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施行
① 民法总则的实行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实施时间:2017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专的总则编,属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共分基本规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计算和附则11章、206条。
(1)民法总则施行扩展阅读
中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第三次启动,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因此,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
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进行了一次审议,经讨论,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
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先后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
② 民法总则实施的时间
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施行时间是一部法律的必备内容。由于《民法总则》是民事生活领内域的基本法容,有些制度是对《民法通则》的修改和补充,有些制度是创设性的全新制度,需要在通过后宜留出一定的时间供社会各界学习、准备。但是,考虑到力争在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在这之前,需要使《民法总则》施行一段时间,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反复研究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建议《民法总则》在2017年3月15日通过后,预留约五个半月的时间,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从该日起,《民法总则》发生法律效力,以后发生的民事事实和行为应依照《民法总则》的规定;该日之前发生的民事事实和行为,《民法总则》不发生法律效力,即没有溯及力。但是,这些事实和行为在2017年10月1日后仍处于延续状态的,可以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
③ 中国民法总则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10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正式实施。民法总则从修订、审议到发布都备受社会关注,被舆论视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它的影响可谓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如何解决都可在民法总则中找到原则依据。
见义勇为历来为中国文化所倡导,民法总则对此也予以鼓励。比如,如果他(她)在救人时受到损害,可以得到补偿。
人终将老去。儿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近亲属、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等也可提供帮助、进行监护。他(她)将在监护人的陪伴下度过晚年、有尊严地走完一生。留下的财产,将在法律的保护下按照其生前意愿得到妥善处理,哪怕继承者或接受者目前仍是个母亲腹中的胎儿。
④ 民法总则正式施行,民法通则还有效吗
你好,
尽管《民法总则》以《民法通则》为基础进行的编纂,基本吸收了《民法回通则》规定的民答事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规则,同时作了补充、完善和发展。但是《民法总则》的实施,并不代表着《民法通则》的废止。2017年第66号主席令中,只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1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并没有明确同时废止《民法通则》,且在《民法总则》中也只是规定“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没有废止《民法通则》。因此,《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将在一段时间内并存共用。
在并存共用的阶段,对于两法均有规定的内容,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对于《民法总则》中没有规定但在《民法通则》中有规定,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对于两法均未规定的事项,《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⑤ 民法总则什么时候起施行
民法总则10月起施行 开启“民法典时代”
民法总则通过后,现行民法通则规定的合同、所有权及其他财产权、民事责任等具体内容还需要在编纂民法典各分编时作进一步统筹,系统整合。民法总则通过后暂不废止民法通则,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规定不一致的,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
⑥ 民法总则的施行时间是什么
于仅靠民法通则已经不能约束人民的行为,故而我国立法机关在了解我国实际民情之后,制定了民法总则,我们知道,目前民法总则已经修订完毕,并且一般颁发,但是不少公民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施行时间是何时,所以律图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施行时间是何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15日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二、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一层含义是平等保护所有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
(1)平等原则,也称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主要标志。
(2)地位: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法最基础、最根本的一项原则。
(3)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
A、主体条件平等。
即公民、法人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条件平等。
B、主体地位平等。
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能力,任何人没有特权。而且不论什么身份,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地位平等。
C、法律保护平等。即法律适用平等。法律 教育 网
从抽象平等到具体、特定平等转变趋势。
平等是指法律地位平等,并非现实的平等。因此实质上只是竞赛机会的平等,而非竞赛结果的平等。
(4)平等原则还可以延伸出:“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故有:
A、非经他方同意不得为他方设定权利、义务。
B、对内的权利限制不对抗不知情(善意)的第三人。
(二)自愿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意思自治是现代民法的“三大基石”之一。
(1)概念
自愿原则,在传统民法理论中多称意思自治原则。所谓自愿原则,是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2)其基本理念是保障和鼓励人们依照自己的意志参与市场交易,强调在经济行为中尊重当事人的自由选择,让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形成合理的预期。意思自治不仅反映在债法中,而且反映在物权法(处分自由)继承法、亲属法中(遗嘱自由等),当然最主要、最集中地反映在债法。
(3)内容
A、自己行为,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与民事活动,以及参与的内容、行为方式等;
B、自己责任,即民事主体要对自己参与民事活动所导致的结果负担责任。
(4)自愿原则的延伸:主体可以从事自甘冒险活动,但受公序良俗的限制;法律承认习惯的效力时,受习惯的制约;约定必守
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什么时候起实行
您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
《民法总则》第二百零六条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如能进一步提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则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法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