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商法年会

商法年会

发布时间: 2022-08-02 19:21:43

① 刘俊海的简介

1985 年毕业于泊头市第一中学85届高中56 班,198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经济法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民商法博士学位。同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从事商法经济法研究工作。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法经济法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助理兼所务办公室主任社会法研究室主任等职。2006年9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1996年至1997年,赴挪威奥斯陆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9月,受欧盟资助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院从事访问研究。2000年1月至2001年5月,受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赴美国密西根大学和堪萨斯大学作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司法、证券法。参加了《公司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合伙企业法》、《政府采购法》等商事经济法律的研究、起草和修改工作。自1996年以来,多次赴荷兰、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英语论文并发表英语演讲。
自1987年起,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公司的社会责任》、《欧盟公司法指令全译》等专著或译著12部,在美国《哥伦比亚商法评论》(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和《中国法学》等学术刊物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电子商务中的信任机制研究》(英文)在美国商法学会(the Academy of Legal Studies in Business)2001年年会上荣获拉尔夫?邦奇奖(the Ralphe Bunche Award)。1999年9月被北京市法学会授予“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2003年被《财经时报》评选为全国“2003年度十大意见领袖”。2005年4月,《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一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和全国青联举办的“第一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评选中荣获金鼎奖(一等奖)。2005年10月,获得《中国消费者报》社颁发的“三一五文化贡献奖”。
1996年11月至1997年11月,赴挪威奥斯陆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课题为公司的社会责任。1998年9月,受欧盟资助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院从事访问研究,研究课题为欧盟公司法。2000年1月至2001年5月,受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赴美国密西根大学和堪萨斯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课题为美国公司法。2009年7月至8月,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做访问研究。《电子商务中的信任机制研究》(英文)在美国商法学会(the Academy of Legal Studies in Business)2001年年会上荣获拉尔夫·邦奇奖(the Ralphe Bunche Award)。多次前往中国港澳台地区参加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演讲。
主要研究专长为公司法、证券法和其他商法经济法前沿问题。作为核心咨询专家或起草工作小组成员,参加了《公司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合伙企业法》、《政府采购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等商事经济法律的研究、起草和修改工作。多次参加立法机关组织的专家座谈会,并多次向立法机关提供咨询建议,多项立法建议被采纳。独立承担或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范、健全、发展资本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项目。
1999年被北京市法学会授予“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2003年被《财经时报》评选为全国“2003年度十大意见领袖”。2005年《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一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和全国青联举办的第一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评选中获金鼎奖(一等奖)。2006年被中国法学会评选为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当选为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
央视采访时称:我注意到苹果logo上缺一块东西,缺乏的是感恩之心

② 王涌的学术著作

现代公司法人人格的本质与结构,2001中国商法学会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宪法与私法的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私法研究第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权利的结构,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民法上权利设定的几个基本问题,金陵法律评论第1卷 2001
案例分析:恒升(远东)电子计算机集团诉王洪名誉侵权案,北大法律评论第3卷第2辑 2001
私权救济的一般原理,人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2000
所有权概念分析,中外法学2000/4
权利冲突:类型及其解决方法,载民商法纵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私权的概念,公法第1卷 1999
作为民法方法论的分析法学导论,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秋季号
寻找法律概念的最小公分母:霍菲尔德法律概念分析思想研究,比较法研究1998/2
法律关系的元形式,北大法律评论,1998/2
一人公司导论,法律科学,1997/4
分析法学与中国民法的发展,比较法研究,1997/4
社会法学与当代中国法的理念与实践,中外法学,1996/1
当代中国经济立法的回顾与展望,1996年民法经济法学会年会论文集,海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私有财产的法律风险,南方周末,2003年1月9日
私有财产保护:从物权法到宪法,南方周末,12月5日
WTO:中国百年开放史上的重大事件,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8月13日、20日、27日
民法学不能不谈方法,比较法研究,2000/4
被倒置的和被省略的法律推理,法制日报,2000/2/27
背叛正义的技巧,南方周末,2000/1/14
现代公司法人人格的本质和结构,《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
楼市迷局中的房地产税,《中国改革》 2010年08期
十八大后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及政策风向解读,《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3年第07期,第一作者

③ 高宇的学术科研

1.《危险增加的类型化与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被《中国民商法精粹》2003年第2辑全文转载,第二作者。
2.《论无效保证合同中保证人的缔约过失责任》,载《松辽学刊》2002年第1期,第一作者。
3.《西方世界信用危机的商法思考》,载《中国商法年刊(第2卷)》,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二作者。
4.《论我国保险法上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载《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独著。
5.《论我国保险法上受益人之变更》,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6期,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独著。
6.《论被保险人及其同意权》,载《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独著。
7.《意思自治原则的治理技术分析——来自保险法视角的考察》,载《法学理论前沿论坛》(三),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独著。
8.《商事登记效力的法律构造与立法选择》,载《中国商法年刊》(第4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独著。
9.《保险人在追偿诉讼中的代位权》,载《保险研究》2005年第5期,独著。
10.《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同时死亡时保险金之给付》,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6期,独著。
11.《保险合同权利结构与保险利益归附之主体》,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独著。
12.《被保险人同意与保险合同之效力》,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
13.《研究型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与学术论文写作》,《创新、改革与实践》(第2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独著。
14.《保险法的精神关照与保险合同的权利结构》,《当代法学》2007年第6期,第一作者。
15.《意思自治原则与法规范之构造——关于私法精神与技术的一般原理》,载于莹主编:《法学微言——赵新华教授花甲纪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独著。
16.《保险法修订草案中的精神和技术》,《当代法学》2008年第3期,独著。
17.《我国‹保险法›修订草案的若干问题》,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独著。
18.《论保险法上的半强行性规范——保险法精神与技术的一般原理》,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二作者。
19.《对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中国法学教育2008年年会综述》,《当代法学》2008年第6期,第二作者。
20.《中国法学教育30年:回顾与评鉴》,《当代法学》2009年第1期,独著。 1.副主编,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法学系列《保险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副主编,《保险法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3. 撰稿人:《商法学与经济法学》(国家司法考试全程辅导教材2006版),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4.撰稿人:《电子商务法》(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系列实用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副主编:《保险法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保险合同法总则研究(2003XX013)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2.吉林大学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项目《保险法》网络课程(YC-WK-20030529),负责人,已结项。
3.保险合同法总则修订建议(2006024),2006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4.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权配置研究,吉林省环境保护局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5.商法中的诚信原则研究(02SFB3009);2002年度司法部专项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6.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委托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7.吉林大学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项目《保险法》网络课程(YC-WK-20081001),负责人,已结项。
8.保险合同法的修订与完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07QN005),负责人,在研。
9.2004年吉林大学精品课程《商法学》,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10.2005年吉林省精品课程《商法学》,主要参加人,在研。
11.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法规体系研究,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软科学类),主要参加人,在研。
12.起草‹长春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的理论与实务,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立法项目,联合负责人,已结项。
13.法学本科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吉林大学第二批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14.法学本科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5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15. 商法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吉林大学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16.《保险法学》,吉林大学本科教材建设项目;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副主编,已结项。
17.商法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2005年吉林省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18.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商法学》,主要参加人,在研。
19.东北亚区域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校企联合项目,参加人,在研。
20. 我国新闻出版层级管理制度研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立法调研课题[总署法规司],联合负责人,已结项。
21.公司资本制度法律保护问题研究(2003BS014),吉林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④ 国内海商法研究生武大好还是海事好

选择两个学校看你看重什么,因为纵然都是海商法,两个学校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海大的海商法是传统学科,但是海大的海商法偏实务性,说实在的,海大的出来做法律的很少的,多是做航运的。因为海大非常偏科海商法,而且老师大多都是做航运实务的,所以这所学校没有大法学的理论根基,在老师在学生与武大比都是大大欠缺的。但是航运里面,上海和大连海事还是老大。
那武大的法学二级学科里面最强的就是他们家的国际法了,武大是传统的法学院校,而海大今年才建的法学院,以前都是在交运学院里,在专业设置上也可窥见一斑吧,既然你在海大读了四年本科,这个应该是清楚地,武大的国际法是全国排名第一的,这个你查得到,海商法说实话只是国际法中国经济法中国际运输的这么小小一部分。
如果你想出国深造再继续读博的话,选武大吧,这个国际影响力武大研究生岂是海大研究生能比,更重要的是武大这个平台,海大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或者是与其他国家院校的联系,呵呵,怎么可能比得上武大涅,当然这是就事论事,单单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的,这应该也是你想要知道的,因为我们不能排除,海大研究生毕业的出国留学!因为海大在航运界是老大,但是出了航运界,影响力非常有限,很多人都没听过,在法律界~呵呵,微妙,比如,每年的国际法年会,海大是不参加的,明白不。
不过,虽然武大是更好选择,但是考研要从实际角度出发的,明白?就是是不是适合自己,从你看来,并无太多准备,我可以断定你在海大读的四年不足以支撑你去考武大,明白吗,因为武大的专业课要考③611综合知识(含法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国际法与国际经济法,光这个综合知识,呵呵,海大的小朋友就掂量掂量吧,武大考几本书海大考几本,而且武大招几个,海大招几个,难度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这个是客观说话,不是要打击小朋友的信心,就是说武大固然好,但是小朋友要看自己实力够不够,当然如果你是当作一个梦想,今年输了明年再来就是除外,否则,我们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嘛。选择了海大也是可以出国深造的嘛,比如世界海事大学,南安普顿~
但是如果小朋友实力够的话我们就祝福小朋友,加油加油,凡事都有风险的,要有信心,不过现在一定要开始准备了哦!!!!只有3个月了也
祝你有个好的适合自己的选择~

⑤ 2022民商法年会将在哪里举办

亭湖法院
4月6日下午,亭湖法院召开民商法研究会2022年度第一次会议,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罗涛主持会议,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蔡云刚及全体法学会成员参加会议。

⑥ 连锁起源纪录片是传销吗

连锁起源纪录片是传销,这个纪录片是“1040阳光工程”的组织者伪造出来的,为了给这个传销活动打掩护而胡乱编造的片子。而“1040阳光工程”,是新式传销组织,其活动方式明显符合拉人头、交纳会员、发展下线牟取非法利益的特征,被确认为传销活动。

从2007年开始,南宁、武汉、合肥、贵阳等地就有这个组织的成员在活动,甚至还建了个官方网站。

2014年9月得到线索后警方就开始了摸排工作。10月17日,警方成立了专案组,摸清了这个传销组织在诸暨的40多个落脚点和暂住处。

2015年02月10日,“1040阳光工程”在绍兴诸暨的一家咖啡馆里开了一场年会,十几位区域老总都来了,人人都戴着手指粗细的金项链,开的不是宝马就是奔驰、奥迪。可没等年会结束,这十几号人就被诸暨一锅端。

2018年7月,香河警方经过十余天工作,一举抓获“1040工程”传销组织“商务商会”22名骨干成员,捣毁传销窝点47个,遣返下线人员200余人。

(6)商法年会扩展阅读:

何谓“1040工程”?简单说,就是入伙时先交69800元,购买21份、每份3800元的份额,入伙次月,“组织”会退19000元,实际出资额即为50800元。然后你的任务就是发展3个下线,3个下线再分别发展3个下线,当发展到29人的时候,即可晋升为老总,开始每月拿“工资”,直到拿满1040万元,就从“组织”里出局,完成“资本运作”。

参考资料来源:新京报-“1040阳光工程”14名传销“老总”在贵阳被捕

⑦ 消费者知情权的意义

第一章 消费者知情权概述
第一节 消费者知情权的概念
消费者知情权和知情权一样,在不同学者的著作中有多种称呼,如消费者知悉权、消费者信息权、消费者获知权等,但由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知情权有明确的规定,对其定义的实质内容并无太大分歧。概括而言,消费者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充分、准确、适当信息的权利。我国《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作了如下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内容、费用等有关情况”。
所谓“知悉”,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消费者在不明了商品情况时有权主动询问,了解其所购买、使用商品的真实情况;二是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真实地记载或说明该商品或服务的情况,不经消费者询问即使消费者一目了然。
所谓“真实”,也同样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全面、正确的有关某商品或者服务的情况,既不避实就虚,也不编造谎言。二是诚实可信不带有任何欺诈的情节。
消费者每购买一种商品和使用一种服务,都是同商品的出售者和服务的提供者订立和履行一项相应的合同,而订立合同的基本要求是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明确。为了做到这一点,消费者就需要充分地了解商品和服务,这是他们实现消费权利的基础。因为消费者产生某种欲望,以及真正实施该种行为,是建立在对有关情况有一定了解基础之上的。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花钱去进行一种自己一无所知的消费。如到商店购买某种商品,一般都得看看产地、名称、商品说明书等等,这便是对商品的了解过程。由于生产消费品的品种繁多,每一种商品都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以及与该使用价值相应的特点,即便是同种类型的商品,还存在着价格、牌号、质量等差异,在服务领域中,也不断开发出新的项目,这使得消费者若不对商品和服务做一定的了解,就无法做出消费选择。因此,在不知悉真实情况下所进行的消费活动,往往与消费者本来的愿望相去甚远,达不到真正追求的消费目的,甚至上当受骗,所以知情权在消费活动中是消费者不可缺少的。保证消费者有充分的机会了解商品和服务的确切情况,就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一项重要权利。
“消费者知情权,也是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之间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一种体现。这既是社会主义商业道德观念的一种渗透,也是长期以来市场经济自身形成的一种规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商品交易过程中双方讲诚实、守信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下,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为实现消费者的知情权提供了保障。
第二节 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生产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根据上述规定,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大体有三个方面:
1.2.1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基本情况
商品或者服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商品的名称、注册商标、商品产地、生产者名称、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消费者应当特别关注商品的注册商标、产地和生产者的名称、住所。商标是一种产品与其他产品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它隐含着产品的质量、信誉、售后服务等等情况,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商标的选择。
对于某些商品来说其出产于何地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你购买中药材当然希望要那些地道的商品,这就不能不注意产地,其它商品也是如此。此外,对生产者的名称也要注意,特别是名牌产品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有时并不完全相同,即使是非名牌产品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也有异。另外,如果商品上未标明厂家姓名,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就难以向生产者索赔。
1.2.2有关商品的技术指标情况
商品的技术指标情况主要包括商品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等等。
购买商品是为了使用、了解该商品的使用用途和性能是非常主要的。主要是有些商品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给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带来危害,例如某些电器产品、数码产品等等。
了解商品的主要成分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不论该商品是食品、药品、化妆品还是衣料、用具,标清楚它的主要成分不仅对消费者的健康有利,还可以避免经济上的损失。对商品的保存或使用的有效期限,消费者一般在购买食品、药品、化妆品类的商品时都要了解清楚。这主要是由于上述三类商品与人身健康有直接的关系,食用或使用超过保存期的食品、药品、化妆品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危害。有些商品没有使用期限,是因为使用该商品的环境、条件不同,其使用寿命也不相同,很难有确切的期限。对这类商品,消费者应当在购买和使用前多做了解,增加有关方面的知识。如电线外皮老化造成漏电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在使用时应当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以防事故发生。
1.2.3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以及商品的售后服务情况
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是商品、服务交易的关键性内容,直接关系到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应当对价格有确切的了解,尤其是对提供的服务的价格。
有无售后服务与消费者的利益有切身关系。了解售后服务,主要是看其有无质量保证期、服务的方式、服务是否收费等。实行售后服务一般要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
充分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前提。只有对某种消费的情况了解之后,才会产生这方面的欲望并附诸实施。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花钱去进行一种一无所知的消费。如果消费者不能在知悉真实情况的条件下进行消费活动,就会与他的本来愿望相去甚远,达不到预计的消费目的。不真实的消费信息不但不能保证消费者合理、科学地消费,甚至会使消费者蒙受人身、财产方面的损失。
第三节 消费者知情权的特征
1.3.1消费者知情权主体的特定性
消费者知情权的主体只能是消费者,且仅为生活消费者。正如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那样:“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活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产品或消耗劳动服务的行为。它是人们为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消耗各种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过程和行为。 它既是社会生产的对象和动力,又是恢复和发展劳动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保证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之所以只将生活消费者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范围,而不包括生产消费,是因为生产消费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它属于生产过程本身。生产的结果是生产出了新产品,因而人们一般不将其作为消费,而是作为生产本身。尽管生产消费也要影响到生活消费,但它对消费者来说只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对生产消费活动和行为的调整原则和方法,在很多方面与对生活消费的调整有着很大的区别,因而一般不将其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所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调整生活消费,不调整生产消费。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附则第五十四条中规定:“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尽管参照不同于适用,但也应引起注意。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样规定是因为:虽然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在性质上应属于生产消费,本不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的范围,但考虑到我国目前农民和农业的实际情况,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普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一方面,农村生产力还很不发达,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社会化生产的程度很低,基本上还是农户的分散经营,这使农业的生产消费与工业生产消费差别很大,而与生活消费的情况更接近,联系也更紧密。与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者相比,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农民购买、使用的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农药、化肥等的假冒伪劣情况非常严重,在不少地方因此造成了范围广泛、后果严重的损害,而农民受损害后又往往缺少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寻求到有力的保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做出这样的特殊规定,使得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农民也受到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但也应注意,只有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才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能漫无边际地扩大保护的范围。即除农民之外,只有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消费者才适用本法保护。
消费者知情权中的消费者必须是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而不是经营者,他购买商品、接受服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活需要。这里的为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消费者是指为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将消费者定义为“以个人消费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个人作为主体,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这无庸置疑。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单位是否可以也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在制定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过程中,这方面不同意见的争论是非常激烈的,曾经是讨论的热点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单位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目的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为生产经营,二是为本单位成员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当单位处于第二种情况时,就是当单位为本单位成员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也应同样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而与此种观点相对的观点则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弱者地位的个体社会成员,而单位是有组织的群体,并不像个人那样处于弱者地位。单位在其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可以依照有关《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寻求保护。单位本身是不能直接进行生活消费的,最终仍表现为个人消费,承担消费者权益的主体仍然是个人,并且单位本身也承担着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义务。故消费者仅指个人消费者。其实消费者之所以受到保护是因为其在社会中的弱者地位,这也是消费者保护思想出现的根本原因。而许多人认为消费者不限于自然人,单位或法人也可以成为消费者,其实这种观点并未完全把握消费者保护法的实质。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自然人的集合体,即使其购买的商品最终由自然人使用,但这种使用通常不以生活消费为目的。某些特殊情况下,法人或其他组织所购买的商品即使最终由自然人用于生活消费,如公司购买日用品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但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从事交易活动时不具有弱者地位,在其与经营者有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之中,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或团体力量与之抗衡,由此,法律上无给予特殊保护的必要。所以应将消费者知情权的主体限定于个体社会成员。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委员会在 1978 年 5 月的首届年会上便将消费者定义为“以个人消费为目的而购买或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英国 1974 年颁布的《消费者信用法》中的消费者,也以个人为限。所以说,消费者知情权的主体应是为生活消费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这即是消费者知情权主体上的特征。
1.3.2消费者知情权的客体具有抽象性和相对可确定性
消费者知情权的客体是消费信息,它和其他类别的信息一样,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对于信息的定义,各个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多种说法。例如:信息论中的信息是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受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传播学当中认为“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意义的图象集合或符号系列”;经济学当中普遍将信息视为是一种资源,它具有稀缺性也具备有用性,通过对人们决策的影响而体现自身价值。作为消费者知情权客体的消费信息,本身即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它属于“无体物”。相对于信息的抽象性,信息的载体则多具有实在的物质属性(如说明书、产品合格证等),这就保证了消费信息能够以各种方式被确定下来,更方便地为消费者所用。
作为消费者知情权客体的消费信息,除了其自然属性之外,还应当具有符合法律及消费现实需要的某些特性,主要是真实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这些特性要求能让高度抽象的消费信息具备相对可确定性。
第一,真实性。这是消费信息必须具备的首要性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一款就强调了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该法第四十九条对欺诈行为加倍赔偿的规定,更说明对消费信息的真实性不可忽视。真实性实际包括不虚假和不误导两方面的要求,但我国法律只注重对虚假(欺诈)行为的打击,对误导行为的规制基本空缺。虚假是指信息与真实情况完全相违背;而误导则指信息的表述真假混淆、语意模糊,结果导致消费者产生了与事实不同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因信息误导给消费者造成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今后立法中应当增加对该类行为的规制。
第二,充分性。充分性主要是指消费信息应当完整并足以包含重要的实质性内容。对经营者来说,信息充分性要求他们在履行法定的披露义务时不得有所隐瞒,也不得避重就轻。对信息是否包含“重要的实质性内容”的判断标准,应该是看该信息是否会对消费者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是否会阻碍消费者正当行使权利或正常使用商品、接受服务。例如,某房地产商出售一栋别墅,但他并没有告知购买该房的消费者曾经有人在该房里自杀,虽然不说明此信息并不会阻碍消费者正常使用该房屋,但购房者若得知该信息就不会购买此房。那么,这项信息就具有实质性内容,而售房者就因为隐瞒该信息而违反了对信息充分性的要求,需要承担相关责任。
第三,有效性。有效性包括明白易懂和及时传递两个层次的要求。消费者并非鉴别产品质量的专家,他们对于商品信息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经营者相比要低得多。因此,在提供消费信息时,经营者应该尽量使用浅显易懂、清晰直白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和抽象晦涩的技术名词,这样才能帮助消费者有效地接受相关信息。另外,消费信息要具有及时性,不能在消费行为终结之后才传递,也不能传递已经失效的信息。
1.3.3消费者知情权利的行使的特殊性
消费者只对自己准备购买或已购买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享有了解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过程正是消费者消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如今社会分工更加多样化、更加精细,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都要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通过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等手段来实现。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每个人生活需要的实现都要借助他人的商品或服务。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只有通过消费这一手段消费者才能实现其预期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行为属于消费活动,将其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它们都表现为消费者以支付货币为条件而直接从对方获得商品或服务。但对于使用商品这一消费形式,是否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在世界上也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当然,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商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并不是同一个人,如将购买的生活消费品赠与他人使用、在别人家里看电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使用者在使用商品的过程中,服务的接受者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因商品或服务的质量问题而受到损害。 消费者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在于对社会弱者权利的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对象以消费者为核心,所以也应将商品的使用者、服务接受者纳入其调整范围。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有些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往往并非供自己使用,如建筑商将盖好的新房屋卖给消费者,而购买房屋的消费者又将房屋转让他人。此时附着于房屋的设备若有瑕疵致人身财产受损害时,与原买主不同,房屋的买受人与零售商或开发商之间不存在任何契约上的关系,依照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2-318 条修正款的规定:“出卖人对于合理情形下被认为使用消费品或受产品影响的人,因产品的瑕疵导致个人生命伤害时,均应该承担明示或默示的保证责任,而不是任意排除此适用”。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将这种情形纳入调整范围,这种对消费者的保护是全方位的、充分的。同样在接受服务的时候,也存在支付费用者与实际接受服务者不一致的问题。这种情况同样可看作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之中,这就是消费者知情权客体和实现手段上的特殊性。
1.3.4消费者知情权实现时间上的特殊性
消费者只有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才享有知情权,其他时间段不具备知情权行使的条件。固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消费者,每个人都离不开消费,然而同时消费并不是人生活的全部。人们在生活中除了扮演消费者这一角色外,还会以其他面目出现,如学习、生活、工作、交往、休息等。在这些场合下,人们不再是消费者,尽管具有成为消费者的可能性,但并未实然地享有消费者知情权。只有当人们以消费者身份出现,现实地进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才实然地享有、实现消费者知情权。所以,不能因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了消费者知情权,人们就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强调自己的知情权,否则就会导致权利的滥用,而这样最终结果也不能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权利行使的起始时间应该是消费者开始以作为方式实践其消费意图或者经营者主动发出要约诱使消费者与之进行交易的时刻,如消费者为了购买商品在特定交易场所向经营者咨询有关情况就可以视为是消费行为开始;
第二,交易完结不等于消费已经完成,如消费者在使用商品过程中发现经营者曾侵害了其知情权,只要不超过法定的时效期间仍可行使权利。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

⑧ 什么叫做股东会

什么是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利机关,它由全体股东组成,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有权选任和解除董事,并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有广泛的决定权。
股东大会既是一种定期或临时举行的由全体股东出席的会议,又是一种非常设的由全体股东所组成的公司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是股东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对企业行使财产管理权的组织。企业一切重大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经营决策一般都得股东会认可和批准方才有效。

股东大会的类型
股东大会有三种:
1、法定大会
凡是公开招股的股份公司,从它开始营业之日算起,一般规定在最短不少于一个月,最长不超过三个月的时期内举行一次公司全体股东大会。会议主要任务是审查公司董事在开会之前14天向公司各股东提出的法定报告。目的在于命让所有股东了解和掌握公司的全部概况以及进行重要业务是否具有牢固的基础。
2、年度大会
股东大会定期会议又称为股东大会年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通常是在每一会计年度终结的6个月内召开。由于股东大会定期大会的召开大都为法律的强制,所以世界各国一般不对该会议的召集条件做出具体规定。
年度大会内容包括:选举董事,变更公司章程,宣布股息,讨论增加或者减少公司资本,审查董事会提出的营业报告,等等。
3、临时大会
临时大会讨论临时的紧迫问题。除了上述三种大会外,还有特种股东会议。
股东大会临时会议通常是由于发生了涉及公司及股东利益的重大事项,无法等到股东大会年会召开而临时召集的股东会议。
关于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条件,世界主要国家大致有三种立法体例:列举式、抽象式和结合式。我国采取的是列举式,《公司法》第101条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两个月内召开股东会:
(一)董事人数不足本法规定人数或者公司章程所定人数的三分之二时;
(二)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实收股本总额三分之一时;
(三)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东请求时;
(四)董事会认为必要时;
(五)监事会提议召开时;
(六)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情形。
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法律则采取的是抽象式的立法例,即不具体列举召集条件,而将决定权交由召集权人根据需要确定。德国《股份公司法》第121条第1款规定:“股东大会应当在法律或章程规定的情形下以及在公司的利益需要时召集。”日本《商法典》也规定:“临时全会于必要时随时召集。”而英国公司法在规定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条件时,则采取了结合式的办法,即在规定抽象的召集条件之后,对法律认为重要的事项进行列举。其规定为:股东临时会可于必要时随时召集,尤其是涉及到章程变更、公司的转化、限制股份转让
股东大会的性质

股东大会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体现股东意志
股东大会是由全体股东组成的权力机关、它是全体股东参加的全会,而不应是股东代表大会。现代企业股权分散,股东上万甚至几十万,不可能全部出席股东会。因此,股东不能亲自到会的,应委托他人代为出席投票,以体现全体股东的意志。
2、企业最高权力机关
股东大会是企业经营管理和股东利益的最高决策机关,不仅要选举或任免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而且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和股东的利益分配等都要得到股东大会的批准。但股东大会并不具体和直接介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它既不对外代表企业与任何单位发生关系,也不对内执行具体业务,本身不能成为企业法人代表。

股东大会的职权
股东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1、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2、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
3、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4、审议批准监事会的报告:审议批推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5、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6、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做出决议。
7、对公司发行债券做出决议。
8、对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做出决议(本项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议特有的职权)。
9、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等事项做出决议。
10、修改公司章程,以及公司章程规定需由股东大会决定购事项。

热点内容
汉堡店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17 08:22:08 浏览:562
农村换届选举票多付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4-11-17 07:59:18 浏览:912
政府规章县级 发布:2024-11-17 07:31:28 浏览:794
葛鹏起律师 发布:2024-11-17 06:44:25 浏览:393
工商法中是否有试业期 发布:2024-11-17 05:47:28 浏览:560
企业法律顾问公示 发布:2024-11-17 05:37:34 浏览:986
经济法基础教材电子书非广告 发布:2024-11-17 05:22:41 浏览:101
参与传销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17 05:21:48 浏览:149
工厂寝室规章 发布:2024-11-17 04:54:42 浏览:179
幼儿园职业道德 发布:2024-11-17 04:30:51 浏览: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