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调整的人格关系
⑴ 民法自由人定义是什么
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专人之间、公民属和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1. 人身关系(不可抛弃和转让)
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人格关系:自然人主体性要素的总称。包括身体、生命、健康等物质性要素和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精神性要素。
身份关系:自然人基于彼此间身份形成的相互关系。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
2. 财产关系
财产人们可以支配的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和物品。财产关系是人们基于财产的支配时交易而形成的关系。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具有:(1)强调当事人身份的非官方性质。不是上下级间或者与国家之间等(2)可以被支配。(3)人身的物质要素不能作为财产。如器官。
分为两类:支配型和流转型。
支配型指财产归何人所有,对物的支配民法上谓之物权,对智力成果谓之知识产权。
流转型财产关系反应商品交换中的财产关系,表述财产在交易中即财产因买卖、租赁、借贷、承揽等行为而发生的转移状态。民法上谓之为债的关系。
⑵ 民法调整的人格关系
1、人身自由
2.、人格尊严
3、人格独立
4、人格平等
⑶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就是身份关系对吗
不是。
人身关系是人格和身份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总和,即自然人基于相互之间的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相互关系,是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中人法的调整范围。
人格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成为法律上人的状态,即国家赋予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以权利能力。
人格要素有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部分:物质要素包括生命、身体、健康;精神要素包括姓名、肖像、名誉、自由、隐私、信用、贞操等。
(1)人格权:
A.概念:人格权是指存在于权利人自己人格上的权利。
B.性质:
a.非财产权:人格权与身份权相对,是人身权的重要构成部分。属于非财产权,不具有物质财富内容。
b.支配权:权利主体直接支配其自身人格并享有其利益;权利主体支配自身利益无须他人行为的介入。
c.绝对权:人格权可以对抗任何人,且无需借助他人的行为即可实现其人格权;
d.专属权:既不能转让,也不能继承;人格权与权利主体不分离,任何人不得代位行使。
(2)身份权:
A.概念:身份权是指自然人基于其身份所享有的权利。以一定的人格的存在为前提。
B.性质:身份权虽名为权利,实际上是处于权利与权限的中间状态,包含义务的成分,对某些身份权而言,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如监护权。
(3)民法调整的人格关系扩展阅读
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即民法调整的对象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财产是人们可以支配的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和物品,财产关系是人们基于财产的支配和交易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发生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其特点是:
(1)强调当事人身份的非官方性质。这与发生于上下级之间或与国家之间的调拨、没收、税收、罚款等截然不同。这类具有服从性质的财产关系,不由民法调整。
(2)可以被支配。不能被支配的资源,如日月星辰、气流风暴,不能作为财产。、
(3)人身的物质要素不能作为财产,如人的器官、血液。
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可分为两类:支配型与流转型。支配型财产关系表述的是财产归何人控制的状态,回答财产“是谁的”或“由谁利用”这样的问题。
在支配型财产关系中,对物的支配,民法上谓之物权关系;对智力成果的支配,民法谓之知识产权。流转型财产关系反映的是商品交换中的财产关系,表述财产在交易中即财产因买卖、租赁、借贷、承揽等行为而发生的移转状态。
流转型财产关系民法上谓之债的关系。
财产还可以分为积极财产和消极财产:前者指物权、知识产权和债权等;消极财产仅指债务。
⑷ 民法的六大原则是什么
(一)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行政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标志。民法的平等原则是指民法赋予民事主体平等的民事权利能力,并要求所有民事主体同受普遍性法律的约束。
这一原则的具体内容为:第一,民事主体资格(民事权利能力)平等。第二,任何民事主体在民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第三,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第四,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益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这一原则是由民法调整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我国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因而平等原则必然贯穿我国民法始终。
(二)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不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有权依自己的意愿从事民事活动。当事人从事民事活动必须自主自愿,任何民事主体都不能借助于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强迫他人进行某种行为或不进行某种行为。
这一原则的具体内容为:第一,民法在规范民事主体的行为方面,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第二,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他人不得非法干预。第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实施民事行为由当事人自愿协商。
(三)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为民事法律行为时,应当兼顾各方当事人的利益,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公平原则实际上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法律化。当事人从事民事活动必须公平合理,不能随意抬价压价,损害对方利益,不能乘人之危,强迫对方接受不合理的条件。
这一原则的具体内容为:第一,民法规范要求民事主体在权利、义务与责任的承担上,体现公平原则,兼顾各方利益。第二,该原则主要是作为当事人在合同关系上应当遵循的原则。第三,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对于当事人没有明确约定的,应当遵循这一原则。
(四)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实施民事行为中,应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这一原则体现在合同关系中,具有很高的效力,起到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作用,并且具有禁止权利滥用的功能。
这一原则的具体内容为:第一,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与他人建立民事法律关系,均应诚实,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第二,民事主体在不履行义务造成他人损失时,应当自觉承担责任。第三,民事案件的裁判人员处理民事案件,应当贯彻诚实信用原则,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平衡当事人的利益。
(五)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这一原则在《民法通则》的第七条中有明确规定。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餍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同时,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六)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在法律上,滥用权利的行为是被禁止的,因’为这一行为有损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构成滥用权利的条件一般包括:当事人有权利存在;当事人有行使权利的作为和不作为:当事人有滥用权利的违法性。权利人行使权利在法律上是应当的,但是,如果滥用权利,就可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因此,行使权利应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⑸ 狭义的民法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而人身关系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民法就是调整平等的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人身关系就是人格权和生专份权属,比较容易.但财产关系就难了,财产关系就是物权和债权.一般也就是动态的财产关系和静态的财产关系.
其实就是要下苦工夫了,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我们的法律人!
⑹ 多项选择8.下列社会关系属于民法调整的人格关系的有( )
1,民法调整的人格关系的有: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名称权、肖像权、名专誉权等关系。属
2,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和兼有财产、人身二重性质的知识产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