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张明指

刑法张明指

发布时间: 2022-10-31 01:02:33

Ⅰ 武汉大学有哪些杰出校友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全性 1925.4.11 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1980年当选
杨弘远 1933.9.26 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 1991年当选
卓仁禧 1931.2.12 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1997年当选
李德仁 1939.12.31 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1994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鉴衡 1925.1.3 国内外著名泥沙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5年当选
张蔚榛 1923.10.5 著名农田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7年当选
宁津生 1932.10.22 著名大地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5年当选
刘经南 1943 .7.1 著名大地测量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9年当选
张祖勋 1937.6.5 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2003年当选)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茆 智 1932.9.20 著名农田水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2003年当选
朱英国 1939.11.1 植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院士 2005年当选
【著名社会科学家】
韩德培: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法学
谭崇台: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经济学家
马克昌: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刑法学家
彭斐章: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图书馆学家
陶德麟: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李 龙: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法学家
冯天瑜: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历史文化学家
刘纲纪: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杨小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1982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后留学海外,在业界饱受好评,曾任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研究员、澳洲莫纳什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但是在04年不幸辞世,享年五十六岁。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李浩培:(1906—1997) 中国当代著名国际法学家。上海市人。1928年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1936—1939年在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研究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比较民法。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浙江大学教授兼法学院院长。
【各界名人】
各级人大代表名录 (以姓氏笔画为序)
职 务 姓 名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郭生练 顾海良 彭富春
第十届湖北省人大常委 伍新木 伍欣星 黄仁涛
第十届湖北省人大代表 边馥苓 孙云莲 刘经南 辜胜阻
各级政协委员名录

职 务 姓 名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王少阶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辜胜阻 王长德 张俐娜
第九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王少阶 郭生练
第九届湖北省政协副秘书长 陈 锋
第九届湖北省政协常委 毛宗福 王祥三 吕应堂 李仁真 汪存信 陈 锋 杨占秋 段亚辉 柯亨玉
各级政府部门任职情况

政府部门名称 职 务 姓 名
湖北省人民政府 副省长 郭生练
湖北省司法厅 副厅长 李仁真
武汉市市政府 市长 阮成发
各民主党派成员任职情况
党 派 职 务 姓 名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中央委员、省委常委、市委副主委 彭富春
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湖北省委常委 毛宗福
民革湖北省委顾问 马卫之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主委 郭生练
民盟中央委员、湖北省委副主委 张俐娜
民盟湖北省委常委 段亚辉
民盟湖北省常委 孟运莲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中央名誉副主席 李崇淮
民建中央副主席、湖北省委主委 王少阶
民建中央委员 陈允平
民建省委常委 王祥三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湖北省委常委 李 斐
民进湖北省委常委 汪存信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中央委员、湖北省委副主委 王长德
农工中央委员、湖北省委副主委 杨占秋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湖北省委副主委 黄介生
九三学社 九三湖北省委副主委 黄仁涛
九三湖北省委副主委 陈 锋
九三湖北省委常委 徐礼华
九三湖北省委常委 杨 菁
其 他 任 职 情 况
有关部门名称 职 务 姓 名
工商联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辜胜阻
共青团中央 书记处书记 卢雍政
共青团中央 书记处书记 汪鸿雁
【杰出校友】共5届51人
第五届杰出校友9人2007年
胡代光,男,1919年出生,四川省新都县人。1940年——194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以后,先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系副主任、主任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1988—1993年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委员。还曾担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会长(现任名誉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现任顾问)。
何炼成,男,1928年5月生,湖南浏阳人,1947年底参加地下团组织,195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7年——195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到西北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导师,兼任国内20所大学兼职教授,日美德4所大学客座教授。
潘垣,男,1933年8月出生,湖北宜昌人,1951-195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电机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兼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张家铝,男,1938年12月出生,江西赣州人,天体物理学家,1955年——195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物理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天体物理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易中天,1947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77年——198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执教,1992年到厦门大学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城市规划委员会顾问,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推委会委员,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推委会委员和评委会委员。
熊召政,男,1953年12月出生,湖北英山人,著名作家,1985年—198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现担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兼文学艺术院院长等职务。
张晓刚,男,1954年出生,辽宁鞍山人。1974年──197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历任鞍钢钢铁研究所所长助理,鞍钢科技开发部副部长、部长,鞍钢副总工程师,鞍钢新钢铁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鞍钢总经理助理兼新钢铁公司总经理,鞍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鞍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现任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国际钢铁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十七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池莉,女,1957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83年至1986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专业作家,现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武汉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武汉市政协常委,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卡里姆·马西莫夫,男,1965年6月出生于哈萨克斯坦,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学习,获得法学学士学位,现任哈萨克斯坦政府总理。
第四届杰出校友7人2005年
陈俊勇,男,1937年5月出生,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天文大地测量专业,1967年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国家测绘局总工程师、局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副主席,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执行局执委,是全国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现任国家测绘局科技委主任。
陈善广,男,1962年12月出生,湖南祁东人,工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兼任《航天员》和《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主编,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兼职教授。
陈文蔚,男,1921年出生,1943年毕业于经济系,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1948年受聘任教于美国著名文理学院玛瑞塔学院(Marietta)经济系,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成员。曾获“海外中山学会”授予的“学贯中西” 奖牌、“全美名人传记协会”颁发的美国荣誉金奖章。
方辉煜,男,研究员,1929年1月出生。1952 年毕业于物理系。1957年由防空军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航天事业,主要从事系统总体、系统试验、系统仿真等工作。历任航天二院总体设计部主任、航天二院副院长、二院科技委副主任、总设计师等职务。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航空学报》常务编委、哈工大兼职教授。
林宗坚,男,1943年3月出生,1960年至1996年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习工作,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兼信息网分会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图像图形学会理事长,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委员,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明庥,男, 1932年3月出生,1950年至1953年在森林系就读。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中国林学会第五、六届常务理事,第七届副理事长。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兼任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学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林业专业评委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常委。
游效曾,男,无机化学家,1934年1月出生。1955年获武汉大学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组评委,《无机化学评论》国际编委,《中国科学》化学部编委,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主编。
第三届杰出校友18人2003年
陈东升,男,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金融保险专家。1983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96年获博士学位。
范云六,女,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学家。国际水稻遗传工程委员会委员,亚洲植物技术中国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化系。
付向东,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美国先进科学协会会员,RNA协会会员、白血病与淋巴癌协会委员、美国生物医学科学RayWu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学学系。
江元生,男,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中国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兼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理论有机化学家联合会特别理事。1953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雷军,男,金山公司总裁。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李方华,女, 195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著名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
李京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被评选为“两院”院士的社会科学专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人文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组副组长,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经济与管理评审组组长。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选派留学苏联,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获硕士学位。
李连和,男,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办公室主任。曾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科技局局长。1970年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系。
李锐,男,中组部原副部长。中共党史专家、毛泽东研究专家、政治家、作家。历任水利部副部长,电力部副部长、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组织部青年干部局局长、常务副部长,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1937年赴延安投身革命。
刘家恩,男,生殖医学专家。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单精子注射实验室实终身主任,美国马里兰州大巴尔的摩医学中心生育医学中心研究室主任。1985年在湖北医科大学妇产科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刘西尧,男, 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前教育部部长,革命家,政治家。
刘先林,男,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导,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航测专家。1962年8月毕业于原武汉测绘学院。
田源,男,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诚通董事长,实业家,期货、物流专家。全国青年常委。 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
颜泽贤,男,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学系。
于刚,男,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迈康管理学院讲席教授。运筹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
张明高,男,青岛海洋大学教授、电波传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ITU—R电波传播研究组主席。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
张学知,男,华中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组书记。1969年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农田水利系。
赵耀东,男,曾任台湾经济部部长、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
第二届杰出校友10人1999年
张培刚,男,经济学家,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柯 俊,男,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方 成,男,漫画艺术家,《人民日报》高级编辑,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黄孝宗,男,航天科学家,曾任美国航太推进系统公司总工程师,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
张效祥,男,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总参58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
陈荣悌,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刘诗白,男,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曾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194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王梓坤,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
董辅礽,男,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邹节明,男,全国优秀企业家和中医药专家,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书记、集团公司研究所总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
第一届杰出校友7人1997年
黄彰任,男,著名的美籍华人实业家,曾任美国国会顾问、泰国森美实业公司总经理、泰国森美石油公司董事长、新加坡石油公司董事长。1938年毕业于武大土木工程学系。
端木正,男,著名的法学家,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42年毕业于武大政治学系。
钟期荣,女,著名的法学家,香港树仁学院校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委会委员,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港事顾问。1944年毕业于武大法律学系。
欧阳予,男,著名的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武大电机学系。
王佛松,男,著名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八届全国人大常委,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毕业于武大化学系。
庹震,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经济日报》副总编。1982年毕业于武大经济学系。
陆长生,男,全国外经贸优秀企业家,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上海公司总经理。1982年毕业于武大中文系。

Ⅱ 双11预售的茅台酒,咱为啥总是抢不到因为对手可能是“机器人”

“快快快!看着时间,不要错过了。”随着11月1日的零时即将到来,肖兰一边紧张盯着电脑屏幕,一边仔细对照着旁边电子闹钟的秒针。

“支付宝可以打开,余额还有钱,花呗也有额度,网络到底4g快还是无线快?”

“还有10秒!”肖兰自顾自絮絮叨叨。

“5秒了!5秒了!马上就到了。”随着时间的迫近,肖兰的身子不自觉地从椅子上绷了起来。

“5、4、3、2……”时间归零,肖兰一阵狠击鼠标后,放松下来,倒吸一口凉气。

但别看操作猛如虎,结局实在不乐观。面前电脑屏幕上的茅台抢购页面赫然显示:“对不起,你选购的商品已提前售空,当有人15分钟内未支付尾款或者是取消订单时,我们将会以短信的方式来提醒您。”

双11预售来临,不少大牌商家纷纷给出优惠,推出限量版新品,甚至平时加价都难求的正品茅台,也在电商平台里被原价摆上,引起肖兰这样的消费者熬夜抢购。

但是,优惠甚至是半价的抢购商品,肖兰们为什么往往难以抢到?

【现象】

一家老小齐上阵,定闹钟只为抢抢抢

今年的双11“预热”显得要比往年更为热烈些。除了提前三天进行预售,定金尾款等活动模式,真正让肖兰们彻夜难眠的是电商平台上一系列吸粉操作:原价抢飞天茅台,原价抢生肖鼠年茅台,半价抢购限量版球鞋……在这个时节,抢抢抢已成很多人的习惯。

李琳今年已经50多岁,活了大半辈子的她,对年轻人正时兴的牌子完全不懂,但是她已经养成了每天早上8点59分定一个闹钟,9点59分定一个闹钟的习惯。

李琳介绍,之所以定两个闹钟,并不是说要起床健身或者是给孩子做饭,而是起床打开一款抢鞋软件准时抢鞋抢衣服。“大多数鞋子的发售时间都是在9点或者是10点。”如果抢到后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出手,可以赚取差价。“李琳说,有时候还要喊儿子儿媳妇一起抢,过程其实也挺开心的。虽然鲜有战绩,但也乐在其中。“虽然接连抽了三天了,哪怕更换到偏远地区的收获区,依然一无所获,不过还是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嘛!就当省钱了。”

这种情况,在大学生群体显得更为“热烈”些。大学生马远和他的朋友们除了活动时期在网上“抢抢抢”之外,还会在网上通过看帖子和查询报名人数来决定去其他城市排队抽签抢购。“人少一点中的概率就大,不中就当出去 旅游 了。”虽然大多时间都处于“陪跑”的状态(没有抽中商品),但马远和他的小伙伴们早已习以为常,“不中是常态,经常中反而担心价格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据马远介绍,虽然每天都有抽签的活动,甚至一天两次到三次抽取。但是,自从去年参与线上抽鞋,长达一年的时间,只中过一次。

【和你抢茅台的不一定是人,他的机器人3天抢到13瓶茅台】

“根本抢不到,如果能抢到的话,也不是说不可能,不过你还不如去买彩票。”资深的“商品贩子”李华(化名)对河南商报记者说。

李华从2013年开始就接触各种商品的抢购以及再买卖。

他说,一些普通消费者抢不到商品,其实并不是因为运气不够好,手速不够快,“只是因为,和你竞争的对手,有可能不是人,而是由一串编码构成的‘机器人’。”

李华一边介绍一边熟悉地打开自己的操作界面。

李华介绍,市面上常见的抢购“机器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网页插件版,一种是软件版。”其中网页插件版需要搭配谷歌浏览器甚至是接入外网才可以使用。“因为有时候需要去抢购非亚太地区的商品,所以需要用到外网。”

而这些插件或者软件的价格目前的市场价格在4000元左右。“但是这些都是几经转手的插件的价格,一般情况下是很难买到一手的插件。”除了价格昂贵没有售后之外,更重要的是,很少有人可以接触到直接写代码的人。

“所以现在用的基本都是转了好几手的,几个人一起用一个服务器的那种。”但是电脑插件如果不带虚拟IP的话很容易造成账号禁用的情况。“而且也要看实际运行的效率以及操作的速度,网速慢也白搭。”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抢购者们都会使用千兆网或者就是租借腾讯、阿里的服务器,只不过这种情况下,“投资成本”会增高。

“现在能抢到茅台或者是限量版鞋子的,基本上都用的是‘机器人’,你能抢得过‘机器人’吗?人的手速加上下单的时间通常在1秒到2秒左右,但是哪怕是1秒,拥有‘机器人’的大佬们早就把商品拿下了。”

随后李华向河南商报记者展示了如何操作“机器人”下单。

首先需要将商品的链接导入,然后选择好配置,设置时间,再同步下北京时间,如果是带挂的情况下,需要现查明IP然后找到一个或者是买一个相应IP。就可以卡点操作静等下单。“最好是要一台高配置高宽带的电脑,高配版在上面用软件不会卡。这样一来你的商品就可以下单成功啦。”

“一般如果是10点抢购的商品,我9点30分定个闹钟,提前把电脑打开设置好,然后洗洗脸刷刷牙,等到10点10分的时候我去付款就行了。”

11月1日当天,整个杭州地区一共上架30余瓶茅台 ,运用抢购“机器人”的李华,战绩是“2瓶贵州茅台酒(庚子鼠年)酱香型和一瓶53度陈年贵州茅台酒”。

截至到11月3日, 李华通过“机器人”,以原价抢到了13瓶茅台”。

【抢购的货如何卖,难不住“抢抢党”】

像肖兰这样,准备在双11大展身手的年轻人不少。但看似充裕的货量,每次都没有自己的份。实在想要,只能通过“毒”“闲鱼”“stockx”“nice”等二级市场,以高一些的价格进行购买。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卖家在第三方app平台出售货物,平台只收取买家的快递费用,而卖家则需要给平台支付相应的手续费,商品售价越高,手续费就越高。

“比如我这双鞋子,发售价格是1499元,但是现在的二级市场我这个尺码的价格已经在8499元左右,而如果我出手的话,可能到手就是在8000元左右。”郑州大学生张明指着自己的耐克airforce1xclot说。

对于加价如此严重的二级市场是否合理,张明和他的朋友也表示了默认的态度。“想买就买不想买就不买呗,毕竟都是供求的关系。”

50多岁的韩梅,虽然将近花甲之年,但也是“抢抢党”的生力军之一。

“我其实也不太懂,只是听儿子说抢了这个能赚钱,所以就没事赚个外快。”她一边说一边给记者展示她的“战利品”,从出售的数据看,她今年出售的鞋子和衣服已经卖了10516元,而正在上架没有售出的鞋子卫衣从2000元到6000元不等。

“鞋子的成本价就是在1300元左右,阿迪可能贵一点,都是原价抢购,然后儿子给我发价格我就在网上卖,平均一件能赚1000元左右。”

网络抢物之外,韩梅还会定期和自己的“姐妹”,一起前往郑州的各大商城进行排队抽原价鞋子,“我这还不算啥呢,听说他们有的人都是跨城抽鞋,前几天还有人去南京玩顺便中了双鞋子。从中赚取的差价直接把 旅游 的费用都包了。”

其实韩梅的现象并不是个例,据阿迪达斯大卫城店的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有限量版球鞋或者衣服上架,前来排号的老年人并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专门的收鞋贩子在门口等候问价收鞋的。

而这些“抢抢党”除了自己抢然后出手之外,他们还会在网上帮别人进行抢购代拍,价格在50元到几百块不等。河南商报记者在一些电商平台进行搜索发现,不少商家均声称“支持一切货品的抢购”“全网最低价”“我们帮你熬夜”“花最少的钱”等等。

而最近双11的来临,鞋子不再是“抢抢党”们的心头好,限量茅台等紧俏产品成了他们的“新猎物”。

“电商平台每天都限量发的有,一瓶可以赚1000多呐。”李华说。抢购到货后,他都是直接和外边收烟酒的人进行合作销售。“基本都是当天拿到快递,那些贩子就在小区楼下等着收,现在茅台的收价基本在2650块每瓶。”

而河南商报记者随后联系一些烟酒商行的老板,以及国贸附近打有“回收高档烟酒’字样标牌的商家,询问是否可以回收茅台时,得到的回复都是要求“未拆封,发票齐全,价格可以商量。”

【电商平台:机器人抢茅台不符合抢购规则,顾客若投诉会处理】

使用“机器人”来抢购茅台等限量产品,让靠手指灵活度的普通用户有些难以竞争,那么“机器人”抢货,究竟是否为电商平台所允许呢?河南商报记者联系到多家有茅台抢购活动的电商平台进行了询问。

T平台客服回复称:使用“机器人”抢茅台不符合抢购规则,如果顾客进行投诉的话他们会上报核实。“但具体怎么处理,这边无法判断。”

河南商报记者随后联系W平台,该平台客服称:“如果您这边有这种情况的发生,请及时通知我们,关于您说的问题,我们这边会记录下来反馈给运营同事去改进。”

北京市京师(郑州)律师事务所秦明律师认为,利用“机器人”抢购货品的行为与早年玩 游戏 使用外挂的行为相类似,BOT“机器人”的原理是通过干扰正常的网页抢购程序,以达到抢购目的。制作BOT“机器人”程序的人员以及利用BOT“机器人”抢购限量货品的人员,若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

秦明律师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第三款规定: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或者造成经济损失一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的“后果严重。

因此,抢购“机器人”的制作者、使用者,如果违法所得达到五千元或者造成经济损失一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行为,或将面临刑事处罚。(除律师外,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河南商报编辑 施尚景 熊子文 首席编辑 华丽娟)

Ⅲ 关于刑法文章的读书笔记 2000字左右

你好。

最近,我读了张明楷教授的《刑法的基本立场》一书。这本书于2002年月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1万4千字。按照本书的内容提要的说法,本书旨在促进中国刑法学派之争的形成,作者以刑法规范为根据,以学派之争为主线,对刑法学的重大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表明了基本立场:客观主义、实质的解释论、结果无价值论、客观的未遂犯论、部分犯罪共同说、并合主义等。

在通读全书之后,总的感觉是这本书是刑法学界很有特色的一部理论著作。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从自己坚持的基本立场出发去解释具体的法律条文,讨论具体的疑难问题。在论证自身具体观点的合理性时,非常注重前后立场的一致和自身理论体系的和谐,避免出现立场对立的具体结论。这在国内刑法学者中是不多见的。大多数学者在研习刑法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就事论事,首先形成一系列的具体观点,在各方面的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而这种体系又很少被自身刻意疏理,显得模糊而杂乱,甚至穷其一生也不能形成统一的刑法立场。张明楷教授在这方面受德日刑法的影响比较深,注意总结自己的根本出发点,重视对刑法学领域中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的研究,思想相对成熟之后即表明自己的理论倾向性,因此在学术研究的高峰期就有了理论的归宿,这在刑法学界是领风气之先的。当然,是否需要明确的理论立场,在研究到什么阶段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我国的刑法学界是否象德日那样需要有对立的刑法学派,这些问题都尚无定论,还需要历史的检验。

在读过了张明楷教授的书之后,我对上述这些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结合几年的学习经历,隐约感到,一个刑法学者采取什么样的基本立场,是需要多年的积累和反复的思考的,在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下,恐怕能总结出自己的基本立场的学者不会很多,应该是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理论体系的少数资深学者。对一个刚刚入门的年轻学者来说,似乎不宜先入为主,给自己设定下主观主义或者是客观主义的框架,这样可能会束缚手脚,反而不利于开拓思路,找到自己真正认同的基本立场。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刑法学界的旧派与新派的比较和分析。同时,作者对中国刑法学界的理论研究特点作了必要的论述。作者认为,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国刑法理论一直声称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在事实上却与重视主观内容与心态的主观主义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

本书的第二部份,是犯罪论当中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比较和分析。在权衡两者的利弊得失的同时,作者表明了自己倾向于客观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且认为,从我国新旧两部刑法的立法思路的变迁来看,旧刑法更多地体现了主观主义的刑法理论,而新刑法则有意的向客观主义倾斜。作者对新刑法向客观主义倾斜的立法态度表示了赞赏,同时对传统理论当中包含的比较浓重的主观主义色彩,提出了学理上的批判。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论述如何解释犯罪构成要件的问题。作者全面论述了形式的解释论与实质的解释论,表明了自己倾向于实质的解释论的立场。在作者看来,实质的解释论侧重于犯罪的本质,有利于确定犯罪的合理范围,这样研究时也更有深度,也是更接近立法原意的。从作者前后的刑法立场来看,作者提倡实质的解释论,这与作者认为犯罪的本质是法益侵害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之间,显然作者更看重的是犯罪的实质概念,即法益侵害。

本书的第四部分,是关于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的比较和分析。因为作者坚持客观主义的立场,认为法益侵害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所以在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之间理所当然地会选择结果无价值论。作者认为,提倡结果价值论,有利于合理控制犯罪的范围,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使得没有发生实际危害结果的行为不受刑法的制裁。此外,在判断正当行为是否成立时,其客观的危害结果是重要的判断指标。在紧急避险当中,受到损害的法益和被避免发生损害的法益相同时,根据结果无价值理论,这样的结果是法益并没有受到损害,因此不能认为是犯罪。对于传统理论当中一直主张按照犯罪未遂处理的对象不能犯和工具不能犯,作者认为,根据结果无价值理论,这些行为根本不可能造成实际的客观危害结果,根本没有任何法益受到损害,因此不能作为犯罪处理。

本书的第五部分,是客观的未遂犯论与主观的未遂犯论。作者认为,从实质上看,新刑法采取的是客观的未遂犯论。作者在两者之间倾向于客观的未遂犯论,基于这一基本立场,作者提出了在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方面的一系列的新观点。作者主张的既遂和未遂的认定标准,更多的包含了客观行为,特别是实际的危害结果和危险性的要素,与带有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的传统理论差别很大。

本书的第六部分,是关于共同犯罪的理论。作者论述了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表明了自己赞同部分犯罪共同说的立场。作者认为,在数个行为人基于不同的犯意同时对某一法益实施侵害行为的情况下,不同的犯罪构成之间的重合部分可以构成共同犯罪。在教唆犯教唆之罪与被教唆者所犯之罪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教唆之罪与实际实施之罪的重合部分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

本书的第七部分,是共同犯罪理论中的共犯从属性与共犯**性。作者论述了共犯从属性理论和共犯**性理论的含义,并且评价了中国刑法学界某些学者主张的共犯从属性与**性两重性理论和共犯**性理论。作者认为,这些理论不符合刑法的从属性理论和**性理论的基本含义,是不可取的。作者在共犯理论上坚持既非**性,也非从属性,更非两重性的立场。

本书的第八部分,是关于刑罚的基础理论。作者论述了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以及作为折中理论的并合主义,表明了自己倾向于并合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且认为,1997年通过的新刑法体现的正是作为折中理论的并合主义。

读完此书之后,我认为其中最值得赞赏的是作者论述基本理论问题时和谐统一的思路,以及研究具体问题时表现出的大局观。当然,这不是说有了统一的严密的基本立场作基础,就足以保证具体结论的科学性。事实上,在作者为说明基本立场而列举出的诸多具体问题的论述中,时常可以见到抽象理论指导下的简单推理,这就直接影响了最终结论的科学性。这些现象主要出现在作者简要论述的一些问题中,而对诸如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停止形态中的未遂犯等问题的论述还是相当细致的,经得起推敲。

从我自身的理**底和学术心得来看,对本书作一个整体性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各种刑法基本范畴,虽然偶有心得,但是似乎还没有能力深究其利弊得失,在自己的头脑中也尚未形成自己确信的所谓基本立场,在考虑具体问题时常常在两级之间摇摆,以求实现某种体现公正的平衡,然而心中又不免产生这样一个疑问:这种理想状态下的平衡是否存在,如何才能实现?因此,就我自身的学力而言,只能对其中的某些问题作一番评论,这些问题主要是我自己平时也曾经考虑过的一些问题。在作者论述的各个刑法基本范畴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法益理念。作者极力推崇法益理念,将其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并且直接指导刑法解释的推理过程,甚至在诸如工具不能犯的评价等问题上都坚决贯彻法益理念。对此,我是非常赞同的。我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包括在去年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都在思考法益(犯罪客体)在刑法理论中的重要性的问题,深感理论界对客体,特别是个论中的具体犯罪的客体研究得很不够,而且在研究构成要件诸问题时一般也很少考虑法益的意义。张明楷教授宣扬的法益理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值得提倡的。张教授在书中写道:“由于犯罪的本质是侵害法益,故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的解释,意味着发挥法益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解释目标的机能。即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解释结论,必须使符合这种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确实侵犯了刑法规定该犯罪所要保护的法益,从而使刑法规定该犯罪、设立该条文的目的得以实现。”(第128页) 我觉得,在司法实务界和刑法理论界都存在着轻视法益的风气。司法实务界轻视法益,其实无可厚非,毕竟实务中依据的是现有的规范,自由发挥的空间似乎不大,而且法益本身过于抽象,理论研究不充分,立法上也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规定,所以难于取舍,只好敬而远之。而刑法理论界应当承担起这个任务,多从法益的角度考虑具体问题,似乎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诉讼欺诈问题,理论界讨论的比较多,在研究究竟应当认定为何种犯罪时,似乎更多的是依据惯常的思维方式,先找出可能构成的犯罪,然后在分别分析是否符合其构成要件。这种思维方式在实务部门中是很有效的,有利于快速的解决具体的案件。

但是,在作纯粹的超然于立法之外的学理研究时,不妨先从这种行为的本质特征入手,分析其主要侵害的是哪些社会关系,然后对这些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作出权衡,根据重法益来确定犯罪的性质。经过不太成熟的思考,我认为诉讼欺诈行为侵害了败诉一方的财产所有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更严重的法益侵害发生在诉讼过程中,行为人的虚构事实、编造伪证的行为直接侵害了司法机关的司法权威,应当属于妨害司法罪的范畴。对民事诉讼中的诬告和伪证行为,也许现有的条文中没有对应的规定,但这是立法完善的问题,不应成为否定其犯罪性质的依据。[1]当然,我作出这样的论断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恐怕经不起推敲。

当然,对张明揩教授提倡的法益理念,也应当作具体的分析和甄别,其中一些结论在我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例如,在论述紧急避险中的法益衡量问题时,张明揩教授认为:“当价值一百万元的甲利益与价值一百万元的乙利益发生冲突,保护甲利益的唯一有效方法是损害乙利益时,从整体上来考察,行为人所实施的避险行为对法益实际上没有造成新的损害。即使行为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了他人的同等利益,也只是道德上与民法上的责任,不能因此追究刑事责任。”我认为,这段论述从推理的过程到最终的结论,都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张教授倡导的法益理念的。法益的衡量应当是具体的,因为每一个具体的法益受到侵害之后,都有一个具体的承担者,这是不能抵消的事实。提倡法益保护,其基本出发点正是充分保护社会个体的具体法益免受侵害,因此对法益受侵害的情况作总体的评价是不符合法益理念的。在紧急避险中,最终受到侵害的法益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同时避免了同等的法益就认为没有法益受到侵害。因为作为无辜的第三方,他的法益受到刑法的保护,侵犯其法益的行为均有可能构成犯罪。紧急避险最终不构成犯罪,并不是因为行为人没有侵害任何法益,而是事出有因,考虑到行为人不具有严重的人身危险性,所以法外施恩,这是刑法对人性弱点的容忍。因此,牺牲他人的同等法益,实质上仍然是侵害了他人的法益。此时的行为是刑法难以容忍的,既然损害他人法益并不能在总量上减少损失,为什么还要损害他人的法益呢,自己承受同样的损失即可,因此法外施恩的理由并不充分,原则上还是应当作为犯罪处理的,只不过在处理时从轻发落。如果按照张教授的观点处理,在同等法益是人身权利时其不合理性则更为明显。一个人为了避免自己死亡而杀死另一个人,难道不是犯罪吗?被害人的生命难得不是受到侵害的法益吗?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有什么权利将死亡的结果转嫁于他人?如果此时行为人的杀人行为是紧急避险的话,被害人就无权对杀害自己的行为进行正当防卫了,保护自己生命的行为反而可能构成故意犯罪,刑法的公正性价值又从何体现呢?

在这本书中,让我比较感兴趣的理论问题是张明揩教授倡导的部分犯罪共同理论。这种理论以犯罪共同说为基础,认为“二人以上虽然共同实施了不同的犯罪,但当这些不同的犯罪之间具有重合的性质时,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共犯”(第262页)。这种学说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同时犯的刑事责任问题和共同犯罪中各个行为人最终罪名不一致时的刑事责任问题。我从总体上对部分的犯罪共同说持否定态度,下面分别加以分析。部分的犯罪共同说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数人同时实施类似犯罪行为的情形。“甲以杀人的故意、乙以伤害的故意共同加害于丙时,只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但由于甲具有杀人的故意与行为,对甲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第262页)这种行为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同时犯。按照传统理论,同时犯由于不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不成立共同犯罪,分别定罪量刑。事实上,行为人的行为对其他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实施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的,数个行为之间的相互补充、配合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仅仅依照各自的行为分别定罪,似乎不能表明这种共同侵害的严重性,也不利于打击实践中的趁火打劫的现象。但是,我并不认可部分犯罪共同说。我认为,应当运用犯罪共同说对同时犯进行全新的审视。所谓的同时犯,可分为事先预谋的同时犯和临时起意的同时犯。对于有预谋的同时犯,虽然数个行为人没有就某种具体犯罪达成共同犯意,但是对对方的意图是了解的,也明知自己实施的另一种犯罪行为对其的帮助作用。因此可能在实施一罪的同时构成另一罪的帮助犯,除非数个犯罪行为之间不具有客观上的关联性,即数个行为之间没有相互帮助的实际作用。而部分犯罪共同说所指的具有重合的构成要件的数个犯罪,肯定是具有这种关联性的。此时行为人对帮助他人的结果所持的心态,应当是放任的。这样,在每一个行为人身上存在着两个犯罪,本罪的实行犯(直接故意),他罪的帮助犯(间接故意),成立想象竞合。对于没有预谋的同时犯,也可能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形成帮助故意,成立他罪的帮助犯;或者是为了实施自己决意下的犯罪行为而放任帮助他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结果,此时可能成立片面共犯,对片面帮助之罪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在最终的罪数形态上,有可能构成想象竞合。

实际上几种理论得出的结论是几乎相同的,都是行为人实施的本罪是最终的定罪罪名。区别在于推理过程不同,罪数形态不同。当出现不同于典型的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时,差别就表现出来了。例如,甲乙二人分别以杀人和伤害的故意打击丙,甲朝丙的头部重击一下,打偏,乙朝丙的大腿打击,击破股动脉,导致丙因失血过多而死。甲的行为实质上是杀人未遂,乙的行为实质上是故意伤害致死。如果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说的理论,两罪构成要件的重合部分在哪呢?重行为只导致了轻结果,轻行为却导致了重结果。究竟在什么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呢,恐怕只能在故意伤害(排除致死结果)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可是这个共同犯罪的罪名对甲和乙来说都不合适。我认为,还是认定为甲构成杀人未遂和故意伤害致死的帮助犯的想象竞合,乙构成故意伤害致死和杀人未遂的帮助犯的想象竞合比较合适。

2、存在转化犯的情形下。“甲邀约乙为自己的盗窃行为望风;乙同意,并按约定前往丙的住宅外望风;但甲在犯盗窃时,为窝藏赃物……而当场使用暴力,乙对此一无所知。……如果采取部分犯罪共同说,那么,甲与乙便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对乙就必须追究盗窃罪的刑事责任,但由于甲的行为另成立抢劫罪,故对甲的行为只能认定为抢劫罪。”(第269页)对此结论,我是完全赞同的。但是,我认为,并不是只有部分犯罪共同说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传统的犯罪共同说也同样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刑法第25条规定的共同犯罪不仅可以表现为最终的定罪罪名,同样可以表现为犯罪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共同犯罪形态。在上述例子中,乙的帮助行为和甲的实行行为成立盗窃罪的共同犯罪,无论从主观方面的共同盗窃故意来看,还是从客观方面的共同盗窃行为来看,都不存在任何问题。之所以最终没有认定为同一罪名,是因为甲在构成了共同盗窃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步,从而使自己先前的盗窃行为转化为抢劫行为。从发展过程来看,甲的入室盗窃行为与乙的室外望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甲之后实施的暴力行为属于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行为,单独对此承担责任。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实行过限导致行为人成立数罪,对因实行过限行为而转化为重罪的则少有论述。而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是盗窃罪与抢劫罪的重合部分,因此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这实际上是把甲的先盗窃后转化为抢劫的行为和乙为协助甲盗窃而望风的行为看成是两个**的行为,否认客观上曾经存在过的共同盗窃的事实,然后在抽象意义上比较两个罪的构成要件,认为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是其中的重合部分,进而认为两者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这是不符合案件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的。此外,判断两个罪的构成要件的重合部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盗窃与抢劫仅仅是行为方式不同,不能简单的得出盗窃加暴力等于抢劫这样的结论。

3、教唆未遂的情况下。这主要是指被教唆人所犯之罪不是教唆之罪,而是与之有关之罪。“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只要被教唆的人所犯之罪,在规范意义上包含了教唆犯所教唆之罪,那么,教唆犯与被教唆犯便在两罪性质重合的部分成立共同犯罪,一方面,对教唆犯不能适用刑法第29条第2款;另一方面,对教唆犯应当适用刑法第29条第1款,即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第283页)作者认为,甲教唆乙盗窃,结果乙在盗窃过程中转化为抢劫,则抢劫包含了盗窃,因此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对甲认定为盗窃罪,乙认定为抢劫罪。我同意这样的结论,但是认为依据传统的犯罪共同说的理论完全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理由与上述第2种情况相同。由于在乙的行为发展到盗窃阶段时成立了共同犯罪,甲教唆的内容得以实现,对此时的甲乙都可以认定为盗窃罪。因此尽管最终甲乙两人被认定的罪名不同,仍然应当认为乙曾经实施过甲教唆的犯罪,因此,对甲不能适用第29条第2款。

反过来看,如果教唆之罪包含被教唆人实际所犯之罪的话,如何处理呢?根据张明楷教授倡导的部分犯罪共同说,在被包含的实际所犯之罪的范围内仍然成立共同犯罪,对实行犯以该罪论处,对教唆犯则认定为重罪。“如果甲教唆乙犯抢劫罪,而乙仅犯了盗窃罪,那么,虽然也可以认定甲与乙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但由于应当认定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而乙的行为并不包含抢劫,故对甲仍应适用第29条第2款。”(283页注1) 我同样同意这样的结论,但不认可论证的依据。部分犯罪共同说所说的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构成共同犯罪没有任何依据,已经完全脱离了共同犯罪存在的基础。从主观上看,双方没有就盗窃达成共同的犯意,客观上,仅仅是乙实施了盗窃行为,甲对此毫不知情。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何来盗窃罪的共同犯罪?张明揩教授依据的仅仅是观念上的各个犯罪的构成要件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共同犯罪的认定没有任何的事实依据,而且会产生许多矛盾。既然认定甲和乙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必然得对两者都以盗窃罪论处,同时又因为甲教唆的是抢劫罪,所以对甲认定为抢劫罪。那么甲身上的盗窃罪哪里去了呢,为什么仅以抢劫罪论处?在甲的身上只有一个抢劫教唆行为,根本不存在盗窃向抢劫转化的情形。因此,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说的理论,甲似乎应当构成抢劫与盗窃的想象竞合,这样的结论显然更让人难以接受。可见,部分犯罪共同说中所指的构成要件的重合部分是观念上的,虚无飘渺,有时可以决定教唆者的具体罪名,有时又可以决定被教唆者的罪名,莫衷一是。

我认为,在上述情况下根本不存在共同犯罪,是单独的以教唆形式构成的此罪和以单独实行行为构成的彼罪,对教唆犯应当适用第29条第2款。这也是该款规定的初衷,第1款规定的是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的刑事责任,而第2款规定的就是个人犯罪中的教唆犯的刑事责任。教唆人与被教唆人的行为没有本质联系,不具备构成共同犯罪的客观基础和主观基础,不能成立共同犯罪。教唆犯因**的教唆行为符合了该罪的修正构成而成立该罪,适用第29条第2款[2]。被教唆人以其实际实施的犯罪定罪。

综上所述,我认为,张明楷教授倡导的部分犯罪共同说,主要缺欠有二:一是对共同犯罪的认定过于理想化,只考虑不同犯罪之间构成要件的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忽视了犯罪行为实施的实际过程;二是认定构成要件之间的重合部分有时难以界定,前文提到的故意杀人未遂与故意伤害致死之间的重合部分,就很难取舍,此外,说抢劫包含盗窃还算差强人意,那么盗窃与诈骗、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罪之间,又是怎样的包含关系呢?恐怕一时之间很说说清楚。

--------------------------------------------------------------------------------

[1] 从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来看,我也认为诉讼欺诈不能构成诈骗罪。在诈骗活动中,常见的是被害人与实际控制财物的人是同一的。当然,也可以是不同一的。在不同一的情形下,我认为,要成立诈骗罪,必须在财物的实际控制人和受骗人之间存在委托关系或者是类似的人身关系,使得他们形成利益集合体。也就是说,实际占有人按照被骗人的指示交付财物,自身不承担损失或者有权向被骗人索赔,或者与被害人共同承担损失。诉讼欺诈则不具有这些特点,法院依据国家强制力从被害人手中取得财物,实际上就是受了行为人的欺骗凭借自己的公权力强行剥夺被害人的财产权。而法院并不实际占有财物,与被害人之间没有任何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和这种行为相类似的是,作为**第三方的甲受了乙的蒙蔽,要求丙向甲偿还并不存在的欠款,并发出威胁,最后强行从丙处取走财产,这恐怕很难被认定为诈骗罪,因为受骗的甲和受损失的丙处于不同的角色之中,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的管理财产的委托关系,财物与其说是被骗走的,不如说是被受骗的人抢走的。

[2] 此时的停止形态,我认为应当是教唆之罪的预备形态,只有这样才能在没有该罪的实行行为的情况下,单独追究教唆犯的刑事责任。从犯罪预备的构成要件来看,教唆他人就是寻找共同犯罪人的过程,是在为犯罪创造条件,理应认定为犯罪预备。29条第2款的处理原则实际上也与犯罪预备的处理原则近似,只是略严,不能免除处罚,不妨将其视为刑法对以教唆形式实施的犯罪预备行为的从严处罚的特例。所以应当仅适用29条第2款的处理原则,不必再适用第22条第2款关于犯罪预备的处理原则。

有问题可以继续联系我。

Ⅳ 一个法学理论成立的可能性可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刘 鹏
《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刘鹏,男,1957年生,1983年7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现为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法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犯罪学研究会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贵州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贵州省人民政府法律专家咨询委员,贵州省社科院法研所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法学术成果:已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学术文集共10部,完成省部级课题两项,在研两项,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成果中,有两项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获四等奖,一项获贵州省公安科技强警奖二等奖。
内容摘要:期待可能性是指对于某一定之行为,欲认定其刑事责任,必须对于该行为人能期待其不为该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之情形。大陆法系期待可能性理论自创立以来已发展成为一项极富生命力和魅力的理论,但仍在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质、标准等方面存在争议。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将导致我国刑法学犯罪基础理论的一场革命,在刑法实务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陆法系 期待可能性 评介
The
Evaluation of 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of
Continental Law System
Liu Peng
Abstract: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refers to a condition that an actor is expected not to commit the
act but another legal act instead when the act or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concerning the act is determined.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charming theory full of vital power since it was created
in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disputes on the legal characteristics, standards of the theory and so
on.Introcing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is to revolutionize the
basic criminal theories of the science of Criminal Law and it i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riminal practice in China.
Key Word:Continental
Law System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evaluation
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一般认为其发端于1898年3月23日德意志帝国法院第四刑事部对"马尾绕缰案"①所作的判例,该案一经公布后,很快引起了德国刑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针对此案纷纷著文,力图从理论上寻求根据与突破,其中最具影响的如迈耶的《有责行为与其种类》(1901年发表),弗兰克的《责任概念之构成》(1907年发表)。迈耶作为规范责任论的首创者,指出:责任要素除心理的要素外,还必须有"非难可能性"存在。弗兰克亦指出:当时通说将责任的本质视为心理的要素并不妥当,“责任”是除心理要素之外,尚须以“责任能力”及“正常的附随情状”为要素的复合概念。并且,他认为责任的最重要的要素是“附随情状之正常性”。这里所谓的“附随情状之正常性”即期待可能性。故一般认为弗兰克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首创人。之后,一批德国刑法学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了这一理论,使之逐渐成型、成熟,并很快传入日本。经过日本学者的倾力推介,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目前已获得了日本刑法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普遍认同。该理论在我国台湾地区也受到很大的推崇,在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德日等国已成为一项极富生命力和魅力的理论②。
一、待可能性的含义及其理性评价
“所谓期待可能性者,乃对于某一定之行为,欲认定其刑事责任,必须对于该行为人能期待其不为该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之情形也。亦即依行为当时之具体的情况,如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犯罪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其竟违反此种期待,实施犯罪行为者,即发生刑事责任之谓也。故若缺乏此种期待可能性,则为期待不可能性,而成为阻却责任之事由,即不能使该行为人负刑事责任。”[1]期待可能性,从其产生的背景即可看出,该理论的核心或实质在于“法不强人所难”,当一个人处于困境之中,客观外部环境迫使他只能实施违法行为解困,或难以选择适法行为时,对其无奈的选择就不应加以谴责,既使其行为在形式上符合犯罪成立的条件,也不应该成为刑事非难的对象,或者至少,应当对其减轻处罚。
人们常说“法不容情”,当法与情不能两全时,唯一的选择就是依法办事,即所谓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司法的角度而言,这一命题无可指责,存在的问题是,制定法律时,立法者应当如何考虑尽量减少和防止情与法的冲突,亦即如何考虑“法要有情”这一命题。刑法的制定与实施,应当体现人道的精神,如果一个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违背其本意选择违法行为,并且为此而承受刑事追究的重负,如此做法“无疑于与人情相背,是在制造国民与法律的仇隙。”[2]刑法作为一种表相的“恶”,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忠诚,使社会容忍这种“恶”的存在,就必须经常不断地对其正当性和合理性进行拷问,使表现为“恶”的刑法包含“善”的前提和因素。{3}日本学者西原春夫对此评价到:“刑法的结果是程度如此严重的‘必要的恶’,我们就不得不推敲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常性,我们的国民因一部合理性和必要性不明确的法律,而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限制,违法时就被处以刑罚,重要利益受到侵犯,并被打上犯人的烙印,这一切都令人难以忍受。”[3]我国学者陈兴良教授指出:“刑法是以规制人的行为为内容的,任何一种刑法规范,只有建立在对人性的科学假设基础上,其存在与适用才具有本质上的合理性。”[4]正是基于此,日本刑法学家大冢仁对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了如下的评价:“期待可能性正是想对在强大的国家法规范面前喘息不已的国民的脆弱人性倾注刑法的同情之泪的理论。”[5]一切科学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6]期待可能性的提出,无疑地为刑法的理性回归提供了一条归途,因此我们说,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不仅是期待可能性合理存在的伦理学基础,而且是其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体现了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充分表达了对人性的尊重,而且它迎合了刑法内缩,后隐而非外张,前置的价值立场。现代刑法理念十分崇尚刑法在干预社会活动中的谦让和抑制,刑法的谦抑原则除了追求刑法启动成本的最小化,而达致刑法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抑制国家可能不断扩张的刑罚权。一个社会,如果到处充满了刑法的触须,其结果必然导致犯罪化和刑罚的滥用,从而也就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心理认同,难以培养公众对刑法的忠诚,故刑法只能作为终极的手段,在采用其他的方式无力或无效时,才能最后动用刑法的力量,期待可能性理论正好符合刑法的这一精神,它不但使期待不可能成为刑罚消灭的正当理由,亦使期待值不大的情形成为刑罚减轻的事由,从而大大地抑制了刑罚权的扩张,起到了“调节现实与法律正面磨擦的安全活塞功能”[7]之作用。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存在的争议问题
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由于在整体刑法学理论体系中出现较晚,故一直存在着诸多的争议,这些争议或者说不同见解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一)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质
所谓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质,是指当期待可能性缺乏或期待不可能时,该情形能否成为一种超法规的责任免却事由,抑或只能在刑法明文规定的范围内使用?对于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见解:德国刑法学界普遍认为,应当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加以限制,所谓限制就是仅在刑法上有规定的场合,缺乏期待可能性才是被确认的免责事由。而如果突破刑法规定范围运用该理论来否定罪责,会产生无原则的谅解和宽恕,导致责任非难的虚无化,甚至会流于泛道德主义的倾向,不利于犯罪判断的统一性和科学性。{4}相应地,德国的刑事立法也贯彻了这一主张,早在1925年和1927年的德国刑法草案中,就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在1973年10月施行的德国新刑法第35条第1项更是明确规定:“为避免自己或自己之近亲属或其他密切关系者之生命、身体或自由现所遭遇他法不可避免之危险,所为之违法行为,不构成责任。行为人依其情况,如其自行招致危险,或具有特别法律关系等情形,可期待其经历危难者,本项规定不适用之。”对此,日本刑法学界持不同看法,其通说将期待不可能解释为一般的超法规的免责事由,因为“立法者及其实定法都不是万能的,实定法不可能没有遗漏地规定了责任阻却事由,因此尽管没有法律的规定,但从具体情况考虑缺乏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时,不管是故意犯或者是过失犯都应承认阻却责任。”[8]此外,以期待可能性之缺乏否定责任,使不幸的被告人从责任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亦符合有利于被告的刑事司法公理,不违背罪刑法定的精神。故“期待可能性不存在为理由否定刑事责任的理论,不是基于刑法上的明文,而应解释为所谓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9]昭和31年日本最高裁判所所作的一个判决中,亦有这样的判词:“以期待可能性不存在为理由,而否定刑事责任之理论,并非仅依据刑法上的明文规定,而应解释为系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故原审判决未明示其法条上之依据,而将其根据求诸条理,虽此种理论之当否另当别论,但不能谓之违法。”[10]

关于上述争论,在我国刑法学界同样存在,如否定论者提出:将期待可能性作为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将不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在司法信用不高的我国,将期待可能性作为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刑法的弱化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容易导致罪刑擅断是最现实的问题,这是非常可怕而必须坚决杜绝的。{5}而肯定论者则指出:否定说禁止在法律规定之外考虑期待可能性阻却责任问题,认为只能依据法律的明文规定确定阻却责任情形。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奠定在立法本身已自我圆满信念基础上,过于信赖了立法者的技术与能力。然而事实上立法者在立法时,其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犯罪行为无遗漏地得以详尽规定,至于阻却责任情形并不是立法者注意力所在。{6}值得注意的是肯定论者在主张期待可能性超法规适用的同时,亦强调基于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和司法人员素质,认为应从严适用。这里所谓“从严”,应理解为程序上的从严控制,如过去我国刑法关于适用类推的限制性规定,现行刑法关于酌情减轻处罚的控制等立法例,可作为设计期待可能性超法规适用的参考。
(二)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所谓期待可能性的标准,是指以什么为标准来判断行为人具有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也就是在具体案件中究竟以什么为根据来评判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从而得出责任的有无与大小的判断。由于涉及到如何具体认定期待可能性有无及大小的操作问题,引起的争论亦较激烈,见解各异,归纳起来大体包括:行为人标准说或曰个人标准说。主张应以行为人的自身能力,以及行为当时的具体状况,分析评价其在伦理上,道义上是否值得非难,从而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平均人标准说,或曰社会标准说。主张以社会一般人为标准,根据社会平均认识能力和认识可能来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法规范标准说,或曰国家标准说。该说是对前两种学说的否定,认为期待可能性的标准既不能在行为人中,也不应该在平均人中去寻找,其标准应建立在国家的法律秩序基础上,以国家法律期待行为人采取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的要求作为标准。
我国学者大多对法规范标准说持否定态度,对前两种学说各有不同的肯定,也有人提出综合标准说,认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应兼顾行为人标准和平均人标准。对于如何兼顾,亦有不同看法。有人主张以行为人标准为主,兼顾平均人标准,也有人主张以平均人标准为主,兼顾行为人标准。还有人提出,首先要兼顾行为人标准和平均人标准,在少数情况下,也要参照国家标准。理由是虽然从期待可能性理论本来的追求看,行为人标准说较妥当,因为创立期待可能性的目的是想把那些不幸陷入某种具体的恶劣环境中的人从刑事惩罚中解救出来,但是,如果贯彻行为人标准说,结果会是理解一切,就允许一切,使责任判断成为不可能,并且随意性太大。故应以行为人的主观的、个人的事实为基础,再根据处于行为人地位的平均人标准进行判断,这样才能兼顾一般正义与个别正义。同时,正如日本学者木村龟二所说:由于行为人不是孤立地生活的,而是生活在一个被确定设立的社会之中和一个被确定设立的国家之中,这就使得行为人必须接受某种强制和不能减轻对这种强制所承担的责任。所以,在某种情况下,也应以国家标准认定有无期待可能性。{7}上述分析有其合理性,不足之处在于参照的标准太多,容易引起判断上的混乱和无谓的纷争,并可能导致适用中的不统一。本文的看法是:基于期待可能性的提出是缘于特殊的个案,并且其目的是想把那些不幸陷入某种具体的恶劣环境中的人从刑事惩罚中解救出来,则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自应以行为人标准为依据,只有当采用行为人标准确实明显有违社会一般正义时,才可考虑平均人标准。至于国家标准,原则上不予考虑,但并非完全排斥,即当行为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时,可以通过国家标准进行判断,如有人所列举的,战争中的士兵,并不应该对他们因为恐惧死亡而开小差的行为予以免责。
三、期待可能性的借鉴
在国内,由于受前苏联刑法学说,特别是犯罪构成理论的影响,对期待可能性理论未引起重视,基本上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只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才有为数不多的文章论及于此,或在一些研究外国刑法的著作、教材中偶有涉及、介绍。2002年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从重视刑法基本理论研究的角度,将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列入当年年会的一个主要议题,由此展开了一次集中的讨论。但总的来讲,该项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讨论主要停留在对国外现有研究成果的认识、分析、评价等方面。从目前总的认识来看,学者们对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刑法的必要性看法是一致的、肯定的。引进的理由除了对其价值判断的肯定外,不少学者还从刑事司法的角度寻找理由,如有人提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入将因其能够科学检验行为人罪过之有无而对我国刑事司法做出重要贡献。在我国刑法中一直存在着如何科学地判断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罪过这一难题,由于主观要件的内容是心理态度,故主观要件符合性的判断是相当困难的,但如果引进期待可能性,则可根据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来证明行为人罪过的有无,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如果存在行为的可选择性,行为人竟不选择有利于社会的行为而选择了实施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则说明其主观上具有反社会性,存在主观罪过。反之,如果不存在行为的可选择性,行为人只能如此,说明其失去了意志自由,罪过也就不复存在。{8}所以张明楷教授认为:以期待可能性理论来检验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罪过,这是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法实务上的最重大意义。[11]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人们都认为应该引入该理论,但在具体问题上则存在众多分歧,这些分歧除了前文所涉关于判断标准的争议,关于能否超法规适用的争议,以及期待可能性在责任论中的地位之争外,较多的集中在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现行刑法有关条文规定的联系上。肯定论者认为,虽然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中未见明文宣示,但在一些具体条款中已有所体现,比如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关于紧急避险、不可抗力、胁从犯的规定,以及分则的有些规定等。否定的意见则指出,我国刑法某些条款是否隐含了期待可能性,应在读懂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条款立法旨趣的分析而得出。如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乃是因为法律拟制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人为无责任能力人,而适用期待可能性的前提是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对于无责任能力人,其无责任能力本身就是不负刑事责任的理由,无须再以其对行为缺乏辨别、控制能力而无法期待其为适法行为来解释。又如紧急避险在我国是法定的合法行为,而期待可能性解决的是违法行为的责任问题。在有的国家,如德国刑法中,对紧急避险的定性采取二分法,即在保护较大法益损害较小法益时,紧急避险属于违法阻却事由,在两种法益的价值相等时,紧急避险属于责任阻却事由。在作为违法阻却事由时,由于本来就不具有违法性,自然就不成立犯罪,此时根本就无需用无期待可能性来解释为不负刑事责任的理由。在作为责任阻却事由时,紧急避险具有违法性,但此时不能期待行为人采取其他方法来避免危险,因而阻却了责任,因此期待可能性不是一概用于紧急避险的任何情形,而是仅适用于紧急避险作为责任阻却事由的场合。当然就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虽然紧急避险是法定的合法行为,其合法性本来就是免责的理由,与期待可能性无关,但我国刑法同时又规定了避险过当的,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之所以减轻责任,可以理解为此时期待行为人不采用过当避险的方式的可能性不大,因而作为部分阻却责任事由是成立的。至于不可抗力则是由于身体上的强制造成的不负刑事责任的事由,而期待可能性解决的是精神强制的问题,等等。分歧颇多,见解各异,不一一述及,总而言之,期待可能性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理论魅力,将之引入我国刑法中,将导致我国刑法学犯罪论基础理论的一场革命,可以解决刑事司法中很多的疑难案例,故需要我们对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82页。
[2]
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86页。
[3]
[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有荣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序章第4页。
[4]
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5]
[日]大冢仁:《刑法论集》(1),有斐阁昭和53年版,第240页。
[6]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页。
[7]
黄丁全:《论刑事责任中的危机理论――期待可能性理论》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四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
[8]
[日]内滕谦:《刑法总义总论》(下),有斐阁1991年版,第1103页。
[9]
[日]木村龟二:《刑法学词典》,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91页。
[10]
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03页。
[11]
张明谐:《刑法学》(上册),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①即所谓的"癖马案"。该案被告系一名马车夫,受雇驾驶一辆双辔马车,其中有一匹马素有以其尾绕缰并用力下压的癖习,此举极易造成马车失控而引发事故,被告就此向雇主提出更换此马,然雇主拒绝采纳,并以解雇相威胁,迫于无奈,被告只得屈从。某天,被告驾驶该辆马车上街时,癖马恶习发作,以马尾绕缰并用力下压,被告虽极力拉紧缰绳制御,但未能奏效,马车失控狂奔,最后将一路人撞倒骨折致伤。案发后,检察官以过失伤害罪提起公诉,一审法院判决宣告无罪,检察官遂提起上诉,案件移至德意志帝国法院,帝国法院经审理后,最终驳回上诉,理由是:要认定被告人具有过失责任,仅依据其认识到该马有以尾绕缰之习惯并可能导致马车失控伤人还不够,还必须考虑被告人基于此认识而向雇主提出拒绝驾驶此马为必要条件。然而事实上无法期待被告人不顾失去工作的危险而拒绝驾驶此马,故被告人不应负过失责任。(参见蔡墩铭主编《刑法总则论文集》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474页。)
②参见武玉红《评说期待可能性》、张亚军《期待可能性理论刍议》。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第519页。
{3}参见游伟、肖晚祥《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哲学伦理基础》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3页。
{4}参见武玉红《评说期待可能性》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9―420页。
{5}参见李立众:《立足我国刑法学研究期待可能性》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0页。
{6}参见郑丽萍:《我国刑法理论对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吸收和借鉴》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页。
{7}参见周光权:《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刑法理论的借鉴》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6―477页。
{8}参见李立众《立足我国刑法学研究期待可能性》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9页。

Ⅳ 在张明和杨洋的意见中,我们都同意他的说法。修改病句

这句话的语病是指代不明,句中的“他”可以指张明,也可以指杨洋,所以这句话可以改为:在张明和杨洋的意见中,我们都同意张明/杨洋的说法。

Ⅵ 【原创小说】秋婷

(一)

现在,张明一定很后悔。

他不该报案,不该买手提电脑,不该开那张发票,不该回家乡过这个长假,不该约秋婷,不该开那个玩笑,不该……到底有多少不该,肯定他自己也数不清道不明了。

几天前,小兰来看她,告诉她:张明有个美满的小家庭,自己在省城一家小有名气的电脑公司当主管,妻子既漂亮又能干,在一家企业当会计,儿子很聪明也很乖。不过,这一切都已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妻子已不是他的妻子,儿子虽然还是他儿子,跟他,但永不可能再象以前的那样活泼可爱了。

但秋婷觉得这些并不能抵消自己心中的怨忿,是他让自己失去三年的自由和青春,而这个债他永远无法还清。

(二)

秋婷与张明是一年前认识的。一年前张明为了开高中的同学会,特地从省城赶回到家乡。那天晚上,和几个同学喝高了后,张明被同学拖进了一家美容院,为他冼头和敲背的正是秋婷。张明说,从秋婷的气质和言谈举止看出,她很有文化修养,无论如何不该呆在这种地方。

类似的话秋婷听多了,有很多老板曾许诺过给她找好工作,还有的说要送她上大学。她很清楚:他们这样说,不过是逢场作戏,为了多从她的身上占点便宜而已。

然而,张明却没有。张明那天没碰过她一个指头,这是她到美容院上班以来从来没遇见过的男人。就因为这,秋婷觉得,张明是个与众不同的男人。

所有的一切就从她觉得张明是一个不同于普通男人的男人时开始,而所有的一切又是在她觉得张明不过是跟其他男人一样的男人时结束。

那天,他们交换了手机号码,还有真实名字。以后,他们在无聊时就会想到对方,经常通过短信聊天。秋婷爱看书,张明写得一手好文章,两个渐渐就有了说不完的知心话。

几个月后,张明回家乡谈一笔业务,约秋婷吃晚饭。秋婷想也没想就答应了,然后也是想也没想跟他到了宾馆,然后想也没想跟他拥抱,然后想也没想就……对于这一切,秋婷都感到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张明做梦也没有想到秋婷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竟然一直守身如玉,而那晚,她把第一次毫无条件地给了他。

没有山盟海誓,张明只是久久地拥着秋婷,不断地重复一句话:如果自己没有结婚,就一定把秋婷娶回家。

秋婷觉得真正的爱可以不计较一切,只管开始,而不管有没有结果,正如歌里所唱的,不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她只想给予和付出,除了爱,她不要张明另外的回报。

(三)

同伴小兰大笑秋婷幼稚,不该不拿张明离开时留给她的那几千块钱,这价也比清仓大处理低多了。并大叹,知道今日,又何必当初呢?

秋婷说,当初是当初,如今是如今。爱啊,就是稀里又糊涂,你不懂的。

当初秋婷也是在广东东莞的一家美容院里认识小兰的。

当初秋婷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里穷,高中没读毕业就辍学从四川老家到广东打工了。

当初她跟老乡在一家制衣厂做。那里上班很辛苦,天天加夜班,每天得干十六个小时以上,但工资很不错,除了平时支的生活费,过年时大家都可带一笔可观的工资回家。不料,黑心的老板到年底时突然携款逃跑,不知所踪,而厂房和设备都是租的,大家虽然到劳动部门投诉了,但也都没拿到一分钱。秋婷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而时近年关,很少有厂再招工,为了生计,秋婷只好进了小兰所在美容院当洗头工。

当初秋婷以为,自己是做正规洗头工的,只要自己心意坚,无人可以强迫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可是要在进来寻求刺激的色迷迷的男人中间全身而退,又谈何容易。

幸好有小兰在。小兰的年纪虽然还被秋婷大几个月,但她已经在这美容院做了一年多,按她自己的说法,是个久历风尘的女子了。有时,秋婷看着小兰抹着口红,穿着袒胸露背装,跟形形色色的男人打情骂俏,真的觉得她有些不可救药了。但是小兰对秋婷很关心,处处象个大姐姐似的护着她。

有次一个常到美容院洗头的家伙看上了秋婷,愿意出一万要她的初夜,秋婷不答应,老板就软硬兼施,想迫她就范。未能得逞后,老板竟在饭菜里给秋婷下药,恰巧被细心的小兰发现,便帮着秋婷逃了出来。怕老板对自己报复,小兰也不敢回去,两人就一起来到浙江,在张明的家乡这座小城的一家美容院上起了班。

小兰不相信爱情,她认为,男人和女人之间,只有性和钱的交易。爱情通常只是掩盖交易真相的借口。借爱情来玩弄女性的男人,实在比嫖客可恶的多。她不像秋婷,她时刻保持着头脑清醒,她也有情夫,但没有一次忘记过收钱。在小兰看来,男人和男人不会有多大区别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该有免费的午餐,最好她抛出的每个媚眼,也能标出个价来。

以后,张明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出差回家乡这座小城好多次,次次约秋婷。每次,秋婷就象含苞的鲜花突然绽放出异彩,全身都象根弦,就是坐着,也不停地鸣放着快乐。

秋婷的理想是,等自己赚足钱,开一家小小的迷你饰品店。

张明没有问过秋婷的理想。和张明在一起的时候,秋婷也不会去想将来。

小兰不再说什么,尽管她知道,秋婷迟早要后悔,她只希望这时间来得迟点,再迟点。秋婷在做着梦,她醒着,她不愿吵醒秋婷。因为有时她觉得自己连梦也没有,何尝不是更可悲。

(四)

十一长假前,张明打电话给秋婷,说要过来带秋婷到一个海滨小城玩几天,把秋婷兴奋个要死,成天想着要把那个长假过得更浪漫和难忘。上班时,秋婷会突然就跑到街上去买什么,有时来客人了也找不到她,惹得老板娘老大不高兴。十一前一天,秋婷又突然跑出去买什么,回来时被老板娘骂了一顿,而后又碰到一个极粗野的男人,叫她洗头却在她身上乱摸,她跟那个男人吵了一架,还差点打了起来,幸好小兰劝阻了。

那天下午,秋婷很早就回到了住处。晚饭是小兰给送过去的,可是小兰第二天发现秋婷根本没吃。

张明是在那天晚上九点半多到的,他在东方大酒店开好房间时,打电话给秋婷时已是十点了。秋婷带了瓶红酒,她刚到房间门口还没按门铃,张明突然开出门将她拖进去紧紧地抱住了。一番缠绵之后,秋婷打开红酒跟张明喝起来。意犹未尽的张明一边爱抚着秋婷,一边让秋婷用嘴含了酒喂他。他们就这样喝着,亲着,游戏着。这之中,小兰给秋婷来了个电话,张明趁着几分醉意对秋婷说:“叫小兰过来一起喝,一起玩,比比谁更丰满啊……她不是三五百一夜吗,我照付就是。”当时秋婷正含了口酒准备喂张明,闻言就自己咽了下去,拿瓶直接灌了他一大口,呛得他放开她赶紧往洗手间跑。回来时,秋婷拿着他的手提电脑玩游戏不理他,他也不在意,随意哄了她几句,就躺倒在床上,因为交了欢喝了酒,他很快睡熟了。

当他醒来时,天已大亮,秋婷却早已不见人影,他的手提电脑不翼而飞了。床头柜上留着一张纸条,是秋婷写的:“天下的男人都一样,没有一个好东西。花心的男人记住了,老娘不是好惹的,今天就给你个教训!”他赶紧去翻自己的钱包,里面有四千多元钱,秋婷拿了八百。

张明打秋婷的手机,但提示已关机。上午九点一刻张明报了案,下午五点半时,秋婷给小兰打了个电话,第二天凌晨五点许,秋婷在张明和她约好的那个海滨小城里的一个宾馆中被抓获。秋婷不知道,张明报了案后,自己和小兰的手机都已被监控。

秋婷否认了当晚曾和张明发生过关系,张明也一样。

(五)

很快秋婷以涉嫌盗窃罪被刑拘了。公安机关委托物价部门对手提电脑和手机进行了估价,总价值为一万零五百。

小兰为秋婷请了律师,律师告诉秋婷,盗窃价值超过一万,属于盗窃数额巨大,按刑法规定将被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秋婷没有自首、立功等可以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最轻也得判三年。如果盗窃价值低于一万,哪怕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元,因为秋婷拿张明的东西事出有因,认罪态度好,已退赃,可能判个二年左右就差不多了。

秋婷告诉律师,张明以前曾跟她说过,他的手提电脑是九成新的二手货,半年前买来时只化了九千八。律师打电话给了张明,但张明说电脑是新的,是化一万三千八买的,当时市场就这价,他还有原始电脑购货发票,已向单位报销了,公安机关就是从他单位会计处拿去作为估价的参考依据的。

无奈之下,律师还是为秋婷提出了重新鉴定申请,但是张明没有改变陈述,估价结论也没被改变,最终秋婷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律师为秋婷感到冤屈,法官也十分同情她,但法律无情,他们都爱莫能助。

让秋婷更感到冤屈的是,秋婷被判几个月后,盗窃数额巨大的标准由原来的一万调到了二万,也就是说,如果秋婷的事迟几个月发生,她只要被判一年左右就好了。

(六)

酒后吐真言,言为心声,可秋婷多么希望张明说的那句话纯粹是玩笑。

为了考验爱,她愿意把自己的自由作赌注。

在她拿走张明手提电脑和钱时她就想好了,只要张明二十四小时内不报案,她就叫他到海滨小城完成他们预约好的浪漫游。

即使在她被刑拘后,她依然不肯放弃幻想:如果是他为她请了律师;如果他能如实讲手提电脑是二手货,发票不过是为多从单位报点款而虚开的;如果在她被判刑后他能来看她一眼,并痛哭流涕表示悔意……她一交又一次降低了自己可以原谅他一切的要求,但是他没有任何表示。

秋婷并没后悔,她终于看清了张明,他跟别的男人并无不同,最终只把她当成玩物。

在小兰一次来探监时,她要小兰将自己的判决书寄一份给张明的妻子。小兰第二次来时,如秋婷所愿地带来了张明离婚的消息。

(七)

秋婷在里面表现很好,被减了刑。

现在,只要再过个半年,秋婷就可以出来了。

这是个有着可爱脸蛋和迷人身材的女人,这是个不会再相信爱情的女人。

她会给这世界带来什么?

(八)

小心了,男人们!

Ⅶ 犯罪心里学一般有多少页

道格拉斯的顶级悬案 变态杀手 动机剖析 是根据真实的案例写的 希望你会喜欢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
2、犯罪心理学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
4、犯罪心理学
5、 新编犯罪行为心理学
6、犯罪心理学导读
7、犯罪心理学
8、犯罪心理学 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
(美)巴特尔 等著,杨波,李林 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书中作者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对待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2、犯罪心理学
梅传强 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 本书是本书是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赞誉。
本次新版,汇集了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锐,知识体系完整。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还在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矫正等方面都有精辟的阐述。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
罗大华 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经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于1997年出版后,各政法院校和大学法律系、法学院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根据读者的意见,我们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作了部分修订。由于近年来社会犯罪类型和与犯罪作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亟待对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补充和修正,我们于近日再次对《犯罪心理学》教材作了修订,出版了2007年修订本。借修订本出版之机,我们也同时改正了原教材中由于校对不细和撰写疏漏所造成的一些瑕疵。
原教材为16章,为了较深入地研究刑罚惩罚的社会心理效应和对治理犯罪的功效,新增设了一章“刑罚心理”;同时,将“罪犯心理矫治”纳入犯罪心理学的视野,作为特殊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犯罪心理学
熊云武 编著/2007年0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之一,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机制、环境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情境、各种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预防、犯罪心理矫正等内容,具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特点。本书所选取的案例,其素材大多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5、 新编犯罪行为心理学
王锐 编著/2010年03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犯罪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犯罪的本质、犯罪心理的实质和价值追求,以及犯罪行为预防与控制的内在联系等。这些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解答犯罪行为具体现实问题的基础,是破解现代犯罪行为心理原因的钥匙,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犯罪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新型犯罪行为心理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思考,力求在理论指导司法实践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6、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刘邦惠 主编/2009年07月/科学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自2004年出版以来,至今已经重印6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此次修订,除了完善原有的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犯罪动机、犯罪人格、不同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分析、各种犯罪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学应用技术、罪犯心理矫治等内容外,还增加了流动人口犯罪心理分析,罪犯描绘技术,变态性犯罪、恋物性偷窃癖、纵火犯的心理动机分析等内容,理清了多导测谎技术的概念,并在相关章节介绍了国内外出现的重大疑难案件,希望引起读者的思考。
《犯罪心理学》(第二版)一如既往重视注重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在犯罪领域中的运用和犯罪心理学实证研究资料的采集,并对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理论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影响较大的两个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各章设有专栏,以帮助读者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政法院校、警察院校以及其他院校学生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教科书,又可作为心理学科、犯罪学科理论工作者以及司法实践部门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7、犯罪心理学导读
水利水电出版社

8、犯罪心理学
张保平,李世虎 编著/2006年02月/公安大学出版社 在修订中,还是保持了原书的篇章结构和主要特点,同时重点对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等章节作了修订。第九章原为偷越国(边)境犯罪心理,现将该章内容加以拓展,并将章标题改为流动型犯罪心理,这是因为,偷越国(边)境犯罪只是流动型犯罪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流动型犯罪是当前。一定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一种突出的犯罪形态,需要从理论上加强研究,实践中加强应对。第十二、十三、十四章的修订,使得全书的体例更趋统一和科学,同时,修订者也注意到,网络犯罪作为一种全新的犯罪样式,是需要学术界加以认真研究的,而其中的重点又是青少年、网络犯罪,对此,本书的修订者给予了应有的关注。

9、犯罪心理学
魏建馨,张学林 著/2003年02月/南开大学出版社 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向学生们介绍当今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现状,同时向他们展示犯罪心理学家在尝试提示犯罪心理时所感受到的兴奋和面临的挑战。或许有人会问,现在诸如犯罪心理学的教材比比皆是,还能写出什么样的内容而令人更加激动吗?然而事实是,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的理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可以说凡是与犯罪心理相关联的问题都成为人们探索的课题,人人都想标新立异,都想具有不同凡响、独到之处。这种学术竞争的态势,可以使人们开阔视野,去伪存真,找寻到真正归宿。当前犯罪心理学家所关注的包括以下一些主要问题:天性与教养是如何相互作用促成个体的犯罪心理与行为的,犯罪人格的本质是什么,个体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着的差异性,怎样才能预防、减少直至消除犯罪等。如果能够从对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人们的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激发出些许人类智慧的闪光,使我们获得令人欣喜的想法和有效的犯罪控制系统的设计,这也就是作者最大的期待。

10、犯罪心理学(第四版)
张保平,李世虎 编著/2006年02月/公安大学出版社 第九章原为偷越国(边)境犯罪心理,这是因为,偷越国(边)境犯罪只是流动型犯罪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流动型犯罪是当前,一定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一种突出的犯罪形态,需要从理论上加强研究,实践中...

11、青少年犯罪心理-变态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系列丛书
张理义 主编/2009年0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书保持了原书的篇章结构和主要特点,同时重点对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等章节作了修订。第九章原为偷越国(边)境犯罪心理,这是因为,偷越国(边)境犯罪只是流动型犯罪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流动型犯罪是当前,一定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一种突出的犯罪形态,需要从理论上加强研究,实践中加强应对。第十二、十三、十四章修订,使得全书的体例更趋统一和科学,同时,修订者也注意到,网络犯罪作为一种全新的犯罪样式,是需要学术界加以认真研究的,而其中的重点又是青少年、网络犯罪,对此,本书的修订者给予了应有的关注。

12、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栗克元,吕瑞萍 主编/2009年09月/郑州大学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学自从20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通过犯罪心理学移植、本土化过程已经从单一的理论构建逐渐向服务于司法实践方向发展。现阶段司法实践更强调整体和功能的研究、强调增加社会心理学的元素以及与刑法融会贯通,形成跨学科的视野,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实践证明,这门学科对于揭示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进而遏制犯罪、减少犯罪,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力图在理论架构、心理技术以及应用研究诸方面出新。

13、犯罪心理学/21世纪心理学教材系列
2004年02月/科学出版社

14、犯罪心理学(警官高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材)
张晓真 编著/2008年02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在警官高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材《犯罪心理学》(张晓真主编、杨扬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为适应高等警官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而编写。
根据警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要求,依据犯罪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现状及教学需要,本次修订对原书的有关章节进行了增删。

15、犯罪心理学习题集
严圭,吴宁 主编/2005年10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原来我们周边的生活中充满了可以用心理学的知识去看待、去分析的问题,一旦学会用心理学的观点去审视问题,我们就多了一个视野,多了一种方法,也多了一份与人与己交往的自由。当然习题的回答,有一些...

16、现代法学教材:犯罪心理学
梅传强 主编/2007年02月/中国法制出版社 本书是在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的《犯罪心理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次修订,除了对原来相关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外,我们还根据近几年笔者对犯罪心理学问题的思考,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同时,也借鉴和参考了同行的一些研究成果,以期能够反映犯罪心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17、犯罪行为研究方法--司法心理学系列
(美)哈根(Hagan,F.E) 著;刘萃侠,罗震雷,黄婧 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书特色在于:
整体思路:用有关犯罪行为的具体研究实例来说明研究方法,把普遍应用的研究原理和刑事司法领域的特色相结合。
组织结构:以学生或研究人员从事研究的一般步骤、过程为顺序来组织内容,易于学习。
内容呈现:涉及内容详尽全面,包括研究的步骤、研究伦理中所涉及的重要问题、研究设计与实验模型、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各种测量和评估方法等。

18、犯罪心理学阅读材料
严圭,吴宁 主编/2005年10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为犯罪嫌疑人画像——用于案件侦查的心理分析方法阅读材料之五 杨新海心理画像与剖析——犯罪人格与社会化缺陷阅读材料之六 在加沙感受“哈马斯” 相关链接 “少年肉弹”震惊世界阅读材料之七 一起由...

19、走向歧途的心灵:犯罪心理学
张明 主编/2004年04月/科学出版社 “图解现代人心理新话题”是一套从心理学的入门开始,全面地对心理所涉及的领域进行介绍的丛书,其内容充实,图文结合,深入细致地探求心理学的内涵,旨在解决人们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本书是这套丛书之一。犯罪行为的产生于当事人内心世界的形成,发展、变化等因素有关,所以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来判断各种犯罪行为和作案人员,而是要了解罪犯人心理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本书针对现代社会常见的青少年犯罪,吸毒、抢劫、性犯罪等各种行为的原因和对策进行相应的分析,帮助读者及早洞察犯罪发生的可能性,保护生命财产免受损失,同时还有助于挽救失足者。
本书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对于心理咨询人员以及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20、犯罪心理学
林少菊 主编/2008年09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为提高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适合新形势下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犯罪心理学老师根据我国公安教育的特点及需要,结合长期教学实践,编写了这本《犯罪心理学》教材。
本教材运用犯罪学和心理学基本原理,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揭示不同类型犯罪心理及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探索公安等司法实践中打击犯罪及预防犯罪的对策心理。教材内容既遵循学科发展渊源,注重学科体系的理论阐述,同时又着眼于当前社会刑事犯罪的新特点及公安等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的新举措,将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力求做到教材体系编排的科学性、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21、解读心理学与犯罪透视理论与实践(现代西方犯罪学译丛)
(英)马吉尔 著,张广宇 等译/2009年03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一个普遍的假设认为心理学存在许多缺陷而不适合用于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从业者描述他们自己是经受过严格训练的,像物理学家或生物学化学家一样采用这类“硬”科学同样的调查方法。当其他社会研究学科已...

22、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司法心理学系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3、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
(美)特维 著,李玫瑾 等译/2005年04月/公安大学出版社 本书试图建议一个参考课本用于犯罪心理画像演绎方法的应用。它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专业术语和专业核心观念的同时,能十分清晰和形象地对这种方法加以介绍。此外,另一个目标是,建立刑事物证、行为证据和犯罪心理画像之间联系的牢固基础。
本书的内容共有28章,分别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方法,还有如何从犯罪现场、证据、伤害形态、被害人、犯罪行为、犯罪动机、犯罪人特征等角度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对一些常见案件类型如杀人、强奸、变态犯罪和网络犯罪的心理画像研究。
24、审讯和供述心理学手册
(英)古德琼森(Gubjonsson,G.H.) 著,乐国安,李安 等译/2008年01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书重点是心理学知识与原理在法庭审讯和供述中的应用,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学技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警察、心理学家和法律职业工作者对供述证据的收集和评估。

Ⅷ 中国刑法法学专家有哪些

中国刑法法学专家有张明锴、高铭暄等。

1、高铭暄

高铭暄1951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195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毕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荣誉一级教授 ,兼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名誉副主席暨中国分会名誉主席。

高铭暄是当代中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国际刑法研究开创者。中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高铭暄教授与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马克昌教授合称为中国刑法学界“北高南马”。

2、张明楷

张明楷教授主要从事刑法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独著《犯罪论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刑事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刑法的基础观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犯罪与对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未遂犯论》(法律出版社&成文堂1997年版)、《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2003年第2版、2007年第3版、2011年第4版,2015年将出版第5版)、《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7年第2版)。

曾独立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参加过联合国预防犯罪委员会科研项目,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国家重点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8)刑法张明指扩展阅读

研究对象

刑法学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1、规范刑法学,是指以本国的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注释方法揭示法条的内容,并加以评注而形成的刑法规范知识体系。

2、理论刑法学,是指采用思辨方法,对蕴含在法条背后对法条起支撑作用的法理加以阐述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在理论刑法学中,按照其内容又可以分为刑法法理学与刑法哲学。

3、比较刑法学,是指采用比较方法,研究各国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异同,阐述其特征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

4、国际刑法学,是指对国际刑事法律规范(包括刑事实体法规范和刑事程序法规范)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高铭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明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刑法学

热点内容
用拖鞋打法官 发布:2025-01-11 06:53:26 浏览:644
法院存案年限 发布:2025-01-11 05:23:12 浏览:134
规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发布:2025-01-11 05:12:44 浏览:242
条令条例心得 发布:2025-01-11 04:31:28 浏览:907
劳动法规定补交社保吗 发布:2025-01-11 03:51:07 浏览:466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非法学 发布:2025-01-11 03:49:02 浏览:934
道德教育画 发布:2025-01-11 03:47:29 浏览:413
高新开发区法院 发布:2025-01-11 03:30:11 浏览:485
保定法学王浩 发布:2025-01-11 03:05:09 浏览:773
济南市法院书记员的工资大约是多少 发布:2025-01-11 02:33:36 浏览: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