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李拥军
⑴ 黔江区2021年10月办公室正副职共有多少个
摘要 经2021年10月20日重庆市黔江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⑵ 李拥军的主要著作
1、王肃元、刘光华主编:《经济法案例教学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姚建宗主编:《法理学》(新世纪法学创新教材),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邹晓红主编:《外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
5、姚建宗等:《新兴权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试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刘艺工合著),载《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3期。
2、《关于人民陪审制度难以执行根源的探讨》(与刘艺工合著),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卷1998年第6期转载。
3、《从辛普森案透析美国的诉讼机制》,(与刘艺工合著),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4、《试论英国商法的演变、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与刘艺工合著),载《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试论现代欧美商法的发展趋势》(与刘艺工合著),载《经济与法》1999年第2期
6、《从民族思维模式解析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从美国的陪审制度看司法公正》,载何勤华主编:《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体制度与理念的历史变迁》,载何勤华主编:《20世纪外国民商法的变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司法仪式与法律信仰主义文化的建构》,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6期;收录于曾宪义主编:《法律文化研究》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0、《阴阳与因果:从民族思维模式对中西法律文化的一种解析》,载《美中法律评论》2004年12号(总第1卷、总第1期)
11、《法学家之死与法律信仰》,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9月30日法治时代版;《清风苑》2004年第6期转载。
12、《建构良法要尊重人性的逻辑》,载《检察日报》2003年7月30日法辩版。
13、《“春秋决狱”的现代司法价值》,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9月22日法治时代版。
14、《由武松杀嫂而引发的思考》,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12月1日法治时代版。
15、《鸣权利民,言法兴邦——记吉林大学法学院张文显教授》,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1月7日法治时代版。
16、《司法仪式的文化意蕴》,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3月31日法治时代版。
17、《口号的变迁》,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3月6日法律服务版。
18、《定分止争》,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3月26日法律服务版。
19、《磨坊主告倒国王》,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1日。
20、《国富民强的法宝》,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6日。
21、《愚公新说》,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13日。
22、《形式正义》,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21日。
23、《重刑未必灵验》,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5月14日。
24、《法律主体的变迁》,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5月17日。
25、《社会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的第一属性》(与叶美红合写),载《经济视角》2004年第2期。
26、《民情:美国民主与法制的土壤——《论美国的民主》读后》,载《中西法律传统》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法治、宪政与人权”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与侯学宾合写),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CSSCI)
28、《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体制度与理念的历史变迁——对法律“人”的一种解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卷》2005年第7期“热点推荐”栏目全文转载;
29、《论市民社会的权利——对个人、社会、国家权利关系的一种解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CSSCI)2005年第4期。
30、《论权利的生成》,载《学术研究》(CSSCI)2005年第8期。
31、《权利研究与中国劳动法观念的更新》,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5期。
32、《论人类的权利》,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与侯学宾合写)
33、《中国古代自然法中的人权思想》,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2月12日法治时代B2版
34、《银行的VIP是对谁的VIP》,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9月28日理论与实践版
35、《西方性犯罪的立法的特点》,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0月21日海外法域B4版
36、《抓好软硬件建设,建设一流研究基地》,载《社会科学报》2005年7月21 日高校观察版(与黄文艺教授合写)
37、《包公误判》,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4月17日法治时代B2版。
38、《现代西方国家性犯罪的特点与趋势——关于完善我国当前性犯罪立法的特点与趋势》,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7期(CSSCI);收录于何勤华主编:《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5月版。
39、《判例法在中国的实行与缓行》,载《政治与法律》(CSSCI)2006年第6期。
40、《宽容与不容:现代社会法对性调整的特点与趋势——以性权利为视角的考察》,载《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2006年第6期。
41、《平凡中的伟大》,载《检察日报》2006年12月15日“绿海周刊”版。
42、《掀开男权主义的面纱——对中国当代性犯罪立法文化的解读与批判》,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1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摘要;收录于何勤华主编《混合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3、《从意识到话语:性权利观念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脉络》(与周绍强合写),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2期(CSSCI)。
44、《性权利存在的人性基础》,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摘要。
45、《从斗争到合作:权利实现的理念更新与方式转换》(与郑智航合写),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学卷》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46、《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法理学:1978—2008》,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与刘雪斌、封霏合写,第二署名)(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学卷》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47、《我国军婚特殊保护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3期(CSSCI)。
48、《我国法律体系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4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5期全文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学卷》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
49、《从传统到现代:性法律理念的更新与调整方式的转换》,载《法律科学》2009年第4期(CSSCI)。
50、《权利与权力的分野与暗合——对个人与国家权利关系的一种解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CSSCI)。
51、《中国环境法治的理念更新与实践转向——以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转型为视角》(与郑智航合写),载《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
52、《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警示》,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3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6期全摘要。
53、《婚姻的起源与婚姻形态的演变——一个突破功能主义的理论解释》(与桑本谦合著),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卷》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
54、《当代中国法律中的“政治人”影像》,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学卷》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55、《民情:美国陪审制度存在的基础和土壤——对提高我国人民陪审制度运行效果的一个有益的启示》,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秋季卷。(CSSCI)
56、《当代中国工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载《行政与法》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工会工作卷》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与陈雷合著)
57、《性的自治与规制——在法律规则的视野下对性权利的一种解读》(与付中强合著)(CSSCI),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1期。
58、《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出路——基于陪审复兴背后的思考》,载《法学》2012年第4期(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8期全文转摘。
59、《自私的基因与两性的博弈:人类婚姻制度生存机理的生物学解释》,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CSSCI)
60、《主体性重建与社会纠纷解决方式的转向》(与郑智航合写),载《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1期。(CSSCI);《新华文摘》2012年第5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收录。
61、《“政治之重”与“司法之轻”:我国当下人民陪审的制度价值和社会基础》,载《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5期。(CSSCI)
62、《转型社会中的性权利》,载《人权研究》2012年总第11卷。(CSSCI)
63、《亲属相奸何以为罪——乱伦罪回归中国刑法的深层思考》,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CSSCI)
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与机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2期。(CSSCI)
65、《“孝”的法治难题及其理论破解》,载《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0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1期摘要。
66、《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讲“孝”》,载《大众日报》 2014年01月26日
67、《“规训”的司法与“被缚”的法官:对法官绩效考核制度困境与误区的深层解读》(与傅爱竹合写),载《法律科学》2014年第6期。(CSSCI)
68、《“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博弈:亲属豁免权的中国面相》,载《中国法学》2014年第6期(CSSCI)。
⑶ 日本司法制度的变迁
一、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沿革
日本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其现行的法律制度是以19世纪后半叶即1868年的“明治维新”为契机,以欧洲大陆法系为基础,并受英美法系的影响(主要是引入了美国的法律制度),又继承了自身传统的法律文化(主要是中国唐代律令为蓝本的“大宝律令”制度)而逐步演变发展起来的。
(一)二战以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
从17世纪开始到19世纪中叶,日本是由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德川幕府)掌握着国家政权。由于日本当时采取锁国政策,与外国的邦交及通商都处于停止状态。直到19世纪中叶受欧美各国开放的压力,才打破了锁国政策,并从“明治维新”建立新政权后,才开始了近代国家的建设,并借鉴法国和德国的法律制度,开始建设日本近代的法律制度。其中,法国对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如1880年的《治罪法》和1890年的《刑事诉讼法》,就是仿照法国的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即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方面的最早立法。同时,日本在刑事司法方面的立法,也受德国的影响,1890年的《法院组织法》就是以德国《法院组织法》为蓝本的,并且日本1889年的《明治宪法》和1890年的《裁判所构成法》,也是借鉴德国宪法制定的。此外,日本还借鉴英国的司法制度制定了陪审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了15年陪审制度,后来由于案件逐年减少,加之二战爆发,为了节约由于陪审所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于是1943年取消了陪审制度。
( 二)日本二战以后的刑事司法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后,按照《波茨坦宣言》和日本投降书的规定,日本废除了《明治宪法》。美军作为联合国占领军进驻日本后,在美国的参与和扶助下制定了实行国民主权原则的日本宪法。以此为契机,日本进行了包括刑事司法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美式司法”改革,即所谓二战后日本的第一次现代司法制度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日本大量引入英美法系特别是美国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赋予法院(日称裁判所)完全的司法权和违宪审查权,禁止设置二战前行政法院那种特别法院;增设了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建立起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的审判机构体系;在审判程序方面,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制度中采用的是当事人主义的诉讼原则;将司法“三曹”(指法官、检察官、律师,又称“法曹”)合而为一,实行同一的严格的司法考试和研修制度等。1946年颁布的《日本宪法》关于“国民权利义务”一章中,规定了诉讼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权利,如沉默权、令状主义、质问权等,这便形成了日本的刑事诉讼程序的骨架。这些规定是以《美国联邦宪法》为根据制定的,并成为日本刑事诉讼法上各种原则的基础。因此,二战后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带有美国司法制度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