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期待可能性

刑法期待可能性

发布时间: 2020-12-25 16:11:30

刑法学中的期待可能性是什么情况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为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的情形。

在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直接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宣告被告人无罪或者减免其罪责的判决还没有见过。但是,法官在处理很多案件时,都考虑了日常生活上的“情理”对司法结论的影响,尽量保持刑罚的谦抑性,在被告人的行为可以适度地被从宽处理时,“不强人所难”,使判决尽可能地获得公众的认同。这就是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间接运用。例如,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构成刑法上的重婚罪。但因自然灾害而流落外地,为生活所迫与他人重婚的情形下,行为人明知本人有配偶,具有事实性认识;明知重婚违法,具有违法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与他人结婚,具有心理性意志。但由于是为生活所迫而与他人重婚,缺乏期待可能性,因而没有责任。对此,不能以重婚罪论处。又如,最高法院关于盗窃罪的历次司法解释都指出,亲属间相互盗窃的,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实在有追究必要的,也应与社会上的盗窃相区别。这也考虑了期待可能性问题。再如,亲属间对他人犯罪的包庇,也是欠缺期待可能性。此外,对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减轻处罚,也是考虑行为人期待可能性较低;大量、恶意购买假币而使用,犯罪人的责任重,量刑相对重;而误收假币后,为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使用,因为期待可能性较低,所以处罚相对较轻。

Ⅱ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与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的区别

你好,期待可来能性一般只存在于刑法自中,一般不适用民法。如果您想了解期待可能性请自己网络一下,网络上有比较详细的讲解。而民法中在我国似乎没有类似适用期待可能性的研究或实际案例。但在大陆法系国家则有一个“纯粹经济损失“理论。这个理论有点类似于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当然作为属于两个法域的 部门法,同属于法律的位阶之下,对于一个理论也是可以尝试的。
瑞典侵权责任法第2:4条对纯粹经济损失作了如下界定:“本法的纯粹经济损失应被理解为不与任何人身体伤害或者财产损害相联系而产生的经济损失。”这个定义是各国制定法中仅见的明文规范。而冯•巴尔(德国侵权行为法专家)则提出:“对于什么是‘纯粹经济损失’,各国规定一直都有很大区别,但从中仍可以总结出两个主要流派:其一是,所谓‘纯粹经济损失’是指那些不依赖于物的损害或者身体及健康损害而发生的损失;其二是,非作为权利或受到保护的利益侵害结果存在的损失。”

Ⅲ 司考刑法中为什么缺乏期待可能性不用负刑事责任

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有期待内可能性,即能容够期待行为人在行为时实施合法行为,行为人违反此期待实施了违法行为,即产生责任;如果缺乏期待可能性,即行为人在行为时只能实施严重违法行为,不能期待其实施合法行为,此为阻却责任事由,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Ⅳ 解释一下刑法上的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就是依据行为人作出危害行为时所处的情况,只有在行为人有可能不作出该行为而作出了的时候,法律才能够对行为人施以处罚。通俗的表达就是“法律不强人所难”。

比如说,一个人杀了人之后,把杀人凶器扔到河里,把血衣烧了,在对该犯罪人定罪处罚的时候只能定他的杀人罪,而不能对他毁灭证据的行为进行处罚,因为犯罪人杀人之后,毁灭证据逃避侦查是他的正常反应,我们不能期待犯罪人犯罪之后保存好证据然后主动投案,尽管现实中也存在犯罪人犯罪后投案自首的情形,但那只是极少数的情况,法律不可能期待所有犯罪的人犯罪后都不毁灭证据或者逃跑,所以我国刑法分则没有规定对犯罪人犯罪后毁灭证据的行为进行处罚,但却规定了“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也就是说,犯罪人以外的其他人唆使、协助当事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要受处罚,因为对犯罪人以外的人不去为犯罪人毁灭、伪造证据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至于那个“癖马案”,赶马人在事故发生以前就早已预见到可能因为马的怪癖而造成危害结果,而最后也终于造成了危害结果,法官之所以判决赶马人无罪,是因为赶马人之前已建议雇主换马,而雇主却没有同意,此时赶马人有两种选择:1、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而冒着被解雇的危险换掉马匹;2、执行雇主的命令不换掉马匹以保证自己工作的稳定。赶马人选择了第二种,这是一种“人之常情”,虽然最后危害结果发生了,但是法律不能期待赶马人以丢掉自己工作的代价去违抗雇主的命令,否则就是强人所难,所以不能对赶马人进行处罚。

Ⅳ 什么是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论和法律不强人所难原则

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自德国法院1897年对“癖马案”所作的判决:行为人多年以来受雇驾驶双匹马车,其中一匹马具有以其尾绕住缰绳并用力压低马车的癖性。行为人多次要求换一匹马,但是,雇主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某日该马劣性发作,车夫采取了所有紧急措施,但马仍然撞伤他人。法院判决行为人无罪,理由是很难期待被告人坚决违抗雇主的命令,不惜失去职业而履行避免其已预见的伤害行为的结果发生的义务。
这样,法院根据被告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否定了期待可能性的存在,从而否定了在损害结果的发生上行为人的应受谴责性。该判决发表之后,麦耶尔于 1901年首先提及期待可能性问题;1907年弗兰克将“癖马案”判例在其论文“论责任概念的构成”中加以采纳,成为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的开端

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直接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宣告被告人无罪或者减免其罪责的判决还没有见过。但是,法官在处理很多案件时,都考虑了日常生活上的“情理” 对司法结论的影响,尽量保持刑罚的谦抑性,在被告人的行为可以适度地被从宽处理时,“不强人所难”,使判决尽可能地获得公众的认同。这就是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间接运用。

例如,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构成刑法上的重婚罪。但因自然灾害而流落外地,为生活所迫与他人重婚的情形下,行为人明知本人有配偶,具有事实性认识;明知重婚违法,具有违法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与他人结婚,具有心理性意志。但由于是为生活所迫而与他人重婚,缺乏期待可能性,因而没有责任。对此,不能以重婚罪论处。

又如,最高法院关于盗窃罪的历次司法解释都指出,亲属间相互盗窃的,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实在有追究必要的,也应与社会上的盗窃相区别。这也考虑了期待可能性问题。

再如,亲属间对他人犯罪的包庇,也是欠缺期待可能性。

此外,对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减轻处罚,也是考虑行为人期待可能性较低;大量、恶意购买假币而使用,犯罪人的责任重,量刑相对重;而误收假币后,为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使用,因为期待可能性较低,所以处罚相对较轻。

Ⅵ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是什么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为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的情形。

Ⅶ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是什么意思

一、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和适用

期待可能性,即行为当时,能期待行为人避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

(——与规范责任论互为表里,是规范责任论之主观基础。即:如有故意或过失的心理事实,且处于规范评价内,即违反了规范(客观基础),但无期待可能性(主观基础),则无责。)

期待可能性作为责任要素,其功能是阻却责任,但其滥用,则会导致法秩序的松弛,因此,限制其适用,是势所趋。(如德国,缺乏期待可能性,只能是法定阻却事由,日本,原认为是超法规责任阻却事由,现已受德之影响,渐主张限制适用。)一般认为,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减免处罚,就是以此为据。

二、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即以什么为标准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直接影响案件处理结果。

1、行为人标准说。以行为时具体状况下行为人的自身能力为标准。——批判:如此一来,毫无秩序可言,完全任由行为人。同时,对于确信犯不能说明。(因确信犯确信其行为正当,无期待可能性,但并非不承担责任)

2、平均人标准说。把平均人置于行为人当时的情况下进行判断。——批判:平均人或通常人是个模糊概念,其实质是由法官自己去判断。

3、国家标准说(法规范标准说)。从期待者一方出发,以法秩序的具体要求为标准。但何种情况下,法才会做出期待,则更含糊了。

Ⅷ 刑法中“期待可能性”的具体含义,并且根据具体实例分析(如重婚罪)。

所谓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适内法行为。期待可能性理容论认为,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其他合法行为,就不能对其进行法的非难,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责任。
期待可能性不仅存在着有无的问题(是否阻却责任),而且存在程度问题(是否减轻责任)。
判断标准:在考察行为人的能力的前提下,判断能够期待行为当时的行为人通过发挥其能力而不实施违法行为。
关于期待可能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行为人是否具有故意、过失,与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换言之,具有故意、过失的人,也可能没有期待可能性
B.行为人犯罪后毁灭自己犯罪的证据的行为之所以不构成犯罪,是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
C.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因遭受自然灾害外流谋生而重婚的,之所以不以重婚罪论处,是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
D.身无分文的乞丐盗窃他人财物得以维持生存的,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不应认定为盗窃罪
参考答案:D

Ⅸ 刑法上的期待可能性是什么意思在我国具体的司法实践适用的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就是 可以期待对方不犯罪。
为什么说有些情况是没有期待可能性,内比如说一个人容胁迫另外一个人把路人的房子烧了否则就杀了他。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生命被重大胁迫,不得不损害别人的财产,可以说是没有期待可能性,没办法期待他不犯罪。

其实这个是三阶层理论里的,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要件是说符合三个条件的犯罪行为将受到刑罚处罚。第一是构成要件该当性(就是客观上符合违法的样子) 第二是违法性(排除正当防卫) 第三是有责性,就是说犯罪人能负刑事责任。期待可能性就是属于有责性的。没有期待可能性就没有有责性。不能受刑罚处罚。

虽然我国法律没明文规定期待可能性理论,但我国司法实践有这样的情况,最经典的例子是因灾难流离失所的已婚妇女,如果在异地因生活窘迫跟他人结婚,不构成重婚罪。

Ⅹ 何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

如果有期待可能性,即能够期待行为人在行为时实施合法行为,行为人违反此期待实施了违法行为,即产生责任;如果无期待可能性,即行为人在行为时只能实施严重违法行为,不能期待其实施合法行为,此为阻却责任事由,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应当根据什么标准判断期待可能性是否存在,是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论的问题。对此,主要存在以下学说:

1、行为人标准说,即在行为时,该行为人能否作出其行为之外的适法行为的可能性。这是把行为人本身的情况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2、平均人标准说,即根据社会通常人的情况,将能否作出与行为人同样的行为,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3、国家标准说,即从国家法秩序的立场出发,期待行为人作出合法行为,以此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10)刑法期待可能性扩展阅读

现行刑法,虽无任何“期待可能性”的字样,却是包含了丰富的期待可能性思想。试以刑法规定分析如下。

刑法第14条、第15条关于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规定体现了有期待可能性的思想,换言之,刑法第14条、第15条以有期待可能性从积极的方面肯定了罪过的存在。与刑事司法中期待可能性是否存在尚须确认不同,刑事立法中的故意与过失体现了期待可能性思想。

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为将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前提下,是否实施该行为具有可选择性;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将可能造成的结果或应当小心谨慎而不盲目自信从事,在是否尽适度注意或者小心谨慎从事方面也存在着行为的可选择性(以上情况若无行为可选择性,则成立意外事件或不可抗力)。

法律期待行为人抑止危害社会的行为或尽适度注意或小心谨慎从事,行为人却违反此期待希望或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或由于疏忽大意或由于过于自信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可见,犯罪故意、犯罪过失都体现出了期待可能性思想。刑法第16条体现了无期待可能性的思想,以无期待可能性从消极的方面否定了罪过的存在。

热点内容
常欲道德经 发布:2025-04-11 22:49:29 浏览:465
司法鉴定立法比较之 发布:2025-04-11 22:49:23 浏览:401
绍兴柯桥司法拍卖 发布:2025-04-11 22:49:17 浏览:649
女生读民商法 发布:2025-04-11 22:48:45 浏览:816
十二岁能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4-11 22:30:53 浏览:73
2017年法律硕士调剂 发布:2025-04-11 22:27:25 浏览:164
楼道内禁止堆放杂物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11 22:27:19 浏览:952
条令条例晚点名 发布:2025-04-11 22:25:40 浏览:763
司法鉴定意见书格式 发布:2025-04-11 22:19:10 浏览:987
2016年劳动法最新版本 发布:2025-04-11 22:19:10 浏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