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诉法司法解释

刑诉法司法解释

发布时间: 2020-12-25 02:33:57

⑴ 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373条如何理解

第三百七十三复条申诉由制终审人民法院审查处理。但是,第二审人民法院裁定准许撤回上诉的案件,申诉人对第一审判决提出申诉的,可以由第一审人民法院审查处理。

上一级人民法院对未经终审人民法院审查处理的申诉,可以告知申诉人向终审人民法院提出申诉,或者直接交终审人民法院审查处理,并告知申诉人;案件疑难、复杂、重大的,也可以直接审查处理。

对未经终审人民法院及其上一级人民法院审查处理,直接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诉的,上级人民法院可以告知申诉人向下级人民法院提出。

刑法司法解释的相关解释

1、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通知,载于1997年《司法文件选》第1期第26页。
2、 邮电部印发《关于盗用电信码号赔偿损失计算标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载于1997年《司法文件选》第1期第31页。
3、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通知,载于1997年《司法文件选》第2期第23页。
4、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印发《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的通知,载于1997年《司法文件选》第8期第29页。
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不申报缴纳税款定性问题的批复》,载于1997年《司法文件选》第8期第48页。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不再核准类推案件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1997年《司法文件选》第11期第9-10页。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载于1997年《司法文件选》第12期第39页。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1期第25页。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故意伤害、盗窃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能否附加剥夺政治权利问题的批复》,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1期第25页。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第十二条几个问题的解释》,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3期第39页。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引用修订前、后刑法名称的通知》,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3期第40页。
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4期第22页。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6期第31页。
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6期第33页。
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6期第37页。
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6期第40页。
17、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的通知,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6期第40页。
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厉打击有关非法出版物犯罪活动的通知》,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8期第25页。
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入开展严厉打击走私犯罪专项斗争的通知》,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9期第44页。
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怀孕妇女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审判时是否可以适用死刑问题的批复》,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12期第30页。
2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载于1999年《刑事审判参考》合订本第243页。
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购外汇、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12期第32页。
23、《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载于1999年《刑事审判参考》合订本第283页。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办理骗汇、逃汇犯罪案件联席会议纪要》,载于1999年《刑事审判参考》合订本第332页。
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机动车辆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载于1999年《刑事审判参考》合订本第295页。
25、《公安部 监察部关于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斗争的通知》,载于1999年《司法文件选》第1期第30页。
2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1999年《司法文件选》第1期第30页。
27、《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铁路运输过程中盗窃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载于1999年《司法文件选》第4期第36页。
28、《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办理受贿犯罪大要案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严重行贿犯罪分子的通知》,载于1999年《司法文件选》第7期第31页。
29、《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载于1999年《司法文件选》第8期第40页。
30、《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载于1999年《司法文件选》第8期第42页。
31、《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审理倒卖车票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载于1999年《司法文件选》第11期第11页。
32、《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1999年《司法文件选》第12期第41页。
33、1999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涉及条款为本162条、168条、174条、180条、181条、182条、185条、225条。载于2000年《刑事审判参考》第1期第46页。
3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拐卖妇女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4期第33页。
3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强奸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4期第35页。
3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受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挪用国有资金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规定》,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4期第36页。
37、《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民政部 司法部 全国妇女联合会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有关问题的通知》,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5期第12页。
3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文书中刑期起止日期如何表述问题的批复》,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6期第40页。
39、《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挪用非特定公物能否定罪的请示的批复》,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6期第46页。
4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7期第35页。
4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从业人员犯罪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7期第38页。
4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7期第39页。
43、《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事业编制人员依法执行行政职务是否对侵害人以妨害公务罪论处的批复》,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7期第44页。
4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8期第33页。
45、《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载于2000年《刑事审判参考》。
46、《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关于中国证监会主体认定的请示〉的答复函》,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8期第3页。
47、《公安部关于对爆炸物品购买证有关问题的批复》,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8期第37页。
4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9期第40页。
4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11期第31页。
5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量刑问题的解释》,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11期第34页。
5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退休后收受财物行为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11期第35页。
5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理解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的“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问题的批复》,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11期第36页。
5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11期第40页。
5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未被公安机关正式录用的人员、狱医能否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主题问题的批复》,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12期第15页。
5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12期第24页。
5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从犯问题的批复》,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1期第28页。
57、《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军人非战时逃离部队的行为能否定罪处罚问题的批复》,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2期第49页。
58、《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载于2001年《刑事审判参考》第2期第55页。
59、《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载于2001年《刑事审判参考》第6期第48页。
6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3期第37页。
6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3期第41页。
6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3期第43页。
6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4期第43页。
6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变卖、倒卖变造邮票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4期第43页。
6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4期第43页。
6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4期第47页。
6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5期第41页。
6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6期第25页。
69、《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6期第34页。
7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情节严重的传销或者变相传销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6期第38页。
7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7期第41页。
7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8期第46页。
7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国有资本控股、掺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公司财物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8期第47页。
74、《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9期第28页。
75、《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伪造、贩卖伪造的高等学习、学位证明刑事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9期第43页。
7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12期第39页。
7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2年《司法文件选》第3期第48页。
78、2001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涉及条款为342条,载于2001年《刑事审判参考》第10期第41页。
79、《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二条、第四百一十条的解释》,载于2001年《刑事审判参考》第10期第42页。
80、2001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涉及条款有114条、115条、120条、125条、127条、191条、291条,载于2002年《司法文件选》第4期第1页。
81、《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涉及条款114条、115条、120条、125条、127条、162条、168条、174条、181条、182条、第229条、236条、342条、397条、399条、406条,载于2002年《司法文件选》第5期第43页。
82、《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载于2002年《司法文件选》第7期第13页。
83、《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载于2002年《司法文件选》第7期第14页。
8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车辆牌号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2年《司法文件选》第7期第37页。
8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撤销缓刑时罪犯在宣告缓刑前羁押的时间能否折抵刑期的批复》,载于2002年《司法文件选》第7期第39页。
86、《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答〉的通知》,载于2002年《司法文件选》第7期第41页。
8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2年《司法文件选》第9期第47页。
88、《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2年《司法文件选》第10期第42页。
89、《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载于2002年《司法文件选》第11期第1页。
9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3年《司法文件选》第1期第47页。
91、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涉及条款为145条、152条、155条、244条、339条、344条、345条、399条,载于2003年《司法文件选》第2期第1页。
9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载于2003年《司法文件选》第2期第4页。
9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取出口退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2003年《司法文件选》第2期第35页。
9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载于2002年《刑事审判参考》第5期第132页。
9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如何确定问题的批复》,载于2003年《司法文件选》第2期第37页。
9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载于2003年《司法文件选》第3期第49页。
刑事诉讼法部分 --------
97、《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共同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1997年《司法文件选》第9期第31页。
9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死刑上诉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是否应为其指定辩护人问题的批复》,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1期第24页。
99、《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司法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3期第26页。
10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于1998年《司法文件选》第10期第11-21页。
101、《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海关总署关于走私犯罪侦察机关办理走私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通知》,载于1999年《司法文件选》第2期第40页。
10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决定暂于监外执行有关问题的批复,载于1999年《司法文件选》第3期第45页。
10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在死刑前发现重大情况需要改判的案件如何适用程序问题的批复》,载于1999年《司法文件选》第4期第37页。
104、《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关于印发〈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载于1999年《司法文件选》第11期第5页。
105、《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察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载于1999年《司法文件选》第11期第12页。
10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载于1999年《刑事审判参考》合订本第292页。
10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死刑前发现重大情况需要改判的案件如何适用程序问题的批复》,载于1999年《刑事审判参考》合订本第296页。
10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有关问题的批复》,载于1999年《刑事审判参考》合订本第297页。
10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样本)〉的通知》,载于1999年《刑事审判参考》合订本第298页。
110、《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载于1999年《刑事审判参考》合订本第336页。
111、《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新闻出版署关于公安部光盘生产源鉴定中心行使行政、司法鉴定权有关问题的通知》,载于2000年《刑事审判参考》第4期第78页。
1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理解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中“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问题的批复,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4期第34页。
1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时间效力问题的通知》,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9期第45页。
1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第四条有关问题的答复,载于2000年《司法文件选》第9期第46页。
1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有关鉴定问题的通知》,载于2001年《刑事审判参考》第8期第69页。
116、《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列车上发生刑事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载于2001年《刑事审判参考》第10期第64页。
117、《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载于2001年《刑事审判参考》第10期第66页。
1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载于2002年《司法文件选》第9期第46页。
1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有关问题的批复》,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4期第41页。
1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载于2001年《司法文件选》第5期第29页。
1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再审案件开庭审理程序的具体规定(试行)》,载于2002年《司法文件选》第3期第33页。
122、《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载于2002年《刑事审判参考》第2期第120页。
123、《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载于2002年《刑事审判参考》第2期第123页。
124、《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察的渎职侵权重特大案件标准(使行)》,载于2002年《刑事审判参考》第2期第127页。

⑶ 如何理解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39条

《刑事诉讼法》第条和第140条规定了:刑事证据的侦查扣押,它是指侦查人员在勘查、搜查的过程中,对于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物品和文件,依法予以提取、留置、封存的一项侦查措施。提问中的扣押决定书以及扣押清单,二者关系是:任何一次扣押必须持有有效的法律文书,即扣押决定书;任何一次扣押行为,必须列明所扣押的物品,即扣押清单。扣押清单不能替代扣押决定书。可以这样说:没有扣押决定书的扣押,是非法的;没有扣押清单的扣押,是有瑕疵的。
扣押物证、书证和视听资料的目的是为了提取和保全证据,以求准确认定案情。刑事证据的侦查扣押是一种强制性的证据收集行为,一般是建立在证据持有人拒绝交出相关证据的前提下。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刑事证据的侦查扣押与搜查和刑事证据侦查调取的区别与联系。
一、扣押与搜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它们都是强制性的侦查措施。搜查是指侦查人员为了发现犯罪人和犯罪证据对有关的场所、物品和人身进行搜索、检查的一种侦查行为,而扣押是指侦查机关发现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包括物证、书证、视听资料)依法留置和控制的侦查行为。
第二,扣押通常发生在搜查的过程中,扣押是搜查的目的。
二、扣押也不同于调取。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调取是侦查机关已经了解到某个单位或者某个公民持有与案件有关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通过签发《调取证据通知书》,使其协助侦查机关“主动”交出证据。扣押则缺乏这种特点,大部分在勘查、搜查中侦查人员依法取得。但持有人拒绝交出应当扣押的物品、文件时,侦查机关可以强行扣押。因此,扣押的强制性比调取更为明显

⑷ 刑诉司法解释第四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2〕21号)第四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中国船舶内的犯罪,由该船舶最初停泊的中国口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⑸ 刑诉司法解释第三条

《最抄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三条 被告人的户籍地为其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为其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为被告人被追诉前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就医的除外。
被告单位登记的住所地为其居住地。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与登记的住所地不一致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其居住地。

⑹ 新刑诉法司法解释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有哪些

第一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百六十六条 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诉讼权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帮助,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承办。
第二百六十七条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第二百六十八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
第二百六十九条 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决定逮捕,应当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
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第二百七十条 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到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到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认为办案人员在讯问、审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意见。讯问笔录、法庭笔录应当交给到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阅读或者向他宣读。
讯问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有女工作人员在场。
审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其法定代理人可以进行补充陈述。
询问未成年被害人、证人,适用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
第二百七十一条 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以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
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要求复议、提请复核或者被害人申诉的,适用本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起诉的决定。
第二百七十二条 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强管教,配合人民检察院做好监督考察工作。
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四)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
第二百七十三条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提起公诉:
(一)实施新的犯罪或者发现决定附条件不起诉以前还有其他犯罪需要追诉的;
(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者考察机关有关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没有上述情形,考验期满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第二百七十四条 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但是,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
第二百七十五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第二百七十六条 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除本章已有规定的以外,按照本法的其他规定进行。

⑺ 刑法司法解释的解释

在刑法理论上,关于如何对刑法进行解释,存在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之争。
主观解释论认为,法律是立法者为社会一般人设计的行为规范,表达了立法者希望或不希望、允许或不允许人们从事什么样的行为的主观愿望,因而法律应该具有明确性。就刑法而言,刑法应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应受何种刑罚处罚。依据法律规定的行为规范,人们就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设计自己的行为方式,预见到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律的明确性同时促使法官严格依法办案,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禁止法官滥用职权,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即使是犯罪人也不应受到法外制裁。法律的安全价值由此得到保障。法律的这种可示人以规范的明确性是安全价值的保障。因此,任何对法律的解释都是对立法者在立法时表达的立法原意的理解,亦即找出立法原意。由于这种法律解释的主张以立法原意为认识目标,企图达到立法者的主观状况,因而被称为法律解释上的主观解释理论。
客观解释论认为,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法律解释必须符合实际的社会生活。因此,所谓客观,在词义上是指客观的社会现实的需要,以此对应于主观解释理论主张的立法者的主观状况。客观解释论者指出,法律并非死文字,而是具有生命的、随时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行为规范。立法者一旦颁布了法律,法律便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地并越来越远地脱离立法者而独立自主地生存下去,并逐渐地失去了立法者赋予它的某些性质,获得了另外一些性质。法律只有在适应社会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保持活力。激进的客观解释论者认为所谓立法意图只是一个纯 属虚构的概念。从否定立法意图开始,法官对法律的解释逐渐演变成在法律解释的名义下对法律的创造,即法官造法。在上观点中,激进的客观解释沦显然有悖于解释一词的原义,从而混淆了立法与司法的界限。解释一词,字面含义是指分析说明。解释不同于创作,而颇类似于翻译,它是以一定的客体(往往是文本)为前提的,是在对文本所包含的意义的理解基础上的阐发。创作虽然要有所本,但其所本的客体并非一定的文本,而是直接面对社会生活的—种精神性创造。立法,根据马克思的说法,是将一定的客观规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认下来。虽然马克思在说明立法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时使用翻译一词,但这只是借喻而已。立法是否反映客观规律或者反映得好坏,这是评价立法的一个客观标准。但立法者在立法时有着充分的自由度。解释则有所不问,它受到文本的制约,不像立法那样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确立,而是一种从隐到显的阐发。法律解释即是如此,它只是把已经或者应当包含在法律文本中的意义 (可以称之为立法意蕴)阐发出来。因此,离开了法律文本的意义,像激进的客观解释论者所主张的那样,从根本上否认立法意图的存在,就已经不是在解释法律,而是在创制律了。因此,只有从解释的特定含义出发,才能进一步阐发如何解释的问题。我认为,刑法解释应当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不得僭越刑事立法权,坚持严格解释。刑法的严格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申出有利于被告人解释的原则。”当然,刑法解释又不能拘泥于立法原意,而应在立法意蕴所允许的范围内,使刑法解释起到阐明立法精神,补救立法不足的功效。

⑻ 刑法司法解释全文

刑法解释全文太长,无法全部复制到本标题下。仅举例第二条,其它内容可以从网络文库阅读、下载。
刑法:第二条【刑法任务】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解释】本条是关于刑法任务的规定。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其具体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刑法的首要任务。我国的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取得的,是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制度,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用刑罚方法同一切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武装暴乱、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勾结外国危害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等犯罪作斗争,是刑法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刑法的打击锋芒,就是指向这类危害最严重的犯罪,这是符合国家和人民最根本利益的。
2.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国家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是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保证。根据宪法关于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刑法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是公民生产、工作、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同样受国家法律保护。因此,刑法对于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
3.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其人身权利是指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方面的权利;民主权利是指公民依照法律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生活的各项权利;其他权利是指劳动、婚姻自由、老人、儿童不受虐待、遗弃等权利。刑法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作斗争,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刑法的重要任务。 4.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否则,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因此,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成为刑法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犯罪,依照刑法予以打击。
网络文库:刑法全文解释http://wenku..com/link?url=_rwq_-Os_C_aDnZBtjtTNMKTANv-RpyP_

热点内容
新婚姻法没有证据能离婚吗 发布:2025-02-08 15:54:51 浏览:46
刑法分论案例 发布:2025-02-08 15:36:42 浏览:562
江都法院拍卖 发布:2025-02-08 15:09:01 浏览:689
申请劳动法律援助要钱的吗 发布:2025-02-08 14:57:08 浏览:817
婚前合同如何写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8 14:48:29 浏览:162
昆山市司法 发布:2025-02-08 14:48:28 浏览:396
王万熊律师 发布:2025-02-08 14:47:46 浏览:419
刑法国有公司 发布:2025-02-08 14:47:44 浏览:54
lol皮城执法官怎么加点 发布:2025-02-08 14:24:21 浏览:338
道德的火焰资源 发布:2025-02-08 14:22:05 浏览: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