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的概念
『壹』 诉讼时效的完整概念!谢谢!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权利人将失去胜诉权利,即胜诉权利归于消灭。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诉讼时效届满后,义务人虽可拒绝履行其义务,权利人请求权的行使仅发生障碍,权利本身及请求权并不消灭。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后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后,如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且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则视为其自动放弃该权利,法院不得依照职权主动适用诉讼时效,应当受理支持其诉讼请求。
完整概念需结合法律规定来看:
1.①《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 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②《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一款 就海上货物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承运人交付或者应当交付货物之日起计算;在时效期间内或者时效期间届满后,被认定为负有责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偿请求的,时效期间为九十日,自追偿请求人解决原赔偿请求之日起或者收到受理对其本人提起诉讼的法院的起诉状副本之日起计算。
③《海商法》第二百六十条 有关海上拖航合同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④《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有关共同海损分摊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理算结束之日起计算。
⑤《拍卖法》第六十一条第三款 因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
2.①《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六条 技术合同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发生在合同法实施之前,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实施之日超过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尚未超过一年的,其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二年。
③《专利法》第六十二条 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该发明未支付适当使用费的,专利权人要求支付使用费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他人使用其发明之日起计算,但是,专利权人于专利权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应当得知的,自专利权授予之日起计算。
我国专利法规定的诉讼时效是2年,德国为6年,美国、日本为3年,trips里并无明确指出专利诉讼时效,但是第41条--50条规定了海关的临时措施时间,20个工作日或31个日历日。
欧洲各国设有专门的专利侵权法庭,英国(伦敦),荷兰(海牙),德国(特别杜塞尔多夫),法国(巴黎)和意大利(12 个法院专门从事知识产权事务,分别在巴里、博洛尼亚、卡塔尼亚、佛罗伦萨、热那亚、米兰、那不勒斯、巴勒莫、罗马、都灵、的里雅斯特、威尼斯)。英国,德国和荷兰的程序被认为是比较快捷的。如,在荷兰一年内可完成一项专利裁决;在英国,专利审理通常自程序启动可能持续9-12 个月。相反,在法国,专利审理通常自程序启动持续12-18 个月,并在审理结束后六个星期内才作出决定。而在意大利的专利审理可能需要长达数年之久。
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 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注册商标专用权有效期限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计算。
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 侵犯著作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著作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权利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著作权保护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计算。
⑥《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 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
⑦《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二款 有关航次租船合同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二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⑧《海商法》第二百五十八条 就海上旅客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二年,分别依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有关旅客人身伤害的请求权,自旅客离船或者应当离船之日起计算;
(二)有关旅客死亡的请求权,发生在运送期间的,自旅客应当离船之日起计算;因运送期间内的伤害而导致旅客离船后死亡的,自旅客死亡之日起计算,但是此期限自离船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年
(三)有关行李灭失或者损坏的请求权,自旅客离船或者应当离船之日起计算。
⑨《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九条 有关船舶租用合同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二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⑩《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一条 有关船舶碰撞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二年,自碰撞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本法第一百六十九第三款规定的追偿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当事人连带支付损害赔偿之日起计算。
○11《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二条 有关海难救助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二年,自救助作业终止之日起计算。
○12《海商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根据海上保险合同向保险人要求保险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二年,自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13《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五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
3.①《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条 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年。
②《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七条 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发生在合同法实施之前,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施行之日超过二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尚未超过二年的,其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四年。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6.①《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七十五条第二款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的“二十年”诉讼时效期间,可以适用民法通则有关延长的规定,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概念就是“除斥期间”,前面的诉讼时效指的是诉讼权利,这个概念主要指针对与实体权利,也就是法律规定你的某种实体权利的存续有一个固定的期间,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七十三条: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一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合同法》第五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继承法》第二十五条:“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
《婚姻法》的第十一条规定:“因胁迫结婚,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婚姻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铁路运输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通知》第十五条规定:“对承运中的货物、包裹、行李发生损失或逾期,向铁路运输企业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适用铁路运输规章180日的规定。自铁路运输企业交付的次日起算;货物、包裹、行李全部灭失的,自运到期限届满后第30日的次日起计算。但对在此期间内或运到期间内已经确认灭失的,自铁路运输企业,交给货运记录的次日起计算”。
『贰』 海事法的海事法的含义
根据“海事法”的这一概念,我们把属于“海商法”调整范围中的船舶碰撞、海难救助、船舶残骸清除、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共同海损、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海事索赔责任限制界定为“海事法”的范围。同时,国家海事主管机关对海损事故的行政调查和处理,与这些海损事故产生的民事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有必要纳入海事法范畴加以分析和研究。
在英国,有学者将海商法(maritime Law)的组成分为海上运输法(law of carriage by sea)、海上保险法(law of marine insurance)和海事法(admiralty law)。按照这种区分方法,海事法是海商法中除海上运输法和海上保险法之外的其他内容的总称。
在美国,admiralty,admiralty law与maritime law通常作为同义词使用,是指“制约海商和海上航行、海上人员和财产运输,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海上事务的法律的整体;制约水上商务中产生的合同、侵权和工人赔偿请求的规则”。但也有观点认为,“maritime一词是指“海的或者与海有关的”,“maritime law”是指“有关海洋资源的利用、海上商务和航行的法律、规则、法律概念和程序的整体;“admiralty law,,的含义一方面比“maritime law”窄,因为它仅指海上航行与航运的私法,另一方面又比maritime law”的含义宽,因为它既适用于海域,又适用于内陆水域。
在我国,也有学者认为,“海事法”是“海商法”的同名词,并认为在当代,“海事法”称谓比“海商法”更确切。这是因为,“海商法”二词形成于航运发展早期商航一体”,又称“船货一家”的年代,即船舶所有人在装货港购买商品,作为货物装于其自有的船舶上,运输至卸货港销售,以赚取商品买卖的商业利润,船舶只是其实现商品买卖的运输工具,即船舶所有人从事的是商业活动。自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欧完成了产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商航一体”逐渐解体,出现了“商航分家”,又称“船货分家”,即船舶所有人不再从事商品流通领域的货物买卖,其船舶运输他人的货物,赚取的是运费而非商品买卖的商业利润。至此,船舶所有人实现的只是商品在流通领域中的位移,这种活动被认为是生产活动,或者说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从而,“海商法”一词的“商”字 已不能适应船舶所有人从事的活动的性质从商业活动到生产活动的转化。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海商法已不再调整商业性活动,“海商法”的名称也应正名为“海事法”。
『叁』 投保额和保价额的定义和区别
保险合同条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保险合同条款的内容,是指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通过协议而达成的保险人对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提供保障的有关事项的条款,它是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根据。这些内容采取条文化的方式表达,因此也称为保险合同条款。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当事人的姓名和住所
合同必须有特定的当事人,保险合同并不例外。保险合同订立后,保险费的支付,危险事故的通知,保险金的给付,皆须有明确对象。所以,保险合同中须列明当事人。
由于保险合同大多运用保单形式。在保单中保险人姓名地址已印就,要填写的是投保人姓名。
在货物运输保险中允许采取指示式和无记名式,指示式即除记明投保人的姓名外,并记载“或其指定人”字样。这种保险单投保人可以用“背书”方式转让给第三人。“无记名式”,即不具体载明投保人的姓名、投保人以交付保险单的方式而改变保单持有人。凡保险单持有人即可依据保险单条款内容向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金。以上作法是为了方便货物转让。特别是海上运输货物,在运输途中常有货物易手的情况发生,无法先行征得保险人的同意。所以,除法律明文规定禁止外,允许保险单随货物转移而转移。
总之,保险合同以记名式为原则,以指示式及无记名式为补充。
保险合同如在投保人之外另有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合同中也应载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姓名。我国《海商法》规定,海上保险合同中只须列明被保险人名称即可。在“指示式”或“无记名式”的保险单中,被保险人即是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的人。
保险合同必须载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所在地。标明投保人的地址可界定真实的投保人身份,避免发生张冠李戴,此外,各种权利与义务的行使,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所在地密切相关。所以在保险合同中标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地址是十分重要的。
二、保险标的
在不同的保险中保险标的的内容有所不同。 有形财产保险中的保险标的是指保险事故可能发生的财产。 无形财产保险中的保险标的是指被保险人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人身保险中的保险标的是可能发生人身事故的被保险人。
在保险合同中明确载明保险标的是保险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如在合同生效时保险标的因非保险事故而灭失,保险合同即因丧失保险标的而失效。
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载明保险标的可判明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有无利害关系,有无保险利益。也就是判明投保人是否有投保资格的根据。保险利益在合同中不须记载,只要明确记载投保人及保险标的即可判定。可确定投保人可以投保的最高保险金额。可明确保险人提供经济保障的目标。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可以核实损失,计算赔款。
在人身保险中须载明被保险人的姓名,其目的也在于明确保险人提供保险保障的对象。同时,也使保险人了解被保险人的状况,诸如被保险人的年龄、职业、住所、健康情况等,从而明确自己承担的危险责任。
三、保险金额
保险金额,简称保额,是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应赔偿金额的最高限度。
一 载明保险金额的作用:
⒈投保人根据保险金额确定其应付的保险费;
⒉确定保险人赔偿的最高限额。保险企业是承担风险责任的企业,但其责任也有一定限制。保险金额的确定,就是保险人与投保人共同确定的责任限额。即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应按实际损失赔付,最高赔偿额以保额为限。
二 保险金额的确定方法:
在不同的保险合同中,保险金额的确定方法不同:
⒈财产保险合同保险金额的确定。
在财产保险中保险金额要根据保险标的价值确定,原则上保险金额不能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
保险标的的估价标准不同,保险标的价值的确定也不同。原则上应以客观的市价为准。
投保时作为确定保险金额基础的保险标的的价值,就称为保险价值或保险价额,即对保险标的所有保险利益在经济上用货币估计的价值额。这种保险价额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依市价决定。市价变动,保险价额随之变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的赔偿金额不超过保险标的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市价的总额。
第二,依当事人双方约定。当保险标的无市价可参考的情况下,为便利当事人,可以由双方约定保险价额。在这基础上再确定保险金额。保险人在发生赔偿责任时不须再对保险标的估价,根据约定的保险价额计算损失。
第三,依法律规定。在有些保险中,国家法律规定保险价额的计算标准,称为法定保险价额。我国《海商法》规定,保险人与被保险人未约定保险价值的,保险价值依照《海商法》规定计算。
保险金额的确定不得超过保险价额,因为投保人要求保险保障以保险利益为限,超过保险利益的保险金额即为超额保险。但是有些险种并不限于保险标的的本身利益,应包括与该标的相关的利益。如货运险,除货价外,还有运杂费,预期利润等。因此必须妥善掌握,区别对待。
⒉人身保险合同保险金额的确定
人身的价值无法衡量,所以在人身保险合同中,不存在保险价额。保险金额是人身保险合同双方约定保险人承担的最高给付限额或实际给付的金额。人身保险的保险金额在长期人寿保险中一般不作限制,只受投保人本身支付保险费能力的制约。但是对一些短期人身险或简易人身险则往往对保险金额的最高额作出限制。这种限制由保险人在保险基本条款作出规定。
四、保险费
保险费简称保费,是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支付的费用,作为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提供经济保障的代价,即保险人分摊危险的代价。
保险费是建立保险基金的源泉,保险人能否有赔偿能力,决定于他所收取保险费总额是否能弥补他所承担的全部赔偿责任。
保险费的多少,取决于保险金额的大小和保险费率的高低。
保险合同中须载明保险费率。保险费率是指保险人在一定时期按一定保险金额收取保险费的比例。
保险费率之对于保险,相当于商品价格之对于商品。正确确定保险价格将对保险需求有直接影响。保险费率的确定与一般商品价格的确定方法不同。一般商品价格是根据其已支出的生产成本和费用来确定的,但保险赔偿金在其事故发生前还是一个未知数,只能事先对未来损失作一估计。为了科学厘定保险费率,必须积累损失记录档案,进行统计,运用大数法则来预测各种风险的损失率,在这基础上确定保险费率。
在保险合同中如未订明保险费,只要投保人明确保险险种和保险金额,就可依照保险人预先制定的保险费率表推算出保险费的数额。只要投保人同意支付保险费,即不影响保险合同的有效成立。
五、保险危险
保险危险是指造成保险人承担赔偿损失责任的事故原因。造成损失的危险事故种类繁多。为确定保险人分担危险责任的范围,保险合同上必须载明承保的危险项目。可以一个保险合同只承保一项危险,也可以一个保险合同承保多项危险。但均得在保险合同中一一列举。保险标的的损毁是由于合同所载明承保危险所致的,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反之,则不负赔偿责任。
并不是任何危险,保险人都愿意或可能承保。凡保险人可能承保的危险称为可保危险。保险人不可能承担责任的危险事故,称为不可保危险。
可保危险须有下列条件:
一 可能性。危险须有发生的可能。无危险也无保险。如运输中的食用油只有渗漏的危险,不会有破碎的危险。平板玻璃只有破碎的危险而无渗漏的危险。不同的保险标的可能遇到的危险事故不同。所以只有对特定的保险来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才可成为保险合同中承保的危险。
二 适法性。保险事故的发生必须不是由于非法行为所造成。
三 偶然性。危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危险事故的发生存在可能性,但不是一定发生。危险事故不是被保险人故意造成的,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必定发生的损失如机械设备的折旧,财务上正常出现的拖欠等均不可以保险。
四 确定性。危险所导致损失的价值是可以确定的。否则保险人难以计算危险所带来的损失,也难以确定其赔偿责任,计算保险费率。
五 未来性。危险的发生须属将来。危险有发生的可能性,而尚未发生,才可作为可保危险,如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事故已经发生,危险已成过去,这种危险就不能成为保险合同承保的危险。
六、保险责任、除外责任及赔付方法
具体落实到条款中,每种保险条款依据保障类型的不同将有较大差异。
七、保险责任的起止期限及保险期间
保险人承保的保险责任从开始到结束的这一段时间就是保险责任起止的期间。
保险合同载明保险责任的起止期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投保人的保险保障是从保险责任有效期间才能享有,保险事故只有在保险责任有效期内发生,保险人才予以承担赔偿责任。
在这里要分清以下三个时间概念。
合同成立时间。这是指双方当事人经过要约与承诺达成意思表示一致而订立合同的时间。合同的成立意味当事人依照法定程序而设置了合法的保险关系。
合同生效期间。这是指合同从开始生效到结束。前者称起保日,后者称期满日。从起保日到期满日这一段时间又称为保险期限(或保险期间)即指保险合同效力的延续时间。
保险责任的起讫期间。这是指保险人的保险责任的开始和终止时间。即指保险人承担保险赔偿责任开始的时间和终止的时间。
在通常情况下,保险合同成立之日,即合同生效之时,保险人的保险责任也即开始。保险合同期满日,也即合同效力终止和保险责任告讫之时。但有时合同成立日,合同生效日和保险责任开始日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当事人对保险合同的生效和保险责任的开始均附上条件的缘故。
当事人在进行某种法律行为,不希望该行为的效果立即发生,或不希望效果无限持续,因而对其行为的效果的产生或终止给以一定的限制,必须等待某种事实发生时,才开始生效。或者终止其效力。这称之为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保险合同的起保日及满期日,除注明年、月、日外,还要注明时辰。这在各国法律或习惯不同。目前我国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条款规定合同生效是从起保日的零时开始到满期日的24时为止。
保险期间的计算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 用日历年、月计算。如财产保险合同通常为一年,期满后可以续订。人身保险的期限可以是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
二 以一项事件的始末为存续期间。 在保险合同中载明保险责任的起讫时间及保险期间,即明确保险合同的开始,延续及终止时期,也明确了保险责任的起讫。
八、争议条款
在合同中写明发生保险争议的处理解决办法。一般的顺序为:协商、仲裁、诉讼。
九、订约的年、月、日、时
在合同中写明订约的年、月、日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了订约的具体日期,才能确定投保人是否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危险是否已经发生或消灭、保险费交纳期限以及合同生效期间的计算等等。 十、其他条款
在保险合同基本条款之外,当事人还可以约定履行特种义务的条款,即特约条款。特约条款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条款。在我国目前在开展保险业务中很少采用,但为各国所普遍使用。因此有必要掌握其基本含义及内容,以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需要。
一 保证的定义
保证是被保险人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关于某种事实的确认或作为与不作为的许诺。根据1906年英国海上保险法有关保证条款的规定,所谓保证指被保险人所作允诺的保证,也就是说,被保险人保证在某些事情应为或不应为,或者保证履行某种条件,或者肯定或否定某种事实情节的存在。 二 保证的作用
在实际业务中,保险人要证实被保险人隐瞒或谎报重大事实并非易事,而且有些危险与被保险人的行为是否谨慎有关。因此,为保护保险人利益,确保保险人接受承保的条件与事实情况相符,不致于承担自己原来并不准备承担的危险责任,一种实际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保险合同中增加保证条款,以保证保险业务的质量。
三 保证的种类
按保证的内容可分为承诺保证与确认保证。确认保证只保证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并不涉及将来的情况。承诺保证是指某一事项现在如此,将来亦必继续如此。
四 违反保证条款的法律后果
对违反保证条款的法律后果,按一般惯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⒈保证条款中所保证事项,均推定为重要。提起诉讼时只要证明保证已被破坏即可,不必为保证的内容是否重要举证。
⒉被保险人破坏保证,无论其故意或过失,效果相同。被保险人不得以无意违反保险条款为抗辩的理由。
⒊保证条款的破坏不必要与后来危险事故的发生有因果关系。
⒋违反确认保证,将使保险人有权自始取消合同,因为违反这种保证的行为或状态,必然在合同开始时即产生或存在。违反承诺保证,将使保险人有权从违反这种保证之日起解除合同。但在保证违反之前出现的损失,保险人仍承担责任。
⒌保险人在对方违反保证时,有权行使合同解除权,但也可以放弃追究违约责任的权利。 各国法律对违反保证条款的法律后果的规定不尽相同,在实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五 保证条款履行的例外
保证条款应严格履行,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例外:
⒈由于情况、环境变化,保证已不适用,或被保险人无法履行保证。
⒉由于法令变更,被保险人履行保证条款反成非法行为。 ⒊保险人事先弃权。
『肆』 有限责任、无限责任、有限连带责任、无限连带责任的区别和概念
一、定义不同:
1、有限责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专用语,一般在经济领域提及。有限责任是与无限责任相对而言的,二者是投资者对其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形式。
2、无限责任:指当企业的全部财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投资人应以个人的全部财产用于清偿,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责任与投资人的责任连为一体。
3、连带责任: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当事人对其共同债务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并能因此引起其内部债务关系的一种民事责任。
4、无限连带责任:指无限责任企业的投资人除承担企业债务分到自己名下的份额外,还需对企业其他投资人名下的债务份额承担连带性义务,即其他投资人无力偿还其名下的债务份额时,自己有义务代其偿还债务份额。
二、责任的范围不同
①有限责任,是指以全部财产中的部分财产来承担责任。
②无限责任,是指以全部财产来承担责任,即有多少财产就承担多少责任。
2、债务人关系不同
①无限责任说的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债权承担的是无限责任,是区别于有限责任而言的。
②无限连带责任不仅仅强调债务人对债权人是无限责任的关系,同时强调债务人之间的责任是连带的。
(4)海商法的概念扩展阅读
无限责任与无限连带责任的认定:
一、无限责任:
1、共同承揽人对定作人承担连带责任,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2、两个以上的受托人共同处理委托事务的,对委托人承担连带责任。
3、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二、连带责任:
1、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
2、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伍』 船舶碰撞的中国船舶碰撞概念的争议焦点
中国法学界的学者和司法工作人员对船舶碰撞概念以及船舶碰撞的构成要件有着不同的观点,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海商法第170条规定,即上述中国船舶碰撞构成要件的第二点“船舶碰撞以船舶间实际接触致损为原则,以非实际接触为补充”上。
有的学者认为,根据中国海商法第170条规定以及《里斯本规则》的相关规定,间接碰撞属于船舶碰撞的范畴,现代海事处理中将间接碰撞包括在船舶碰撞内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定。而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构成船舶碰撞必须在船舶间发生了实质性的或直接的接触,间接碰撞或浪损不属于船舶碰撞的范畴……但在中国的立法中可以类推适用船舶碰撞的规定。
司法实践中同样存在这样的争议(举例说明):
2000年6月9日原告平湖市南市建陶物资有限责任公司与被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湖市支公司海运货物保险合同纠纷签订一份国内货物运输预约保险协议书,并附有1997保险条款,约定被告承保原告所运货物的基本险,按运输方式不同分别适用《公路货物运输保险条款》、《水路货物运输保险条款》《铁路货物运输保险条款》或《国内航空货物运输保险条款》,保险期限为2000年6月12日零时起至2001年6月11日二十四时止。2000年8月初,原告从广东省南海市购买了一批货物,并由苍南县航运公司的“浙苍机8”船从广东省石湾码头运至浙江省乍甫港。2000年8月17日11时许,在香港北航渡水域,“浙苍机8”船为避让他船,操纵不当,使船舶失去稳性,船体向左倾斜沉没,致使船上所载运的原告货物全损。2002年8月5日原告向本院起诉,要求被告支付货物保险赔款1036765元,逾期付款违约金暂计137164元,合计1173929元。11月26日,本案以被告支付原告30万元而调解结案。
本案争议的焦点就在于如何理解船舶碰撞的概念。原告及审理该案法院的少数意见认为,《海商法》第165条和第170条应一并考虑,且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碰撞和触碰案件财产损害赔偿的规定》 (以下简称《碰撞赔偿规定》)对“船舶碰撞”的含义做了明确:“船舶碰撞是指明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两艘或者两艘以上的船舶之间发生接触或者没有直接接触,造成财产损害的事故”。1910年《船舶碰撞公约》第13条“本公约的规定扩及于一艘船舶对另一艘船舶造成损害的赔偿条件,而不论这种损害是由于执行或不执行某项操纵,或是由于不遵守规章所造成。即使未发生碰撞,也是如此。”
《里斯本规则》则直接把间接碰撞规定在船舶碰撞的定义中。根据以上法律法规及国际公约的规定,应理解为船舶碰撞的概念应该包括船舶的间接碰撞。故本案中的间接碰撞属于1997保险条款所称船舶碰撞的范畴。
被告及审理该案法院的多数意见则认为,《海商法》第165条关于船舶碰撞的概念是明确的,即船舶发生接触是船舶碰撞构成的要件之一,间接碰撞是船舶碰撞责任分担上适用,而不是间接碰撞就等于碰撞。1910年《船舶碰撞公约》也作类似规定,第1条“海船与海船或海船与内河船发生碰撞,致使有关船舶或船上人身、财产遭受损害”。第13条规定的扩大适用,并没有改变船舶碰撞的定义。同时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碰撞赔偿规定》对“船舶碰撞”解释仅是解决船舶之间的损害赔偿问题,其并不能改变海商法对船舶碰撞的定义,没有普遍约束力。本案货物的载运船舶是操纵避让不当,没有与他船发生接触,故不属于碰撞范畴;而且经中国人民银行审阅的《水路货物运输保险条款解释》中对于碰撞也作出一致解释的:碰撞,是指船舶在可航行水域与本船以外的物体发生直接接触或撞击的事故。基本险是列明风险,涉案货物的灭失的原因非属于1997保险条款第五条列明风险的范围,故不属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责任。
『陆』 海商法中的”船舶优先权”是什么概念
船舶优先权是指海事请求人依照《海商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向船舶所有人、光船承租人、船舶经营人提出海事请求,对产生该海事请求的船舶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
《海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享有优先权的内容是:
一、船长、船员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编人员,根据劳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劳动合同所产生的工资、其他劳动报酬、船员遗反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给付请求;
二、在船舶营运中发生的人身伤亡的赔偿请求;
三、船舶吨税、引航费、港务费和其他港口规费的缴付请求;
四、海难救助费的救助款项的给付请求;
五、船舶在营运中因侵权行为产生的财产赔偿请求;
载运2000吨以上的散装货油的船舶,持有效的证书,证明已经进行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具有相应的财务保证的,对其造成的油污损害的赔偿请求,不属于前款第五项规定的范围。
船舶优先权先于船舶留置权受偿,船舶抵押权后于船舶留置权受偿;
船舶优先权的行驶通过法院扣押产生优先权的船舶行使,船舶优先权因海事请求权的转移而转移,不因船舶所有权的转移而消灭,但船舶转让时,船舶优先权自法院应受让人申请予以公告之日起满60日不行使的除外。
船舶的优先权因下列情况之一而消灭:
一、具有优先权的海事请求,自优先权产生之日满一年不行使;
二、船舶经法院强制出售;
三、船舶灭失。
『柒』 我国海商法给提单下的定义是什么
提单:是指用以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经由承运人接收或者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的单证。(《海商法》第71条) 简称B/L,在对外贸易中,运输部门承运货物时签发给发货人的一种凭证。收货人凭提单向货运目的地的运输部门提货,提单须经承运人或船方签字后始能生效。是海运货物向海关报关的有效单证之一。 海运提单Marine Bill of Lading or Ocean Bill of Lading,或简称为提单Bill of Lading, B/L,是国际结算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单据。《汉堡规则》给提单下的定义是:Bill of lading, means a document which evidences a contract of carriage by sea and the taking over or loading of the goods by the carrier, and by which the carrier undertakes to deliver the goods against surrender of the document. A provision in the document that the goods are to be delivered to the order of the document. A provision in the document that the goods are to be delivered to the order of a named person, or to order, or to bearer, constitutes such an undertaking.《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1993年7月1日施行第71条规定:“提单,是指用以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经由承运人接收或者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的单证。提单中载明的向记名人交付货物,或者按照指示人的指示交付货物,或者向提单持有人交付货物的条款,构成承运人据以交付货物的保证。” 提单具有以下三项主要功能: 1、货物收据。 对于将货物交给承运人运输的托运人,提单具有货物收据的功能。承运人不仅对于已装船货物负有签发提单的义务,而且根据托运人的要求,即使货物尚未装船,只要货物已在承运人掌管之下,承运人也有签发一种被称为“收货待运提单”的义务。所以,提单一经承运人签发,即表明承运人已将货物装上船舶或已确认接管。提单作为货物收据,不仅证明收到货物的种类、数量、标志、外表状况,而且还证明收到货物的时间,即货物装船的时间。本来,签发提单时,只要能证明已收到货物和货物的状况即可,并不一定要求已将货物装船。但是,将货物装船象征卖方将货物交付给买方,于是装船时间也就意味着卖方的交货时间。而按时交货是履行合同的必要条件,因此,用提单来证明货物的装船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2、物权凭证。 对于合法取得提单的持有人,提单具有物权凭证的功能。提单的合法持有人有权在目的港以提单相交换来提取货物,而承运人只要出于善意,凭提单发货,即使持有人不是真正货主,承运人也无责任。而且,除非在提单中指明,提单可以不经承运人的同意而转让给第三者,提单的转移就意味着物权的转移,连续背书可以连续转让。提单的合法受让人或提单持有人就是提单上所记载货物的合法持有人。提单所代表的物权可以随提单的转移而转移,提单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也随着提单的转移而转移。即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遭受损坏或灭失,也因货物的风险已随提单的转移而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只能由买方向承运人提出赔偿要求。 3、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成立的证明文件。 提单上印就的条款规定了承运人与托运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而且提单也是法律承认的处理有关货物运输的依据,因而常被人们认为提单本身就是运输合同。但是按照严格的法律概念,提单并不具备经济合同应具有的基本条件:它不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约束承托双方的提单条款是承运人单方拟定的;它履行在前,而签发在后,早在签发提单之前,承运人就开始接受托运人托运货物和将货物装船的有关货物运输的各项工作。所以,与其说提单本身就是运输合同,还不如说提单只是运输合同的证明更为合理。如果在提单签发之前,承托双方之间已存在运输合同,则不论提单条款如何规定,双方都应按原先签订的合同约定行事;但如果事先没有任何约定,托运人接受提单时又未提出任何异议,这时提单就被视为合同本身。虽然由于海洋运输的特点,决定了托运人并没在提单上签字,但因提单毕竟不同于一般合同,所以不论提单持有人是否在提单上签字,提单条款对他们都具有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