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司法解释
① 2022年国家还支持职业打假吗
职业打假人2022年新规主要表现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并不是对所有的投诉都会进行受理,有些情形监管部门将不做受理。其中与职业打假人最有关系的一种情形是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或者不能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者权益争议的投诉,监管部门将不受理相关的投诉。这意味着职业打假人需要真实的做出消费,或是可以证明与被投诉人之前存在消费者权益的争议,才能进行投诉。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很明确,在食品、药品领域,‘知假买假’仍受法律保护,这样可以引导‘职业索赔人’真正去关注食品安全等问题。另外,如何认定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在实践中存在难度,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条例保护。但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牟利为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不适用本条例。
拓展资料:其中与职业打假人最有关系的一种情形是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或者不能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者权益争议的投诉,监管部门将不受理相关的投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五条 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② 职业打假人违法吗
社会上给予职业打假人的评价褒贬不一。
更多的消费者把他们当作是英雄,但也有人认为他们就是在借此为己谋利。
社会学家夏学銮将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人”比做“不良商业生活孕育出来的寄生虫”。因为有假,他们才有存活的空间。
客观上来讲,这些人对于市场的净化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的代表。当“打假者”以索赔为目的时,也要守住一定的底线。
有时候合法与违法之间仅有一线之隔,职业打假就像在打擦边球,同样要面临风险。
"职业打假人"本身的打假技能、手段以及对消费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也随着15年的成长变得更加纯熟。 但不愿意看到的是,这样的群体中存在有一部分以盈利甚至勒索为生的人群,"以假打假",利用法律空白和商家息事宁人的心理获得灰色收入。
③ 如何看待虚假宣传及职业打假
了解一下职业打假的定义,职业打假是指以赚钱为目的,利用商品过期或商品漏洞问题故意大量买入,然后通过打假要求商家支付赔偿财物的行为。通过类似的恶意碰瓷,合法钻漏洞,让商家付出不合理的成本,他们获取不合理的收益,破坏了市场。部分的打假人是通过寻找大品牌低价格的产品,通过“钓鱼式"沟通,问卖家类似是否是正品、高仿等问题,待卖家做出肯定的回复后,便用多个账号进行购买。收到货后,便以“假冒品牌"为由,申请仅退款。该种订单会存在异常,通常是团队操作,一个账号咨询,一旦得到明确的回复后,可能会有几个或十来个人同时下单。
④ 职业打假是怎样一个职业
战斗的起因有三,一是,“职业打假人”唤醒了许多消费者的维权意识,相比以往宽松的违法环境,消费者无时无刻的监督使经营者的非法利益受到挑战。于是不法经营者联合起来围攻“职业打假人”、游行示威等手段制造社会事件,通过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以“职业打假”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GDP增长为由向政府施加压力。资本阶级有一致的目标和价值观,这使他们易于团结,不少经营者有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党员等身份,掌握了更多话语权,甚至可以引导舆论。二是,“职业打假人”监督经营者的同时也监督了行政部门。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觉醒使工商行政部门收到的投诉举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越来越多,以至于该部门压力山大,从而指责“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太多了。三是,消费者缺乏维权意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已经稿)》第二条的出台引起公众争论。
社会各界对“职业打假人”提出5个批评,1.“职业打假人”不打假冒伪劣,专打产品标签违法、广告违法,甚至“咬文嚼字”。2.“职业打假人”通过掉包、藏货、撕标签等非法手段,敲诈经营者。3.“职业打假人”拿到赔偿就撤诉,对行政部门是否处罚经营者,经营者是否继续生产销售违法产品就不管了。4.“职业打假人”通过大量投诉举报、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诉讼,扰乱了市场经济执行,浪费了行政、司法资源。5.“职业打假”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对五个批评,我辩论。第1个批评,我持中立态度。对于特定消费者违法产品标签、违法广告足以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例如酒精过敏者食用含有未标示酒精成分的食品,可造成身体不适或诱发疾病;虚假广告、宣传使老年人财产被骗,甚至因为相信产品广告和销售员的虚假宣传导致病情延误和恶化。有的法院认为产品标签违反了产品安全相关标准,就应担责,有的法院认为产品必须有毒有害,且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经营者才需担责。关于违法广告,有些法院认为经营者实施了虚假广告、宣传就应担责,有些法院认为应严格适用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第68条。脱离法律涵义的“咬文嚼字”应反对,这浪费了行政资源,干扰了经营者经营。“职业打假人”也打产品质量,如食品中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药品、非食品原料,食品过期、变质,食品卫生不达标,无证假证冒证生产等。
关于第2个批评,违法犯罪分子以消费者名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应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在诉讼中作伪证的,应由法院处罚。民事的归民事,行政的归行政,刑事的归刑事,不能把这些违法犯罪算在“职业打假人”的头上。退一步讲,任何职业中都有坏人、好人,法官、医生、教师、警察、检察官这些都是我们认为高尚的职业,谁敢说这些职业中没有坏人,“职业打假人”这个群体也不例外,不能以部分否定整体。关于第3个批评。双方和解是行政部门、法院乐见其成的,四方和谐,对“职业打假人”而言,虽然只拿到法定赔偿的一部分,但快速拿到赔偿也是值得的;对经营者而言,能减少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或根据行政处罚法第27条第2款免于处罚,减少大量损失,省了诉累;对行政部门而言,经营者向“职业打假人”履行了民事赔偿起到了惩罚经营者的作用,和解化解了社会矛盾;原告撤诉,法院高兴。法律规定行政部门查处违法行为,不受任何个人、组织的干扰,“职业打假人”对行政部门是否处罚经营者不能干预。如果经营者继续生产销售违法产品,应由行政部门查处,行政部门才是打假的法定主体。我认为打假人人有责,检举违法行为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关于第4个批评。消费者投诉举报违法行为是合法的、正义的,也是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实施欺诈行为是不合法的、邪恶的。投诉、举报、行政复议、诉讼太多了,是因违法行为太多了,应指责违法的人。打假与制假售假,谁对谁错,无需判断。
关于第五个批评。诚实信用,顾名思义是说人要诚实,对承诺要遵守,这种理解只是形式上的,片面的,我认为应该从是否符合正义、公共利益的要求来判断是否诚实信用,例如医生不能对病人诚实、警察不能对罪犯诚实、军人不能对敌人诚实等。消费者通过“知假买假”来打假是正义的,维护了公共利益,自然也符合民事诚实信用原则。我认为“知假买假”是个“善意的谎言”,消费者对不法经营者撒了个“慌”,但很多人只看到了“谎”,却看不到“谎”背后的社会贡献。
如果“职业打假人”在这场“职业打假”存废的战斗中失败,其实也是消费者的失败,后果将由整个社会买单。作者读书少,各种有限,请各位读者谅解,指正文章错误,如有异议,请联系作者更正。
⑤ 职业打假到底算不算犯法
根据最高法的司法解释,知假买假的顾客也属于消费者,因此职业打假并不违法。
这是当年王姓“职业打假人”出名后出的司法解释,具体哪一条我忘了。
⑥ “职业打假人”是否属于消费者说明理由
属于消费者
1、北京石景山法院发布的《石景山法院消费者诉讼纠纷的难点及解决办法》首次明确:职业打假人视同于普通消费者,具有消费维权类案件的原告主体身份。据悉,这是北京法院首次正式确定职业打假人的消费者身份。
2、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却发现,在案件的实际审理中,往往难以区别普通消费者与职业打假人。此外,法律上也没有规定职业打假人就没有诉权。
3、另外,由于职业打假人的消费主体身份一直遭到质疑,目前出现了很多职业打假人躲到幕后,而把一般消费者推到台前的消费维权案件,或者一般消费者当原告,职业打假人充当代理人的案件。
以职业打假人身份来阻止职业打假,实际上并不能真正阻止职业打假人通过诉讼维权或者作为一种索赔手段。
(6)职业打假司法解释扩展阅读
职业打假的意义
1、消费者在消费维权类案件中,多处于弱势地位,而职业打假人无论从举证能力,诉讼经验都高于一般消费者,确定职业打假人在消费维权类案件中的主体资格,更有利于净化消费市场。
2、对于个体消费者而言,无须去追究其购买商品的真正需求,个人只要能证明购买行为已经发生,且不是用于再销售,不考虑购买数量多少和是否实际用于个人消费,都应该认定为是消费者,即是适合的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