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朗声刑法

朗声刑法

发布时间: 2022-09-13 07:40:17

A. 《乱世情缘》第二十一章 无踪呈文上公诉/重章被监明法典

李刚一行被无地打败以后,已经颜面扫地,无脸再回饭店,又怕惹上官司,给杨家受伤的打手及林云重章和杨中亮处理好伤口,抹上金创药后,便落荒而逃。林重章只好带着众人让人用轿子抬着杨中亮,以及用担架抬了杨中昌的尸首,狼狈不堪的逃回杨家。

待林重章等下山之后,无踪也带着众人谢别无地大师无地大师,回到云峰寺。第二天晌午,无地大师竟然破天荒的来到云峰寺对无踪无海说道:‘’无踪无海,这帮刁民依仗杨家,几次三番滋事生非,实乃武林败类。你们两个要与易三爷商量,要不要呈文向县衙状告,杀杀杨家的威风,以免杨家纠缠不休,卷土重来,扰得圣灵不安。‘’

无踪本来对杨家的挑衅非常恼火,早就有了状告之心,碍于以前乔玉花之事没有处理周全,暂时忍了下来,这次既然无地大师发话了,就刻不容缓的唤来无武,让他写好状纸交与自己。无武连夜写了诉讼状交与无踪。

无踪翌日一大早就带着无海下山去了。两人刚到南门口时,就碰到一位老者来南门口找陈启平测字算命。这位老者姓龚名江,是昨天从乡下赶来的,也经常在云峰寺烧香拜佛,与无踪无海熟悉。无踪见他面有忧色,便问道:‘’阿弥陀佛!龚老家中是不是有什么不愉快的事,看起来满面仓促忧愁。‘’龚江叹息道;‘’唉!大师,近来我家中小灾接二连三发生,本来想找陈老先生测字算命,可是我昨日赶来时,他却乡下去了,今天都没有回来,急死人了。‘’

无海微笑着说:‘’阿弥陀佛!施主,测字算命不成,要不我帮你做个佛法消灾保平安如何?‘’龚江说:‘’大师,那就多谢了。‘’无踪听了示意龚江跟随自己找了一个清静的巷子,让他闭眼静默,然后口念咒语,吹了三口神气在手掌,拍在龚江背上,‘’捕呸!捕呸!‘’几下就好了。那么无踪怎么说‘’捕呸!捕呸呢?而不是其它的呢?‘’其实‘’捕呸‘’是乡下流传的一个鬼的名字,只要叫了这个鬼的名字,其它的鬼就不敢上身。做完佛法,龚江递给无踪五元钱,无踪假装推辞了一番,还是收下了。就在龚江做佛法时,周围慢慢的聚扰了一些人。其实生活中谁也免不了小灾小难,这些围观的大多是些生活不如意的平民百姓,看到无踪大师做佛法,便一个个要求无踪帮忙做佛法。无踪一一答应了,替这些愚昧无知的人做了佛法。

做了佛法,当然无踪无海又骗取丁一笔钱财,心里非常高兴的来到了易府,一进客厅就看到查可漫斯若在和三爷说着什么。三爷抬手让他们让他们先坐会,然后继续与查可漫斯若交谈。无踪无海只好坐在一旁等侯,也不敢吱声。查可漫斯诺自然与无踪无海熟悉,礼貌性的用生硬的中国话说道:‘’两位大师,你们好!你们是不是有什么大事需要和三爷商量,你们先坐过来,我先走了。‘’无踪急忙道:‘’教主,我们没有什么大事,你们先聊着吧。等你们聊好了,有件小事需要三易和你指点。‘’查可漫斯诺笑道:‘’还是你们先来吧,我和三爷只是在闲聊,先谈你们的正事吧。‘’三爷也点头示意他们坐过去,并唤丫环斟了新茶添上。

无踪从衣袋里拿出诉讼状上前递给了三爷,无海也跟着坐了过去。三爷抖开状纸阅读,只见状纸写道:

                          诉讼状

原告:云峰寺无踪,七十岁,初中文 化。 被告:蓼漏乡杨家村杨中光,五十八岁高 中文化。

事由:杨中光唆使打手几次三番大闹云峰寺。经过:杨中光目无国法,几次三番唆使护院武师林重章带着打手上我云峰寺寻衅滋事,闹得云峰寺鸡犬不宁,神佛难安。好在有云峰寺众僧尼拼死抵御,才不致使寺毁人亡。为了云峰寺芸芸众生和神灵免受再次被伤害,恳求法院维护云峰寺安宁,依法追究杨中光林重章等人的罪责。

                      申诉人:云峰寺无踪

三爷读了,脸上布满阴云,把状低递给了查可慢斯诺。查可漫斯诺看了,微微一笑:‘’三爷此事不难,不必心愁。让无踪大师选递上状纸,审判时我出庭压阵就是,谅他杨家远水救不了近火。况且前方正在抗日,杨家之子杨用武在前线自顾不暇,哪里有功夫理会这档子家事,你们蒋委员长也说过,军不涉政,所以你们不要担心。‘’

无踪无海听了唯唯诺诺,说一切拜托教主。当年中国许多当官的怕洋人,甚至蒋委员长也怕。洋人名曰传教,实际上是想从思想上同化国人,在经济上大肆剥削我们门国人。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好多生活用品都洋字在先,譬如:洋火,洋油,洋布,洋盆,洋碗,羊药……等等。洋人在利用我们国人及本土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上印上几个弯弯曲曲的洋文,就成了洋货,从中剥削国人们剩余价值。真是洋洋世界,不可思议,当官的门寸洋货,怕洋人,要洋人支持,买洋枪洋炮,请洋人做军事顾问。好端端的一个中华大地,被洋人划分势力范围,搞得四分五裂,挑起中华民族自相残杀,想把我中华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唉!可叹可气!

无踪无海递了诉讼状后,直接回到云峰寺向无地大师汇报。无地大师听了嘱咐无踪,这一次一定要将杨家告赢,要不杨家还会来闹事。查可漫斯诺回到教堂和他的洋同事说中国人就是无能,事不分大小都要求助我们,你你想想,鸦片战争,英国人被林则徐打败,林则徐不但无功,反而被充军新疆,清政府又赔了四万万五千两白银给英国。中国人有句古话: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他们太不团结了,这样才给了我们机会站稳脚跟,如果中国人觉醒了,他们团结起来,那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这次易杨两家结怨,都是乔玉花引起的,无踪那和尚又生事了,求我们维护三爷的利益和面子。当然我们要在这里长久扎稳根,这个忙我们还是要帮的。

又过了两日,何湖何县长愁容满面的来到教堂,向查可漫斯诺请教如何处理无踪状告杨家一案。查可渣斯诺早就与三爷串通好了,想都未想就说道:‘’何大人,此事还用想吗?杨家离山城几十里之遥,三爷抬头不见低头见,孰轻孰重?你难道不知道吗?‘’响鼓不用重敲,何湖一听便知道洋人的心思了,万万是不能得罪洋人的,心中便有了主意,便起身告辞。玛丽君送何湖到教堂大门口,嘱咐何大人谨慎行事。倒是奇怪了,一个小小的黄毛丫头竟然嘱咐一县之长来了。

何湖忐忑不安的回到县衙后,和法官大人商议,定于后日开庭审理无踪一案,并且立即发出了传票。杨中光接到传票,唤来了摔断了手臂的林重章,让人用轿子抬来摔断了小腿的杨中亮,商量怎么应付无踪他们。杨中光大光其火,怒道:‘’我族弟杨中昌的尸骨未寒,我没有找他们算帐,他们反倒告起我们来了,你们说怎么办!‘’林重章闻言低头不语,此事由他怂恿杨中亮而起,如今偷鸡不成,蚀把米,颜面扫地,心中很羞愧。杨中亮双腿夹着钢板绑了绷带,钻心的疼痛加上心中的怒气难消,脸色异常难看。饱读诗书的杨用文看到两位叔叔有难隐之言,便解围道:‘’老爸,事已至此,发火也没有用,只有想办法应对才是。我是这样想的,乔家已经退了聘礼,并且您在和解协商书上又签了字,此事不能再提。现在是我们杨家带人上云峰寺寻衅一事,确实让人头痛。按理说佛门清修之地,我们几次三番去打闹,我们是输了理,他们告我们也说得过去。虽然我们杨家没有得到半点好处,但是责任总得有人担当。我知道这次是林叔主张并且带头上云峰寺的,我想这个责任由林叔担当也讲得过去,还望林叔以大局为重,为我杨家分忧解愁。‘’

杨用文一番话,说得林重章哑口无言。杨中光听了心中也说正是这个理,但表面上不能露出来,于是假装骂杨用文:‘’用文,此事需慎言慎行,谁担责出先放一边,到时才说,大家都是男子汉大丈夫,都有自知之明的,不用你操心。现在你叔双腿不便,你先去山城找何大人,替杨家打点打点,我们随后就到。‘’林重章本来很羞愧,听杨中光如此一说,心中更加羞愧。

杨用文不再多说,被杨中光拉到一边,附耳嘱咐:‘’用文,你先去帐房支一万银票,赶到何府送给何大人,说我家已经死了一个叔,其它的伤胳膊断腿的,已经够惨的了,请他网开一面,把大闹云峰寺一事抹平。‘’

杨用文得到父亲授意,骑马而去,傍晚时分赶到山城,拿着银票直接去了何府,自报家门,说了来意。何湖倒是不意外,他早就知道杨家损兵折将,输得非常惨,并且还没有占理,但碍于杨家面子,于是敷衍道:‘’用文老弟,此事你们不要太担心,我一定会秉公执法的。你就先回客栈休息吧,明天开庭时按时来县衙就行。‘’

杨用文一介书生,知道此事多半办不好,多说无益,便告辞走了。此时此刻,三爷家中正大摆筵席,请了八爷五爷查可漫斯诺父女以及无踪无海,杯光酒影,热闹非凡。

第二天早上九点,何县长及苏行大法官准时坐上了审判台,三爷五爷八爷查可漫斯诺lz女玛丽君坐在审判台左侧,而查可漫斯诺俨然坐在陪审席。未过多久,法庭内就挤满了旁听的观众,叽叽喳喳议论过不停。

苏行忽然将法锤重重一击,大声说道:‘’大家请肃静!‘’众人才陆陆续续停止了议论之声。苏行见庭内已安静,高声叫道:‘’原告上!‘’无踪早已经按捺不住,昂首挺胸从众人之中走出,目不斜视的走上原告席。苏行见原告到位,又高声叫道:‘’被告上!‘’林重章昨晚在客栈早已经过了深思熟虑,知道难逃其咎,一听到叫被告,稍稍犹豫了一下,垂头丧气的走上被告席。无踪狠狠的盯了林重章一眼。林重章不敢对视,依旧低头不语。

待原告被告到位,苏行苏大法官抖开诉讼状朗声念了一遍,然后喝问道:‘’原告,此事是否属实?‘’林重章听了狡辩说:‘’苏大法官,无踪简直一派胡言,我等进寺烧香拜佛,被他们误会闹事,我们才动手打斗的。‘’苏行闻言冷笑一声继续问道:‘’你说你们烧香拜佛,为什么带了刀枪棍棒?‘’林重章也继续狡辩:‘’习武之人,刀枪不离手,有何奇怪?‘’苏行又问道:‘’既然你们第一次就知道带着刀枪棍上寺院会引起误会,为何你们还要几次三番的带刀枪棍棒进寺?寺院乃佛门清修之地,从古至今,除了闹事的,又有谁带着一行携带着武器的人烧香拜佛的?如此狡辩,又是为何?‘’

林重章本来心中羞愧,一时间不知道怎样回答。查可慢斯诺趁机装腔作势道:‘’法官大人我来说两句,当然我本西方人,本来不该过问贵国内政,只是看到你们自相残杀,心中难受。你们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倒希望原告和被告不计前嫌,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另外,也希望法官大人能从轻处罚,以敬效尤。‘’查可漫斯诺说完,还学中国人拱手向众人行礼,其实骨子里恨不得将中国人变成他们的奴隶。

何县长听了,接过话茬:‘’教主说得极是!国法无情人有情,大家以后还是能让则让,能忍则忍,和睦相处。当然,触犯了国法,罪责难逃,皆处罚的还是要处罚,以免乱了法纪。‘’!杨中光听了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什么药,瞟了几眼林重章,看他那没精打采的样子,不知道说什么好。

苏行见原告被告都没有吭声,便宣布休庭半小时,然后带何大人书记官及陪审团进了合议厅。经众人合议决定:林重章无事生非,带头唆使杨家打手上云峰寺几次三番闹事,触犯了刑法第三十二条危害社会治安罪可判刑一至两年,查可漫斯诺建议定罪一年。众人没有异议,苏行便带陪审团再次来到法庭,当庭宣判:‘’被告林重章触犯了刑法第三十二条,危害社会治安罪,经陪审团合议,从轻处理,判刑一年,立即执行!‘’苏行说完,法锤一锤定音。林重章当庭被两个法警带上手铐押入大牢。

杨中光兄弟心中实在不服气,但又无可奈何。杨中亮知道判了林重章一年徒刑,是何湖苏行给易三爷面子,只要是明眼人就知道无踪只是三爷的替身。杨中光又叹息说:‘’只可惜又送了一万元银票,落得个财空人受罪,真是打了丫环矮了小姐,杨家的颜面丢尽了!‘’

众人散庭后,无踪无海随易爷进了易府,和易夫人许梅英说了判案经过后,就要回云峰寺,易夫人挽留他们吃了午饭再走,无踪说道:‘’夫人,明日是观音菩萨生日,我今天必须赶回寺院,准备准备,好接待香客与施主。‘’许梅英笑道:‘’那好吧!真的多谢两位大师帮了我们这从大的忙,无以为报,明日我就带众丫环上云峰寺烧香拜佛,拜见观音菩萨,然后带她们游览云峰胜景,完我这些年的心愿!‘’

B. 《红岩》读后感900字左右7篇

《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61年12月首版。你知道《红岩》 读后感 怎么写吗?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红岩》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读后感相关推荐↓↓↓

《朝花夕拾》读后感

写《空杯心态》读后感作文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作文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

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一

__年峥嵘岁月,五千年血色中华。

历史的长卷翻过一篇又一篇,而我们的祖国始终屹立在历史的长河,无论是苦难还是辉煌,都必将是人类历史上绚丽的篇章。

1948—1949正是新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敌人的镇压与破坏比任何时候都要残酷,在滓渣洞和百公馆,无数中国共产党人靠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毅力,反抗,斗争,谱出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在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中,最被大家所熟知的应该就是江姐了,她,是一个坚强,宁死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滓渣洞集中营,她曾保守折磨,当竹签钉进她的手指,热血顺着指尖流下,十指连心,而江姐把这种刻骨铭心的痛化作更坚定的信念。她用自己的行动激励,鼓舞占有们坚持斗争,然而最终,江姐为了不暴露计划,还是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刑场,用自己的生命,谱出一曲感人肺腑,令人热血沸腾的生命之歌,他永远是我们的英雄。

红岩就是生命之石,唱出了厚重的生命之歌。就像一面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心中的理想和信念热坚持不懈的奋斗,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正有他们的努力坚持,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坚定心中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为心中的目标奋斗,不只是在战争时代、也是在当今社会世界价值观所需要的一个精神。

我也曾立过许多目标:每天背单词、每天跑步锻炼身体、学一门乐器。开始时热血沸腾,积极完成。过了几天,就心生厌倦。每天背单词很难,于是将书包甩到一边,看向窗外,黄昏前的天空像被火烧过似的,泛着红光,格外地显眼,不由地想起江姐和那时代的共产党员,他们坚持和敌人反抗,就算付出生命,也要坚持,只为他们心中共同的目标——解放中国,让全中国人民过上辛福生活。在江姐面对敌人的折磨的时候,她从没有感到惭愧。在战争时代,共产党人为坚持解放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而今天,我为什么连区区背单词也坚持不下。责备不断地从我心中响起,如黄钟大吕直敲我心间。于是重新抓起书,沉下心情,又接着背。

坚持它存在于每一个时期,坚持也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实际行动。

因为身处中学,只感受到学校里的氛围并不是一个澎湃激情与梦想的地方。相反,很多人被整天堆积如山的作业而苦闷,枯燥无法坚持,相比于革命年代青年学生日日夜夜学习的劲头,我不禁为我们这一代人汗颜。看着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脑海里浮现的却是江姐坚毅瘦弱的蓝色旗袍上鲜红的毛衣,就像是一面红色的旗帜,在迎风飘扬,也许《红岩》如生命之石不断提醒青年人:要身怀远大抱负,为建设更加富强国家而坚持奋斗。

《红岩》读后感二

我看过很多书,但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本名为《红岩》的书。

它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中国的大肆破坏,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坚强不屈、艰苦奋斗为保人民利益,即使受尽毒刑、受尽折磨,也不透露共产党的丝毫机密。即便是美国48套刑法,即便是各种血淋淋的痛苦,即便是严刑拷打、好言相劝、间谍离间,也无法撬开共产党人的嘴,也无法得到一丁点线索。在牢中,意志坚强的共产党人相互鼓励,那一篇篇激人奋斗的诗篇,那一句句勉励人心的话语,无不使人为之振奋。小到年幼的学生,大到沧桑的老者,共产党人每人都急切的想为党贡献一份力量。

任凭特务们耍尽花招,任凭行刑队用尽酷刑,任凭可恶的国民党想方设法截断狱中共产党人与狱外共产党人的联系,任凭狡猾的叛徒想方设法从他们嘴里套出关键的线索,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都不动声色的忍下酷刑,麻痹对手,发现间谍。使敌人无措可施。

而且我发现,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共产党的领导是为人民的,是不惜自己辛苦的。国民党的领导,却是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灾民,对手下吹胡子瞪眼,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威风。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国民党注定的败局。这也就是为什么共产党人在狱中的绝食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书中说,革命烈士龙光华因为一潭清泉,与特务有了纠纷;阴险的看守长借此除掉了龙光华。龙光华的难友们非常悲痛,并用绝食抗议的 方法 与特务进行了斗争。后来,看守长终于妥协,同意了大家提的四个要求。人们无比肃穆的为龙光华,举行了追悼会。

里面的人物性格特点都非常鲜明。例如高大勇敢的战士龙光华,风趣多谋的农民丁长发,淳朴忠厚的工人余新江,温和有礼的共产党江姐,多才多艺的诗人刘思扬,慈祥厉害的双枪老太婆,以及天真机敏的小萝卜头。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为党奉献,甘愿牺牲自己,毫无架子,处事不慌的领导许云峰。而那阴险狡诈的特务黎纪刚、郑克昌、甫志高等让我简直恨得牙根痒。

革命前辈的一句句 名言 警句,引导着革命后人走向辉煌的未来。牢内的温暖使我无比感动,正是有了这些革命烈士,才保全了中国,保全了后代的幸福生活。

随着现在科技发达,生活安定,小学生都忘了革命前辈的付出与努力,现在想想,真是惭愧。革命前辈尚且在狱中都在学习。我们处在和平时代,不用惊慌的躲避国民党,不用惊慌的躲避宪兵,不必惊慌的躲避炸弹,不用忍受盛夏的酷暑,深冬的严寒,不用忍受缺水的干渴,蚊虫的叮咬,不用担心文具从哪里来,学费从哪里来,怎有理由不好好读书来效忠祖国呢?是呀,祖国的和平,是前辈烈士维护起来的。我们将接了这时代的接力棒,将祖国的薪火代代相传,我们将接了这时代的接力棒,使祖国的科技突飞猛进。而不是贪图享受,做啃老族,做寄生虫。同学们,人民需要我们努力,大家需要我们努力,祖国需要我们努力。努力保护一个国民都富强的大家庭。努力学习,学习更多更好的知识,发明更多更好的科技,中国需要我们的时候,要奋不顾身,挺身去守护,守护祖国,守护人民,为祖国效忠,为人民效忠。同学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让先辈的英灵自豪的惊叹: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让我们建立一个能与盛唐相比的强大中国!

《红岩》读后感三

红火的年代,赤胆的忠心,革命者那穿透一切的目光,这是我怀着热血沸腾的心情读完了《红岩》之后,脑海中始终不断浮现出来的情境。

《红岩》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共产党的热血和火一般的革命热情,这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感情,和永不畏惧敌人的精神,他们用鲜血染红了旗帜,也染红了我的内心。

读《红岩》,不像电视上热播的那些战争片,地下党每次都会化险为夷,每次都会简简单单取得胜利。或许像《红岩》这样才算是真正的革命,只有付出和牺牲才能换来最后的胜利;或许这就是共产党真正的精神,为了实现心中最美好的心愿,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于度外。

在这些英雄当中,令我最佩服和崇拜的,唯有江姐了,她身上散发出的是那种永不屈服,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让我们感动。她一心为着共产党效力,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

深沉的暗夜,瑟瑟的寒风,还有那摊满刑器的刑讯室里,愤怒的吼声不断地响起··· ···

面对这一切,江姐的脸上是充满信心的刚毅神情,她相信革命会取得胜利。她让敌人从恐怖的狞笑声变成绝望的吼叫声。

“还是不说?!钉!”

一根竹签对准江姐的手指··· ···顿时血水飞溅。 一根!两根!··· ···竹签深深地撕裂着她的血肉。

还有一阵又一阵令人心悸的泼水声时不时响起。

然而,除了敌人魔鬼般的咆哮,江姐没有任何的声音,甚至没有一丝丝的呻吟,那可是十指连心的痛啊!江姐强大的意志竟然能够忍下来,那是因为“竹签子是竹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坚硬的钢铁铸成的!”

这样的意志没有人能不佩服的,我也想象过这样的情景如果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会怎么去做,可是,我想我是不可能像江姐一样坚强不屈,永不低头的,我是做不到的。

还有另一个共产党也一样让我非常敬佩。他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哪怕变成鬼也要让敌人丧命的人,他就是“老许”,自始至终形象都是那么高大的许云峰。在山城即将解放的时刻,在敌人的狰狞面孔和死亡面前,他毫无畏惧之色。他平淡地说过:“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

是他们这些英雄,带领亿万中国人民脱离贫困和痛苦,走向光明,告诉世人,是共产党救了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驾驶着新中国的大船,满载着信心和希望,沿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扬帆起航,阔步前进!

《红岩》读后感四

转眼又到了开学时候。学校门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哪个孩子不是被大人牵着手来到学校呢?那个孩子不是在家长温和的目光下一蹦一跳跑进学校呢?看到这些快乐的影子,我想起了前几天阅读的《红岩》,想起了那个可爱的小萝卜头他如果也能像现在的孩子们一样能幸福的上学该多好啊。

飞吧,你飞吧!我仿佛听到了生活在白公馆的小萝卜头稚嫩的童声,仿佛看到了他踮起脚尖趴在栏杆上目送蝴蝶的身影愈飞俞远。他向往自由,从小就被关押在白宫馆里,陪伴着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他的天真可爱,童真童趣,充分显现出了一个孩童对自由的向往,对胜利的渴望还记得他画的那张并不高明却又气势很大的天空吗?那样广阔,那样饱满外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而他又是那么的善良,在白公馆里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买下了多少恐怖的阴影啊!但是当他有机会出去的时候,却舍不得这些白公馆里的那些朋友们了我才不想走哩!幼年的经历让他比同龄人要成熟,他经受的心理上痛苦的折磨,都是多么难熬啊!那不寻常童年生活,是我们所体会不到的。

我十分佩服华子良。多少年来,他为了骗取敌人的信任,装疯卖傻,瞒过了多少狡猾的特务。他被多少人误解、嘲笑,说他是懦夫、胆小鬼,但他没有退缩,一直在坚持,为了胜利,为了帮助共产党人逃出白公馆,他一次又一次地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为了迷惑敌人,他过着非人的生活,还要做最苦最累的工作,无时无刻不在危险之中。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巨人呢?他的坚强和智慧,不畏艰难不断追求自由胜利的精神,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呢?记得在结尾部分,他被敌人带走,又带着解放军回来解救突围的人们,他是坚强的,是富有智慧的,执着的坚持了那么久,这种精神是我所敬佩的。

还记得江姐吗?她是本书描写的重要人物。从手指上被铁笔磨伤的痕迹,到监狱里被特务虐待的血印,处处显现着她的坚强不屈,勇敢担当;从知道丈夫死讯后脸上的泪痕,到看到监狱之花出生时的喜悦,处处显现着她的柔情善良,温温母爱。全书用不同的角度,完整的描绘出了一个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江姐,一个让读者敬佩的江姐。

有一种精神叫爱国,有一种性格叫坚强,有一种执着叫坚持,不屈服,不退缩,不做叛徒,只为胜利和自由努力。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拥有红色革命精神是多么可贵!冉冉升起的红色不会逝去,将永远照耀在祖国大地上,照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红岩》读后感五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着。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 事迹 ,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 英语 作文 ,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红岩》读后感六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昏暗的书房,摇晃不定的灯光。我轻轻盖上封皮,眼神滞留在封皮上:黎明的光辉,衬着献血染成的红岩;血腥的风在雨中吹曳,五星红旗在杆顶坚毅地摇摆;先辈们用鲜血染红的旗帜,用黎明的光辉铸成的五颗金星,在风雨中依旧耀着光辉,就像国民党的血雨中闪亮着的共产党员的意志。

手掌间,略显陈旧的《红岩》熠熠生辉。这是一部用血与泪奏出的悲壮篇章。这是作者用血迹斑斑的过往编纂的一本红色经典。

《红岩》讲述着重庆的地下党员与特务、叛徒进行着激烈的战斗,不仅是武器上的斗争,更是精神上没有硝烟的战争。血腥之风刮着中美合作所,袭卷渣滓洞与白公馆。先辈们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前毫不动摇、在乌黑的罪恶的枪口前毫无畏惧,心中永远坚信党会驱走黑暗迎来无限光明,心中充满了对党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他们坚贞不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

江姐,一位女共产党员,人虽瘦弱,意志却不瘦弱。与她一起为党奋斗的丈夫不幸牺牲,首级被敌人悬挂示众,面对这沉重的打击,江姐强忍痛苦,继续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被叛徒出卖后,面对敌人严刑折磨,江姐坚强不屈。“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是江姐在手十指连心的毒刑后写下的。多么可敬!多么可佩!心永远向着党,任何的痛苦甚至死亡在党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许云峰,面对死亡视死如归。 “他神色自若的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鹤立两旁的特务,径直跨向台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看了书中临刑前这段描写,怎能不心潮澎湃,怎能不泪下!

还有刘思杨为掩护白公馆齐晓轩等人安全越狱,倒在机枪的弹雨中,倒在血泊中,倒在用鲜血染成的红岩上;“小萝卜头”不惧危险为狱友送信……等等无不令人感动。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前赴后继为国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们并没被遗忘,革命事迹被以各种形式相传着,但事迹背后的红岩精神还在吗?现在的人们,怎生得这坚强的意志?怎生得这无畏的精神?怎生得这为国的壮怀?怎生得这种勇往直前的气魄?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自己是怎样态度?抚着《红岩》的封皮,不禁心生惭愧。不只是自我的惭愧,还有社会的惭愧。现在的人们更多地是在追求名利与金钱,这种红岩精神似乎已经隐退。虽说现在是和平社会,但是这社会仍然需要这种红岩精神。看窗下这川流不息的街道,繁华的城市、幸福的生活都是先烈们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怎能不珍惜现在的生活,铭记过去的英雄?

雨声已黯然消失了,这城市慢慢迎来久违的阳光。我知道,我也该迎来我人生的光明了。

《红岩》读后感七

合上《红岩》,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从我的脑海中掠过,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的许云峰。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江姐。佯装疯癫,机智深沉的“疯老头”华子良……然而,在这么多经典永恒的形象中,一个瘦小,孱弱的形象更能引起我的共鸣,他便是“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母亲徐林霞,是一名共产党宋。振中在出生八个月的时候,就随父母一起被关进了白公馆监狱。从小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米饭,喝的是污秽不堪的泥水,营养严重不足,成了一个头大身子细,面黄肌瘦的小孩,难友们都非常爱他,叫他小萝卜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瘦小可怜的孩子,却有着一颗勇敢坚强的心。在狱中,他利用自己是孩子的身份,充当同志们的联络员,在敌人的枪口下完成了许多大人们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他也是一名光荣的革命者。1949年,万恶的敌人并没有放过这条幼小的生命,小萝卜头被他们残忍地杀害了。解放后,小萝卜头被认为革命烈士,是我国最小的革命烈士。

闭上眼睛,泪花不由自主地落下,我仿佛看到了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小萝卜头也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渴望上学,可是在敌人的监狱里,他没有机会。后来经过同志们和特务们一再交涉,才得以狱中的政治犯当老师,小萝卜头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没有书、纸和笔的情况下,他用脑子记,用小石子不断地在地上画、写、笔迹不清,他擦了再写。

回头来看看我们呢,衣食无忧、条件优越、生活安逸。有宽敞而明亮的教室供我们学习,有勤劳的老师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而到了放学的时候,家人早早等在学校门口接我们。然而就是这样的条件,许多同学却不知道珍惜,求知成为一种负担,学习成为父母交给的任务:上课东看、西看,老师提问“吱吱呜呜”;回到家,首先打开电 视、电脑,爸爸妈妈问起在学校的情况时,总是回答“知道了、别说了、烦不烦”等不厌其烦的话……此时此刻,想到了小萝卜头,我的心中充满着悔恨、惭愧、自责……。

小萝卜头他们虽然去了,但他们所代表的“红岩精神”应当永存。“红岩精神”就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


《红岩》读后感900字左右相关 文章 :

★ 关于《红岩》读后感900字7篇

★ 关于《红岩》读后感900字6篇

★ 关于《红岩》读后感900字5篇

★ 关于《红岩》读后感800字7篇

★ 关于《红岩》读后感1000字6篇

★ 《红岩》读后感高中900字5篇

★ 关于《红岩》读后感1000字7篇

★ 关于《红岩》读后感1500字6篇

★ 关于《红岩》读后感7篇

★ 高中《红岩》读后感900字范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C. 妖的有一篇叫 一瞬芳华

一.
那雪下得缓而密,片状的雪花或高或低的盘旋在空中飞舞,久不落地,宫门外立的李石迎了上来:“小朝姑娘。”
我抬眼看向细雪掩埋下的巍峨宫墙,轻声道:“请李公公引路。”
穿过雕工精细的回廊,不待李石引见,我一眼就瞧见水榭上的男子,他白衣白发,似要融这漫天白雪之中,若不是他身上浓烈的死亡之息蔓延了园子……
我皱了皱眉,这分明是个气数已尽之人,灵体却偏偏牵在肉身里,以一种将离不离的姿态,这般行尸走肉的活着,我最清楚不过,那是比死还要痛苦上千万倍的滋味。
执念。
只有执念,才能让一个人,心甘情愿,生不如死。
行至水榭之下,李石轻唤了声:“陛下,小朝姑娘来了。”
静默了会儿,男子缓缓睁开眼,转向李石:“下去吧。”
“喳。”
我缓步踏上水榭,径直在他对面的小榻上坐下,拿了小几上的一盏茶,送入口中抿了一下,赞道:“是上好的沁冬茶。”语毕,又自顾自的吃起了小几上摆开的小点心。
皇帝淡淡笑了声:“你这性子,倒有些同她相像。”
我拍了拍沾在手上的沫子:“她便是陛下请我来的缘由吧。”
皇帝的目光变得悠远,像陷入了某个久远的梦里,良久,他说:“素闻小朝姑娘的浮世绘堪比冥府的往生镜,可以见任何想见之人之事,孤想见一见她,有些事,孤要弄明白……”
“她是谁?”
“舜华。”
我挑眉:“槿妃舜华?”
皇帝颔首,这让我有些意外。
我虽久居天山顶上,可也听说过槿妃之事,北祁国君将她打入冷宫,她仙逝时,他更是将她的遗体送回东岳,槿妃身后竟连夫家之陵都去不了,这凄绝的一生不知被多少说书先生编成小段,叫时常下山听书的阿桃唏嘘不已。
阿桃说:“槿妃是东岳公主,东岳同北祁打了多年,东岳占着上风,便硬将公主嫁来,谁都知道,东岳王是想用联姻牵制北祁,北祁上下都不待见她,更别说一国之君,娶了个时刻监制他的妻子,自是憋屈,冷落她也可以理解,只是,这样对一个无辜女子,确实残忍了些,姑娘,你说是不是?”
我那是懒得搭腔,后宫之中,哪有什么无辜之人。
可今日这单生意,缺勾起了我心中的好奇。
大概,这天下谁都没有想到,北祁国君最后的执念竟是他弃入敝屣的槿妃。
我打量了下眼前形容枯槁的皇帝,压下心中的好奇,望了眼暗下来的天色,道:“天时刚巧,请陛下给我一件槿妃的贴身之物。”
高长慕从怀里掏出一早准备好的东西递给我,低垂的眼睑敛不住溢出的哀伤:“这是舜华的一缕青丝。”
我接过那束用红线绑的青丝,举手掐决,脆生的铃声中,面前凭空出现一幕水镜,手再一翻,一杆通体透白的笔从虎口处缓缓现出,躺在掌心,泛着青光,青丝遇笔,瞬间化成一缕青烟,顺着笔墨着的方向,袅袅绘成一个女子的模样。
月白长衫,绛色披风,流云髻贴着绯红的脸,提着一盏宫灯。
她在漫天星河之下,背后是墨色里的四方官,她走的极快,身后跟了一溜的宫人,各个都是有苦难言的神色,与她脸上的飞扬神采形成强烈的比对。

那是元德二年的舜华,年十八,无双的年华,无双的容颜。
东岳国君有八子一女,舜华排行最末,她的哥哥们都称呼她喂小九,极尽宠爱,脾性自然被宠的飞扬跋扈,没有一国公主该有的规矩。
比如,在深夜闯入男子的房中,普天之喳,也只有她做的脸不红气不喘。
那扇两人高的紫木门“咯吱”一声推开,桌案前的年轻男子应声抬头,望着提着宫灯立在他面前的神气少女,眉头不见波澜的皱了皱。
“高长慕。”
她的脸上泛着红光,见他没有做声,有往前走了一步,眼底满溢着欢喜的碎光,叫他:“北祁长慕。”
他提起手中得笔,打量她的目光有些严厉:“虽说本王此时是在东岳皇宫内做客,但,公主这个时辰闯入本王得房间是不是有些不合规矩?”她对他训诫的语气不甚满意,带着点傲色道:“本宫来见自己的夫婿有何不合规矩的。”
他本来轻执着毛笔,听她这么一说,下手力道不小心过重,那“忍”字最后一笔上晕了一大片墨迹,眉间的褶皱现了痕迹。
他放下笔,抬头正视她:“本王与公主还未正式行礼,未来如何皆是个未知数。”
许是冷静了下来,她脸上上方才的红光褪的一丝都不剩,显出她本就比一般姑娘要白上三分的肤色,一旁侯着的宫人都觉得气氛瞬间僵了下来,大气不敢出,就听见舜华嗓音清淡地道:“高长慕,你……不想娶我?”
不待他回答,她深吸口气:“不管你愿不愿意,我都是要嫁你的。”咬咬唇,又补了句:“我一定要嫁你的。”
他没有答话,看不出什么神色的眸子缓缓垂下来,重新拿了张纸,铺在面前,提笔落下:“夜深了,公主请回。”
舜华转身走了几步,扶着门栏突然又回头望了他一身黑色锦服一眼,道:“我听说北祁王喜白色?”
他连头都没有抬:“公主都是道听来的,听来的,哪有什么真。”
她掩藏在披风下的手微微攥紧了月白衣衫,大步跨了出去,像她来时那样,走的又疾又快,但步间的章法却不比来时的轻快,沉重了许多。
那是高长慕记忆中与舜华第一次见面。
却不是她记忆里的第一次。

舜华第一次看见高长慕,在五年前,东岳与北祁交界处的螺山。
十三岁的舜华任性胆大,她的父皇兄长领兵同北祁打仗,她日日听学士歌颂战场男儿如何勇猛,她不服气,自认女子不输男,自己若在战场上定不比父兄差,便偷了太监出宫办事的平民男装,趁着夜色摸出了宫,奔向东岳与北祁的战场。
行至螺山外,已是黄昏,她下马查看地图,螺山那一头忽地传来一阵战鼓和厮杀声,她的马受到惊吓,挣脱缰绳跑的无影无踪,她傻在原地,吞了吞口水,硬着头皮收起地图,走进山中。
厮杀声绵延不绝,远处的天被热血染的透红,到底是个小姑娘,以前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如今还未靠近,她就已感觉死亡离自己有多近。她的步子越来越慢,最后蹲了下来,抱着一颗树瑟瑟发抖。
她好想回宫。
“谁在哭?”
陌生的声音传来,她吓了一跳,赶紧四处看了一下,未见有人,心中一跳,拔腿就跑,站起来时却看见大树背后有个深陷的洞,像自家园林里的蒱兽的陷阱,她有些害怕,但抵不过心中的好奇,小心翼翼朝洞边有去,探头看去,正对上一双漂亮淡黄色的眸子,像话本里的山精。
她同眸子对视了一会,说:“你是人吗?”
洞里的人沉默了一会才开口回道:“是。”她拔了拔洞口处的落叶,又往前探了探身子,想要看清洞里人的长相,但天色暗沉,洞又太深,她费尽力气,也只能看见他那双异常漂亮的眼睛,不由脱口而出:“你的眼睛真漂亮,像天上的星星。”
洞里的人听了她的话后,传出几声无奈的笑声,她听着这笑,也弯起了嘴角,心中已全然没有了方才的害怕,同洞里之人聊起了天。
“你怎么不出来?”
“我伤了腿,动弹不得。”
晶亮的大眼向四处望了遍:“山外面在打仗,这里一时怕是没人敢靠近。”皱眉思忖了会,开始解自己的外衣,扯下腰带,扔到洞里,:“你够得着么?”
腰带就悬在淡黄眼眸上方,女儿家淡淡的香气充斥鼻间,他犹豫片刻,轻轻握住,抬头疑心道:“你拉的动我?”
小脸又出现在洞口,带着一副不甘示弱的表情:“我力气可大呢!”
她把腰带拉过肩头,吐了口气,用力一拉。
“啊——”
一阵天旋地转之后,她坠入一个温暖的肉垫之上。
她抬起头,看了看头顶方寸大小的洞口,又看了看低头凝视她的那双淡黄眼眸,好奇道:“你皱着眉做什么?”
“……你压到我的伤腿了。”
“啊!对不起!”她脸一红,火速从他身上爬下来,洞里空间窄小,她翻身时又按到他身上的某处,引来他的一声闷哼,她一听更慌忙,手忙脚乱摸索着随身带的包裹,从里面掏出一个火折子,火折子“唰啦”一下燃起,照亮小小的洞壁,及洞中之人,舜华同他大眼瞪小眼,脸上的红晕在火光之下仿佛更深了些。

舜华很快就适应了洞底的环境,将自己随身带的干粮分享给饿了多日的高长慕,趴在他旁边沉沉睡去。她的外衣留在洞口,夜里受不住寒,蜷成一团瑟瑟发抖,高长慕盯着她小小的身子看了一会儿,弯身将她拥进了怀里,她一接触到温暖的躯体,便顺势紧紧抱住,舒服地蹭了蹭。
高长慕的身体僵住,直到胸前的小人呼吸渐渐平稳,才放软了身子,将头搁在她发上,合起了眼。
战场的厮杀声持续了三日,空气里飘着若有若无的腥味,舜华并不晓得那是什么味,皱着不适的小脸问:“这是什么味儿?”
他的目光落在她煞白的小脸儿上:“人血的味道。”
小脸更加白了些。
“每一战结束,血味足足要过上几日,才会散去,遇到落雨,就成了一条万千将士鲜血汇成的小溪。”
她瞪着圆眼说不出话,她知道战场的残酷,却是头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半响,她才开口:“要是没有战争就好了,为什么父……附近的国家都爱打仗呢?”
他不屑地答:“不过是贪欲,一块不属于任何国家的肥沃土地,自然谁都想要。”
他这中肯的话叫她一愣,他们在洞中这几日,默契地没有询问对方的姓名身份,只因会在这里出现的,不是东岳人,就是北祁人,东岳北祁如今打的热火朝天,若是对立身份,大约彼此都不知道还如何共存下去。
但他虽不说,舜华也瞧得出他身上那件白色战袍绣了北祁的狼图腾。想来,他亦知道她看的出来,不过是在装聋作哑罢了。
到了第六日,舜华包裹里已再无干粮,两人又饿又渴,无力地靠在一起。舜华想,她或许是要死在这了,可是目光落在旁边的人身上,她心中一动,忽然有个念头,能同这个人死在一块,到也不错,这样想着,她的小手摸索到他的大手,用力握住。
感受到大手回握的力量后,她笑了笑,侧过头,正对上高长慕温煦的目光,她当初就是被这双眼眸吸引住,才会掉进这个坑来。
她说:“你的眼珠,和我们不一样。”
他笑笑:“我母亲是异族人,我的眼睛随了她。”
“真好看,”她由衷赞叹,抬手轻轻抚过他的眼,笑道:“如果我们死在这,倒也是个缘分,下辈子……我循着这双眼睛,也要找到你,叫你还我这条命。”微光透入,照着他的眉宇之间,流漾着的温雅神采,他空着的一只手整了整她歪掉的发冠:“或许不用等到下辈子,明天就有人来救咱们。”
舜华怔了一下,慢慢将头靠在他的胸口:“如果能活着出去,等我及幷,一定……”
“下面的人还活着?”
她的话随着洞口出现的一个人影戛然而止。
那是山中的猎户,猎户将他们背回家,同他们提起战事之后的琐事:“东岳虽打赢了这场仗,但并未趁胜追击,而是突然返朝,也不知出了什么事,这几日总有重兵在各处巡查,似在寻什么人。”
两人心中各自微动,都以为寻的是自己,当下觉得不能再耗在此处。
那日入夜,整理好行装的两人在院外偶遇,见到对方,各自都是一惊。
一阵沉默后,舜华抢先开了口:“我离家时未留信,父兄此刻定是焦急万分,我必须回去,上元那日……”她的脸红了红,垂下首,是女儿家特有的羞涩,“我在这等你。”
高长慕露出清风霁月般的笑:“一言为定,在下北祁长慕。”
她弯起眼:“东岳小九。”
乌云掩去新月,仅露些许星光,映的青山晦暗中带着不明碎光,偶尔几声虫鸣,除此外,就是一片寂静。
两人对视了许久,同时抱拳向对方道:“保重。”
然后,一人往北,一人往南,越走越远。
北祁长慕的真正身份,舜华后来才知道,学士熟知七国简史,他道,放眼整个北祁,就只有一人能同舜华口中那个风雅隽秀一身白色战袍的长慕匹配,靖安王高长慕,喜白色,北祁皇帝第三子。
那年上元,舜华按约定,一身月白长衫,在螺山上的猎户院落等到天明,高长慕没有来,接下来的每一年上元,他都没有来。说来也奇怪,她心里从未怪过他的食言,她想,东岳和北祁的战争一直未断过,她也听说过北祁皇室内斗的很厉害,他只是在面对内忧外患,无暇顾及其他,他心中,还是记得小九的。
他不来找她没关系,等她长大了,她会去找他,告诉他那句她未说完的话。
“等我及笄,一定嫁给你。”
也许,这就是先爱上的悲哀,她凭着这一点点的侥幸等了五年,高长慕登上皇位,成为北祁的元德皇帝,与东岳签订和平协议,天下人都道,东岳王是硬将公主嫁来,用联姻来牵制北祁,却鲜有人知,这一条协议里的附加内容,是舜华自个儿要求的。
浮世绘里,十八岁的舜华在东岳王面前长跪不起,她头昂的老高,无视东岳王怒极的龙颜,一字一句道:“小九此生非北祁长慕不嫁。”
由一个姑娘家的口中说出这样的话,实乃惊世骇俗,怪不得东岳王被气的卧床,可这个惊世骇俗的姑娘是舜华,那就说的过去了,她本就不受世俗礼法所缚,她像一只五彩鸟,天广地阔,任她遨游。
可这只五彩鸟,最终为了一个人,生生折了自己的翅膀。
而那个人,甚至早已不记得她。

舜华得偿所愿,由高长慕亲自迎往北祁,大婚那日,高长慕依照先帝遗诏,立了尚书之女郭爱为后,同时迎娶一后一妃,实乃皇宫空前盛况,而在浮世绘中舜华的记忆里,那一天却有些萧索。
她的玉华宫在皇宫东北角,远离皇帝的乾安殿,听不到一点喜乐,一更天时,安排到她宫中的人心中顿悟,这宫中的主子,与恩宠无缘了。
舜华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大红盖头之下,她摩挲着手中一股红线扎的青丝,心中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她要对高长慕说的话。
“北祁长慕,你还记得东岳小九么,她找你来了。”她幻想着他听见这话时的表情,斜飞的凤眼牵出一抹绝色的笑,她其实有些后悔那日在东岳闯进他房中时没有告诉他这句话,那时他的态度不好,她是个姑娘家,被伤了自尊,也有自己的骄傲,负气离开好几天都没找他,可后来,她想通了他不知道她是在螺山陪了他六天的小九,他跟那些大臣一样,都以为她是父皇安在他身边的眼线,自然对她没有好印象。
若他知道了…………
舜华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答案,那夜高长慕一直没有来,就像当初的上元之约一样。
隔日舜华去向太后请安,迎面遇上从另一头来的高长慕和皇后,她急急朝他奔去,想要问问他是不是昨夜喝的太多,所以没有来。
她还未开口,高长慕就皱了眉,冷冷道:“横冲直撞成何体统,这里是北祁,你在东岳的那般作为趁早给孤改了去。”
她一愣,望着他淡黄眼眸中的嫌恶,张了张嘴,什么都没有说出来。
高长慕撇开视线,牵着皇后的手越过她往太后宫中走去,她看着那两人相携的身影,眼中的光渐渐淡去。
她之前从未想过他会不喜欢她,她记得洞中那六日他的温柔,记得他温暖的胸膛,记得他清风明月的笑,也许那称不上喜欢,但至少不会是讨厌。
他不记得她,或许是北祁长慕从未将东岳小九放在心上过。那样,就算她说了出来,不过是多给自己一个死心的理由。她不想要那个理由,她已经是他的妻子,北祁是她的家,她还要靠着那一点点对他的念想,度过这漫漫年岁。

舜华有一个鲜少有人比得上的优点,就是认命。这或许是她六岁前都和她皇奶奶住在山中寺庙里,受佛理禅悟感染的缘由。
这个优点很好,容易活的开心。
只是世事十分难料,碰上高长慕后,就有那么点不认命了。
初嫁到北祁的那一年。不管高长慕如何冷落她,她都很努力去维护这段夫妻之情。
她母后去的早,父皇哥哥们都怜她宠她,不加以管束,完全让她由着自己的性子长大,从未有人教过她身为一个姑娘家应该偶尔柔弱的优势。她讨好高长慕的方式,是最笨拙,却也是最真心的。
她觉得好的东西,总要差人送上一份给高长慕。其实他心里明白,高长慕表面上都收下,但会不会去碰那就说不定了好几次,她都看见她送去的东西,出现在乾安殿下人们身上。她在心中小小地难过一下,隔日照常往乾安殿送东西。如此毅力,正常人早就被感动了,偏偏她讨好的对象是一国之君,不是个正常人。那年清明,皇帝带着嫔妃和重臣去祭祖,她也在队列,黄陵在深山,山中美景如画,她孩子气爆发,休息的时候,一人跑到更深的山中玩耍,采了几串冬青花,想要送给高长慕,她注意到,北祁皇宫中一朵花都没有,定是那里的土质不适合养花。她回到营地时,正看见高长慕坐在御驾之上,面前跪了一片禁卫军和几个大臣,她瞧这气氛有些不对,正犹豫要不要上前,跪在一旁的李石眼尖地发现了她,紧绷的脸色松动了些,喊到:“娘娘回来了!”
有几个大臣回头看向她,皆露出松了一口气的表情。她还未反应过来,御驾之上的高长慕便朝她大步走来,一把攥住她的手,目光冷冷的扫向她身后,厉声道:“来接应你的人呢?孤告诉你,你别想逃回东岳,你已经嫁到北祁,就是死,也是北祁的鬼。”
她一愣,喃喃道:“我没想过要回东岳啊……你以为我要逃回东岳?怎么会呢,我只是瞧这山中景色极美,就走远了些,诺,这是我给你采的花,你闻闻,香是不香?”她眼儿一弯,讨好地将冬青花递到他鼻间,李石一声“不”还没喊出来,就见他呼吸一滞,面如白蜡,身形不稳朝她倒去。
“陛下!”随行的太医冲上来,七手八脚地将高长慕抬到营帐之中,舜华被这突发情况吓傻了眼,反应过来后,连忙拽住李石,问:“发生了什么事?有人给陛下下毒?”
李公公恨恨向她道:“娘娘这话说的,给陛下下毒的人,不就是娘娘您么?陛下对花粉过敏,娘娘就是再怎么怨陛下,也不能用这么多的花粉害陛下。”
他的,她拼命摇头:“我不知道,没人告诉过我。”她的解释没人听得进去。
她在营帐外跪了一夜,人来人往,都对她报之怨愤的目光,她视若无睹,她在意的,只有营中那人的安危,她双手合十放在胸前,默默祈祷,我佛慈悲,佑他平安,若执意带走他,也请将她,一并带走。她的佛终究没有带走高长慕,他醒过来,在三天后。他还很虚弱,躺在床上,注视着被人“请”进来的她,一字一句道:“送槿妃回宫。”语毕,他闭上眼,将头转向另一侧,不愿再多话。那之后,舜华再送什么给高长慕,都会被人送返,送返的公公阴阳怪气:“娘娘日后还是莫要送这些东西,省的叫我们这些做下人的提心吊胆,怕陛下遭了谁的毒手,连着北祁也被某个东边卑鄙小国觊觎了去。”她身边的侍婢不服气,想要理论,她拉住侍婢的手,淡淡摇了摇头,低垂了眼,说:“公公说的是。”

皇宫上下,无人不知槿妃不受宠,连皇帝都不想看到她,宫中的人也不待见她,加上东岳同北祁打了多年,多少北祁男儿成为东岳铁骑下的亡魂,大家对她这个东岳公主的感情就升华到了恨,明里暗里都欺负她。
但索性都是些琐碎的事,舜华不计较,皇帝不过问,加长了那些人的气焰,那日终于出了事,芝贵人的哥哥曾是北祁的将军,被东岳三皇子一刀斩于马下。她对舜华恨的牙痒痒,使了个诈,把一个急病而死的宫女说成是被槿妃加害致死。
舜华自然不认,可一众宫人皆道前几日看见死去的宫女打碎了槿妃的镯子,槿妃还差人打了那宫女。一番瞎话,说的有理有据。舜华哪受过这样的冤枉,侍卫来抓她时,他不从,掌管后宫的皇后一个眼神,侍卫手执长棍从她背后狠狠打下去,她痛的失去挣扎的力气,从嘴里吐出几个字:“我要见高长慕。”
没有人理会她。
舜华被拖去官府,府人在郭皇后的默许之下,对她动邢,逼她认供,舜华不肯认罪,她甚至一句话都不说,紧咬着牙,连痛都不喊一声。刑法一直持续到巳时,李石找来时,舜华已昏迷许久,月白锦服被血渍浸的透湿,触目惊心。
她被送回玉华宫,太医来上了药,她幽幽转醒,看见立在床边的李石,眼珠转了转,并未寻见另一个人的身影。
她收回视线,道:“我要见高长慕。”
李石垂首道:“陛下现在皇后那儿,让奴才带四个字给娘娘,好自为之。”
她身子一震,合上眼没再说话,眼角有泪滑过迅速消失在玉枕间。
我想,她对高长慕的最后一点念想,都随着这泪,一并消失了。
夜里她发起高烧,没有一个宫人发现。
黑暗中,房门被轻轻推开,欣长的身影自屏风后头出现,正是她心心念念要见的高长慕,,他在她床边停下,低头注视着她因噩梦和疼痛皱成一团的脸,良久,抬手轻轻抚了上去:“痛也不叫出来,是谁教你的?姑娘家,总得叫人怜惜。”他在床沿坐下,将她纤瘦的身子抱到自己怀中。
他从宽袖里掏出一个白瓷瓶,指尖挑了点药膏,拉开她的外衣,借着月光,皱着眉,细细抹在她的伤口上。她紧蹙的眉目渐渐变得柔和,呼吸也稳了些,抓着他的衣襟,往他身上蹭了蹭。
高长慕一滞,她抱他的这个动作有些熟悉,就像……他低头看了看她绝色睡颜,猛然推开了她。
不会是她的,她明明已经死了。
就在他回到北祁的当日,他不放心她一个小姑娘,差了亲信去追,想要赶上她,送她安全到家。不过一日,亲信回来报说,那救他的猎户被东岳官兵以窝藏敌国重犯罪给杀了,离猎户院落不远的山脚的小溪中,有具穿着男装的女尸,面目全非,但从亲信带回来的衣料来看,那尸体就是她。
她救了他,却因他而死。他恨那些东岳官兵,更恨的,是自己。
他握着床杦的手渐渐握紧,露出泛白的指节,拂袖便走。像他来时那样,没有叫人察觉。
第二日,皇帝在后宫颁了个旨,说槿妃有失德行,败坏宫风,即日迁往冷宫。
她有伤在身,本不用亲自接旨,可她硬是咬牙下了床,月白衣衫上又渗了些血渍,她仿佛没有察觉,接过圣旨,高举过头,朗声道:“臣妾,谢主隆恩。”
白的几乎接近透明的脸露出一丝浅笑,那公公见她不怒反笑,当她受了打击,不正常了,心下一喜,匆匆回去复命。
正在批阅奏折的高长慕听见这一番形容,没有作任何反应,盯着手中的折子,一直没有放下,一看就是几个时辰。
到了晚膳,李公公上前提醒,高长慕突然道:“你道,她心中是不是恨极了孤?所以不再为自己争取什么。”不待李石答话,他又苦笑着摇摇头,“那样也好,就让她恨着吧。”
若不能爱,恨至少是能留在她心上唯一的方法。

说书人的段子里,高长慕见舜华的次数,一只手就数的过来。可在这浮世绘中,那次数着实是个虚的。大约是宫中人都忌讳冷宫,平日都绕着走,所以,也就没有撞见高长慕负手立在冷宫门外沉思的场景。
舜华在冷宫中待了七年,两人见的最后一面,是在她病重弥留之际。
她躺在床上,月白衣衫下的身躯瘦的不成形。
他的眼神晃动的厉害,脚步止在床边,一撇头,狠狠抓住那个前来报信的她的贴身侍婢衣领:“为什么不找太医。为什么现在才禀报?”
侍婢抖成一片,哭的说不出话。
她虚弱开口:“皇上何必为难一个奴才,是我不让她请太医,也是我让她拖到现在才禀报。”
他转头:“为什么?”
她的嘴巴牵出涩涩地笑:“这宫中每个人都希望我死,我不过是遂了她们的愿,皇上也终于可以安枕,不用时时担心,身边有人谋了你的命夺了你的江山。”
他一滞:“孤从未这样想过。”
她的眼神恍惚起来,并未注意他说了什么,重重喘了几口气后,道:“舜华找皇上来,是想告诉皇上,我死后,把我送回东岳吧。”
他的手抚上胸口,用力握了上去:“这是你最后的心愿?”
“嗯。”
他垂在身侧的手握成拳,良久,他点点头:“好,我答应你,这是我这辈子,唯一能偿还你的。”
她逸出一声浅笑,头一歪,露在被外的手猛然松开,露出一股缠着红线的青丝。
“公主!!”侍婢震天的哭声中,他静静望着她苍白的容颜,颤抖的手指抚上她冰凉手心的那截青丝,身子一倾,吐出一口血,不动声色的落在她月白衣衫上,开出一朵朵妖异的花。
“舜华……”

这是槿妃舜华的一生。
让我看的有些揪心,这一国之君的感情也忒含蓄了点。浮世绘中现,是旁人没看到过的高长慕,我想,高长慕也是喜爱舜华的,也许是在舜华那一年锲而不舍示好中的某一次,触动到他柔软的心脉,让他懂的,这个姑娘,并没有什么阴谋诡计,而是单单纯纯地喜欢他。
只是这感情有太多东西掺杂其中,上升到政治深度。东岳确实是侵占了北祁不少领土,北祁确实常年受东岳欺压,北祁人各个都对东岳恨之入骨。若他是个普通人,娶个东岳人当老婆,也不算什么。偏偏他是北祁的国君,她是东岳公主,谁都不普通,自然也不能像普通人那样除了爱什么都不顾了。
他将她放到冷宫,或许是在这对东岳恨意滔滔的北祁宫中,唯一可以保全她不受今日这样伤害的方法。身为皇室子孙,笨就不该让人知道他在意什么,尤其是一国之君,这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说来也好笑,明明坐拥天下,却不能明目张胆地护一个人。
他可以看不见她,可只要知道她在他身边某一处,好好活着,他便觉得很好。可冷宫七年云与月,对舜华来说,日日都是煎熬。他断了她的死路,也切了她的生路,他让她生不如死,郁郁而终。
浮世绘的影像渐渐暗了下去,最终什么都看不见。
我见过笔收回虎口,沉默诶地望向高长慕,他的眼角挂着泪,还看着浮世绘所在的半空,淡淡出声:“那年,孤送她的遗体回东岳,她的八个皇兄领着十万大军在城门,金刀指着孤,只要一声令下,就能立刻杀了孤,可她那贴身婢女呈了封信给她皇兄,她皇兄看完后,突然折了金刀,道:“小九,便是到了最后,你还要佑他五十年吗?好,皇兄答应你,吾等在此立誓,五十年内不主动侵犯北祁,高长慕,你好自为之。”孤听到那声小九,已然不能动弹,问:“你方才叫她什么?”她皇兄只是冷冷看着孤,冷笑了声,没有搭话,走进城内,放下城门,再也不见孤,孤知道……除了她的皇兄们,能解开孤心结的,就只有小朝姑娘了。”
我叹了声气,望着这个不到四十,却已满头白发的一国之君,典型的心老现于面,问:“陛下喜爱她,是因为她是小九?”
他摇了摇头:“不,我喜欢的,只是她,舜华也好,小九也好,只要是她。”
我楞了楞:“陛下这话,若在槿妃活着的时候告诉她,她一定会开开心心,活的长久。”
他闭了闭眼:“你说的对,太迟了。”斯人之躯早就被泥土啃噬,不见骨肉。
她到死,都不知道,他是那样深深深深地,爱着她。无论是东岳小九,还是宫中的槿妃。
这一生,只有她。
(完)

D. 中国对联故事大观

为您奉上几个,请参考:
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
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
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
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
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
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
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上联是: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切瓜分客
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爷爷见了,笑着说:
三跳,跳下地;
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
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小于谦答对显文才
于谦,(一三九八——一四五七)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水乐进土,著名的民族英雄(1)。他幼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上学,一天,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弄他说:
牛头喜得生牛角;
于谦立即应对:
狗嘴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
三角如架鼓;
于谦随声就应:
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是国家的楝梁。”
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马上应对:
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
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癸辛街
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
子午台
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一时无人对出。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注:(1)明正统十四(一四四九)年秋,瓦刺(蒙古一部落)入侵,英宗被俘。当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并亲自督战,击败瓦刺军,使当时局势转危为安,故称其为民族英雄。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学者邱浚,(一四一八--一四九五)字仲深,琼山(今广东琼山)人。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接着念道:
细雨肩头滴;
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
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
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出息。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他天性好学,反对“文尚险怪”,熟悉国家典故。他认为夏德秀编写的《大学衍义》中,治国平天下的条目不够完备,于是博采群书(1),加以补充,称为《大学衍义补》。晚年右目失明,乃坚持阅读,披览不辍。
注:(1)夏德秀(二七八--三三五)南宋大臣,学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庆元进士。其哲学观点继承二程、朱熹之说,主张:“收放心,养德性”。著有《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
杨溥巧对免父役
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明建文进士,授编修(1)。为明代有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注:(编修:(1)官名。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负责修国史、实录、会要等。

许将童年妙对
许将(一O四五--一一一一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宋仁宗喜佑八年(一O六三年)中首名状元。他小时候聪明灵悟,勤奋好学才气横溢,是闻名遐迩的“小神童”。
许将九岁那年夏天,跟随族亲游览白岩山后,返回途中,因食干粮,口渴难当,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篱笆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并没有马上给茶,却提出条件对他说:“小哥,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我有一个藏在心里多年,对不出来的上联,你把下联对出来,我才给茶。”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就很有礼貌谦逊地说:“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
这位老伯,就以自己围篱笆的事,念出上联:
一篱二纬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
与许将交游的族亲中,不乏文人雅土,他们听了上联,一时应对无句,帮不了小许将的忙,干着急,担心他对不上。才思敏捷的小许将,眨眨眼,拍拍小脑袋瓜,不慌不忙地对了下联:
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
许将话刚说完,众人拍手称妙。围篱笆的老伯听了,也暗暗佩服。“对得不错,但不知他是偶然而得,还是实有其才。”心想,再出一对试试。于是,老伯开口说:“小哥,让我再赐教一对如何?”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但还是耐著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敬请老伯教诲”。老伯就以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侃侃念道:
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
同游者听了上联,知道老伯用的是复字的修辞手法,绞尽脑汁,想助小许将一臂之力。然而,小许将可是心中有数,他回顾今日登山游览的情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又重现在眼前:莲花岩上的托红寺,红寺映朝霞;玳瑁峰上盛开的红杜鹃,他想到这里,立刻得了下联,就慢条斯里对道:
红寺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
老伯听了,高兴得翘起大拇指,连声称妙。即刻端出上等白岩茶,小许将接过茶,正想喝,那老伯边叫:“慢!”边在茶杯里,加上香喷喷的茉莉花。就在这时,老伯发现上弦月影,映入茶杯中,见景生情,又叫一声:“慢!再对一联。”随着念了出来:
茶饮客吞杯中月;
这上联,不但难住同游的文人雅士,而且也确实难住了小许将。这时,小许将手捧香气诱人的茗茶,不敢往嘴里送,他低头苦苦思索,难得佳句,只好抬头,向四处寻找答对的素材,当他发现水井畔,有一位大嫂在吊水,一时开窍!高兴地大叫:“有对了!”接着朗声念道:
水抽人吊井中星。
众人齐声叫好,听得老伯也高兴得连胡须都翘起来,再次高喊:“慢,小哥!”大家一怔,以为他又要出难题了。原来他爱才心喜,笑呵呵地,又往许将茶杯里,添上桂圆肉,然后说:“小神童名不虚传,来日一定中状元啊!”
许将中状元后,先后曾任编修,龙图阁侍判,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土、尚书左丞、右丞等职、知泰州(今甘肃省天水县)、扬州(今江苏省江都县)、郓州(今出东省平东鲧)等地。熙宁七年(一O二四年),契丹以二十万大兵逼代州(今山西省雁门县),朝廷命许将北上为使,与契丹谈判。许将阅读大量资料,广博闻记,做好充分准备。谈判中,舌战对方,随问随答,对答如流,弄得对方膛目结舌,终于谈判成功,免遭外患。
神童解缙的春联与对句
解缙(一三六九--一四一五)是明朝大臣,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年间进士。解缙小聪颖,思敏捷,又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熟读“四书”、“五经”。他文章、诗词,样样精通,尤擅对句,远近称之为“神童”。下面,就是他小时候对句的故事。
(1)写春联
有一年除夕,十岁出头的解缙,即景生情,挥毫写了一副春联:
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
这副春联,引来了四邻观看,众人称赞不已。解缙家的对面,是曹尚书的府第。这位尚书大人,久闻“神童”之名,但不大相信解缙的文才,见了这副春联,也不由得暗自赞许了。只是心里总有些怀疑,于是,决定想个主意,来考考解缙。曹尚书下令,在解家大门正对面的河堤上,栽了一片青竹,以挡住解家的“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的景色。
第二年除夕,解缙又在大门上,贴上一副春联: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了,不由得为之惊叹。为了再次考考解缙,马上令人将竹子砍短。他再去看解家的春联时,只见联尾各加一个字,成了:
门对干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发了狠,令家人将竹子连根刨掉。这时,解缙又挥笔在联尾,再各添一个字,联文变成: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可奈何,派人给解缙送去大红请帖,一定要当面见见这位“神童”的真本事。
(2)智斗曹尚书
解缙接到曹尚书的大红请帖,就随来人到曹尚书家。只见大门紧闭,侧门大开,便转身回走。曹尚书在门内冷笑道:
小子无才嫌地仄;
缙听了,漫不经心哼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只好打开大门迎进解缙。他望了望一身绿衣的解缙,便吟道:
水中蛤蟆穿绿衣;
解缙笑着,指了指身穿红袍的曹尚书,针锋相对答道:
锅里虾公着红袍。
曹尚书恼羞成怒骂道: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也毫不客气地,马上还以颜色:
一马落足污泥里,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翰林出身的曹尚书,与一个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对对,竟然丝毫占不了上风,很不甘心,但心里又不得不承认“神童”才华横溢,机智敏捷。曹尚书并不就此罢休,随即请来看客,他要当众人之面,再一次考考解缙。
曹尚书呷了一口酒,面对墙上挂的一幅墨迹,脱口就说:
醉爱羲之迹;
解缙随口吟就:
狂吟“白也”(1)诗。
曹尚书马上又出一上联:
风吹马尾千条线;
解缙立即答对:
日照龙鳞万点金。
看客们无不被解缙的巧对折服,情不自禁地击节,喝起采来。曹尚书见还未曾考倒解缙,十分著急,指着屏风上的画,又出一联:
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煞落头刘海;
解缙略加思索,指着案上的棋子答道:
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火,活捉塞内将军。
解缙刚刚对完,曹尚书额上冒汗,但还不肯认输,就以教训的口吻道: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
解缙冥思片刻,遂得一联回敬:
眉先生,发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此联寓意深刻,暗含讥讽,可谓颇具匠心。解缙才说完,看客们拍案叫绝,曹尚书顿时语塞,只得佯醉而退。
(3)一石三鸟
解缙的超群才智,使曹尚书不得不暗自叹服。一日,他又邀解缙进府,想试试,解缙近来的学业,是否长进。于是,你来我往地,又对了几联后,曹尚书一直未占上风。于是,便使用最后绝招;利用“谐音”双关,企图“一石三鸟”压倒解缙。他出的上联是:
庭前种竹先生笋;
解缙立即对出:
庙后栽花长老技。
曹尚书笑道:“我这上联的意思是,庭院前面种的竹子,先长出了竹笋。”解缙说:“我下联的意思,是庙后头栽的花,长出了老枝。”
曹尚书又道:“我的上联另有别解。说是庭院种的竹子,长得不好,教书先生把它砍了,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马上接着说:“我这下联也还有层意思,说的是庙后栽的花被风吹斜了,长老用木棍把它支撑起来,故有:
庙后栽花长老支。
曹尚书哈哈大笑:“解神童有所不知,我这上联,还有第三个意思,说的是庭前种竹子,教书先生询问别人,这是什麽原因,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询;
解缙拍手笑道:“曹大人,别急,我这下联也另有意思,是说庙后栽上花,小和尚急急忙忙地去告诉长老,长老说早已知道了。所以是:
庙后栽花长老知。
曹尚书“一石三鸟”,仍然没有难倒聪明的解缙,不禁由衷地赞许他道:“真乃盖世奇才也!”曹尚书实在爱才心切,欣喜之余,就把爱女许配给解缙了。

注:“白也”,取自诗圣杜甫评李白的诗句“白也诗无敌。”此联平仄考究,“也”与“之”虚词相对,使联语妙趣横生。

解缙巧对朱元璋
明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年)春天,解缙从江西老家吉水,到京都南京参加会试。当时的科举制度规定:会试通过后,要再经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或称“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
解缙在会试中,所作的文章,气势磅礴,笔锋犀利,言词质朴,博得主考官刘三吾的好评,要点他为一甲状元。由于有人反对,理由是说他,对策言论过高。殿试就被点为第七名进士。解缙的大哥解纶、妹夫黄金华,同时高中三甲进土。
解家“一门三进士”,不仅轰动了江西吉水城,也轰动了京师。万岁爷朱元璋,得知这位江西矮子进土,不但文章作得好,尤善对对,便召进宫来,亲自出题面试。
朱元璋说;“皇宫中,有一大戏台,朕出上联,卿对下联。”解缙叩头道:“万岁,臣遵旨。”
朱元璋念道。
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旦,古今来几多脚色;
解缙接口便应对:
日月灯,云霞彩, 风雷鼓板,宇宙间一场大戏。
“好!”朱元璋满心欢喜。并再出上联:
日在东,月在西,天生成“明”字;
解缙立即续成下联:
子在右,女在左,世配定“好”人。
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悦,连声赞赏。
明太祖题联
明太祖朱元璋(1),出身贫寒,放过牛,当过和尚。小时候,没有机会念书。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经自己刻苦学习,颇通文墨,会吟诗,作文,还特别喜欢题联。传说,朱元璋无论行军打仗、饮酒下棋,微服出访,登堂进庙!都喜欢谈论对联。对大臣、文人、农民,甚至对儿童,更常常和他们对对。
朱元璋出兵攻打姑苏那年,行军中,就以“天口”二字,题了一上联:
天下口,天上口 志在吞吴;
谋臣刘基(2)一听,知道朱元璋将“天口”二字!上下各一拼,即拼出“吞”“吴”两字。于是,他以“人王”二字,绝妙地对出下联,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一次,朱元璋与刘基下棋,朱元璋吟了一阙上联,示意刘基应对。联文是:
天作棋盘星作于,日月争光;
刘基脱口答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又有一次,朱元璋到大臣陶安家,看见陶安以书作枕头,即景生情,乃一上联: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陶安知其意,随即对道: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朱元璋一次便服出访,遇到一个农民在卖藕,立即出一上联:
一弯西子臂;
他以一根雪白的藕,比作美女西施的手臂,想考考农民是否能对。那农民望他一眼,笑着答首:
七窍比干心。
农民以藕中多孔,来比喻商代忠臣比干的心。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命农民随行,大加赞赏。传说,以后还任命那农民,到朝廷做官。
注:(1)朱元璋(一三二八--一三九八)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微凤阳东)人。明朝开国皇帝,在位三十年。
(2)刘基(一一三二--一三七五)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明初大臣、文学家。明初诸大典制如乐礼、刑法、历史、科举等,他是裁定者之一。
苏东坡巧对两则

E. 汉景帝妃子上厕所遭遇野猪,侍卫抗旨不救,太后为何赏大臣百金

提起来有点荒诞,却是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上厕所与野猪遭遇的女子就是汉景帝的嫔妃贾姬,翻开史料:这个贾姫大有来头,她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生母,中山靖王是刘备第十七世先祖;刘备是厚脸皮,他自己这样说的,笔者还没查到蛛丝马迹!


因抗旨而后来获得太后百金的这位侍卫,就是西汉史上有名的酷吏郅都。

郅都从此飞黄腾达,但他执法严苛,后来在审理前太子、粟姫的儿子刘荣时,不给刘荣刀笔,逼得刘荣最终自杀了;刘荣尽管已被废黜了太子职位,但他毕竟是皇长子,为此惹怒了窦太后,窦太后要求处死郅都。这是,见识了郅都忠诚的景帝开始庇护郅都了,他没处死郅都,而是先罢了郅都的官,后又任命他为雁门郡太守。但,长袖善舞的窦太后最后还是没有放过郅都,郅都最终还是被处死了。

F. 趣味对联故事

趣味对联故事大全

引导语: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趣味对联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之一

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

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

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无酒是穷主;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之二

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上联是: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之三

切瓜分客

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爷爷见了,笑着说:

三跳,跳下地;

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

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之四

小于谦答对显文才

于谦,(一三九八——一四五七)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水乐进土,著名的民族英雄(1)。他幼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上学,一天,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弄他说:

牛头喜得生牛角;

于谦立即应对:

狗嘴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

三角如架鼓;

于谦随声就应:

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是国家的楝梁。”

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马上应对:

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

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癸辛街。

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

子午台

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一时无人对出。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之五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学者邱浚,(一四一八——一四九五)字仲深,琼山(今广东琼山)人。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接着念道:

细雨肩头滴;

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

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

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出息。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他天性好学,反对“文尚险怪”,熟悉国家典故。他认为夏德秀编写的《大学衍义》中,治国平天下的条目不够完备,于是博采群书(1),加以补充,称为《大学衍义补》。晚年右目失明,乃坚持阅读,披览不辍。

注:(1)夏德秀(二七八——三三五)南宋大臣,学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庆元进士。其哲学观点继承二程、朱熹之说,主张:“收放心,养德性”。著有《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之六

杨溥巧对免父役

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明建文进士,授编修(1)。为明代有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注:(编修:(1)官名。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负责修国史、实录、会要等。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之七

许将童年妙对

许将(一O四五——一一一一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宋仁宗喜佑八年(一O六三年)中首名状元。他小时候聪明灵悟,勤奋好学才气横溢,是闻名遐迩的“小神童”。

许将九岁那年夏天,跟随族亲游览白岩山后,返回途中,因食干粮,口渴难当,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篱笆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并没有马上给茶,却提出条件对他说:“小哥,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我有一个藏在心里多年,对不出来的上联,你把下联对出来,我才给茶。”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就很有礼貌谦逊地说:“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

这位老伯,就以自己围篱笆的事,念出上联:

一篱二纬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

与许将交游的`族亲中,不乏文人雅土,他们听了上联,一时应对无句,帮不了小许将的忙,干着急,担心他对不上。才思敏捷的小许将,眨眨眼,拍拍小脑袋瓜,不慌不忙地对了下联:

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

许将话刚说完,众人拍手称妙。围篱笆的老伯听了,也暗暗佩服。“对得不错,但不知他是偶然而得,还是实有其才。”心想,再出一对试试。于是,老伯开口说:“小哥,让我再赐教一对如何?”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但还是耐著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敬请老伯教诲”。老伯就以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侃侃念道:

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

同游者听了上联,知道老伯用的是复字的修辞手法,绞尽脑汁,想助小许将一臂之力。然而,小许将可是心中有数,他回顾今日登山游览的情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又重现在眼前:莲花岩上的托红寺,红寺映朝霞;玳瑁峰上盛开的红杜鹃,他想到这里,立刻得了下联,就慢条斯里对道:

红寺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

老伯听了,高兴得翘起大拇指,连声称妙。即刻端出上等白岩茶,小许将接过茶,正想喝,那老伯边叫:“慢!”边在茶杯里,加上香喷喷的茉莉花。就在这时,老伯发现上弦月影,映入茶杯中,见景生情,又叫一声:“慢!再对一联。”随着念了出来:

茶饮客吞杯中月;

这上联,不但难住同游的文人雅士,而且也确实难住了小许将。这时,小许将手捧香气诱人的茗茶,不敢往嘴里送,他低头苦苦思索,难得佳句,只好抬头,向四处寻找答对的素材,当他发现水井畔,有一位大嫂在吊水,一时开窍!高兴地大叫:“有对了!”接着朗声念道:

水抽人吊井中星。

众人齐声叫好,听得老伯也高兴得连胡须都翘起来,再次高喊:“慢,小哥!”大家一怔,以为他又要出难题了。原来他爱才心喜,笑呵呵地,又往许将茶杯里,添上桂圆肉,然后说:“小神童名不虚传,来日一定中状元啊!”

许将中状元后,先后曾任编修,龙图阁侍判,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土、尚书左丞、右丞等职、知泰州(今甘肃省天水县)、扬州(今江苏省江都县)、郓州(今出东省平东鲧)等地。熙宁七年(一O二四年),契丹以二十万大兵逼代州(今山西省雁门县),朝廷命许将北上为使,与契丹谈判。许将阅读大量资料,广博闻记,做好充分准备。谈判中,舌战对方,随问随答,对答如流,弄得对方膛目结舌,终于谈判成功,免遭外患。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之八

神童解缙的春联与对句

解缙(一三六九——一四一五)是明朝大臣,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年间进士。解缙小聪颖,思敏捷,又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熟读“四书”、“五经”。他文章、诗词,样样精通,尤擅对句,远近称之为“神童”。下面,就是他小时候对句的故事。

有一年除夕,十岁出头的解缙,即景生情,挥毫写了一副春联:

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

这副春联,引来了四邻观看,众人称赞不已。解缙家的对面,是曹尚书的府第。这位尚书大人,久闻“神童”之名,但不大相信解缙的文才,见了这副春联,也不由得暗自赞许了。只是心里总有些怀疑,于是,决定想个主意,来考考解缙。曹尚书下令,在解家大门正对面的河堤上,栽了一片青竹,以挡住解家的“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的景色。

第二年除夕,解缙又在大门上,贴上一副春联: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了,不由得为之惊叹。为了再次考考解缙,马上令人将竹子砍短。他再去看解家的春联时,只见联尾各加一个字,成了:

门对干竿竹短;

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发了狠,令家人将竹子连根刨掉。这时,解缙又挥笔在联尾,再各添一个字,联文变成: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可奈何,派人给解缙送去大红请帖,一定要当面见见这位“神童”的真本事。

解缙接到曹尚书的大红请帖,就随来人到曹尚书家。只见大门紧闭,侧门大开,便转身回走。曹尚书在门内冷笑道:

小子无才嫌地仄;

缙听了,漫不经心哼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只好打开大门迎进解缙。他望了望一身绿衣的解缙,便吟道:

水中蛤蟆穿绿衣;

解缙笑着,指了指身穿红袍的曹尚书,针锋相对答道:

锅里虾公着红袍。

曹尚书恼羞成怒骂道: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也毫不客气地,马上还以颜色:

一马落足污泥里,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翰林出身的曹尚书,与一个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对对,竟然丝毫占不了上风,很不甘心,但心里又不得不承认“神童”才华横溢,机智敏捷。曹尚书并不就此罢休,随即请来看客,他要当众人之面,再一次考考解缙。

曹尚书呷了一口酒,面对墙上挂的一幅墨迹,脱口就说:

醉爱羲之迹;

解缙随口吟就:

狂吟“白也”(1)诗。

曹尚书马上又出一上联:

风吹马尾千条线;

解缙立即答对:

日照龙鳞万点金。

看客们无不被解缙的巧对折服,情不自禁地击节,喝起采来。曹尚书见还未曾考倒解缙,十分著急,指着屏风上的画,又出一联:

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煞落头刘海;

解缙略加思索,指着案上的棋子答道:

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火,活捉塞内将军。

解缙刚刚对完,曹尚书额上冒汗,但还不肯认输,就以教训的口吻道: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

解缙冥思片刻,遂得一联回敬:

眉先生,发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此联寓意深刻,暗含讥讽,可谓颇具匠心。解缙才说完,看客们拍案叫绝,曹尚书顿时语塞,只得佯醉而退。

解缙的超群才智,使曹尚书不得不暗自叹服。一日,他又邀解缙进府,想试试,解缙近来的学业,是否长进。于是,你来我往地,又对了几联后,曹尚书一直未占上风。于是,便使用最后绝招;利用“谐音”双关,企图“一石三鸟”压倒解缙。他出的上联是:

庭前种竹先生笋;

解缙立即对出:

庙后栽花长老技。

曹尚书笑道:“我这上联的意思是,庭院前面种的竹子,先长出了竹笋。”解缙说:“我下联的意思,是庙后头栽的花,长出了老枝。”

曹尚书又道:“我的上联另有别解。说是庭院种的竹子,长得不好,教书先生把它砍了,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马上接着说:“我这下联也还有层意思,说的是庙后栽的花被风吹斜了,长老用木棍把它支撑起来,故有:

庙后栽花长老支。

曹尚书哈哈大笑:“解神童有所不知,我这上联,还有第三个意思,说的是庭前种竹子,教书先生询问别人,这是什麽原因,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询;

解缙拍手笑道:“曹大人,别急,我这下联也另有意思,是说庙后栽上花,小和尚急急忙忙地去告诉长老,长老说早已知道了。所以是:

庙后栽花长老知。

曹尚书“一石三鸟”,仍然没有难倒聪明的解缙,不禁由衷地赞许他道:“真乃盖世奇才也!”曹尚书实在爱才心切,欣喜之余,就把爱女许配给解缙了。注:“白也”,取自诗圣杜甫评李白的诗句“白也诗无敌。”此联平仄考究,“也”与“之”虚词相对,使联语妙趣横生。

解缙巧对朱元璋

明洪武二十二年春天,解缙从江西老家吉水,到京都南京参加会试。当时的科举制度规定:会试通过后,要再经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或称“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

解缙在会试中,所作的文章,气势磅礴,笔锋犀利,言词质朴,博得主考官刘三吾的好评,要点他为一甲状元。由于有人反对,理由是说他,对策言论过高。殿试就被点为第七名进士。解缙的大哥解纶、妹夫黄金华,同时高中三甲进土。

解家“一门三进士”,不仅轰动了江西吉水城,也轰动了京师。万岁爷朱元璋,得知这位江西矮子进土,不但文章作得好,尤善对对,便召进宫来,亲自出题面试。

朱元璋说;“皇宫中,有一大戏台,朕出上联,卿对下联。”解缙叩头道:“万岁,臣遵旨。”

朱元璋念道:

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旦,古今来几多脚色;

解缙接口便应对:

日月灯,云霞彩, 风雷鼓板,宇宙间一场大戏。

“好!”朱元璋满心欢喜。并再出上联:

日在东,月在西,天生成“明”字;

解缙立即续成下联:

子在右,女在左,世配定“好”人。

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悦,连声赞赏。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之九

明太祖题联

明太祖朱元璋(1),出身贫寒,放过牛,当过和尚。小时候,没有机会念书。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经自己刻苦学习,颇通文墨,会吟诗,作文,还特别喜欢题联。传说,朱元璋无论行军打仗、饮酒下棋,微服出访,登堂进庙!都喜欢谈论对联。对大臣、文人、农民,甚至对儿童,更常常和他们对对。

朱元璋出兵攻打姑苏那年,行军中,就以“天口”二字,题了一上联:

天下口,天上口 志在吞吴;

谋臣刘基(2)一听,知道朱元璋将“天口”二字!上下各一拼,即拼出“吞”“吴”两字。于是,他以“人王”二字,绝妙地对出下联: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一次,朱元璋与刘基下棋,朱元璋吟了一阙上联,示意刘基应对。联文是:

天作棋盘星作于,日月争光;

刘基脱口答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又有一次,朱元璋到大臣陶安家,看见陶安以书作枕头,即景生情,乃一上联: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陶安知其意,随即对道: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朱元璋一次便服出访,遇到一个农民在卖藕,立即出一上联:

一弯西子臂;

他以一根雪白的藕,比作美女西施的手臂,想考考农民是否能对。那农民望他一眼,笑着答首:

七窍比干心。

农民以藕中多孔,来比喻商代忠臣比干的心。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命农民随行,大加赞赏。传说,以后还任命那农民,到朝廷做官。

注:(1)朱元璋(一三二八——一三九八)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微凤阳东)人。明朝开国皇帝,在位三十年。

(2)刘基(一一三二——一三七五)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明初大臣、文学家。明初诸大典制如乐礼、刑法、历史、科举等,他是裁定者之一。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之十

苏东坡巧对两则

(1)智对黄庭坚

苏东坡和黄庭坚,二人都是北宋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出苏东坡门下,是“ 苏门四学士” 之一。两人又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吟诗、填词、奕棋、联对。有一次,他们在一棵大松树下下围棋,突然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黄庭坚即景,出了上联: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苏东坡举目四望,看见远处小河畔,有一位老者,正坐在柳树下垂钓,便脱口对出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长。

又有一次,两人外出游玩,傍晚时分,来到一条江边,正值晚霞辉映江心,金波荡漾。黄庭坚出句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这里的“满江红”,有两层意思既是眼前景色,又是词牌名。毫无疑问,要求下联也应符合此一条件。苏东坡思忖片刻,便对出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奏普天乐。

苏东坡用“朔雪”对“晚霞”,均是景色;又用“普天乐”对“满江红”都是词牌名,既工整又顺达,不禁使黄庭坚连声称妙。

(2)巧对药联

苏东坡被贬,赴海南上任,途经湘南,遇到一位姓柳的郎中。柳郎中久闻苏东坡才学渊博,精通医药,他决定亲自见识见识,于是,征得苏东坡的同意,与他对药联。只听得柳郎中吟道:

仙鹤弹琵琶(枇杷)高奏神曲;

苏东坡想了一下,对出下联:

雷公敲木瓜大惊云母。

柳郎中又出了上联:

红孩子戴红花吃红豆;

苏东坡一听,立即对出:

白头翁摘白梅尝白果。

柳郎中再出上联:

何首乌身披穿山,骑地龙,挥大戢与木贼战百合;

苏东坡应声对出下联:

吴茱萸头戴金银花,坐河车,握三棱,比草寇(蔻)胜五倍。

柳郎中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称:“奇才,奇才!”

注:(1)苏东坡(一O三六——一一O一)名轼,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进土。他学识渊博,散文主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唐宋八大家”之一。

(2)黄庭坚(一O四五——一一O五)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文章讲究修辞,用字深刻,开创了(江西诗派)。

;

G. 红岩读后感200字

早就听说有一本叫《红岩》的书了,却一直都没有时间看,趁这次征文活动的机会,我去新华书店买来了这本书,细细的品读书中的每一个细节……
《红岩》是罗广斌、杨益言所著,他们从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揭示了抗战胜利的纪功碑,它被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当我翻开书页的时候。它便把我带进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红岩》这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的共产党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和反动势力作生死斗争的故事。许元峰、江雪琴等地下党的领导人为革命出生入死,坚持在党需要他们的岗位上,他们都是这么的勇敢,那么的坚强。可是也有甫志高这样的软骨头,甘愿认贼作父,迫害自己的革命同志。许云峰、江雪琴等地下党人就是在叛徒甫志高的出卖后被捕的。以毛人凤、徐鹏飞为首的反动头目,对他们施行软硬鉴施的手段,企图降服他们,但是这些反动派怎么能理解共产党人的胸怀呢。在审讯室里,毛人凤诱逼许云峰:说什么“你从被捕的那一天起就脱党了,你和我们的关系是个人和政府的关系……”许云峰不动声色地瞧了他一阵,说:“我们之间是你死我活的革命与反革命的阶级斗争关系。毛人凤逼上前去挥动手臂:你们这套马列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早已陈腐不堪。马克思主义死了多少年,列宁死了多少年……”许云峰突然打断毛人凤的话,“可是,斯大林还活着,斯大林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事业在全世界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你们听了他的名字都浑身发抖!”毛人凤又说,你们除了马恩列斯还有谁呀?许云峰说:“毛泽东!” ,正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极大丰富了马列主义,使无产阶级学说更加光辉灿烂,光照全球!马列主义永远不会过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所向无敌,必须消灭一切反动派,包括你们这群美帝国主义豢养的特务!”
毛人凤见软的不行就用硬的,于是对革命者动用了残酷的刑具,灌辣水,坐老虎橙,火铁烙等。但是共产党人不怕抛头卢洒热血,他们的信念就是我做就是到党教导我们的一切,死而后已。
吕杰的绝笔,我们学过今天读来更感激情。

为人进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山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合上书本,仿佛他们的英勇事迹还一幕幕的在我眼前浮现:成岗的临危不惧,视死如规;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已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杨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中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看完这些故事,我心里不禁觉得我们目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其实都是这些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呀!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东方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那是无数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呀!东方红、太阳升迎来了新中国的彻底解放。
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敬仰革命先烈。
【第2篇】
《红岩》是我前几年在部队时读过的一本书,前几天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又重新看了一遍《红岩》。〈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退伍之后的我,身上那种无畏的勇气已经完全没有了,即使被生活虐得体无完肤又能怎样,即使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很多困难又能怎样,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我以前经常放在边的一句话,现在真的应该重新拾起来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每个月底我们的拼命的冲业绩,拼命的打电话,要的不就是黎明前的那一道曙光吗,如果我们把这种精神用在每个月的每一天,我们的力量该有那么强大。这两个月我的业绩不如人意,但我相信我有能力,有决心干好我的工作,我要感谢《红岩》,它一次又一次的敲醒我向上的动力,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借此文献给青峰所有英勇的精英们,你们是我工作上榜样,青峰的英雄,很荣幸能够与这么多英雄们一起奋斗,共他大青峰的辉煌!

【第3篇】
最近我读了一本红色经典的书,在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了许许多多宁死不屈,英勇无畏,甘愿把青春,把热血甚至生命奉献给党的先辈们,也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决不放弃,与敌人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这本书就是——《红岩》。
这本书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爆发出新一轮内战的故事。监狱中的“绝食事件”,让我感受到了他们面对敌人不妥协,与敌人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成岗背负着巨大压力和危机,仍出色地完成了《挺进报》的刻印工作,我体会到他的对党的真诚,无私奉献。而渣滓洞中的元旦联合又使我被他们的乐观积极,对革命的坚信所感染。许云峰用流血的手指“抠”出的洞口,只为能够帮助同志们逃脱魔爪:龙光华为了让同志们喝上水,与特务们殊死搏斗;刘思扬短暂的“自由”的日子里,却一刻也没有放下对狱中同志的担忧与思念,一直在为他们想办法;陈静对假惺惺的政府的句句反击;齐晓轩、胡浩牺牲自己,保住他人性命……这一件又一件事例,不就是对革命精神最好的诠释吗?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还是江姐。她刚出场时的温柔和蔼,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江姐”,她就像一位知心大姐姐一样,关心、照顾着那些革命小同志们,给他们带来阳光般的温暖。她遇事从不急躁,温和中又透着一股干练。后来,当我读到她亲眼看到死去丈夫的头颅,化悲痛为动力,下定决心为党付出一切时,又被她的坚强所深深震撼!再后来,江姐被捕入狱,敌人想用严刑逼她说出党的机密,鞭子狠狠地抽打在身上,又细又尖的竹签扎进手指中……鲜血大滴大滴地淌着,刺骨钻心般的疼痛,我已吓地浑身发抖。而她,昂着头,用冷冷的目光死盯着敌人,始终不肯吐出一个字。此时,江姐的形象在我心中突然高大起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经受万般苦难仍屹立不倒的巨人!她临死的时候,那大义凛然的举动,让我想起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江姐身上的革命品质使我深受感动。她是我的榜样!
在一次又一次的伟大的共产党员们与国民党反对派的斗争中,一位又一位先烈们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鲜血和牺牲换来了同志们的安全,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罪恶的枪口。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一点一滴的鲜血凝成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第4篇】
是这样一本书,充斥着无限的黑暗,却又透出一缕迎接黎明的曙光。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关头,走出了一批英勇坚韧的共产党员。他们有着坚如磐石的理想与信念,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传奇!
——题记
《红岩》的创作是在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完成的,作者作为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亲眼目睹了敌人最残暴、最野蛮的屠杀和共产党人壮烈牺牲的场面。这本非凡的书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真实地记录了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斗争。
这本书记叙的是革命的大进军和反革命垂死挣扎的一幕幕历史,狱中斗争是小说的主要部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都是特务的巢穴,集中了国民党特务机构中最精悍、最狡诈、最凶恶的力量,在这种环境下,以江姐、成岚、刘思扬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们,与国民党军警、特务、叛徒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殊死斗争。
江姐,是政治上成熟的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她为人稳重、心细,面对敌人与酷刑沉着冷静,坚忍不拔,处处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她足智多谋,面对敌人具有大无畏精神。被捕后,她经受了更大的考验,面对任何酷刑都毫不屈服。似乎还听到江姐动人心弦的回音与她光芒四射的词句:“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她受到了同志们的敬仰和爱戴,为了不暴露同志们的越狱计划,保全他人,她毅然走向刑场……江姐这一人物代表了舍己为人、敢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
许云峰,一名具有钢铁意志的共产党员。作为一位进行过长期地下斗争的领导人,他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多次在严峻的关头挺身而出,表现了独当危难、顾全大局、舍己为人、心思缜密的革命品质。他作为本书主要刻画人物之一,以智勇双全、信念坚定的品格书写了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壮歌。“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还家”,许云峰虽然牺牲了,但就义前的慷慨陈词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大家的心中。
除了江姐与许云峰,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共产党人。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甚至勇于牺牲。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改色、心不跳。”
特务们狰狞的面孔与沾满鲜血的双手毫无顾忌地展现在共产党员的眼前。他们狂妄地大笑着,将滴着血的屠刀与残酷的刑具伸向共产党员们,妄图通过残忍的手段逼共产党员们说出地下党的秘密,但均被识破。他们于是又伪装同情,用苦肉计唤醒共产党员们的善良。无论特务用什么手段、计谋,面对严刑拷打,机敏坚韧的共产党员们始终只回答一句:“拷打得不到的东西,刑场上同样得不到!”决不是手段越残酷就越能达到特务们阴险的目的,共产党员钢铁般的意志永不磨灭!
《新年大联欢》中的贴对联节目,作者不厌其烦地展示难友们的杰作。这些妙联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员们恶劣的狱中生活,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但同时也充斥着同志们对革命胜利的希望、对前景的乐观。尤其是“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副对联,它暗喻了革命形势的急剧发展,突出了共产党员们崇高的理想、满腔的热忱与顽强的斗志。
《红岩》的最后一章,敌人深感末日的来临,使用缓兵之计举起了屠刀,渣滓洞与白公馆的同志们不得已先后提前发起越狱行动。越狱过程中遭到了敌人的火力封锁与疯狂狙击。余新江、齐晓轩、刘思扬等同志毫不畏惧,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敌人浴血奋战,掩护其他同志安全撤退,他们的牺牲为狱友们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而其他同志则冒着枪林弹雨、刀光剑影,艰难前进,终于不负众望,安全撤出。整个越狱过程激烈、紧张,可谓是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抹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随着黎明的到来,黑暗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新中国诞生了!英勇无畏的共产党员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与祖国美好的明天。东方地平线升起的朝霞为本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红岩》真实地写出了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斗争,塑造了一群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形象。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与必胜的信念展现出那波澜壮阔的英雄传奇!

【第5篇】
我怀着无比感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脑海中依旧回荡着革命英雄们的身影: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敌人的酷刑、肉体的禁锢却丝毫打动不了这些顽强的人们。即使被禁锢在牢中,即使深陷黑暗,他们依旧没有放弃过,依旧顽强的等待着胜利。
“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看洞中景色依旧;望窗外已是新春”……渣滓洞中的元旦也分外热闹,胜利在望,这新的一年同志们的斗志更高、信念更坚定。在热闹的节目中,人们的信心越来越大,他们相信胜利已经不远了!
面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无法动摇他们钢铁般的革命精神,反而使他们的革命斗争更加强烈起来!敌人肉体上的折磨,丝毫动摇不了革命者的的斗志;而狱中的艰苦生活,反而磨练了他们坚强的意志。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应时刻牢记革命先辈的光荣历程,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为我们的祖国建设奉献我们的青春和热血! 2019 2 15

H. 《红岩》读后感 全书

《红岩》——读后感
国庆期间,我看了一部红色经典小说——《红岩》。
《红岩》这本书描写了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真实记录了中国革命在取得胜利的历史关头,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斗争。
《红岩》这本书围绕许云峰和江雪琴两位人物的斗争活动展开,真实地表现了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精神,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江雪琴,又被大家亲切的成为江姐。江姐是一位坚贞不屈、顽强地与敌人斗争,处处表现出纯洁的党性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例如她第一次出现在成岗家里,就表现出地下工作者机敏干练的特有风度。被捕后,她经受了更大的考验,竹签子钉入手指却毫不屈服,我要学习江姐那勇敢的精神。
江姐还是一个稳重、精细、安详、沉着、坚强的人,体现出了共产主义战士的真善美,比如说江姐为了不暴露越狱计划,保护同志们,江姐毅然走向刑场。就义前,她从容地向同志们告别,庄严地实践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江姐还是一个拥有细腻的情感、面对选择时的矛盾心理,再比如说在去川北的路上,她看到挂在城头的丈夫的头颅,顿时热泪盈眶,禁不住要痛哭出声。但她一想到当时的处境和新的战斗任务,很快就控制了悲痛的感情,更英勇地投入了新的战斗。
《红岩》这本书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告诉了我一个人要有你不变的目标,并且要向着目标努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克服困难,才是最棒!

高中生读《红岩》有感

红岩村是我心中的圣地。红岩精神不仅是重庆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老师曾经带我们去过渣滓洞、白宫馆、红岩村,在红岩众多的英雄人物中让我最难忘的是江姐和小萝卜头。

江姐名叫江竹筠,1939年就加入了中国,那时她才19岁,27岁时,与丈夫彭咏梧一起到万县组织下川武装起义。1948年1月,他丈夫不幸牺牲,她拒绝了党组织的照顾,坚持到“丈夫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1948年6月14日,因为挺进报事件被叛徒出卖,她在万县被捕了,敌人多次次对她进行拷问,使用竹筷子夹手指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她这种年轻时就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始终不渝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意志像烙记一样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我们这些孩子中,有的不知道读书为什么,学习不自觉,上课不认真,贪玩好耍,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就退让不想办法解决。如果我们能像江姐一样从小就树立理想,有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不屈服的话,在学校一定能够成为好学生,今后也一定能够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小萝卜头名叫宋振中。他在一岁的时候,和妈妈一起被反动派关进重庆白公馆监狱,那里的生活很苦,吃的饭也不好,跟不上身体需要,所以他长得像个萝卜,大家就叫他小萝卜头。他很爱学习,可是关在监狱里,没条件读书,只有让黄将军教他。1949年9月6日,和妈妈、爸爸一起被特务杀害于戴公祠,当时,小萝卜头宋振中才9岁呀。在白公馆山坡上有一尊雕象,小萝卜头双手托着脸,双眼看着大家,好象他在说:“我是多么想到外面去呀!多么渴望到学校读书呀!”他那种期盼的目光让我觉得很惭愧。我想: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是多么好呀,有漂亮的学校,学校里有很多好的老师,还有电脑、运动场、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等学习设施,中午可以在学校吃午饭,每餐还讲究营养搭配,早晚还有校车接送。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认真学习,让老师家长放心,小萝卜头一定不会理解我们,我们也对不起红岩英烈给我们创造的安定幸福的条件。

江姐、小萝卜头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是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已经比他们那个时候好了很多很多,而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仍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我们新一代少年儿童一定要学习江姐、小萝卜头的精神,从小立志,努力学习,练好本领,今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强大!

《红岩》读后感六(6)班方若宇今年的九月和十月份,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完了《红岩》。这本长篇小说,让我深有感触。这本小说讲的是甫志高办沙坪书店到甫志高叛变,同志们被一一抓捕,在渣滓洞和白公馆里与猩猩、狗熊、猫头鹰、徐鹏飞等特务和特务头子斗争并且越狱的事。这让我十分佩服江姐、刘思扬、余新江和丁长发他们。我为什么佩服他们呢?因为他们是一个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那时党有规定:自同志被捕以后他就脱党了。而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个规定而消极下来,放弃斗争,并且斗争得更顽强,更激烈,积极与地下党联系,在监狱里广泛又秘密的开展了活动。逐渐形成了反击形势,闹得猩猩、狗熊寝室不安,这是多么伟大呀!我更佩服华子良和许云峰。华子良原是地委书记,但后来不幸负伤,被国民党反动派捕获,关进白公馆。有一次,特务押他去陪杀场,党早料到了这一点,便让他装疯,华子良便枪响就成了“疯子”,在这期间,他受尽了委屈,在看见同志被杀时,他还得把痛压在心里,任心痛得如刀绞一般,脸上还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做这一系列动作和表情是多么艰难呀!他竟能做出来!为了党,他奉献了一切,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才能做出来的,这是一种多么刚毅的情操呀!许云峰,这个沉稳大度,无畏共产党员,每一个动作,每句话,甚至每个表情都能让特务头子徐鹏飞束手无策的人,在牺牲前的最后一刻也毫不退缩,不失沉稳态度,最后一次让徐鹏飞畏惧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佩服呀?要说我在《红岩》里痛恨的人是谁?大有人在,徐鹏飞、严醉、甫志高、猩猩……,这些下贱的人,说的话别看凶狠狠的,其实,空虚的很,不就是美国刑法么?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打不垮,一个倒去,千百万个站起来,是杀不完的!正义是永远能战胜邪恶的。这些蒋介石的走狗们,看看最后徐鹏飞那暴跳如雷,惊慌失措的样子,是多陋,真是秋后的蚂蚱――蹦

I. 与甘罗齐名的少年英才中,在魏晋之前的人有谁他有什么事迹

曹冲就是一个
曹冲
曹冲 (196年—208年),字仓舒,是曹操儿子之一,由环夫人所生。

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的意思。不过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曹冲自小生性聪慧,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就和成人相仿。当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问遍了手下的人,都想不出称象之法。曹冲说,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记录水痕到达的地方,然后称出同样重量的物体放到船里,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曹操非常高兴,按照他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冲为人仁厚,通情达理。当时魏国由于经常发生战争,所以采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人民。一次曹操的马鞍在仓库被老鼠咬了,守卫仓库的官吏们认为这下必死无疑,商议着要把自己绑了去自首,但还是很害怕免不了死罪。曹冲知道了这件事,就让他们先等几天。曹冲拿刀弄破自己的衣服,看起来像是被老鼠咬破的,又假装很失意,脸上显现出发愁的样子。曹操见了问他,他就说:“世俗的人认为衣服被老鼠咬破,对衣服的主人不吉利,现在我的衣服也被咬了,所以发愁。”曹操说:“这是胡说,不要担心。”不久曹操听说了马鞍被咬的事,就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放在身边都被咬了,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于是没有追究这件事。还有很多犯下罪过的人,按照刑法应该被处死,都依靠曹冲的辩解得到了宽大处理。曹操把这些事情对大臣们说,表示有意传位于曹冲。

在三国神童之中,名气最大的无疑就是曹冲了——当然,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原先是孔融的,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结果是所有识字的就都知道这个人。可惜孔融没有早夭,结果这个位置就得让给曹冲了。因为有“曹冲称象”的故事流传,使我辈还搞不清曹操的姓名是怎么回事时,就已经把曹冲作为偶像来崇拜了。
其实曹冲不仅有称象这类“小聪明”,而且“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众,故特见宠异。”经常利用他的智慧和地位来办一些救人姓名的大事,据史书记载:“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凡应罪戮,而为冲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大概正因如此,才得到了曹操的喜爱,年纪很小,就被曹操选为继承人。可惜他仅仅活了十三岁就患急病死去了。
很多人以为曹冲宅心宽厚,曹操喜欢他只是因为其智力超群,如果他不早夭而亡,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很难预料。但我觉得大家可能忽视了另一方面,就是他和另一个神童周不疑的关系。周不疑也得到了曹操非比寻常的宠爱,但曹冲一死,曹操立刻 “欲除之”。虽然曹丕劝谏以为不可,可曹操却认为:“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终于派人将其暗杀。看来,曹操对曹冲的政治能力也是非常看重的。我认为史书中所记载的曹冲宽仁宅厚的性格品质可能仅仅是一方面,他的性格中很可能还隐藏着极为果断勇武的另一方面,就如同刘备,虽然宽厚仁义,爱民如子,但杀起人来,可是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的。所以曹操才如此喜爱他。如果不是早死,他很有可能是一个汉武帝或者康熙一样的英明之主。

那么使一代英雄为之气短的曹冲究竟是如何一个天才呢?据《魏书邓哀王冲传》说,曹冲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理解能力很强,到5,6岁其才智便达到成人水平。他无疑是个天才,在今天就该受到特殊照顾的吧。可是他其实是曹操小妾环夫人所生,按理在继位问题上不应该有任何优势的(也曾经看到过些中外文章对当时长子的继位正统性的不可动摇性表示怀疑。而且当时卞夫人深得曹操本人和其他人的尊重,曹冲不大可能是因为环夫人受宠而让曹操爱如掌上明珠。顺便说一句,刘禅的母亲也是小妾,连升位正宫的机会都没有就归天了。所以那时候废立之事看来还有商量的余地。这里暂且不谈)。曹操在他死了以后,曾对曹丕说曹冲之死对自己来说是不幸,但对曹丕等人来说就是大幸了。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应该比较大,因为为了这件事,有个官儿(似乎叫孙盛,记不清了)曾经很严肃的批评了曹操。的确那样的话对其他王位继承人来说是具有很强打击性质的。言归正传,《魏书邓哀王冲传》还记载了一件事,说当时曹操以大军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严厉,这导致经常有冤案发生。有一次,放在仓库里的一副马鞍被老鼠咬坏了,恰好那是曹操的。仓库管理员吓坏了,认为自己一定在劫难逃,死定了。曹冲知道以后,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装成是老鼠咬破的,一脸愁容。曹操见到以后,就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大家都说,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曹操笑了笑说:“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会有什么幸与不幸的”。不知道曹操是否是个唯物论者,但是从这里我们可见曹操是个很现实的人,后来他为曹冲祷告,可见其心之忧。那个仓库管理员还是如实地上报了老鼠要破马鞍的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冲的用意,笑了笑,也没有追究这件事了。

比起才高八斗的曹植和玩弄权术的曹丕,曹冲的智慧可以说是惊人的。那两个家伙成天靠着几个玩小聪明的家伙出谋划策,实在让人厌恶。而曹冲那么小就会因势利导,给他父亲讲道理,把握人的心理之准确,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个天才。而且智慧用在救护弱小人物身上,他的心灵一定是非常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这也许是他母亲是个一般的小妾,懂得下层人的凄苦,所以耳闻目染的曹冲从小就比较正直吧。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曹冲不死,必为其兄曹丕所害。其实不见得,曹丕本来在曹操心里的地位就不是太高。《魏书任城威王彰传》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曹操死了后,曹彰回京跑去见曹植,他对曹植说:“先王召我回来,意思就是要立你为后继”。可见曹丕当时毒杀曹彰的紧迫性。也可以说曹丕在当时没有得到压倒性的支持,我倒是对当时镇守四方的几位宗族的动向很感兴趣。言归正传,要是曹冲还在,曹操为了扫清他继位的障碍,先把其他王子给收拾了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因为,曹操到死都一直在犹豫,所以估计他还没有安排好后事就一命呜呼,给家里留下了祸根。

在另外一本日文资料里曾经看到过对当时另一个天才的记述,是引用《魏书刘表传付“先贤传”》里的文字。当时有个叫周不疑的人,也是个天才,非常聪明。和曹冲有一比,本来没什么的,可是曹冲夭亡,曹操坐不住了,他要杀了周不疑以绝后患。曹丕不以为然,还跑去上谏。结果曹操把他训斥了一通:“如果是曹冲到还罢了,周不疑不是你这样的人玩得转的”。于是派人去把周不疑刺杀了。这里我们可以推测,曹操当时很可能把周不疑作为曹冲的辅佐来关注的,所以曹冲死了,曹操要急不可待的杀掉他,而不愿意留给曹丕等人。据说《魏略》(这书原本到现在我都没见过)里也有一段记载说曹丕曾感慨道:“要是我弟弟曹冲在,我很难说是否有今天这样,可以支配天下”。从此咱们也可见一斑。

我想曹冲要在,他应该是是个很好的君主。而且以他的智慧是不会上演“七步诗”这样的家庭悲剧的,后人一直为曹植那诗表现出来的灵气而感怀,甚至忽略了那背后的残酷和丑陋,诗文的文学价值不应该掩盖成诗背景后面人类自私的丑恶。

值得一提的事,曹冲夭亡似乎应该是在208年,那年冬天恰好就是赤壁之战。大家可以做个年表看看,那十年曹操的戎马生涯是如何度过的,大小战争不断。估计他刚从从北方回来,还没来得及认真考察曹冲,他的宝贝儿子就病倒了,忧郁的他估计也对战事有些厌倦,居然为曹冲日夜祷告。可惜天才总要回到天上,曹操估计还没来得及咽下悲痛就匆匆南征荆州,才有了他人生最大的失败。所以他对曹丕说曹冲之死对自己来说是不幸,但对曹丕等人来说就是大幸这段话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惜哉,仓舒!悲哉,孟德!

建安十三年,曹冲病重不治而去世。与甄氏亡女合葬,追赠骑都尉印绶,黄初二年追赠谥「邓哀候」,追加号为「公」。
甘罗(生卒不详)战国末期秦国下蔡(今属颍上县甘罗乡)人。 甘罗,甘茂之孙,战国时著名的少年英雄。甘罗12岁任秦相吕不韦的侍从,朝野鲜为人知,一次秦欲派使赴燕,吕不韦请老臣张唐应命,屡劝无效。甘罗去见张唐,分析天下大势。数列出使利弊,说得张唐叹服,遂欣然应命使燕,吕不韦大加赞赏甘罗之才。此事不久,经吕不韦荐举,甘罗作为秦王特使,奉命赴赵,以雄辩说服赵王发兵攻燕,秦不费一兵一卒,得城五座。甘罗立下奇功,满朝为之震动,被秦昭王封为上卿,并把甘茂充公的田宅赐还给他。
明代,颍上县建“二贤祠”,纪念甘茂、甘罗祖孙。后二贤祠扩建为“四贤祠”,增祀管仲、鲍叔牙。
《史记》第71卷载有《甘罗传》。
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才客。

生平事迹:

说张唐赴燕

有一天,吕不韦回到家里,脸色非常难看,看上去十分恼怒的样子,甘罗见状,就走上前问道:“丞相有什么心事,可以告诉我吗?”吕不韦心里正烦躁得很,见是甘罗,就挥挥手说。“走开,走开,小孩子知道什么?”甘罗高声说道:“丞相收养门客不就是为了能够替你排忧解难吗?现在你有了心事却不告诉我,我即便想要帮忙的话,也没有机会啊!”吕不韦见他说话挺有自信的样子,就改变了一下态度,说“皇上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为相,已经三年了,燕王对他很满意。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表示友好,我派张唐到燕国为相,占卦的结果也很吉利,可是他却借故推辞不去。”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张唐是秦国一位大臣,曾率军攻打赵国并占领了大片的土地,赵王对他恨之入骨,声称如果有人杀死张唐,就赏赐给他百里之地,这次出使燕国必须经过赵国,所以张唐推辞不去。甘罗听了,微微笑道:“原来是这样一件小事,丞相何不让我去劝劝他?”吕不韦责备他:“小孩子不要口出狂言,我自己请他他还不去,何况你小小年纪。”甘罗听了不服气地说:“我听说项橐七岁的时候就被孔子尊为老师,我现在比他还大五岁,你为何不让我去试试,如果不成功的话,你再责备我也不迟啊!”吕不韦见他语气坚定、神气凛然,心里不由暗自赞赏,于是就改变了态度,放缓了口气说:“好,那你就去试试吧!事成之后,必有重赏。”甘罗见他答应了,也就没多说什么,高高兴兴地走了。

到了张唐家里,张唐听说是吕不韦的门客来访,连忙出来相见,发现甘罗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小孩子,不由得心生轻视,张口就问道:“你来干什么?”甘罗见他态度傲慢,就说道;“我来给你吊丧来了。”张唐听了大怒:“小孩子怎么能这样说话,我家又没死人,你来吊什么丧?”甘罗笑到:“我可不敢胡说啊,你听我讲清一下原因。你和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更大啊!”张唐连忙答到:“武安君英勇善战,南面攻打强大的楚国,北面扬威于燕赵,占领的地方不计其数,功绩显赫。我怎么敢和他相比啊?”“应候范雎和文信侯相比,谁更专权独断啊?”应侯是秦国以前的一位丞相,文信侯即吕不韦,张唐答道:“应侯当然不如文信候专权独断啦!”“你真的知道应候不如文信侯专权吗?”张唐说到:“当然了。”甘罗听了笑到;“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推辞不去呢?我听说,应侯想攻打赵国的时候,武安君反对他,离开咸阳七里就被应侯派人赐死,象武安君这样的人尚且不能被应候所容忍,你想文信候会容忍你吗?”张唐听了这话,不由得直冒冷汗,甘罗见状又说:“如果你愿意去燕国的话,我愿意替你先到赵国去一趟。”张唐连忙称谢答应了,请他回去禀报丞相。

晋见秦王
甘罗回去把情况告诉吕不韦。吕不韦听了很高兴,甘罗说:“张唐虽然不得已答应去了,可经过赵国时可能还会遇到麻烦。我想替他先到赵国去一下。”吕不韦已经相信了他的才能,想了一下就答应了,并把这件事禀报给泰王,说:“大王,甘茂有个孙子叫甘罗。年方十二岁,投奔在臣的门下,他出身名门、工于心计,能言善辩,这次张唐托病不去燕国为相,经他一说就答应了,而且,他还想替张唐先到赵国去一趟,请你答应他吧!”秦王听了,就叫甘罗进来相见,过了一会儿,就见殿下走进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来。心下不由喜欢,笑着问到:“就是你想要出使赵国吗?”甘罗答到:“是的。”“那你见了赵王后要说什么呢?”“我看他的神色,相机行事。不知道赵王反应如何,我也不能确定该说什么话啊。”秦王见他口齿伶俐,对答如流,就答应了他,给他十辆车、百余名仆从。让他出使赵国。

出使赵国

赵王早已听说秦国准备派人到燕国为相了,心里一直很焦急,担心秦国和燕国联合起来攻打他。这时听说秦国使者求见,连忙说:“叫他进来。”不多时,就见一个少年缓步走上前来,朗声道:“小臣甘罗奉秦王之命,拜见赵王。”赵王连忙让他在旁边坐下,心里暗暗称奇,秦国怎么派了这样一个小孩子来,再仔细一端详,也不由心生喜爱之情,只见那甘罗长得仪表非凡,眼神清朗,眉宇间露着一股轩昂之气,于是就问到:“秦国过去一位姓甘的丞相是你的什么人?”甘罗答道。“是我的祖父。”“你今年多大年纪?”“小臣今年已十二岁了。”赵王听了不由大笑道:“秦国难道没有人可派吗?让你这个小孩子出来!”甘罗不慌不忙的答道:我们秦王用人,都是按他们才能的大小让他承担不同的责任,才能高的让他担当重任,才能低的担当小的责任,秦王认为这是件小事。所以就派我来了。”赵王听了不由的对甘罗又敬重了几分,问道。“你这次到赵国来究竟有什么事吗?”甘罗反问道:“大王是否听说过燕太子丹入秦为质这件事。”赵王点了点头,甘罗又问道:“大王是否听说过张唐要到燕国为相?”赵王又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不着急啊?燕派太子入秦为质,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秦国派张唐入燕为相,说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不相欺,赵国就危险了。”赵王听了问道:“秦国和燕国和好,有什么目的吗?”甘罗答道:“秦燕和好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想攻打赵国、扩大河间的地盘啊!”“哦,是吗,那您这次来有何见教?”赵王问道。“大王不如给秦国五座城池扩大秦国的地盘,秦王自然高兴,你再请求他遣回燕太子,断绝秦燕之好,这样你就可以去放心地攻打燕国了。以强大的赵国攻打小小的燕国,还愁得不到五座城池吗?”赵王听了很高兴,就赏给他黄金百两、白玉一双,并且把送给秦国的五座城池之图让他带回给秦王。

甘罗拜相

甘罗回到秦国,秦王大加赞赏,说道:“你的智慧真是超出了你的年纪啊!”于是就封他为上卿(战国时诸侯国最高的官职,相当于丞相),并且把原先甘茂的田宅赐给他。赵国得知秦国与燕国绝交后,派军攻打燕国,得到三十座城池,又把其中的三座城池送给了秦国。

在战国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上,各种各样的人才层出不穷,甘罗年方十二,就已经凭自己的智慧周旋于王侯之间,并且不费一兵一卒使秦国得到十六座城池,官封上卿,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确实是一个才能出众的小神童啊!

热点内容
划清与西方司法独立 发布:2025-01-13 02:53:22 浏览:469
法院进家 发布:2025-01-13 02:51:46 浏览:239
丧家产假陪产假在劳动法中属于 发布:2025-01-13 02:40:24 浏览:65
法治歌歌曲 发布:2025-01-13 02:40:17 浏览:94
劳动合同法的解释 发布:2025-01-13 02:11:26 浏览:972
下列属于新条例 发布:2025-01-13 01:19:40 浏览:828
不戴口罩道德 发布:2025-01-13 00:53:23 浏览:9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发布:2025-01-13 00:10:51 浏览:779
马克思法学研究生 发布:2025-01-13 00:07:03 浏览:146
法律援助来源 发布:2025-01-12 23:44:24 浏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