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问题

司法问题

发布时间: 2022-07-29 00:16:37

❶ 现阶段,我国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司法机关受制于地方,导致了司法审判权的地方化。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我国的各级司法机关作为一级政府的组成部分并完全隶属于人民政府。到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才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独立于人民政府之外,从而使司法机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文革结束后,1982年我国又颁布了新宪法,宪法规定了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地位的独立性。但是我国从1980年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以“分灶吃饭”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这种财政体制调动了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一方面我国的行政机关掌握着整个国家的财政,各级司法机关的经费必须由同级政府决定。另一方面,司法机关的装备、办公、办案经费等因各地经济发展及财政状况不同而不同,导致了司法机关的财政与地方的财政融为一体,这种情况下,地方司法机关更多地倾向于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去执行法律和行使司法权,而不是着眼于国家法治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司法机关除了在财政上依赖于地方外,在人事制度等方面,不仅地方司法机关的司法行政职务由地方各级权力机关选举、委任和罢免,而且司法人员也由地方权力机关任免。由于地方各级司法机关的财政和人事权隶属于地方,这种权力结构和权力隶属、依附关系,使得地方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受到地方干预,其结果是破坏了国家司法独立和国家法治的统一,还导致了司法审判权的地方化。
(二)司法机关缺乏制约与监督机制。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在我国的国家机关体系中,“两院一府”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但在实践中,各级权力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仅在选举或罢免同级司法机关的负责人,各级权力机关对司法人员的任免仅属履行法律手续,没有把对司法人员的任免与对他的具体执法情况的考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只表现为工作监督,听取和审议司法机关的年度工作报告以及视察或检查司法机关的执法情况。因此,我国宪法虽然赋予了国家权力机关广泛的权力,但是目前国家权力机关尚无行使权力的具体程序,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问题上更是如此。由于缺乏对司法机关进行法律监督的程序性规定,一方面导致了国家权力机关特别是地方权力机关轻司法监督的倾向,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司法机关特别是地方司法机关以司法独立来对抗权力机关的监督。由于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不力,再加上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中司法机关相互制约疲软,检察监督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上下级司法机关更是和善相处,这就使得司法机关中的许多问题难以通过现行的监督机制予以解决,并在客观上为司法机关滥用权力以及司法腐败等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便利。从司法机关内部的监督来看,目前,主要由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的检察监督和上级审判机关对下级审判机关的审级监督。人民检察院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它有权对国家审判机关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但是在实践中,检察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从来就没有真正确立和实现。一是检察监督的力度软化,检察机关执法监督意识和监督行为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困扰和束缚,致使检察监督难以展开;二是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看,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的审判行为所实施的监督只是一种事后监督,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发现审判机关的审判行为违法时,只能以抗诉的形式要求审判机关纠正。如果审判机关拒绝纠正,检察机关也无能为力;三是检察机关也是司法机关,我国现行法律已确定检察机关有权监督其他司法机关,至于如何监督检察机关的检察权问题,除了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监督外,目前尚无其他明确规定,从而为检察机关滥用权力提供了便利。就审级监督而言,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上级审判机关有权对下级审判机关的审判行为实行审级监督。在实践中,上级审判机关通过审级监督的形式对下级审判机关的违法行为的确也进行了有效纠正。但是审级监督是审判机关内部的监督,由于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再加上审判机关的审判行为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困扰,因此,在有些地方,上级审判机关对下级审判机关进行审判监督的着眼点已不再是法治的统一和国家法律的有效实施,而是地方利益是否受到充分的保护。
(三)司法人员专业水平低,严重影响公正司法。
首先,与法治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法官、检察官任职资格条件的要求比较低。我国《法官法》、《检察官法》规定法官、检察官的专业学历起点为大学本科以上。然而,我国现有司法人员学历的实际情况离这一要求却相去甚远。在20多万法官中本科层次的只占5.6%,研究生学历仅占0.3%。而在全国20余万检察官中,本科层次的更少,只占4%。我国司法队伍的绝大部分人员是1979年后到司法机关的,主要一是政法院校的毕业生;二是复转军人;三是通过社会招干考入司法机关的高中毕业生。从人数上看,后两部分的人数居多。另外,效率低下是目前司法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案件久拖不决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有资料表明,1992年,中国平均8328人中有一名法官,而英国每11万人中才有一名法官。可见,我国现行司法队伍中非专业化的倾向十分严重,再加上司法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公正司法。

❷ 司法相关的问题

一般不可以。
根据《国家赔偿法》: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案件发生后,一般的强制措施是为了查明案情,且履行了相应的审批手续,不属于违法拘留。

❸ 解读中国法制难题 造成司法不公的客观原因有哪些

我不懂法律政治,来以下自观点仅是个人理解,不代表任何团体。
我认为,中国法制难题,司法不公的客观原因有一下几点:
1.人们根深蒂固、耳濡目染的封建思想还没有完全根除,在一定程度上还抱有“咸吃萝卜淡操心”的“路人思想”。不想,也不敢管关于法律等看上去与政治有关的事。
2.历史遗留影响
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一些事情对当时中国的法制、政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不利于法制社会的建设。
3.法律反馈
违法者不能受到严厉的惩罚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影响着中国司法不公等问题。

❹ 司法问题,求解答!

物权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因此,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楼房漏水,您的权利受到侵害,您有权起诉侵权人。

一、楼上房屋漏水造成楼下住户发生财物损失的,楼下住户作为受损害方,有权向责任方进行索赔。
二、如何确定楼上房屋漏水的责任方为本次索赔的核心问题。要想确定漏水的责任方,应首先查明房屋漏水的原因。房屋漏水的原因通常分为以下几类:1、房屋质量问题;2、楼上住户使用房屋不当或疏于保护等不当行为;3、水管老化。如何明确房屋的具体漏水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与楼上业主和物业共同查看漏水现场并确认漏水原因;2、委托专业的鉴定机构鉴定漏水原因,需注意的是,该方式通常在诉讼过程中使用,如自行委托,应征求楼上业主的同意。
三、确定漏水原因后,可据此明确漏水的责任方,即索赔对象。
1、如漏水原因为房屋质量问题且该质量问题尚在保修期内,则应由开发商承担免费维修的责任,并承担赔偿责任。
2、如漏水原因为楼上业主的不当行为,则楼上业主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如漏水原因为水管老化,因水管属公用设施,则物业公司应使用公共维修基金进行维修,楼下业主的损失,还要综合考虑水管老化且未及时维修的原因和责任方,进而确定漏水的责任方,并由责任方赔偿,如责任方无法确定的,则应按照公平原则,有相关方共同承担。
四、确定漏水的责任方后,受损害方积极与责任方沟通进行索赔,并举证自己的损失情况,另外,需注意的是,如受损害方未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漏水的损失进一步扩大,则就扩大部分的损失,受损害方无权向责任方索赔,应自行承担。

❺ 如何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问题

(一)自上而下完善司法体制的设置,正确解决司法地方化和司法行政化等影响独立司法的现实问题,为依法独立审判提供体制保障、经济保障、法官资质保障及身份保障

司法独立原则是指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司法机关行使其职权时,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它包括三个基本内容和“四个不”。三个基本内容:一是司法官独立审批案件;二是司法机关有自己独立的组织系统;三是法律对司法官的地位特设有保障条款。“四个不”是指不侵权、不介入、不施压、不妄评。所谓不侵权是指不侵犯司法机关的管辖权。不介入,指不能违法进入司法程序干预司法裁决。不施压,指禁止对司法官员和官署直接和间接施加某种压力,以特定和不特定的不利性后果迫使5其按照施压者的意思作出司法决定。不妄评,指在法律裁决作出可能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报道和评论。6保证司法工作不受来自任何外界的干预和影响,以保障和维护法律崇高权威,是真正实现司法独立的外部条件。客观地讲,我国的司法独立制度与国际社会“司法独立”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乃至性质上有着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司法独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既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又能融会贯通司法独立之内在精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独立模式值得商榷。笔者认为,我国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是基于西方的“分权说”,而是基于“职权分工说”。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分权说”中的某些合理因素。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三权分立”模式,但可以借鉴“分权说”中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合理因素,并使之与我国国情紧密相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独立模式。

1、调整现行经济利益结构,使法院摆脱对地方的物质依赖。国家财政拨出司法专项款,由中央统一开支各级司法机关的办案经费、法官工资,福利等费用;司法机关的装备、办公用房等设施,由中央按统一的标准解决,切断法院及法官在财、物方面对地方政权的依赖,同时也使各地司法机关的装备、经费、办公用房,法官工资、福利住房等不因地区的差异而悬殊过大。

2、建立垂直的法官任免体制:最高人民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免;最高人民法院的其他法官和军事法院、铁路运输6法院等专门审判机构、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其他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最高级别的法官由上一级地方人大任免,其余法官一律由上一级地方人大常委会任免,以摆脱本级地方政权对法官的人事控制,从而杜绝因“行政命令”和“地方保护”而导致的司法不公。

3、保障法官的身份独立。包括:(1)保证法院的行政领导必须由具有丰富的法律职业阅历的法官担任,严禁指派无法律职业资历的人担任法院行政领导职务。(2)确保法官的待遇从优。要使法官安心工作,不至于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出现腐败,必须使其拥有适当的待遇。法官所享有的待遇必须与社会资源承受能力相适应,不能太高,但更不能太低。笔者认为,法官的待遇应当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待遇,虽然我国不实行“高薪养廉”。况且“高薪并非必然能够养廉”,但是,我们应当避免法官因不廉而失去这份职位或因待遇受到必要的物质约束。(3)法官任职终身制,这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法官非因法定事由(如自愿辞职,丧失工作能力,犯罪以及其他不适合继续担任司法官)及程序不得任免,以保持法官工作恒定状态。(4)法官的惩戒和调动。在日常工作期间,法官不受到随意惩处;建立法官惩戒标准;设置正当的惩戒程序;非经法定事由和程序,并征得法官本人同意,法官不得随意被调动。(4)确保法官及其家庭的安全。7由于法官的裁判,都会影响到某一方或者多方的利益,所以,国家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障法官及其家人的人身安全。7

4、理顺和规范党委、人大对审判的监督关系,创造使法官只服从法律的法治环境,保障司法独立。任何权力若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司法不独立,受制于人,有碍司法公正;反之,如果司法独立了,但不受监督制约,或者监督不力,也会出现司法专横和审判权的滥用,这已为历史所证明。为此,必须建立规范的监督关系体系,理顺各种监督关系,尤其是理顺和规范党委、人大和新闻对审判的监督关系,以保障司法独立。

(二)下大力提高法官队伍素质,完善错案追究和司法赔偿制度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执行,只有公正司法,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法官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其能力素质决定了司法质量的高低,因此,不断提升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司法能力,是人民法院永恒的课题。具体措施包括:1.大力强化业务培训。按照法官专业化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培训和岗位技能练兵,打造“法律精英”队伍。2.努力提高法官的职业道德水准。教育广大法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规范司法行为,文明司法,谨言慎行,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严格约束业外活动,树立公正司法、勤奋敬业、刚直不阿的良好职业形象。3.加强廉政建设。坚持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法官增强自律意识,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法官惩戒制度等各项制度,从源头上遏制违法违纪行为。4.完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细化责任追究办法,强化对审判权、执行权的监督制约,防止滥用司法权,防止发生腐败案件;完善案件管理机8制、岗位责任制,加大查处力度,重点解决查处失之于软、追究不到位问题,纯洁法官队伍。5.加强案件质量评查,注重发现影响审判质效的深层次、实质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建立常态化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坚持定期评查、专项评查与重点评查相结合,坚持发现问题与改进工作相结合,坚持纠正错误与总结经验相结合。

(三)理顺和规范公众舆论对审判的监督关系,以保障司法独立

在新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公众利用网络关注司法的热情日益高涨,人民法院要正确对待群众通过各种不同媒体表达的意愿。一方面发布全面完整的权威信息及时化解矛盾、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要宽容对待、认真倾听公众的不同声音,把微博、论坛作为和社会公众之间增进了解、消除误会的平台。81、变被动为主动,强力推进审判公开,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执法办案和新闻宣传是法院工作的两驾马车,两者之间不应背道而驰。法院应当将网上办公、数字法庭、裁判文书上网等作为制度固定下来,让每一次公开庭审都成为法律宣传的途径,让每一份裁判文书都成为生动的法律宣传的素材。全方位、客观公正地把法院的审判活动公开出来,切实做到不回避、不躲藏、不遮掩,让公众实实在在地了解法院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2、加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坚持善待媒体、主动与媒体打交道的原则,积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形成定期交流机制,与新闻界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对公众,消除社会公众对司法工作的隔阂,赢得更多理解和支持。3、妥善处置网络舆情,实现司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网络舆情处于萌芽阶段时起就高度重视,坚决防止虚假信息误导公众。主动应对质疑和猜测,竭力抢占舆论制高点。4、规范各类媒体的报道行为,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法院审判工作有它自身特点,审判独立是我国法律加以规定和保障的。新闻媒体对审判的监督应以遵守“罪从判定”为前提,以遵循真实性为原则。媒体对审判进行报道时,不得误导公众,不得引导审判机关的裁判结局,从而侵犯司法独立。同时,媒体如果对正在审理的案件报道严重失实或者恶意进行倾向性报道,损害司法权威,违反法律规定,应当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四)改革信访考评机制,重塑法院信访工作机制

近年来,涉诉信访工作在法院整体工作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受种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法院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甚显著,甚至一度陷入被动应对的尴尬境地,涉诉信访已经成为困扰法院工作的痼疾。部分上访人文化水平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法律规定,不能接受法官及其它接待人员的答复和解释,长期坚持无理申诉;也有一些上访人在利己思想驱使下,不顾案件的实际情况,向对方当事人或者法院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走上缠诉缠访之路。在收容遣送制度被取消以后,如何应对某些上访人的过激、违法行为,尚未建立起相应的处置机制,对一些缠访者尤其是采取过激甚至违法行为的上访者难以处置。少数上访人利用法律、制度上对申诉权利缺少制约的漏洞,无理纠缠,甚至辱骂法院信访工作人员,影响法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信访制度,改革信访考评机制,刻不容缓。1、做好《信访条例》的宣传工作,指导当事人按条例规定依法有序上访。抓好条例配套措施的制定工作,对条例、现行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调整,使之与新条例相适应,使信访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建立上下级法院及各接访机关之间的信访联动,统一标准。上下级法院及各接访机关接访的原则不一,答复口径不一,就会加剧当事人的越级访。实行上下级法院信访信息传递、反馈制度,对一些社会影响面大,疑难复杂的越级访和重复访,实行各级同堂会审,尽快给出一个终局结论。3、建立专家陪审团,对重大复杂案件提出专家意见。借鉴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建立由法学专家、教授及知名律师组成的专家陪审团,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由专家陪审团陪审,并给出专家意见,一方面可以提升案件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判决结果的说服力。4、改革处访机制,改变平行部门或上级部门向法院转办或交办案件的随意性。对于信访案件,有的部门或有关领导不懂或不顾案件的具体情况,不考虑能否进入再审程序或能否改判或有无审级限制等因素,直接简单的批办、交办或督办,转办。有些案件已不能够进入再审程序或属于上级法院受理而被驳回申诉,但有关领导或部门交、转办函成为申诉人手中的“令箭”,向法院申诉不休。5、改革信访考核机制,依法处置无理访。信访工作“一票否决”使基层的有关单位和部门对信访工作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自身的主要职能,一到“敏感”时期,都要放下所有工作,全体动员反复排查,重点布防,“不能使一个漏网”,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又影响了本职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具体工作中,抓稳控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尤其是“信访当事人属地管辖”的规定,更使一些基层法院陷入既无权解决问题,又要承担信访工作责任的极为尴尬的境地,无奈之下只能采取“盯梢”、“利诱”、央求等甚为可笑之举。这样的后果只能平稳一时,并且助长了个别人员无理、无序信访的嚣张气焰,从而使法院的涉诉信访工作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建议通过建立信访听证,划分无理信访与有理信访,对于无理取闹,缠访闹访的,则依法严肃处理。

(五)开展法制教育,推进全民守法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法治观念也大大增强,但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依然存在,不懂法不守法不用法的事件还时有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全民守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1、切实推进法制教育,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创新普法形式,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法律意识,养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行为习惯,造就一群被法律重塑的新型公民。真正下大力气开展全民法律教育,以期从灵魂上重塑和改造那些历来漠视法律的大多数民众。要知道“真正的法治绝不仅仅在于冷冰冰的条文、威凛凛的法官、硬梆梆的警棍和空洞洞的判决,而是有一群被法律重新塑造过的新型公民,他们信仰法律,把司法独立视为天理,并愿意尽力去捍卫,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我们的法治建设真正成功了。”2、改革法学教育制度。法学教育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差距,法学教育的“产品”—法学人才在政治、经济、司法等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尚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升法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为法学人才在各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3、健全基层法律服务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管理制度,延伸法律服务的基层触角。要尽快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依法有序完善来信、来访、来电等诉求表达方式,畅通和拓宽社会诉求表达渠道,让法律的阳光普照。

❻ 执法司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法律分析:一是组织开展规范行政执法的专题调研,摸清各地区各部门的真实情况,找出症结所在,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二是贯彻实施好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今年1月22日,全国人大第25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该法将于今年7月15日起施行。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在总结行政执法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行政处罚的基本制度和规则,充分体现和巩固了行政执法领域取得的重大改革成果,为严格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保障行政处罚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本遵循。对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司法部把贯彻实施好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制定出台关于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的文件,对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行政处罚程序、推行免罚清单制度、强化行政处罚行为监督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部署。

三是要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在系统研究分析全国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情况,总结各地区各部门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起草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推动各地区各部门纠正处罚畸轻畸重等问题来解决这个不规范执法问题。

四是要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开展全国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标准化体系研究及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选取若干不同地方、不同部门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点,研究拟定培训大纲和示范教材体系,形成全国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标准化体系,着力提升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

五是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在全国推广使用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工作平台的应用,以信息化助力规范行政执法工作。推进行政执法监督批评建议平台的建设,在平台意见建议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重大问题或者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办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五条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❼ 司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包含哪些方面

(一)司法机关受制于地方,导致了司法审判权的地方化。

(二)司法机关缺乏制约与监督机制。

(三)司法人员专业水平低,严重影响公正司法。

❽ 司法监督制约方面存在的问题

法律分析:从司法实践出发,我国现行司法权力的监督制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司法权力内部自我制约机制不健全;二是外部对司法权力的监督不力。 (一)司法权力内部制约机制存在的问题 1.司法体制行政化,司法独立难保证。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人民法院依法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

第二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执行监督案件,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监督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行使执行权。

❾ 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法律分析:1、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对公民权利提供有效救济和保障,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2、国家司法活动,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进行的特殊权利运作的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法定性。司法活动的特殊作用在于其一方面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以解决纠纷,另一方面把社会冲突纳入到秩序化和程序化的轨道中,以维护社会和国家秩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三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第四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

第五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

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

第六条 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七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❿ 整治影响执法司法突出方面的问题

整治影响执法司法方面突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1、服务承诺落实不到位,窗口形象和服务意识差;
2、敷衍塞责、不作为、慢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对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打击不力,损害企业合法权益;
4、涉企案件执法司法行为不规范、质效不高,对执法司法问题监督不到位;
5、个别政法干警违纪违法等问题影响了执法司法质效,影响了公平正义,影响了政法机关的公信力,损害了营商环境。
开展影响营商环境执法司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是全市政法机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决策部署,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法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效果明显,法治化营商环境也不断优化,执法司法质效不断提升,但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差距和问题,执法司法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七条 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第八十九条 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
(三)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工作,并且领导不属于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全国性的行政工作;
(四)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
(五)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八)领导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
(九)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
(十)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
(十一)领导和管理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
(十二)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十三)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
(十四)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十六)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十七)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
(十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热点内容
司法局民生 发布:2025-01-17 03:08:59 浏览:589
法院怎么转账 发布:2025-01-17 03:06:54 浏览:340
从经济法角度看校园贷 发布:2025-01-17 03:04:44 浏览:679
沈阳城市供热条例 发布:2025-01-17 02:42:54 浏览:673
合同法教材下载 发布:2025-01-17 02:35:05 浏览:644
民事诉讼法一审程序 发布:2025-01-17 02:34:19 浏览:211
水利转门法律知识考试 发布:2025-01-17 02:32:08 浏览:532
追究税收法律责任的主体 发布:2025-01-17 02:23:13 浏览:499
服务员工上班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7 01:36:38 浏览:73
违规处置医疗垃圾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7 01:30:48 浏览: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