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民法典
⑴ 为什么有了民法通则还要制定民法典
记者:为什么有了民法通则还要制定民法典?民法典和民法通则有什么不同?
梁慧星:《民法通则》既不是民法典,也不同于民法典的总则编。它仅有156个条文,不能起到民事基本法的作用。由于民法通则和各民事单行法是先后陆续制定的,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照应,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案件,无论是在民法通则或者单行法上都找不到相对应的裁判规则,于是最高法院不得不制定许多批复和解释,甚至借解释的名义创设法律规则。通过法院创设规则裁判案件,不利于法律的统一。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发展市场交易开始的,当时的一个口号叫“搞活流通”,调整市场交易关系的法律较早受到重视,导致现行民法立法体系中,调整市场交易关系的法律法规(例如合同法、海商法、证券法、保险法),相对而言要完善一些,而调整财产归属关系的物权法,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明显薄弱和滞后。至今缺乏关于物权的基本规则、基本制度,例如区分动产和不动产的准则、不动产物权和动产物权发生、变更与消灭的基本规则、物权保护的原则和制度、关于土地使用权的基本规则、关于高层建筑区分所有权的基本规则,以及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时效制度等。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学界一再讨论的所谓企业产权界限不清、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社会问题,均与未及时制定完善的民法典,致社会生活中缺乏规范财产归属关系的基本规则有关。
现行民事法律法规,多数是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由于受旧的经济体制和旧的民法理论的影响,导致若干不适当的法律规则的存在。例如,现行法律法规及实务混淆物权变动与基础关系的生效,如房屋买卖未办产权过户手续,认定买卖合同无效,设定抵押权未办抵押登记,认定抵押合同无效,严重不利于保护交易秩序和当事人合法权益。
记者:请问民法典的制定原因是什么?
梁慧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有必要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适当限度的管理。但民事法律制度,关系到公民和企业的民事权利义务的享有和负担,关系到市场规则的统一,应当由民法典加以规定,而不应由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规定。
由于没有民法典,许多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不完善,因此给行政部门干预民事生活留下很大的空间,造成行政部门通过制定规章、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限制公民和企业的权利、加重公民和企业负担及对市场交易设置各种限制和障碍等不正常现象。
法律的发展,是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法典法。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过三次民法典编纂热潮。第一次是发生在6世纪的罗马法编纂,产生了罗马法大全;第二次是发生在19世纪的欧洲民法典编纂热潮,产生了以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的民法典;第三次民法典编纂热潮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生了1992年的新荷兰民法典、1994年的俄罗斯民法典、1994年的蒙古民法典、1996年的越南民法典、1996年的哈萨克斯坦民法典、1996年的吉尔吉斯斯坦民法典、1998年的土库曼斯坦民法典等。现在世界上有110多个国家有民法典。还有若干国家正在制定民法典。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欧洲议会的决议,正在起草一部欧洲民法典。即使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判例法国家,也有若干个州制定了自己的民法典,如加利福利亚民法典和魁北克民法典。可见,制定民法典是现代法治的一个共同经验。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应当通过制定民法典来实现。
党的十五大报告确定要在201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按照构想,这个法律体系应当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最上层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其次是民法、刑法、民诉、刑诉等各基本法;再其次是各特别法;下面则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中,宪法和民法、刑法、民诉、刑诉等基本法应当制定成文法典。迄今,宪法、刑法、刑诉法、民诉法均已制定了成文法典并在八届全国人大期间进行了修订,惟独民法未制定法典,只有一个民法通则和各单行法。
虽说民法通则及各民事单行法,在保障公民和企业的民事权利、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民法通则毕竟不能起到民法典的作用,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民法制度欠缺,这种情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要求。中国要建设法治国家,当然要制定自己的民法典。制定一部既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又符合法律发展潮流的,与国际社会相沟通的、完善的、现代化的民法典,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重大立法任务。
⑵ 中国人和越南人结婚需要什么手续
法律分析:中国人和越南人结婚需要下面手续。一,外国人向中国婚姻登记机关提交本人护照等,经过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方为有效。二,该外国人必须到我国政府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三,该外国人和与之结婚的中国人必须双方亲自到我国一方当事人所在地的有关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⑶ 买个越南媳妇女方自愿违法吗
买越南新娘不合法。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非法剥夺、限制其人身自由或者有伤害、侮辱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定罪处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并有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从轻处罚;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⑷ 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重新启动民法典编纂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 形成完备的民商事法律规范体系的要求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其中,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及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在民事及商事领域就需要制定民法典,从而使民事活动、商事活动由一整套系统的、完备的、具有逻辑体系的法律来进行规范。
2、 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要求
四中全会决定还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而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民法典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依法治国需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同样意味着要加快民法典的制定。
3、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严格司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
而民法是规范民事主体行为的规则,民事主体无论在经济活动中如订立和履行合同,还是家庭生活中如结婚、离婚,均应遵循。如发生民事纠纷,诉请法院裁判时,法院应以民法作为裁判基准 。因此,通过制定民法典,统一裁判规则,从而使民事案件审理有统一的裁判基准,进而实现“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对全民进行法律教育的要求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民法典规定民事生活、商事活动的行为规则,并为法院裁判案件提供法律依据。通过将现行的民法通则及各民事单行法进行科学、系统编纂形成民法典后,必将成为对全民进行民商事法律教育的教科书,也会是增强全民法治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的有效规范和指引。
二、 重新启动民法典编纂的可行性
1、 市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市场经济领域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虽然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充分证明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力和生命力。
2、 公民的法律素养在不断提高
经过“六五”普法,公民的法律素养在不断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及义务意识在不断增强,公民懂法、守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
3、 法学理论研究已很深厚
民法典第三次编纂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30多年,在这30多年时间里,中国民法学界以梁慧星教授、江平教授、王利民教授等为代表的民法学家们进行了持之以恒、深入、细致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及著作。对几种代表性的编纂思路和方案,以及民法典编纂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论证,法律研究深厚,成果卓著。
4、法学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30多年的法学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法学人才,人才储备充分。
5、司法审判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中国在民商事方面30多年的司法审判,积累了大量的审判经验,也培养了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民商事法官。同时,法官对于民商事法律规则的不足及各单行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6、其他国家的经验可资借鉴
目前已编纂了民法典的国家及民法典有: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荷兰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蒙古民法典、越南民法典、哈萨克斯坦民法典、吉尔吉斯斯坦民法典、土库曼斯坦民法典等。据中南政法学院民法典研究所的统计,现在世界上有113个国家有民法典。其中,欧洲32国,南北美洲24国,非洲34国,亚洲23国。此外,还有若干国家正在制定民法典。 中国在制定民法典方面,有大量可资借鉴的经验。
7、 民法典编纂已具备良好的基础
在梁慧星、郑成思、王利明、巫昌桢、唐德华、费宗祎起草的专家建议稿基础上,经过讨论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已于2002年12月提交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并在新闻媒体予以了公布。在此基础上,结合2002年之后中国民事、商事领域发展的实际,重新启动民法典的编纂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⑸ 近代民法的立法指导思想包括哪些跪求!!!
当前民事立法过程中涉及的指导思想 现在我国民事立法涉及到的指导思想的混乱表现在以下五 个方面:
1、英美法体系与大陆法体系的冲突问题。我国属大陆法 体系,近似于德国,但有我们的特点。一些单行法如证券、金融、 信托、期货等采英美法特别是美国模式。这样,存在一个两大法 系适当融合的问题。比如合同法,合同法属英美法模式,但在 《合同法》草案中却规定了只有大陆法系中才有的分则(有名合 同)。再如信托法,英美法上存在双重所有权制度,在大陆法系 不承认双重所有权,因此制定《信托法》必须解决这一问题。现 采用把受益人的权利定义为撤销权而不是追索权,很好地解决 了这个问题。还有《经纪人法》也存在英美法中的经纪人相当于 大陆法中的什么人的问题,大陆法中存在代理、居间、行纪,现在 没有在理论上解决好就急于立法,必然造成混乱。
2,管理本位还是权利本位的问题。民事立法调整平等主 —体之间的关系,主要部分应是权利——意思自治,当然也存在一 些行政管理成份。《合同法》(草案)将工商行政机关对合同的管 理去掉,适应了世界潮流,将两者结合的比较好。我们制定《土 地法》而不是《土地管理法》就在于强调调整平等关系、保护土地 权利人利益为主。《城镇房地产交易管理法》则偏重于管理。现 在存在一种各部委争相立法,使平等交易关系变成纵向关系控 制下的横向关系是很危险的。比如内贸部《工业产品生产资料 管理条例》。当然,我们不能一概否定行政管理,比如体改委正 在草拟的《国家订货管理条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3.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的问题。《民法通则》存在任 意性规范,如所有权的转移自交付时起算,但当事人有约定的除 外。但在民事立法中不见得完全是任意性。现在遇到的一个问 题是“法律没有禁止的是否是合法的”。我认为,主体立法应区 别与行为(合同等)立法,在主体立法中,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就 不能设立,比如《公司法》没有规定法人独资公司、无限责任公司 等就不能设立;在行为立法中,一般法律没有规定的,只有当事 人意思表示一致就可以成立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在合同法领 域,并不见得越细越好,太细,当事人没有意思自治的空间,完全 变成了国家意思。合同应该既体现个人意思,又体现国家意思。
4.民法和商法的关系问题。权且不谈在理论上的争执,在 法律文体和实践中已出现了民商法的概念。法律出版社有关文 选,已有了商法的划分。应当承认民法和商法存在一定的差别, 关键在立法中怎样体现。现在不必争论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 立,或者是否要制定一部商法通则,而是解决诸如商品、商誉、商 业秘密、账簿、商事代理、连锁店等一些基本问题怎么样规定。 要不要搞一个总则性的商法规则,还是都搞单行立法。如果不 思考这个问题,在实践中就会出现立法空隙。《民法通则》规范 的主要不是经营性主体,作为经营性主体怎么办?需要通过进 一步的立法来弥补和完善。
5.主体法与行为法的关系问题。单行立法可分为主体立 法和行为立法(并不绝对)。立法中存在一个问题,有的作为主 体立法,有的作为行为立法,但有的既有行为又有主体,怎么样 处理。如合伙,《民法通则》最初相将合伙作为主体单列一章,但 理论准备不足,后来个人合伙并入公民一章中,法人合伙(联营) 放入法人一章中。现在制订的《合伙企业法》也存在主体与行为 的冲突问题。《经纪人法》、《证券法》、《期货法》、《信托法》也存 在这个问题。
参考内容
⑹ 什么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立法体例
主观主义就是没有任何事实的凭空设想,天马行空的“空想”,
客观主义是根据事实或者事物去推理,离不开事实,有理有据的,和主观主义相对。
但是注意一点,两者不是相互绝对的对立的,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至今都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相互作用才发展前进的,主观的东西可以在以后用客观事实证明出来,世界著名的科学理论以及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们主观上的事物,经后人逐渐证明修改出来的,伟大的地球引力、相对论,到现在的量子力学,光学等都在先主观后客观,可以说主观才是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客观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
⑺ 越南结婚证中国认可吗
法律分析:在越南办理的结婚证需要本人至中越大使馆去进行认证,经由中越大使馆认可之后,双方在中国办理结婚登记,方可持有中国结婚证,一般越南结婚证是不被认可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⑻ 越南是大陆法系
越南法律属于大陆法系,与我国法律最为相似。
越南现行宪法是在1992年4月15日越南作届国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是越南的第四部宪法,宪法规定: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一个独立、主权、统一和包括陆地、各海岛、领海和领空在内的领土完整的国家;在经济上,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政府是国会的行政机关,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2、依法独立审判原则。3、公开审判原则。4、集体审判原则。5、二级审判原则。6、保护被告人辩护权原则。
1995年10月28日,通过了《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1989年9月25日通过《越南经济合同法》,1991年1月2日通过了《公司法》等,至今已趋于不断完善。
1986年实行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刑法》具有以下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2、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和预防犯罪的责任归属原则。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以属地原则为主,以属人原则为补充;在时间效力上采用旧兼从轻原则。
⑼ 《民法典》第十九条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二章自然人,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本条是由民法通则第十二条修改而来,还吸收了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相关规定内容。其中将民法通则“十周岁以上”修改为“八周岁以上”,“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吸收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内容。同时,民法典则在第三编合同编中删除了原合同法第四十七的内容,避免重复。
一、本条目的和含义
本条确立了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制度。限制行为能力,又称为不完全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部分独立地或者说一定性质的民事法律上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法律设定民事行为能力制度主要是为了规定自然人不能完全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应如何参与民事交易,以保护未成年人及辨认能力存在缺陷的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被划分为两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与无民事行为能力。本条规定了未成年人享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最低年龄界限或者说年龄时间节点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他们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如何参与民事交易,及未成年人可以例外地独立实施哪些民事法律行为。
本条所解决的问题是,未成年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在哪些情形下是有效的,在哪些情形下只有经过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认才能产生法律约束力。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龄规定从十周岁以上降到八周岁以上
年龄是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标准,自然人达到一定年龄后才能独立处理自己的事务,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但是,如何设定未成年人限制行为能力的年龄标准呢?德国、我国台湾地区立法规定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下限为七岁;俄罗斯、越南等国为六岁。都低于我国对于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为十周岁的规定。而我国规定这个十周岁的年龄下限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的经济、文化的现状,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状况的。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发育的进程加快了。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大量普及以及多媒体的发展,儿童接触世界、理解事务的能力大大提高。现在的未成年人的心智与《民法通则》立法之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儿童与青少年的成熟年龄普通提前,认识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此情况下,民法典的这次调整,是对未成年人一定程度自主决定自由的尊重,符合现代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有利于未成人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更好的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
三、民法典是如何限制的?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一个介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之间的类型,具有缓冲全有与全无的极端性的规范功能。相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意味着未成年人不是完全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是可以有限地独立实施某些民事法律行为,即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有限度的,是受法律限制的。
民法典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限定在两种条件下:一是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二是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限定条件不是对民事法律行为范围的限制,而是对民事法律行为性质的限制或限定,也就是说这种限制,并不是限定未成年人在多大范围内享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是限制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哪种性质或者类型的民事法律行为。
(1)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那些纯粹获得法律上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而不是纯粹事实上获得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所谓纯获利益的行为,是指能够获得利益但不负法律上的负担。如无负担的赠与、无须赋税的得利等,如果是有负担的赠与、即使负担相对于获赠相当微小,也不属于纯获法律上的利益。
纯获利益关键在于“纯”字,所以只要设定有任何义务,不论是财产义务还是人身义务,也不论其义务大小或义务的内容是作为或不作为,均不算是纯获利益。赠与关系中,赠与人对未成年人的赠与虽不让未成年人有任何负担,却让未年人的监护人直接或间接承担,那未成年人的纯获利益就演变成交易了。也不属于纯获法律上的利益。
(2)“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属于一种概括、灵活的规定。一律否认未成年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效力实无必要,也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在我国实际生活中,未成年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一些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民事活动,即所谓有“打酱油”行为,就不能否定其效力与合法性,否则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反而是对行为自由的不当限制。特别是随着网上购物的兴起,年龄很小的儿童也能熟练操作购买、支付等行为,而交易的相对方无法知晓,更不能一概否定上述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因此,赋予未成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既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的行为自由,也有利于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3.“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这一规定仍有参考价值。
(3)除了上述两类民事法律行为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通过途径参与其他民事法律行为:一是由法定代理人代理;二是自己实施之后经过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所谓同意,主要指在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前,表示允许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与他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谓追认,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实施之后,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他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表示认可。当然,事后追认也是一种同意。
⑽ 如何正确行使紧急避险的权利
紧急避险是采用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以保全另一种合法权益,因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才能排除其社会危害性,真正成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这些条件是:
(1)避险意图。避险意图是紧急避险构成的主观条件,指行为人实行紧急避险的目的在于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因此,行为人实行紧急避险,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利益。为了保护非法利益,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例如,脱逃犯为了逃避公安人员的追捕而侵入他人的住宅,不能认为是紧急避险,仍应负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的刑事责任。采取这种立法体例的还有越南,《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第618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害的,加害人不向受害人赔偿损害。超过紧急避险要求的限度造成他人损害的,加害人必须向受害人赔偿损害。引起危险情况发生从而导致损害的人,必须向受害人赔偿损害。”越南也没有明确紧急避险是为了谁的利益而实施。
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民法典明确规定了紧急避险的内容,即将紧急避险界定为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除了《德国民法典》有明确规定外,《俄罗斯民法典》第1067条规定:“紧急避险所致损害,是指为了排除对本人或者他人构成威胁的危险而造成的损害,如果该危险在当时情况下不可能以其他方法排除,紧急避险所致损害应由致害人赔偿。法院可以考虑致害情况,责成因损害人的行为而受有利益的第三人负赔偿责任,或者全部或部分免除第三人或者致害人的赔偿责任。”
(2)避险起因。避险起因是指只有存在着对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的危险,才能实行紧急避险。不存在一定的危险,也就无所谓避险可言。一般来说,造成危险的原因是以下这些:首先是人的行为,而且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前面已经说过,对于合法行为,不能实行紧急避险。其次是自然界的力量,例如火灾、洪水、狂风、大浪、山崩、地震等等。三是来自动物的侵袭,例如牛马践踏、猛兽追扑等。在以上原因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实行紧急避险。
如果实际并不存在着危险,由于对事实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善意地误认为存在这种危险,因而实行了所谓紧急避险,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假想避险。假想避险的责任,适用对事实认识错误的解决原则。
(3)避险客体。紧急避险是采取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保全另一种合法权益。因此,紧急避险所损害的客体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这一点,对于区分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行为人的不法侵害造成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的危险的情况下,如果通过损害不法侵害人的利益的方法来保护合法权益,那就是正当防卫。如果通过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的方法来保护合法权益,那就是紧急避险。损害的对象不同,是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重要区别之一。
(4)避险时间。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指正在发生的危险必须是迫在眉睫,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已直接构成了威胁。对于尚未到来或已经过去的危险,都不能实行紧急避险。否则就是避险不适时。例如,海上大风已过,已经不存在对航行的威胁,船长这时还命令把货物扔下海去,这就是避险不适时。船长对由此而造成的重大损害,应负刑事责任。
(5)避险可行性。紧急避险的可行性条件,是指只有在不得已即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时,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这也是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重要区别之一。因为紧急避险是通过损害一个合法权益而保全另一合法权益,所以对于紧急避险的可行性不能不加以严格限制,只有当紧急避险成为唯一可以免遭危险的方法时,才允许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