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改革调研报告

司法改革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9-23 08:27:57

A. 不许法官律师结婚的后果究竟有多严重

法官与律师都是司法工作的从业人员,是国家法治建设的两支队伍,尽管他们工作的内容不同,但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律师已从国家公职人员序列中退出,市场化的经营运作,使律师不得不为自已生计而采用各种各样的竞争手段。法官成了律师拉拢、腐蚀的对象,乃至于少数法官甚至成了他们挖空心思进行诬告、陷害的牺牲品。从最高法院,到基层各级人民法院,都相继出台和制定了规范法官与律师关系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些规定和措施的初衷是好的,对阻断法官与律师的不良交往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应看到, 少数法院在规范法官与律师关系的同时,矫枉过正,把一些应该正常交往的同志关系、同学关系、亲友、战友关系都规定在禁止之列。
律师与法官之间种种不正常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究其原因,律师与法官的看法各执一词。大部分律师认为,这都是无奈的选择,有些律师请客送礼并非为谋取非法利益,只是希望法官能够依法办案、公正审案、尽快结案。律师的不正常行为是被法官、被社会环境逼出来的。而一些法官却认为,这样的律师不读书、不学习、不钻研业务,欺骗当事人,充当掮客,这是投怀送抱,拉人下水。两种说法各执一词,貌似有理,但均为表面现象,并各有偏颇和片面。综合客观地分析,之所以产生这些不正常关系,则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1、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朝里有人好做官”、“衙门有人好办事”,这是中国几千年“人情社会”封建传统思想的真实写照。这种观念至今依然固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法官与律师的关系自然难以摆脱这种影响。
2、司法独立在现实中遭遇尴尬。
“依法治国”作为宪法原则写进我国宪法。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是司法独立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政府领导却把法院看做是政府的职能机关,法院与法官也无法摆脱在人、财、物上对政府的依赖。面对政府对具体案件审判的干涉,法官更是处于无奈之中。司法不独立现象的存在,导致当事人或者律师去分析、挖掘、利用能够影响法官裁判的各种社会因素。使法官与律师原本正常的关系变得不正常。
3、法官较低生活待遇,让法官难守清规。
法官是人不是神。法官也食人间烟火,也有妻儿老小,也要供孩子上学,也要购车买房。但面对这些高额的消费支出,法官的低收入让其捉襟见肘。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商品经济的熏风,一些法官心态难免失衡,难守清规。手中的审判权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诉讼掮客”也就有了用武之地。法官与律师的不正常关系,从某个角度上可以理解,但绝不允许。既然选择了法官职业,就应当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规戒律。
在当今我国司法实践中,面对已出现了法官与律师相互关系不规范的问题。例如,一些案件当事人及其委托的律师,为了寻求有利于对自己一方的裁判结果,违法对法官进行拉拢、贿赂、腐蚀;也有少数法官利用手中的审判权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办“关系案”、“人情案”和“金钱案”;也有少数法官与律师相互串通,利用各自的职业优势,形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损害当事人的利益等等。这种现象已成为社会生活中议论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人民群众对此也是深恶痛绝的。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司法权威产生怀疑,败坏了法官和律师的公众形象,严重地影响了司法公正,损害了司法权威,有的已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已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
针对当今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官和律师存在这种不适当关系的实际情况,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法官职业的崇高感和自豪感。美国法学家亨利•梅利曼对普通法系国家法官职业这样说过,“生活在普通法系国家中的人们,对于法官是熟悉的。在我们看来,法官是有修养的伟人,甚至是有父亲般的慈严。
普通法系中有许多伟大的名字属于法官。普通法系的最初创建、形成和发展,正是出自他们的贡献。”英美法系国家法官的崇高地位,也不是一夜铸就的,而是一代又一代法官不懈努力的结果。大陆法系的法官,尤其是现代中国的法官(人民的公仆、机关的职员)的地位与英美法系的法官虽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也应有一个崇高的奋斗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而培养自己独立、中立、诚信的法官人格,并以自己独特的人格和独特的法律文化来诠释自己的价值理念:人类社会离不开医生和法官,医生为人类治病,法官为社会治病。对于法官职业,只有有崇高感,才会有使命感,只有有自豪感,才会去珍惜。
2、对自己和家人负责,树立反对司法腐败是对自己及家人平安、幸福的有效保障的思想。反腐败问题年年喊,但收效不大,前车之鉴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总认为事不关己。原因是什么?其中的一条就是倡导者没有在成效上下功夫,讲大道理多,没提起大家的兴趣,大家都仿佛置身事外,不是反腐败的主体。我认为这个问题,从小道理讲起,从自身的利益说起,成效可能会好一些。人非圣贤,走错路是很有可能的,一旦你走错了路,受害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跟着受牵连,你的家人永远抬不起头,甚至失去唯一的生活来源和精神支柱,妻儿孤苦伶仃,老人晚景悲凉,亲戚朋友说不起话。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这个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面对诱惑的候只要稍加联想,后果就会出现在脑海。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的风险是不值得冒的。我们都办过案件,同被告打过交道,有多少人是因一时的侥幸而酿成千古恨,有多少人在我们面前悔恨交加。如果不守住最后一道防线,说不定有一天忏悔的就是自己。稍有不慎,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3、自觉摆正与律师的工作关系,尊重律师的劳动,树立公正的形象。法官工作时没有朋友,面对的只是当事人,律师只是当事人的代言人,律师的职责法律有明文规定,摆正与律师的关系就是严格依法办事,不逾越“隔离带”,不碰撞“高压钱”,常念“紧箍咒”,自守本份,与律师的交往以工作关系为限。
4、谨慎吃请,处理好同学、朋友、亲戚与律师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讲求民以食为天,而且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吃请的事少不了,法官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吃请也免不了。但吃请一定要看对象,一定不能吃当事人的,即使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请了,也要及时表明态度,消除影响。
5、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规范八小时之外的行为。我国正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心态相对浮躁,各种利益格局也在不断地调整之中,法官工资待遇不高,各种诱惑肯定不少。面对诱惑,头脑一定要清醒,非份之财不要想,意外之财不要伸手。我们要以自己出色的工作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发展了,我们的待遇自然会提高。抵制诱惑也好,规范8小时之外的行为也好,关键要靠自律,自己把握好自己,自己管理好自己。当你独自一人的时候要把周围想象为到处都是盯着你的目光,到处都有警绳。事实证明,世界上没有别人发现不了的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B. 司法局的思想汇报怎么写

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地、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会议精神,对我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市委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高度重视,派出指导检查组到我局指导工作,市委第十二指导检查组组长杨政保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上级对此次活动的要求,我代表局党组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立足全局,深刻领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省、地、市委也在13号召开会议对学习实践活动作出动员部署。作为全省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地、市委的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现实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把握时代大势、具有高度理性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的事业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都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并注重用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每一次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加强,都把党的事业向前推进一大步。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理论武装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科学发展观提出五年多来,越来越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系统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破除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解决了一些影响司法行政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这些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果。但必须看到,我们的学习实践还是初步的。一些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还没有真学真懂真信;在工作指导上还存在不少学用脱节、知行不一的问题;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还制约着我们的思想和工作。这些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思想根源没有解决、理论武装不到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科学发展观学习理解和实践运用不够深刻、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我们,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必须更加自觉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干部、武装头脑,带着我们正在解决和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学习,带着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学习,让科学发展观在思想上扎根,真正成为全局党员干部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实现我市司法行政工作跨越式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今年,局党组将决定在全局开展以“完善司法行政工作机制,促进法治铜仁科学发展”为主题的争先进和创实绩、创特色、创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一争三创”实践载体活动,开展以大作为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度探索业务工作新路子,力争各项工作位次前移,重点工作全省领先。实现这样的目标,仅靠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工作方式,打造后发优势。必须看到,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着很多矛盾和问题,在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大调解、法援工作格局、法治城市创建、帮教安置工作运行机制等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影响制约了我局司法行政工作争先进位。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掌握科学发展的武器,推动司法行政工作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提高全系统领导水平和执行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局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强作风,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各科室和全体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但必须看到,个别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不相符合。有的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谋划推动工作的本领;有的作风不扎实,缺乏责任意识和实干精神;工作不主动、不加思考,立于现状,满足于按部就班,这些问题不解决,司法行政工作就难以顺利推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着、忠实实践者。
二、准确把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原则要求
根据市委部署,局党组研究制定了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各科室处所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抓好每个阶段、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的工作。
(一)要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党员队伍建设实际,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能力,使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和全系统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习实践活动要努力达到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深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二是解决突出问题。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服务保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服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举措,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三是创新体制机制。着重建立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努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四是促进科学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服务保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实际行动,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中推动自身科学发展。我们在学习实践中要开展“五大”活动,实现“五促”效果,即大学习,促认识提高;大调研,促机制完善;大讨论,促改革创新;大转变,促群众满意;大提升,促一争三创。
(二)要全面贯彻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始终把握和贯彻落实好四条主要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创新。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使司法行政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突出实践特色,务求取得实效。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制定措施以实践为依据,解决问题用实践来推动,检验成效以实践作标准,在学习中推动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习,确保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要吸收群众全程参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解决实际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四是正面教育为主,把握正确导向。学习实践活动重在自我教育,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对过去问题重在汲取经验教训,不纠缠个人责任,保护和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三)要充分运用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载体。要严格按照市委部署,扎实开展好在调研、征求意见、讨论、主题实践活动。要紧扣“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以“一争三创”为总抓手,组织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重点开展好三个主题实践活动,即以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高效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三服务一提高”主题实践活动,以维护稳定、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法治铜仁”专题实践活动,以强素质、提形象、创一流为主要内容的“争做全区排头兵”主题实践活动。在落实好市委确定的“规定动作”的同时,要结合实际,确定好“自选动作”,做到落实活动有方案、有步骤、有目标、有要求,确保不走过场。
(四)要切实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学习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到今年8月份基本完成。活动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动员阶段。第二阶段为学习调研阶段,重点抓好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围绕科学发展进行解放思想讨论三个环节。第三阶段为分析检查阶段,重点抓好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三个环节。第四阶段为整改落实阶段,重点抓好制定整改方案、集中解决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三个环节。各科室都要根据每个阶段的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C. 如何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建设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深化法治长治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新内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法治山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法治长治建设实施纲要》,推进普法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市法治建设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依法执政和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实施“五五”战略、加快转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的重要阶段,也是深化法治长治建设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保障和促进转型跨越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深化法治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教育为重点,以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和各级依法治理示范单位为抓手,以强化法治文化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企业依法经营和全社会崇法守法,全面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加快建设法治长治。
二、着力推进依法执政,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市全过程
1.健全依法执政机制。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责、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2.提高依法决策水平。完善依法决策程序,对涉及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重大决策以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市委要适时向市人大或其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把党的意志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落实到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3.树立法治思维方式。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带头学习、遵守宪法和法律,切实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办合法事,做到办事情、想问题、作决策坚持以法治为主要标准,以法治为主要手段,以法治为基本方式,自觉摒弃人治思维,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增强依法执政能力。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党委(党组)中心组要每年集中学法1~2次,市、县(市、区)要每年举办1~2次综合性学法报告活动。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考试,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述法制度和公务员、事业人员任职和招考法律知识考试制度。纪检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和党员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大党内监督和查处大要案力度,切实推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情况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内容,使法治建设真正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三、着力推进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提升人大依法监督工作水平
5.加强监督工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市、县(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大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作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促进人民群众法律素质的提高,推进法治长治建设。
6.做好立法调研工作。根据上级人大立法调研工作安排,广泛听取和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市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汇总,为上级立法提出科学、具体、有价值的建议意见。
7.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要严格按照省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规程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制度和有效期制度。
四、着力推进严格执法,切实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8.依法规范政府职能。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依法规范市、县(市、区)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规范性文件清理审查工作。行政机关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实施行政管理和执法;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的自我完善功能。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行政机关不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
9.健全依法决策程序。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规定。建立重大决策事项会前交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决策跟踪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凡超越权限、违反程序的决策行为及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严肃追究决策部门、单位和相关人员责任,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
10.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狠抓业务能力、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完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或征用等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制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案件和行为。扎实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推进综合执法,减少执法层级,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执法缺位、执法混乱问题。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细化执法流程,明确环节步骤,严格程序公正,规范裁量权限,坚持做到平等对待、适当适度、文明执法。加强行政信息化建设,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效果网上考核,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11.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动、及时、准确、具体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实施、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推进办事公开,拓宽公开领域,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电子审批,充分发挥政务网站的信息查询和在线办事功能。规范和监督医院、学校、公交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工作,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
12.大力加强行政监督。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切实强化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探索建立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和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档案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评议工作,拓展评议范围,完善评议方式,扩大群众参与,提高评议实效。认真按照行政诉讼程序履行职责义务。严格行政问责,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滥用职权、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对因违法行政导致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或者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坚决实施行政问责。
13.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重大复议案件出席听证制度。完善行政复议与信访的衔接机制。完善行政应诉制度,大力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率。
五、着力推进公正司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4.深化司法改革。认真落实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部署,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职权结构和组织体系。完善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司法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和刑事赔偿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扩大司法参与。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教养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依法理顺政法机关内外、上下、左右关系,确保执法权、司法权高效正确运行,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15.维护司法权威。各级党委要带头维护司法权威,市、县(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实施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参与诉讼活动、认真履行协助义务、自觉履行生效裁判。加强司法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对非法干预司法活动进行备案登记和查处追究制度,坚决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对司法活动的干扰,规范新闻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案件的报道,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健全司法纠错机制。加大生效裁判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执行联动威慑机制,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把解决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依法维护公正结论、依法保障合法权益、依法纠正错误裁决,保护合法信访、制止违法闹访,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息访罢访,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与维护司法权威的统一。
16.规范司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办案流程,所有司法行为都要严格依法依规依章进行,针对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要明确权力运行的范围、条件、程序和界限,避免司法随意性。规范执法尺度,完善案例指导制度,及时发布指导性案例,统一类案裁判标准。推进量刑规范化工作,促进量刑公平公正,增强法律适用的统一性。积极引导司法人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确保自由裁量合法合情合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7.提高司法效率。进一步完善案件繁简分流的制度,优化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司法成本。处理好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与维护司法既判力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涉法涉诉案件的终结机制,减少非法上访、无序信访对司法机关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消耗。加大清理超期羁押案件的力度,严格依法处理,避免久押不决、久拖不决。
18.强化司法监督。强化上级司法机关的监督职能,通过诉讼程序及时纠正下级司法机关错误裁决。充分发挥政法各部门在刑事案件中的监督制约作用,共同保证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加强党委政法部门的执法监督、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促进公正司法。完善司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度,通过案件管理机制改革,提高司法效率和办案质量。
19.推进司法公开。严格落实警务公开、检务公开、审判公开制度,除法律规定保密的情况外,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时限、执法进度和执法结果,保障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进一步拓宽公开渠道,将公开载体从传统的公示栏、报刊、宣传册等,拓展到网站、博客、微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新兴媒介,丰富司法公开载体。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例会制度,及时发布司法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通过裁判文书上网、邀请群众旁听庭审、推行司法开放日制度等措施,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20.提升司法能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和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高的司法队伍。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推进专题培训和岗位练兵,加强司法人员对法律精神的学习掌握和对司法规律的研究把握,切实提高法律素养、司法能力、办案水平。加强专业化建设,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职业准入、分类管理、职业保障等制度,研究完善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人事管理、人才保障制度,为司法人员提供良好的职业保障,增强司法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六、着力推进全民守法,切实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21.全面实施全民普法规划。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法制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突出抓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法律“六进”及法律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普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坚持传统手段与现代宣传方式相结合,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风尚。
22.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机构、行业团体和法律服务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繁荣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促进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着力加强教学课堂、媒体网络、影剧院、城市广场、移动通信、集贸市场、城乡居民区、流动屏幕、LED屏、各种宣传栏广告牌“十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动法治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机融合、法治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互补。积极推动法制电视片、法制文艺表演、法制书画摄影、法制专栏版面、法制夜校、法制文化大院、法制演讲比赛、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大篷车、法制集市“十大法治文化工程”,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的需求。
23.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广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深化平安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深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鼓励城乡社区居民积极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途径、新办法。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通过转变工作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构建服务平台,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和管理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24.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深化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形成市、县、乡、村、校、企“六位一体”联动格局。加大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假冒伪劣、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违法案件,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坚持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依法自治,推进基层法治服务阵地建设,积极推广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建立“法治服务中心”、“公民法治驿站”、“居民法治之家”等做法,积极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基层民主法治实践,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把推进企业依法经营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提高企业防范处理法律风险的能力和依法经营管理水平。
25.加强诚信长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诚信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意见》(晋办发〔2013〕8号),以市场主体准入、依法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社会成员信用度建设为重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及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诚信意识、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司法公信力和企业信用度,逐步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确保社会诚信环境明显优化。
26.拓宽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加大各类法律服务、司法救助和全社会各项救助工作力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着力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诉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大力实施法治为民工程,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和保障水平。
27.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和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和简便实用的考评办法。广泛开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示范点等行业法治创建活动和法治机关(单位)、诚信守法企业、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系列法治创建活动,形成以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为引领、以行业法治示范点创建为支撑、以基层法治创建为基础的覆盖全市的法治创建活动体系。
七、强化组织领导,切实保证法治建设扎实推进
28.加强组织领导。法治建设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作为市委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定期研究解决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组办公室要履行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考核验收、总结评比的职责,推进法治建设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科学谋划、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确保法治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积极为法治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29.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六个专项联席会议机制。一是建立依法监督联席会议机制,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研究推进法律法规实施监督检查工作。二是建立依法行政联席会议机制,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协调推进依法行政。三是建立公正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协调推进政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四是建立依法经营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工商局牵头,协调推进市场主体依法经营。五是建立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联席会议机制,由市民政局牵头,组织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六是建立普法和依法治理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司法局牵头,协调推进依法执政、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及基层法治创建工作。六个专项联席会议要实行项目化管理方式,确定一批带动性强、能够产生累积效应的重点工作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法治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有力、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
30.加强督导考核。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法治建设的调研指导,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及时了解掌握基层法治建设的推进情况。确定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法治建设试点,按照实践探索、基层突破、试点先行、总结经验的工作思路,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探索形成法治建设工作新范式。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法治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推进法治长治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挥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加快依法治市步伐,为实施“五五”战略、加快转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D.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职能和作用

齐树洁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上诉制度是司法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担负着多样化的司法功能,并且需要在不同的价值目标之间进行平衡与取舍。由于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许多国家的民事上诉制度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实际运作上均面临着种种问题,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司法制度的有效运行。我国现行两审终审制存在诸多缺陷,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全面的变革。本文提出改革我国民事上诉制度的基本思路,论述三审终审制对审理范围、提起条件、程序规则等方面的限制。

关键词:民事诉讼;上诉制度;三审终审;司法改革

在法院审级制度的建构上,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都是四级三审或三级三审制。我国现行两审终审制在现代各国普遍采用三审终审制的趋势下,几可谓独树一帜。[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调研报告,两审终审制不利于充分发挥四级法院的整体功能和实现四级法院各自不同的价值目标,其主要缺陷如下:(1)上诉条件过于宽泛导致诉讼资源的浪费;(2)终审法院级别过低,难以保证司法的统一性;(3)两审终审使上诉审的纠错功能明显降低;(4)民事诉讼管辖原则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严重;(5)缺少专门的法律审查程序;(6)以审判监督制度弥补二审不足,导致“终审不终”。[1]针对上述弊端及其成因,笔者主张对我国民事上诉制度进行全面的变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1)针对立法和实践中的问题,从审判权与上诉权实现合理制约出发,完善现行的第二审程序,使之更符合公正与效率的要求;(2)借鉴多数国家的立法例,实行有限的三审终审制;[2] (3)在实行有限三审制的同时,修改现行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建立再审之诉,规定明确的再审事由,对再审程序启动予以严格限制。本文在论述第三审程序的功能的基础上,探讨未来我国有限三审终审制的建构。

一 第三审功能的定位

第三审是法律审的最终审级。在三审制架构下,第三审法院一般是最高法院。第三审作为法律审的终审,专就下级审法院裁判之解释适用法律有无违背法令为审理,不再审理事实是否错误之问题。[2](856)也就是说,第三审作为法律审之目的,一方面在于依法律上的论点审查原审判决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在于谋求法律解释适用的统一,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确定法律原则与统一法律解释。

(一)最高法院的司法功能

世界上各国最高法院的司法功能各有差异。有学者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职能和纽约、加州二州最高法院的角色差异及其反映出来的司法理念的不同,把最高法院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宏观指导型”;一种是“个案监督型”。所谓“宏观指导型”,是指最高法院的基本司法职能是为下级法院制定指导性的方针政策。当然,这些政策可能通过司法解释或通告等方式表现出来,也可能通过就具体案件所做的判决或裁定表现出来。在这种模式下,最高法院只审理那些对下级法院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件,即涉及重大法律问题的案件。所谓“个案监督型”,是指最高法院的基本司法职能是监督下级法院的审判,以保证在每个具体案件中实现判决正确和司法公正。按照这种模式,最高法院应该尽可能多地对下级法院的判决进行审查,或者说,对当事人提出上诉的案件一律进行复审。[3]“宏观指导型”比较注重实现上诉审的公共目的,“个案监督型”则更注重私人目的,即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最高法院有从“个案监督型”向“宏观指导型”发展的趋势。

作为金字塔顶尖的最高法院,显然无法像位于塔基的初审法院那样行使审判权。即使法律规定其具有初审管辖权,也仅限于极其个别的特例。最高法院也无法像位于塔腰的中级上诉法院那样,在案件数量上或审理范围上充分行使上诉审管辖权。倘若来者不拒,并且不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而一并审理,那么最高法院就会成为一个庞大且运转不灵的机器,丧失其统一法律解释的功能,更遑论与时俱进、创制新规则。甚至于只对法律问题照单全收,也会影响最高法院功能的发挥。因此,最高法院只能审理最重要的法律问题,将其角色定位于“宏观指导型”,从而充分实现上诉制度的公共目的。

E. 跪求一篇法院旁听的报告

河北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关于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开展旁听评议法院庭审专题调研活动情况的报告

2005年11月21日 9:30

——2005年9月21日在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赵宝文

各位委员:
受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61次主任会议委托,现将今年组织旁听评议庭审专项调研活动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活动的基本情况
根据《河北省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条例》和《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继续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开展旁听评议庭审专题调研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经内务司法委员会会议讨论和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于5月至8月,在省和11个设区市及每个设区市选两个县(市、区),组织部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开展上下联动的旁听评议法院庭审专题调研活动。活动分为准备、集中培训、组织实施和总结反馈四个阶段,到8月10日已基本结束。据统计,全省共有668名省、市和县(区)人大代表、106名法律专家参加了此次专项调研活动。共旁听评议案件174件,旁听的范围涉及我省各级法院审理的案件,其中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各中级人民法院案件48件,占旁听案件总数的28%,各县(市、区)人民法院案件126件,占旁听案件总数的72%。旁听案件涵盖了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大类案件,其中,刑事案件72件,占旁听案件总数的41

F. 关于如何加强法院队伍建设的调研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一个重要历史贡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实现与时俱进的根本保证。如何加强法院队伍建设,这是法院所面临的紧迫而严肃的现实课题。在此,自己拟想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谈点对法院队伍建设的肤浅认识,愿与大家学习交流。 一、法院队伍建设的现状 法院队伍建设历来是法院工作的核心内容,我们每年的工作安排,包括所进行的司法改革,都把队伍建设作为其中内容之一,给予了非常的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而确保了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这些年,在法官干警“两个素质”提高方面,我们坚持不懈地抓了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今年开展进行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等,始终保持了人民法院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人民法官的坚定政治立场,广大干警修身奉法、忠于职守、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坚持不懈地抓了干警的学历教育、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工作,始终保持了工作能力的提高与司法需求的基本适应,确保了审判执行任务的完成;始终保持了司法体制工作机制的探索改革,推行了法警、书记官的单独系列管理和案件流程管理等,使得司法规范化建设有了推进;始终保持了领导干部、模范典型、先进人物的带头示范引导作用,使得人民法院的整体工作有序开展,赢得了普遍的好的社会评价,提升了法院形象。回顾这些,我院队伍建设工作有效推进,成效显著,总体令人高兴、振奋。但是,困难和问题也显然易见。当前,法院工作面临的形势:首先,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思想对司法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构建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前二十年立志实现的奋斗目标。作为法官,处在各种社会矛盾的风头浪尖,成为各种利益冲突的终极裁判者,就必须具备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应当说这就是法院、法官、法院队伍的本领。按照这样的要求,审视我们队伍的现状,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具备、不适应的问题。如近年法院系统或多或少存在的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工作态度简单、方法欠妥,尤其象耍特权、抖威风、乱作为造成的当事人缠诉缠访、重信重访、越级上访等,使得法院多了嘈杂,少了严肃,多了付出,少了收获,多了负面的评价,少了正面的赞许。其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对法院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推进,司法已实在地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虽在我院、我们这个特殊的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法院,各类案件受案都在下降或与以往基本持平,但就最高法院每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反映的数字来看,各类案件,尤其是民商案件增幅较大,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法官每年承办数百件上千件案件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如何使法官队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旺盛的战斗力、高度的责任心,按照最高法院领导讲话所透露的信息,“靠提升工资待遇目前是不可能的,靠职业素养和身份优越感来维系,作用也十分有限,靠强压强管显然也不现实”,“看来还是要靠发自思想深处的原动力支持,靠一种无私奉献精神,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司法的需求”。第三,新的司法改革的举措对法院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些年,法院改革的摸索探讨从未停歇。二十年前的改革,仅局限在改革意识的树立宣扬和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或修正;十年前的改革,尤以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为最,法院改革触及到了司法理念(如无罪推定、疑罪从无)、人权保障(如金钱性取保、米兰达规则)、司法公开透明(律师提前介入)、控辩式庭审(当事人举证,法官居中裁判,“一步到庭”)、分权制衡(如“三个分立”问题、案件流程管理问题)等许多重大的司法体制机制性问题。而在队伍管理方面,人员分类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开始了书记官单独序列管理;近年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广泛宣传教育,使我们的改革有所回复,并在迂回中亦步亦趋地渐续推进,如调解制度的重申和调解手段的强化、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法官助理试点的加快、法官职业化的方向进一步明确等。所以,司法改革既使我们面临机遇,又使我们面临挑战,我们自觉或不自觉,自愿或不自愿地都要受其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触动、或多或少的愉悦、或多或少的痛痒。而这些都和我们自身的素质素养相联系、和我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相因果。第四,反腐倡廉的历史性课题对法院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拒腐防变、司法廉洁是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性课题。近年来,法院系统的反腐斗争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涉及腐败的人和事总体是在减少。但是,腐败问题,尤其是变种的腐败问题潜藏更深、危害更大、人民群众更为痛恨,对党的肌体的毁坏也更剧烈。如变相的索贿受贿、贪占司法资源、利用公务活动获取个人好处、干部提拔使用上的偏听偏信偏喜偏爱和各种形式的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还有直接或间接损害法官干警利益的问题等等,这些我们都会从各方面通报披露出的信息中了解到。如中纪委通报的广东、湖南、天津等地法院的一些情况,都令人触目惊心。最高法院纪检部门在分析问题成因时特别指出了四方面:一是思想蜕变、观念扭曲(广东高院的麦崇楷);二是选拔任用个人独断、把关不严,造成带“病”上岗(天津海事法院的领导);三是审判管理缺乏规范(鸳鸯判决书);四是制度管理不落实,内部监督形同虚设。试想,假如上述问题我们都能切实地注意到,并认真地加以防范,或问题有苗头、问题已出现就断然采取措施,有效地给予阻断、处理,那么,法官犯法的尴尬就不会出现,法官给法官(受到审判的法官)开庭下判的悲哀就不会形成。所以,反腐倡廉任重道远,法院只能通过教育、管理、监督、奖惩的手段来承继,法官也只能通过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来担当。第五,新类型案件的不断出现,大量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加盟律师行业,使得法官的职业压力日益凸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律师作为一种职业已迅速得到发展。律师职业的高收益、低成本、自由化吸引了大批高素质法律人才出现在这个行业。由于这样一批人的介入,使得诉讼活动更加复杂精细,更加强调程序,更多地爱扣字眼,更多地讲法理而不是讲天理人情。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完成从只重视实体向实体、程序都要重视的转变,必须从粗线条的审判向精细化的审判的转变,必须提高自身的言辞能力来应对思维善变、口若悬河、巧舌如簧、旁征博引的律师(古称“讼爷”,品行不端的称“讼刽”、“掮客”)。同时,如何与律师打交道、处关系也成了法官的一门学问。 综上,既是法院法官队伍建设的现状,又是法官所面对的司法环境,也是今后法院队伍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二、法院队伍建设的目标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品德高尚作为法院队伍建设的最高目标,这是法官职业群体的特殊要求,也是我们所有的教育、管理、监督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支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奉行“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加注重推动发展、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更加注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然而,队伍整体建设的源头还是队伍个体的建设,即人的素质塑造,也就是法官个体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一种实践的世俗的事业,法官就是这种世俗事业的操纵者、掌门人。因此,讨论法官标准或塑造法官个体的目标,就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类都不完美而且永远都不可能完美这样的制约因素和客观现实。也就是说法官不可能是完人,也塑造不成十全十美的完人。合格的法官并不是理想化的法官。现实中的法官都是普通人,多了点法律技能的普通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社会形态,总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和自身条件的制约。他们不仅在智力上和能力上做不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且一定会有许多人会有的弱点。他们总会是拖家带口,不可能无比坚强,也不可能洞察一切,更不可能完全不受任何诱惑。说这些的意思,不是在为法官职业降低标准,为法官可能的违规制造口实,而是力求真实的给法官定位,从而按照科学发展的思想实现法官个体建设的目标。事实上,我以为,好法官的标准是以时空位置为前提的。魏征、狄仁杰在唐代是好法官,包青天、宋慈、寇准在大宋是好法官,而马锡五在抗战时期的延安是好法官。但他们如果都延年到今,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却不那么与时俱进的话,恐怕没人说他们是好法官。即使新近放映的有关宋鱼水《真水无香》电影中的故事和情节,如果用不同时期的司法理念去审视去认识,或许会得出种种的观点来,有的观点还可能大相径庭(如反复不断的近乎于固执的调解,与当事人或可能提起诉讼的准当事人的私密接触等)。所以,好法官的出现和存在是与现时的社会实际相依附的,历来没有,永远不可能有超越时空的法官。判断法官的最终标准必须以是否能够以当时的公正标准来解决他所生活的社会中的利益调整和利害冲突问题,从而实现那个社会所要维持的那个秩序。用更加通俗具象的标准来回答,我以为:好法官就是要拥有有知、有为、有廉的基本素质,来公正、高效地处理好案件。所谓有知,就是要有厚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实用的法律实践经验、敏锐的司法得失的总结和感悟;所谓有为,就是要主动的工作、积极的作为。能算得上合格法官的,他至少能够履行好职责;算得上优秀法官的,他在履职的基础上,还能想到他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做到他人没有做到或他人已经想到却没能做到的事情。这些好法官并不神秘,与普通法官不同的只是多想了一些,多做了一些,因而也就多得且应当多得了一些。所谓有廉,就是从内心知道自己手中的权利是职责使然的、人民赋予的、使用是有时空制限的、失当是要受到监督的、用错了是要受到良心责怪的,也就是常说的“慎权”;有廉还是要不该想到的不想,不能做的不做,不可放任的东西不予放任,也就是常说的“慎欲”;有廉还在于言行如一,不可嘴上说一套,背地里做一套,对人是一套,对己另一套,也就是常说的“慎言”与“慎独”;第四,有廉更在于始终一以贯之。廉洁是一种修养,是人打小到大,从家庭到群体到社会都要学习示范的一门课程。它还有传承性,正如河南高院法官刘天华所谈到的“法官群体中,甚或一个合议庭成员中,都始终进行着理念、智慧、能力、情感的传递和承继”。这是一个经常的但往往不为人在意的现象和问题。 综上,法院队伍建设的目标重点就是群体建设和个体建设两个方面,有着实实在在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最象人的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彼此关联,相互依附,都是法院全面建设的重要组成二、法院队伍建设的方法 司法工作是最具规范的工作,实体法、程序法和司法实务知识是其基本的构成。司法活动又是规律性很强的活动。因而,司法队伍建设也是与之相一致、相适应,也极具规律性的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实现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发展、新跨越,达到队伍建设的既定目标,就是要按照队伍建设的规律,找到队伍建设科学有效的方法,持之以恒、毫不松懈地抓好队伍建设各项工作。 在队伍整体建设方面,我们最简约、最有效、最得力的工作方法是: (一)、抓好教育不放松。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组织保障”。而高素质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思想教育工作。如今,思想政治工作有泛化、肤浅化、表象化的倾向,甚至有思想政治工作费时费力无效的悖论。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教育和接受着被教育,都是教育的主体和被教育的主体。只是往往我们不把在社会在单位的教育与在家庭在私领域的教育同等看待。作为法院法官,往往有国家、社会治理中的终极权力,与立法机关只制定不实施、行政机关只管理不终裁、其他机关只监督不干涉不同,我们能用司法权给予人事以生杀予夺、能用司法权调节各种社会关系、能用司法权稳定社会公序良俗。所以,如此重大的权力行使就是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实现统治阶级的主张。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是要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就是要让党的思想党的主张作为执政主体的自觉行动,自然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执政队伍的培训。人民法院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法院队伍建设的首位,坚持不懈的抓紧抓好,努力使人民法院工作不偏离正确方向。同时,继续抓好人民法院的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更加重视法官实务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法官的司法水平。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活动,实现人民法院队伍建设的与时俱进。 (二)、抓好管理不放松。 法院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较为系统的管理工程,但也是有规可循的管理工程。首先,管理要有规范。规范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规范难以致远。所以,建立一套“管用,实用,好用,常用”,并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定,这是法院管理的第一步。其次,管理要有定力。管理的过程要持续,不能时管时不管;管理的力度要匀称,既不能过犹不及,也不能松松垮垮;再次,管理要有公道。法官的使命是公道,法官的天职是公道,法官最敏感的神经也应是公道。法官对接受的管理要知情,知情的管理不仅能够外化于形,而且能够内化于心,内化于心了就能不产生或少产生不知情下的违制违规问题。所以,对作为管理对象的法官平等对待尤为重要。这个道理完全如同生活中父母对孪生兄弟姐妹的衣着吃用力求一致一样。 (三)、抓好监督不放松。 权利需要监督,司法权力的特性决定了司法权力更需要监督,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利极易异化,极易滋生腐败,这已是各方面都有的共识。眼下,法院面对的监督很多,具体的有:人大方面的立法监督,政协机关的视察评议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上级法院的审级监督,还有纪检机关的党内监督,外加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可以说,全社会都在关注司法、评价司法、进而影响着司法。而我们的口号或者期望也是积极争取、虚心接受监督,这对促进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保持司法清廉都有着积极而正面的意义。但是,这些监督毕竟是间接的、有限的,有时也会是错位的(近年,不当的舆论监督,曾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影响)。事实上,最及时、最到位、最直接、最有效的应是我们内部的监督,包括案件的流程管理、案件审前审中审后的跟进评查、还有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外部的监督,我们只能争取,不能掌控,而内部监督,近在咫尺,完全可以作为。监督工作抓好了,案件处理就不会走样,违法违纪问题就不会出现或少有出现,我们的法官队伍就会永葆政治本色,立于不败之地。 在法官和干警个体素质训养提高方面,我们既要有整体的促进和带动,更要有本身的自觉和坚持。多年来,我们几乎所有的干警都是通过这种促进和自觉,实现了学历提高、知识增长、能力增强、素质提升、形象改变的革命,完成了理念、信仰、意识和节操、情愫、世界观、价值观的或多或少的置换,完成了由律法的门外汉到司法的行家里手的转变。但这种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自身素质的塑造提升是也应当是一个永无止境、与时俱进的渐进过程。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同志都是恪守这样的信念,秉持这样的精神,在不断地发展、跨越、提高。 那么,自身素质的训养应从何处着手、哪里使力呢?关于这一点,《法官法》、《法官职业道德规范》、《公务员法》等有规定,我们可以依据,上级机关和领导提出的各种要求都有涉及(如“六个意识”、“三个一”:一面旗、一片情、一团火),充分说明了法官素质要求的多样性。但不管这么说,法官应具备常人所应有的基本素质,外加作为法律人所应有的基本素质。通过观察和体会新时期人民法官的优秀分子,如宋鱼水、李增亮、胡振华她们的司法足迹,包括我们身边的劳模、先进、立功受奖的许多人物,我们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好法官爱民如子、执法如山、清廉如水的思想品质,感受到一个好法官嗜书如蜜、求知若渴、永不停歇的好学精神,感受到一个好法官自知之明、谦谦君子、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更感受到了一个好法官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诚信率先的坦荡胸怀。杨 国 强二00九年十二月二十日第1页共1页

G. 司法体制改革的方面有

法律分析: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明确主要目标任务,要求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推进司法机构改革,要求加强和优化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重新组建司法部,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深化跨军地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

四是推进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要求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五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要把改革的指向聚焦到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上来,着力完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和公安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公安机关性质任务的管理体制,建立体现人民警察职业特点,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六是全面深化国家安全机关改革,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七是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要求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深入推进监狱管理、戒毒管理、社区矫正、律师管理、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领域改革。

法律依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面对改革大趋势,基层法院的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司法体制改革更需集思广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司法体制改革方案。根据县委政法委通知要求,我院队司法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盐山法院司法改革工作成效 盐山法院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县人大的正确监督和市中院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_,坚持以审判为中心,以法官为主体,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参与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构建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工作新机制,努力实现公平正义。

H.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1年主要工作

一、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
认真贯彻党中央司法改革部署,坚持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攻克,让公平正义成为新时代人民司法的鲜亮底色。2021年,全国法官人均办案238件,一审服判息诉率88.7%,二审后达到98%,长期未结诉讼案件同比减少16.3%,在案件压力增大情况下,审判质效指标持续稳中向好,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责任体系建设,推动健全制约有效、监督到位、权责统一的新型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细化“四类案件”监督管理,确保院庭长监督不缺位、不越位、可追溯。出台法官惩戒工作程序规定,扎紧违法审判责任追究的制度闭环。推进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成立最高人民法院统一法律适用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审判委员会、专业法官会议、司法解释、案例指导统一裁判尺度作用,推行类案检索、量刑规范化,运用司法大数据辅助办案,加强对各高级法院审判业务文件审查,规范法官裁量权。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机制,补齐短板,努力解决裁判尺度不统一问题,坚持不懈防止公平正义因地区、城乡、行业和身份不同而出现差异、打折扣。
提高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完成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以庭审程序公正保障裁判实体公正。依法准确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深化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改革和建设,更好实现就地解决纠纷、方便群众诉讼、维护司法公正。
加强智慧法院建设。面对疫情,智慧法院大显身手,全国法院在线立案1143.9万件,在线开庭127.5万场。司法区块链上链存证17.1亿条,电子证据、电子送达存验证防篡改效果明显。形成经济社会运行大数据报告220份,“数助决策”服务社会治理。知识服务平台涵盖类案推送、信用评价、庭审巡查等业务场景,为全国法院提供智能服务1.4亿次。智慧法院创新成果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全方位展示,加强智慧法院建设进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科技赋能司法展现广阔前景。
完善互联网司法模式。北京、杭州、广州互联网法院运用先发优势,推动技术创新、规则确立、网络治理向前迈进。浙江法院推进“全域数字法院”,福建法院融入“数字福建”,重庆法院探索“全渝数智法院”,司法紧跟数字时代步伐。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积极提供辅助引导或线下服务,帮助跨越“数字鸿沟”。在全球率先出台法院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三大规则,以人民为中心的互联网司法规则体系逐步建立。我国互联网司法从技术领先迈向规则引领,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司法保障,为世界互联网法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自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自觉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贯彻到法院工作各领域各环节,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倾听人民心声,接受人民监督,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接受人大监督,就是接受人民监督。自觉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严格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作出的决议决定,依法报告工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落实审议意见和全国人大监察司法委专题调研报告意见,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汇报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为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公正高效审理民事案件提供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自觉进行民主协商,接受民主监督,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共商提高涉外执法司法质效和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通过召开座谈会、联合开展重点课题调研、共同举办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峰会等形式,就司法政策进行民主协商,真心诚意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努力改进工作。办好代表建议、政协提案是接受监督的重要方式,把456件代表建议、399件日常建议和153件政协提案饱含的民声民意,积极转化为公正司法的具体措施。比如,就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建议,发布司法政策和典型案例,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行政司法协同机制。就加强食品安全司法保护的建议,完善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探索建立食品安全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邀请代表委员旁听庭审、见证执行、视察法院,让司法活动始终置于人民监督之下。6960名各级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律师在执行案款集中发放日受邀见证。公开是最好的监督,裁判文书网累计公开文书1.3亿份,网上观看庭审直播累计超过456亿人次。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认真听取特约监督员、特邀咨询员和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善于从意见建议中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回应社会关切热点,会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发布“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与舆论形成良性互动,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人民参与司法。畅通人民参与司法决策的渠道,努力让司法解释、司法政策都充分体现民意。通过组织座谈、走访调研等形式,听取代表委员特别是企业界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意见,了解疫情下“企业想要什么”、“司法能做什么”,有针对性地出台司法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邀请代表列席审委会发表意见,共同研究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就“同命同价”、网络消费、在线诉讼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5件司法解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138条意见建议。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参与司法的最直接形式。贯彻实施人民陪审员法,扩大参审范围,落实随机抽取。全国共有33.2万名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237.3万件,其中参与组成七人合议庭审结群众广泛关注、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6670件,充分发挥人民参与司法的重要作用。
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紧紧依靠人民支持推进司法改革、破解工作难题。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完善刑事和民事诉讼制度,修订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就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等重大改革及设立专门法院作出决定,有力支持司法体制改革。31个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决议或出台文件,支持法院推进解决执行难。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支持人民法庭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代表委员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积极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有的直接参与法院化解矛盾纠纷。在扫黑除恶、攻坚执行难、一站式建设等一场场硬仗中,代表委员大力支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展现蓬勃生机。
贯彻监察法和监察法实施条例,支持配合监察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自觉接受监察机关对法院工作人员监督。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依法接受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认真审理抗诉案件,健全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共同维护司法公正。
三、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法院队伍教育整顿,法院队伍得到前所未有的淬炼,思想作风发生深刻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轮训干警80万人次,把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新进机关青年干部“第一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党史学习培训全员覆盖,引导干警筑牢政治忠诚,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真正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审判成就展,推出《红色法庭百年志》纪录片,赓续人民司法红色血脉。推出15项司法为民实事清单,组织200余项办实事活动,用为民办实事的实际成效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着力提升司法能力。完善法官入额、遴选、考核、退额等制度,择优选能。开展全国基层法官大轮训。加强知识产权、涉外等专业化审判人才建设。完善法官法新旧衔接政策,支持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法院队伍建设。培养双语法官2373人。设立最高人民法院青年法官(雄安新区)实践基地,加强援藏援疆援青干部选派,让青年干警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引导广大干警改进司法作风,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全国四级法院院长、班子成员分别到6028个乡镇人民法庭驻庭调研,扑下身子,沉下心来,与法庭干警同吃同住同工作,拜群众为师,面对面听民声,心贴心解民忧。
深入开展法院队伍教育整顿。坚持刀刃向内,清除沉疴积弊,全国法院59万名干警接受革命性锻造,实现刮骨疗毒、激浊扬清、铸魂扬威。坚持问题导向,不护短、不遮丑、不讳疾忌医,一体推进顽疾整治和建章立制。坚决整治年底不立案,严禁拖延立案、限制立案、以调代立、增设门槛,全国法院去年12月收案同比增长104.2%,群众反映长期存在的年底不立案得到有效整治。全面排查1990年以来“减假暂”案件1334.5万件,对有问题或瑕疵的5.9万件督促逐一整改,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出台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意见,决不允许“纸面服刑”、“提钱出狱”破坏公平正义。狠抓“三个规定”落实,各级法院全部突破“零报告”,11.2万人次记录报告信息12.8万条,有干预就报告、有过问就上报形成习惯。出台近亲属禁业清单、规范离任人员从业等规定,坚决斩断利益输送链条。以零容忍态度清除害群之马,最高人民法院查处本院违纪违法干警21人,各级法院查处利用审判执行权违纪违法干警3066人,其中追究刑事责任509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刻汲取孟祥等反面典型教训,开展警示教育,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学习英模、弘扬正气,全国法院涌现出一大批新时代好法官好干部,694个集体、596名个人受到中央有关部门表彰。滕启刚等24名法官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法治事业的无限热爱。广大干警深入学习周春梅法官用生命捍卫司法公正的崇高精神,努力践行“一心为民、知恩报党”,“做人清清白白,裁判坦坦荡荡”,“说实话、办实事,脊梁不弯、正义不低头”。
各位代表,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发展进步,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人民法院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司法领域的生动实践,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国务院大力支持,全国政协民主监督,国家监察委员会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监督制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支持,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看到,人民法院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精准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司法能力不足,对司法实践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有的案件审判质量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基层司法能力仍需加快提升。二是司法改革还存在不到位问题,系统集成不够,司法管理存在短板,综合配套举措落实存在差距。三是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既有存量、还有增量,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四是专业化人才尤其是涉外法治人才短缺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法院案多人少、招人难、留人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在党的领导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热点内容
现阶段科学立法的阻滞因素 发布:2024-11-13 04:06:18 浏览:533
外国公司聘请中国法律顾问 发布:2024-11-13 04:06:17 浏览:929
合伙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13 03:43:57 浏览:438
卫生法律责任特点 发布:2024-11-13 03:19:28 浏览:311
假授权委托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13 02:38:34 浏览:687
给投资公司做法律顾问 发布:2024-11-13 02:36:23 浏览:77
顺城法院网 发布:2024-11-13 02:26:35 浏览:206
私人请工人劳动法 发布:2024-11-13 02:25:15 浏览:210
民商法课后题 发布:2024-11-13 02:25:07 浏览:55
乡镇开展法律援助宣传 发布:2024-11-13 02:24:35 浏览: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