中受胁迫签订的合同是可撤销的,而在劳动法中受胁迫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

简言之,当法律有特别规定,且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相冲突时,应当适用特别规内定。
具体容言之,
首先,法律对劳动合同的效力有特别规定。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有专门的劳动合同法约束,劳动合同法为经济法中的特别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如签订劳动合同时受胁迫,则合同无效。
其次,劳动合同法的特别规定与民法对一般合同的约束有不同。民法(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约束民事活动中的一般的合同关系,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如签订一般的合同受到胁迫,是可撤销的。
因此,适用特别规定。

3. 怎么理解欺诈 胁迫在民法中无效 在合同法中可撤销

欺诈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当事人由于他人的故意的错误陈述,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构成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为了保护受欺诈的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使其不受因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的约束,法律允许受欺诈的一方当事人撤销该项民事行为, 欺诈也是致使民事行为无效的行为。我国相关法律机构对“欺诈”做出的法律解释是:欺诈,是行为人故意制造假相、隐瞒事实真相并可能使他人误解上当的行为。只要欺诈行为人有故意实施欺诈行为并有导致他人误解上当的可能性,就构成欺诈。欺诈行为人实施的欺诈行为必须有导致他误解上当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威胁,具有社会危害性,至于是否产生了他人受骗的结果,则不影响欺诈的构成。如果引起他人误解而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行为人达到了目的,产生了行为人追求的结果,则是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这里必须弄清楚“欺诈”与“欺诈的民事责任”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其构成要件也就自然不同。在欺诈手段上,“故意制造假相”既包括了口头的即“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的欺诈手段,又包括了以书面或行为等方式为欺诈行为的欺诈手段,其涵盖面更为准确和全面。
胁迫,指为达到非法的目的,采用某种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压力或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暴力强制的行为。例如,甲以对乙造成人身伤害相威胁,强迫乙与之订立房屋买卖合同。因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违背了一方当事人的真实的意志,对于这种行为,受胁迫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撤销。

4. 如何认定民事法律行为中的胁迫

胁迫一般包括以下两种情形:(l)以将要发生的、会造成被胁迫人生命、财产、名誉、自由、专信誉的损害进行胁属迫;(2)以直接对被胁迫人或其亲友实施不法行为,造成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生命、财产、名誉、自由、信誉的损害进行胁迫。此种情形下,不仅合同无效,而且胁迫人直接侵犯了被胁迫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应承担侵权行为责任。

5. 民法中的胁迫与刑法中的胁迫怎样区分

胁迫威胁同意思 区别 胁迫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强迫受害做愿意做事,比抢钱回拿刀架再脖叫拿钱 威胁理答解着手犯罪没着手犯罪,概念比胁迫.比抢钱,拦住,用口叫吧钱拿,打死.实际没手实施任何行,例,比敲诈,电打给说给钱杀全家,实际没实施杀,打电行再律已经叫做实施犯罪行预

6. 民法上的胁迫和刑罚敲诈勒索的区别

民法上复的胁迫和刑罚敲诈制勒索的区别就是性质不同胁迫属于民事行为,敲诈勒索属于违法犯罪。
《民通意见》第六十九条规定:“已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 荣誉 名誉 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 名誉 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以胁迫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7. 民法问题 意思表达不自由的胁迫和无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不自由,指在意思表示形成阶段,因遭受外在不当行为的影响,使得表意人不能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自由、自主地形成意思表示,以致表意人表示出来的意思并非真实意愿的情形。意思表示的不自由包括四种:①欺诈;②胁迫;③乘人之危;④显失公平。
(一)欺诈
《民通意见》68.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欺诈的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
(1)欺诈的构成要件有四:①一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实事实;②对方因此陷入错误认识(欺诈与错误具有因果关系)(见【例1】);③对方因此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认识错误与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④欺诈具有不正当性(《民通意见》第68条)。
(2)因欺诈所实施的法律行为的效力:①因欺诈订立且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合同法》第52条)。②因欺诈订立但未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为可撤销的合同(《合同法》第54条)。③因欺诈订立的遗嘱无效(《继承法》第22条)。
二、意思表示为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为是私法自治的实践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义重大。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为。比如:说梦话。

8. 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以下哪些民事法律行为可以被

您好,你可以详细描述您的问题。如您所问为如下问题:根据《民法总则》规定,以下哪些民事法律行为可以被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ABCD)
A.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
B.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
C.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
D.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
【解析】《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热点内容
罗云法院院长 发布:2024-09-20 04:50:17 浏览:660
人民法院委托鉴定 发布:2024-09-20 04:30:59 浏览:678
如何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发布:2024-09-20 03:29:33 浏览:640
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发布:2024-09-20 02:45:46 浏览:300
立法的价值取向 发布:2024-09-20 02:45:36 浏览:22
2019成考专升本民法 发布:2024-09-20 02:39:54 浏览:908
劳动法签了无固定期限合同书 发布:2024-09-20 02:09:46 浏览:172
行政法规的三种命名方式 发布:2024-09-20 00:30:30 浏览:521
2016合同法pdf 发布:2024-09-19 22:42:11 浏览:606
建发集团法律顾问年薪 发布:2024-09-19 22:24:40 浏览: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