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反垄断法司法解释

反垄断法司法解释

发布时间: 2022-08-06 14:03:52

❶ 简述反垄断的法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反垄断的法律基础是自由、效率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是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整体福利、保护公共利益的功能。提高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是保持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手段。
反垄断是禁止垄断和贸易限制的行为。它是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在公司营销呈现垄断或有垄断趋势时采取的一种干预手段。 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反垄断已经成为各国监管的对象。所有国家都通过严格的立法来规范反垄断。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也积极承担了反垄断的责任。
拓展资料:
一、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就宽带接入问题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起反垄断调查。如果属实,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可能会被处以数亿至数十亿元的罚款。 2021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划(2021-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重点措施,将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案件审理,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适时制定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规范各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消除市场封锁,促进公平竞争。妥善处理互联网领域垄断纠纷,完善平台经济反垄断裁判规则,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政府在国内外对反垄断也有不同的态度。对内提倡竞争的概念,很少对其利弊进行实证分析;对外,我们根据国家利益调整平衡竞争和垄断的规模。 对垄断的判断有两个视角:全球和局部。比如,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在中国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但在国际市场占比不足5%;美国占全球份额的20%以上,但在一个地方市场上并没有实现绝对控制。从整体来看,中国电信还远未实现垄断,其规模需要持续增长才能与国际巨头竞争;从本土来看,中国电信明显处于垄断地位,需要分离。发达国家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强调局部,忽视全局;中国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兼并大型国有企业组建航母,这是全局的视角。

❷ 反不正当竞争法 和 反垄断法 是同一部法案吗

1993年9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至今也还没颁布《反垄断法》。总的来说,《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主要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公平竞争机制;《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主要是维护商业伦理道德、以及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反垄断立法与执法,具有宏观特点和政策性,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与执法,则属于......
如有时间,请参考下文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就开始着手制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经反复修改后,2005年底其通过中国法院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2006年12月30日,《解释》在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12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于2007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解释》的出台,对遏制我国目前众多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真正保护知识产权人,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民事救济,也使侵权人大大增加了侵权成本。
《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及《解释》出台背景《解释》出台的目标,是要解决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重点法条的司法适用问题。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993年底出台,那时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市场不规范问题,急需一部法律对其予以规范,这就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出台的时代背景。该法也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之一。
众所周知,完整的竞争法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西方国家一般是将二者合一,但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缺乏对大多数垄断行为的规定,而《反垄断法》还没有出台,这使许多行为出现了实践中的法律真空。
《反不正当竞争法》涉及的内容包括:市场交易中的知识产权侵权、行政性垄断、独占地位企业垄断、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低价销售、虚假广告、损害竞争对手商誉、虚假招投标等11种行为。对这些行为的法律规范从目前来看,有的可归入亟待出台的《反垄断法》,如垄断行为和低价销售行为;有的需要单独立法,如虚假广告行为、侵害他人商业秘密和虚假招投标行为;有的可归入将来出台的《侵权行为法》,如侵犯商誉行为。但还要看具体问题,如对于滥用诉权侵犯知识产权人商誉的行为,《法国知识产权法》对此就作了专门规定,对一般滥用诉权行为,可在《民事诉讼法》中加以规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内容,一般都可归入其他法律。在我国法律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有没有存在必要?应该说仍有存在必要,而且应当通过对该法的修订加以完善,因为其他法律目前没有规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都可拿过来放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以减少立法成本。而且有相当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不能放到其他法律中去的,必须单独立法规定,日本和德国等国家,都是采取《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单独立法的二元立法结构,澳大利亚、匈牙利及我国台湾地区,将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合并立法,采取一元制立法结构,我国采取的二元立法结构。
我国目前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立法定位有缺陷,到底为公法还是为私法不明晰。
《反不正当竞争法》从整体来看,侧重于公法性质,尤其是行政法性质。如规定了监督检查部门的行政执法、法律责任多数规定了刑事责任和罚款等行政责任,只是在该法的第20条,简单规定了根本无法实施的私法救济责任。但从该法规定的内容来看,大部分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是企业以假冒、虚假广告、窃取商业秘密等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竞争优势,是对同业经营者的一种侵权行为,损害的主要是私人利益,但同时也涉及到消费者利益即公共利益,所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以私法为主,公法为辅,体现在法律责任上,即主要是通过私人诉讼,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国家对其采取不告不理态度。
美国等判例法系国家,主要是通过判例法的方式,对不正当竞争适用侵权关系,即私法关系。《反垄断法》正好相反,主要保护的是公共利益,常通过行政程序来制止垄断行为,甚至用刑罚来惩罚性质严重的垄断行为,但也涉及到个体经营者利益,如对个人进行赔偿等,所以《反垄断法》是以公法为主,私法为辅。
总的来说,《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主要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公平竞争机制;《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主要是维护商业伦理道德、以及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反垄断立法与执法,具有宏观特点和政策性,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与执法,则属于微观领域,限于经营者或消费者。
二是规定的不正当行为混乱、既不完全也不明确。
首先是不正当行为混乱问题,一些垄断行为却被规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和7条中的部分行为,而这些行为应适用于《反垄断法》;
其次是规定的反不正当行为不完全。
在国外,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其广泛且不确定而著称。而我国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根据当时经济领域不正当竞争的情形,规定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致使许多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纳入现行法律的调整范围。对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也限制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商标、专利、版权法的后盾法的作用发挥。商标、专利、版权法管不到的违法行为,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管,而许多国家一般在商标、专利、版权法中,单独规定了反不正当竞争,但我国相应法律中,却没有对此作规定。我国著名知识产权专家郑成思曾说过:“对知识产权不正当行为的规定,是对知识产权的附加保护。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虽然为专利法保护不到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更宽保护,但仍比较弱。而如何在版权法之外提供更宽的保护,还没有相应的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本应保护到商标法所管不到的违背诚实信用的商业行为,仅以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例,其既不是《商标法》调整对象,也不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范围,因此影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法律效力的发挥。同时在规定的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中,许多行为内容并不明确,如何谓“知名商品”?何谓特有名称、包装、装潢?何谓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何谓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等等。这些规定简单而模糊,即不能指导行为人的行为,也难以指导执法机关正确执法,更难以指导法院判案。
三是法律责任不明确。《反不正当竞争法》重点规定了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却基本没有规定对私人的私法赔偿责任,而该法是以私法为主公法为辅,这使该法法律责任的规定,有些本末倒置,不利于对不正当行为的规制。
如该法将低于成本销售、搭售及商业诋毁行为等,列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但却未规定相应罚则,使追究这些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出现真空。该法对某些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只规定了责令停止违法,最高罚款10元万或20万元的处罚,却没有规定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致使一些经营者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愿意接受罚款的现象。
对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人的罚款数额依据,也难以涵盖所有违法行为。
实践中违法行为人由于种种原因,如为逃避打击故意低价销售、或确实因经营不善,未有盈利,甚至亏损;有的案件在调查时,违法行为人不提供物品购销发票及成本核算、销售价格等计算违法所得的证据,致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违法所得,无法核实,难以计算。《解释》出台后,增加了以违法经营额计算罚款的依据,这不仅可加重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而且比较简便、易操作。
四是执法效果差强人意。
由于该法本身存在上述缺陷,造成违法现象增多,但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却不能对此准确执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在颁布后的十几年中,基本没有发挥应有的法律效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因时代发展所限,尚显幼稚的纸面法律。
《解释》包含的内容
《解释》共19条,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9条、第10条、第14条的规定,对傍名牌、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一个涉及不正当竞争案件审理的司法解释。主要体现为以下内容:一是《解释》中的1~7条,是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中、部分内容的补充和解释,对目前市场上大量发生的傍名牌现象,如何进行法律规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解释》第1条规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的“知名商品”的内涵;第5条第(二)项的原告,负举证责任及适用的例外,如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使用相同或近似的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如使用者能证明其是善意使用,将不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解释》第2条采取列举式,规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的“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内容。
《解释》第3条规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的“装潢”的内涵。
《解释》第4条规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的“造成和他人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解释》第5条规定:商品名称、包装和装潢,属于商标法第10条第一款规定的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当事人请求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予以保护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解释》第6条规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三)项规定的“企业名称”和“姓名”的含义。
《解释》第7条规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使用”的含义。
二是《解释》中的第8条,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第9条关于产品宣传中的虚假宣称,进行了解释。
《解释》第8条规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第一款规定的“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的含义。
三是《解释》的第8~17条,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进行了内容解释和扩充。
《解释》第9、10和11条,分别规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三款规定的“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和“保密措施”的含义。
《解释》第12条规定:通过自行开发研制、或以反向工程等方式获得的商业秘密,不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一)、(二)项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并对反向工程进行了界定。
《解释》第13条解释了“客户名单”的含义,并规定了职工离职后,与原客户进行商业交易,非侵犯商业秘密的规定。
《解释》第14条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诉讼的举证责任和对证据的要求。
《解释》第15条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诉讼的原告要求。
《解释》第16条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中,“停止侵害的时间”的确定。
《解释》第17条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的赔偿标准。
四是《解释》第18条规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9条、第10条、第14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民事第一审案件的一般法院级别管辖及例外。
《解释》出台等同于知识产权的附加保护
从《解释》出台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条款,对其进行了解释和扩充,即对反不正当行为的界定、民事赔偿标准和法律责任,进行了准确规定。傍名牌、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和侵犯知识产权商誉的不正当行为,在我国国内市场上大量存在,这些行为都发生在知识产权领域,但我国目前的相关知识产权法中,并没有对这些行为进行规定,而国外的知识产权法中,一般都对此作了规定,我国却不规范地将其规定在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但规定的又十分原则,难以指导具体行为和司法实践,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解释》的出台,是在我国相关知识产权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之前,在已经严重落后了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前,对于目前市场上发生的大量而严重的侵犯知识产权现象,无疑提供了及时而重要的附加保护。以近两年我国出现的一些国外知识产权人在我国进行的通过在报刊上发布侵权申明、向客户发侵权函、滥用诉权等形式、侵犯我国经营者的商誉行为为例,由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对此规定不明确,而且没有明确的民事赔偿等法律责任,使该条形同虚设。但此次《解释》也没有对此进行规定,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可见《解释》只是部分弥补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缺陷,《反不正当竞争法》要想真正发挥应有效力,必须全面重新修订。

❸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以下简称垄断民事纠纷案件),是指因垄断行为受到损失以及因合同内容、行业协会的章程等违反反垄断法而发生争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案件。第二条原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处理决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第三条第一审垄断民事纠纷案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计划单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基层人民法院可以管辖第一审垄断民事纠纷案件。第四条垄断民事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依照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有关侵权纠纷、合同纠纷等的管辖规定确定。第五条民事纠纷案件立案时的案由并非垄断纠纷,被告以原告实施了垄断行为为由提出抗辩或者反诉且有证据支持,或者案件需要依据反垄断法作出裁判,但受诉人民法院没有垄断民事纠纷案件管辖权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第六条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原告因同一垄断行为向有管辖权的同一法院分别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原告因同一垄断行为向有管辖权的不同法院分别提起诉讼的,后立案的法院在得知有关法院先立案的情况后,应当在七日内裁定将案件移送先立案的法院;受移送的法院可以合并审理。被告应当在答辩阶段主动向受诉人民法院提供其因同一行为在其他法院涉诉的相关信息。第七条被诉垄断行为属于反垄断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的垄断协议的,被告应对该协议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承担举证责任。第八条被诉垄断行为属于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原告应当对被告在相关市场内具有支配地位和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承担举证责任。
被告以其行为具有正当性为由进行抗辩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第九条被诉垄断行为属于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市场结构和竞争状况的具体情况,认定被告在相关市场内具有支配地位,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第十条原告可以以被告对外发布的信息作为证明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证据。被告对外发布的信息能够证明其在相关市场内具有支配地位的,人民法院可以据此作出认定,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第十一条证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者其他依法应当保密的内容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或者当事人的申请采取不公开开庭、限制或者禁止复制、仅对代理律师展示、责令签署保密承诺书等保护措施。第十二条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一至二名具有相应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第十三条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委托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作出市场调查或者经济分析报告。经人民法院同意,双方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人民法院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有关鉴定结论的规定,对前款规定的市场调查或者经济分析报告进行审查判断。第十四条被告实施垄断行为,给原告造成损失的,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和查明的事实,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令被告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根据原告的请求,人民法院可以将原告因调查、制止垄断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计入损失赔偿范围。第十五条被诉合同内容、行业协会的章程等违反反垄断法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认定其无效。第十六条因垄断行为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诉讼时效期间,从原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益受侵害之日起计算。
原告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被诉垄断行为的,诉讼时效从其举报之日起中断。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决定终止调查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原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终止调查之日起重新计算。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后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原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处理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重新计算。
原告起诉时被诉垄断行为已经持续超过二年,被告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损害赔偿应当自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计算。

❹ 中国有没有反垄断法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08年生效的。

问题是目前反垄断法不成熟。虽然立法借鉴了外国的实践经验,但是本身还是有很多规定不合理,而且没有相应的程序法和司法解释支持。

❺ 1890年美国国会颁发了世界第一部反垄断法是什么

1890年美国的《谢尔曼法》(Sherman Act),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法。

谢尔曼法是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违反该法的个人或组织,将受到民事的或刑事的制裁。该法奠定了反垄断法的坚实基础,至今仍然是美国反垄断的基本准则。但是,该法对什么是垄断行为、什么是限制贸易活动没做出明确解释,为司法解释留下了广泛的空间,而且这种司法解释要受到经济背景的深刻影响。

❻ 急求一个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或者是《反垄断法》有关的案例分析

最典型的是目前国家发改委针对电信部门启动的反垄断审查,然后被内电信无缘无故断了电话的容案例,不过尚无最终处理结果。或者是360与腾 讯当初的互掐,也启动了反不正当竞争程序的。网上关于这两件事的案例分析很多,也很典型,直接输入关键字搜索就可以了

❼ 天涯杂谈民事诉讼法解释88条 最高法院关于民诉法解释88条违反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当立即

提问者,首先确认是否为,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5年2月4日)第八十八条是这样规定的:诉讼代理人除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九条规定提交授权委托书外,还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相关材料:

(一)律师应当提交律师执业证、律师事务所证明材料;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提交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基层法律服务所出具的介绍信以及当事人一方位于本辖区内的证明材料;

(三)当事人的近亲属应当提交身份证件和与委托人有近亲属关系的证明材料;

(四)当事人的工作人员应当提交身份证件和与当事人有合法劳动人事关系的证明材料;

(五)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推荐的公民应当提交身份证件、推荐材料和当事人属于该社区、单位的证明材料;

(六)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应当提交身份证件和符合本解释第八十七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08)第三十七条 行政机关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

如果是新民事诉讼司法解释对诉讼代理人代理条件规定,不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08)第三十七条的情形。
司法活动区别一般的民商经营行为,司法部门相关规定,属于司法权范畴,不属于“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2015年3月15日新修订)第一百零四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则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情况的,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关法律的议案。
第四十五条 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提示:如果必需民商公民代理,可以尽量实现相关机关要求即可,未必是自己亲为,其他亲属朋友和律师也可以。

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第四条国家制定和实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五条经营者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第六条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
第七条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步。
前款规定行业的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严格自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
第八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第九条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
(二)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发布评估报告;
(三)制定、发布反垄断指南;
(四)协调反垄断行政执法工作;
(五)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组成和工作规则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条国务院规定的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责的机构(以下统称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反垄断执法工作。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应的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有关反垄断执法工作。
第十一条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本行业的经营者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第十二条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本法所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

第二章垄断协议

第十三条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三)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
(四)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五)联合抵制交易;
(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第十四条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三)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第十五条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
(一)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
(二)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
(三)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
(四)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
(五)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
(六)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
(七)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属于前款第一项至第五项情形,不适用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经营者还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
第十六条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本章禁止的垄断行为。

第三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第十七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一)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二)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三)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四)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五)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六)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
(七)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本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第十八条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
(一)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二)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
(三)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
(四)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
(五)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六)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
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一)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
(二)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第四章经营者集中

第二十条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一)经营者合并;
(二)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三)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第二十一条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第二十二条经营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一)参与集中的一个经营者拥有其他每个经营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的;
(二)参与集中的每个经营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被同一个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拥有的。
第二十三条经营者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集中,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申报书;
(二)集中对相关市场竞争状况影响的说明;
(三)集中协议;
(四)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会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五)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申报书应当载明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的名称、住所、经营范围、预定实施集中的日期和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四条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完备的,应当在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期限内补交文件、资料。经营者逾期未补交文件、资料的,视为未申报。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自收到经营者提交的符合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文件、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对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进行初步审查,作出是否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经营者。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决定前,经营者不得实施集中。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不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经营者可以实施集中。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应当自决定之日起九十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是否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经营者。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应当说明理由。审查期间,经营者不得实施集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经书面通知经营者,可以延长前款规定的审查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
(一)经营者同意延长审查期限的;
(二)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准确,需要进一步核实的;
(三)经营者申报后有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经营者可以实施集中。
第二十七条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
(二)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三)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
(四)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
(五)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
第二十八条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但是,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作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
第二十九条对不予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附加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
第三十条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将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或者对经营者集中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决定,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国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第五章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第三十二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
第三十三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实施下列行为,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
(一)对外地商品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或者规定歧视性价格;
(二)对外地商品规定与本地同类商品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者对外地商品采取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歧视性技术措施,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三)采取专门针对外地商品的行政许可,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四)设置关卡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阻碍外地商品进入或者本地商品运出;
(五)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自由流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四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以设定歧视性资质要求、评审标准或者不依法发布信息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的招标投标活动。
第三十五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采取与本地经营者不平等待遇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
第三十六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强制经营者从事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
第三十七条行政机关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

第六章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

第三十八条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对涉嫌垄断行为进行调查。
对涉嫌垄断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举报采用书面形式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
第三十九条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涉嫌垄断行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调查的经营者的营业场所或者其他有关场所进行检查;
(二)询问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要求其说明有关情况;
(三)查阅、复制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的有关单证、协议、会计账簿、业务函电、电子数据等文件、资料;
(四)查封、扣押相关证据;
(五)查询经营者的银行账户。
采取前款规定的措施,应当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书面报告,并经批准。
第四十条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涉嫌垄断行为,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执法人员进行询问和调查,应当制作笔录,并由被询问人或者被调查人签字。
第四十一条反垄断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四十二条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配合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拒绝、阻碍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调查。
第四十三条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有权陈述意见。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对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
第四十四条反垄断执法机构对涉嫌垄断行为调查核实后,认为构成垄断行为的,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并可以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五条对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的涉嫌垄断行为,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可的期限内采取具体措施消除该行为后果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中止调查。中止调查的决定应当载明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的具体内容。
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中止调查的,应当对经营者履行承诺的情况进行监督。经营者履行承诺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终止调查。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恢复调查:
(一)经营者未履行承诺的;
(二)作出中止调查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中止调查的决定是基于经营者提供的不完整或者不真实的信息作出的。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行业协会违反本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
第四十七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实施集中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对本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规定的罚款,反垄断执法机构确定具体罚款数额时,应当考虑违法行为的性质、程度和持续的时间等因素。
第五十条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向有关上级机关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
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处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十二条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实施的审查和调查,拒绝提供有关材料、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材料、信息,或者隐匿、销毁、转移证据,或者有其他拒绝、阻碍调查行为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改正,对个人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处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据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先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四条反垄断执法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五条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
第五十六条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不适用本法。
第五十七条本法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热点内容
葛鹏起律师 发布:2024-11-17 06:44:25 浏览:393
工商法中是否有试业期 发布:2024-11-17 05:47:28 浏览:560
企业法律顾问公示 发布:2024-11-17 05:37:34 浏览:986
经济法基础教材电子书非广告 发布:2024-11-17 05:22:41 浏览:101
参与传销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17 05:21:48 浏览:149
工厂寝室规章 发布:2024-11-17 04:54:42 浏览:179
幼儿园职业道德 发布:2024-11-17 04:30:51 浏览:37
新婚姻法课件免费 发布:2024-11-17 04:25:02 浏览:725
法律责任的比喻句 发布:2024-11-17 04:24:12 浏览:955
公务员遴选法律知识汇总 发布:2024-11-17 04:05:12 浏览: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