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刑事司法
Ⅰ 刑事司法的就业方向
刑事司法的就业方向
刑事司法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需要的人才,一起来看看刑事司法就业方向是怎样的吧!
刑事司法就业方向
刑事执行专业 毕业生 主要就业单位为监狱、劳教所、戒毒所、社区矫正机构等单位,主要面向岗位为监区等教育改造岗位一线管教民警、各职能科室干事。
刑事司法就业前景
近三年刑事执行专业 毕业 生平均初次 就业率 为94.4%,专业对口率为86.3%。刑事执行专业属于大法学类。类似监狱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具备监狱人民警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监狱刑事执行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能够胜任监狱刑罚执行一线工作。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监狱机关、劳动教养机关和公安机关看守所从事刑事执行工作及其他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也能胜任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治安保卫工作。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37733位刑事执行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3679 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310元,0-2年工资4109元,10年以上工资5109元,3-5年工资4965元,8-10年工资9000元。
刑事司法专业特色与优势
法学专业(刑事司法方向)增设于2009年,为法学一级学科,具有法学学士、硕士以及博士学位授予权。所依托的刑法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及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由著名刑法学家、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齐文远教授主持的《刑法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批在国内外刑法学界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现有专职教师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9人,7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且多名教师具有留学背景。有2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名教师荣获第二届湖北省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名教师获“湖北省青年教师讲课能手”称号。
本专业教师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出版学术著作及统编教材40余部;在中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承担、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有30余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司法部优秀法学成果奖三等奖、钱端升法学成果奖三等奖、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研究基金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奖三等奖、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
本专业拥有16个教学实践基地,并依托我校法学学科和国家级法学实验中心,为学生开展法学实验教育、培养法律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此外,十分注重与国内外其他高校以及相关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性、跨区域以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齐文远教授、夏勇教授等10余人次先后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出访了美、英、德、俄等国外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并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
刑事司法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以“通人文、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具备扎实法学理论基础与系统法学知识,能够从事刑事司法实践工作和刑事司法理论研究的高素质、复合型的.法学专门人才为目标。重视“分类培养”与“因材施教”。第一,合理界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实行导师制在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实行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教学模式。聘请大量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和在政法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律实务部门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同时,安排学生参与法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活动,参加法律诊所教育,使学生接受到严密的法律逻辑思维和丰富的法律实务训练。第三,推行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进双语教学。第四,致力于提升本科学生的国际视野。推荐优秀本科生赴美国进行学术交流或交换学习,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成绩优异、表现出色,在各类比赛中屡次获奖。其中,科研实践方面,本专业学生曾获“北极光”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赛金奖,大学生创新项目国家重点立项及一般立项,中国扶贫基金会颁发的全国自强社优秀干部;文体方面,学生合唱团湖北省重唱比赛金奖、银奖,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舞蹈《争锋》获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文艺节目舞蹈类甲组一等奖等。
;Ⅱ 刑事司法专业是干什么的
在国家机关单位的。
从事刑事法类专业毕业后可以进公安系统可以从事刑事侦查工作、进检察院可以直接到公诉部门、进法院可以参加刑事审判庭,也可以成为律师,从事刑事辩护工作,还可以去考公务员。
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和中部地区的武汉,就业岗位以公务员主,占毕业生50%左右,单位覆盖公、检、法、国税、国安等国家部门、国家大型金融系统和企业。用人单位也均反馈本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知识储备非常充足,适应能力强,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Ⅲ 刑事司法和刑事法律的区别
法律分析:刑事诉讼是国家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进行的诉讼程序。司法,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是实施法律的一种方式,对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者的主要处别是,刑事诉讼是专门对刑事案件的查处进行的诉讼活动.而司法是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包括处理非刑事案件的专门活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五十八条 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三)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四)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Ⅳ 刑事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缓刑
缓刑
(一)缓刑的适用主体
缓刑是一种较轻强度的刑罚执行方法,因此适用的对象也只能是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的普通刑事犯罪分子。这类犯罪分子大多主观恶性不大,事后能及时认识罪行,适用缓刑完全能够起到教育、改造的作用。我国刑法也明确规定了缓刑适用的对象为被判刑罚较轻刑种(拘役、有期徒刑)和较短刑期(不超过三年)的犯罪分子。而对于主观恶性深,社会危害性大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被判处的是较重刑罚,刑期也是较长的。适用执行强度较轻的缓刑,根本达不到惩罚犯罪分子的目的,因而不能适用缓刑。
(二)缓刑的适用范围
拘役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是缓刑适用的范围。这个范围内的犯罪人员的罪刑与缓刑执行是相适应的,通过缓刑的执行,让他们在社会监督之下进行改造有利于犯罪人员的家庭稳定,有利于促进犯罪人员更好的改造。还可以让他们创造出物质财富,避免大量捕人,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这也体现了刑罚经济原则。
(三)缓刑的适用条件
1、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我国刑法规定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至于再危害社会是我国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这也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认定犯罪人将来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主要根据两方面:一是犯罪情节,二是悔罪表现。
2、缓刑适用的客观条件。犯罪情节是犯罪行为发生时客观存在的状态,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不可能再改变。这种行为状态对社会危程度的轻重客观性较强,容易被法官认识,同时也是犯罪构成的重要要件、司法实践中考虑相对较多的因素和司法活动中必须查明的情况,因而用犯罪情节这一客观存在的条件衡量是否适用缓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司法实践中也易于操作。只要犯罪情节轻微就可以考虑适用缓刑。
3、缓刑适用的主观条件。犯罪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犯罪行为人对这些客观事实持何种态度,有何种表现是刑事审判活动中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只有犯罪分子真正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并有消除这种危害性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行为表现,才能说明犯罪分子已从中汲取了教训。这对犯罪分子进行教育、改造有着直接的、积极的影响。因而悔罪表现这一主观因素可以作为评判刑罚执行方式轻重的依据,决定着是否适用缓刑。
4、缓刑适用的身份条件。即罪犯人身方面的限制。我国刑法第74条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因为累犯成立的本身,已经表明罪犯自身恶性很深、屡教不改,当然不能再适用缓刑。
5、缓刑适用的预测条件。对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预测的结果直接关系到缓刑的适用。可以通过对被告人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周围环境、工作情况、精神状态、身体状况等进行充分了解,逐项评价,结合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对犯罪分子犯罪前的表现、信用程度和犯罪后的思想语言、罪行交待、认识程度、悔改表现等主观方面及客观行为表现,进行预测。预测评价结果达到了规定的人身危险性低值界限才可以适用缓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五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Ⅳ 刑事司法程序流程
刑事案件司法程序包括案件的管辖、立案、侦查、提起诉讼、法院审理、执行法院判决等。在司法实践中刑事案件的是非常多的,而处理刑事案件也是比较复杂的,刑事案件处理会有很多的程序,而每个程序都需要符合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七条 送达传票、通知书和其他诉讼文件应当交给收件人本人;如果本人不在,可以交给他的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的负责人员代收。收件人本人或者代收人拒绝接收或者拒绝签名、盖章的时候,送达人可以邀请他的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到场,说明情况,把文件留在他的住处,在送达证上记明拒绝的事由、送达的日期,由送达人签名,即认为已经送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十五日;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符合速裁程序适用条件的,应当在十日以内作出决定,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一年的,可以延长至十五日。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改变管辖的,从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Ⅵ 刑事案件司法程序流程
在司法实践中刑事案件的是非常多的,而处理刑事案件也是比较复杂的,刑事案件处理会有很多的程序,而每个程序都需要符合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
那么刑事案件司法程序的流程?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案件司法程序包括案件的管辖、立案、侦查、提起诉讼、法院审理、执行法院判决等。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公安机关对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应当进行侦查,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依法先行拘留,对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逮捕。
最新刑事案件办案流程
一共分为有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
1、侦查
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刑事拘留。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24小时以内进行讯问。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受委托的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关的案件情况。
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2、审查起诉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自受理自诉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
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3、审判
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
辩护律师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可以同在押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开庭审理时,辩护律师为被告人辩护。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有刑事诉讼法第163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九条 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第一百一十五条 公安机关对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应当进行侦查,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依法先行拘留,对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逮捕。
Ⅶ 刑事诉讼司法流程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立案侦查阶段:1、立案。指公安机关、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或者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2、侦查。侦查是指公安机关、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法律规定,侦查过程中的传唤、拘传持续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形式变相羁押。3、拘留。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遇有紧急情况时,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4、逮捕。5、侦查终结。二、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就主刑、附加刑、是否适用缓刑等提出量刑建议,并随案移送认罪认罚具结书等材料。三、审判阶段: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四、执行阶段: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九条,判决和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下列判决和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一)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判决和裁定;(二)终审的判决和裁定;(三)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的判决和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九条 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第一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第一百一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第一百一十五条 公安机关对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应当进行侦查,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依法先行拘留,对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逮捕。
第一百六十九条 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第一百八十三条 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或者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但是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或者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至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人民法院审判上诉和抗诉案件,由审判员三人或者五人组成合议庭进行。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应当是单数。
Ⅷ 大学想转刑事司法学,应提前看哪些知识
大学想转刑事司法学应提前了解犯罪学、刑事法等基础主干课程。
大学里转专业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始考试转专业,转同一个学院相关课程基础课程是差不多,压力不是很大。
刑事司法学的基础课程有:犯罪学原理、犯罪学专题、警察学专题、刑事证据学、比较刑事司法、侦查学研究、监狱与矫正学研究、国际犯罪与跨国犯罪专题、犯罪被害人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