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新公司法详论

新公司法详论

发布时间: 2022-08-16 02:52:05

A. 法国民法典的思想内容

根据上面所说,对法国民法典的研究,应该着重于它的思想内容。以下分为4点说明:
(一)法国民法典规定了近代民族国家法律的几个基本原则,奠定了近代法律的基石。
法国民法典前面有一部分,标题为《前编?法律的公布、生效以及一般适用》,有6个条文。这6条规定的实际上不只是民法的问题,而是一切法律的几个基本原则。而且这个《前编》(Titre Preliminaire)没有与以下各编统一编号。据说,这6条在当时制定时不是只作为民法的前6条,而是作为当时计划中的包括几个法典(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刑事诉讼法典)的一个总法典的《前编》的。[4]这6条只列于民法典之首(其他几个法典大多经过了很大的变动),使人以为这只是民法典的前编了。
这6条的内容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则(除第3条是国际私法性质的规定外),也是对封建法的改变。
1.法律统一原则。第1条规定:经国王(共和国总统)公布的法律,在法国全境内施行。这个条文包含两点:(1)法律须经公布。公布是法律对外生效和施行的要件。(2)法律公布后,在全国施行。全国的法律是统一的,这与封建法律的地域性和分散性是正相反对的。
公布的作用在于使人民知悉法律,至少是可得知悉。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公开性。对于这一点,中国人是深有体会的。在中国,不久前还有所谓内部规定,那就是不公布的规定,也就是不让人民知悉的规定。
一个统一的国家必须有统一的法律,这一点在今天是不言而喻的。在封建社会,情况不是这样。这就难怪凡是研究法国民法典的人,莫不首先把统一全国私法作为这部法典的伟大成就。例如澳大利亚法学家瑞安说:伏尔泰曾说,在法国旅行需要经常更换法律,就像经常更换马匹一样。他的俏皮话与事实相差并不远。法国直到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之后,才成为一个法律上的整体[5]。又说拿破仑法典的目标是要统一法国的私法,从这方面看,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6]。这就是这个第1条的意义。
2.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第2条规定,法律只对将来生效,没有溯及的效力。封建社会的法律,由帝王制定,可以任意追究过去的事情,可以侵犯或剥夺人民的既得权利,可以肆意改变人民的已有的法律关系.近代法律以不溯既往为原则(当然有例外),不仅民法如此,刑法也如此。这一原则的首要作用在于维护人民的既得权利与原有的法律地位,使人民在行为时只须注意并遵守当时有效的法律,不须顾虑行为后法律的变动(因为行为后法律的变动,只能影响以后的行为,对法律施行前的行为或事没有影响),从而有安全感。
3.立法司法分离的原则。第5条规定,裁判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式进行裁判。确立行为的一般规则,是立法的范围。司法官只能对其审理的个别案件,进行个别的裁判,不得将其裁判作为一般的规则而当然适用于其他案件。这也就是立法权与司法权分离,亦即三权分立的原则。
法国在大革命之前,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各地区存在着分散的、彼此不一致的习惯法,于是法院就有对这些习惯进行解释,从而使之取得法律效力的权力。各地区的法院常常公布一些具有立法性质的判决,使司法判决成为一般规则[7]。法国民法典的第5条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定的。
司法权的作用既然是裁判个别案件,法官就不能拒绝裁判。第4条规定:法官借口没有法律或法律不明确不完备而拒绝裁判时,得依拒绝裁判罪而追诉之。如果法官可以因法律之故而对人民间的纠纷不予裁判,必将使人民的纠纷无从得到解决,而陷社会于混乱与不安。
本条是原则规定。详细的处理办法规定在民事诉讼法和刑法之中。
4.公私权(公私法)相互独立的原则。第7条(不属于前编)原来的文字是,(民事)权利的行使,与市民资格相互独立,后者依宪法取得并保有之。1889年改成的条文 [8],即: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依宪法和选举法取得并保有的政治上的权利的行使是相互独立的。这一条规定民事权利与政治权利相互独立,二者不互相依赖,不互相影响,民事权利以民法(私法)为依据,政治权利(公民的资格、选举权)以宪法与选举法(公法)为依据。被剥夺公权(政治权利)的人仍可享有并行使其民事权利。
划分公私法,这是近代法律的原则。资产阶级启蒙学者主张,私权是天赋的人权,与政治权利不同,行使私权并不以享有公权为条件(前提)。
(二)一切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法国大革命解放了在封建制度下被压迫、被奴役的一切人,把所有法国人置于同等(平等)的地位,这一点表现在民法上就是承认所有的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这就是第8条的内容。这一点的意义,今天已经不必多说了。从此以后,这一条已成为任何一个国家民法的最根本的原则。当然,在各国民法典里,尽管所用的文字和词语有所不同,例如德国民法典第l条,苏俄民法典第9条等等,但都毫无例外地接受了这种原则。
对法国民法典苛求的人可以说,法国民法典的这一条只说到法国人,与德国民法典第1条只说人相比似乎差了一点。但应该注意到,在那个时代,民族国家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用法国人这个字眼是完全正当的。何况就是1964年(一个半世纪以后)的苏俄民法典也还是说苏俄公民呢
法典第488条规定:满21岁为成年;到达此年龄后,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第13条规定:外国人经政府许可设立住所于法国者,在其继续居住期间,享有一切民事权利。前者与第8条合起来奠定了近代民法自然人能力制度的基础。第13条奠定了近代民法与国际公法中外国人地位的制度的基础。
法典还就两项特别能力作了明文规定,第1123条规定:凡未被法律宣告为无能力之人均得订立契约。第1594条规定:一切法律并未禁止其为买卖行为之人,均得买受或出卖。订立契约和买卖物品。在封建社会是有严格限制的。法国民法典特别规定这两条,也是解放人的表现。这些规定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我们想一想,中国在解放后,在农村土地改革后,要特别申明农村借贷自由和买卖自由,就可以理解,法国民法典的这些规定,对刚从封建社会解放出来的人们是多么重要了。
(三)法国民法典奠定了近代民法中财产法的基础。
近代民法中财产法的基础,即所有权绝对和契约自由,在法国民法典得到完成。封建的财产制度和封建性的财产权利,在法国民法典中被清除得干干净净。在这一点,德国民法典也不如法国民法典做得好。
关于这一方面,只要举出几个原则性的条文就够了,用不着详加阐述。第537条第1款规定: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545条规定:任何入不得被强判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中国制定某些法律时,对于类似于第545条的规定,还要反复讨论。这时,不禁令人感到,200年前通过这样的条文,要有多大的勇气。
法典第967条规定:任何人均得或以指定继承人的方式、或以遗赠的方式、或以其他适于表示自己意志的方式,以遗嘱处分其遗产。
其次关于契约自由。法典第1101条规定,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第1119条规定,任何人,原则上仅得为自己接受约束并以自己名义订立契约。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契约自由也扩及于夫妻之间。第1387条规定:夫妻间的财产关系,仅在无特别约定时,始适用法律的规定;夫与妻只须不违背善良风俗,并依后述各条规定的限制,得随意订立契约。
法国民法典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民法,贯穿了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包含有几层含意。第一,废除古代的形式主义。第二,不许国家干预个人的意思自由。第三,讲求个人的真实意思。法国民法典的意思主义(典型的规定是第1583条,买卖的合意成立后,即使标的物尚未交付,价金尚未交付,合同即告成立,标的物所有权即移转),是近代民法法律行为理论的核心。
总之,人们可以指出法国民法典在身份法方面和其他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甚至是缺点,但很少能在财产法方面指出什么大的问题。法国民法典在这方面,一方面继承了罗马法的一些优良的制度和规定,一方面贯彻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一些思想主张。为了说明这一点,还可以举出以下几条规定。第一,法国民法典把关于国有财产的规定纳入民法典(第538-542条),具有特殊意义。在这种规定下,国有财产与私有财产立于同等地位,受到同等对待。第二,法国民法典对契约的解释作了详细规定(共9条)。第三,在买卖中,法国民法典只保留了买回而废除了先买制度。对于买回,法国民法典对买回的期限规定不得超过5年,法院也不能将之延长(第1660条、第1661条)。与此不同,德国民法典规定了买回与先买两种,而且把土地的买回期定为30年(第503条)。两相比较,法国民法典的规定在当时更具有进步的意义。第四,法国民法典第1674条关于买卖有失公平时不动产出卖人可取消买卖的规定及其整个办法(第1675条以下),为以后的各国民法典开启了先例。把法国民法典的规定与其他国家民法典的类似规定比较研究后,不能不承认法国民法典的规定仍有其独到之处。因为第一,限于不动产,第二,规定了严格的评估鉴定办法。
法国民法典财产法中的某些规定,因其为当然之理,以后各国民法典多不作规定。但正因如此,这种规定就成为对中国民法学生十分重要的知识。例如第2092条规定:负担债务的人,以其现在所有及将来取得的一切动产及不动产,负履行其债务的责任。第2093条规定:“债务人的财产为其全体债权人的共同担保;因此其财产的价金应依债权人债权额分配之,但债权人中如基于合法原因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存在时,不在此限。”这种规定,特别是前一条的规定;由于在别的国家民法典中已经没有,因此,今天在对中国民法学生说明什么是债务人的无限责任时,仍要引用它。因为必须明白了无限责任后,才能明了有限责任。
(四)法国民法典在家庭法和继承法方面的成就
在家庭法和继承法方面,法国民法典的成就远较财产法方面逊色。大革命后在这方面的一些激进的、先进的法律——例如废除家父制度,准许协议的甚至单方面的离婚,长子继承制的废止,遗产的平均继承等——在法典中受到了限制或得到了缓和,有的甚至回复到旧制度的原样,以致有人说这是对革命的反动的法典 [9]。所以会如此,当然有复杂的原因,对此,本文不去详论。
但是与革命前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法比起来,法国民法典并不是没有成就,它仍旧对旧制度(封建制度)作了极大的变革。首先是婚姻法的世俗化。中世纪末期,国王和教会争夺对婚姻家庭的司法管辖权的斗争,到法国民法典终于确定。民族国家对婚姻家庭取得了绝对的管辖权,教会完全失去了它在这方面的权力。法典第165条规定:婚姻仪式,于当事人一方的住所,在身份吏前公开举行之。以国家的身份吏代替宗教的教士和神父,从此,婚姻世俗化的过程完成了[10]。法国民法典早于德国民法典100年,却不像德国民法典那样,仍然在法典中承认教会的地位[11]。这一点表明,法国民法典在婚姻世俗化这一点,比德国民法典还要先进。
法典也否定了在结婚方面的家父的绝对权力。法典规定了复杂的结婚同意制度,以缓和对家父权的冲击,但在经过了多次以“尊敬证书”请求同意后,法典于第152条、第153条规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不再需要家父的同意而结婚,这样最终地击败了家父的同意权这个封建力量的强大堡垒。
法典第326条规定,民事法院对于有关身份的诉讼,有专属管辖权。这一条规定的意义,有的学者只解释说,它排除了刑事法院对身份问题的裁判[12] 。但是不能否认,这一规定也同样排除了教会对身份问题的干预,因而也具有世俗化的意义。
法典保留了一些男女不平等的规定,保留了不自由的离婚制度。这些都一直要到许多年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随西方国家的普遍的家庭法的改革而得到纠正。
在继承法方面,法国民法典也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首先,法典只承认财产继承,只承认继承是一种取得财产的方法,因而将之规定在第三编之首。法典完全不承认身份继承,也不承认特殊的贵族财产继承制度,实行不分男女的均分继承制度,否定了封建制度下的男性继承与长子继承。第732条规定:“法律之规定财产的继承,不考虑财产的性质与来源。”原来在封建时代,遗产区分为贵族财产、传来财产与取得财产。对贵族财产实行独占继承制度(长子继承,以后长子不独占继承,但享有较大份额),对传来财产实行两系分别继承制度(父系和母系分别继承),对取得财产实行两系均分继承。民法典废除了这种划分,只在第733条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分系继承。第745条规定:子女与其他直系卑亲属,不问性别与长幼,亦不问其是否出生于同一的婚姻,得继承其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直系等血亲的遗产。如继承人均为被继承人的一亲等直系卑血亲,且以自己的名义继承时,应依人数平均继承;如继承人全部或一部代位继承时,应依房数继承。这些规定,建立了近代法上的法定继承制度,开以后各国民法里的法定继承制度之先河。
(五)法国民法典树立了近代法中的个人责任原则
在封建法中,由于封建领主制与家长制的关系,民事责任与民事行为是分开的。有时,行为人不是责任人,而非行为人却要对他人的行为负责。刑事方面的株连制度在民事方面也有所表现。法国民法典既然承认每个成年人都有平等的能力和自主的意思,当然也就承认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法典第1382条规定: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失而致行为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的责任。以下各条又规定了侵权行为的各种情形。法典关于侵权行为的5条构成以后大陆法国家民法整个侵权法的基础。
上面列举的5个方面,当然不能说完全是法国民法典的创造,不是由法国民法典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的。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积累的成果。但是法国民法典把这一些成果完全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下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个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一个新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法典的保护之下发展成长起来。人类文明也被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法国民法典的伟大的思想意义和光辉业绩。
三、法国民法典的编制、体例与语言
像法国民法典这样古老的法典,它的编制和体例自然带有时代的特点,不应该用后代的眼光去评论。所以指摘法国民法典结构不合理,说;任何科学的安排方法都不会在一编之中把继承和赠与、契约和侵权行为、婚姻财产、抵押和时效等这些毫不相干的内容都放在'取得财产的不同方法'之下[13] 。甚至说法典的第三编完全是异类题材的大杂烩[14] 。这都是不适当的。法国民法典承继了《法学阶梯》的编法而稍加调整,分为人法、物法和债法,今天看来,无可厚非。
相反地,法国民法典的教科书式的体例有独到之处。例如第二编第一章《财产分类》,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关于契约的《通则》,就可以当作财产和契约的教科书来读而得到应有的知识。
法国民法典的语言一直受后人的称赞。或说它浅显易懂、生动明朗,有人甚至说法典是一部出色的法国文学著作[15] 。
据说,拿破仑希望这部法典能为全体法国人民读懂,法国人民能人手一册。这一点差不多做到了。而这应归功于法典的浅近的和优美的文字。
法国民法典在这方面与德国民法典完全相反。这是两种文化的产物,很难比较其优劣。但是这毕竟是后世制定法典的人所应注意的。
四结论
法国民法典是影响及于全世界的一部大法典。奥地利普通民法典就产生在它的旁边,却相形见绌,不为后世所重。至今我们仍不能不研究它,仍从它那里得到启示。
法国民法典所表现的启蒙思想和解放精神,对于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寻求自由与解放的人民,都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人民,也具有极大的益处。
真难怪法国人民对这部法典充满着爱好和感情,几次想要改造它而又舍不得它,还是保留它的原貌。世界人民也把它作为一部有高度学术价值的著作。中国商务印书馆将之与《法学阶梯》一并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完全是应该的。
在中国,研究法国民法典,深刻领会其革命的精神与思想史上的价值,用以促进中国自己的民法典的制定,是这一代法学者的任务。

B. 1请问知识产权是什么呀

概括地说,我国知识产权学术界对知识产权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

其一,范围说或列举说。知识产权概念的范围说或列举式说,源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8)款,又被对世界经贸影响力更大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 TRIPS)的第一部分第一条所重复。上述两个国际公约对知识产权划定的范围,是当今世界各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通例,"迄今为止,多数国家的法理专著、法律,乃至国际条约,都是从划定范围出发,来明确知识产权这个概念,或给知识产权下定议的"(注13)。

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8)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定义,知识产权包括下列权利:1、与文学、艺术及科学作品有关的权利,即版权或著作权。2、与表演艺术家的表演活动、与录音制品及广播有关的权利,即邻接权。3、与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切领域的发明有关的权利,即专利权(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非专利发明的权利)。4、与科学发现有关的权利。5、与工业品外观设计有关的权利。 6、与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商号及其他商业标记有关的权利。7、与防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权利。8、一切其他来自工业、科学及文学艺术领域的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注14)。TRIPS协议第一部分第1条2规定本协议知识产权是指本协议第二部分第1至7节中所包括所有权利,即1、版权与邻接权;2、商标权;3、地理标志权;4、工业品外观设计权;5、专利权、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7、未披露过的信息权。(注15)根据上述国际公约给知识产权下的定义,知识产权是指发明、发现、作品、商标、商号、反不正当竞争等一切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这是各国真正专家们多年讨论的结果" 。(注16)
其二,概括说。我国不少学者采用以概括式的方法对知识产权进行定义。如高等学校法学统编教材《知识产权法教程》所下定义为:"知识产权指的是人们可以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又如《知识产权法详论》(注17)对知识产权的定义是指知识产权所有人对其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再如《知识产权侵害赔偿》中使用的知识产权概念,是指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依法享有的对其智力成果的权利和工商业活动中商业标记所有人对其商业标记的权利的总称,包括工业产权和著作权(注18)。

其三,无形财产体系说。近几年来,有的学者认为以知识产权名义统领下的各项权利,并非都是来自知识领域,亦非都是基于智力成果而产生,知识产权的"知识"一词似乎是名不符实(注19)。因此该学者建议,参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民法学研究中建立一个大于知识产权范围的无形财产权体系,以包容一切基于非物质形态(包括知识经验形态、商业信誉形态、经营资格形态)所产生的权利。该无形财产权包括创造性成果权、经营性标记权和经营性资信权等3类权利(注20)。

C. 谈谈你对德国民法典的认识

(一)关于对民法自身的认识

如前所述,清末继受外国民法和国民政府制定民法典,其直接动因是为了废除领事裁判权,新中国成立后因意识形态和经济政治的原因而继受苏联民法,直到1978年后民法经济法论争中将民法理解为“商品经济法”[70],及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制定统一合同法和物权法,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法学一直为某种政治功利目的所左右,是否因而长期遮蔽了中国民法学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例如,什么是民法的理念、民法的精神、民法的目标或者民法的本位?民法究竟是私法还是公法?为什么中国民法学已经存在了一百年,而中国社会仍然处于公法观念支配之下?为什么很少涉及私法、私权、私法观念、私权观念,而一旦涉及这些个概念时总是显得理不直、气不壮?

中国继受外国民法学,时值西方社会法学和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思潮高涨之时,所谓“社会本位”、“民法公法化”、“民法社会化”被视为民法学发展之必然趋势。中国民法学自诞生之始即深受影响,甚至一些民法学者将所谓“社会本位”误解为历史上“义务本位”之回归。此种所谓民法发展趋势和发展潮流,恰好与中国在1949年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暗合,更促成民法和民法学的“异化”,因片面强调社会公益、否定私权、私益,而否定了民法自身。最终“社会公益”也异化了。“公益”、“公益”,多少违法、恶行假汝之名以行!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法与私法、公权与私权、公益与私益的关系,恐怕是中国民法学必须面对的最大课题。

(二)关于民法的“本土化”

中国民法和民法学,是从外国民法继受而来,因此决定了中国民法学始终面对

“本土化”的命题。如果说,“法律移植(继受)是法律进步、发展的永恒的主题” ,则同样可以说,如何实现继受而来的法律的本土化,是中国民法学进步、发展的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数代民法学者最终的目标。

在继受外国法的过程中,继受的外国法与本国国情不合甚至冲突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因而在学界内外引发争论,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日本的法典论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自清末继受外国民法之始即发生过类似的争论。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法立法也始终伴随着这样的争论。关键问题是如何判断所谓“国情”,及对那种“国情”应持何种态度。究竟什么是“淳风美俗”?中国历史上的“一夫多妻”,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否“淳风美俗”?女人缠足、男人蓄长辫、三跪九叩首,是不是“淳风美俗”?改革开放前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习惯做法是否“淳风美俗”?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和轻视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的传统,加之新中国建立后曾长期实行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究竟有多少值得保存的“遗产”、“习惯”和“本土资源”?这些问题都必须首先澄清。

谢怀栻先生指出,不论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特点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的。因而在继受外国法时,辨别自己的特点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机械地、盲目地照搬外国的法律,当然不一定好;强调甚至借口自己的特点,而拒绝接受先进的外国法律,也是不对的。要敢于接受,善于研究,不断修改,这是继受外国法律很重要的原则。

我们不仅继受外国法的制度、条文,还要继受制度和条文背后的民法理论。这就是日本学者北川善太郎所谓“立法继受”与“学说继受”。鉴于德国民法(包括法律和理论两方面)在成文法国家的重要地位,加上中国民法和民法学主要是继受德国民法,德国民法的影响在近期会更加扩大,在将来也会长期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因此,研究、探讨德国民法典,从其中取得经验教训,以促进我国的立法工作和研究工作,仍不失为中国民法学者的重要任务。当然不限于德国民法。我们一定要密切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实际,广泛参考借鉴包括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民法立法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坚持参考借鉴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的立法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才能最终使中国民法和民法学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三)关于中国民法典编纂

中国民法学的第一项使命,当然是制定中国民法典。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开始后,常要做两件大事,一是为前朝修史,二是为本朝修律。这两件事的意义都很重大,皇帝都派重臣主持,并亲自过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次起草民法典均未成功。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王汉斌副委员长决定恢复民法典起草,并委托九位学者专家成立民法起草工作小组,负责民法典和物权法的起草。民法起草工作小组决定:第一步,制定合同法;第二步,制定物权法;第三步,编纂中国民法典。2002年1月,九届全国人大李鹏委员长指示加快民法典起草,同月即委托学者起草[76],当年即完成一部民法典草案,并于同年12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一次。因此,鼓动了中国民法学界的激情和关于民法典编纂思路的论争。2004年6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变更立法计划,搁置民法典草案的审议修改工作,恢复物权法草案的修改、审议。现今物权法已经颁布,按照法制工作委员会透露的信息,还将依次制定侵权行为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和民法总则,待民法总则颁布之后,再编纂民法典。

对于法典编纂而言,政治因素必定是重要的,当法典问世之时,也必定有适当的政治环境。中华民族这位老人,背着沉重的包袱,虽然有点步履蹒跚,却在向前奋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说的正是如今。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伟大成就并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今天,已经具备编纂民法典的政治经济条件,应当是没有异议的。问题在于,中国民法学为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使命而做的理论准备是否充分?

为什么一定要编纂民法典?不仅因为,相对于刑法典、诉讼法典甚至宪法法典而言,民法典更足以代表一个民族的文明高度,而且唯有一部科学、进步、完善的中国民法典,才能表明中华民族已经攀上历史的高峰!

(四)造就一批研究外国民法的中国学者

中国民法学的百年史,是一部民法继受史。无论历史上继受大陆法系的德国民法,1949年后继受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民法,或者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继受”即广泛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民法,都是围绕一个目的,就是学习外国经验。质言之,中国民法学和民法学者始终是扮演“学生”的角色。当然,将来即使制定了一部进步、科学、完善的民法典,中国民法学和民法学者也还要继续研究外国民法、继续汲取外国立法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亦即还要继续扮演“学生”的角色。

问题在于,何时中国民法学才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法学术之林,与一切国家的民法学比肩而立?何时才有不以参考借鉴外国经验为目的的对外国民法的学术研究?何时才有一批研究外国民法的中国学者?这样一批研究外国民法的中国学者,将经常出席国际的和外国的学术会议,与外国民法学者平起平坐,共同研讨外国民法面临的重大课题,报告其研究外国民法的学术成果。这样的民法学者,将不同于现今及此前所有的中国民法学者。中国民法学,只有造就出这样一批专门研究外国民法的学者,才能终结中国民法学单纯扮演“学生”角色的历史,届时中国民法学既当“学生”也当“先生”,也就在世界民法学术之林,为中国民法学争得了“一席之地”!

(五)“全方位”的外国民法研究

现今中国民法学界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外国法的学者,虽不是专门研究外国法,虽其研究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学习外国经验,产生了一批研究外国法的学术著作。但其研究的对象,仍局限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这是由前面提到的“指导思想”决定的。现在看来,中国民法学不应继续将研究对象局限于“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已经旧貌换新颜,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要求中国民法学放眼世界,不仅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民法,而且密切关注和研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民法。凡有中国商品、中国旅游者、中国投资者和中国企业到达的国家,就有必要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该国民法。遗憾的是,中国民法学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且不说研究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中亚国家民法,就是对周边邻国包括对俄罗斯的民法,也缺乏关注和研究。中国民法学和民法学者,要本着一贯对国家、民族、人民负责的精神,跟上国家、民族复兴的步伐,勇于承担国家、民族、人民和历史赋予的使命,敞开胸怀,放开眼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实施“全方位”的外国民法研究!

结语

中国民法学,这条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已经流淌了一百年的河流,虽然历经曲折、艰险、转向、停滞,终究没有改变前进的方向。因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机遇,中国民法学以其长足的进步、优异的成就和卓越的贡献,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已成为一门“显学”。一位研究中国民法学史的学者说过,当“民法学这条大河沸腾起来的同时,也是从容思考的空间突然失去的时候”。愿中国民法学能够从容面对各种诱惑,排除各种干扰,朝着既定方向,奋勇前进!

D. 能不能简单解释一下佛教第九识,越简单直接越好。

佛教 九识

过去你们经常听师父讲第八意识,实际上佛讲了九个意识,九识,今天师父给你们讲九识。

佛讲“九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第九意识),后面的三个意识是超越人间的意识。这就是一个多层次的意识,人对一个事物的意识产生之后是多层次的,菩萨在两千五百年前已经能讲这些东西,菩萨绝对是天上的超天人的智慧。眼睛看见东西,有意识;耳朵听见,人家告诉你什么事情,你脑子在想“这是真的吗,是假的吗”,意识就产生了;鼻子闻到东西,“这东西真香啊”,是不是有意识;舌头吃到东西了,有意识了,“这是辣的”,“好像这个鸡蛋不新鲜嘛”,嘴巴里舌头感觉的,舌头是一个“味”;接下来是身,身体有意识吗?盲人完全靠自己身体感觉,他眼睛看不见,所以他的感觉是很敏感的,他跟你握手可以知道你什么性格,可以知道你多少年纪,他从你手的骨头、皮肤可以知道你几岁;意就是你的意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就是六个意识。

末那识(第七意识),人有一个意识之后会到自己的心里和脑子里有一种分别意识,叫分别识,你会归类的,“我今天碰到这件事情是属于什么意识”,这个末那识是本无定体,是飘忽不定的,它是根据你反映到大脑皮层的一种意识来定应该归于哪类,是储存,还是有反映,还是慢慢消化掉,还是怎样怎样……这是分别识,把它分别出来了。

这个末那识——第七意识,是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的染分。阿赖耶识是很深层的在内心深处的,非常深层,基本上这个意识只要进入第八意识就消不掉了。末那识是阿赖耶识的染分,就是开始分别善与恶了。第七意识末那识,用现代话说就是一个检察官,来判别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在第八意识没有做之前就辨别,法庭上讲的就是检察院,检查完之后,第八意识就是上法庭了,就是法官。“而执为我”,第七意识末那识是在分别当中,还有个“我”在里面,还有“我”字,还有执著的“我”,“我”在分别,“我”在决定这个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完全用你的本性和良心。

而且第七意识还经常转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粗浅的潜意识,人家告诉你这个人很坏,你一下子接受了“他很坏”,你没有经过加工,没有经过第七意识末那识“检察官”的检查,还有善恶缘的染净——意识中污染和干净的成分,不是完全干净也不是完全肮脏的,所以自己有自己的意识,第七意识末那识就是这个意识。今天跟你们讲第七意识,就是告诉你们人在初识——刚刚开始接接触事物意识的时候,进入第七意识的时候,在转境转识的时候,就是在判断“我现在收到的这个意识是好是坏”,我自己来判断,“我”还在。

第八意识,阿赖耶识,是属于深层意识。意识生成了,这个事情要初审,法院里面初审。第八意识是藏识,藏在你心中的意识,就是染净同源,进入第八意识的时候,好的干净的和污染的同时进入脑子里,由第七意识分别,然后进入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生灭和合,生出来和灭掉全部都在一起。今天生出来的意识已经在阿赖耶识中了,灭掉的意识也在你的阿赖耶识中,所以进入了阿赖耶识是去不掉的。比如,很多人说:“你让我原谅他,我也原谅不了他,你让我不恨他,我也不能不恨他,因为他太让我恨了,因为他太让我伤心了,我这辈子怎么都不会原谅他的。”就是进入深层意识阿赖耶识中。

实际上第六意识就是感觉,第六感,今天我去看房子,一看很好很舒服,第六感觉特别舒服,就是你的感觉出来的,第六意识已经受控于天了,很多人第六意识特别好的人就很有灵感——“我和他一接触就感觉这个人很好很开心”,“我和这个人一接触就很不喜欢他”,你的自我感觉就是第六意识在起作用。我今天感觉开车要闯祸,就不开车了;过去有很多伟人,我今天出去不要坐这个车,要换辆车坐坐,结果那辆车就发生爆炸要被别人暗杀了,他就躲过了,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这样。你的第六意识已经受控于天和地了,就是第六灵感。

现在讲第八灵感,第八意识具有:“相分”——看见之后心中就会自然分别。“见分”——看见这个事情心中马上就能分出是好是坏,这个人实际上已经修到第八意识了。因为你在自己的第八意识中已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辨别模式。我一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他是好人,我一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他是坏人,我不想和他多接触。“自证分”,自己来证明这个事物的存在,我认为他是好的、不好的,用不着别人,自己自动会分了,叫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证实自己的分析,证明它分的是对的。

阿赖耶识就是已经进入深层意识,很难去除。对一个人的印象,“这个人没救了,我不想跟他交朋友了”,就已经百分之百进入第八意识了,你再怎么做得好,他说你是假的,你再怎么改毛病,他说你是假的虚的,你就是在骗我,因为他的这个意识已经存在心中,用现代话将就是已经“戴着眼镜看人”了,看出去永远是“有色眼镜”,人家真的在改了,他也不会相信,因为意识已经进入第八意识当中。

-----恭录:白话佛 法 意识的深层禅定

E. 中式风格知多少 详论中式古典风格的设计理念

中式风格有古典跟现代之分。相比较现代中式风格,中式古典风格的设计理念,更多人不了解。
中式古典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

中式古典风格常给人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所以谈及中式古典风格实际上还包含民族风格,各民族由于地区、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风俗、宗教信仰以及当地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不同,具有独特形式和风格,主要反映在布局、形体、外观、色彩、质感和处理手法等方面。

中式古典风格主要特征,是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充分发挥木材的物理性能,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或穿斗式结构,讲究构架制的原则,建筑构件规格化,重视横向布局,利用庭院组织空间,用装修构件分合空间,注重环境与建筑的协调,善于用环境创造气氛。运用色彩装饰手段,如彩画、雕刻、书法和工艺美术、家具陈设等艺术手段来营造意境。

F. 怎么修心

明心见性以前,任你修什么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畴!以未悟真心,于修法即不能无疑。虽亦努力用功,但有疑虑留碍胸中,不安之相即无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虽对治功深,不为真修。普照禅师《修心诀》云:“修在悟前,虽则努力用功,不忘念念薰修,但亦着着生疑,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未断,如石压草,犹于生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但任何人都免不了有此一段盲修瞎炼的过程。待打开桶底明识本来后,就路还家,随缘了习,任运双修定慧,天真无作,动静常禅,方是无修之真修。《修心诀》云:“即或劣机,见性后烦恼浓厚,习染深重,对境而念念生情,遇缘而心心作有,甚或被境缘昏乱淆惑,昧却本来者,虽亦藉种种对治方便,除其劣习,去其污染,不无有功之修,但以念念无疑,不落留碍,日久月深,力极功纯,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运寂知,与前胜机,更无差别。”故学佛者,必先以明心见性为期,待明心后除断习气,方为真修。亦余之所以大声疾呼,不须参究刻板死煞话头,只由师家直接指示心性,令学人当下悟去,再着手真修,以免唐丧光阴也。
或曰:明心见性,即是圣人,非但不须再事修习,还要现种种神通变化,大异常人,所谓大机大用,神变莫测,今何故反谓悟后方是真修?
答曰:今时学道人有二种过错:一者以为悟后即是圣人,应现种种神变。如不能变现,即为非悟,只是口头禅,空说真理而已。因之心生退屈,反堕无分之失者,比比皆是。二者,则谓宗下原本无修无得无证,一悟便休,何须再事修治?以致虽已理悟,而习气依旧,日久月深,依前流浪生死,未免六道轮回。关于这一点,前面本已谈过,似不须再讲,但以关系修道人成败至钜,且又系眼下学道者错会病根所在,故不嫌辞费,再详论之。
《修心诀》云:“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二门。”又云:“此顿渐二门是千圣轨则,以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所谓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薰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
圭峰禅师云:“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薰修。冰消则水流润,方显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始发通光之用。事上神通变化,非一日之功可成,乃渐薰而发现也。”
仰山示众云:“我今分明向汝说,且莫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如今只要识心达性,但得其本,莫愁其末;他日后时,自在具足。若未得本,总将情学他,终不可得,得亦不真,将来成魔有份。”
以上所引,可知顿悟是:凡夫迷时,妄执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自己灵知是真佛,常于心外觅佛,东奔西走,忽被善知识指个入处,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识自本心。而此心性,原无烦恼,原无生灭,本自圆成,本自具足,与诸佛无殊无别,而且由凡夫至佛位,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悟。
虽云顿悟,但属理边,事上习染,多生历劫,生来死去,执着坚固,卒难顿除。故须依悟而修,渐除习气,直至妄尽,神通方显,绝非于顿悟理时即现神通。故修道者,须明过程,识别先后,切不可因未通而自疑,更兼疑他人。以为均不能悟道,而另走蹊径,误入歧途,纵经尘劫,亦不能成道。
况且发通与否,不足说明是否悟道。一者,通有多端,有藉密法修得者,有依神鬼附身告知者,有靠夙世薰修报得者,等等不一,不可谓是等人均已悟道。因此等神通,或有所依,不是真通,或仅相似通,一旦色身败坏,失其所依,即消灭无有。二者,古德谓有先悟后通和先通后悟之别,不可谓一经发通,即系悟道。如明破山禅师在天童修道时,未发悟前,即能出神偷乡人之鸭,作游戏三昧。后事发,被密云悟禅师诃曰:“子游戏神通虽不无,但佛法未梦见在!”破山跪请开示,再经力参,方始开悟。降及近代,众生根器更劣,习障更重,欲先通后悟,千万人中不得一人。故我人须于悟后,依悟而修,渐除习气,渐发神通。以上先圣历代祖师,无不如是。故顿悟渐修二门是佛徒的轨范,各宗行人俱应奉行遵守!
或曰: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二。理如顿悟,事即相应,如事上不能透过,尚有留碍,如何能说已悟真理!
答曰:理事非一非异。事以理成,理以事显;理不离事,事不离理,约此不相离理,故非异。但真理无形,而妙用随缘,应诸万类,妄立虚相,不无形状,约此有相无相,故非一。今悟道,虽已明悟自己空寂之灵知即是真佛,但以多生习染深厚,一下不能顿除,遇事尚还生心,见境卒难无念,但于生心动念时,非如盲目者,不知尘境本空,粘着攀缘,流浪忘返。而能于前念动时,后念即觉,顿时扫空。不过较全不动心者有生灭的痕迹,力量稍差而已。但能绵密保任,时时觉照,日久功深,自能打成一片。历代祖师之牧牛行,即此悟后用功之楷模也。

G. 行四化是什么意思

粉碎“四人帮”,全国人民都高兴。现在的情况比较好,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清醒地看到这是一件艰巨的事情,但是是能够做到的。首先是我们有全党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我们的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有着艰苦奋斗的传统。其次是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当的物质基础。还有就是我们制定了明确的方针,要利用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在“四人帮”时期要这样做是不允许的,他们说这是洋奴哲学。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世界各国后来不是也利用了嘛!现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呢?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再加一条,那就是我们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总起来说,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又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丰富的资源,加上利用世界的先进技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可能的。当然也不那么容易。世界上先进技术发展很快,发展速度不是用年来计算,而是用月、用日来计算的,叫做“日新月异”。我们就是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和国民收入按人口平均来算,还是比较低的。现在我们的方针政策已经明确,我们的口号是少说空话,多做工作。

我们现在还很穷,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方面,还不可能做得很多,贡献还很小。到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了,我们对人类特别是对第三世界的贡献可能会多一点。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这个思想现在人们可以理解,因为中国现在还很穷,是不折不扣的第三世界国家。问题是将来我们发展了,搞不搞霸权主义。朋友们,你们都比我年轻,你们是可以看到的,到那个时候,如果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实行霸权主义,仍然属于第三世界。如果那时中国翘起尾巴来了,在世界上称王称霸,指手画脚,那就会把自己开除出第三世界的“界籍”,肯定就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一九七四年我在联大特别会议上作了一篇讲话,讲的就是这个内容。这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制定的对外政策,我们要用来教育子孙后代。四化分级为:命盘四化,大限宫干四化,流年宫干四化,流月宫干四化,流日宫干四化,流时宫干四化等级。命盘四化包括生年四化和命盘十二宫干四化。从命盘到流时,是从上到下的关系,是从先天到后天的关系。从大限到流时都称为行限盘。
看四化的吉凶影响,本级四化首先影响本级十二宫,例如大限四化首先对本大限的吉凶起直接的作用,其次才是对上下级发生影响作用。看大限,以大限四化为主,以命盘四化为辅。看流年,以流年四化为主,以大限四化为辅,以命盘四化为参考。
原命盘是“体”是“因”,看定数;行限盘是“用”是“果”,看应数(应期)。
    河洛紫微斗数有一法则,就是由命、大限、流年、流月、流日、流时,一路往下推,落宫的天干一律以原命盘为准,一成不变(均用原命盘的天干)。这一点与星情法是有区别的,星情法论大限四化时,天干要重排(有些派别不重排)。
    河洛派以命盘为“天盘”,大限盘为“地盘”,流年盘为“人盘”。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事”。所以,推命就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在天成象”,意思是在天盘只是朦胧的象,就如刚受过精的卵子,只是生命的播种阶段,是为种“因”。“在地成形”,意思是到了地盘,朦胧的象已发展成为有形有状的阶段,就如受精的卵子经过母体的孕育,逐渐成为胎儿,是为“缘”。“在人成事”,意思是事情已经产生,就如孕育成的胎儿瓜瓜落地,已经脱离母体,成为活生生的人,是为结“果”。
    在这三个阶段中,地盘是至关重要的转折阶段,它承担孕育天盘之象以成形,又负担转化生人盘以成事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结果在人盘,所以最后成与不成得看人盘。
一件事的产生,在紫微斗数中亦分为三个阶段,即在本命盘为“天垂象”的酝酿阶段,在大限盘的“成形”孕育阶段,在流年盘为事物产生阶段,即“成事”阶段。大限盘是一个转折的关键阶段,力量最大,管十年祸福,其吉凶已基本定型,就看应于这十年内的哪一年了。所以,推算流年运,应由大限盘的天干四化情况并结合本命盘之象来推断,三环相扣才能顺理成章。同理,在看流月时,应以流年的四化并配合大限之象来推断;看流日应以流月四化并配合流年之象来推断;看流时应以流日四化并配合流月之象来推断(三环相扣法在下节详论)。
    我们在推命过程中,如能劝人在垂象成因阶段不要在某时某方做什么事,就可以避免发生不良的后果(无因则无果),这才是功德无量。
生年四化叫天垂象,是天赋之意。原盘四化入大限盘也叫垂象,是为定数,决定此大限的格局高低、是吉是凶,即此大限内的运气情况,反映的主要是时间关系。
生年四化要入本命的三方才有力;大限四化要入本命的三方才有力;流年四化要入大限的三方才有力;流月四化要入流年的三方才有力;流日四化要入流月的三方才有力;流时四化要入流日的三方才有力。这叫“下承上”。
大限要得生年三吉会照才好,逢生年忌会照则不利,尤其逢忌冲更不利;流年要得大限三吉会照才好,生年三吉会照亦好,逢大限忌会照则不利,逢大忌冲更不利;流月逢流年三吉会照才好,逢流年忌会照则不利;流日和流时同理。这叫“上应下”。
命盘四化留给大限看,大限四化留给流年看,反过来,命局的定数应于某一限年,就以应数之年飞四化回大限,以大限飞上化回命盘,用这种方法来看吉的大限和流年是增吉还是减吉?凶的大限和流年是增凶还是减凶、有无补救?例如生年化禄之星,行限使之化禄,为增吉;生年化忌之星,行限使之化禄,为变好,可减其凶性,为有补救。生年禄入大限的父疾线,主光明;但大限宫天干使此星再化忌,则为忌带忌,为变坏,主大凶。故生年化禄之星

H.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什么

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国际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国际法依据什么对国际法主体有拘束力。对于这个问题,国际法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早期,国际法学家对于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分为两大派别:自然法学派和实在法学派。后来,在这两个学派之间又出现了所谓折衷法学派,即格老秀斯法学派。(1)自然法学派。自然法学派是西方法学史上最早的法学流派,17至18世纪盛行于欧洲。国际法上最早的自然法学派的代表是西班牙的维多利亚和苏亚利兹,而后是德国的普芬道夫。维多利亚认为国际法是从自然法派生而来的。而苏亚利兹认为国际法的基础是整个人类根据相互之间博爱和宽恕的自然戒律而组成的道义和政治上的“联合”,这个“联合”就是自然法。换言之,自然法是国际法的基础。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普芬道夫是17世纪自然法学派在国际法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完全否认实在法的存在,认为自然法是国际法的基础,国际法是自然法的组成部分;国际法之所以对国家有拘束力是由于它来源于自然法。自然法学派不仅于17至18世纪盛行于欧洲,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法学界还有复兴的趋势。如在西方法学界出现的“社会连带法学派”以及“规范法学派”。社会连带法学派认为一切法律的根据在于社会连带关系,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在于从国际社会连带关系所产生的“各民族的法律良知”。规范法学派认为一切法律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属于同一个法律体系,其中的法律规范有不同等级,每一级规范效力的根据在于上一级规范。而整个法律体系的最上级是国际规范,它的效力来源于一个“最高规范”或称“原始规范”。这个最高规范既是法律规范又是伦理规范,也就是从所谓人类的“正义感”或“法律良知”所产生的规范。其实,无论是社会连带法学派,还是规范法学派他们完全抽掉了法律的社会内容,而把法律变成了一种与社会现实无关的“纯粹法律规范”,当然不可能找到国际法效力的真正根据,最终又回到了旧自然法学派所主张的“人类良知”、“人类理性”、“人类法律意识”等结论上。(2)实在法学派。19世纪,实在法学派兴起并取代了自然法学派在西方法学界中的统治地位。实在法学派的发起人是英国的边泌,奥斯汀继承并发展了边泌的思想。他们否定从自然抽出来的抽象概念作为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否定自然法学派关于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自然法,国际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的观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起作用的是国家的意志,从而国家的意志是国际法效力的依据。他们设想各国的意志可以合成为“共同意志”,或者强调每个国家的意志是国际法效力的决定因素。这个学派虽然遭到了批评,但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新自然法学派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新实在法学派。新实在法学派之中有一种学说——权力政治学说,认为国际政治支配着国际法,而国际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在他们看来,国际法效力的依据是各国权力的均衡,即所谓“势力均衡”。在国际法学界,更有影响的是所谓“政策定向”学说。这个学说把国际法视为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国际法的效力取决于国家对外政策,而在国际关系中有些国家的政策处于支配的地位,从而在国际法的效力上起了主要的作用。(3)格老秀斯法学派。格老秀斯法学派又被称为“折衷法学派”,因为这个法学派介于自然法学派和实在法学派之间。以格老秀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一方面认为自然法是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另一方面又承认国家的同意是国际法效力的根据。但总的来说,格老秀斯更倾向于自然法。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德国的沃尔夫和瑞士的瓦特尔。这个学派认为,自然法是国际法的基础,是拘束国家的最高法律,自然理性是检验国家行为的标准;但又认为国家的共同同意也是国际法效力的根据。这个学派承认国家的同意是国际法效力的根据,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它采取了折衷主义立场,结果还是不能正确地说明国际法效力的根据问题。关于国际法效力的根据,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论,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国家受国际法的拘束,同时又是国际法的制订者。因此,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应在于国家本身,即在于国家的意志。当然,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在于所谓国家的意志,并不是指个别国家的意志,也不能说各国之间有“共同意志”,而所指的是各国的意志之间的协议。条约之所以对国家有拘束的效力,是因为条约是国家之间的协议;国际习惯的效力拘束的效力在于它既是各国的重复类似的行为,而且是被各国所认为具有法律拘束力;即使是作为国际法渊源的一般法律原则也是“文明各国所承认者”(《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第一项)。事实证明,即使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之间,也是可以达成协议而受拘束的。因此,各国之间的协议,或者说各国的意志之间的协议,构成了国际法效力的根据。

I. 五指不成拳则无力,是什么意思



“太极拳与其说是肢体的运动,不如说是心意的锻炼”。——王培生

这是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老师在八十年代中,接受中国日报英文版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王师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了作为内家拳种之一的太极拳锻炼时的大要与精髓。

太极拳论云:“凡此皆是意”,十三势歌讲“势势存心揆用意”。也就是说意识问题是太极拳的首要问题,各式太极拳也无不强调心意为先,以及意识存在的重要性。太极拳体用之四要:意专、气敛、神聚、劲整。“意专”乃四要之首,太极拳的行功要领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具体讲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 就是以君王和臣子的主从关系打比喻,强调后者要听命于前者,而且内里的意气与外在身体各部既要有主从先后之别,又必须是协调一致、密不可分的。呈现出的结果,则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周身一家、完整一气。具体到练拳,就是要求头脑中摈除任何思想杂念,未动之前用感觉思维的心理过程,想动作的要领、方法以及动作运行的轨迹,前一动开始以后,随着意动而考虑下一动的开始、发展和结束。

因此“以心行气”绝不是故意努气,而是心意一动“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也就是脑子一想,意为响导气随行。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此乃太极拳内练要义的根本所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是内动带动外形,外形合于内动,由内及外,内外一致。这就是太极拳运动规律的一大特点。内,指的是意气;外,指的是骨肉(形体),也就是身体姿势的变化和四肢动作的屈伸。在封建社会,君王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臣子是听命于君王的。

这样,周期性的进行下去,直至练拳停止。这里充分说明太极拳的一切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动形随,身心合一,如秋风之扫落叶。八十年代中,王培生老师曾“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气君来骨肉臣”作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他说:“外形动作好比是年轻人,心意内气好比是老年人,年轻人是照应老年人的,不能自顾自,想怎么动就怎么动,要时时刻刻听命于老年人的支配和调遣,一点也不能掺杂自己的想法和意思。老年人要往东,他就得往东;老年人要往西,他就得往西;老年人要慢点,他就得慢点;老年人要快点,他就得快点;动作的大小亦复如是。也正因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由静而动,由内及外,全凭心意用功夫,一切动作纯以心意为主、不妄用力为最重要之原则。”所以,也有人诙谐地把太极拳运动说成是“意识体操”。

一、太极拳的意识

练拳时头脑中没有任何思想杂念,未动之前,用感觉思维的心理过程,想动作的要领、方法及动作运行的轨迹。前一动作开始后,随着运动而思考下一动作的开始、发展和结束。这样周期性地进行下去,直至练拳停止。“先在心,后在身”。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识蓄养精神来引导动作。

二、切忌把意识贯注于呼吸或劲力上

如果把意识作为呼吸的途径,想呼就呼,想吸就吸,这样就会出现动作凝滞,不能获得吸则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的较高技击效果。如果把意识放在劲力上,有意识地去用力,就会造成动作僵硬。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周身气阻不通,就会出现病变。所以说:“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以致有气者无力,无气无力者纯刚。”太极拳的意识就是把动作的方法要领潜藏在脑子里,然后通过大脑的感觉思维恰如其分地反映到肢体上。正是“以意领先,先在心,后在身”。太极拳理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意识问题,在太极拳中一切要求以意领先。

三、在太极拳运动中,大脑神经都集中在动作中(意识引导动作),运动神经的兴奋性高并且压倒疾病的神经兴奋性

久而久之练习,机体内病神经的兴奋性被驱逐、被抑制,所以疾病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太极拳运动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神经系统除了有运动感觉机能外,还有所谓营养机能(营养神经),影响机能内的新陈代谢时,调节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营养,对于机体的活动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太极拳治病和健身之所以有显著作用,就是意识与动作相结合的练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刺激和积极的训练,有助于使被疾病兴奋所抑制或衰退的功能重新得到兴奋,从而调节各个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四、从技击意义来说,意识存在与否,关系到双方胜败的生死问题

在练拳时,要有意识地假设与对方准备交手时先至对方,每每在盘架后,全身血藏循环加强,局部皮肤时常有小虫缓缓爬行之感,手指肚有细汗微微渗出。这些现象就是“以意领先,以意运臂,以气贯指”。以意领先的主要作用是使竞技中肢体(接触点)感觉更加灵敏,从而使“后人发,先人至”获得成功。另外,在推手中如果准备发放者的意识深而远,就能准而狠地将对方发放出丈外。然而,具备了一定的身体条件而没有进攻将对方打败的意识,那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太极拳的意识所在是非常重要的。

五、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

先不妨从外因到内因由表及里地建立起意识部位的意识感觉,做一些进行放松的意识练习。例如:甲方对乙方进行语言刺激的意识练习,乙方随意站立,听到甲方的语言,进行自我暗示。甲方用诱导性语言刺激是:两脚开立——两目微闭——两肩放松——两肘放松——手腕五指自然放松——涵胸收腹——臀部内敛——腰胯放松——两膝自然伸直。这样往返1—2次使乙方进入安静状态,并使其有前后摇晃之感,这就达到了周身放松、不偏不倚的目的。在诱导性语言刺激中声音要柔缓,速度要稍慢一些。这样通过外界诱导性语言刺激训练,对自己内意识形成的过程还必须在练拳中逐渐强化,使其形成“自动化”,在懂得了太极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用意识引导动作。

譬如:太极拳预备势是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头正、眼平视,这仅仅是外形的要求。而意识的要求则是从上到下用意识来蓄养精神,下颔微收,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指松如戳地,两臂微微内合,胸肌松弛,不要挺胸努气,能涵胸自能拔背,做到脊背舒展自然腰胯放松,裹裆溜臀,尾闾中正,两膝自然伸直。通过自上而下的意识引导,使其周身放松,轻灵、敏感能力增强。在盘架子过程中,时时处处也能用意识来暗示自己。从身体内来讲,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时刻都在蓄劲,含有技击的意念;从外形来看,动作轻松,变化圆转自如,精神内敛,稳如泰山。盘架子中努力做到有人若无人,无人人打影。相反,如果没有意识的引导,盘架子中就会出现盲练,失掉了拳架中一招一势真正的技击意义,精神萎靡,似如木鸡,动作形式化或动作与意识无关,出现轻飘浮散或是动作僵硬,若牵一发而全身皆动的现象。故此,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全身松开,以意运臂、以气贯指,这样久久练之才能达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也正像拳谚所说“意到则气到,气到劲自到”。因而,练习太极拳从始至终必须思想集中,用意达身不滞心,以心至身,这样不断地强化自己内意识,久而久之,练习自如,意到身到劲自到,粘之则发。

六、太极拳的动作在意识引导下进行,也就是在大脑的支配下活动

怎样才能进一步的加强意识,使其真正符合“意动身随,势势存心揆用意”的练拳原则,我们不妨从动静的两方面来练习。

(一)桩功——站桩。站桩就是没有一招一势的活动形式,是一套固定不动的拳架子。练习时就是从拳路中随意拿出一个动作,摆好姿势,固定不动,用意念指导动作。如“左抱七星”,左臂前伸,右臂轻轻扶按在左臂上,竖顶,胸涵而不缩,扩大胸围,两肩微向内扣呈圆背,溜裹臀部,使力量全部下达到支撑腿上。这时试想是否做到上肢松劲,上体涵胸拔背,上下贯串一气,尾闾中正神贯顶。此时应把意识集中到左臂上,胸中感到豁然宽广,视野扩大,好像胸有成竹,随时都有不粘则罢,一粘即发的思想意识。这样的练习一则提高意识的能力,二则增强了下肢力量,使其在盘架子中周身松沉。

(二)专门性练习。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有它的技击意义,在推手或盘架子中,如果用意浅或丢掉深而远的意识指导,就会出现欲发(放)而发(放)不成,或者只是肤皮蹭痒,打不中敌方,所以要用意养蓄精神意识来引导动作。在初学太极拳时,因为不懂技击的意义和方法,故此要结合套路中的动作培养自己的意识,也就是在未动之前先想动作,随之,运动之后边做边想下一个动作。譬如做倒撵猴时,在未推掌之前,先想推掌动作,随之、再做推掌动作,又在推掌开始时想下一个倒撵猴的动作,由虚到实,由左到右,这样连绵不断地想与做相结合,就把意识与动作结合起来,使意、气、劲三者合而为一。

七、随着动作的熟练,用意也就能逐渐细致起来,随着动作的变化而不断使意识深刻化

用意识指导手臂和各个部位的着力点(接触部位),逐步做到以意运臂。在这个基础上练拳时,要结合技击方法用意,要像拳谚所说:“有人若无人,无人似有人。”进行假设性而含有技击意义的练习,根据技击技术的原理,用意识引导手臂的各个着力点的转换,全神贯注,以意领先,这在太极拳推手中是十分重要的。

太极拳经说:“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这就是说,气的隋性未免还是大,不如意的灵活。意的灵活性究竟有多高呢?可以说几乎可能无穷之大,因为它的隋性几乎可能等于零。所以说太极拳最着重的就是虚实的变化,每一动都要有虚实,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实。虚实的变化都是通过意识的转换,即有意所注者为实,否则为虚,此时之虚并非无气,只是无意而已。

再谈太极拳的“意”的修炼

一、“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本质特征。

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最显著的特点,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却又是最难讲清,最难运用的基本原理。从古到今,所有的太极拳理论无不强调“以意领先”,无不强调“用意”的重要。

目前,就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而言,对于太极拳“用意”问题,还未加深入研习,还未在太极拳体用上能进入用意引动的较高的层次。从某种意义上严格地讲,这些同志还尚未真正进入太极之门。正如当代吴式太极宗师,太极拳技击实战家王培生老师所说:“现在许多人练太极拳懂得了不用拙力,但不足之处是失去了意念,没有意念也就不成其为太极拳了。”打个不太贴切的比喻来说,没有意念的拳架,就像没有灵魂的空壳子,离太极功夫相差甚远。因为没有意念的引导,就会出现盲目的演练,而失掉了拳架一招一式的真正的技击意义。

如何理解“用意”,怎样加强意识,怎样运用意识,怎样训练才能实现“用意不用力”的高超的效果,都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将从几个侧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拳友们交流。

二、要全面理解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

对于“用意不用力”一语,一般人不易理解,如果简单地从字面上狭义地去想,往往会钻死牛角,怎么都想不通。你想呀,除非躺下,没有不用力的动作。打拳、技击,又怎么能不用力呢?

古人云:“法中有诀从何取,解开其理妙如神。”我们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分步骤、分层次地把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深奥道理解剖开来,一一细论,就能比较清晰地理解这个问题。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体、用(推手、散手),实战技击的总的原则,在太极拳的任何姿势或动作中都必须遵循这个基本原则,所以她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征,只有理解并掌握了“用意不用力”这个要诀,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太极拳的大门。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看太极拳是如何贯穿“用意不用力”的。

(一)太极拳正确的身法是用意识贯注而养成的。

打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时都强调不用气力的,而是以“松力、沉气、用意”为主。正确的身法是规范动作的基础和保证。大家知道,太极身法主要有:松肩、沉肘、涵胸、拔背、裹裆、溜臀、松腰、抽胯、顶头悬等九大法则。身法要求必须“立身中正安舒,才能支撑八面,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是说打太极拳要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连成一条,使脊柱要节节松沉又虚虚对准,腰部松沉直立,不可动摇,使身法在任何变换时都保持中正,不偏不倚。这样才有利于内劲发挥,即“气贴背”、“力由脊发”、“主宰于腰”。正确身法的形成,是在懂得太极拳的基础上,用意识引导动作,用心、用意、用神贯注动作的始终。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也是用意引导它的全过程,使身体各部都符合太极拳身法之要求。

比如,太极拳预备式,是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头正,眼平视。这仅仅是外形的要求,而意识的要求则是从上到下用意识来蓄养精神,下颌微收,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松手指如指尖戳地,两臂微微内合,胸肌松弛,不可挺胸弩气,能涵胸自然能拔背,做到脊背舒展自然,腰胯放松,裹裆溜臀,尾闾中正,两膝自然伸直。通过这样自上而下地意识引导,使周身放松,立如平准支撑八面,而做到轻灵圆活,从而保证身法的正确不乖。在盘架子过程中时时处处用意识暗示自己,每个动作都合乎正确的身法。每个动作都是意识引导,意从心中生,我意向何处,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对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各条身法必须一一求对,结合起来,只有一个身法,一处不合,全身都会出毛病。所以心中要永远牢记身法,永不许错,推手、散打虽千变万化,总要保持正确的身法,才能发挥拳技。以意识调控身法,是太极拳用意的基础,又是太极拳永久的话题。即使拳技臻于化境,仍然不能离开此题。只是更熟练,更自然,不期然而然。

(二)虚实转换全为意动。

太极拳最重视虚实的转换,手与足上下配合虚实的变化,手足的进退也必须注意虚实转换,身体重心的变换也是身体各部位虚实的转换。拳谱上讲:“进退须有转换,往返须有折叠”,要“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从而达到虚实转换“内动不令人知”的目的,因敌变化示神奇。如果躯干四肢用力行动,那是绝对不能掩人耳目的,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以转换之法全以意行,正如前辈大师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边。”这种以意动变虚实是太极拳用意的一个重要体现。

当然虚实转换“内动不令人知”的功夫,绝非一日可得的。据当代太极宗师王培生讲,虚实变化意的运行功夫分为四个层次:初步练习虚实转换完全是重心的转移问题;中级阶段的虚实开始与中气结合起来,以意行气也就是变成在意的指挥下中气的转移问题;到高级阶段,在重心和气的方面几乎都可以保持平衡了,只是在心意和劲头方面分虚实;最高层次是意变如神,不期然而然,《谱》云:“不分虚实而自有虚实。”功夫到此,方为最高。所以,太极拳家特别强调虚实变化,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无论体用虚实之变化,皆是通过意识的转换而实现的。王培生语:“有意所注之处即为实,无意之处即为虚。高功夫者虚实变化纯以意行,全无外形可观。这就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奥秘。”

(三)太极拳各种劲法皆由意念活动而产生。

王培生老师传授的太极功法,以天干地支来描述太极拳的阴阳变化。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对应人体穴位,以应太极十三势中的五步(进、退、顾、盼、定),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人体穴位,通过六合六冲之法以应十三势中的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太极功的锻炼都是由意念引导,通过人体窍位的冲合来完成的,太极拳各种劲法完全是通过意念的变动和想象而产生的结果。如:“挤劲”是通过地支中寅与卯相合而产生。重心在右腿时,右弓步左手打挤,就应该意想夹脊穴(卯)与右涌泉穴(寅)相合,挤劲就产生了。熟练地掌握了天干地支要义,便得到了太极十三势之真谛。天干地支要义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限于篇幅不能详论,作者今后将用专稿介绍。本文仅作为太极拳用意的一个方面提出。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用意念引导穴位的冲合来完成的。由此可知太极拳“全凭心意用功夫”一语绝非妄谈。太极拳盘架子时,每一开合要用意念把六合六冲在体内的不断变换完整无遗地进行一遍,这正是打太极拳要慢的重要原因。练时慢,用时会因意动而生法反应骤然,攻防永在人先。

(四)太极拳技击中的以意化劲。

以意化劲是太极拳技击之精髓,掌握了此法,才算得到了太极技击的化劲功夫。吾师王培生先生之所以能成为太极技击实战家,就在于他那神奇的意化劲运用纯熟。与人交手,对方的拳头、手掌无论怎么样挥舞,都打不到他身上。以意化劲,就是用意念的转移化掉对方的劲力。在双方对抗中,对方攻击到我身何处,何处要动,动的要快速灵活,无论对方怎么动,绝不能抵抗,我总是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走,不使对方得到反作用力。主要是用意走劲。比如,对方打我肩,我意用肘;对方打到肘,我意又回到肩;再打到肩时,我意转到腰或膝,或足脚都可以,这样循环无端的变化,即叫做以意化劲法。

一般没有经过太极拳、武术特别训练的人,对于外力打击,必然按条件反射作出反应。如遇对方从高处打来,必用手臂架抵,如遇对方用力推来,立即还手抵抗对顶。这种见招打招、见势打势的攻防手法属于先天自然之能。

太极拳不采取这种手法,太极拳则是用意识的训练克服先天的“条件反射”作用,不顶不架,用特有的引进落空手法与对方竞技格斗,化引拿发。太极拳的以意化力最为神奇。《拳谱》云:“人刚我柔谓之走”,即无论对方进攻的力大力小,都把它看作“刚”,绝不要抵抗,而要柔化沾连,以意化之。

(五)太极拳术如战术,运用之妙全在一心。

技击竞技格斗如同打仗一样,以智取为主,太极拳讲究攻其不备,袭其不意,避实击虚,以实力为后盾,以计谋为先导。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文章不必细谈。

三、关于“用意不用力”的训练。

太极用意如何训练?太极宗师王培生先生明确指出,要真正学会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功夫,只练套路还不行,走架之后,还要练定步推手,活步推手,散打,最后还要老师喂劲等等,掌握了用意不用力的方法,再学会听劲、懂劲,然后才能逐渐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终至“从心所欲”的高深境界。

太极拳所要求的“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识蓄养精神来引导动作,说起容易做到难,必须经过长期的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意动身随”,“意到身到劲自到”,沾之则发的效果。太极拳“用意”之训练,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大体上分四个阶段:

1、“以意领先,先在心后在身”的初步训练。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太极拳动作是“先在心后在身”,这是太极拳用意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也包括由浅入深的几个层次。

初学者刚刚学习套路,还不懂得技击意义和方法。只能是先结合套路中的动作培养自己的意识。太极拳的意识就是把动作的方法要领,潜藏在脑子里,然后通过大脑的感觉思维恰如其分地反映到肢体上。在盘拳走架时,对每个动作,在未动之前要先想动作的方法要领,动作所经过的路线,到达的位置,想好了再行动,随之运动之后,边做边想下一个动作,连绵不断地想与做相结合,也就是把动作与意识结合起来,使意气劲三者合而为一。

2、第二步“以意运臂”的训练。

太极拳套路打熟之后,随着动作的熟练,用意应逐步细致,随着动作的变化而不断使意识深刻化,用意识指导手臂和各部位着力点(接触部位),逐步做到“以意运臂”。也就是根据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把我们的想象运用到动作中去。运动时应当是用意越多用力越少,即使是极轻微的一动一静也不能例外,这样连续不断利用想象力,使动作越练越细致。以意运臂,关键在于一个“轻”字,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动作轻灵才能达到用意不用力。体内因全身各关窍松开,经络畅通,而真气运行无阻。久久练之就能达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以意运臂,以气贯指”。

3、假设性含技击意义的练习。

经过老师的拆着说手之后,练习者初步懂得太极拳套路中每一招式每一动作的技击意义,这时便进入了结合技击方法用意的阶段。在盘架时要“无人似有人”,根据技击原理,用意识引导动作,假设在与人交手,想象手臂各着力点的转换,全神贯注,以意领先。这一训练阶段,在太极拳运动中十分重要。

在盘架子的整个过程中,时时处处用意识暗示自己,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时刻都能在蓄劲,含有技击的意念,努力做到无人似有人,意动人打影。从外形上看必然是动作轻松,变化圆转自如,精神内敛,稳如泰山。

盘拳时,身体各部位无论何处,触之即被弹出。常听人说,在打拳时,突然有人跑来撞到自己身上,自己被撞毫无动摇,而对方反倒跌个跟斗。这就是拳谱所说的“粘之则发”、“犯者立仆”。所以用意训练,要求练拳时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意识,使用意之效应得逐步巩固与提高,行功用意运气自如,练至“意到身到劲自到,粘之则发”。所以练习太极拳从始至终必须思想集中,用意正身,心中有假设之敌情。

4、推手实战中的用意训练。

太极推手用之四要:“化”“打”“拿”“发”。在推手中如能正确地发挥“引进落空”、“乘势借力”、“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就可以将对方干脆利落地发出去。这都需要用意训练。发劲之前要有拿,在拿之前要有引。意思是说,先用引诱之法,使对方的重心出于体外,处于不稳之态,或发呆之际,正好顺其倾斜之趋势施用拿,把对方的活关节管死,叫他跑不掉。关键在于掌握“接触点和意念”,要同时达到你所想的地方(肩、肘、腰等处),一定要准确。意念不可移动才能管得严。发放之时,意在领先,目光随之转换,身、手、步随。如欲将人发远,则眼远视,发高则高视,控制对方劲路以何手为主,则目光需视何处,目光决不可与动向有偏差。要立身中正,切不可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手脚前去时,腰部朝后微微一挺,同时要松胯提膝(这时只是用意一想),推手要训练意形相连不断,将欲发放,步须暗进,胜在进步,败在退步,手法、步法、身法必须要配合协调一致。发劲时,身、手、步和眼神必须一齐俱到。在推手中运化中要运用折叠之术、转换之法。“粘连黏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舍己从人”,而逐步克服“顶”、“匾”、“丢”、“抗”之病。打轮极熟练,有了“懂劲”功夫之后,方进入“问答”与造势之阶段,进而散手技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全凭心意用功夫。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

四、“用意”训练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对于太极拳的“用意”,往往会出现两个误区,一是过分强调意的运用而忽视了动作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形体的训练;二是不适当地强调呼吸的配合而造成动作的迟滞。

(一)正确的姿势是用意的基础,“用意”决不可忽视形体训练。

有些人听了拳谚中有“内家拳意气为上,不重外面”,“太极拳重意不重形”的说法,在练拳时就不重视形体训练了,对拳的姿势也不讲究了,这是完全错误的,必然误入歧途走弯路。

太极拳重意不重形,指的是练拳至上乘功夫,在技击中以用意为主,而不再强调动作之外形,真正的高功夫者与人交手,“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沾之即发。你还没看清他的动作,对方早被打出去了。

初学者练拳必先由外形入手,切不可忽视拳架姿势的准确性,盘架子动作要工整到位,姿势正确。要明规矩而循规矩。要知道正确的姿势是用意的可靠保障。艺臻上乘之后,即可脱规矩而合规矩,这是学拳所应固有的正确程序,舍此无他径可走。太极高手,动则为法,怎么做都对,怎么做都有,“凡此皆是意,不在外边”。这才是太极拳“重意不重形”的全面准确的含义,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太极功夫。

(二)尚气则滞,用力则僵。

一般地说来,初学者在“用意”的训练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意识贯注到呼吸和劲力上。按照正确的教学程序,初学太极拳的人,不能马上就结合到气,只能是先搞身体运动,把姿势摆正确,把动作练熟,达到“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拳谱》要求的是“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然而,实际上很多人都急于把动作与呼吸结合,而误入歧途走了弯路。因为,如果把意识贯注到呼吸上,想呼则呼,想吸就吸,这样就会出现动作的迟重凝滞,从而不能获得“吸则拿得起人,呼则放得人出”的技击效果。如果把意识放到劲力上,有意识地去用力,就造成肢体的僵硬,使得周身气阻,经络不通。从中医理论看,这种情况就会出现病变,绝对得不到健身之效果。在技击上,身体出现僵硬之时,就是挨打之时,所以古代先贤谆谆告诫:“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太极拳一切动作都要“先在心,后在身”,以意领先。在加强意识训练时,必须牢记两个“不可”的古训,才能使太极拳技术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热点内容
按劳动法工资怎么算的 发布:2024-11-16 21:33:30 浏览:158
刑诉应当法律援助的对象 发布:2024-11-16 21:25:37 浏览:118
2011年社会保险费法 发布:2024-11-16 21:09:42 浏览:252
司法局开展民法典赠书仪式 发布:2024-11-16 21:07:53 浏览:196
劳动法做六休一 发布:2024-11-16 20:54:10 浏览:238
党内法规的自查报告 发布:2024-11-16 20:29:18 浏览:433
安装空调法律法规 发布:2024-11-16 18:25:45 浏览:725
安徽当涂法律咨询 发布:2024-11-16 18:00:21 浏览:201
法规教育课件 发布:2024-11-16 17:52:09 浏览:183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发布:2024-11-16 17:51:28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