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过度参与司法

过度参与司法

发布时间: 2022-08-21 20:47:35

Ⅰ 如何认定对司法活动的不正当干预

利用言语、职权等对参与司法审判的当事人造成可能影响审判结果的干预均可以被认为是不正当干预司法。

Ⅱ 如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针对不问层级司法部门之间的行政化管理倾向,以及一些地方出现的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报告案件处理等现象,明确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层级的司法部门之间要逐步回归原本意义上的审级关系,解决行政权制约审判权、审判不独立问题。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积极探索司法公开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司法行为。人民法院实行六项公开,将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向社会公开。推进阳光司法工程,加强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建设,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让审判流程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接受公众的检阅,倒逼裁判文书做到事实清、依据足、说理透。人民检察院实行检务公开,对不起诉案件、刑事申诉案件依法实行公开审查、公开听证、公开答复。公安机关实行警务公开,推出刑事案件立案和破案回告、消防事故责任公开认定、交通事故公开处理等制度。针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审理程序透明度不够高、“重罪多减、轻罪少减”规定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等问题,建立减刑、假释审理程序公开制度,严格重大刑事罪犯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完善刑罚执行监督机制,使刑罚的执行具有更高公信力。针对一些地方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合而不议”,人民监督员民意代表性不足和检察机关过度主导等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真正使之成为司法机关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和监督司法活动的重要举措,更好地直接体现司法民主。

Ⅲ 是干扰司法审判,还是阻碍舆论监督

是干扰司法审判,还是阻碍舆论监督,其判断的标准在于,在宏场法治精神和公平正义精神的前提下,把握好适度原则,以适度为衡量标准。司法过度阻碍则是阻碍舆论监督,舆论缺失了法治精神过度行为而障碍了司法公正则是干扰司法审判。

公平正义是法律的基本精神,人民法院应该努力把每一个案件都打造成赢得群众信任、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品案、铁案,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也是我们共同的利益所在。

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用法律的尺度,认真负责谨慎地发表自己对某一案件的看法,这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而任何背离法律准绳的声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法律的尊严。

法官不受任何影响和干扰依法办案,是神圣职责;以自己的言行支持法院依法办案,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近来,互联网上经常有一些为犯罪嫌疑人开脱,或提前“定罪”的现象,有的甚至舆论一边倒,来势汹汹。这种试图以“舆论审判”来影响甚至左右司法审判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于“舆论审判”和司法审判关系的深思。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实现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动司法改革和公正司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武器越锐利,用起来就越要当心。舆论表达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难免产生一些消极的东西,这些消极的东西如果影响了司法人员对案件的正确判断,就必然影响司法公正。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法院独立办案,不仅不能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影响,同样也不应该受“舆论审判”的影响。法治社会不仅要求审判的公正,更要求对司法权威的维护。法官不受任何影响和干扰,依法办案,是神圣职责;以自己的言行支持法院依法办案,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公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是社会的进步,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积极成果。要努力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首先,需要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少一些偏激义愤,多一些成熟理性;其次,要引导公众用法律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网上的言论在推动民主法治建设中更多更好地发挥“正能量”;第三,进一步加大司法公开的力度,公开也是有力的舆论导向。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暂行办法,通过及时公开公众关心的司法信息,不仅可以让公众有机会和途径了解结果的由来,将正义以公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而且可以防止独立公正审判受其他因素所左右。

人民法院要在密切关注司法舆情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宽容对待,既不能对舆情无动于衷,也不能为舆情所左右,影响对案件的依法独立公正审判。

公平正义是法律的基本精神,人民法院应该努力把每一个案件都打造成赢得群众信任、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品案、铁案,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也是我们共同的利益所在。

Ⅳ 怎么申请过度医疗司法鉴定

法律分析:申请医疗事故鉴定需要的程序是:

1.申请: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应当提出书面申请。

2.受理: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3.移送: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有关材料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4.提交相关鉴定材料。

5.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会。

6.形成鉴定意见并且送达鉴定意见书。

法律依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

第十四条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对委托鉴定事项、鉴定材料等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鉴定用途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能够满足鉴定需要的,应当受理。对于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不能满足鉴定需要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经补充后能够满足鉴定需要的,应当受理。

第二十八条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自司法鉴定委托书生效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鉴定。鉴定事项涉及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或者鉴定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完成鉴定的时限可以延长,延长时限一般不得超过三十个工作日。鉴定时限延长的,应当及时告知委托人。司法鉴定机构与委托人对鉴定时限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在鉴定过程中补充或者重新提取鉴定材料所需的时间,不计入鉴定时限。

Ⅳ 我国举证制度是怎么规定的

一、《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此规定既然适用于民事诉讼的全部过程,那么当事人不仅在审判过程中,负有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的义务,在执行程序中同样负有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的义务,即执行举证义务。《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采取本法第二百二十一条、第二百二十二条、第二百二十三条之规定的执行措施后,被执行人仍不能偿还债务的,应当继续履行义务。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可以随时请求人民法院执行。”该条规定中,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随时请求人民法院执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申请执行人向人民法院举证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过程。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二十八条规定:“申请执行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其所了解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及线索,被执行人必须如实向人民法院报告其财产状况。”该条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申请人向人民法院举证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及财产线索和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举证自己的履行能力是一项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若干规定》规定以下几种执行程序中的举证形式:1、关于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时的举证责任。《若干规定》第20条规定:“申请执行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下列文件和证件:申请执行文书;生效法律文书副本;申请执行人的身份证明;继承人或权利承受人申请执行的,应当提交继承或承受权利的证明文件;其他应当提交的文件或证件。”也就是说,债权人申请执行时,应当就其主体适格、执行依据合法有效等承担举证责任,否则根据该规定第18条的精神,法院将不予立案执行。2、关于申请执行人在执行过程中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或线索的举证责任。《若干规定》第28条规定,申请执行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其所了解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或线索。3、关于被执行人提供财产状况时的举证责任。《若干规定》第28条规定,被执行人必须如实向人民法院报告其财产状况。4关于案外人提出异议时的举证责任。《若干规定》第70条规定,案外人异议一般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并提供相应的证据。


Ⅵ 行政干预司法违了什么法

法学界普遍认为,司法独立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司法改革实践表明,行政对司法的干预是最为广泛和深刻的,其对司法公正造成的戕害也是最大的。因此,有必要从制度上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与制约,斩断行政干预司法的黑手。
按照现代法治要求,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在内的各种国家权力的运作都应当纳入司法最终审查的范围。在法治国家,法院在社会关系调整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与此同时,《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也对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法院远没有树立起应有的权威。非但如此,行政机关通过财政、人事、编制等行政管理对法院行使审判权进行干扰与限制,使我国的法院沦为相当边缘化的境地。
行政干预司法的第一个途径即财政控制。我国实行“一级政权,一级预算”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人民法院财政预算是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其决定权掌握在同级人民政府手里。不但法院办公环境的改善、办公设备的添置决定于同级政府预算,就连法院人员工资开支、办公经费支出等也都要受制于同级政府。“吃着人家嘴短,拿着人家手短”,法院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因此,法院有时不得不充当地方政府的看家护院。尽管《预算法》规定政府预算应当依法进行,尽管同级人大及常委会对预算具有审批、监督和撤销权,但这些都不足以约束政府的预算行为。中国的法院院长们都知道,与政府搞不好关系意味着什么。因此有人说,在中国当法院院长可以不懂法律,但不能不懂官场逻辑。
编制管理是政府干预司法的第二个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对法官的性质、范围、职责、及权利义务、任职条件、考核培训、奖励惩戒、福利保障等各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是,符合这些条件就能够成为法官吗?当然不是,这只是成为法官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是前提条件。按照现行人事管理制度规定,法院法官职位还要受到政府编制的约束。编制管理本来是行政机关设置行政机构的管理活动,但是现在却同时成为政府控制法官职位设置的制度。另外,许多地方政府还规定,法院招聘法官除了符合《法官法》条件外,还要具有本地方居民户口、通过人事部门组织的公务员资格考试。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突破法律规定,在事实上把法官纳入行政人事管理的范畴。这样,各级政府就通过编制管理、公务员资格管理及户籍管理等从宏观上控制了法院人事权。
行政干预司法的第三个途径是通过政法委。作为党领导政法工作的专门机构,政法委在组织协调司法机关办理案件、保障人民权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否认个别党的政法机关违反宪法和法律,干扰司法机关依法办案、妨碍法律正确实施的情况存在。按照现行党政领导体制,政府首长多为地方党委第一副书记,其党内排名较政法委书记靠前,而政法委又是司法工作的“领导”机关。为维护政府利益,政府首长常以其在党委中的身份通过政法委干扰人民法院依法行使职权。与前两种方式相比,政府通过此种方式干预司法更为隐蔽,造成的危害也更为严重。
因此,斩断行政干预司法的黑手应当从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入手。首先,在现行政治体制下,提高人民法院院长在党内的地位。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将法院院长增选进各级党委常委会,并不断提高其在党内的位置;其次,按照《宪法》规定,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的责任追究制。《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应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从本质上讲,违法干预司法也即妨碍法律实施,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再者,按照《党章》规定的组织原则,规范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通过立法禁止各级党组织对正在审判过程中的具体案件发表意见、作出指示,要进一步强调民主集中制,防止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假借集体名义干预司法。同时,将各级党委会对政法工作的决议、决定记录在案,并要求参与讨论的党委会成员签字确认,以备将来复查,追究违法干预者的法律责任;最后,在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同时,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需要说明的是,司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协调进行。只要这样,才能使法院从人财物上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斩断政府对司法干预的黑手。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随着人类法制文明的进步,随着人权保障水平的提高,行政干预司法必将受到更为强烈的质疑和抵制,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也必将得到真正的实现!

Ⅶ 妨害司法公正的罪名

法律分析:指违反法律规定,使用各种方法妨害国家司法机关正常诉讼活动,破坏国家司法权的行使,情节严重的行为。具体包括打击报复证人罪、扰乱法庭秩序罪、窝藏、包庇罪、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等。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一十一条 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是指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情节严重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一十条 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零九条 扰乱法庭秩序罪是指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或者殴打、侮辱、诽谤、威胁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不听法庭制止,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

Ⅷ 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包括哪些情形

妨害司法秩序罪包括以下几项具体罪名,也即几种情形:
一、【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证人证言或者其他证据失实,不是有意伪造的,不属于伪造证据。
三、【妨害作证罪】,是指采用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
妨害司法罪(相关书籍)
作伪证的行为。
四、【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指在诉讼活动中,唆使、协助当事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
五、【打击报复证人罪】,是指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
六、【扰乱法庭秩序罪】,是指在法庭开庭审理案件过程中,诉讼参与人或旁听人员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或者殴打司法工作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
七、【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窝藏、包庇罪为选择性罪名,具体包括窝藏罪和包庇罪。
八、【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是指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情节严重的行为。
九、【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Ⅸ 如何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一、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对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司法部门等职责权限以及相互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构建职能明确、分工合理、制约有效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时切实做到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规范司法用权行为,全面实行“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拓展监督渠道,主动接受党的监督、人大的监督、社团的监督、舆论的监督、公民个人的监督。

二、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
赋予独任法官裁判权,尊重合议庭评议案件形成的多数意见,切实做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审判职能由主审法官和合议庭行使,如果出现了错案,相应的责任也由主审法官承担,加强主审法官的责任心,促进法官业务水平的提高。
既充分考虑当前法官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的现状,肯定院长、庭长对裁判过程和裁判文书予以把关的积极意义,明确院长、庭长在具体案件裁判中的管理权限,明确审判委员会的职责,又必须突出法官的裁判主体地位,对院长、庭长以及审判委员会的参与行为作出明确的限定,避免把“审核”衍变为“审批”,“要求复议”衍变为“强制性变更”。

三、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针对不问层级司法部门之间的行政化管理倾向,以及一些地方出现的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报告案件处理等现象,明确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层级的司法部门之间要逐步回归原本意义上的审级关系,解决行政权制约审判权、审判不独立问题。

四、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
积极探索司法公开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司法行为。人民法院实行六项公开,将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向社会公开。推进阳光司法工程,加强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建设,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让审判流程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
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接受公众的检阅,倒逼裁判文书做到事实清、依据足、说理透。人民检察院实行检务公开,对不起诉案件、刑事申诉案件依法实行公开审查、公开听证、公开答复。
公安机关实行警务公开,推出刑事案件立案和破案回告、消防事故责任公开认定、交通事故公开处理等制度。针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审理程序透明度不够高、“重罪多减、轻罪少减”规定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等问题,建立减刑、假释审理程序公开制度,严格重大刑事罪犯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完善刑罚执行监督机制,使刑罚的执行具有更高公信力。针对一些地方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合而不议”,人民监督员民意代表性不足和检察机关过度主导等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真正使之成为司法机关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和监督司法活动的重要举措,更好地直接体现司法民主。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热点内容
法律法规文本数据库 发布:2024-11-16 16:53:09 浏览:899
道德在利益面前是 发布:2024-11-16 16:43:00 浏览:887
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16 16:32:45 浏览:922
法院等级保护 发布:2024-11-16 16:31:42 浏览:378
民法典网赌 发布:2024-11-16 16:24:39 浏览:181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发布:2024-11-16 15:54:15 浏览:97
电大合同法第二版考核册答案 发布:2024-11-16 14:39:20 浏览:448
劳动法孕妇发工资的制度 发布:2024-11-16 14:19:20 浏览:31
跨国公司规避劳动法 发布:2024-11-16 14:04:02 浏览:782
合同法法规定一定要交五险一金 发布:2024-11-16 14:03:19 浏览: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