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我国刑法49条

我国刑法49条

发布时间: 2022-11-13 11:54:59

1. 处理未成年犯罪原则有哪些规定

一、从宽处理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 》第十七条第三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就是说,不满十八岁是一个法定从宽处罚的情节。至于是从轻还是减轻以及从轻的幅度,则根据具体案件确定。根据这一原则,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原则上不应判处法定最高刑,在具体量刑时一般应将未成年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低龄犯罪者与已满16周岁不满 18周岁的高龄犯罪者区别开来,在同一年龄段内的犯罪,在决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时,一般也要体现不同行为人年龄上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体现和实现我国刑法对 未成年人犯罪 从轻、减轻处罚的从宽原则。 二、不适用 死刑 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9条:“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的规定,未成年人不论犯何罪均不应判处死刑。这是刚性要求,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所谓犯罪的时候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如果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即使审判的时候已满18周岁也应适用本条规定。我国刑法之所以规定对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主要原因在于: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 刑罚 ,它关系到犯罪人的生死存亡。不满18周岁的人由于未成年,还处在生理与心理发育过程中,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都还比较弱,因此,尚未达到罪行极其严重、不堪改造的程度,故不宜适用死刑。 三、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则 我国未成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条也明确地规定:“ 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这就从法律上明确了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感化、挽救原则要求司法人员在办理未成人案件中要正确处理惩罚和教育的关系。要将教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司法人员对未成人要坚持攻心为主,象父母对孩子、教师对学生一样,针对其个人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认识到自已行为的危害性。 未成年人由于没有足够的思维,对社会上的是非进行审理时。我国对这类犯罪案件的未成年犯罪者,适用相关的宽大处理、从轻处理的原则。能够使这类人员能够更好的回归到社会上进行工作和学习,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发展。

2. 对《刑法》第49条的理解

您好,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执行,因此是包括死缓的。
相关法规版:
第四十九条【死刑适用对象权的限制】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3. 刑法关于未成年犯罪有什么规定

一、 刑法 关于未成年犯罪处罚有什么规定? 我国刑 法规 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或死亡、强奸、 抢劫 、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 未成年人犯罪 ,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据此,在我国,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只对八种较为严重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犯的所有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我国的未成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一部分。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法律规定 未成年人,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经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刑事法律,但其年龄不满十八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刑事处罚的情形。 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 1、《刑法》第17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 投放危险物质罪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 监护人 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2、《刑法》第49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 死刑 。 (二)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的刑种 我国 刑罚 体系,分为主刑、附加刑。其中主刑为: 管制 , 拘役 ,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为 罚金 , 剥夺政治权利 , 没收财产 。 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以下刑种: 1、死刑 根据《刑法》第49条的规定,以及我国对于犯罪人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未成年罪犯不适用死刑,包括 死刑立即执行 与 死刑缓期执行 ,给未成年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使未成年人意识到社会的温暖,重新对待生活,激发对生活的希望,以在以后更好的发展,对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2、无期徒刑 《刑法》第17条第3款,是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无期徒刑没有幅度,无法从轻处罚,只能适用减轻处罚。 3、剥夺政治权利 未成年人本身就不满十八周岁,而对于大部分政治权利而言,具备政治权利能力的年龄条件是已满十八周岁,因此,未成年人还未享有的政治权利就无所谓剥夺问题。 4、没收财产 没收财产是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未成年人通常都是与其父母或监护人一 同居 住,且大部分未成年人尚无参加工作赚钱的能力,其家庭的财产除个人生活用品外,基本为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所有。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无可执行的财产。 (三)未成年罪犯可适用的刑种 1、管制 管制,是五个主刑中最轻的刑种,根据管制的特点,对未成年人适用管制,有利于使未成年人继续正常生活学习,感到社会与家庭的温暖,从而更利于对其的改造。 2、拘役 拘役刑期较短,适用于罪刑较轻但需关押的罪犯,对未成年人适用拘役,是一种相对比较好的选择。 3、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的幅度较大,适用广。对于有期徒刑,应注意与成年罪犯分开关押,以防止交叉感染,而使未成年人的思想受到腐蚀。 4、罚金 对于罚金的适用,我个人认为应区别对待,对于已满十六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可以适用罚金刑。而对于其他未成年人,因其尚处于父母照顾,无个人财产,可不适用罚金刑。 未成年人在进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最好有家长的陪伴进行。犯罪行为的发生一般都是相互影响的,未成年的智力和价值观暂时为健全,是需要家长和相关教育者进行共同监督的,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当未成年人成年之际,其所进行的举动都将具有责任追究性。

4. 刑法第49条第2款的理解

您好,根据

第四十九条【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理解“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问题的电话答复》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怀孕妇女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审判时是否可以适用死刑问题的批复》,对“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作出了扩大解释,即行为人在羁押期间妊娠,无论妊娠后自然流产、人为流产、顺产、剖宫产均可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对其不能适用死刑。那么,“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不适用死刑,是否也应该作扩大解释呢?

一般认为,在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过程中,要摒弃教条主义的观念,从立法原意和立法目的的角度适用刑法条文。在必要时对相关刑法条文也可以进行扩大解释,实现刑法的正义。在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前,将“审判的时候”理解为“一审判决、二审判决或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裁决时均可”较为适宜。理由如下:

其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的这一规定内容是符合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在1989年5月24日通过的《保护死刑犯权利的保障措施的执行情况》及1996年7月23日通过的第1996/15号决议中,均倡导和要求成员国应在刑法中规定可判处和执行死刑的最高年龄,超过这一年龄便不得判处和执行死刑,并将之作为限制死刑的措施之一。这就要求我国在刑法中要具体规定可判处和执行死刑的最高年龄,或者说要将不适用死刑的年龄界定为审判时甚至执行时的年龄。

其二,从立法精神看,刑法第四十九条的立法本意是在死刑适用问题上对怀孕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给予宽宥,体现了刑罚人道主义精神和刑罚个别主义的立场,并且也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中“有利于被告人”的根本精神。就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而言,“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是其不适用死刑的考量因素,而这一因素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因此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理应指的是一个时间点,而不可能是“羁押期间”或“审判期间”这样的时间段。由于年龄具有不可逆转性和时间一维性,因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刑事诉讼阶段中越往后确定老年人不适用死刑的七十五周岁的时间节点,对老年人而言就越有利。

其三,从刑法体系的一致性来看,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与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应一致采用扩大解释。笔者认为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与怀孕的妇女在界定“审判时”理应存在区别,在诉讼阶段中前者应尽量往后,后者应尽量往前确定。当不同的解释方法得出不同的解释结论或者无法得出妥当的结论时,目的解释是最高标准。因此,当目的解释与体系解释矛盾时,应以目的解释为准,即以有利于被告人原则对“审判时”作出解释。

其四,从司法实践看,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严重犯罪的比例极低,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犯罪被判死刑的更是屈指可数。从刑法的规定看,并非对所有的已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都不能适用死刑,如果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仍然可以判处死刑。

其五,从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看,既要有力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又要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对于老年人犯罪,要充分考虑其犯罪的动机、目的、情节、后果以及悔罪表现等,并结合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酌情予以从宽处罚。因此对“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周岁”作出扩大解释是适宜的。

其六,从2007年1月1日死刑复核权统一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并且2007年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14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据此死刑案件复核审判的性质决定了死刑案件复核时也是刑法意义上的“审判的时候”。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5. 我国对犯罪的未成年坚持什么原则

一、从宽处理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9条:“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的规定,未成年人不论犯何罪均不应判处死刑。

三、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则

我国未成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四、分案处理的原则

分案处理是指对未成年人案件与成年人案件实行诉讼程序分离、分别关押、分别执行。

诉讼程序分离是指未成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或有牵连的案件,只要不妨碍诉讼,要分案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40条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6. 保护未成年应当坚持什么的原则当他们出现违法行为要如何去做

一. 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 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2. 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的规律和特点;
3. 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未成年人犯法,以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则,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减少对社会的危害,最大可能回归社会。对待未成年违法,坚持以下原则:

未成年人犯法处理原则:

1、从宽处理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就是说,不满十八岁是一个法定从宽处罚的情节。至于是从轻还是减轻以及从轻的幅度,则根据具体案件确定。根据这一原则,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原则上不应判处法定最高刑,在具体量刑时一般应将未成年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低龄犯罪者与已满16周岁不满 18周岁的高龄犯罪者区别开来,在同一年龄段内的犯罪,在决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时,一般也要体现不同行为人年龄上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体现和实现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减轻处罚的从宽原则。

2、不适用死刑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9条:“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的规定,未成年人不论犯何罪均不应判处死刑。这是刚性要求,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所谓犯罪的时候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如果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即使审判的时候已满18周岁也应适用本条规定。我国刑法之所以规定对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主要原因在于: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它关系到犯罪人的生死存亡。不满18周岁的人由于未成年,还处在生理与心理发育过程中,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都还比较弱,因此,尚未达到罪行极其严重、不堪改造的程度,故不宜适用死刑。

3、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则

我国未成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条也明确地规定:“ 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这就从法律上明确了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感化、挽救原则要求司法人员在办理未成人案件中要正确处理惩罚和教育的关系。要将教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司法人员对未成人要坚持攻心为主,象父母对孩子、教师对学生一样,针对其个人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认识到自已行为的危害性。

这一原则要求司法人员在处理未成人案件中既要注意查清事实,又要及时对未成人进行教育和感化。教育、感化在诉讼的各个阶段都要受到重视,要正确处理查清事实与教育、感化的关系。查清事实是正确教育的基础,事实不清,就无法以理服人,难以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但也不能专注于事实本身而忽视教育和感化。教育和感化是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重要原则。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感化要注意挖掘犯罪发生的深层次根源,剖析未成人犯罪的根本动因,对症下药,深入进行心理教育,使其真正认罪伏法,并能正确对待将要面临的刑事处罚和履行。

贯彻教育、感化和挽救原则并不意味着对未成年人只重教育而忽视惩罚。未成年人犯罪同样对社会造成了危害,对其依法予以处罚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忽视惩罚或不当的处罚难以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对教育、感化方针的贯彻是不利的。但这种处罚要遵循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方针,可罚可不罚的尽量不处罚。

4、分案处理的原则

分案处理是指对未成年人案件与成年人案件实行诉讼程序分离、分别关押、分别执行。

诉讼程序分离是指未成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或有牵连的案件,只要不妨碍诉讼,要分案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40条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不妨碍案件审理的,应当分开办理。”

分别关押是指对未成年适用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时,要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分别关押看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41条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审前羁押的未成年人,应当与羁押的成年人分别看管。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六条也明确地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分别执行是指对未成年人的已生效的判决、裁定的执行,要同成年人分开,不能放在同一场所,以防止成年罪犯对未成年罪犯产生不良影响。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未成年罪犯的执行场所一般为少年犯管教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41条第2款明确规定:“对经人民法院判决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服刑的成年人分别关押、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六条后半段还明确规定:“未成年犯在被执行刑罚期间,执行机关应当加强对未成年犯的法制教育,对未成年犯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对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5、保障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的原则

未成年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保障其享有《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作为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以外,还要注意认真落实其作为未成年人所享有的一些特别权利。

未成年人犯法可能会从轻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就是说,不满十八岁是一个法定从宽处罚的情节。

7. 刑法第49条的理解

不适用死刑就是不允许判处死刑或死缓,如果没有判处死刑或死缓,如何执行死刑呢?符合该条规定的,判处的最高刑是无期徒刑。

8.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规定有哪些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法律规定

未成年人,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经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刑事法律,但其年龄不满十八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刑事处罚的情形。

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

1、《刑法》第17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2、《刑法》第49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二)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的刑种

我国刑罚体系,分为主刑、附加刑。其中主刑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为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以下刑种:

1、死刑

根据《刑法》第49条的规定,以及我国对于犯罪人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未成年罪犯不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执行,给未成年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使未成年人意识到社会的温暖,重新对待生活,激发对生活的希望,以在以后更好的发展,对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2、无期徒刑

《刑法》第17条第3款,是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无期徒刑没有幅度,无法从轻处罚,只能适用减轻处罚。

3、剥夺政治权利

未成年人本身就不满十八周岁,而对于大部分政治权利而言,具备政治权利能力的年龄条件是已满十八周岁,因此,未成年人还未享有的政治权利就无所谓剥夺问题。

4、没收财产

没收财产是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未成年人通常都是与其父母或监护人一同居住,且大部分未成年人尚无参加工作赚钱的能力,其家庭的财产除个人生活用品外,基本为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所有。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无可执行的财产。

(三)未成年罪犯可适用的刑种

1、管制

管制,是五个主刑中最轻的刑种,根据管制的特点,对未成年人适用管制,有利于使未成年人继续正常生活学习,感到社会与家庭的温暖,从而更利于对其的改造。

2、拘役

拘役刑期较短,适用于罪刑较轻但需关押的罪犯,对未成年人适用拘役,是一种相对比较好的选择。

3、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的幅度较大,适用广。对于有期徒刑,应注意与成年罪犯分开关押,以防止交叉感染,而使未成年人的思想受到腐蚀。

4、罚金

对于罚金的适用,我个人认为应区别对待,对于已满十六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可以适用罚金刑。而对于其他未成年人,因其尚处于父母照顾,无个人财产,可不适用罚金刑。

(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

根据《刑法》第17条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只处罚特定的犯罪情形。同时对未成年罪犯依法应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法定刑范围内判处相对较轻的刑种或相对较短的刑种,或者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在具体量刑时,不但要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危害社会的程度,还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或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等情节,以及犯罪后有无悔罪、个人一贯表现等情况,决定对其适用从轻还是减轻处罚的幅度,使判处的刑罚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此外,对于未成年罪犯还可适用缓刑,假释。

9. 殴打未成年怎么处理

未成年人受到其他未成年威胁、殴打的,要看年龄来量刑,若该未成年人不满14岁,则不负刑事责任,只有民事赔偿。如果已满14周岁的,则要接受刑法的处罚。关于犯罪年龄的因素,依据《刑法》第17条: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未成年人受到其他未成年威胁、殴打的,要看年龄来量刑,若该未成年人不满14岁,则不负刑事责任,只有民事赔偿。如果已满14周岁的,则要接受刑法的处罚。关于犯罪年龄的因素,依据《刑法》第17条: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识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

(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减少基准刑的30%---60%

(2)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减少基准刑的10%--50%

在同一年龄段内的犯罪,在决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时,一般也要体现不同行为人年龄上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体现和实现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减轻处罚的从宽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9条:“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的规定,未成年人不论犯何罪均不应判处死刑。这是刚性要求,不允许有任何例外。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条也明确地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分案处理是指对未成年人案件与成年人案件实行诉讼程序分离、分别关押、分别执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40条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热点内容
代遗嘱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11 00:36:43 浏览:547
持续性履行的合同终止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00:13:24 浏览:784
法律法规和客户要求管理程序 发布:2025-01-10 23:55:20 浏览:847
法律硕士如何调剂 发布:2025-01-10 21:39:50 浏览:616
助产假劳动法 发布:2025-01-10 21:31:58 浏览:223
律师私章样式 发布:2025-01-10 21:12:08 浏览:845
行政法学第19章在线测试 发布:2025-01-10 20:54:56 浏览:363
道德经全文pdf 发布:2025-01-10 20:19:12 浏览:210
中政律师 发布:2025-01-10 19:29:49 浏览:247
民法59条 发布:2025-01-10 19:24:10 浏览: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