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局公约

司法局公约

发布时间: 2022-09-24 03:20:09

㈠ 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的具体内容

《欧洲人权公约》
(一九五0年十一月四日订于罗马)
本公约各签字国政府就是欧洲理事会成员,
考虑到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联合国大会宣布的世界人权 宣言;
考虑到该宣言的目的在于对其中宣布的权利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认与遵守;
考虑到欧洲理事会的目的就是促进其成员之间更大的团结并考虑到遵循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之一就是维护和进一步实现人权与基本自由;
重申它们对于各项基本自由的深切信仰,这些基本自由是世界正义和和平的基础,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政治民主,另一方面由各成员所承诺的对基本人权的一种共同谅解和遵守来给予最好的保护。
作为具有共同的思想和具有共同的政治传统、理想、自由与政治遗产的欧洲各国政府,决定采取首要步骤,以便集体实施世界人权宣言中所规定的某些权利;
同意议定下列各条:
第1条 缔约国应当给予在它们管辖之下的每个人获得本公约第一章所确定的权利和自由。
第一章
第2条
1、任何人的生存权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得故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但是,法院依法对他所犯的罪刑定罪并付诸执行的除外。
2、如果使用武力剥夺生命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应当视为与本条的规定相抵触:
(1)防卫任何人的非法暴力行为;
(2)为执行合法逮捕或者是防止被合法拘留的人脱逃;
(3)为镇压暴力或者是叛乱而采取的行动。
第3条 不得对任何人施以酷刑或者是使其受到非人道的或者是侮辱的待遇或者是惩罚。
第4条
1、不得将任何人蓄为奴隶或者是使其受到奴役。
2、不得使任何人从事强制或者是强迫劳动。
3、本条的强制或者强迫劳动一词不应当包括:
(1)在根据本公约第5条的规定而被拘留的正常程序中以及在有条件地免除上述被拘留期间所必须完成的任何工作;
(2)任何军事性质的劳役或者是如果某些国家承认公民有良心拒绝服兵役的权利的,则以强迫劳役代替义务的兵役;
(3)在紧急情况下或者是如果遇有威胁到社会生活或者安宁的灾祸必须承担的任何劳役;
(4)作为普通公民义务的一部分的任何工作或者劳役。
第5条
1、人人享有自由和人身安全的权利。不得剥夺任何人的自由,除非依照法律规定在下列情况下:
(1)由具有管辖权的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对某人予以合法拘留;
(2)由于不遵守法院合法的命令或者为了保证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任何义务而对某人予以合法逮捕或者拘留;
(3)如果有理由足以怀疑某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或者如果合理地认为有必要防止某人犯罪或者是在某人犯罪后防止其脱逃,为了将其送交有关的法律当局而对其实施的合法的逮捕或者拘留;
(4)基于实行教育性监督的目的而根据合法命令拘留一个未成年人或者为了将其送交有关的法律当局而对其予以合法的拘留;
(5)基于防止传染病蔓延的目的而对某人予以合法的拘留以及对精神失常者、酗酒者或者是吸毒者或者流氓予以合法的拘留;
(6)为防止某人未经许可进入国境或者为押送出境或者是引渡而对某人采取行动并予以合法的逮捕或者拘留。
2、应当以被逮捕的任何人所了解的语言立即通知他被逮捕的理由以及被指控的罪名。
3、依照本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而被逮捕或者拘留的任何人,应当立即送交法官或者是其他经法律授权行使司法权的官员,并应当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审理或者在审理前予以释放。释放应当以担保出庭候审为条件。
4、因被逮捕或者拘留而被剥夺自由的任何人应当有权运用司法程序,法院应当依照司法程序对他被拘留的合法性作出决定,如果拘留是不合法的,则应当命令将其释放。
5、由于违反本条规定而被逮捕或者拘留的任何人应当具有可以得到执行的受赔偿的权利。
第6条
1、在决定某人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或者在决定对某人确定任何刑事罪名时,任何人有理由在合理的时间内受到依法设立的独立而公正的法院的公平且公开的审讯。判决应当公开宣布。但是,基于对民主社会中的道德、公共秩序或者国家安全的利益,以及对民主社会中的少年的利益或者是保护当事人的私生活权利的考虑,或者是法院认为,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公开审讯将损害公平利益的话,可以拒绝记者和公众参与旁听全部或者部分审讯。
2、凡受刑事罪指控者在未经依法证明为有罪之前,应当推定为无罪。
3、凡受刑事罪指控者具有下列最低限度的权利:
(1)以他所了解的语言立即详细地通知他被指控罪名的性质以及被指控的原因;
(2)应当有适当的时间和便利条件为辩护作准备;
(3)由他本人或者由他自己选择的律师协助替自己辩护,或者如果他无力支付法律协助费用的,则基于公平利益考虑,应当免除他的有关费用;
(4)询问不利于他的证人,并在与不利于他的证人具有相同的条件下,让有利于他的证人出庭接受询问;
(5)如果他不懂或者不会讲法院所使用的工作语言,可以请求免费的译员协助翻译。
第7条
1、任何人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在其发生时根据本国的国内法或者是国际法不构成刑事犯罪的,不得认为其犯有任何罪刑。所处刑罚不得重于犯罪时所适用的刑罚。
2、本条不得妨碍对任何人的作为或者不作为进行审判或者予以惩罚,如果该作为或者不作为在其发生时根据文明国家所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为刑事犯罪行为。
第8条
1、人人有权享有使自己的私人和家庭生活、家庭和通信得到尊重的权利。
2、公共机构不得干预上述权利的行使,但是,依照法律规定的干预以及基于在民主社会中为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国家的经济福利的利益考虑,为了防止混乱或者犯罪,为了保护健康或者道德,为了保护他人的权利与自由而有必要进行干预的,不受此限。
第9条
1、人人有权享受思想、良心以及宗教自由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改变其宗教信仰以及单独地或者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公开地或者私自地,在礼拜、传教、实践仪式中表示其对宗教或者信仰的自由。
2、表示个人对宗教或者信仰的自由仅仅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以及基于在民主社会中为了公共安全的利益考虑,为了保护公共秩序、健康或者道德,为了保护他人的权利与自由而施以的必需的限制。
第10条
1、人人享有表达自由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当包括持有主张的自由,以及在不受公共机构干预和不分国界的情况下,接受和传播信息和思想的自由。本条不得阻止各国对广播、电视、电影等企业规定许可证制度。
2、行使上述各项自由,因为负有义务和责任,必须接受法律所规定的和民主社会所必需的程式、条件、限制或者是惩罚的约束。这些约束是基于对国家安全、领土完整或者公共安全的利益,为了防止混乱或者犯罪,保护健康或者道德,为了保护他人的名誉或者权利,为了防止秘密收到的情报的泄漏,或者为了维护司法官员的权威与公正的因素的考虑。
第11条
1、人人享有和平集会与结社自由的权利,包括为保护自身的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
2、除了法律所规定的限制以及在民主社会中为了国家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利益,为了防止混乱或者犯罪,为了保护健康或者道德或者保护他人的权利与自由而必需的限制之外,不得对上述权利的行使施以任何限制。本条并不阻止国家武装部队、警察或者行政当局的成员对上述权利的行使施以合法的限制。
第12条 达到结婚年龄的男女根据规定结婚和成立家庭权利的国内法的规定享有结婚和成立家庭的权利。
第13条 在依照本公约规定所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受到侵犯时,任何人有权向有关国家机构请求有效的救济,即使上述侵权行为是由担任公职的人所实施的。
第14条 应当保障人人享有本公约所列举的权利与自由。任何人在享有本公约所规定的权利与自由时,不得因性别、种族、肤色、语言、宗教、政治的或者是其他见解、民族或者社会的出身、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财产、出生或者其他地位而受到歧视。
第15条
1、战时或者遇有威胁国家生存的公共紧急时期,任何缔约国有权在紧急情况所严格要求的范围内采取有悖于其根据本公约所应当履行的义务的措施,但是,上述措施不得与其根据国际法的规定所应当履行的其他义务相抵触。
2、除了因战争行为引起的死亡之外,不得因上述规定而削弱对本公约第2条所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或者是削弱对本公约第3条、第4条(第1款)以及第7条所规定的权利的保护。
3、凡是采取上述克减权利措施的任何缔约国,应当向欧洲理事会秘书长全面报告它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采取措施的理由。缔约国应当在已经停止实施上述措施并且正在重新执行本公约的规定时,通知欧洲理事会秘书长。
第16条 第10条、第11条以及第14条的规定不得视为阻止缔约国各国对外国人的政治活动施以若干限制。
第17条 本公约不得解释为暗示任何国家、团体或者个人有权进行任何活动或者实施任何行动,旨在损害本公约所规定的任何权利与自由或者是在最大程度上限制本公约所规定的权利与自由。
第18条 基于本公约许可对上述权利与自由进行的限制,不得适用于已经确定的限制目的以外的任何目的。
第二章
第19条 为了保证各缔约国履行本公约所规定的应当承担的义务,应当设立:
1、欧洲人权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
2、欧洲人权法院,以下简称法院。
第三章
第20条 委员会应当以与缔约国数目相等的委员组成。委员会中不得有两名成员为同一缔约国的公民。
第21条
1、委员会的委员应当由部长委员会从咨询议会秘书处提出的名单中以绝对多数票选任。在咨询议会中各缔约国的每一代表团应当提出三名候选人,其中至少应当有两名为本国的公民。
2、成为本公约缔约国的国家,因补充临时缺额的需要,在可以实施的范围内应当遵循上述规定的同样的程序,补足委员会的缺额。
第22条
1、委员会委员的任期应当为六年。不可以连选连任。但是第一次选举选出的委员其中七人的任期应当为三年。
2、任期仅为三年的委员,应当于第一次选举完毕后立即由欧洲理事会秘书长以抽签方式决定。
3、被选任接替任期未满的委员的委员会委员,应当任职至他的前任委员任职期满时为止。
4、委员会委员在后任接替之前应当继续任职。他们虽经后任委员接替,但是仍然应当继续处理他们已经接手的正在审议中的案件。
第23条 委员会委员应当以个人资格参与委员会。
第24条 任何缔约国可以通过欧洲理事会秘书处,将对另一缔约国破坏本公约规定的任何指控提交委员会。
第25条
1、委员会可以受理由于缔约国一方破坏本公约所规定的权利而致受害的任何个人、非政府组织或者是个人团体向欧洲理事会秘书长提出的申诉,但是,必须以被指控的缔约国已经作出承认委员会具有受理上述案件权限的声明为前提。凡已作出此项声明的各缔约国承诺绝对不得妨碍此项权利的行使。
2、上述声明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有效。
3、上述声明应当交存欧洲理事会秘书长,他应当将声明的副本分送各缔约国并予以公布。
4、至少有六个缔约国作出接受委员会有权受理上述案件的声明时,委员会才能行使本条所规定的权力。
第26条 委员会只有在一切国内的救济办法穷尽后,才可以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并从作出最后决定之日起六个月内处理此事。
第27条
1、委员会对于基于第25条所提出的任何申诉,如果属于下列情况的则不予受理:
(1)匿名的;
(2)在实质上与委员会已经审查的问题一样或者问题已经提交其他的国际调查或者解决程序的,并且该项申诉并不包含任何有关的新材料。
2、委员会对于基于第25条规定所提出的任何申诉,如果认为不符合本公约的规定,明显证据不足或者是滥用申诉权,应当不予受理。
3、委员会对于向它提出的任何申诉如果认为根据第26条的规定不应予以受理的,应当予以拒绝。
第28条 委员会在接受向它提起的申诉时:
1、为了查明事实,委员会应当与当事人各方的代表一起审查申诉,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查。为了有效地进行审查和调查,有关国家在与委员会交换意见后,应当提供调查所需要的一切便利。
2、委员会应当对当事人各方尽责,以便使当事人各方在尊重本公约所列举的权利的基础上友好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第29条
1、委员会应当由委员会中的七名委员组成的小组委员会,履行第28条所规定的职责。
2、有关当事人各方可以委派其选择的人作为上述小组委员会的成员。
3、小组委员会的其余成员应当依照委员会程序规则中所规定的程序以抽签方式选出。
第30条 如果小组委员会能够根据第28条的规定以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它应当拟就一份报告送交有关各国及部长委员会,并送交欧洲理事会秘书长公布。此项报告应当仅仅涉及对事实的阐明以及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31条
1、如果问题未获得解决,那么,委员会应当就事实拟就一份报告,并对发现的事实是否表明有关国家破坏了本公约所规定的义务发表看法。委员会全体委员对此问题的看法得在报告中予以陈述。
2、此项报告应当送交部长委员会。并送交有关各国,这些国家不得任意予以公布。
3、委员会在向部长委员会送交报告时,应当提出它认为合适的建议。
第32条
1、如果在将报告提交部长委员会三个月内有关案件没有依照本公约第48条的规定提交到欧洲人权法院,则部长委员会应当以出席部长委员会成员三分之二的多数作出有关问题是否违反本公约的决定。
2、部长委员会如果作出肯定的决定,那么,应当确定一个期限,在规定的期限内,有关的缔约国必须采取部长委员会决定所要求的措施。
3、如果有关的缔约国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采取满意的措施,部长委员会应当以本条第1款所规定的多数形式,对委员会原来所作出的决定具有何种效力作出决定,并应当将此公布。
4、缔约国各国承诺部长委员会适用上述各款所作出的各项决定对缔约国各国具有拘束力。
第33条 委员会应当举行秘密会议。
第34条 委员会的决定应当由出席并享有投票权的委员的多数作出,小组委员会的决定应当由委员的多数作出。
第35条 委员会应当视情况的需要举行会议。会议由欧洲理事会秘书长召集。
第36条 委员会应当起草自身的程序规则。
第37条 委员会秘书处应当由欧洲理事会秘书长安排。
第四章
第38条 欧洲人权法院应当以与缔约国数目相等的法官组成。欧洲人权法院中不得有两名成员为同一缔约国的公民。
第39条
1、法院的法官应当由咨询议会从欧洲理事会缔约国所提名的人选中以多数票决定。每一缔约国应当提出三名候选人,其中至少应当有两人为其本国公民。
2、如果此后成为本公约缔约国的国家,以及因补充临时缺额的需要,在可以实施的范围内应当遵循上述规定的同样的程序,补足法官的缺额。
3、候选人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并具有高级司法职位的任命资格或者是公认的法学家。
第40条
1、法官任期应当为九年。可以连选连任。但是,第一次选出的法官中其中四人的任期为三年,另四人的任期为六年。
2、在选出的法官中,决定谁任期三年谁任期六年,应当于第一次选举完毕后,立即由秘书长以抽签方式决定。
3、接替前任法官的当选法官,应当任职到前任法官任期届满时为止。
4、法官在被接替之前应当继续任职。法官在被接替后,应当继续处理完毕他已经接手的已经在审议中的案件。
第41条 法院应当选举院长以及一至两名副院长。其任期各为三年,可以连选连任。
第42条 法官应当按照他们出勤天数领取由部长委员会所决定的报酬。
第43条 为了审议提交到法院的每一个案件,法院应当组成包括七名法官在内的审判庭。依照职权成为审判庭的法官应当有一名是有关缔约国的法官,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官,那么,应当选择一名法官作为该缔约国的代表。其他法官人选由院长在开庭前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
第44条 只有缔约国及欧洲人权委员会才有权将案件提交法院。
第45条 法院的管辖权应当涉及到缔约国及欧洲人权委员会根据第48条规定提交的与本公约的解释和适用有关的所有的案件。
第46条
1、任何缔约国在任何时候可以宣布它承认法院在事实上的强制管辖权。法院对本公约的解释和适用有关的任何事项不需要特别的同意。
2、上述声明应当是无条件的或者是几个或者是某些缔约国之间相互的或者是在特定时期的。
3、这些声明应当送存欧洲理事会秘书长,并将复印件分送各缔约国。
第47条 法院仅得受理欧洲人权委员会不能通过友好协商方式予以解决的而且是在第32条所规定的三个月内提交的案件。
第48条 如有关缔约国(如果只有一国)或者各有关缔约国(如有一国以上)接受法院强制管辖,或者虽不如此,而是经有关缔约国(如只有一国)或者有关各缔约国(如有一国以上)的同意,通过以下方式提交的案件,法院予以受理:
1、欧洲人权委员会;
2、其公民被认为是受害人的一个缔约国;
3、将案件提交欧洲人权委员会的一个缔约国;
4、被指控的缔约国。
第49条 关于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的争议,应当由法院通过判决加以解决。
第50条 如果法院认为缔约国司法当局或者任何其他当局所作的决定或者措施完全或者部分地同本公约所规定的义务相违背,并且上述缔约国的国内法只许对上述决定或者措施的后果给予部分赔偿时,则法院的判决在必要的时候应当给予受害人以公平的补偿。
第51条
1、法院的判决应当阐明理由。
2、如果法院的判决不能全部或者部分地代表法官的一致意见,则任何一个法官有权发表一份单独的意见。
第52条 法院的判决是最终性的。
第53条 缔约国各国承诺在它们作为当事人一方的任何案件中服从法院的判决。
第54条 法院判决应当送交部长委员会,由部长委员会监督执行。
第55条 法院应当起草它自身的规则,应当决定它自身开展活动的程序。
第56条
1、在缔约国各国作出第46条中所述的声明已达八个国家时,应当立即举行法院法官的第一次选举。
2、在选举之前,不得向法院提交任何案件。
第五章
第57条 在收到欧洲理事会秘书长的请求时,任何缔约国应当说明其国内法是如何保证本公约的规定得到有效地执行的。
第58条 委员会和法院的开支由欧洲理事会负担。
第59条 委员会委员和法院的法官在履行职务期间,应当享有欧洲理事会规章第40条以及根据本公约所达成的协定所规定的特权和豁免。
第60条 本公约的规定不得被解释为限制或者是克减根据任何缔约国的法律或者是缔约国作为成员所参加的任何协议所规定的任何人权和基本权利。
第61条 本公约不得妨碍欧洲理事会规章所授予部长委员会的权力。
第62条 缔约国同意,除了依照特殊协议外,将不利用它们之间的有效的条约、公约或者声明来通过申诉的方式把因对本公约的解释或者适用所产生的争议提交给本公约规定之外的其他途径加以解决。
第63条
1、任何国家应当在批准本公约时或者此后任何时候,以通知欧洲理事会秘书长的方式作出声明:本公约应当适用于该国承担国际关系责任的一切或者任何领土上。
2、本公约应当自欧洲理事会秘书长收到通知后第30天起适用于通知中所列举的领土或者若干领土上。
3、本公约应当适用于上述领土,但是应当适当注意当地的要求。
4、根据本条第1款规定作出声明的任何国家应当在今后任何时候代表与该声明有关的某一领土或者若干领土作出声明:它承认欧洲人权委员会有权根据本公约第25条的规定受理个人、非政府组织或者个人团体提出的申诉。
第64条
1、任何国家在签订本公约或者交存批准书时,如因该国领土内现行有效的任何法律与本公约的任何规定不相符合,必需声明对此作出保留。一般性质的保留不得根据本条规定获得许可。
2、根据本条规定所作出的任何保留,应当记载对有关法律的简要说明。
第65条
1、缔约国只有在成为本公约的缔约国之日起五年期限届满时并在向欧洲理事会秘书长所提交的通知中所提到的六个月之后才能退出本公约。秘书长应当通知其他各缔约国。
2、上述退出不得具有解除有关缔约国依据本公约由于下列行为所承担的义务,即在退出本公约生效之日前该缔约国已经实施的可能构成违反上述义务的任何行为。
3、终止作为欧洲理事会成员国的缔约国应当以相同的条件终止其作为本公约的缔约国。
4、有关曾经根据第63条规定宣布适用的任何领土,本公约对其的适用效力得依据前款规定予以废止。
第66条
1、本公约应当向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开放签字。本公约应当经过批准。批准书应当交存欧洲理事会秘书长。
2、本公约应当在交存十份批准书后开始生效。
3、对于此后批准本公约的任何签字国,本公约应当在该国交存批准书之日起开始生效。
4、欧洲理事会秘书长应当将本公约的生效,已经批准本公约的缔约国名单以及后来交存的全部批准书,通知欧洲理事会全体成员。
一九五0年十一月四日订于罗马,以英文及法文两种文字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正本一份应当保存于欧洲理事会档案库中。秘书长应当将证明无误的副本送交每一签字国。

㈡ 司法协助条约跟司法引渡条约有什么不同

司法协助,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根据自己国家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互惠原则,彼此之间相互协作,为对方代为一定的诉讼行为。
司法协助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代为一定的诉讼行为,如代为送达诉讼文书,代为调查取证等;二是接受外国法院的委托,代为执行外国法院的判决或者外国仲裁机构的裁决。
引渡(extradition)是指国家根据条约或基于其他理由把在其境内而被别国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应该国得请求,移交改过审判或处罚的行为。是国家之间刑事司法协助的一种形式。比如赖昌兴目前身在加拿大境内,但被我国指控有犯罪行为,我国向加拿大请求将其移交于我国进行审判。加拿大应请求移交的行为就是引渡。

引渡的
法律
基础是一个主权国家对犯罪的管辖权,包括属地,属人和其他管辖权等。也就 是说,请求引渡的国家,基于国际法上承认的依据,对该名身处他国境内罪犯享有管辖权。可以引渡的罪行在19世纪以前主要是政治犯,异教徒和逃兵。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得胜利,罪刑法定和民主原则得确立使引渡的对象发生了根本改变。各国变为只引渡普通刑事犯。"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习惯法则。
我国与泰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吉尔吉斯斯坦等一些国家签订了引渡条约,并且参与了很多实际上涉及引渡问题的公约,比如《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消除一切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等等。
我国与外国签订的民商事司法协助协定签署、生效一览表
1、1987年5月4日我国与法国签订《关于民事、商事司法协助协定》,该协定1988年2月8日生效;
2、1987年6月5日我国与波兰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协定》,该协定1988年2月13日生效;
3、1987年11月20日我国与比利时签订《关于民事司法协助的协定》,我国政府1988年9月5日批准该协定;
4、1989年8月31日我国与蒙古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0年10月29日生效;
5、1991年1月16日我国与罗马尼亚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3年1月22日生效;
6、1991年5月20日我国与意大利签订《关于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5年1月1日生效;
7、1992年5月2日我国与西班牙签订《关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4年1月1日生效;
8、1992年6月19日我国与俄罗斯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3年11月14日生效;
9、1992年9月28日我国与土耳其签订《关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协助协定》;该协定1995年10月26日生效;
10、1992年10月31日我国与乌克兰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4年1月19日生效;
11、1992年11月24日我国与古巴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4年3月26日生效;
12、1993年1月11日我国与白俄罗斯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3年11月29日生效;
13、1993年1月14日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5年7月11日生效;
14、1993年6月2日我国与保加利亚签订《关于民事司法协助协定》;该协定1995年6月30日生效;
15、1994年3月16日我国与泰国签订《关于民商事司法司法协助和仲裁合作的协定》;该协定1997年7月6日生效;
16、1994年4月21日我国与埃及签订《关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协助协定》;该协定1995年5月31日生效;
17、1994年10月17日我国与希腊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协定》;该协定1996年6月29日生效;
18、1995年4月26日我国与塞浦路斯签订《关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6年1月11日生效;
19、1995年10月9日我国与匈牙利签订《关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7年3月21日生效;
20、1996年4月16日我国与摩洛哥签订《关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协定》;该协定1999年11月26日生效;
21、1996年7月4日我国与吉尔吉斯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7年9月26日生效;
22、1996年9月16日我国与塔吉克斯坦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8年9月2日生效;
23、1997年4月28日我国与新加坡签订《关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9年6月27日生效;
24、1997年12月11日我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8年8月29日生效;
25、1998年10月19日我国与越南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1999年12月25日生效;
26、1999年1月25日我国与老挝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2001年12月15日生效;
27、1999年5月4日我国与突尼斯签订《关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条约》;该协定2000年7月20日生效;
28、2000年3月20日我国与立陶宛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我国政府2000年8月25日批准该协定;
29、2001年4月9日我国与阿根廷签订《关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条约》
没建交不可能签订条约,基本常识。

㈢ 中国对外缔结的刑事司法协助条约有什么用

刑事司法协助是国家间交往频繁、人员流动增多、跨国犯罪不断出现的产物。国家间开回展答刑事司法协助,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有利于有效地打击犯罪。人类社会的进步,交通和通讯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交往带来了便利,也为一些不法之徒进行跨国犯罪或犯罪后潜逃国外开了方便之门。按照国际法准则,每一个国家不论大小,都拥有主权,一个国家的司法机关不能进入他国逮捕犯罪嫌疑人或者进行搜查、扣押等刑事诉讼行为,为了不使潜逃国外的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的制裁,国家间开展刑事司法协助就有了必要。因此,刑事司法协助是有效打击有涉外因素犯罪的重要手段。第二,有利于尊重他国的司法主权。刑事司法协助的实质是两个有司法主权的国家的司法机关在打击刑事犯罪方面互相配合。刑事司法协助活动的依据是双方共同参加的国际公约、双方签订的司法协助条约或者根据互惠原则,开展刑事司法协助,需要两个主权国家的司法机关在互相尊重他国司法主权的前提下进行。如果不尊重他国的司法主权,刑事司法协助就不能进行

㈣ 中国参加的关于司法协助,域外判决的承认和执行的国际约有哪些

我国1986年参加《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1991年参加了1965年海牙《关于向国外送达版民事或商事权诉讼文书和非诉讼文书公约》
1997年参加了1970年海牙《关于从国外调取民事或商事证据的公约》
1999年3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委托送达民商事司法文书的安排》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
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
2001年8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就民商事案件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调取证据的安排》。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认可台湾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

㈤ 公约规定了哪些公开庭审的例外情形

公开审判制度有三种例外情形:
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
2、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3、离婚案件和涉及商业秘察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除合议庭评议案件外,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的制度。公开审判制度是诉讼民上价值的体现,有利于促进和保障司法公正,增强司法裁判的公信力。

㈥ 求中韩民商事司法协助条约的具体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关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的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以下简称“双方”),
在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加强两国在民事和商事方面的司法合作,
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司法保护
一、一方国民在另一方境内,应当享有与另一方国民同等的司法保护,有权在与另一方国民同等的条件下,在另一方法院进行诉讼。
二、一方无正当事由,不得延误涉及另一方国民的诉讼。
三、一方在成文法无相反规定时,该方法院对于另一方国民,不得仅仅因为该人是外国人或者在其境内没有住所或者居所而要求该人提供诉讼费用担保。
四、一方在成文法无相反规定时,不得仅以在其境内的另一方国民是该国法院审理案件的当事人而该案尚未审结为由,限制该人的出境。
五、除第二条外,本条约关于一方国民的规定亦适用于在该方境内依该方法律成立的法人。

第二条 法律援助
一、一方国民在另一方境内,应当有权根据该另一方的法律,获得法律援助。
二、申请获得第一款规定的法律援助,应当由申请人住所或者居所所在地的一方主管机关出具关于该人财产状况的证明。如果申请人在双方境内均无住所和居所,可以由该人国籍所属的一方的外交或者领事官员出具或者确认有关该事项的证明。
三、负责对法律援助申请作出决定的主管机关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补充材料。

第三条 司法协助的范围
本条约规定的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包括:
(一)送达司法文书;
(二)调查取证;
(三)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
(四)提供法律资料或司法记录。

第四条 司法协助的联系途径
一、除本条约另有规定外,双方在相互请求和提供司法协助时,应当通过各自指定的中央机关直接进行联系。
二、本条第一款所指的中央机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为司法部,在大韩民国方面为法院行政处。
三、任何一方如果变更其对中央机关的指定,应当通过外交途径通知另一方。

第五条 司法协助适用的法律
双方执行司法协助请求时,适用各自的本国法,但是本条约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条 司法协助的拒绝
一、被请求方如果认为提供司法协助将有损本国的主权、安全、公共秩序或者其他重大公共利益,或者请求的事项超出本国司法机关的主管范围,可以拒绝提供司法协助,并应当向请求方说明拒绝理由。
二、对于送达司法文书和调查取证的司法协助请求,被请求方不得仅因为本国法院对该项诉讼标的有专属管辖权,或者本国法律不允许进行该项请求所依据的诉讼,而拒绝提供协助。

第七条 联络
一、被请求方中央机关如果认为一项请求与本条约的规定不符,应当立即通知请求方中央机关并说明其异议。
二、被请求方如果认为请求方提供的材料不准确或者不足以使其根据本条约的规定处理该请求,可以就请求所提供材料的准确性进行查询或者要求请求方提供补充材料。
三、如果请求方中央机关按照本条第一款或第二款,采取了适当的措施或者提供了准确的或者补充的材料,足以消除任何执行请求的障碍,则被请求方中央机关应当安排执行该请求。
四、请求方中央机关可向被请求方中央机关询问有关请求的执行进度。

第八条 文字
一、司法协助请求书应当附有被请求方官方文字或英文的译文,所附文件也应当附有被请求方文字的译文。
二、一方中央机关发出的书面联系,应当交给另一方中央机关,并应当附有该另一方官方文字或英文的译文。
三、对请求的答复,包括送达司法文书的证明书,可以用被请求方的官方文字作成,不需要译为请求方官方文字或英文。

第九条 外交途径的权利
本条约不妨碍任何一方通过外交途径请求司法协助。

第二章 送达司法文书

第十条 适用范围
一方应当根据本条约的规定,执行另一方提出的向在其境内的人员送达司法文书的请求。

第十一条 请求书的形式和内容
一、送达司法文书的请求书应当根据本条约附件一规定的形式作成。
二、需要被送达的文书应当附于请求书后。

第十二条 送达请求的执行
一、根据本条约规定适当作出的请求应当得到迅速执行。
二、请求的执行应当根据被请求方法律规定的方式或者按照请求方明示要求的特殊方式送达,除非该方式与被请求方的法律相抵触。
三、请求书中含有被送达文书摘要的部分应当同文书一起送达。
四、如果被转交请求的机关无权执行请求,该请求应当立即被移送至有权执行的主管机关执行。

第十三条 通知送达结果
一、被请求方应当通过本条约第四条规定的联系途径,向请求方根据本条约附件二规定的形式出具证明书。
二、如果文书已被送达,该证明书应当注明受送达人的姓名、身份、送达日期和地点以及送达方式。
三、如果文书未被送达,该证明书应当说明妨碍送达的原因,该文书应当被退回请求方。

第十四条 送达的费用
被请求方应当负担在本国境内执行送达请求所产生的费用。但是,请求方根据本条约第十二条第二款明示要求采用特殊方式送达所产生的费用,由请求方负担。

第十五条 外交或领事官员送达
一、一方可以通过外交或领事官员向其在另一方境内本国国民送达司法文书,但不得违反该另一方法律,并不得采取任何强制措施。
二、根据本条第一款送达的文书不必附有另一方官方文字的译文,除非受送达人不熟悉其国籍国一方的官方文字。

第三章 调查取证

第十六条 适用范围
一、一方应当根据本条约的规定,执行另一方提出的在其境内调查取证的请求,包括获取当事人陈述和证人证言、调取物证和书证、进行鉴定或者司法勘验、委托公共机构查询某些事实或者履行与调查取证有关的其他司法行为。
二、本条约不适用于下列情况:
(一)获取不打算用于已经开始或者即将开始的司法程序的证据,
(二)获取未在请求书中予以列明或者与有关诉讼程序没有直接密切联系的文件。

第十七条 请求书的形式和内容
一、调查取证的请求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二、请求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请求法院的名称和地址;
(二)诉讼当事人的姓名、国籍以及地址,如果是法人,法人的名称和地址;
(三)必要时,诉讼当事人代理人的姓名和地址;
(四)请求所涉及的诉讼的性质和案情摘要;
(五)需被调取证据的性质。
三、在适当情形下,请求还应当包括:
(一)需询问人员的姓名和地址;
(二)需向被询问人员提出的问题或对需询问的事项的说明,
(三)需检查的文件或其他财产的性质,无论动产或不动产;
(四)需委托公共机构查询的事项,
(五)根据第十八条第二款需采用的任何特殊方式或程序;
(六)其他对于执行请求必要的材料。

第十八条 调查取证请求的执行
一、根据本条约规定适当提出的请求应当得到迅速执行。
二、请求的执行应当根据被请求方法律规定的方式,或者按照请求方明示要求的特殊方式或程序,除非该方式或程序与被请求方的法律相抵触或者由于其国内惯例和程序或由于操作困难而无法执行。
三、如果被转交请求的被请求机关无权执行请求,该请求应当立即被移送至有权执行的主管机关执行。

第十九条 出席
一、下列人员在执行请求时可以在场:
(一)有关当事人及其代理人;
(二)经被请求方事先授权,请求方的法官或者法庭官员。
二、在执行请求时,被请求方中央机关经要求,应就即将执行调查取证的时间和地点给予请求方中央机关合理的通知。
三、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法官和法庭官员在执行请求时到场,应当遵守被请求方的法律。

第二十条 强制措施
在执行请求时,被请求方机关应在其国内法为执行本国机关的决定或本国诉讼中当事人的请求而规定的相同的情况和范围内,采取适当的强制措施。

第二十一条 拒绝作证
一、根据本条约被要求作证的人员可以拒绝作证,如果该人依请求方法律有拒绝作证的特权或义务,且此项特权或义务已在请求中列明,或者应被请求方中央机关的要求,此项特权或义务已经请求方中央机关另行确认。
二、如果被请求方法律允许根据本条约被要求作证的人员在被请求方提起的诉讼中的类似情形下不作证,该人可以拒绝作证。

第二十二条 通知执行结果
一、被请求方应当通过本条约第四条规定的联系途径,向请求方书面通知执行调查取证请求的结果,并转交所取得的证据材料。
二、如果被请求方因为任何原因无法执行请求,则应当将请求书退回请求方,并说明妨碍执行的原因。

第二十三条 调查取证的费用
一、被请求方应当负担在本国境内执行调查取证请求的费用,但请求方应当负担下列费用:
(一)按照本条约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请求方明示提出的特殊方式或程序执行请求的费用;
(二)鉴定人的费用;
(三)口译的费用。
二、如果执行请求明显需要超常性质的费用,双方应当协商决定可以执行请求的条件。
三、如果被请求方要求,请求方应当事先支付应当由其承担的费用。

第二十四条 外交或领事官员调查取证
一方可以通过外交或者领事官员向在另一方领域内的本国国民调查取证,以协助其所代表方法院进行的诉讼,但不得违背该另一方法律,并且不得采取任何强制措施。

第四章 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

第二十五条 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双方应当根据一九五八年六月十日在纽约签订的《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相互承认和执行在对方境内作出的仲裁裁决。本条约与前述公约不符的规定,不应当适用于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二十六条 提供法律资料或司法记录
一、被请求方的中央机关应当根据请求,向请求方中央机关提供与请求方诉讼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资料。
二、被请求方的中央机关应当根据请求,向请求方中央机关提供其可公开获得的与请求方国民有关的诉讼的司法纪录摘要。

第二十七条 认证的免除
为本条约的目的,由双方法院或者其他主管机关制作或者证明,并且通过第四条规定的联系途径转递的文件,应当免除任何形式的认证。

第二十八条 争议的解决
因解释或者实施本条约所产生的任何分歧,应当通过外交途径友好协商解决。

第二十九条 其他安排
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双方之间根据其他条约或安排等存在的义务,也不妨碍缔约双方根据其他条约或安排等相互提供或继续提供协助。

第六章 最后条款

第三十条 生效和终止
一、本条约须经批准,批准书在汉城互换。本条约自互换批准书之日后第三十天生效。
二、本条约也适用于就本条约生效前开始的诉讼提起的请求。
三、任何一方可以随时通过外交途径,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终止本条约。终止自该书面通知发出之日后第一百八十天生效。
四、即使本条约终止,在本条约终止前收到的任何请求应当根据本条约的规定继续处理。
下列签署人经各自政府适当授权,签署本条约,以昭信守。
本条约于二00三年七月七日在北京签订,一式两份,每份均以中文、韩文和英文制成,三种文本同等作准。如遇解释上的分歧,以英文本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 大韩民国代表
李肇星 尹永宽

㈦ 解决国际争端的司法类国际条约有哪些

处理国际经济争端的法律规范主要有国际法和国内法两部分规范构成。国际法规范主要指国际社会为了处理国家之间,国家和私人之间或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的经济争端而签订的国际条约,这类条约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处理国际经济争端的双边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指国家间缔结的以国际法为准则的国际书面协定。其中在两个国家之间缔结的条约为双边国际条约,而在多个国家之间缔结的国际条约为多边国际条约。
解决国际经济争端是许多双边国际条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双边条约都对此进行了规定。前述的双边投资条约中一般都包含有处理国际经济争端的内容,比如依据中国和法国之间的双边协定,投资争端应该尽可能通过和解解决;如果六个月未能达成和解,则可以向东道国行政当局申请或向东道国法院提起诉讼解决。
2.处理国际经济争端的专门性国际多边条约
处理国际经济争端的专门性条约主要是指前述的1965年签订的《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华盛顿公约》),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章程附件二(《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书》)等。这类国际条约一般都规定仲裁或其他特别的争端解决方式,而世界贸易组织所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是目前国际上极富特色和具有很大权威的争端解决机制。
3.处理国际经济争端的司法和仲裁条约
在司法方面,主要的条约包括1945年的《国际法院规约》,该条约对于解决国际争端做了较全面的规定;1954年的《民事诉讼程序公约》,1965年的《民商事案件中诉讼和非诉讼文书的国外送达公约》以及1970年的《民商事案件中外国判决的承认和执行公约》等。
在仲裁方面,主要的条约包括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1927年的《关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日内瓦议定书》,1958年的《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以下简称为《纽约公约》)等。目前《纽约公约》是国际仲裁领域最有影响的国际公约,它在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条件和请求执行的程序,对促进当事人采取仲裁方式解决争端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已经于1987年1月22日加入该公约,但提出了两项保留,即“互惠保留”和“商事保留”。
各国立法普遍主张对本国境内的国际经济争端享有管辖权,对于某些类别的国际经济争端,有些国家在其立法中明确规定必须由本国法院管辖法院,或只允许适用本国法律。
一般而言,国内法中关于国际经济争端处理的规范主要是仲裁法规范,它既可以表现为专门的仲裁法,也可以是存在于程序法中的关于仲裁的法律规范。有些国家的仲裁法还就调解程序作了规定。

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问题若干规定(2008调整)

第一条人民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时,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受送达人送达司法文书,适用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司法文书,是指起诉状副本、上诉状副本、反诉状副本、答辩状副本、传票、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支付令、决定书、通知书、证明书、送达回证以及其他司法文书。第三条作为受送达人的自然人或者企业、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人民法院可以向该自然人或者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送达。第四条除受送达人在授权委托书中明确表明其诉讼代理人无权代为接收有关司法文书外,其委托的诉讼代理人为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五条第(四)项规定的有权代其接受送达的诉讼代理人,人民法院可以向该诉讼代理人送达。第五条人民法院向受送达人送达司法文书,可以送达给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代表机构。

受送达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有分支机构或者业务代办人的,经该受送达人授权,人民法院可以向其分支机构或者业务代办人送达。第六条人民法院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受送达人送达司法文书时,若该受送达人所在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有司法协助协定,可以依照司法协助协定规定的方式送达;若该受送达人所在国是《关于向国外送达民事或商事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公约》的成员国,可以依照该公约规定的方式送达。

受送达人所在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有司法协助协定,且为《关于向国外送达民事或商事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公约》成员国的,人民法院依照司法协助协定的规定办理。第七条按照司法协助协定、《关于向国外送达民事或商事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公约》或者外交途径送达司法文书,自我国有关机关将司法文书转递受送达人所在国有关机关之日起满六个月,如果未能收到送达与否的证明文件,且根据各种情况不足以认定已经送达的,视为不能用该种方式送达。第八条受送达人所在国允许邮寄送达的,人民法院可以邮寄送达。

邮寄送达时应附有送达回证。受送达人未在送达回证上签收但在邮件回执上签收的,视为送达,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自邮寄之日起满六个月,如果未能收到送达与否的证明文件,且根据各种情况不足以认定已经送达的,视为不能用邮寄方式送达。第九条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五条第(七)项规定的公告方式送达时,公告内容应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刊登。第十条除本规定上述送达方式外,人民法院可以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收悉的其他适当方式向受送达人送达。第十一条除公告送达方式外,人民法院可以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向受送达人进行送达,但应根据最先实现送达的方式确定送达日期。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向受送达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诉讼代理人、代表机构以及有权接受送达的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送达司法文书,可以适用留置送达的方式。第十三条受送达人未对人民法院送达的司法文书履行签收手续,但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视为送达:

(一)受送达人书面向人民法院提及了所送达司法文书的内容;

(二)受送达人已经按照所送达司法文书的内容履行;

(三)其他可以视为已经送达的情形。第十四条人民法院送达司法文书,根据有关规定需要通过上级人民法院转递的,应附申请转递函。

上级人民法院收到下级人民法院申请转递的司法文书,应在七个工作日内予以转递。

上级人民法院认为下级人民法院申请转递的司法文书不符合有关规定需要补正的,应在七个工作日内退回申请转递的人民法院。第十五条人民法院送达司法文书,根据有关规定需要提供翻译件的,应由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翻译机构进行翻译。

翻译件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但应由翻译机构或翻译人员签名或盖章证明译文与原文一致。第十六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㈨ 酷刑的反酷刑或刑求的公约及法律

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UNCAT)在1987年6月时生效。其中与反酷刑最惟相关的是第1、2、3条以及第16条的第一段 。
第1条 为本公约的目的,“酷刑”是指为了向某人或第三者取得情报或供状,为了他或第三者所作或涉嫌的行为对他加以处罚,或为了恐吓或威胁他或第三者,或为了基於任何一种歧视的任何理由,蓄意使某人在肉体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痛苦的任何行为,而这种疼痛或痛苦是由公职人员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职权的其他人所造成或在其唆使、同意或默许下造成的。纯因法律制裁而引起或法律制裁所固有或附带的疼痛或痛苦不包括在内。 本条规定并不妨碍载有或可能载有适用范围较广的规定的任何国际文书或国家法律。 第2条 每一缔约国应采取有效的立法、行政、司法或其他措施,防止在其管辖的任何领土内出现酷刑的行为 任何特殊情况,不论为战争状态、战争威胁、国内政局动汤或任何其他社会紧急状态,均不得援引为施行酷刑的理由。 上级官员或政府当局的命令不得援引为施行酷刑的理由。 第3条 如有充分理由相信任何人在另一国家将有遭受酷刑的危险,任何缔约国不得将该人驱逐、遣返或引渡至该国。 为了确定这种理由是否存在,有关当局应考虑到所有有关的因素,包括在适当情况下,考虑到在有关国家境内是否存在一贯严重、公然、大规模侵犯人权的情况。 第16条 每一缔约国应保证防止公职人员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职权的其他人在该国管辖的任何领土内施加、唆使、同意或默许未达第1 条所述酷刑程度的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的行为。特别是第10、第11、第12 和第13 条所规定义务均应适用,惟其中酷刑一词均以其他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等字代替。 禁止酷刑及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附加议定书
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附加议定书(OPCAT)於2006年6月22日时生效,其为「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UNCAT)」的一个重要的附加条约。该议定书的第一条便说明:「本议定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由独立国际机构和国家机构对存在被剥夺自由者的地点进行定期查访的制度,以防范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 每一个批准本号议定书的国家,根据第17条之规定,有义务保持、指定或设立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国家防范机制,负责在国内层级防范酷刑。 罗马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创设了国际刑事法院(ICC),处理关於个人触犯种族灭绝、战争罪、侵略罪以及危害人类罪的刑事诉追。本规约定义「酷刑」是指「故意致使在被告人羁押或控制下的人的身体或精神遭受重大痛苦;但酷刑不应包括纯因合法制裁而引起的,或这种制裁所固有或附带的痛苦。」该规约的第7条认为,「在广泛或有系统地针对任何平民人口进行的攻击中,在明知这一攻击的情况下,作为攻击的一部分而实施的」酷刑将构成「危害人类罪」。 另外,该规约第8条规定认为,在特定情况下,酷刑也可能构成「战争罪」 。
国际刑事法院於2002年7月1日时正式成立 。其仅能追诉在此之後所发生的犯罪行为。且国际刑事法院只在本规约对该国生效後实施的犯罪行使管辖权,除非该国已根据第十二条第三款提交声明 。国际刑事法院是设计来补充现时已存的国家司法系统:其仅能在该国对於相关犯罪不愿意或无法调查或起诉时行使其管辖权 。因此可知,就各该犯罪的优先调查和处罚的权力仍然保留给各个国家 。 四个日内瓦公约提供落入敌人之手的人适当的保护。 该公约并未清楚的将人界定为「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日内瓦第4公约将人分为「伤、病战斗人员或非战斗人员」和「不参加战事及虽居住在该地带内而不从事军事性工作之平民」 。日内瓦第三公约则分为「冲突之一方之武装部队人员及构成此种武装部队一部之民兵与志愿部队人员」、「冲突之一方所属之其它民兵及其它志愿部队人员,包括有组织之抵抗运动人员之在其本国领土内外活动者」、「自称效忠於未经拘留国承认之政府或当局之正规武装部队人员」、「伴随武装部队而实际并非其成员之人,如军用机上之文职工作人员、战地记者、供应商人、劳动队工人或武装部队福利工作人员」、「未占领地之居民」
第三(GCIII)和第四(GCIV)日内瓦公约是对於武装冲突的受害者而言最相关的条约。两个条约的第3条皆有著相似的文字: 在一缔约国之领土内发生非国际性的武装冲突之场合,「不实际参加战事之人员,包括放下武器之武装部队人员及因病、伤、拘留、或其他原因而失去战斗力之人员在内,在一切情况下应予以人道待遇。」条约中也规定,不得有任何「对生命与人身施以暴力,特别如各种谋杀、残伤肢体、虐待及酷刑」或是「损害个人尊严,特别如侮辱与降低身份的待遇」的行为
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规范范围几乎涵盖了国际武装冲突的平民,且规定他们通常是「被保护的人」。且在第32条之下,被保护的人有免於受到「谋杀、酷刑、体刑、残伤肢体及非为治疗被保护人所必需之医学或科学实验」以及「非战斗人员及战斗人员施行之其他任何残酷措施」的保护 。
日内瓦第三公约的规范则涵盖了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战俘之待遇。其於第17条特别规定,「对战俘不得施以肉体或精神上之酷刑或任何其它胁迫方式藉以自彼等获得任何情报 。战俘之拒绝答覆者不得加以威胁、侮辱,或使之受任何不快或不利之待遇。」第三公约对於「战俘」的规定相较第四公约对於「平民」的保护而言较少有豁免事由。在国际武装冲突中被掳获的敌军武装人员皆自动受到日内瓦第三公约的保护,且违日内瓦第三公约之下所称的「战俘」,除非他们已经由有权审判的法庭审判後,才不具有「战俘」身分。(日内瓦第三公约第5条) 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第4条 禁止酷刑
1950年冷战以後,欧洲委员会的成员国签署了欧洲人权公约。该条约乃基於世界人权宣言而来。其於内容中设立了一个法院去解释该条约,且其第三条「禁止酷刑及不人道的待遇」中便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加以酷刑或使其受到非人道或侮辱的待遇或惩罚。」
1987年11月26日,欧洲委员会的成员国在斯特拉斯堡举行会议,并且签订了欧洲禁止酷刑、不人道和有辱人格的待遇或惩罚公约(ECPT)。而就此公约其後又有两个议定书修正之,并且於2002年3月1日生效。本公约建立了欧洲防止酷刑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Prevention of Torture)来监督各个成员国对於该公约的实行状况。
另外,在2000年时签订的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中的第4条也规定:「不论何人均不得被施以酷刑或不人道或羞辱之待遇或惩罚。」 美洲禁止及处罚酷刑公约(Inter-American Convention to Prevent and Punish Torture)目前已经由美洲17个国家批准,且於1987年2月28日时生效。其对於「酷刑」的定义比联合国反酷刑公约还要广阔。其定义 :
第2条
1.为本公约的目的,酷刑应被理解为为了刑事调查的目的,作为恐吓手段、体罚、预防措施、刑罚,或为任何其他目的,使某人遭受肉体或精神上的疼痛或痛苦的行为。酷刑还应被理解为意在抹煞某人的人格或减低其体能或精神的方法,即使这种方法不造成肉体的痛苦或精神的创伤。2.酷刑的概念不包括因合法手段所固有的或纯因这种手段所引起的肉体或精神上的疼痛或痛苦,但这些手段不包括本条所指的行为或方法之使用。 各个批准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的缔约国都有义务使公约的内容成为其内国法的一部分。因此许多国家的法律便正式明文禁止酷刑。
英国在大约1640年时废除酷刑(踏刑除外,英国直到1772年才废除此种刑罚),蘇格兰於1708年,普鲁士於1740年,丹麦在1770年左右,奥地利於1776年,俄罗斯於1801年,巴登於1831年,日本於1873年时皆废除了酷刑。
法国1789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规定,「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即使认为必须予以逮捕,但为扣留其人身所不需要的各种残酷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其成文法更明文规定酷刑为犯罪的一种。
美国将此种禁止酷刑的保护透过第五修正案纳入美国宪法之中,透过「米兰达警告(Miranda warning)」,执法机关在讯问刑事案件嫌疑人之前,必须对其明白无误的告知其有权援引宪法第五修正案所赋予的权利。另外,美国宪法的第八修正案禁止「施加残酷和非常的惩罚」,而其更进一步的被解释为禁止酷刑的使用。最後,18 U.S.C. § 2340 以下 ,定义并禁止美国以外的酷刑。
由於美国宪法承认国际习惯法,以及国际法,美国的外国人损害赔偿请求法也为在美国国内受到酷刑的被害者提供法律上的救济。值得注意的是,就美国法律下关於施虐者的身分定义,是由1980年一个有名的判决而来,Filártiga v. Peña-Irala,630 F.2d 876 (1980)。其认为,「施用酷刑的人就像海盗和奴隶贩子一样,是全人类的敌人。」

㈩ 联合国<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

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
第七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六日在米兰举行)通过,旋经
联合国大会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第40/32 号决议
及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三日第40/146 号决议核可

鉴于《联合国宪章》规定,世界各国人民申明决心创造能维护正义的条件以进行国际合作,促进并鼓励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而没有任何歧视,

鉴于《世界人权宣言》特别揭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无罪推定的原则和有权得到依法设立的合格、独立和不偏不倚的法庭所进行的公正和公开审讯的原则,

鉴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两者都保证了这些权利的行使,此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还进一步保证在不得无故拖延的情况下受审的权利,

鉴于目前作为那些原则的基础的设想和实际情况之间依然常常存在着差距,

鉴于各国应当按照那些原则的精神去组织和执行司法,同时应当努力使那些原则完全成为现实,

鉴于有关执行司法职务的规则应当旨在使法官能够按照那些原则行事,

鉴于法官负有对公民的生命、自由、权利、义务和财产作出最后判决的责任,

鉴于第六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在其第16 号决议中,要求犯罪预防和控制委员会把拟订有关法官的独立以及法官和检查官的甄选、专业训练和地位的准则列为其优先事项,

鉴于因此最好首先考虑司法制度中法官的作用以及法官的甄选、专业训练和行为的重要性,

各国政府应在国家立法和实践范围内考虑并尊重下列为协助会员国确保和促进司法机关的独立而拟订的基本原则,并应提请法官、律师、行政和立法机关人员及一般公众注意这些原则。拟订原则时主要考虑的是专业法官,但如有非专业法官,这些原则根据情况也同样适用于非专业法官。

司法机关的独立

1. 各国应保证司法机关的独立,并将此项原则正式载入其本国的宪法或法律之中。尊重并遵守司法机关的独立,是各国政府机构及其他机构的职责。

2. 司法机关应不偏不倚、以事实为根据并依法律规定来裁决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应有任何约束,也不应为任何直接间接不当影响、怂恿、压力、威胁、或干涉所左右,不论其来自何方或出于何种理由。
3. 司法机关应对所有司法性质问题享有管辖权,并应拥有绝对权威就某一提交其裁决的问题按照法律是否属于其权力范围作出决定。
4. 不应对司法程序进行任何不适当或无根据的干涉;法院作出的司法裁决也不应加以修改。此项原则不影响由有关当局根据法律对司法机关的判决所进行的司法检查或采取的减罪或减刑措施。

5. 人人有权接受普通法院或法庭按照业已确立的法律程序的审讯。不应设立不采用业已确立的正当法律程序的法庭来取代应属于普通法院或法庭的管辖权。

6. 司法机关独立的原则授权并要求司法机关确保司法程序公平进行以及各当事方的权利得到尊重。
7. 向司法机关提供充足的资源,以使之得以适当地履行其职责,是每一会员国的义务。

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

8. 根据《世界人权宣言》,司法人员与其他公民一样,享有言论、信仰、结社和集会的自由;但其条件是,在行使这些权利时,法官应自始至终本着维护其职务尊严和司法机关的不偏不倚性和独立性的原则行事。

9. 法官可以自由组织和参加法官社团和其他组织,以维护其利益,促进其专业培训和保护其司法的独立性。

资格、甄选和培训

10. 获甄选担任司法职位的人应是受过适当法律训练或在法律方面具有一定资历的正直、有能力的人。任何甄选司法人员的方法,都不应有基于不适当的动机任命司法人员的情形。在甄选法官时,不得有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民族本源或社会出身、财产、血统或身分的任何歧视,但司法职位的候选人必须是有关国家的国民这一点不得视为一种歧视。

服务条件和任期

11. 法官的任期、法官的独立性、保障、充分的报酬、服务条件、退休金和退休年龄应当受到法律保障。
12. 无论是任命的还是选出的法官,其任期都应当得到保证,直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在有任期情况下直到其任期届满。
13. 如有法官晋升制度,法官的晋升应以客观因素,特别是能力、操守和经验为基础。
14. 向法院属下的法官分配案件,是司法机关的内部事务。

职业保密和豁免

15. 法官对其评议和他们在除公开诉讼过程外履行职责时所获得的机密资料,应有义务保守职业秘密,并不得强迫他们就此类事项作证。
16. 在不损害任何纪律惩戒程序或者根据国家法律上诉或要求国家补偿的权利的情况下,法官个人应免于因其在履行司法职责时的不当行为或不行为而受到要求赔偿金钱损失的民事诉讼。

纪律处分、停职和撤职

17. 对法官作为司法和专业人员提出的指控或控诉应按照适当的程序迅速而公平的处理。法官应有权利获得公正的申诉的机会。在最初阶段所进行的调查应当保密,除非法官要求不予保密。
18. 除非法官因不称职或行为不端使其不适于继续任职,否则不得予以停职或撤职。
19. 一切纪律处分、停职或撤职程序均应根据业已确立的司法人员行为标准予以实行。
20. 有关纪律处分、停职或撤职的程序的决定须接受独立审查。此项原则不适用于最高法院的裁决和那些有关弹劾或类似程序法律的决定。

热点内容
司法部工资 发布:2024-11-09 09:45:05 浏览:817
相关行政法原则 发布:2024-11-09 09:30:19 浏览:136
人大法律顾问制度 发布:2024-11-09 09:05:45 浏览:332
法律顾问机制意义 发布:2024-11-09 08:39:23 浏览:197
法院援助中心 发布:2024-11-09 08:00:34 浏览:883
佰仟金融分期合同条例 发布:2024-11-09 07:28:35 浏览:958
迈瑞法规注册 发布:2024-11-09 06:52:49 浏览:245
2婚婚姻法 发布:2024-11-09 06:13:55 浏览:189
新闻伦理与法规自考 发布:2024-11-09 06:07:21 浏览:224
婚姻法54年 发布:2024-11-09 06:07:18 浏览: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