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沙皇刑法

沙皇刑法

发布时间: 2022-09-14 23:28:16

⑴ 明治维新的积极,消极影响, 以及评价, 后人影响

积极影响:1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2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4摆脱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启迪和经验
消极影响:1农民生活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2军国主义扩张,给各国带来灾难
3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4愚民政策,天皇崇拜
后人影响:激励爱国志士救亡图存,改弦更张,例如百日维新
中国近代,现代改革大多吸取了明治维新的教训,从而增强国力,开创新的辉煌

⑵ 怎样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一名来出色的军事自家,他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60多个,而其指挥的多个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7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来。

虽然拿破仑曾经叱吒风云数十载,但是他的功绩是短暂的,在他退位后,法国的疆域很快又恢复到他执政前的样子,拿破仑的戎马生涯对之后的欧洲历史并没有重大影响。唯一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编撰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仑也是最早提出欧罗巴合众国构想并试图通过武力来实现的人。虽然他本人并未成功实现这个梦想,今天的欧洲正在朝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拿破仑为法国带来了荣耀,法国人民始终爱戴这位法兰西战士(有趣的是,他在18岁以前始终认为法国不是他的祖国),1840年12月他的遗体运抵巴黎后,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后,拿破仑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1855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携王储(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到老残军人院,女王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下跪”。

⑶ 尼古拉二世访日遇刺后,为何儿岛惟谦坚持以谋杀未遂判处

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成功,日本之所以能由封建社会迅速地过渡到近代社会,明治天皇固然扮演着关键角色,但一大批维新志士的努力同样重要。在这些人中,曾喊出宁肯国家灭亡也要维护司法独立、号称日本“护法之神”的儿岛惟谦,堪称典型代表。

儿岛惟谦,乳名雅次郎,字有终,号天赦园,1837年生于宇和岛,是当地藩士金子惟彬的次子。儿岛惟谦的童年过得并不幸福,出生后不久便遭父亲嫌弃,被寄养在邻居家里,很多年后才被接回本家。年轻时的儿岛惟谦是个维新派,与维新派著名人物坂本龙马、五代友厚等人交往密切,在倒幕运动中相当活跃。

德川幕府被推翻后,儿岛惟谦作为倒幕功臣正式踏入政坛,从御用挂(相当于天皇顾问或秘书)做起,此后担任品川县少参事、名古屋审判所长、大阪上诉院长等职务,1891年晋升为大审院长(大审院在1947年之前相当于日本的最高法院)。儿岛惟谦刚一就任大审院长,便碰到无比棘手的案子——“大津行刺案”,而也正是因为此案,最终让他名扬天下。

所谓的“大津行刺案”,发生在沙俄皇太子尼古拉(即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访日期间。1891年5月11日,尼古拉在日本亲王栖川宫威仁等人的陪同下游览位于大津城的旅游胜地琵琶湖,同行的还有希腊王子格奥尔基。由于此时日俄关系紧张,民间谣传尼古拉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刺探日本情报,以备将来作战所用。虽然只是一则谣言,但传播速度很快,深信不疑者亦大有人在。

儿岛惟谦

顶着重重压力,日本大审院特别庭最终做出裁决,津田三藏“谋杀未遂”罪名成立,处以终身苦役(同年9月因急性肺炎死于狱中,但世人多怀疑是政府谋杀)。消息传出后,沙俄强烈表达不满,而尼古拉更是痛骂日本人为“东方猕猴”。至于日本方面,青木周藏、西乡从道、山田显义因为干涉司法审判未遂,经媒体揭发后被迫辞职。

当然,与沙俄的不满和3位大臣辞职相比,日本则因案件判决受到欧美国家的称赞,认为它能够坚持司法独立,实在难能可贵。除此之外,此案的审判结果还给日本带来两大“利好”:一,使司法权最终摆脱内阁的操控,《明治宪法》引进的三权分立制衡原则得以落实,对日本议会民主制的发展影响深远;二,日本借势与英法美等多国协商,最终达到修改、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目标。

案件判决结果如此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儿岛惟谦由此受到国内外舆论界的交口称赞,并因此获得日本“护法之神”的美名。可惜,儿岛惟谦在大审院长的位子上并没有待多久,在“大津行刺案”后的次年即因审理花纸牌赌博事件不当而引咎辞职。此后,儿岛惟谦长期担任贵族院议员、众议院议员,直到1908年死于任上,终年72岁。

⑷ 有关拿破伦的事迹

介绍拿破伦:http://ke..com/view/5292.htm

滑铁卢战役:http://ke..com/view/67415.htm

十分详细``希望能对你有唆帮助

⑸ 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德川时代(1603—1867年)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制的国家。在德川幕府统治的初期,日本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叶起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德川时代,日本农业的发展虽然十分缓慢,但取得的成就还是比较显著的。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商业性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在农业中占的比重显著提高。特别是靠近大城市(大阪、京都等城市)的一些地区,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19世纪上半期已超过稻米的种植面积。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同农业分离。随着商业性农业和农村手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发展,商品交换关系也日益频繁起来,并初步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全国市场。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生产,是日本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大阪附近的棉织业中心河内为例,在19世纪中期出现了许多经营“木棉寄屋”的包买主,他们收购农村手工业者的产品,再转售给大阪的棉布批发行。商业资本进一步控制生产的形式是“换棉”和“出机”。“换棉”即商人供给皮棉,由农村手工业者纺成纱或再织成布,商人按成品数量支付现款,或分给一部分产品作为工资。“出机”是指商人供给棉纱和织机,由手工业者在家里织成布匹,商人则按成品多少支付工资。后来,“出机”资本家便设立自己直接经营的手工工场,从贫苦农家招募“机织下女”即女工从事生产。幕末,由包买主直接控制生产从事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经营方式,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也陆续在制丝、丝织、棉织、陶瓷、酿酒、造纸等生产部门出现。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如浓尾、泉州地区的棉织业部门,工场手工业已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种种限制,总的说来幕末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是不高的。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虽然还没有能力领导革命,但对现存的旧体制是不满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导致新兴地主阶层的出现。一些农村的富裕农民、商人高利贷者和手工工场主通过抵押或典当的方式非法占有农民的份地,转化为地主。他们或者雇用工人自营耕作,或者把土地出租给佃农征收封建地租,同幕藩封建领主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这些被称为“豪农·豪商”的资产阶级与新兴地主,后来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处于幕藩领主封建统治下的广大农民是反封建的主要动力。在德川时代日本共发生2809次农民暴动,幕末农民暴动更加频繁,仅1801—1867年就爆发了1169次,在推翻幕府统治的斗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世纪中叶日本能够成功地进行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日本的封建制度异常僵化,缺乏自我调节的机制,统治等级的内部矛盾重重,从中分化出一支主张变革的力量——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代替资产阶级充当了革命的领导者。

在德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幕藩领主土地所有制。幕府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无法得到法律的承认。因此,领主阶级不仅不能将他们包容进自己的队伍之中,相反却将其推向反对派的怀抱。就国家的政治体制而言,日本是一个封建的幕藩制国家,它既有作为中央政权的幕府,又在地方保留了由领主——大名自行统治的二百几十个藩国。一些藩国的领主,主要是外样大名,对幕府的统治心怀不满。这不仅会导致领主阶级的公开分裂,而且为倒幕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除实际上的全国最高统治者将军外,还存在着形式上的国家君主——天皇。他虽被剥夺了统治大权,但历史的传统使他仍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可以成为革新势力反对幕府统治的有力政治工具。在德川时期,日本在选拔和任用官吏方面,实行的是世袭门阀制。幕府和诸藩的各种官职,均依武士等级身份的高低来分配。“权门武士”把持了政府要职,一些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下级武士则无缘获得较高的职位,对上层武士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幕藩体制和武士等级的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这一方面使幕府的统治易于陷入孤立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便于在旧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主张变革的力量。

在德川时期,全体武士的年均收入为35石,下级武士的收入自然要比这个数字还低得多。从18世纪中期起,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将军和大名“皆感国用不足”,常采用削减甚至停发下级武士俸禄的手段来解决自己的财政困难。对门阀制早已怀有不满情绪的下级武士,由于经济地位的急剧恶化而“恨主如仇”。这就使武士等级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大批下级武士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从事手工业生产以维持生计。他们的实际阶级地位随之发生变化,逐步转化为同幕藩体制相对立的小商品生产者。另外,下级武士中经营商业或组织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也不乏其人;有的则以从富有的商人家族中间收容养子的方式出售自己的武士身份,或者是同富商通婚,甚至过继给他们作养子,来解救自己的经济困难。这就使他们同资产阶级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两者在经济利益上逐渐趋于一致。此外,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改业为教师、医生等,补充了知识分子队伍。他们中间有些人就学于兰学家,接触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并深受兰学家的朴素民主思想和富国强兵主张的影响,产生了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朦胧愿望。正是通过上述途径,部分下级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地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这就使日本能够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成功地进行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就国际环境而言,明治维新是在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威胁下爆发的,这一外部条件催化了这场革命的提早发生。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培里率一支船队来到日本江卢湾的浦贺港,要求日本放弃锁国政策,同美国友好相处,缔结通商条约。在武力威胁下,幕府被迫接受了美国国书,答应在1年内给予答复。1854年2月培里再次率船队来到浦贺港。3月幕府被迫在神奈川同培里举行谈判,签订了《日美和好条约》。这是日本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随后,英、俄、荷等国也先后援例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和好条约”。1856年8月,美国任命的驻日本总领事来到下田,同幕府进行谈判。他利用英、法在中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恫吓,终于迫使幕府于1857年6月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同年,英、法、俄、美也同日本缔结了通商条约。因为这些条约均签订于安政五年,通称“安政五国条约”。西方国家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迫使幕府同意开港通商,还取得如下特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同待遇、认定关税权、建立居留地权等等,使日本的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从1859年7月起,日本据约正式开港通商,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日本被迫开国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对革命的爆发起了催化作用。首先,幕府因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威胁而被迫开国,暴露出它的腐朽和虚弱。开国所带来的严重民族灾难与社会灾难,又使幕府成为众矢之的,陷于孤立,甚至在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严重分裂。这就使幕府已无法再按老样子统治下去。其次,开港通商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而反封建的斗争空前高涨。1863—1868年共发生370次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其中仅1866年便发生141次。由于开国而受到打击的工商业者和下级武士也积极行动起来。尊王攘夷派和倒幕派就是以他们为社会基础而形成的。最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随着开国而逐步加深的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了解,使一些出身于下级武士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在日本“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必要性,为此就必须首先以武力打倒幕府的反动统治。他们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道路。正是他们成功地领导了倒幕维新运动。

二、倒幕运动

幕府在开国问题上屈辱和无能的表现,引发了早已不满幕府专制统治的强藩大名主要是西南外样大名的反幕活动。他们乘机抬出天皇,围绕缔结通商条约和因将军家定后嗣而引起的继承人问题对幕府施加压力,以图改革幕政、参与中央政权。于是,在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发生了公开的对立。一些主张改革的志士和浪人,也标榜“尊王攘夷”,积极配合强藩大名进行反幕活动。但幕府竭力维护它的专制统治,拒绝实行任何让步。1858年7月,主持幕政的大老井伊直弼一意孤行,未经天皇批准便与美国签订通商条约,同意开港贸易。同时他还决定由血统最近的德川庆福继任将军(就任后改名家茂)。接着就在1859年10日(阴历)发动“安政大狱”,逮捕了从事反幕活动的志士百余人,将倒幕维新运动的先驱者吉田松阴等处死。主张幕政改革的一些公卿和大名也受到了处罚。为了替被害者复仇,水户和萨摩两藩的18名志士于1860年3月24日(阴历)在江户的樱田门外刺死了井伊直弼,给予幕府的专制统治以强烈的冲击。“安政大狱”和“樱田门之变”是幕府专制势力同反幕势力之间公开冲突的开端,从此斗争便日趋激化了。

井伊的后继人久世广周和安藤信正为缓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巩固幕府的统治地位,策划将天皇的妹妹嫁给将军家茂,实现以幕府为中心的“公武合体”①。强藩大名也接过“公武合体”口号,以萨摩藩主之父岛津久光为首,积极推进他们自己的公武合体运动。目的是利用天皇的权威,迫使幕府进行改革,建立以将军为首的雄藩联合政权,使整个幕藩领主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克服所面临的内外危机。但因受到坚决维护幕府专制制度的反动势力的阻挠,以雄藩大名为主导的公武合体运动虽曾在1862年7月和1863年底迫使幕府作出一些让步,但终于还是破产了。

在两种对立的“公武合体”运动交错展开的同时,以西南强藩的下级武士为主体、得到“豪农豪商”支持的尊王攘夷运动也迅速兴起。对领导这一运动的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先进分子来说,尊王是借“王政复古”之名,行改革幕府专制制度之实;攘夷则已不是盲目的排外运动,而是为了反对列强的殖民侵略政策,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他们一方面通过尊攘派公卿三条实美等人把孝明天皇争取过来,并利用他的权威迫使将军同意在1863年5月10日(阴历)开始实行攘夷;另一方面又鼓动天皇“亲征攘夷”,企图借机发动政变,举兵讨幕。5月10日傍晚,长州藩的尊攘派率先实行攘夷,炮击了通过下关海峡的一艘美国商船,随后又炮击了法国和荷兰的军舰。但长州藩很快就遭到美、法两国军舰的报复。1864年9月英、美、法、荷4国组成联合舰队,再次炮击长州藩的下关(史称“下关战争”),长州藩惨败后宣告投降。

在攘夷遭到失败的同时,尊攘派的反幕活动也受到挫折。孝明天皇虽然是个狂热的攘夷分子,但他不愿使封建秩序遭到破坏,暗中把尊攘派的政变计划告诉了幕府。于是幕府便联合公武合体派大名,于1863年8月18日(阴历)先发制人,用武力把以长州藩下级武士为主力的尊攘派尽行逐出京都,史称“八一八政变”。而早在同年7月,长州藩尊攘派的著名领袖高杉晋作便被藩政府起用,负责守卫下关以防西方列强进行报复。他建立一支由下级武士和农民、市民组成的武装队伍—奇兵队,到1864年已发展到4000余人,在经济上得到豪农豪商的有力支持。此外,长州藩还出现了一些效仿奇兵队而建立的名目繁多的武装队伍,泛称为“诸队”。随着军事力量的增加,长州藩的尊攘派产生了急躁冒险的情绪。为了报“八一八政变”之仇,他们不顾高杉晋作的反对,于1864年7月(阴历)向京都发起进攻,在宫门外与幕府军发生激战,结果遭到惨败,史称“禁门之变”。幕府随即联合萨摩藩的公武合体派发动第一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尊攘派的势力。长州藩的保守派借机重新掌握了藩政实权,并向幕府谢罪投降。幕府在同尊攘派的斗争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在下关战争、“八一八政变”和“禁门之变”中遭到的挫败,使长州藩尊攘派认识到,在与外国武力悬殊的情况下,实行攘夷是轻率无谋的;只有推翻幕府的反动统治,实行“开国进取”的方针,使日本真正富强起来,才能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此,必须“联合草莽志士”,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并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倒幕阵线,以实现武力倒幕。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倒幕便取代攘夷成为尊攘派的首要战略目标,尊攘派也就开始转化为倒幕派了。

1864年12月(阴历),高杉晋作等人以藩内最大的商业城市下关为据点,依靠豪农豪商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了藩政实权。随后,他们就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开港贸易”的近代化方针指导下,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把长州藩建设成为“割据倒幕”的根据地。这时,萨摩藩的实权人物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等人也因岛津久光的公武合体路线失败,转化为倒幕派。这就使萨、长两藩开始接近。因此,当幕府打算再次发动征讨长州的战争时,萨摩藩不但表示拒绝参加“私战”,而且经土佐藩坂本龙马从中斡旋,在1866年1月(阴历)与长州藩结成倒幕的军事联盟。萨长联盟的建立改变了幕府与倒幕派之间的力量对比,倒幕派开始占据优势。

幕府一意狐行,于1866年6月(阴历)悍然发动了第二次征长战争。但因萨摩藩拒绝参战,幕府直辖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以及长州藩全体军民的奋勇抵抗,幕府遭到失败。在战争进行期间,德川家茂突然去世,德川庆喜继任将军职。1867年初,他接受法国公使的建议,进行军事和财政改革,以图重振幕府的权威。与此同时,萨长两藩也在积极进行讨幕战争的准备。英国看到倒幕势力壮大,决定支持他们倒幕,积极出售武器给他们。不久,安艺藩加入讨幕联盟,土佐藩也约定响应,进一步扩大了倒幕阵营。这时,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席卷了包括京都、大阪、横滨、江户等大城市在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的根据地关东一带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幕府统治势力薄弱的边远地区斗争更加激烈。这一切使幕府统治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于1867年10月24日(阴历)向朝廷提出辞职报告,将“大政奉还”于天皇(孝明天皇已于1866年底死去,15岁的太子睦仁即位,即后来的明治天皇),企图以此来剥夺倒幕派起兵的借口,继续维持其反动的统治。

但是,萨长两藩的倒幕派并未因此而动摇。他们向京都集结兵力,于1867年12月9日(阴历)发动宫廷政变,以天皇名义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并正式成立设有总裁、议定和参与3种官职的新天皇政府。当晚新政府举行会议,决定让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即交出“兵马之权”和领地、领民。德川庆喜不甘心失败,立即奔赴大阪,纠集幕府军向京都进发,于1868年1月3—4日(阴历)同以萨长为主力的政府军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发生激战。幕府军失败后,德川喜庆由海上逃归江户。4月(阴历),政府军兵临江户城下,德川庆喜被迫开城投降。占领江户后,政府军继续征讨东北地方的叛乱诸藩,于10月初平定了这一地区。第二年3月又出兵北海道,在5月18日(阴历)攻下幕府残余势力固守的军事要塞五棱部。历时一年半的国内战争以政府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终于被彻底推翻,因这场战争发生在农历戊辰年,史称“戊辰战争”。

三、明治政府的资产阶级改革

1867年12月倒幕派在发动“王政复古”的政变时,建立了以天皇(1868年9月改年号为明治)为首的“三职”政府。从1868年4月(阴历)起,又改行“太政官制”,一直到1885年始为内阁制所代替。在明治政府建立之初,显要职务均由亲王、公卿和藩主担任,但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他们手中,实际负责处理政务的主要是出身于下级武士的倒幕派领袖。他们在中央政府的不断改组中,逐渐排除了官居显位的公卿和藩主。1871年后,除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和右大臣岩仓具视是公卿外,担任参议和省卿(相当于部长)的实权人物,几乎都是萨、长、土、肥4藩的倒幕派领袖。

早在1868年3月(阴历),刚刚成立的明治政府便宣布了它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其内容未能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甚至还具有一些军国主义的色彩,但却表明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因此,这是一个引导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资产阶级改革纲领。然而,对于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步骤,仍然是模糊的。于是决定到西方去考察。1871年11月(阴历),明治政府派出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为副使的大型使节团赴欧美考察。使节团通过考察加深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为了日本的独立富强必须实行全面的改革,并找到一条在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归国后,大久保等人于1873年10月掌握了政府实权,建立起所谓“大久保体制”,进一步推进了资产阶级改革。

明治政府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

1869年6月(阴历)新政府利用在戊辰战争中获得全面胜利的有利形势,诱使各藩藩主自动“奉还版籍”于朝廷,把藩主变为藩知事(地方官)。剥夺了他们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1871年7月(阴历)又以武力为后盾,宣布“废藩置县”,免除全国各藩知事的职务,一律迁往东京居住;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这就一举夺得地方政权,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维新运动中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2.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

在“奉还版籍”时,新政府就废除了公卿、诸侯之称,改为华族,一般武士改称为士族和卒(后一部分编入士族,一部分编为平民)。1872年3月,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分制,在幕藩体制下处于被压迫等级的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随后,又逐渐剥夺了旧统治等级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废除了对平民的各种封建性限制,并准许华族、士族与平民通婚,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旧统治等级——武士的特权主要包括:统治权、封建财产特权和垄断军职的特权。在推翻幕府的统治和夺得地方的政权之后,明治政府又废除了一般武士均可对平民“格杀勿论”的特权,从而彻底剥夺了武士等级过去享有的统治权。在幕藩体制下,将军和大名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均享有向领地内的农民征收封建年贡的权利,隶属于他们的武士也通过领取俸禄的形式参与了对农民的剥削。这成为新政府的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于是它便逐渐减少俸禄总额,最后于1876年8月用发给“金禄公债”的方式赎买了武士所享有的这种封建财产特权。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也早在1872年随着征兵制的实行而被剥夺了。这样,武士作为一个特权等级被消灭了。其上层因领取高额的“金禄公债”,转化为地主和资本家;广大的下级武士则沦为小商人、自由职业者或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

3.土地改革

在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同时,新政府便着手确定土地所有权。1868年12月(阴历)新政府宣布:“各村地面均应作为农民占有之土地”。1872年2月(阴历)又明令解除幕府颁布的永世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宣布“自今以后,允许四民买卖和私有”。同年7月(阴历),进一步通告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接着在1873年7月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取消过去封建贡租按村摊派,由实际耕种者缴纳的办法,改为由持有土地执照的土地所有者交纳;不再以土地收获量作为征收贡租的标准,改为以土地的法定价格为标准;废除贡租按四公六民、五公五民等不同税率征收的规定,新地税的税率一律定为地价的3%。此外,政府还按地税的1/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将旧税法水田交纳实物,旱田交纳货币或实物的规定改为一律用货币交纳。上述一系列土地改革措施,使日本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幕藩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自耕农和新地主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大体上确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土地所有制。明治政府实行的土地税制也属于近代税制,地税额虽不下于封建时代的贡租,但却成为明治政府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4.殖产兴业

岩仓使团通过对欧美各国的考察认识到:迅速建立近代大工业是日本的当务之急。大久保利通回国后,立即设立内务省,亲自担任内务卿,大力推行殖产兴业的政策。政府利用国家的资金,采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方式,创办了一批官营的“模范工厂”,“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目的是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为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又发布“官业下放令”,将官营企业转让给同它密切勾结并因而拥有特权的大资本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和保护下,从80年代中期起在日本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热潮。它几乎扩展到一切主要产业部门。特别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发展得异常迅猛。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近代大工业便首先在这一部门占有了统治地位。5.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在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影响下,一些洋学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于明治六年(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明六社”,创办机关刊物《明六杂志》,积极宣传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义、欧化主义,对日本人民进行启蒙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以改革中世纪的风俗习惯,提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6.制定宪法和召开国会

明治政府虽然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但它的统治方式却是专制主义的,从而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在日本掀起一场要求开设国会、制定宪法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即自由民权运动。在人民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府于1889年颁布了帝国宪法,1890年召开了第一届帝国议会。虽然人民还享受不到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但毕竟确立了有着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使统治者在施政时不得不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比之于“朕即国家”的绝对专制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总之,通过倒幕维新运动,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使日本由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⑹ 谁能介绍下苏联的刑法最好有苏联刑法的全文。

8-1(58条第一款)。反革命罪。反革命行为,是指任何以推翻、削弱、分裂工农阶级议会,或(依照苏联及加盟共和国宪法)代表工农阶级利益的苏联加盟共和国政权、工会、自治组织为目的的行为。

颠覆或削弱国外共产主义力量、本国经济建设以及任何苏联国家利益的行为,也以本罪论处。

在关系到共产国际以及世界工人阶级利益时,针对他国工人阶级政府的上述行为,同样可以构成本罪。【好霸道的管辖权!】

58-1a(58条第一款第一项)。背叛国家罪,指苏联公民对苏联军事力量、国家主权及不可侵犯的领土作出的破坏行为。例如间谍行为,出卖国家机密,私通外敌,架机叛逃国外等,皆构成本罪。

犯本款罪的,处死刑,没收全部财产。有减轻情节者判处10年有期徒刑,没收全部财产。

军人犯本款罪的,处死刑,没收全部财产。

军人架机叛逃,其成年亲属提供协助或知见不举的,处5—10年有期徒刑,没收全部财产。其他共同居住的成年亲属,处流放西伯利亚隔离区5年以上,并处剥夺政治权利。【这条规定真是五花八门。连同住的亲属也要株连到。现在看来是不是很无稽?在当时简直是当然的事。而且要留意,流放西伯利亚的刑期是没有任何法定上限的。如果要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以下略)。】

军人不能阻止他人背叛国家的,处10年有期徒刑。

其他公民不能阻止他人背叛国家的,依照本条第12款之规定处罚。

本款规定的适用,扩大化严重。事实上放心吧,苏联刑法里没几条规定的适用是扩大化不严重的。劳改犯病得半死不能上工的,可以适用本款关于削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定。战时绝对枪毙。和平时期,也许能混个减轻。

任何曾被敌人俘虏的红军士兵,都可以适用本条关于私通外敌的的规定。由于只有在战时才会被俘,又是军人,可以保证百分百枪毙。运气好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整个步兵排都拉下水。

曾有一波兰人,成年后到奥地利工作。由于苏联侵占了他的家乡,导致苏联刑法可以对其适用,他又无法证明自己在奥地利没出卖任何苏联利益,于是依照本款私通外敌的规定挨了枪子儿。

58-2(58条第二款)。武装暴动罪。基于反革命的故意,进行武装起义、协助他国入侵的,曾在苏联境内或其他地区参加、领导怀有上述目的的武装团伙的,强行割裂苏联及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联系,或试图分化与苏联具有盟约的其他国家的,处死刑或宣布为工人阶级公敌,没收全部财产,剥夺苏联或加盟共和国公民身份,驱逐处境。有减轻情节的,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收全部或部分财产。【这条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反分裂国家,还包括打击历史反革命、维护苏联世界霸权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强盗在誓死保卫他抢来的赃物。另外量刑部分,能抓到的人判死刑,抓不到的(例如已经流亡国外的)则宣布为公敌、没收、剥夺,搞臭他。注意本文有半数条款是依照这一款判罚,就是说要是定了这些条款的罪名,只要被抓住了八成就是死。】

任何被苏联占领的国家与民族,只要表现出一点分离主义倾向,便会会依照本款引来大规模的处决和流放。

另外顺带一提,同样是1926苏俄刑法典第19条规定了有犯罪意图的人,与既遂犯同罪。很强大,适合与本文一切条款共同适用。例如,在一些刚被占领尚不稳定的地区,公开以母语说话便会被处决。

58-3。战时助敌罪。在战时以任何手段为交战国提供帮助的,或以任何手段试图干扰、阻碍作战行动的,依照本条第二款之规定判罚。【这种罪名哪国都有,但再次强调第二款的判罚是绝对死刑!真他妈够狠。】

本条适用于任何在敌国占领区生活过的苏联人。不管是自己开的店被德国兵光顾过,还是曾经捡过德军吃剩的干粮,都可以判刑。虽然不是人人都判,但只要愿意,想枪毙谁就枪毙谁。

58-4。对国际资产阶级提供任何协助的,不承认共产主义有权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亲自或指使他人进行反共产主义宣传,对共产主义制度进行诬陷或作出其他敌对行动的,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收全部或部分财产。情节严重的,处死刑或宣布为工人阶级公敌,剥夺苏联或加盟共和国公民身份,驱逐处境,没收全部财产。【主要是言论罪。我看见一堆兜底条款。立法者是肉联厂出身还是设计核弹的?】

本条针对对资产阶级提供帮助的人。因不满暴政而流亡国外的苏联人或其他国家的前共产党,被抓住了便依照本款规定判刑。

58-5。利用本人或国外代理人的国际关系,使用伪造证件、公文、印章或其他不法手段影响外国或国际组织,使其对苏联宣战、进行武装干涉,或在国际事务中招致对苏联的其他不友好行动如贸易禁运、没收国外财产、断绝外交关系、撤销国际条约的,依照本条第二款之规定判罚。

这一条是指为苏联引来敌对行动,太另类,适用得不多。

58-6。间谍行为。为国外政府、反革命组织或个人、间谍组织转发、扣押,或以泄漏为目的收集国家机密的,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收全部财产。对苏联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处死刑,或宣布为工人阶级公敌,剥夺苏联或加盟共和国公民身份,驱逐处境,没收全部财产。

向国外政府、反革命组织或个人、间谍组织以泄漏为目的转发、收集或传送国家机密以外的经济信息的,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构成本法第193条第一款及第二十四款之罪的,数罪并罚。

这一款的扩大解释最为严重,因为有嫌疑也可以定罪。例如有海外关系,懂外语,上班路上遇上某外国使馆打字员的太太等。经历过文革的大概明白。

58-7。以反革命的故意,破坏国家的生产、运输、贸易、金融、信贷体系,或以其他手段干扰相应国家机关、国家机构及公司企业正常活动或致资本主义获利的,依照本条第二款之规定判罚。

田里长草,机器漏油,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些都是反革命分子暗中破坏的结果。要不然还能因为什么?少废话,快找个人出来枪毙。

58-8。领导或参与针对苏维埃权力或积极分子、革命工人、农民组织的恐怖活动的,即使行为人不属于任何恐怖组织,亦应依照本条第二款之规定判罚。

注意犯罪对象是积极分子和工农群众,而对行为后果没有任何规定。这一条是公报私仇的利器。你冲某党员吼一句“THE HELL WITH YOU”,就可以依照这一款抓起来枪毙。

曾有一卖菜的老妇被党员老爷撞翻了摊子,喊一句“这人瞎了眼了”,便被认定为恐怖分子关了起来。

58-9。基于反革命的故意,以爆炸、纵火等方式对本国公共交通系统、运输系统、海运系统、其他国有建筑设施实施破坏或毁坏的,处以民事赔偿,并按照本条第二款之规定判罚。

工人干活时拧断了根螺丝,可以依照这一条抓起来枪毙。至于其他各类无心的工程事故,无不让当事人断子绝孙。

58-10。恶意散布煽动推翻、分裂或削弱苏维埃联盟的言论,或为实施本条第二款、第九款犯罪而有上述行为,或以任何手段作出同类文化传播行为的,处6年以上有期徒刑。

实施上述行为造成恶劣影响,或在战时实施上述行为,或恶意挑起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的,依照本条第二款之规定判罚。

最主要的言论罪。只规定了最低刑,不封顶。斯大林亲自批复,有期徒刑可以长达25年。至于恶劣影响是什么意思,更是随便解释。我国现行法律岂非如此?

58-11。任何意图实施本条犯罪而进行的二人以上的集会,或参加任何持有同类目的之犯罪集团的,依照其所涉嫌之犯罪定罪判罚。

例如20年前有人见到你和你妈聊天。你20年后骂党员被抓起来,你妈绝对是共犯。你们母子就是反革命集团。要是你爸没死,也算他一个骨干。

(如果你叫胡一刀,你妈叫风波恶,你娘俩就是胡风反革命集团咯~~)

58-12。明知有犯罪事实而未能阻止的,处6个月以下有期徒刑。

这一条的扩大解释是,知情不报,就等于是你自己干的。如果有人杀了斯大林,你知道却不报告,那法院会认定你和那人各自杀了一个斯大林。

58-13。积极参与或积极打击工人阶级革命运动,阶级立场不明,在沙皇政权时代参与秘密警察工作,内战时期参加反革命政府的,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判罚。

历史反革命。

58-14。反革命破坏,即故意不履行法定职责,或因疏忽大意影响政府机关正常运作的,处1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收部分或全部财产。情节严重的,处死刑,没收全部财产。

适用于不交征购粮的农民,工时不够的集体农庄成员,病得半死的劳改犯。

⑺ 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的人物生平

普列汉诺夫1856年12月11日(俄历11月28日)诞生于沃罗涅什省利佩茨克县古达洛夫卡村。他父亲是世袭贵族、退职上尉瓦连廷·彼得罗维奇·普列汉诺夫,母亲马丽亚·费多罗夫娜是维·格·别林斯基的侄孙女。普列汉诺夫,童年时代在素有教养的父母的教育下,学完了中学一年级的课程。于1868年进入了沃罗涅什军事学校二年级。在该校毕业后于1873年进入彼得堡的康土坦丁诺夫炮兵学校。1874年秋转入彼得堡矿业学院。
在矿院学习期间他结识了著名的革命家、经济学说史专家伊万·费多罗维奇·费先柯以及在当时先进青年学生中闻名的民粹派工人代表米特罗范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普列汉诺夫从1875年起就参加了民粹派的革命活动。1876年12月6日民粹派的“土地和自由社”在彼得堡喀山教堂前组织了一次政治性示威游行,普列汉诺夫在演说中宣告:“土地和自由归农民和工人!”“土地和自由万岁!”
此后,他逐渐变成了一个职业革命家。1877年他秘密出国,先到柏林后到巴黎,织识了著名的民粹派思想家彼得·拉甫罗夫(此人和马克思、恩格斯有书信往来)等人。同年7月又回到彼得堡。7月底他到萨拉托夫在青年学生和工人中进行革命宣传。1878年夏天他决心“到民间去”,在顿河地区活动。出任民粹派机关报《土地与自由》的编辑。这时,普列汉诺夫自认为是“彻头彻尾的民粹派”。
七十年代的民粹派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相当坚决,但他们的理论却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农民是天生的社会主义者,只要一发动,就会像干柴着火似地起来暴动。然而“到民间去”运动的失败,使大部分民粹主义者开始对这种看法产生怀疑。他们转而采取个人恐怖手段。这就导致“土地与自由社”在1879年沃龙涅什大会上的分裂。会后,恐怖主义者成立了“民意社”。1881年3月,他们终于炸死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但这并不能改变专制制度的统治,只是招来更残酷的镇压。民粹派运动走上了绝路。另一部分人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主张保留原有的策略,组成“黑土重分社”,但他们也已无所作为。 1880年初,第二次逃亡国外,自此开始了长达37年(直至1917年回国),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泛滥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1901年至1916年)的流亡生活。同年年底,他到了巴黎,结识了茹尔·盖得、卡尔·考茨基、威廉·李卜克内西和爱德华·伯恩施坦等人。1881年底普列汉诺夫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他后来写道:“阅读《共产党宣言》是我一生中的新时期,我受到《宣言》的鼓舞,并立即决定将它译成俄文”。1882年当他收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1882年俄文版序言》以后,很快把《宣言》印了出来。钻研和翻译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促使普列汉诺夫从民粹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他曾写道:“我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在1884年,而是在1882年。”1883年普列汉诺夫与巴维尔·波利索维奇·阿克雪里罗得、维拉·伊万诺夫娜·查苏利奇等志同道合者在日内瓦创立了“劳动解放社”。该社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如《雇佣劳动与资本》、《哲学的贫困》、《费尔巴哈论》、《关于自由贸易的演变》、《恩格斯论俄国》等书译成俄文出版。他们领导的“劳动解放社”的活动对俄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劳动解放社”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基础。普列汉诺夫的一些著作曾受到恩格斯的称赞和列宁的推崇。恩格斯看过《我们的意见分歧》一书后说:“我感到自豪的是,在俄国青年中有一派真诚地、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的伟大的经济理论和历史理论……如果马克思能够多活几年,那他本人也同样会以此自豪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一书出版后,恩格斯在给普列汉诺夫的信中说:“您争取到使这本书在本国出版,这本身无论如何是一次巨大的胜利”。列宁认为本书“培养了一整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
1889年,应拉法格邀请,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社会主义者的代表,出席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1889年7月14日至21日于巴黎),他在大会上发言说:“俄国的革命运动,只有作为革命的工人运动,才能取得胜利。我们没有其它的前途,也不可能有其它的前途。革命的俄国无论如何不应置身于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之外,相反地,它今天同欧洲现代社会主义运动接近起来,必将给全世界无产阶级事业带来巨大的好处。”他的发言受到恩格斯的好评。这次大会结束后,他前往伦敦拜会恩格斯,以实现他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宿愿。他得到恩格斯非常盛情地接待。普列汉诺夫后来回忆说:“我很高兴我能在几乎整整一个星期中和他就各种实际和理论的问题作长时间的谈话。”
1893年8月在第二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普列汉诺夫第二次见到恩格斯。1894年7月普列汉诺夫秘密来到英国,第三次会晤恩格斯。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艾威林等都劝普列汉诺夫留在英国。他也喜欢能够与恩格斯经常会面。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普列汉诺夫一生中最光辉的年代。1896年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刚一出现,普列汉诺夫就立即给《新时代》主编考茨基写信,请他在杂志上留出位置,以便回答伯恩施坦的挑战。他写道:“今天的问题就是谁埋葬谁的问题,是伯恩施坦埋葬社会民主党,还是社会民主党埋葬伯恩施坦?我个人是不怀疑而且从没有怀疑过这一争论的结局的。”
当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经济派”出现以后,普列汉诺夫一边继续与伯恩施坦论战,一边同“经济派”斗争。他指出,“经济派”与西欧修正主义者沆瀣一气,试图使工人变为听命于资产阶级的政治工具。
1895年,列宁以疗养为名出国去瑞士会见普列汉诺夫和“劳动解放社”其他成员。列宁的博学多才、坚定的革命人生观和充沛的精力,给普列汉诺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在我们的革命运动中有这样的年青人,这是多么幸运呀!”
1900年普列汉诺夫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三个俄译本,回击了“经济派”篡改《宣言》的企图。同年,他支持列宁创办《火星报》,为《火星报》撰稿37篇。阐明正在创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许多理论和政策性问题。
在1903年7月30日开幕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普列汉诺夫被选为大会主席团主席,并由他宣布大会开幕。在讨论究竟什么人可以做党员的党章第一条条文时,他说,他深信真理在列宁一边,对马尔托夫草案的拥护者所说的不敢苟同。“列宁的草案可以成为防止他们钻入党内的保障,单是由于这一点,一切反对机会主义的人就应当赞成这个草案。”这说明,普列汉诺夫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二大”上是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的,会上他被选为《火星报》编辑和布尔什维克的总委员会主席。 从1903年到1918年是普列汉诺夫生命的最后15年。1914年,列宁在评论普列汉诺夫时写道:“普列汉诺夫个人功绩在过去是很大的。但是从1903年以来,普列汉诺夫就在策略和组织的问题上极可笑地动摇着。”列宁的这一评述,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应成为研究普列汉诺夫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后活动的指针。在党的二大以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国外的组织——俄国革命社会民主党人国外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03年10月26日到31日在日内瓦召开。普列汉诺夫希望二大上的分歧能在这次会上得到消除。但是,由于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继续坚持错误路线,致使分歧更加扩大了。在这次会上普列汉诺夫是同列宁站在一起的。但在会议刚一结束,普列汉诺夫就动摇了。他囿于和他共同创立“劳动解放社”的几个老朋友的关系,从党二大的正确立场倒退,开始同孟什维克调和,终于转到了“另一个阵营”去了。他擅自把阿克雪里罗得等补选到《火星报》编辑中来,遂使该报急向右转,成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二大决议的机关报。在《火星报》52号(从此被称之为新火星报)上发表了《不该这么办》一文,反对列宁维护马克思主义革命原则的坚定的立场。
普列汉诺夫对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采取了国际主义的立场。在社会党国际局全体会议上,根据他的倡议通过了谴责日俄战争的宣言。在第二国际第六次(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上,普列汉诺夫与日本社会主义者片山潜热烈握手,引起了与会者的欢呼。普列汉诺夫认为,对这次罪恶的战争承担责任的不是俄国人民,而是它最凶恶的敌人——沙皇政府。
当普列汉诺夫听到俄国1905年革命消息时,感到欢欣鼓舞。他写了《分开走,一起打》一文,说明布尔什维克在新条件下的策略思想。他认为,首先必须使人民不去仰仗教堂的神幡和十字架,而用某种更严肃更现实的东西武装起来。其次是无产阶级必须得到“社会人士“的同情和支持,特别是要得到军官们的支持。因为军官”是我国‘社会人士’的亲骨肉”。其中心思想是要同资产阶级联盟,完全忽视了农民的作用。这是他转向孟什维克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
为了制定1905年革命的战略和策略路线,由布尔什维克在伦敦召开了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普列汉诺夫硬以“不合法”为借口拒绝参加,并以布尔什维克的总委员会名义通过决议不准其他代表出席,否则开除出党。但不久,他却参加了孟什维克在日内瓦召开的所谓党的工作人员第一次全俄代表会议,会上按照孟什维主义修改了布尔什维克的“二大”决议。大会后,把决议给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了解了决议内容后,认为这些决议给了布尔什维克的中央机构以致命的打击,他因此于1905年5月29日发表声明退出《火星报》和党总委员会。开始采取所谓站在“派别之外”的特殊立场。列宁对此表示欢迎,并希望同普列汉诺夫联合起来,但后者对列宁的热情不予理睬。
1905年10月17日沙皇发表召开立法杜马宣言,普列汉诺夫急切地希望回国参加斗争。但是在莫斯科十二月武装起义失败后,他不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反而责怪政治罢工“开始得不合时宜”,“本来就用不着拿起武器”。列宁批判了他这种对待武装起义的机会主义观点。
在斯托雷平反动时期(1907至1912年),特别是1908年和1909两年,他几乎完全脱离了布尔什维克的实际工作而从事大量理论研究与写作。当孟什维克的取消主义刚一露头时,普列汉诺夫就开始同取消派斗争,尤其是同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新式的取消派”、“改头换面的孟什维克”作了不可调和的斗争。他领导的“护党派”主张保存布尔什维克的秘密组织和秘密工作。在1908年发表的《战斗的唯物主义》就是直接针对取消派。
普列汉诺夫反对取消派的斗争,是他政治经历中的光辉一页。普列汉诺夫的过去的策略上的错误“没有妨碍他在1908年代里歌颂地下工作并揭露其敌人和对手”。
但是,在1912年布拉格代表会议后他反对开除取消派分子出党,却指责布尔什维克分裂统一的党,他说“问题不在于寻找谁有过错,而只在于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同分裂作斗争”。他企图不惜任何代价在一个党内使革命者和机会主义者的重新“胶合”。社会党国际局为了实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各派别的联合,于1914年7月16至18日召开了布鲁塞尔“统一”会议。普列汉诺夫仍站在反对布尔什维克立场上,为不惜任何代价的“统一”辩护,攻击列宁起草的关于布尔什维克准备进行谈判的条件是“新的刑法典的条款”。列宁在一封信中说,普列汉诺夫思想“十分模糊”,“模糊之处就在于他想同谁统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列宁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普列汉诺夫攻击这个口号是“梦话”。普列汉诺夫在洛桑的一次讲演中尖锐地批评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党团在国会投票赞成预算,“充当了德国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政策的支柱”的可耻行为;但在许多方面竟同意法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的沙文主义观点。列宁称赞普列汉诺夫对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所作的批评;谴责他为法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的沙文主义立场所作的辩护。列宁不止一次批评普列汉诺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立场是对社会主义利益的背叛。是“俄国的(和英法的)社会沙文主义,即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的代表”。从此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普列汉诺夫回到阔别37年的祖国。他在几次讲演中极力鼓吹把对德战争进行到底的必要性。这就迎合了反革命势力的需要。为了战胜德国,他亲自出任临时政府的铁路职工生活改善委员会的领导,并亲赴莫斯科参加临时政府为动员反革命势力“将战争进行到底”和制止社会主义革命而召开的国务会议。他在会上号召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都应当(根据自愿)寻求一条经济和政治妥协的道路”。8月,普列汉诺夫在临时政府召集的国事会议上作了一生最后一次政治演说。在演说中,他公开号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合作,否则两者都会灭亡,“整个国家都会灭亡”。他还提到一则爱尔兰神话,说有两只好斗的猫,彼此各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双方都只剩下一条尾巴。这是他对自己以前革命活动的彻底背叛。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普列汉诺夫仍坚持他的立场,对十月革命持否定态度。他看不到俄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占人口多数的时候才能夺取政权。但是,当有人动员普列汉诺夫参加推翻苏维埃政权的活动,并请他担任新政府的首脑时,他坚决予以拒绝:“我把一生中的40年献给了无产阶级,我是不会向它射击的,即使它正沿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
1918年5月30日,普列汉诺夫因肺病死于芬兰的皮特凯雅尔维疗养院。死后埋于彼得格勒的沃尔科夫公墓,在别林斯基墓的旁边。在普列汉诺夫的墓碑上,雕有他正在阅读思索的半身像,墓碑的一侧刻有他病重时为安慰他的妻子而念诵的诗句:“他已和自然融为一体”,表明了他对待死亡的唯物主义者的态度。
列宁在普列汉诺夫死后,曾号召年青党员研究普列汉诺夫所写的全部哲学著作,认为不这样做,“就不能成为一个觉悟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⑻ 圣瓦西里大教堂沙皇加冕是什么时候

1547年,按照俄国皇室的习俗,17岁的伊凡正式加冕。大主教马卡林在克里姆林宫大教堂为伊凡主持了隆重的仪式,将珠光宝气的皇冠戴在伊凡头上。不同寻常的是,这顶皇冠是东罗马帝国留传下来的。伊凡用俄语翻译了拉丁文恺撒,用其音译“沙皇”作为自己的称号,来显示自己的权力与威严,从此,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诞生了。他立志改革俄罗斯,谋求创立一个强盛的东正教大帝国。

5个月后,莫斯科一场大火烧死了1700多人,人们根据传言,将灾祸的罪魁祸首推给当时最有权势的格林斯基家族。他们冲进克里姆林宫,将格林斯基家的住宅洗劫一空,并杀死了所有能找到的格林斯基的家族成员。伊凡四世认为:这件事情反映了人们对飞扬跋扈的大贵族的仇恨。

由此,一系列让人震惊的改革措施开始推行。首先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通过颁布《兵役条例》,规定拥有规定俄国土地面积的人必须出一名骑兵,直接为沙皇效劳。通过建立缙绅会议制度,取代贵族杜马;取消贵族在司法、征税和行政等方面的特权;官员的选派在平民中进行。许多大贵族的领地被没收,更多的大贵族遭到流放。1565年直属沙皇的特辖军成立,这些身着黑袍,跨骑黑马,马头上挂着狗头和扫帚的军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恐怖风潮到1572年,数万人被伊凡四世惩处,尖桩刑、炮烙刑、活挖人心、抽筋剖腹等刑法让举国上下无不噤若寒蝉。从此,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大帝国时代来临了。

⑼ 初三历史资料

世界近代史
☆近代化(近代社会):
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自由化、民主化,构建资产阶级的人文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逐步接受近
代文明
☆资本主义的发展:
16——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完善、走向成熟,近代社会开始逐渐确立
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巩固和扩大,近代社会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级,近代社会终结,向现代社会迈进
☆资本主义制度:
生产力:大机器生产
优越性(进步性)生产关系:雇佣关系
思想意识:要求摧毁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体现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发展的要求
局限性:贫富不均
☆资产阶级能统治世界的原因:
生产工具先进,交通便利,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必然战胜落后的生产方式
☆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工业革命、殖民掠夺
☆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 确立资本阶级统治(英国、法国)
2、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
3、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组度废除旧制度(俄国、日本)
4、通过对外发动王朝战争(德国、意大利)
☆四大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 性质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运动 14——17世纪 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
会大门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人文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 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资产阶级领导的、弘扬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识形态,把人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理性主义 洛克、霍布斯、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
自由主义思想 19世纪 略 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边沁、孔德、杜威
社会主义思想 19世纪 略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文艺复兴运动
1、中古世纪,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封建统治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性,阻碍社会进步和科学发
展,引起广泛的不满
背景 2、14世纪前后,处于欧洲贸易最繁荣区域——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兴起许多城市国家,开始产生新兴资
产阶级,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提倡“人文主义”
3、印刷术的推广与普及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含义:14——17世纪,许多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自
由,表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的思想文化运动
发源地: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影响范围:几乎西欧所有国家
影响:打破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思想的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推动欧洲思想文化
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起推动作用,是近代
以后欧洲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根源

国籍 称谓 作品 意义
但丁 意大利 诗人、
文艺复兴的先驱 《神曲》 《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达•芬奇 意大利 艺术家(画家)、
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
莎士比亚 英国 文学家(戏剧家) “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使英语文学创作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给人以无限丰富的联想,以和悦的眼神、发自内心的微笑表现人性的光辉,达•芬奇
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赋予笔下人物真实的个性与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位市民妇女的温柔与典雅,鼓
励人们去大胆追求不受宗教璀璨的世俗生活,完全摆脱宗教题材的束缚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不是古代希腊、
罗马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进行反封建、反教会、反神学斗争,为资产阶级服务
☆16——18世纪的四次巨变: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运动

启蒙运动
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背景 自然科学取得长足的进步
封建君主制依然存在,人们群众的利益仍然不断遭到侵犯和剥夺
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不满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斗争,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摧毁封建制度
含义:17——18世纪,许多思想家的理论启迪人们的思想的时代是“理性时代”,提倡的思想是“理性主义”
天赋人权:每个人生而自由、平等
卢梭. “人民主权说”:人的权利是自然赋予、不可剥夺的天然权利
代表人物 “社会契约论”
孟德斯鸠:代表资产阶级激进派(小资产阶级),提出“三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立”学说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其精神支柱天主
教教会,抨击天主教教会的罪恶行径,指出教皇实力建立在“成见与无知”的基础上
意义:“性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理论依据
☆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相同点: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文艺复兴运动的矛头指向是欧洲宗教神学,启蒙运动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新航线开辟
根本原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手段,追逐金钱的
梦想和日益膨胀的发财欲望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物质动力
原因 条件:欧洲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地球的了解,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地理知识在
欧洲的传播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东西方陆路贸易的通道;
间接原因:《马可•波罗游记》的盛行,使欧洲人认为东方非常富有,有利可图
目的:开辟市场,掠夺财富
时间:15世纪——17世纪
代表人物: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含义:15世纪——17世纪,欧洲各国在进行的海外探险、考察、寻找黄金和侵略扩张活动
性质:殖民扩张活动
1、锤炼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坚强乐观的精神,开阔眼界
对欧洲 2、欧洲市场扩大,欧洲贸易中心变化,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欧洲各国加入殖民行
列,西欧殖民者从殖民地大肆掠夺财富,欧洲各国迅速发展起来,形成新兴资产阶级,加速欧
影响 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海外市场和原始积累
积极作用:是继郑和远航之后人类航海史上的又一壮举,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扩展人类的活
对世界 动空间和范围,连接欧洲与非洲、亚洲、美洲的航路,打破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
和孤立发展的局面,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产生了
消极作用:使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长期陷入落后和贫困之中

时间 资助国 航向 航线 意义(地位)
迪亚士 1487 葡萄牙 向东 葡萄牙→非洲西海岸→好望角→印度洋 穿越大西洋,发现好望角,
开辟欧洲至印度的海上航线
哥伦布 1492 西班牙 向西 西班牙→大西洋→美洲 略
达•伽马 1497 葡萄牙 向东 葡萄牙→非洲西海岸→好望角→印度洋→印度西海岸 实现欧州人从非洲沿岸
到达东方的夙愿
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 向西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旅行
☆西班牙、葡萄牙多次开辟新航线的原因:
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大西洋沿岸;国力较小,无力争夺欧洲大陆;造船和航海技术较好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目的: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寻找黄金
过程:哥伦布每到一个地方就宣布是西班牙王室的领地,现墨西哥到阿根廷的广大中、南美洲地区,除巴西以
外都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体现新航路开辟具有殖民主义色彩),但既没有找到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
线,也没有圆黄金梦,临死前仍误认为到达了亚洲的印度,因而美洲的土著居民被称为“印第安人”,
加勒比海上的岛屿被称为“西印度群岛”
个人才能和信念,自学获得地理学、天文学、航海学等专业知识,并坚信地球是圆的
成功的原因 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见“新航路开辟”“原因”
☆麦哲伦:
进步性:是伟大的航海家,1519——1522进行环球航行,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地圆说,为
世界航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局限性:是殖民强盗,新航路的开辟具有殖民主义色彩,拉开长期血腥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序幕
☆新航路开辟后,印第安人遭到殖民主义者的野蛮掠夺和种族灭绝,处境极其悲惨
☆进行新航路开辟的国家的早期殖民活动的区域与所开辟的新航路基本一致,如西班牙主要在美洲,葡萄牙主要
在非洲、亚洲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时间:16——18世纪
特点:暴力形式(武装斗争、人民起义)、法律形式(利用立法手段)
举例: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共同点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异同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结果:取得胜利,改变社会性质,确立资产阶级政权
不同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的发展 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 1640——1688 1775——1783 1789——1794
性质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的资产阶级革命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领导阶级 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美国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 资产阶级

结果 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成为总统制的联邦国家
法国成为共和制国家
颁布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影响

对英国:确立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
对欧洲:迅速波及其他欧洲国家,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打击、削弱欧洲封建势力,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 1、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以小胜大、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杰出战例;2、打碎英国殖民统治的桎梏,实现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独立,大大解放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开辟道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3、独立战争所体现的资产阶级的进步的政治精神,对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带来深刻的影响,促进法国大革命爆发,有力地推动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

进步性:彻底摧毁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局限性:所争取的民主权利只为少数人所享有,所有人的民主、平等与自由仍是写在旗帜上的理想和目标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民法
(《拿破仑法典》)
时间 1689 1776.7.4 1791 1804
人物 —— 托马斯•杰斐逊 —— 拿破仑
颁布机构 议会(国会) 第二次大陆会议 制宪会议 ——

内容

严格规定国王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务的权力;确定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公民应有的权利 1、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2、人民主权说:人民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利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3、宣布独立: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并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国国王的一切隶属关系,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1、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2、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第一次确认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基本原则,并吸收大革命以来的各种社会立法和理论上的成果

影响 确立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保留统而不治的君主、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为限制王权提供宪法保障,法律取得至高地位,使人治走向法治

书面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对美国建国以后的国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它所体现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进步性:1、“自由、民主、平等”原则成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的一面旗帜,在反封建战争中起巨大的号召作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2、开启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提出尊重、维护人权的思想
局限性:只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规范,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封建势力,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限制王权(国王的权力),保证国会的权力
◇《人权宣言》的核心内容: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直接原因(导火线):1638苏格兰人民起义
特点:剥夺王权、保留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盟,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和不彻底性
对战双方: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和以国会为代表的新贵族
开始的标志:1640新议会(国会)的召开
封建势力和新贵族先后爆发两次内战
过程 1649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英国进入共和时代
克伦威尔任“护国公”,成为统治英国的独裁者
1660军官蒙克把查理二世接回,查理二世被迎立为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结束的标志:1688“光荣革命”(“宫廷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的复辟王朝,威廉和玛丽到英国执政
☆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后来破坏资产阶级共和制
☆英国人把宗教信仰看的很重要的原因:
人的宗教信仰反映他的政治态度,比如天主教教徒支持王权是保守的,新教徒主张推翻王权,建立资本主义制
度,发展资本主义
☆典故“风能进,雨能紧,国王不能进”的含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公民有权拒绝国王,但无权拒绝贫困”的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产生贫富不均的制度
☆英国实行民主政治、但不取消国王的原因: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逐渐壮大
2、政治前提:1688“光荣革命”
3、历史传统:1415《自由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有限王权”的基本原则,成为立宪的政治基础
4、理论依据:17世纪启蒙思想
☆当今英国国王统而不治,首相领导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力

美国独立战争
17——18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13个殖民地,形成现代美国的基础,从事罪恶的“三角贸易”
背景 北美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形成市场,形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1756——1763英国与法国为争夺在北美的殖民统治权展开“七年战争”,英国战胜法国
英国因长期战争财政困难,向北美各个殖民地增加税收,实行高压政策,阻碍北美发展,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导火线):1773波士顿倾茶事件
对战双方: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统治者
开始的标志:1775.4.19来克星顿的枪声
1776.7.4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决定组织大陆军,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过程 初期:美军受挫,英国军队的实力远远超过大陆军
转折点:1777.10萨拉托加大捷:美军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鼓舞士气,坚定信心
1781.10约克镇战役:英军司令康华利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军事对抗阶段结束
结束的标志:1783美英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是一场正义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得道多助
胜利的原因 全体北美人民在华盛顿的正确领导下英勇作战,不屈不挠(根本原因)
广泛的国际援助(法国、荷兰)
☆华盛顿:
第二届大陆会议上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1777.10带领美军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
1781.10英军司令康华利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制定1787年宪法,1789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796
在做了两届总统后主动放弃了继续当选美国总统的权利,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开创民主政治的先河,
是美国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是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法国大革命
政治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封建等级制度下阶级矛盾激化
原因 经济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宫廷腐败与财政危机
思想原因:启蒙思想的传播
直接原因:三级会议的召开
开始的标志:1789.7.14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代表阶级 上台时间 被推翻时间 措施
斐扬派 大资产阶级 1789 1792 颁布《人权宣言》
吉伦特派 工商业资产阶级 1792 1793 1792.9.22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雅各宾派 小资产阶级利益 1793 1794.7.27 革命被推向高潮,实行“革命恐怖政策”

过程

结束的标志:1794.7.27“热月政变”,结束雅各宾派的统治
☆法国封建等级制度:天主教教士←贵族←平民(城市资产阶级、农民、平民和市民)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功绩: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
☆推动法国大革命不断走向高潮的主要力量是人民群众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
法兰西第一帝国(资产阶级军事专政):1804拿破仑建立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拿破仑三世建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9建立
☆拿破仑时代:1799.11.9雾月政变——1815.6.18滑铁卢战役
☆拿破仑:
前期成功的原因:个人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干,适合法国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后期失败的原因:对外战争威胁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侵犯他国人民的利益,遭到各国的联合抵抗,同时连年
的征战造成法国的经济困难
评价:是法国大革命时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军事独裁者。1799年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
后采取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颁布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
程,为培养人才、鼓励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做出贡献。但拿破仑也有局限性,他的对外战争功过参半,
早期战争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具有正义性;但后期战争侵犯多国主权,
损害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导致人民反抗,最终帝国覆亡
☆雾月政变:1799.11.9,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国家政权,政变后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
☆对内政策:颁布法典:
措施:巩固政权,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铁腕统治,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802拿破仑通过修改宪法使自己成为终身第一执政
事件 1804.5拿破仑再次修改宪法,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12拿破仑成为资产阶级皇帝,开始统治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1810拿破仑制定颁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对外政策:发动战争:
具有复杂性:
性质 前期:具有反侵略、反干涉性质的民族战争,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后期:带有浓厚的霸权主义色彩、具有侵略性的战争
1805.12奥斯特里茨战争
1810奥地利公主路易斯嫁给拿破仑,拿破仑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帝国的铁蹄踏遍除俄国外的整个欧洲
事件 1812拿破仑率军进攻俄国,以失败告终
1813莱比锡战役:法国军队在德国被第六次反法联盟的军队打败
1815.6.18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在比利时滑铁卢被反法联盟的军队打败,从此退出法国政治舞台
影响: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用刺刀加速了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过程,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使法国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过暴力推广到所征服的欧洲国家,战胜欧洲干涉力量,争取欧洲霸权
☆拿破仑登上政治舞台的决定性因素:资产阶级期望稳固的统治维护自己的利益
☆《民法典》说明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皇帝,没有破坏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拿破仑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华盛顿与拿破仑的共同点: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在人类社会由法治向人治转变过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

热点内容
合同法总则分则均有规定 发布:2025-01-12 23:29:51 浏览:210
包揽合同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2 22:29:39 浏览:548
日本民法典原则 发布:2025-01-12 22:04:20 浏览:273
签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怎么写 发布:2025-01-12 21:56:01 浏览:818
按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生效后 发布:2025-01-12 21:26:15 浏览:941
人类道德的最初表现形式 发布:2025-01-12 21:02:00 浏览:377
财政拨款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发布:2025-01-12 20:29:09 浏览:577
什么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发布:2025-01-12 20:26:00 浏览:336
招商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20:12:39 浏览:931
王哲律师 发布:2025-01-12 20:09:00 浏览: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