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典司法
1. 初一上册考点
什么考点不考点,努力就考得好,加油,相信自己
2. 法律中“应当”和“必须”的区别
与汉字的意思一致,即有以下的区别:
一、解释的区别
应当有三种解释
1、应该。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君病根深,应当剖破腹。”《百喻经·斫树取果喻》:“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 宋梅尧臣《雷秘校入阙拟官时将登舟过辇下》诗:“闻道求为县,应当学种花。”
《再生缘》第四五回:“接口便称言得是,至亲同往正应当。” 冰心《三年》:“你是个得胜者,应当有得胜者的同情与宽大!
2、谓应事得当。
《淮南子·原道训》:“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
3、承当。
《元典章·户部十·不得打量汉军地土》:“其四顷田地,只养自家老小,犹不能赡,岂能应当如此重役。” 明 邵璨 《香囊记·起程》:“自古道远亲不如近邻。老娘忝为邻居,衣食稍为赢馀,日后倘有欠缺,都是老娘应当。
必须有俩种解释
1、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
2、加强命令语气。(‘必须’的否定是‘无须’、‘不须’或‘不必’。)
二、法律意义上的区别
应当用于法律条文用语时,带有必须的意思。但意思较浅。而必须意思强烈。
三、出处的区别
应当出自《水浒传》。
而必须三种含义的出处为
1、作一定需要,不可缺少意思时。
《东观汉记·冯衍传》:“将军所仗,必须良材。”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桑柘》:“春采者必须长梯高机,数人一树,还条复枝,务令净尽。”
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木芙蓉》:“然水芙蓉必须池沼,‘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者,不可数得。”
2、作定要。表示事理和情理上的必要时。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后聚》:“ 河 北鄙於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
唐杜甫《覃山人隐居》诗:“予见乱离不得已,子知出处必须经。”
《西游记》第六回:“小圣来此,必须与他斗个变化。”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3、作必定。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时。
宋苏轼《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又本州须籴常平米二十馀万石,诸州亦各收买,似此争籴,必须踊贵。”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曾 曰:‘所至有捕盗者。从人单露,必须易败。’”
《水浒传》第十八回:“不知那六个是甚么人,必须也不是善良君子。”
3. 《元典章》有什么重要价值
《元典章》是研究元代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之一,全部内容都由元代的原始文牍资料组成。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书中都有具体生动的反映。有关贵族和官僚的特权、封建的身分等级制、对民众的剥削压迫、不平等的民族等级划分等方面的资料十分丰富。社会经济史料主要集中在户部各卷中。地产、土地买卖、租佃等有关土地关系的资料,对研究封建制度十分重要。户计文档提供了关于元代居民结构和居民对国家的封建义务的重要资料。元朝的农业政策和村社制度在书中有清楚的反映。各种差发科敛都有详细的记载。名目繁多的捐税文档,不仅记载课税制度,而且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副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许多细节。有关钞法、物价和钱债的各条,提供了元代币制、货币流通和高利贷盘剥的具体情况。这些都是价值很高的史料。吏部各卷中收有关于元代官僚制度的大量文档,各类官吏的官职、品级、职责、任免、升转、考核,各种公规,乃至文牍程式,都有系统的资料可查。全书中篇幅最大的是刑部各卷,提供了元代司法制度的详细资料。大量的诉讼文字和判例从多方面反映了元代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动荡的社会生活,尽管元廷镇压和防范,人民的反抗连绵不断;贪赃枉法屡见不鲜,揭示了元朝统治的腐朽;各式各样的犯罪活动,反映出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当时社会心理、风习的特点。这些都对研究元代法制史和社会史极有价值。书中抄引的圣旨和中书省、御史台文件,保存了元朝最高统治集团议决政务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元朝政府决定和处理政务的准则、方法、过程。《元史》和其他史籍中的许多记载能在《元典章》中得到更为详细明确的印证或补充。现存的有关元代社会的各种史料,可以说以《元典章》最为丰富、集中和具体生动。
4. 请问《元典章》是在当时的适用范围是不是只有江西
不是的。
《元典章》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在元成宗时期,曾规定各地官府抄集中统以来的律令格例,“置簿编写检举”,作为官史遵循的依据。《元典章》就是地方胥吏汇抄法令的一种坊刻本。
编排体例 全书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十大类,共六十卷,记事至延佑七年为止;又增附《新集至治条例》,分国典、朝纲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共八大类,不分卷,记事至至治二年止。各大类之下又有门、目,目下列举条格事例,全书共有八十一门、四百六十七目、二千三百九十一条。这种编排体例属于《唐六典》类型,而且很可能与当时的官衙架阁书档分类有关。
内容和价值 《元典章》是研究元代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之一,全部内容都由元代的原始文牍资料组成。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书中都有具体生动的反映。有关贵族和官僚的特权、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对民众的剥削压迫、不平等的民族等级划分等方面的资料十分丰富。社会经济史料主要集中在户部各卷中。地产、土地买卖、租佃等有关土地关系的资料,对研究封建制度十分重要。户计文档提供了关于元代居民结构和居民对国家的封建义务的重要资料。元朝的农业政策和村社制度在书中有清楚的反映。各种差发科敛都有详细的记载。名目繁多的捐税文档,不仅记载课税制度,而且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副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许多细节。有关钞法、物价和钱债的各条,提供了元代币制、货币流通和高利贷盘剥的具体情况。这些都是价值很高的史料。吏部各卷中收有关於元代官僚制度的大量文档,各类官吏的官职、品级、职责、任免、升转、考核,各种公规,乃至文牍程式,都有系统的资料可查。全书中篇幅最大的是刑部各卷,提供了元代司法制度的详细资料。大量的词讼文字和判例从多方面反映了元代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动汤的社会生活,尽管元廷镇压和防范,人民的反抗连绵不断;贪赃枉法屡见不鲜,揭示了元朝统治的腐朽;各式各样的犯罪活动,反映出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当时社会心理、风习的特点。这些都对研究元代法制史和社会史极有价值。书中抄引的圣旨和中书省、御史台文件,保存了元朝最高统治集团议决政务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元朝政府决定和处理政务的准则、方法、过程。《元史》和其他史籍中的许多记载能在《元典章》中得到更为详细明确的印证或补充。现存的有关元代社会的各种史料,可以说以《元典章》最为丰富、集中和具体生动。
对元代法制,时人曾有“有例可援,无法可守”的议论。《元典章》中单项法令、个别指令和判例多,作为普遍定制的法律条文少,正反映这种法制特点。
文体和版本 《元典章》文体独特,不仅使用一般书面语,词讼文字中又常用元代口语。此外还有圣旨、令旨和省、台文件中使用的以口语硬译蒙古语的特殊文体,语法特征与汉语大不相同,有许多硬性翻译蒙古语的奇特词语,如“肚皮”(贿赂)、“勾当里交出去”(黜罢)。有时在同一文牍中混用这些不同文体。书中元代俗体字很多,从中能够看出当时社会上企图简化汉字的自发趋向。
明以来,《元典章》有多种传抄本。1908年,北京法律学堂刊行由沈家本作跋的刻本,世称沈刻本。民国年间,在北平故宫发现了元刻本。1972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了这部元刻本,使《元典章》得以原貌重新问世。
国内外对《元典章》的研究很重视,很广泛。1931年,陈垣有《元典章校补释例》发表。日本学界研究《元典章》的大小论著为数不少。岩村忍、田中谦二有校本《元典章‧刑部》出版。京都大学曾组织专门的《元典章》研究班。
5. 文言文翻译: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
释义:
妒忌他的人想借机排挤让他死,让人用恐吓的语言吓唬他,李朴泰然处之毫无惧色。
6. 中国古代制度中有司法权的是哪个朝代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清晰,有因有革,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历代立法中国古代自国家出现后,统治阶级就开始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点鲜明的法律体系。
夏商周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法律总称为“禹刑”。《周礼·秋宫·司刑》注:“夏刑大辟二百,膑刑三百,宫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国古代的刑与法含义相同,刑罚的出现,标志着夏代法律制度已经产生。
“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尚书·盘庚》记载:“以常旧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并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商朝的刑法严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卜辞中,有象征残酷刑罚的文字;《简书·康诰》载:“罚蔽殷□,用其义刑义杀。”战国时荀子亦说:“刑名从商。”
西周的法律制度因于夏、商,到了西周更趋成熟。《周礼》中包含有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内容。《吕刑》中对犯人施行五种刑罚的规定长达三千条;同时,明确规定了罚金等级和赎刑制度等。
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奴隶制法制解体,各诸侯国的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成文法陆续颁布。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左传·昭公六年》杜预注),邓析编订“竹刑”。晋国亦“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封建制确立。各诸侯国陆续颁布了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中心内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国李悝在总结各国刑法典的基础上制定《法经》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法经》是以刑为主,诸法并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秦国统治者奉行法家学说,任法为治。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还颁布了大量法令。秦汉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秦国的法律推行全国,第一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封建法制。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其中有《秦律二十九种》、《法律答问》、《封诊式》3类法律文书,其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徭戍赋敛、军爵赏赐、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组织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说明秦代“莫不皆有法式”的说法是信实的。秦代法律以酷烈而著称于世,刑罚种类繁多,手段也极为残酷,有死刑、肉刑、徒刑、笞、籍没收孥等,对罪犯往往数刑并施。
西汉,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制成《九章律》,确立以律、令、科、比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乃外儒内法,正如汉宣帝所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这种思想构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各朝都编纂法典。曹魏对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并改汉具律为刑名,冠于全律之首;规定五刑,使刑名进一步规范化;保护贵族、官僚、地主等8种权贵人物在审判上享有特权的“八议”也正式上升为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这是中国古代刑法的重要发展。其后产生了诸如《晋律》、《北齐律》等。《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亦称“十恶”);北魏、南陈法律中规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当”制度,对后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响。
隋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诸种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隋朝制定的《开皇律》在封建法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尤为重视立法建设,唐太宗时,制定《唐律》12篇,500条。高宗永徽年间,编定《唐律疏议》30卷,永徽四年(653)颁行全国。唐律把“十恶”特标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划分,明确规定了社会各等级的不同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唐律》和《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发展影响极大,对亚洲一些国家亦有一定影响。
宋代《宋刑统》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时后周的《显德刑统》为基础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皇帝可随时颁布□令作为断罪处刑的依据,诏□成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编□成为宋代最经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动。宋代正式出现“典卖”制度的法律规定。
辽代大规模地编纂法典,开始于兴宗时期。重熙五年(1036年),参照唐律修订太祖以来法令,正式编定《新定条例》547条,又称《重熙条制》,颁行全国,成为辽代基本法典。道宗咸雍六年(1070年),又以“契丹、汉人风俗不同,国法不可异施”为由,对《重熙条制》进行删修增补,编成《咸雍重定条例》789条,简称《咸雍条制》。这部法典对契丹、汉人同样适用,是辽代法律进一步汉化的标志。
金代初期推行女真本族的法,后来占有辽及北宋地区后又兼用辽法和宋法。到金熙宗时,“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制定金朝第一部成文法典《皇统制》,这是金朝立法之始。后海陵“又多变旧制”,制定《续降制书》与《皇统制》并行。金世宗即位后曾颁行《军前权宜条》,大定五年(1165)命有司复加删定,与前《制书》兼行。大定十九年乃制定《大定重修条制》颁行,《大定重修条制》是对熙宗、海陵以及世宗初年所定法典的综合整理而成,对统一法制起重要作用。到金章宗所完成的《泰和律》,标志着金朝立法的完备。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颁布了《至元新格》;元英宗时制定了《大元通制》。元代法律的基本内容依循唐律,形式上仍沿用宋代的编□,但改□为“条例”或“条格”。元朝的法律具有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双重特点。
明清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两个朝代,在法律上亦反映出封建社会后期的时代特点。明、清法规以律为主,律外有诰、例、令、条例、则例、会典等。
明太祖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治乱世用重典”等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诰》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大明律》是明代最主要的法典。它改唐律12篇为7篇,即在名例律之下按六部官制分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改变了隋唐以来的封建法律体系结构。《明大诰》共4篇,是以诏令形式颁发的,由案例、峻令、训导三方面内容组成的具有教育作用和法律效力的特种刑法。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上前所未有的。明代还加强了经济方面的立法,主要有钞法、钱法、税法、盐法等。
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它的篇目与《大明律》相同,在沿用唐、明五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刑罚及民族压迫条款。在刑罚和诉讼方面,清律规定满人享有各种法律特权。清朝还颁布了用于少数民族地区专有特定内容的单行法律,如《回律》、《番律》、《蒙古律》等。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清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也大为增加。
历代行政法规中国古代统治者也用法律作为管理行政机构和官吏的一种手段。历代都制定了一些关于行政机构设置、职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规。中国古代虽然把各种律令混合制订在一起,但唐以后也有单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适应奴隶制的需要,随着权力机构的建立,产生了最初形态的行政法制。商代,“齐之以礼,齐之以刑”,礼法构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内容。但是,夏、商时期对政府机构的管理基本是以习惯法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时期的《周礼》(亦称《周官》)中载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考工记》6篇。《六典》即治典、礼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礼、事四典实为行政法的内容。从此,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法的基础。
秦汉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加强了对政府机构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关于职官建制、任免、铨选、考核之法;《内吏杂律》是关于京官政务之法规;《行书律》是有关公文规定的法规;《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关经济、手工业的行政管理法规,内容十分丰富,充分显示了统一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汉代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职官法,尚书台六曹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整个封建社会六部制度的基础。汉代对各种机构的员额和职权都有明确规定。如对皇帝的诏令必须忠实执行;官吏泄漏机密者,要免职;官吏受贿或保管官府财物自盗者,定罪后仍再犯者,要处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发展是在隋、唐。隋、唐将晋代就正式列为国家法律的“违制”律改为“职制”。它是对各级官吏违反编制及失职行为的处分规定。唐代编纂的《唐六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确规定了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规范、官吏的编制、职责权限以及对官吏选拔、考核、奖罚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发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国古代行政法发展的结晶。唐以后,宋代有官修法典《庆元条法事类》,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政法典仍以六部为例,仿《唐六典》,它与前代有别的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特色。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高度发展的时期。它集历代行政法之大成,对行政法典法规的制定更为系统化、规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会典》与《清会典》。“会典”之名始于明代,即典章会要之意。《明会典》体例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政机构的职掌和事例。其记载有关章典制度,凡明史所未载者,会典均有交待。万历《御制重修明会典序》中说:“辑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鸿纲细目,灿然具备。”《清会典》记载了清代开国至光绪各级行政机构的职掌、事例和活动原则。它采用以官为典,以职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员都得以会典来执法。正如《续修大清会典序》中所说:“会典所载,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审判机关中国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政机关兼行审判权,审判权受皇权左右,成为中国封建司法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
先秦秦以前没有专设司法机关,只是设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军事长官又是司法长官。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设置掌握狱讼的最高法官,秦称“廷尉”,齐称“大理”,楚称“廷理”。
秦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廷尉”列为九卿之一,作为中央司法机关的长官,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难案件。秦地方无专门的司法机关,郡守、县令兼行审判权,可自行处理一般案件。
汉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称大理)为最高司法长官,地方司法机关与秦基本相同。汉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变化,尚书台设立后,其中的三公曹(西汉时)、二千石曹(东汉时),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权,分割了廷尉的一部分职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袭汉制,又有所发展。中央司法机关一般仍称廷尉。北齐沿称大理寺,机构日趋扩大。这一时期的地方司法机构仍与行政机构合而为一,司法权由郡太守、州刺史和县令等各级行政长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审理、判决朝廷百官犯罪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主管司法行政,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案件。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亦参与某些案件的审判。唐朝时,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作“三司推事”。隋唐时期的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机关兼理。
宋代司法机关不断扩大,职权分散。于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宫中增设审刑院,掌审议大理寺上报的案件。宋神宗时,取消审刑院,其职权划归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与州同级的有府、军、监)和县两级行政机关兼理。
辽代司法体制,契丹部落很早就设有世袭决狱官,由军事首领夷离堇兼理司法。契丹国建立后,于太祖神册五年(920年)置夷离毕院,以夷离毕为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专掌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行政与司法事务。辽太宗以后,又仿效唐宋制度,置大理寺、御史台等南面官,“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调、车马之事”,专掌汉族地区行政与司法事务。因此,其行政及司法制度都分为两个系统。
辽圣宗时期,开始任用汉人执掌司法,试图缩小契丹与汉人司法制度的差异,消除民族隔阂。
金代初期没有专门司法机构,各级军政长官兼理司法。熙宗改革后,司法制度大多仿效汉制,但又具有民族特色。中央设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司法机构,其官员分别由女真人、汉人、契丹人担任,并设译史充当翻译,以解决断案中语言不通的问题。地方仍沿袭宋制,由行政机关兼理司法。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各路设提刑司,作为中央的司法派出机构,执掌司法事务。
元代统一全国后,于中央设刑部、御史台,并将大理寺改为大宗正府。泰定帝时,将审判权分别归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审理。元代州县兼掌司法,路则在总管府下设立推官,专理刑狱。
明清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强化,司法权更趋集中、完善。于中央设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分典刑狱。都察院掌纠察,刑部主审讯,大理寺主掌复核,成为专司驳议的慎刑机关。对重大案件实行“三司会审”,清称“九卿会审”,标志着皇帝对司法权的严格控制。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亦握有广泛的司法权。清代专门设立了承审满人诉讼的司法机构,并将司法管辖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中央理藩院专设理刑司,负责对少数民族案件的审判。
主要特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法律出于皇权,维护皇权。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的统治,奴隶社会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历代法律都以皇帝个人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律的制定虽由朝臣具体完成,但批准权属于皇帝,历代帝王都凌驾于法律之上。除律外,皇帝还可根据需要随时发布诏、令、格、式等。“法自君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皇权。
②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秦始皇以法治国,西汉初期大体上是“霸王道杂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以其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以礼法合流为基本特征的封建法律思想体系。维护“三纲五常”成为封建法典的核心内容,德主刑辅、礼刑并用成为法制的原则。从“引经决狱”,实行秋冬行刑,到“十恶大罪”和“八议”的规定等,许多法律内容都是以儒学的等级伦理关系作为定罪或赦免的标准,并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奉。
③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西周法律有“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的规定;汉代有“先请”之制,对犯罪的贵族官僚的审理,要先奏请皇帝。魏律根据《周礼》的“八辟”规定了“八议”。至隋、唐,封建特权法相因沿袭又不断发展,《唐律》规定的“议”、“请”、“减”、“赎”、“官当”等按品级减免罪刑的法律制度是集中的表现。唐之后,宋、元、明各代法典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肯定。
④诸法合体、并用,司法隶属于行政,无独立审判权。中国古代法律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始,至秦、汉、唐、宋、明、清诸律,都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
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直接控制司法大权。地方的审判权完全归属行政机关,中央虽设有专门审判机关,但其活动为皇帝所左右,监察、行政机关也可审理案件,审判机关往往不能独立行使职权。封建社会并无独立审判权,审判机关只是皇帝及受皇帝控制的行政机关的附庸。这种行政兼理司法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
以上答案来自一名高校法学专业本科学生。
我是学这个的。要相信权威
7. 中国法制史笔记
【00前言部分课后练习】 2008-01-02 22:28 | (分类:默认分类)
1.多选题: 现有通常认为,中国古代法的起源途径有 A. 祭祀 B. 宗教 C. 战争 D. 氏族会议 解答: A,C
2.多选题: 对于中国古代“刑起于兵”说的正确理解有 A. 刑即刑法、刑罚 B. 兵即兵器 C. 刑与战争分不开 D. 司法官与军事长官合一 解答: A,C,D
3.单选题: 对于中华法系特点的错误表述是;5.;6. A. 皇帝是立法、司法的枢纽 B. 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C. 司法与行政合一 D. 中国法律有浓厚的宗教法色彩 解答: D
4.填空题: 中华法系是以为核心的。 解答: 权力
5.多选题: 中华法系的特点有 A. 以权利为核心 B.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C. 维护封建伦理,确认家法族规 D. 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解答: C,B,D
【01夏商部分课后练习】 2008-01-02 22:30 | (分类:默认分类)
1.填空题: 周有乱政,而作。 解答: 九刑 2.单选题: 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见于 A. 《尚书•甘誓》 B. 《论语•为政》 C. 《春秋左氏传》 D. 《周礼•军礼》 解答: A 3.填空题: 神权法思想指导立法、司法并达到顶峰的是朝。 解答: 商 4.填空题: 中国古代最早的监狱叫作《》。 解答: 圜土 5.填空题: 商有乱政,而作。 解答: 汤刑 6.填空题: 夏有乱政,而作。 解答: 禹刑 7.填空题: 传说中,夏代的中央监狱被称之为“”。 解答: 圜土 8.填空题: 商代法律被泛称为。 解答: 汤刑
【03春秋战国部分课后练习】 2008-01-02 22:30 | (分类:默认分类)
1.多选题: 关于《法经》的正确表述有
A.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 B. 是后世封建法典的蓝本 C. 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D. 是战国时期的成文法
解答: B,D,C 2.填空题: 春秋末期郑国邓析作了。 解答: 竹刑 3.填空题: 《法经》的篇依次分别是:《》《》《囚法》《》《》《》。 解答: 盗法 贼法 捕法 杂法 具法 4.单选题: 春秋末期,诸侯国所公布法律的中心内容是 A. 保护私有财产 B. 保护人身安全 C. 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D. 保护贵族利益 解答: A 5.填空题: 《法经》的作者是时期国的。 解答: 战国 魏 李悝 6.填空题: 春秋时期先后反对铸刑鼎的著名人物有和,他们分别反对国和国铸刑鼎的行为。 解答: 叔向 孔子 郑 晋 7.多选题: 春秋末期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有
A. 宣告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奴隶制秘密法状态的结束 B. 拉开了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的序幕 C. 标志着封建制成文法的诞生 D. 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典的源头 解答: C,B,D,A 8.多选题: 春秋时期,楚国制定的法律有 A. 《仆区法》 B. 《茆门法》 C. 《大府之宪》 D. 《宪令》 解答: A,B 9.多选题: 春秋末期,铸刑鼎的国家有 A.
郑
B. 赵 C. 晋 D. 楚 解答: A,C 10.多选题: 先秦时期的“五刑”包括 A. 墨 B.
杖C. 刖 D. 阉割为奴 E. 死 解答: C,A 11.多选题:
春秋时期个别国家公布成文法的举动遭到守旧派的批评。守旧派提出的批评理由有
A. 法不可以公开B. 违背了“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的传统 C. 刑不可以为小民所用 D. 破坏了“贵贱不衍”的礼制 解答: D,B
【04秦国与秦朝部分】 2008-01-02 22:31 | (分类:默认分类)
1.填空题: 秦律根据控告者与被告者的关系以及侵害行为的性质,将案件分为“”与“”。 解答: 公室告 非公室告 2.多选题:
下列属于封诊式的内容的选项有
A. 规定官吏审理案件的准则 B. 审讯笔录的书写格式 C. 现场勘查笔录的书写格式 D. 查封笔录的书写格式 解答: C,A,B,D 3.填空题: 《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于年。 解答: 1975 4.单选题: 秦简中“法律答问”的性质是 A.
皇帝提出的问题
B. 立法者虚拟的问题 C. 官方法律解释 D. 法官考试题目 解答: C 5.多选题:
对于秦朝法制指导思想的正确表述有
A. 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B. 将其发展到极端 C. “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 D. 专任刑罚的“重刑主义” 解答: B,D,A,C 6.填空题: 秦简中我们见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式”——。 解答: 封诊式 7.填空题: “”指父母控告子女盗窃自己的财产,以及子女控告父母、奴妾控告主人擅自杀、伤、髡自己。对于这类案件,官府不得受理。 解答: 非公室告 8.填空题: 秦简中的判案成例被称为。 解答: 廷行事 9.单选题: 秦代判案成例的作用是 A. 修改律文的规定B. 补充律文的不足C. 解释律文的内容 D. 指导律文的修订
解答: B 10.填空题: “”指控告他人的杀伤和盗窃行为,官府可以受理。 解答: 公室告 11.多选题: 秦朝的法律形式包括 A. 律 B. 法律答问 C. 课 D. 比 解答: B,A,C
02西周部分】 2008-01-02 22:32 | (分类:默认分类)
1.填空题: 西周时期的司法活动中,已经注意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其中过失称之为“”,惯犯称之为“”。 解答: 眚 惟终 2.多选题: 中国古代,夫家可以休妻的几种情况统称之为 A. 七出 B. 七绝 C. 七弃 D.
七去
解答: C,A,D 3.单选题: 中国古代法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察颜观色的审判方法。下列不属于这套方法中的内容是: A. 色听 B. 气听 C. 眸听 D. 耳听 解答: C 4.多选题:
下列关于西周时期礼刑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有
A. 礼与刑是西周法的两个基本方面 B. 礼的作用是“禁于将然”,刑的作用是惩治“已然”犯罪 C. “出礼入刑” D. 西周时只强调礼的作用 解答: A,C,B 5.单选题: 中国法制史中所讲的“六礼”,是指中国古代礼中所规定的 A. 关于结婚的六道程序 B. 关于离婚的六道程序 C. 关于订婚的六道程序 D. 关于婚姻的六道程序 解答: A 6.填空题: 中国古代法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所形成的察颜观色的审判方法叫作。 解答: 五听 7.判断题: 西周时,“剂”为长券,用于买卖奴隶、牛马。 正确 错误 解答: 错误 8.填空题: 中国古代,结婚必须经过六道程序,统称为“六礼”,这种制度最早出于时期。 解答: 西周 9.多选题:
中国古时夫家不可以休妻的几种情况包括
A. 有所娶无所归者 B. 无后者 C. 与更三年丧者 D. 前贫贱后富贵者 解答: C,A,D 10.填空题: 西周时两次大的立法活动分别是:周公制,吕侯作。 解答: 礼 刑 11.填空题: 西周开始,夫家不能休妻的三种情况统称为“”。 解答: 三不去 12.填空题: 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叫做。 解答: 质剂 13.单选题: 西周时,用于买卖兵器、珍异之物的契约是 A. 质 B. 剂 C. 傅 D. 别 解答: B 14.多选题: 中国古代的所谓“肉刑”,一般而言包括 A. 墨 B. 劓 C. 宫 D. 大辟 解答: C,B,A 15.多选题:
西周时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有
A. 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B. 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C. 罪疑从赦 D. 同罪异罚 解答: D,A,C,B 16.填空题: 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叫做。 解答: 傅别 17.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西周初年立法思想的是
A. 以德配天 B. 敬天保民C. 敬神敬宗 D. 明德慎罚 解答: C
05两汉部分】 2008-01-02 22:33 | (分类:默认分类)
.填空题: 汉初,萧何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了:《律》、《律》、《律》,总称为《》。 解答: 户 兴 厩 九章律 2.多选题: 汉朝确立的刑法原则有 A. 上请 B. 恤刑 C. 亲亲得相首匿 D. 先自告除其罪 解答: A,B,C,D 3.填空题: 汉代法律形式之一“比”,全称为。 解答: 决事比 4.多选题: 关于汉朝法制指导思想的正确表述有 A. 汉初,以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为指导 B. 汉初,强调休养生息、约法省刑 C. 武帝时,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为指导 D. 武帝时,强调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解答: A,B,D,C 5.单选题: 两汉时期,法律规定乞鞫的法定时限为 A. 一个月B. 两个月 C. 三个月 D. 一年 解答: C 6.填空题: 汉代,在审判案件时,如无法律明文规定,就以儒家的经义,尤其是《春秋》的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的做法被称为“”,其首倡者是。 解答: 春秋决狱 董仲舒 7.多选题: 汉代的法律形式包括 A. 律 B. 令 C. 课 D. 廷行事 解答: A,B 8.填空题: 奠定了汉律的基础,又成为汉律代称的是《》。 解答: 九章律
【06魏晋南北朝部分】 2008-01-02 22:34 | (分类:默认分类)
1.单选题: 改汉《具律》为《刑名》,并列于篇首的律典是 A. 《新律》B. 《蜀科》
C. 《泰始律》 D. 《北齐律》 解答: A 2.单选题: 《麟趾格》制定于 A. 东魏 B. 西魏 C. 北齐 D. 北周 解答: A 3.填空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改廷尉为大理寺的是。 解答: 北齐 4.填空题: 魏晋以后,由于纸契的盛行,出现了。 解答: 合同契 5.单选题: 犯人直系亲属年老应侍而家无成丁,死罪非十恶则允许上请,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缓期,将犯人留下以照料老人,待老人去世后再实际执行的刑罚执行制度被称为 A. 存留养亲 B. 八议 C. 官当 D. 矜老怜幼 解答: A 6.填空题: 中国古代,官吏犯罪后可以官职折抵徒刑的制度叫做。 解答: 官当 7.单选题: 登闻鼓直诉制度形成于 A. 西晋 B. 东晋 C. 西汉 D. 东汉 解答: A 8.多选题: 与传统律典相比,《北齐律》在体例和内容上的发展变化有
A. 确定律典12篇的体例 B. 《名例》,列于篇首 C. 确立“重罪十条” D. 确立新“五刑” 解答: D,A,B,C 9.单选题: 第一次将“服制”列入律典中,作为定罪量刑原则的是 A. 《晋律》B. 《杜张律》 C. 《大戴礼》 D. 《八礼图》 解答: A 10.单选题: 留养承祀制度最初出现于 A. 北魏 B. 东魏 C. 西魏 D. 北齐 解答: A 11.单选题: 我国专司法律教育,培养司法官员的职位始设于 A. 三国曹魏时期 B. 三国时的吴国 C. 三国时的蜀国 D. 秦朝 解答: A 12.多选题: 《晋律》将《刑名》分为 A. 具 B. 刑名
C. 名例 D. 法例 解答: B,D 13.多选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体现了法律儒家化的法律制度有 A. 八辟 B. 上请 C. 官当D. 存留养亲 解答: C,D 14.单选题: “八议”入律是在 A. 《新律》 B. 《蜀科》 C. 《泰始律》 D. 《北齐律》 解答: A 15.单选题: 三国时,在廷尉之下,专司法律教育,培养司法官的官职是 A. 律博士 B. 副廷尉 C. 御史D. 都御史 解答: A 16.多选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具代表性的律典有 A. 新律 B. 晋律 C. 北魏律 D. 北齐律 解答: D,C,A,B
【07隋唐部分】 2008-01-02 22:34 | (分类:默认分类)
1.多选题: 唐初法制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A.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B. 立法要求宽简、划一、稳定 C. “明刑弼教” D. 执法要求审慎 解答: B,A,D 2.填空题: 隋朝时制定的律依次为《》《》。 解答: 开皇律 大业律 3.单选题: 唐朝后期制定的律典有 A. 《大中刑律统类》 B. 《武德律》 C. 《永徽律疏》 D. 《唐律疏议》 解答: A 4.填空题: 唐律中新规定的强制离婚的要件叫做。 解答: 义绝 5.填空题: 唐后期制定的,对五代和宋的法律名称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法律文件是《》。 解答: 大中刑律统类 6.多选题: 隋唐后定型的,中国古代十种最严重的犯罪包括 A. 反逆 B. 谋大逆C. 叛D. 谋叛E. 恶逆F. 不道G. 不敬H. 不孝I. 不睦J. 内乱解答: I,B,D,A0,F,H,E 7.单选题: 《唐律疏议》的篇数为 A. 6 B. 7C. 9 D. 12 解答: D 8.单选题: 唐高宗永徽年间最有成就的立法成果是颁布 A. 《律疏》B. 《律义》 C. 《疏议》 D. 《刑统》 解答: A 9.多选题: 唐代的中央司法机关包括 A. 大理寺 B. 刑部 C. 御史台 D. 都察院 解答: C,A,B 10.多选题: 关于唐律特点的正确表述有 A. “依礼制刑,礼法合一” B. 唐律的指导思想是以礼为纲 C. 中典治国,用刑持平 D. 立法技术比较成熟 解答: D,A,B,C 11.多选题: 唐朝前期制定的律典有 A. 武德律 B. 贞观律 C.永徽律D. 开元律 E. 大中刑律统类
解答: B,C,A 12.填空题: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十种最严重的犯罪被定型化了,统称为“”,其前身是《》中的“”。
解答: 十恶 北齐律 重罪十条 13.多选题: 下列关于唐律历史地位的表述正确的有 A. 唐律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作 B. 在中国法制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C. 对亚洲许多国家的法典有重要的影响 D. 对唐以前的封建法制也有重要的影响 解答: C,B,A
【08两宋部分】 2008-01-02 22:35 | (分类:默认分类)
单选题: 凌迟开始成为法定刑种是在 A. 北宋 B. 南宋 C. 元
D. 明 解答: B 2.填空题: 宋代实行的,当被告人推翻原口供时,另行安排勘问、推鞠的重审制度叫做“”。 解答: 翻异别勘 3.判断题: 宋代法律规定,如果犯人妄行翻供,则重审时要加重处罚。 正确 错误 解答: 正确 4.填空题: 宋代理雪制度的时效为(请在空中填写汉字)。 解答: 三年 5.填空题: 宋朝关于民间田宅、婚姻、债负纠纷的起诉、受理、断遣时限的制度称为制度。 解答: 务限 6.填空题: 宋代颁行的条法事类保存至今的唯有《》。 解答: 庆元条法事类 7.填空题: 我国古代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 解答: 宋刑统 8.多选题: 宋代刑罚制度与前代相比,主要的变化有 A. 实行折杖法 B. 刺配盛行 C. 凌迟成为法定刑 D. 广泛适用枷号 解答: A,B,C 9.填空题: 宋初,皇帝为加强对于司法审判的控制,曾在宫中设立。 解答: 审刑院
【09元朝部分】 2008-01-02 22:36 | (分类:默认分类)
1.填空题: 元朝时,其作用类似于前代大理寺的中央审判机构叫做。 解答: 刑部 2.填空题: 元代负责审理蒙古人、色目人案件的机构是。 解答: 大宗正府 3.多选题: 元朝法律中,在案件审理和定罪量刑上实行民族歧视的规定有 A. 审判机构不同 B. 同罪异罚的处刑原则 C. 大宗正府专门审理宗室及有关蒙古人的案件 D. 蒙古人不被刺字,不受刑讯,除死罪外不被拘禁 解答: C,A,B,D 4.填空题: 元代由地方官吏抄集的法律文书分类汇编是《》,全称为《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解答: 元典章
【10明朝部分】 2008-01-02 22:37 | (分类:默认分类)
1.填空题: 指出明律“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特点的学者是朝的。 解答: 清 薛允升 2.判断题: 明律的所谓“轻其所轻”,即明律在有违伦常教化的犯罪处理上相对偏轻。 正确 错误 解答: 正确 3.多选题: 明律在刑法原则上“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原因有 A. 社会矛盾激化,礼教的作用有限 B. 实施“重典治乱世”的必然结果 C. 提倡道德教化的必然结果 D. 法律通俗化、深入人心的必然结果
解答: A,B 4.判断题: “重其所重”就是指明律对于所有犯罪行为的处刑都普遍加重。 正确 错误 解答: 错误 5.填空题: 明律“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特点是与对比的结果。 解答: 唐律 6.多选题: 明《大诰》的具体篇目包括 A. 《大诰初编》 B. 《大诰二编》 C. 《大诰三编》 D. 《大诰文臣》 解答: A,C 7.多选题: 明代创制的正式刑种有 A. 充军 B. 枷号C. 刺配D. 枷项令众
解答: A,B 8.判断题: 明代为重惩贪官污吏,在《大明律》中设官吏受赃专章。 正确 错误 解答: 正确 9.填空题: 洪武(请填入汉字)年最终定型完成的《大明律》有篇,篇名依次分别为:《律》《律》《律》《律》《律》《律》《律》。 解答: 三十 7 名例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10.填空题: 为了防止臣下结党营私,朱元璋特地在《大明律》中规定了“”罪。 解答: 奸党 11.填空题: 朱元璋亲自编制的特别刑法叫作明《》,共有篇。 解答: 大诰 4
【11清朝部分】 2008-01-02 22:38 | (分类:默认分类)
1.填空题: 清代负责重案复核的中央机构是。 解答: 大理寺 2.多选题: 清朝的会审制度包括 A. 秋审 B. 朝审 C. 热审 D. 大审 解答: A,C,B 3.填空题: 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 解答: 大清律例 4.多选题: 清朝法律中保护旗人司法特权的规定有 A. 旗人犯罪,享有“减等”和“换刑”的特权 B. 旗人犯罪一般不刺字,非刺不可的,也不刺面 C. 有专门审理旗人案件的司法机构 D. 把全国人民按照民族分为四等
解答: A,B,C 5.多选题: 清朝制定的,关于少数民族管理的法规有 A. 《蒙古律》B. 《西宁番子治罪条例》 C. 《钦定西藏章程》 D. 《回疆则例》 解答: A,D,B,C 6.多选题:
清代有权审理旗人案件的机构有
A. 宗人府 B. 内务府慎刑司 C. 步军统领衙门 D. 大宗正府 解答: A,C,B 7.填空题: 清代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为。 解答: 刑部 8.填空题: 清代的地方司法体制分为级。 解答: 4
【13民国部分】 2008-01-02 22:40 | (分类:默认分类)
1.填空题: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在国家的领导体制上规定实行制,而后者实行制。 解答: 总统 责任内阁 2.填空题: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法律体系包括(其汇编称为《》)和。 解答: 成文法 六法全书 例 3.填空题: 北京政府所颁布的刑法典为《》。 解答: 暂行新刑律 4.填空题: 中国近代第一部民事诉讼法典《》颁布于年。 解答: 民事诉讼条例 1922 5.填空题: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律师法草案》由编成。 解答: 孙润宇 6.填空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年。 解答: 1912 7.多选题: 《中华民国民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 A. 肯定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习惯及法理可作为审理民事案件的依据 B. 采取“国家主义”原则,强调对私人利益的保护是有条件的 C. 废止旧法中的宗祧继承制度,采平等继承制度,配偶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D. 肯定财产所有人对财产的占有、处分、收益权 解答: B,D,A,C 8.多选题: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社会性立法有 A. 《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B. 《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 C. 《大总统令禁烟文》 D. 《大总统令内务部晓谕不得买卖人口文》 解答: A,C,B 9.多选题: 中国近代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宪法性文件有 A.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华民国约法》 D. “天坛宪草”解答: B,D 10.填空题: 史称“五五宪草”的文件颁布于中华民国政府时期。 解答: 南京国民 11.多选题: 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法及其宪法性文件包括 A. 《训政时期约法》 B. 《训政纲领》 C. “五五宪草” D. “五权宪法”
解答: C,B,A 12.多选题: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有 A. 先生 B. 君 C. 老爷 D. 大人 解答: A,B 13.填空题: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的法律依据是《》。 解答: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4.多选题: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普通法院系统包括 A. 大理院 B. 高等法院 C. 地方审判厅 D. 初级审判厅 解答: C,D,A 15.多选题: 《临时约法》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区别有A.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B. 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 C. 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D. 规定了人民权利 解答: B,D,C,A 16.多选题: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改革措施有 A. 实行司法独立原则 B. 禁止刑讯,实行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原则 C. 禁止体罚 D. 实行公开审判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 解答: D,C,B,A 17.判断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就是中华民国宪法。 正确 错误 解答: 错误 18.填空题: 中国近代法律史上公布的第一部正式宪法是年《宪法》,被人们称为“”。 解答: 1923 中华民国 贿选宪法 19.多选题: 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中包括 A. 宪法及其关系法
B. 刑法及其关系法 C. 商法及其关系法 D. 行政法及其关系法 解答: A,B 20.填空题: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 解答: 总统制
【14革命根据地部分】 2008-01-02 22:40 | (分类:默认分类)
1.多选题: 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法制建设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包括 A. 民事立法 B. 刑事立法 C. 土地立法 D. 劳动立法 解答: D,B,A,C 2.多选题: 工农民主政权时期的司法机关有 A. 中央临时最高法庭 B. 裁判部(省、区、县) C. 军事裁判所 D. 特种刑事法庭 解答: A,C,B 3.填空题: 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 解答: 三三制 4.填空题: 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所创设的新刑种是。 解答: 管制 5.多选题: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有 A. 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的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B. 确定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C. 确定工农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是彻底实现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D. 确定工农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解答: D,C,B,A 6.多选题: 关于抗日民主政权机关组成人员分配的正确表述有,, A. 共产党员占二分之一 B. 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 C. 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D. 地主阶级坚决清除解答: C,B 7.多选题: 抗日民主政权诉讼原则的主要发展有 A. 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原则 B.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原则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
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分开解答: B,A,C 8.多选题: 工农民主政权的土地立法主要有 A. 井冈山土地法 B. 兴国土地法 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D. 土地联产承包办法 解答: B,C,A 9.多选题: 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刑法原则的主要发展有 A. 以镇压与宽大相结合、惩办与教育相结合为原则 B. 贯彻保障人权原则 C. 反对威吓报复,主张实行感化教育原则 D. 罪刑法定原则 解答: A,B,C 10.填空题: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年。 解答: 1947 11.填空题: 《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发布于年。 解答: 1949 12.多选题: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有 A.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B. 确定土地财产的分配办法 C. 确定土改的执行机关为各级农会 D. 为保障土改的顺利进行,设人民法庭审理破坏土改的案件 解答: B,D,A,C 13.多选题: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 A. 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的审判作风 B. 走群众路线,实行审判与调解相结合 C. 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严格依法办案 D. 实行简便利民的诉讼手续 解答: B,D,C,A 14.单选题: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色在于A. 采用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审判方式 B. 坐堂问案 C. 巡回审判 D. 陪审制度 解答: A 15.填空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献是《》。 解答: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6.填空题: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政体是制。 解答: 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8.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宋代
中国古代统治者也用法律作为管理行政机构和官吏的一种手段。历代都制定了一些关于行政机构设置、职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规。中国古代虽然把各种律令混合制订在一起,但唐以后也有单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适应奴隶制的需要,随着权力机构的建立,产生了最初形态的行政法制。商代,“齐之以礼,齐之以刑”,礼法构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内容。但是,夏、商时期对政府机构的管理基本是以习惯法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时期的《周礼》(亦称《周官》)中载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考工记》6篇。《六典》即治典、礼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礼、事四典实为行政法的内容。从此,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法的基础。
秦汉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加强了对政府机构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关于职官建制、任免、铨选、考核之法;《内吏杂律》是关于京官政务之法规;《行书律》是有关公文规定的法规;《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关经济、手工业的行政管理法规,内容十分丰富,充分显示了统一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汉代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职官法,尚书台六曹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整个封建社会六部制度的基础。汉代对各种机构的员额和职权都有明确规定。如对皇帝的诏令必须忠实执行;官吏泄漏机密者,要免职;官吏受贿或保管官府财物自盗者,定罪后仍再犯者,要处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发展是在隋、唐。隋、唐将晋代就正式列为国家法律的“违制”律改为“职制”。它是对各级官吏违反编制及失职行为的处分规定。唐代编纂的《唐六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确规定了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规范、官吏的编制、职责权限以及对官吏选拔、考核、奖罚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发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国古代行政法发展的结晶。唐以后,宋代有官修法典《庆元条法事类》,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政法典仍以六部为例,仿《唐六典》,它与前代有别的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特色。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高度发展的时期。它集历代行政法之大成,对行政法典法规的制定更为系统化、规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会典》与《清会典》。“会典”之名始于明代,即典章会要之意。《明会典》体例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政机构的职掌和事例。其记载有关章典制度,凡明史所未载者,会典均有交待。万历《御制重修明会典序》中说:“辑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鸿纲细目,灿然具备。”《清会典》记载了清代开国至光绪各级行政机构的职掌、事例和活动原则。它采用以官为典,以职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员都得以会典来执法。正如《续修大清会典序》中所说:“会典所载,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审判机关中国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政机关兼行审判权,审判权受皇权左右,成为中国封建司法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
先秦秦以前没有专设司法机关,只是设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军事长官又是司法长官。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设置掌握狱讼的最高法官,秦称“廷尉”,齐称“大理”,楚称“廷理”。
秦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廷尉”列为九卿之一,作为中央司法机关的长官,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难案件。秦地方无专门的司法机关,郡守、县令兼行审判权,可自行处理一般案件。
汉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称大理)为最高司法长官,地方司法机关与秦基本相同。汉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变化,尚书台设立后,其中的三公曹(西汉时)、二千石曹(东汉时),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权,分割了廷尉的一部分职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袭汉制,又有所发展。中央司法机关一般仍称廷尉。北齐沿称大理寺,机构日趋扩大。这一时期的地方司法机构仍与行政机构合而为一,司法权由郡太守、州刺史和县令等各级行政长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审理、判决朝廷百官犯罪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主管司法行政,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案件。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亦参与某些案件的审判。唐朝时,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作“三司推事”。隋唐时期的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机关兼理。
宋代司法机关不断扩大,职权分散。于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宫中增设审刑院,掌审议大理寺上报的案件。宋神宗时,取消审刑院,其职权划归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与州同级的有府、军、监)和县两级行政机关兼理。
辽代司法体制,契丹部落很早就设有世袭决狱官,由军事首领夷离堇兼理司法。契丹国建立后,于太祖神册五年(920年)置夷离毕院,以夷离毕为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专掌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行政与司法事务。辽太宗以后,又仿效唐宋制度,置大理寺、御史台等南面官,“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调、车马之事”,专掌汉族地区行政与司法事务。因此,其行政及司法制度都分为两个系统。
辽圣宗时期,开始任用汉人执掌司法,试图缩小契丹与汉人司法制度的差异,消除民族隔阂。
金代初期没有专门司法机构,各级军政长官兼理司法。熙宗改革后,司法制度大多仿效汉制,但又具有民族特色。中央设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司法机构,其官员分别由女真人、汉人、契丹人担任,并设译史充当翻译,以解决断案中语言不通的问题。地方仍沿袭宋制,由行政机关兼理司法。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各路设提刑司,作为中央的司法派出机构,执掌司法事务。
元代统一全国后,于中央设刑部、御史台,并将大理寺改为大宗正府。泰定帝时,将审判权分别归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审理。元代州县兼掌司法,路则在总管府下设立推官,专理刑狱。
明清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强化,司法权更趋集中、完善。于中央设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分典刑狱。都察院掌纠察,刑部主审讯,大理寺主掌复核,成为专司驳议的慎刑机关。对重大案件实行“三司会审”,清称“九卿会审”,标志着皇帝对司法权的严格控制。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亦握有广泛的司法权。清代专门设立了承审满人诉讼的司法机构,并将司法管辖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中央理藩院专设理刑司,负责对少数民族案件的审判。
9.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历代行政法规
中国古代统治者也用法律作为管理行政机构和官吏的一种手段。历代都制定了一些关于行政机构设置、职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规。中国古代虽然把各种律令混合制订在一起,但唐以后也有单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适应奴隶制的需要,随着权力机构的建立,产生了最初形态的行政法制。商代,“齐之以礼,齐之以刑”,礼法构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内容。但是,夏、商时期对政府机构的管理基本是以习惯法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时期的《周礼》(亦称《周官》)中载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考工记》6篇。《六典》即治典、礼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礼、事四典实为行政法的内容。从此,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法的基础。
秦汉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加强了对政府机构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关于职官建制、任免、铨选、考核之法;《内吏杂律》是关于京官政务之法规;《行书律》是有关公文规定的法规;《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关经济、手工业的行政管理法规,内容十分丰富,充分显示了统一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汉代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职官法,尚书台六曹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整个封建社会六部制度的基础。汉代对各种机构的员额和职权都有明确规定。如对皇帝的诏令必须忠实执行;官吏泄漏机密者,要免职;官吏受贿或保管官府财物自盗者,定罪后仍再犯者,要处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发展是在隋、唐。隋、唐将晋代就正式列为国家法律的“违制”律改为“职制”。它是对各级官吏违反编制及失职行为的处分规定。唐代编纂的《唐六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确规定了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规范、官吏的编制、职责权限以及对官吏选拔、考核、奖罚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发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国古代行政法发展的结晶。唐以后,宋代有官修法典《庆元条法事类》,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政法典仍以六部为例,仿《唐六典》,它与前代有别的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特色。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高度发展的时期。它集历代行政法之大成,对行政法典法规的制定更为系统化、规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会典》与《清会典》。“会典”之名始于明代,即典章会要之意。《明会典》体例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政机构的职掌和事例。其记载有关章典制度,凡明史所未载者,会典均有交待。万历《御制重修明会典序》中说:“辑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鸿纲细目,灿然具备。”《清会典》记载了清代开国至光绪各级行政机构的职掌、事例和活动原则。它采用以官为典,以职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员都得以会典来执法。正如《续修大清会典序》中所说:“会典所载,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审判机关中国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政机关兼行审判权,审判权受皇权左右,成为中国封建司法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
先秦秦以前没有专设司法机关,只是设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军事长官又是司法长官。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设置掌握狱讼的最高法官,秦称“廷尉”,齐称“大理”,楚称“廷理”。
秦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廷尉”列为九卿之一,作为中央司法机关的长官,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难案件。秦地方无专门的司法机关,郡守、县令兼行审判权,可自行处理一般案件。
汉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称大理)为最高司法长官,地方司法机关与秦基本相同。汉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变化,尚书台设立后,其中的三公曹(西汉时)、二千石曹(东汉时),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权,分割了廷尉的一部分职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袭汉制,又有所发展。中央司法机关一般仍称廷尉。北齐沿称大理寺,机构日趋扩大。这一时期的地方司法机构仍与行政机构合而为一,司法权由郡太守、州刺史和县令等各级行政长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审理、判决朝廷百官犯罪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主管司法行政,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案件。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亦参与某些案件的审判。唐朝时,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作“三司推事”。隋唐时期的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机关兼理。
宋代司法机关不断扩大,职权分散。于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宫中增设审刑院,掌审议大理寺上报的案件。宋神宗时,取消审刑院,其职权划归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与州同级的有府、军、监)和县两级行政机关兼理。
辽代司法体制,契丹部落很早就设有世袭决狱官,由军事首领夷离堇兼理司法。契丹国建立后,于太祖神册五年(920年)置夷离毕院,以夷离毕为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专掌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行政与司法事务。辽太宗以后,又仿效唐宋制度,置大理寺、御史台等南面官,“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调、车马之事”,专掌汉族地区行政与司法事务。因此,其行政及司法制度都分为两个系统。
辽圣宗时期,开始任用汉人执掌司法,试图缩小契丹与汉人司法制度的差异,消除民族隔阂。
金代初期没有专门司法机构,各级军政长官兼理司法。熙宗改革后,司法制度大多仿效汉制,但又具有民族特色。中央设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司法机构,其官员分别由女真人、汉人、契丹人担任,并设译史充当翻译,以解决断案中语言不通的问题。地方仍沿袭宋制,由行政机关兼理司法。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各路设提刑司,作为中央的司法派出机构,执掌司法事务。
元代统一全国后,于中央设刑部、御史台,并将大理寺改为大宗正府。泰定帝时,将审判权分别归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审理。元代州县兼掌司法,路则在总管府下设立推官,专理刑狱。
明清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强化,司法权更趋集中、完善。于中央设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分典刑狱。都察院掌纠察,刑部主审讯,大理寺主掌复核,成为专司驳议的慎刑机关。对重大案件实行“三司会审”,清称“九卿会审”,标志着皇帝对司法权的严格控制。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亦握有广泛的司法权。清代专门设立了承审满人诉讼的司法机构,并将司法管辖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中央理藩院专设理刑司,负责对少数民族案件的审判。
10. 什么是《元典章》
《元典章》全称《大元圣政国朝典四章》,它是元朝的地方官署编订的,汇集了元世祖至元仁宗期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各方面的圣旨和条文?
全书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10大类,共60卷,记事至延祐七年为止;又增附《新集至治条例》,分国典?朝纲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共8大类,不分卷,记事至至治二年止?各大类之下又有门?目,目下列举条格事例,共有81门?467目?2391条?
这种编排体例属于《唐六典》类型,而且很可能与当时的官衙架阁书档分类有关?
《元典章》是研究元朝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之一,全部内容都由元朝的原始文牍资料组成?书中抄引的圣旨和中书省?御史台文件,保存了元朝最高统治集团议决政务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元朝政府决定和处理政务的准则?方法和过程?
《元典章》文体独特,不仅使用一般书面语,词讼文字中又常用元朝口语?此外还有圣旨?令旨和省?台文件中使用的以口语硬译蒙古语的特殊文体,语法特征与汉语大不相同,有许多硬性翻译蒙古语的奇特词语?
有时在同一文牍中混用这些不同文体?书中元朝俗体字很多,从中能够看出当时社会上企图简化汉字的自发趋向?
元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