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发源

刑法发源

发布时间: 2022-11-02 03:01:26

㈠ 清朝(水缸里放人)名字叫什么刑法

烹煮,本为烹饪方法之一,即将食物放入大锅沸水中煮熟。现多指古代时一种酷刑内,即将犯人投入装容有沸水、热油的大镬、大鼎中煮或炸以处死的刑罚,也叫烹刑、镬烹、鼎烹等。
根据历史记载,周的始祖西伯被囚禁于羑里的时候,西伯的儿子伯邑考在殷都作人质,为纣王当车夫。纣王把伯邑考放在大锅里“烹为羹”,赐给西伯。西伯不知是人肉羹,就把它吃了。纣王得意地对别人说:“谁说西伯是圣人?他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羹还不知道呢!”这是古代烹人的最早的事例。

㈡ 历史重点!!

历史书最后几页应该有这本书的重大历史编年,你看着历史编年,然后翻到前面详细看看,能够做到以后看到这一年就能想起那一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就行,历史说白了 不是让你死记硬背,重要的是 潜移默化,

㈢ 刑法宪法等名词最早出现于哪个国家

但罗马法不区分刑事和民事,关于私犯的法律里面也有很多关于刑罚的内容。
刑法、民法区分主要在于国家调整手段不同,这种区分是近代民主政治理论的指引下出现的。虽然在用词上沿用了公犯、私犯的词语外壳,但所指的意思已经和罗马不一样了。最早成文化的并列的民法典、刑法典当然是法国了。
宪法这个概念以及语源起于希腊。其词根是“结构”、“组成”。西方语言里面,宪法、宪政基本上是同一词汇。英国是公认的近现代意义的宪法宪政的发源地。因为英国最早通过法律(1215年大宪章)的形式,实现了国王与贵族、民众之间(其实主要是国王和贵族之间的城下之盟)的政治权力分配,确认了贵族和民众有国王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但具有历史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最早的宪政国家是目前少有的没有宪法典的国家,宪法存在于零散的宪法性文件和宪法习惯、判例之中,在英国人心目中,真正的宪法(也就是宪政)并不在于是否有宪法法典,而是是否普遍存在于人的信念和行动之中。
最早的宪法典是美国1787年宪法,这也是一部至今以来很少修改,使用多年的宪法。美国也是宪政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而法国宪法法典则不同,在拿破仑时代,宪法典是伴随民法典、刑法典同时代颁布的。但随着法国政权更迭,法国宪法经历了五废五立,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及法国民法典。

㈣ 中世纪发源于英国的普通法是指什么

英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普通法著作是格兰威尔的《英国的法律与习惯论》(1186年);
第二部是布拉克顿的《英国的法律与习惯》(1250年);
第三部是利特尔顿的《土地法论》。

在中世纪形成了英吉利法的三种基本形式――普通法、衡平法、制定法。

(普通法是英吉利法的基础和主要构成部分,体现英国法的基本特点――故称英国法为普通法)

(一)形成了通行全国的普通法:

英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普通法著作是格兰威尔的《英国的法律与习惯论》(1186年);

第二部是布拉克顿的《英国的法律与习惯》(1250年);

第三部是利特尔顿的《土地法论》。

上述权威著作被视为英国法的渊源之一,具有约束力成为法院办案的依据。

(二)产生了英国特有的法律形式-----衡平法:

衡平法产生的原因:

a、普通法的诉讼程式刻板僵化。

b、普通法内容不适应客观需求。

在英国法中,形成了普通法与衡平法两种法律,两种法院和两种诉讼程序并存的法律体制。

衡平法是弥补普通法的空缺陈旧。

衡平法效力优先原则――公元17世纪确立;

衡平法院和普通法院一起纳入“最高法院”-―公元18世纪末――结束两者对立和冲突。

(三)制定法:

爱德华一世――立法很多――人称英国的查士丁尼。

《大宪章》(1215年)――是英国中世纪最重要的一部制定法。

英国制定法的特点:

a.在英国法的整个体系中,制定法只居于次要地位,它只起补充、解释或重申判例法的作用。

b.制定法的效力优先于判例法。

c.制定法只有通过法官在审判实践中适用才能成为英国法的组成部分之一。英国法将财产分为“物的财产”和“人的财产”两类。

(三)信托制

信托制是英国法中所特有的一种法律制度。 P104

英国法中的信托制产生于13世纪中叶。1284年第一次《威斯敏斯特条例》才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违约诉讼可以用于约束任何协议或诺言。

英国封建时期的签约形式主要有两种:

1、正式契约――无对价也有法律效力;

2、非正式契约/或称简式契约――无对价无法律效力。(一)家庭法

婚姻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上的圣典,一般不允许离婚。到14世纪,英国刑法中逐渐形成了叛逆、重罪、轻罪的犯罪体系――直到资本主义时期仍在沿用。(二)亨利二世对司法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将王室法院分为:

a.王座法院――审理刑事案件

b.普通诉讼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c.棋盘法院(或称国库法院)――审理有关国王财政的案件。

(三)大小陪审团的创立

(四)14世纪爱德华三世时建立了治安法官制度

㈤ 大姓的传说故事

扑朔迷离的得姓传说

李姓是当今中华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李姓起源于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自古以来都属于陈地辖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关于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寿的《北史·序传》和北宋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中讲了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李姓源于嬴姓,是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后裔,是皋陶的后代。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他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以官职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后代有一个叫理徵的,因直谏触怒纣王被杀。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陈国人,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回陈国,走到伊侯墟时,母子饥饿不堪,靠采食木子(树木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激木子,躲避纣王追缉,利贞隐去原姓,因为“理”与“李”同音,改理氏为李氏,李利贞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贞母子回到陈国,在离陈不远的苦县定居。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之女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说老子李耳是李利贞的第11代孙,而有的姓氏书说李利贞是老子的六世祖。

还有一种说法更有神话色彩,《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记·索隐》说老子“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八十一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以上关于李姓起源的故事过于生动而富于传奇色彩,难免引起后人的疑义。史家认为这些传说起于唐代,有为李唐宗室抬高门第,强为攀附,主观臆测的成份,可信度不高。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贞不见于先秦古籍,是否确有其人值得怀疑。

那么,李姓的真实渊源是什么呢?

其实,李姓起源并不复杂,不过与“李树”无关,也与“食木子”的传说无关。李氏出于理姓,先祖为大理之官,后代“以官为氏”,为理氏。春秋前作理氏,或里氏,因李、理同音相通,战国时作李姓。早在隋唐之前,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和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中,就考证了李氏和理氏同音相通,但只字未提食木子而改李氏的事,可见东汉的时候还没有那些神化的传说。

李姓起源在春秋时期,战国时已很普遍。春秋时有里氏,见于记载的有里克、里革、里析等人。里克是晋献公的重臣,里革是鲁国太史,里析是郑国大夫。战国时的李氏人物有李耳、李离、李悝、李冰、李牧、李斯等,踪迹遍及列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离、李悝、李斯都曾是执法大臣,与“李(理)”氏的含义相同。李离在晋文公时任大理。李悝战国初年在魏国主持变法,李悝开战国变法运动之先河,他所制定的《法经》集前代法律之大成,对后世法律有重要影响。李斯则在秦国曾任廷尉,掌管秦法,“明法度,定律令”,是秦代法制政治的主要策划者。这些早期李姓人物的司法理论和实践,继承了李(理)氏家族的历史传统。

李姓远祖皋陶与嬴姓的分支

东汉以来的姓氏著作大都将李(理)氏的渊源上溯至皋陶,把皋陶视为李氏的远祖。那么皋陶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呢?

皋陶在上古史籍中也写作咎繇,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和许多传说时代的人物一样,既是一个真实的部族首领,也代表了一个部族名号。皋陶生活在尧、舜、禹时代。《尚书》中有一篇《皋陶谟》,记述了皋陶与舜、禹议政的许多言论。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还差一点成为继舜禹之后的帝王,禹帝曾有意禅位于皋陶,但因皋陶去世而作罢。这些传说,反映了皋陶在夏代之前声名显赫的地位和影响。

帝舜时,皋陶的官职是“大理”。相传“皋陶作刑”,他是中国刑法的创立者。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就是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皋陶本姓偃,他的儿子伯益被舜帝赐姓为嬴。嬴姓分支很多,其中赵、徐、黄、江、秦等都是当今中华大姓。

赵氏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是造父。造父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周穆王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以赵为氏。周幽王时,造父的裔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国为秦国所灭,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徐氏是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

秦氏出自嬴姓,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为氏,称为秦氏。

江氏出自嬴姓。伯益传至十几代,至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江国在今河南正阳县一带。

此外,出自嬴姓的还有马氏。马氏形成于战国后期,出自赵氏,始祖是赵奢。赵奢是战国时赵国人,为赵国将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

李唐王朝的建立与陇西李氏的兴盛

旧时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挂这样两幅对联:一是“陇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经传道德,名重谪仙。”两幅对联除了颂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一联提到了涌现出飞将军李广和建立盛唐的陇西李氏,下一联提到了也是出自陇西李氏的诗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史记·老子传》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但对老子后代家世的记载却十分详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李假汉文帝时做官。而李假之子李解为胶西王昂太傅,于是居住在齐地。这说明西汉时李姓已有一支迁往山东。又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的8世孙李昙时,战国时迁居赵国和秦国,这一派后来分为两支。一支为长子李崇,任陇西太守、南郑公,居陇西,后来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一支为四子李玑,居赵郡,成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这两支人丁兴旺,都成为名门望族。赵郡李氏后来涌现了赵国大将李牧、秦末将军李左车、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学家李阳冰。陇西李氏从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肃陇西,世代为官,其孙李信任秦大将军,封陇西侯,李信的后人“飞将军”李广和他的儿子李椒、李敢,孙子李陵都是西汉将军。到了十六国时,李广的16世孙李暠建立了西凉国。李暠的16世孙就是唐高祖李渊。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姓作为“国姓”,是最尊贵的姓氏,在唐朝蓬勃发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朝李氏贵为“国姓”,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李姓人口急剧扩张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李唐宗室子孙蕃盛。李唐宗室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他们创造了发展繁衍的优越条件。唐朝有19位皇帝,皇帝妻妾成群,儿子自然也众多。这些皇子们被分封到各地,都成了当地的贵姓大家。此外,李氏宰相数十人,各成一支,子孙繁衍,又为李姓扩充了许多人口。李姓人口扩充的第二个原因是赐姓。李唐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以褒赏、恩惠、笼络的手段,赐给外姓人以“国姓”,使他们更忠于李唐王朝,这也为李姓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由于“国姓”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被赐姓者来说,也是一种无尚的荣耀。据史书记载,唐朝被赐李姓的有汉族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诸姓,也有少数民族的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等。

李氏经唐代大发展后,子孙开始向全国播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族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省。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 500余万,为全国第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9%,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山东三省。时到当今,李姓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陈地除是李、陈、胡、田、孙、姚、袁等大姓的族源之地外,还是阳夏(今太康)谢氏、陈郡袁氏、阳夏何氏、长平(今西华)殷氏、南顿(今项城西南)应氏、宛丘符氏的族望之地。如果把这些姓氏人口加起来,数字将是十分惊人。从陈楚地区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的主要源头,汇入中华民族的浩翰大河,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炎黄子孙根脉相连。陈地丰厚的姓氏文化资源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华人来陈寻根祭祖,认祖归宗。

㈥ 何为“五复奏死刑制度”,发源于什么时候

据历史记载,在隋朝的时候就开始产生死刑复奏制度。
《隋书刑法志》载:“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也就是说,通过三次奏请才能最终处以死刑。
到了唐朝的时候这种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唐太宗为了避免错杀,于是将三复奏变为五复奏制度。那什么叫五复奏?其实就是处决前一天两复奏,处决日三复奏。

㈦ 古时候的侩子手是什么赚钱的,他们砍一个人能赚多少钱

㈧ 四大文明古国的王权、社会等级、刑法、宗教、等等....分别是什么 (能答多少是多少)

四大文明古国 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发源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长江、黄河流域文明产生时间约公元前22世纪约公元前3000年[3]�6�7约公元前2500年约公元前2070年社会等级统治阶级:奴隶主被统治阶级:自由民、奴隶王室、僧侣、贵族自由民、奴隶统治阶级:婆罗门、刹帝利被统治阶级:吠舍、首陀罗统治阶级:国君、贵族被统治阶级:平民、奴隶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梵文甲骨文天文历法太阴历、星期制太阳历太阳历夏小正代表性建筑空中花园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泰姬陵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数学60进位法计算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的面积;推算出圆周率3.16发明阿拉伯数字和通用计数法勾股定理、十进制计算,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3.1415926—3.1415927医学�6�7木乃伊的制作�6�7中医 (分科治病)

㈨ 为什么很多电视台把邢质斌的邢;打成刑法的刑

严重鄙视将“邢”写成“刑”的人

㈩ 三晋之地为什么能成为法家思想的发源地

三晋之地,也就是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国,是中国刑名之学的产生之地。为什么三晋能够产生刑名之学,这和春秋时期晋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学和儒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儒学强调因循守旧的贵族政治,主张维护周代制定的礼乐制度,反对社会变革;而法家则在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下,强调富国强兵,与时俱进。

因而,在周代礼乐制度保存较好的鲁国等国容易产生儒学家,而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晋国就是法家出现的绝佳土壤。晋国之所以会成为法家产生的最佳之地,还得从晋国早期的历史说起。周成王时,将武王之弟叔虞分封到唐尧故地,称为“唐叔虞”,至其子燮父继位徙治晋水,乃更国号为晋。这便是晋国历史的开端。


《商君书》

韩国建立后,地峡国弱,四面受敌。为了在列强纷争中存活,韩国必须实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申不害为相,开始实行变法。申不害是早期法家思想代表之一,是韩国的郑人。申不害重“术”,也就是十分强调国君统治群臣的方式方法,以加强君权。“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在其思想指导下,韩国消灭了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贵族势力;建立了一套官僚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编练了一支新的军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他也十分重视农业,他说“土,食之本也”。史料记载申不害变法之后,韩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当然,该时期出现的最著名的法家人物便是商鞅了。商鞅原名公孙鞅,是卫国人,因而早期名为“卫鞅”。早年曾为魏国丞相公叔痤的中庶子(侍从)。公叔痤很早便发现了卫鞅的才能,曾向魏惠王举荐卫鞅,但是魏惠王没有接纳公叔痤的意见。公叔痤去世后,卫鞅在魏国不受重视,怀才不遇,最终离开魏国去了秦国,发动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关于商鞅的具体思想和商鞅变法的内容,会在其他篇章专门讲述,这里便不再陈述。

总结

三晋之所以成为刑名之学和法家的产生地,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晋国“无公室”的局面为为改革减少了阻力,从而为支持改革的法家思想产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土壤。另外,战国初期恶劣的割据加速了各国的变法运动,同时也刺激了法家思想的大爆发。在战国中期以后,改革运动从三晋传扩展到了吴国、秦国和齐国等,最终演变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热点内容
提出社会测量法的是 发布:2024-11-08 09:32:17 浏览:703
跳插法规律 发布:2024-11-08 09:29:18 浏览:86
律师相亲 发布:2024-11-08 09:21:37 浏览:762
新婚姻法遗弃 发布:2024-11-08 08:56:03 浏览:521
09平民法系灵饰 发布:2024-11-08 08:51:56 浏览:25
澳洲司法考试 发布:2024-11-08 08:40:39 浏览:992
财经道德与法规重点 发布:2024-11-08 08:21:17 浏览:264
消防政策法规 发布:2024-11-08 07:50:35 浏览:678
劳动合同法第87条具体内容 发布:2024-11-08 07:38:44 浏览:242
合同法税率 发布:2024-11-08 06:32:40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