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扩张

刑法的扩张

发布时间: 2022-07-24 19:58:46

刑法中的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怎样才能易于理解

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都不能超出词语本身涵盖的范围,如果超出,就是类推解释了。

举例:

扩大解释: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怀孕妇女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审判时是否可以适用死刑问题的批复》(法释[1998]18号 1998年8月7日公布 自1998年8月13日起施行):怀孕妇女因涉嫌犯罪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后,又因同一事实被起诉、交付审判的,应当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

缩小解释:《最高院关于审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4号2001年1月17日公布 自2001年1月22日起施行)第一条第二项 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的“情报”,是指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

(1)刑法的扩张扩展阅读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具体些说,也就是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该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嫌疑人 刑罚处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广义上的刑法不仅仅指刑法典,还包括对刑法典中局部内容进行修改补充的决定或补充规定,如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3];也包括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如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十一章中有16个条文作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此外还有“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内幕交易的,从重处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行使监督检查职权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对刑法典进行局部修改补充的决定或补充规定,理论上称为单行刑法;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理论上称为附属刑法。所以,广义刑法是由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组成的。狭义刑法则仅指系统地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在我国,即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Ⅱ 如何区别刑法中扩张解释和类推适用

扩大解释是相对于条文的字面含义而言,其真实的含义应该大一点。
例:破坏交通工具罪的对象是“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解释其中的“汽车”包括大型的拖拉机,就有所扩大,但仍是汽车可以包含的范围。
类推解释,是指对刑法条文没有明确规定的除行为之外的事项,比照最相类似的刑法条文规定的相关事项,作超出该规定含义范围而推论适用的解释。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禁止类推解释,新刑法已经废除了类推制度.
关于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区别:
第一,从形式上说,扩大解释所得出的结论,并未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而是在刑法文义的“射程”之内进行解释;类推解释所得出的结论,超出了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是在刑法文义的“射程”之外进行解释。
第二,从着重点上说,扩大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本身,仍然是对规范的逻辑解释;类推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之外的事实,是对事实的比较。
第三,从与立法者的意思的关系上说,扩大解释,是为了使立法者的意思明确化;类推解释,是在立法者的意思之外主张解释者自己所设定的原理。
第四,从论理方法上说,扩大解释是扩张性地界定刑法的某个概念,使应受处罚的行为包含在该概念中;类推解释则是认识到某行为不是刑法处罚的对象,而以该行为与刑法规定的相似行为具有同等的恶害性为由,将其作为处罚对象。
第五,从实质上而言,扩大解释没有超出公民预测可能性的范围;类推解释则超出了公民预测可能性的范围。尽管如此,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界限仍然难以区分。例如,“卖淫”是否包括同性之间有偿的性行为、“同居”是否包括通奸行为、“财物”是否包括财产性利益,就存在疑问。

Ⅲ 刑法的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的区别

扩大解释。法律条文的含义因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现实生活中的一专些情况严重按照字面含义属难以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将法律条文的含义适度扩大化,即其外延会变化。扩大的部分是与法律条文的本义基本相关的,能够从法律条文的含义适当推演出来。但是类推解释中,类推解释也是超出了条文的字面含义,但这个超出过份了一些,不能够从条文含义推演出来。拐卖妇女罪中的“妇女”不可能包括“男性”,因为男性不具有女性特征。
缩小解释(限制解释)。将刑法中的含义解释为小于字面含义。
从刑法保障人权的角度来讲,刑法由于规定的是涉及生杀予夺的犯罪与刑罚,因此,刑法缩小解释有助于限制刑法的处罚范围,有利于保障人权。缩小解释在保障人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刑法的加重构成要件的解释,意义非常重大。

Ⅳ 如何理解刑法扩张解释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

罪刑法定原则与复刑法司制法解释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

罪刑法定原则属于基本原则范畴,反映的是基于一定社会价值观所产生的要求,是对刑法实质意义和功能的定位,是构建刑法的基础。

刑法司法解释属于应用规则范畴,是对刑法运作过程中具体适用问题的阐明,是对刑法构建的解说,它影响着实践操作和应用结果。罪刑法定和刑法司法解释以刑法条文为形式联结点,因此,二者是否发生关系,有无必要研究二者的关系与刑法典的规定有密切联系。当某一部刑法典明文规定或者实际贯彻了罪刑法定原则时,就产生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性和刑法司法解释的独立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如果刑法典没有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对刑法司法解释就不存在制约关系,研究工作即会因缺乏实践基础而无价值。所以,二者的关系的实质是罪刑法定原则下的刑法司法解释规则问题。

Ⅳ 刑法扩大解释和类推解释有什么区别看了很久都很难理解,谁能举例为我解释一下。

1、两者定义:
类推解释是指,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基本相似时,将后者的法律效果适用于前者。我国刑法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扩大解释是指,刑法条文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窄的时候,将其字面意思扩张,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我国刑法并不禁止扩大解释。
2、二者常常容易混淆,其区别有如下几个方面:
类推解释超出了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即在文义范围之外进行了解释。而扩大解释没有超出刑法字面含义,即在文义范围之内。
类推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之外的事实,是对相似事实的比较。而扩大解释仍然着眼于刑法本身,是对刑法规范的逻辑解释。
类推解释是认识到某行为不是刑法处罚的对象,而以该行为与刑法规定的相似行为具有同等的恶害性为由,将其作为处罚对象的。扩大解释是扩张性地划定刑法的某个概念,使应受处罚的行为包含在该概念中。类推解释在公民预测可能性范围之外,即不是可以预测的。扩大解释则是在公民预测可能性之内。
3、举例:
2000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暂由公共财物的,以贪污罪公法论处。刑法中明文规定贪污罪的发最主体限于“国家工作人员”,而上法条则认为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行为人满足一定条件时,仍可以构成贪污罪,这里存在一个类推解释,解释主体将“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作为类推的连接点,认为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是,同样利用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身份并无实质区别,应当得到相似的处理。
扩大解释在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比如刑法第341条“出售”解释为“包括出卖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为”。
需要提醒的是,罪刑法定原则,新刑法已禁止类推解释。

Ⅵ 刑法中扩张解释成立的条件

对刑法进行扩张解释源于社会需要,但为了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扩张解释适用必须符合特定的条件。具体来说,第一,对刑法条文作扩张解释必须符合立法精神意图;第二,对于刑法条文的解释不能超出条文所“可能具有的含义”。
(一)关于“立法精神和意图”的理解
遵循刑法的精神和意图是刑法扩张解释应当坚持的原则之一。但什么是刑法的“立法精神和意图”,在刑法解释论上意见并不统一。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意图是指立法行为时立法者的意思。这种观点为主观解释论者所倡导,在19世纪概念法学时代盛极一时,由于该理论无视法律的目的和社会发展的动向,在现在的刑法解释论中已为多数学者所不取。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为了有效发挥法律的功能,必须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对立法精神和立法意思作出适应性解释,所以,对立法精神和立法意图应当理解为立法者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态度。刑法的目的旨在保护法益免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因此,对于特定刑法条文是否需要扩大解释,也必须遵循刑法立法的这一根本原则,在条文可能具有含义的范围内,考察该行为是否具有刑罚处罚的必要性。所以,刑法的立法精神和立法意图必须在社会需要或行为受刑罚处罚的必要性之中寻找。因而,当行为侵害了重大法益和对法益造成重大侵害时,刑法通过扩张将其解释为犯罪的可能性就大;反之,通过扩张解释将其解释为犯罪的可能性就小。当然,刑法并非保护所有法益,刑法的首要功能在于对社会基本价值的维护,因而其调整的范围是有限的。“同其他社会规范一样,法律规范也是选择的产物,它们也受到由其所在社会的基本前提原理所衍生出的主要原则的一致性的检验。并非任何社会制度的一切基本的前提原理都与法的问题相关,因为几乎没有一种法律制度试图去调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②。因此,理解社会需要、认定行为受刑罚处罚必要性需遵循的是:
第一,解释必须满足罪刑之合理性要求的原则。即要求解释的内容和涉及的范围,应该是人们合理地被期望去做或不做的行为以及应得惩罚等情形。
从价值判断的意义上说,就是解释是基于社会基本价值和维护社会最基本秩序的最低要求的考虑,并且解释的内容与解释所涉及的范围,对刑法所确定的保护范围是合理的。因为刑法调整的范围只能是与社会的基本价值以及最基本的秩序的维护相关联。为此,行为所侵犯的法益,当然是首先必须考虑的。行为所侵犯的法益是衡量该行为性质的首要标志。在我国,犯罪所侵犯的法益一般被理解为犯罪客体,不同的客体决定着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及其程度。当某种行为侵犯的客体越重要,其被解释为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考虑对特定法条有无必要作扩张解释之前,需要考察行为所侵犯的法益(犯罪客体)的性质。其次,也应当考虑行为侵害法益的样态。
为侵犯重大法益时可能构成犯罪,即使行为侵犯的法益并不重大,但对不重大的法益造成严重(重大)侵害时也可能成立犯罪。因此,在考察对特定法条款有无必要扩大解释时,也不能忽视行为侵害法益的样态。行为侵害法益样态越严重,其解释为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惩罚可能就越重。
第二,解释必须遵循获得普遍的社会民众的心理认同与支持的原则,否则,这种解释之合理性便会受到怀疑与挑战。因为,“如果一道法令要想得到执行,必须保证它在社会心理上的效能。”①制定法律,包括我们对刑法条款的解释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只要承认法律有效地存在着,就必须让法律对现实发生作用,不允许中间性妥协。”②所以,对刑法条款的解释既要承担既定的社会基本价值与秩序的维护,即解释内容应当与社会心理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性,使解释的基本原理、原则与已形成的文化和法律原则保持一致并具有延续性,而且,应当成为适合社会文化假说和被普遍接受的法律模式。
(二)关于“可能具有的含义”的理解
源于社会的需要对刑法进行扩张解释,这并非是近现代刑法的专利,在古代社会,通过对刑法的无限制的解释达到调整、控制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目的,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曾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近现代以来,在现代法治理念的影响下,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性的法治观念,各国的立法纷纷建立罪刑法定制度。罪刑法定作为处罚犯罪的界限,是为了保证国民预测的可能性,因此,对刑法的扩张解释必须在刑法条文“可能具有的含义”的范围内,对此,日本著名学者将其形象地称为不超过法律文义的“射程”。③凡超越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的解释,由于违反了罪刑法定的基本精神是无效的。所以,如何判定刑法条文(用语)“可能具有含义”,便成为正确适用刑法扩张解释的关键问题。
德国学者Kad larenz教授对法律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曾作过一的解释,他认为所谓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是指一般语言用法,或者立法者标准语言用法,该用语还能够指称的意义。①这对于刑法解释同样适用。
众所周知,法律由无数的概念和用语组成,不管这些概念和用语是来自于日常生活,还是产生于立法者的创造,法律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或用语都很难真正做到意思清晰、语义明确,其中,往往会出现如当代美国著名法理学家博登海默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概念的中心含义也许是清楚和明确的,但当我们离开该中心时它就趋于变得模糊不清了。”②由于概念的意义不明确,往往形成一个含义区域,因此,只要对概念含义的理解在概念区域的范围以内,我们认为,都应当视为概念“可能具有的含义”。
在刑法中,我们应当如何认定对某一刑法概念的解释是否在所谓的“可能具有的含义”内呢?对此,日本学者前田雅英教授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分为三种情况:(1)一般人都预想到的含(核心部分);(2)一般人都难以想到的边缘部分;(3)上述二者的分。在第(1)种情况下应当肯定构成要件符合性;在第(2)种情况下上应当否定构成要件符合性;对于第(3)种情况,则应当通过考察处罚必要性来决定。⑧从上述前田教授简洁的认识可以看出,对某一刑法概念的解释是否在“可能具有的含义”范围的判断,前田教授采用的是以一般人的认识为基础,同时兼顾考虑了行为受刑罚处罚的必要性。对于这种判断标准,我认为是可取的。刑法是一种社会规范,对于“可能具有的含义”的判断当然也应当采取社会的标准,一种解释的结论能够被一般人接受,就意味着这种解释结论没有超出国民预测可能性,如果一般人对某种解释的结论会大吃一惊,则意味着这种解释结论超出了国民的预测可能性。④但是,前田教授对上述第(3)种情形下的处理意见则值得商榷。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是能否运扩张解释的界限,而不是其内在根据,即使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再大,受刑罚处罚必要性再高,只要其可能具有的含义不为一般人所认识,就应当否定扩张解释的适用,我们绝不能以行为受刑罚处罚必要性程度高为理由而突破罪刑法定的界限。
与理论上对扩张解释应当严格遵循刑法用语的“可能具有的含义”这一要求相比,我国司法实践的有些做法的确值得探讨。现行刑法颁布后,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一些难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大量的司法解释。但是,有时仅仅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会针对下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请示作出不少具有司法解释性质的“批复”。有不少解释和批复就涉及对刑法的扩张解释这一问题。
有些扩张解释正确把握了刑法的精神和扩张解释的界限,是合理的;但也存在不少解释或批复已超出刑法条文用语可能的含义,违反了罪刑法定的刑法基本原则。比如,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第5条第2款解释道:“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根据我国刑法共同犯罪的规定,共同犯罪的成立需要具备主观上的共同故意和客观上的共同行为,所以,即使指使者和逃逸者存在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范围也只限于“逃逸”共同犯罪。但是就逃逸行为而言,我国刑法并没有独立的罪名和法定刑,将指使者教唆、帮助行为和逃逸者的逃逸行为解释为成立共同犯罪是违背我国共同犯罪基本理论的。①又如,2002年8月1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单位有关人员组织实施盗窃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规定:“单位有关人员为谋取单位利益组织实施盗窃行为,情节严重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由于我国刑法单位犯罪以刑法的规定为限,显然该批复的扩张解释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是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

Ⅶ 法律里所讲的“扩张解释”怎样理解

扩张解释简单的说就是扩大刑法中明文规定的法律规范的解释的范围,我国刑法中理论上对扩张解释定义为刑法条文所使用的文字过于狭隘,不足以表明刑法中真实意义,于是扩张其意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意义的解释方法,扩张解释是我国刑法理论当中一种常见的解释方法,在实践中也经常的被应用,比如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抢夺、诈骗罪,为隐匿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证据,而采取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处”。此法条将特殊情况下的抢夺、盗窃、诈骗行为定性为抢劫罪,就是采用扩张解释的方法。

Ⅷ 刑法可以扩张解释和当然解释,为什么要需要四要件去规定犯罪

当然解释,即自然解释,是论理解释的一种。属“不言自明、理所当然”,是指回刑法规范虽然没有明示答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使用范围之内。典型的如《刑法》第50条对死缓两年的理解:死缓期间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之后,适用死刑程序无需等到两年期满;而对于死缓中的重大立功或无故意犯罪需减少为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必须在两年期满后才可适用。当然解释比较常用的是入罪解释,即法律 虽无明文规定,但依规范目的衡量,该行为比法律规定者更有适用的理由。
扩张解释可分为立法扩张解释和司法扩张解释,有的学者认为,司法扩张解释就是按照立法原意把刑法条文作合乎逻辑的、大于其字面涵义范围的解释。〔10〕(P128)笔者认为,如何理解“大于其字面涵义范围的解释”成为是否正确运用扩张解释的方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标准。司法机关进行扩张解释后的内容如果内涵于扩张对象的,就是合法的司法扩张解释;如果进行扩张解释后的内容与扩张对象呈并列关系,则是越权的解释。

Ⅸ 刑法扩张解释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

罪刑法定意为罪与刑罚都是由法律进行规定,且该法律是成文的,定罪和处罚内应依据成容文法而定。
然而,因为法律的文义性,滞后性。在法律的适用中通常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因此需要有权机关进行解释。这也是为了更好的适用法律。落实罪刑法定原则。
定罪判刑只能依据法律。解释是为了达到罪责刑统一。

Ⅹ 我国刑法中的扩张解释的限度以及案例!!!

只能说不能 超出词语可能具有的含义!!!
例如买卖伪造的国家机关证件行为,解释为依照 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定罪。 很明显“国家机关证件” 扩大了 包括 真的 也包括伪造的 。

热点内容
劳动法对于公休和法定假日的规定 发布:2024-11-17 12:10:34 浏览:12
合同法最新修订日期 发布:2024-11-17 11:57:47 浏览:367
规章不须经国务院批准 发布:2024-11-17 11:21:17 浏览:765
江宁法律援助中心55 发布:2024-11-17 11:03:23 浏览:287
民法于飞老师 发布:2024-11-17 10:58:58 浏览:944
制定规章制度的讨论记录 发布:2024-11-17 10:43:56 浏览:998
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协议需要注意什么 发布:2024-11-17 10:03:42 浏览:690
怒江州司法局 发布:2024-11-17 10:02:14 浏览:696
劳动法是如何规定用工环境的 发布:2024-11-17 09:07:22 浏览:152
邓州市法律咨询 发布:2024-11-17 09:02:40 浏览: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