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提升司法公信

提升司法公信

发布时间: 2022-08-16 10:58:48

㈠ 保证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是确保什么

您好,保证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是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专和检察权的制度。

2014年10月30日,国属新办举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重大意义等情况发布会。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决定》的第四部分“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中提出六个方面的改革要求。

一是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二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三是推进严格司法。

四是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五是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六是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㈡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司法公信力

司法,是维护社会来公平正义的最自后防线。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和灵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监督机关,法律监督贯穿整个司法程序,只有严格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才能对依法治国和国家法治建设更有信心。
要紧紧围绕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切实提升检察机关自身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司法水平。
要公正司法,就必须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加强侦查监督、诉讼监督、民行监督和监所监督职能,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㈢ 浅谈基层法院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司法权的客观需要,是裁判过程和裁判结果得到民众充分信赖、尊重与认同的高度反映,体现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充分信任与尊重,包括对司法主体的充分信任与尊重,对司法过程的充分信赖与认同,对司法裁判的自觉服从与执行。对法院而言,人们关注的司法公信力主要是针对人民法院的司法行为,集中表现在通过裁判向社会公开。基层人民法院同人民群众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密,是人民法院服务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窗口,是落实司法为民的主渠道。基层人民法院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司法活动中 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的形象和司法公信度。那么,面对群众诉求,基层人民法院该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呢?笔者认为: 一、加强法官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人民法院要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法官队伍是前提。笔者认为素质过硬的法官队伍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思想、指导实践;二是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原则并付诸实践;三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改革创新,司法为民,能动司法;四是要加强人民法院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体系,促进法官的队伍建设。五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真正做到“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切实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 基层法院的法官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其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很少,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法律专业教育,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笔者认为,首先要抓学历教育。要落实措施,积极鼓励干警在职参加学历教育,提高队伍学历层次和司法考试通过率,从而为建设一支高素质法官队伍奠定良好基础。二是积极组织干警参加上级法院举办的各类培训。这类培训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带有较强的指导性。三是以文化树院,积极创建学习型法院。把文化建设融入法院各项工作之中,通过精神文化的引领、行为文化的规范、制度文化的约束和物质文化的展现,使法院文化建设与法院各项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以健康向上的法院文化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塑造人,陶冶法官情操,提高法官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 三、依法履行审判职责, 始终抓好审判第一要务。 审判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点,是第一要务,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必须忠实履行完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化解矛盾纷争,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公正与效率是审判工作永恒的主题,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是审判工作的生命和灵魂,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社会公众对法院工作的希冀与期盼,同时也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努力提高办案质量,确保司法公正与高效,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法院应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与效率,让社会公众相信法院是值得信赖的。 四、解决执行难问题,努力维护司法权威。 执行既是落实裁判文书的法律效果,也是实现裁判文书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裁判文书是否被有效执行,直接影响到司法公信力的大小。目前,基层人民法院 “执行难”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执行能力,兑现裁判文书确定的利益,落实司法为民,维护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笔者认为,解决执行难的关键一是要继续完善相关的执行法律保障机制,从立法上规范和保障执行工作;二是要加强执行队伍,加强执行装备,改善执行条件,增强执行能力。三是要完善执行流程管理,规范执行行为,加大执行力度,确保高效执行。四是执行工作中,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五、做好判后答疑及案件定期回访工作,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判后答疑是人民法院为帮助当事人正确理解判决、裁定内容以及从法律上正确把握和对待裁判结果,针对当事人就认定证据、适用法律等方面提出的疑问,采取由原承办法官进行答疑的一种司法便民措施。从字面上看,答疑的时间应是在判决后,但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能动司法,将法律效果最大化,承办法官要以“第一时间”答疑为原则,在宣判后或当事人产生疑问时第一时间对当事人进行释疑解惑,详细说明裁判所依据的事实和法律,使当事人理解裁判内容,做好服判息诉工作。该项工作,能够促进当事人息诉服判,从源头上化解涉诉信访。案件定期回访,是指将所有案件的当事人都纳入定期回访的范围,及时了解案件的履行情况及当事人的新思想、新诉求。笔者所在的庭室,坚持实行上述两项措施,多年来无上访案件发生,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形象系于公正,法威存乎民心。”,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威存在的基础,也是司法生命延续的保障,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地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然而,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基层法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法律定会为人民谋福祉! 鹤岗市南山区人民法院 刘亚莹

㈣ 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至少三次提到了法律的权威问题,其中第二次更把司法权威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目标和特征。年初以来在在开创我省法院工作新局面的活动中,张文显院长曾多次指出,“要密切关注以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为目标的司法改革的进程,坚持‘公正与效率’的法院工作主题,以公正和效率赢得权威,以权威保障公正和效率”深刻阐述了司法权威与法院工作的关系。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某些语言环境当中两者的含义基本相同。针对现阶段的法院工作而言,树立司法权威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提高法院司法公信力来实现的。结合目前法院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所面临的实现任务是如何在短时期内切实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从而为真正实现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司法公信力这一概念具有两个维度:“一是信用的维度,即司法机关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另一个是信任的维度,即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程度”,而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主要是在“公众信任程度”这一语义下使用司法公信力一词的,即“公司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对司法主体、司法程序、司法运作过程和司法裁判的尊重和认同,是司法在公众心目中所建立的信服状态”。是我们法院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我们需要面对客观现实,透视司法现状与公众需求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出快速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具体方案。 一、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实状况 事实上无论我们从哪一个载体中获得关于司法公信力的信息,最初都源自各种评价主体同法院打交道的经历,从当事人而言他们是程序和实体的亲历者,从相关利益方而言他们是公平与否的感知者,从社会舆论方的角度他们是公信力评判的参与者,总之他们都是对于自己同法律、法院、法官的接触交往中形成公信力判断的。也就是说,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高低是于法院的日常工作分不开的,我们需要从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来重新审视公信力问题。目前我们法院的整体司法公信力不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法官的职业形象受到质疑。以四川省为例,四川高院曾就法院公信力问题展开过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当事人受访者对法官的职业形象评价一般,其中作出负面评价的接近两成,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个别法官违法违纪对法官整体形象的影响最为恶劣。这个调查结果对于法院整体而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当看到,目前我们法官队伍在整体结构上仍然是经验型多于知识型,这同我们建立知识型与经验型结合的法院队伍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法官这一职业社会地位还不高,法官自身的职业荣耀感还不强。 (二)裁判的公正性受到质疑。由于法官的司法能力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因而有些裁判还存着认定事实不准、说理论证不清、责任划分不明的现象,困扰法官多年的执行难问题仍然很尖锐,信访问题一直不容忽视。另外,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说情风、干预风也侵蚀着法官良知,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不信任。 (三)程序的公信力受到质疑。突出表现在,各级法院中超审限案件仍然存在,严重影响法院的声望;法官驾驭庭审能力不强,庭审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回重审案件过多,增加当事人诉累;“暗厢操作”依然存在,审判公开仍需进一步加强;法官与律师的交往还很普遍等,这些现象表明我们离程序公正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二、造成法院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原因 (一)法官素质不高是造成法官职业公信力偏低的根本原因。法官是法律的实施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法律的尊严,法官形象在很多场合就是法院形象的具体化。在西方有这样一句法谚:“仅次于上帝完美的人就是法官”,生动地表明了社会公众对于法官这一职业的崇高期待。“打铁先要自身硬”,现阶段造成司法公信力不高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的问题,因此解决法官素质问题始终成为我们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制度因素是影响司法公信力的客观原因。在各种现实制度当中,司法行政化倾向对于司法公信力的影响最大。这种行政化倾向既有来自法院外部的,如对于法院的行政化功能定位、对于法院人、财、物的行政化管理、以及法官职业的行政化倾向等,还有来自于法院内部的,如法官职能的行政化、干部管理的行政科层制、以及各种内部行政审批制度等。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都认识到司法独立的重要性,从某种角度上看司法权的本质是一种由法官代表国家行使的判断权,而缺乏体制独立保障的判断权是很难最终获得公众信服的。 (三)公众认知不够是影响司法公信力的社会主观原因。漫长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一种以人治思想为基础的法律文化,无论是“德主刑辅”,还是“礼法并用”,其中蕴含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优位的法律观。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出现纠纷后诉讼往往是其最后采取的不得以的手段,即使进入诉讼更多的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托关系、找熟人,而一旦败诉有的人便会四处告状、长年上访,有的则寄希望于找到“大官”为自己鸣不平,这种“清天情结”的背后隐藏着浓厚的官本位思维定式。目前公众对于法院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很多人对于近几年法院在司法改革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法院各项工作的进展并不了解,他们只是凭借一些个案的报道或是传闻便产生了对司法公信力的质疑,这一点对于我们省法院而言更为突出。 (一)建立高素质法官队伍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基础。从长远角度看,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法官队伍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也是司法回应民众信任和期待从而提高司法共信力的核心内容。首先,通过严格的法官选任制度,让优秀的法律人才充实到法官队伍。目前许多基层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法官老龄化、年龄断层等现象,人才外流则是各个法院都要面对的问题。只有把法官队伍塑造成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法官职业的荣耀感才有可能随之产生。其次,通过科学的法官管理制度,实现法官队伍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符合法官职业特点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仅要让优秀的法官能够脱颖而出,而且要激发法官团队的整体合力。再次,要以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树立公正廉洁的良好公众形象。提高司法公信力不仅是法院的工作目标,更是每个法官的职责所在。霍姆斯在《普通法》一书中的格言“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更是在强调由法官经验积累而成的一个个判例对于整个普通法系的重要性。对当事人而言,“张法官”、“李法官”都代表着全体法官、代表着法院甚至是法律,因而我们每位法官都应树立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团队意识,把提高司法公信力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从这一点上看,法官的队伍建设不仅应是自上而下的,也应当是自下而上的。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建学习型法院、培养研究型法官”活动,为每位法官实现“内增实力,外树形象”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的平台。 (二)提高司法能力水平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目前我们主要是通过建立公正高效的司法制度来实现司法能力水平的提高的,其中这样几项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到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建设。第一,强化审判公开。在支撑司法权公正高效运行的各项制度中公开审判无疑具有核心的地位。“正义不但要伸张,而且必须以看得见的方式伸张。”事实上公开审判制度中的每一小步改革,往往都能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强大动力。我们在诸如提高开庭率、证据认证公开、审委会参与公开审理、案件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等许多方面还可以进行许多大胆的探索性工作。第二、提高审判质量与效率。“从权力运行的角度,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在其运行的过程中以其主体、制度、组织、结构、功能、程序、公正结果承载的获得公众信任的资格和能力。”从这一点分析司法公信力的高低取决于我们是否为公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司法产品。评价审判质量效率的标准有很多,但有两个标准是核心的:一个是结果公正标准,另一个是程序合法标准。为此我们应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法院工作的生命线,全面提高审判质量与效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第三、建立科学的审判管理机制。目前将法院的管理细分为审判管理与司法行政管理已基本成为共识,强化审判管理已成为各级法院提高审判质量的有力手段。借助于审判质量与效率评估体系的管理功能,使我们能够建立起法院内部的案件流程管理体系、上下级法院间质量评查体系,通过科学的管理促进司法能力的提高。 (三)把司法改革作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目前我们民主法制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司法活动是依照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宣示法律公正的过程,公众主要是通过司法制度的整体设计和具体运作来感知和认识司法的,因此司法改革能够起到提升司法权威、提高公司公信力的作用。首先,健全审判独立制度,探索符合审判规律和法官思维规律的审判运行体制,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合议庭、庭长、主管院长、审委会的各项职能,调动全体法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实现权力行使与监督制约的统一,建立责权明晰的审判责任制度也能够成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深层动力。其次,通过增强司法权威的相关改革,例如适当扩大法院对于行政行为审查的范围、建立严格和庄严的法庭仪式、加强对法庭秩序的维护等,达到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客观效果。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司法权威又称为司法尊严,一般被理解为“司法机关应当享有的权威及公信力,它是司法能够有效运行,并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与司法公信力所强调的公众信任和信用这两个实然意义的维度不同,司法权威往往更强调司法机关在国家机构运行体制中的地位,它与司法公信力的最大区别是其所具有的应然意义的维度,我们更多是把司法权威作为一种目标指示性词语来使用的。应当说,没有司法公信力的实现就没有司法权威的实现,司法公信力建设是实现司法权威的主要途径,司法公信力的强弱是司法权威是否实现的主要参数。 (四)通过优化司法环境来保障司法公信力建设。从表面上看,个别司法不公现象无疑是我们法院面临的司法公信力建设中的最大障碍。而从法院外部的司法环境来看,如何提高法院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理顺法院与党委、人大、政府等的关系。无论从党的先进性还是代议制的角度,党委和人大的意见都属于广义的公众信任的范畴,他们有权代表人民群众对于司法公信力做出直接评价,因此“党管司法”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时,我们也要尽量争取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对于法院工作独立性、专业性的理解,以赢得他们对于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尊重,共同维护法律的权威。其次,规范法院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在西方国家中,媒体一般被认为是继国家、政府、法院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我们要在坚持客观真实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媒体监督原则的同时,畅通各种新闻监督渠道,防止不当报道造成法院工作的被动。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把媒体作为外树形象的窗口。再次,营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氛围。从增强公众对司法的认知入手,使他们能够了解诉讼程序的基本要求及风险、尊重司法裁判的既判力,从而降低社会纠纷解决的成本,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的对抗性因素,最终让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信任司法,自觉维护司法权威,为司法公信力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总之,我们应始牢记我们的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我们的法官是人民的法官,我们提高司法公信力就是为了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也是为了实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从树立司法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角度,还是从树立全社会对法律的共同信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角度,我们法院、法官与社会公众的法治理想和目标都是一致的。(作者单位: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第1页共1页

㈤ 基层法院如何获取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正能量

究其根源,司法公信力既是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也是司法对公众的说服度,折射的是法院和法官的队伍形象,是司法行为的衡量标尺,是裁判过程和结果得到民众的认可程度。但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对司法的期望值过高、法官素质的局限性和司法环境不佳等现象,严重挑战了基层法院的司法公信力。那么基层法院应该如何获取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正能量呢?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给我们指明了道路:“要从破解影响司法公正、损害司法公信的难题入手,从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入手,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工作,实现法院工作的新发展。”
一是让司法理念启动正能量,界定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理念基础。法院的职能是裁判争端,但却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矛盾,许多涉及利益调整的矛盾纠纷需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综合调控,不宜进入司法程序。因此,法院要找准职能定位,严把立案关,防止不属于法院解决范围的纠纷进入诉讼领域;同时对进入司法审判渠道的案件,要着力构建大调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特点,将诉讼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解与行政调解相互衔接融合,实现通过调解工作平息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让司法主体传递正能量,夯实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队伍基础。强化素质是前提,按照建设学习型法院的要求,妥善处理工学矛盾,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学习常态机制,提高干警政治业务水平;改进司法作风是关键,把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与“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干警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使亲民、爱民、为民成为干警的自觉行动;保持廉洁是根本,坚持不懈地加强司法廉洁教育,建立干警廉政档案,及时通报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例,教育干警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接受监督是保障,强化“监督就是爱护,监督就是支持,监督就是帮助”的意识,拓宽接受监督的渠道,创新接受监督的形式,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和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真正做到阳光司法。
三是让司法行为充满正能量,规范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机制基础。司法行为在法院审理的每一起案件中得到彰显,法院要实现对当事人诉讼权益的保障,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高效的司法行为。司法公开即法院对于立案、庭审、执行、听证、裁判文书、审判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审务事项,按照依法、及时、全面、有效的要求,向社会最大范围地公开,最大限度地释疑解惑,引导当事人行使好诉讼权利。如近年来,法院推行的庭审直播、裁判文书上网、法院公众开放日等都有效拓展了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和形象公正。具体来讲,从实体上要做到案件事实清楚、定案证据确凿、适用法律准确、裁决结果适当;从程序上要做到案件的受理、审判到执行的全过程依法进行,尊重和保证诉讼当事人受到公正对待,确保当事人充分地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从形象上要做到保持言论和行动的公正形象,努力做到公允不偏私。“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司法高效即法院在审执案件时要加强审判流程管理,推行个案的动态监控,落实审限预警机制,督促法官限期结案,提高效率。
四是让司法环境释放正能量,优化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民意基础。好的司法环境来源于法院工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法院首先要敢于排除地方党政机关或者地方利益团体对法院工作的不正当干扰,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确保司法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要正确引导新闻报道,理性对待和正确接受媒体监督,保持司法权威和亲和力之间的必要平衡,防止不适当的舆论压力给司法办案带来负面影响;最后,法院要通过执法办案、司法宣传和普法教育等方式,充分发挥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示范功能,让司法既判力的权威得以潜移默化。
诚信立身,公信立院,任重道远!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根本之所,是法院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动态、均衡的信任和互相评价。在呼唤建设诚信社会的今天,我们惟有不断解决司法过程中出现的影响法院公信力的各种问题,给群众一种看得见的正义,才能成为司法公信力的构筑者和引领者!

㈥ 如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提升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
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检察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免职、降级等处分。
(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切实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加大对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诉行为的惩治力度。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完善审级制度,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解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完善对涉及公民人身、财产权益的行政强制措施实行司法监督制度。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应该督促其纠正。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㈦ 如何推进司法为民和公正司法公平公信

推进司法公开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推进司法公开工作的目标要求。

司法公开是我国宪法和三大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应当作为法院的中心工作来抓。要清醒认识现阶段推进司法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司法公开理念,从认识上彻底理解、认同司法公开。在此基础上,应当准确把握推进司法公开工作的目标要求:要以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的新要求、新期待为动力,以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为重点,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以更高的标准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全面提升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水平,促进法院工作科学发展。

(二)重点推进,促进司法公开推进工作向纵深发展。


第一,在司法公开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均衡发展上下功夫。应推进审判流程公开,及时告知当事人案件受理情况、开庭信息、保全措施及其他重大程序性事项,严格执行公开宣判制度,建立健全听证公开工作制度和案件信息同步查询系统。应推进裁判文书公开,明确裁判文书公开范围,强化裁判文书说理公开,扩展裁判文书公开渠道,推动裁判文书数据库建设,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工作,完善公众查阅裁判文书制度。应推进执行信息公开,及时公开案件强制执行措施、评估拍卖信息以及不履行法律义务的被执行人信息,不断完善执行案件信息查询系统。

第二,在司法公开形式与载体的丰富和创新上下功夫。应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实时性的司法公开平台,向社会公众和当事人全面公开法院工作和案件信息。应推进诉讼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功能,及时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指导。应加强司法公开信息化建设,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司法公开的拓展。应建立丰富完善的白皮书制度,全面细致地向社会展示法院各项工作成果,发现的问题及司法建议。

㈧ 保证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是确保 什么

您好,保证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是完善确保依法独立版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权检察权的制度。

2014年10月30日,国新办举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重大意义等情况发布会。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决定》的第四部分“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中提出六个方面的改革要求。

一是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二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三是推进严格司法。

四是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五是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六是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㈨ 法官应提高哪些素质以提升司法公信力

法官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品行修养两大重要部分。
深厚的法学理论水平、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出色的庭审驾驭能力等业务素质是法官的必备才能,是法官运用法律维护公正的前提条件。
品行修养就是修身养性,就是要修正、调整自己不好的行为,塑造培育良好的品行。法官除了精通法律,依法办案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良知,要有一种内在的法制精神和人格魅力来支撑自己,影响和感化社会。因此,业务素质与品行修养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只有并驾齐驱、共同推进,才能使法官在案件审理中不偏不倚、公正中立,从而提升司法公信力。

业务素质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内生动力”。第一,潜心“修内功”。法官应不断加强学习,注重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做到正确无误地分析法律、适用法律,对每个案件都能辨法析理,真正让当事人胜败皆服,案结事了。要及时组织法官深入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开展“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业务交流研讨、庭审观摩、精品案件评选等活动,提高法官业务素养和驾驭庭审能力,让每位法官成为“业务型”法律专家。第二,落实“传帮带”。健全完善“青年法官导师制”、“庭长示范制”等工作机制,由资深、优秀的法官对青年法官实行一对一的帮助、传授和带领,充分发挥老法官的指导作用,通过庭前指导、庭审讲评、庭后点评等举措,为青年法官从事审判工作把好关、指好路,使青年法官可以更快地进入法官角色,丰富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审判工作中。第三,抓好“两评查”。裁判文书和庭审活动的好坏直接反映一名法官的司法水平高低。当前,要以“两评查”活动为契机,通过评查找差距、补短板,把履行岗位职责与提升司法能力有机统一起来。要全员参与、突出重点,在确保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基层法官、青年法官身上,通过评查帮助他们找准薄弱环节,强化业务训练,尽快提高审判业务能力。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把着力点放在查找司法能力的薄弱环节、找准审判质量存在的问题上,放在强化审判技能训练、推进司法能力建设上。

品行修养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隐形翅膀”。首先,要以健全的制度约束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制度,把职业道德教育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主题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对干警的约束,不仅要加强工作期间的管理,同时也要加强八小时外的管理,保证法官在工作期间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在八小时外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其次,要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先进典型是其他法官的价值指引,也是努力方向,更是引领全体法官爱岗敬业的标杆。要以学习先进典型为契机,以不断提升审判质效为目的,立足自身实际,切实对照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以学习典型努力砥砺思想品质,以学习典型切实激发学习热情,以学习典型不断营造良好氛围,在平凡的审判工作岗位上,以实际行动树立人民法官的形象。再次,要以优秀的文化陶冶人。要从环境熏陶入手,寓深于浅,充分利用院落、楼道建成各类主题鲜明的文化长廊,开放电子阅览室、院史室和荣誉室等设施,让干警在办公楼内举目抬头都能学习,提升文化品位。从凝聚士气着眼,采取理论研讨、例会培训、法官宣誓、典型示范等措施,引导干警规范司法行为,坚持廉洁自律,不断强化对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和实践认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维护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责任所在,而着重提高法官素质、强化审判质效、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内生动力”插上“隐形的翅膀”,才能造就出学养深厚、经验丰富、品行高尚的法官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称许与信赖,才能维护并提升公众对司法裁判的公信力。

㈩ 司法公信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前提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什么

司法公信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前提,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司法公信是社会诚信的基本保障,是指在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司法权,裁判过程和裁判结果得到民众充分信赖、尊重与认同。重点围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司法公开、加强司法工作监督和司法执法能力建设等领域,加强诚信建设,促进司法公正。

司法公信力不仅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保证,而且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要以司法公开为原则,着力建立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执法人员信誉,进一步加强司法,检察,警察,监狱(办公室)事务的公开度,因此以促进司法公正和增强公众信任。

司法公正是宪法法律对法院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核心价值目标,也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和基础。增强司法公信力,首先离不开通过履行审判执行职责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并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只有实实在在地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民众才信服司法裁判,信赖人民法院,司法才有公信力可言。

热点内容
公司注销法律依据 发布:2025-01-16 03:02:42 浏览:282
高级人民法院书记员 发布:2025-01-16 02:54:26 浏览:441
劳动法对合同工的工龄计算 发布:2025-01-16 02:53:53 浏览:117
法治文化道德 发布:2025-01-16 01:26:16 浏览:733
网络法院宣判 发布:2025-01-16 01:20:30 浏览:721
十八届四中全会一手抓法治 发布:2025-01-16 01:11:56 浏览:457
孙斌律师 发布:2025-01-16 01:06:55 浏览:432
法院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发布:2025-01-16 01:04:02 浏览:158
鸡情法院 发布:2025-01-16 00:07:58 浏览:104
杨文案交法院 发布:2025-01-15 23:26:41 浏览: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