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者守法

司法者守法

发布时间: 2022-11-18 07:24:04

立法 执法 司法 守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和影响

摘要 立法通常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活动。

② 司法和守法的区别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类似的法谚在最近的十几年间已逐渐为人们所耳熟能详。
“司法”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法律职业者和普通人挂在嘴边的名词。然而,在面对诸如“究竟什么是‘司法’?”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时,不但外行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就连法律人自身,恐怕也无法说得明晰与透彻。 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宪法对“司法”的概念并未明文界定。在笔者看来,这种立法的缺失并非立法者的过失疏漏,实乃有意为之。留下“司法”的悬念一是立法者无法消弥学界关于“司法”概念的争论,二是立法者自身亦对“司法”及其性质认识模糊。最重要的,宪法和法律有意疏漏“司法”的概念有助于国家决策层适时对“司法”作出调整。至于“司法”的实质意涵有无藉由理论加以建构的可能,在学界向来也备受质疑。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

③ 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得关系,在线等……

立法通常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回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答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活动。
司法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执法,亦称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守法是法的实施的一种基本形式。立法者制定法的目的,就是要使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施。如果法制定出来了,却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和执行,那必将失去立法的目的,也失去了法的权威和尊严。
法律监督又称法制监督,有广、狭两种理解。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④ 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是个方面谈谈全面依法治国如何从我做起

似乎依法执法司法这三方面,普通人可能无所施展

⑤ 值庭时司法警察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严格原则。该院法警队依据严格原则,要求值庭、值班法警做到:一是必须依法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二是要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严格遵守安检纪律,树立良好权力观、金钱观、人情观,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三是对每一个工序、每一个环节,安检人员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严把验证、人身检查、物品检查关,做到万无一失。
细致原则。该院法警队要求法警在进行安全检查时,对进入审判场所的人员、物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不放过与违法犯罪有关的蛛丝马迹。通过细致的安全检查,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入内,及时发现并控制非法携带限制物品、管制物品、易燃易爆物品、强腐蚀性物品等危险物品进入审判场所,及时发现可疑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
文明原则。该院法警队从三个方面着手践行文明原则:一是司法警察安检时要端正态度。安检人员要以满腔热情对待工作,以主动热情、诚恳周到、宽容耐心的服务态度对待进出审判场所的人员,杜绝冷漠、麻木、高傲、粗暴、野蛮的恶劣态度。二是要规范化服务。安检人员在值勤时仪容整洁,举止端庄,说话和气。三是要摆正严格检查与文明服务的辩证关系,两者是互相紧密联系的整体。

⑥ 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谈谈全面依法治国如何从我做起

如果设问是“从我做起”,那就主要是守法,自觉学习相关法律规定,并在日常版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权定、教育引导他人遵守法律规定,另外三个方面我们能做的只有依照程序参与和监督。如我们有权在法律公示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有权监督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和法院等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等。
PS: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主体是不一样的,注意不要混淆。立法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执法机关是各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是人民法院,守法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如有用请采纳。

⑦ 法律权威在当代社会具有何种重要意义法律权威应当通过哪些途径得以确立

在古代“法不避亲”视为法治的最高境界。刚直不阿的包青天的形象被人民群众称道。法律只有宽严相济,恩威并施,才能体现法律的严肃性,由此人们对法律产生敬畏。而公正执法的前提是:健全和完备我国的法治体制,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全面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执法队伍自身的素质势在必行,我们的执法队伍是鱼龙混杂,令人堪忧啊!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滥用职权,明知故犯,以身试法,屡见不鲜。执法者“严格执法,服务人民。”公民“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才能真正意义上服务于人民。

⑧ 《民法典》观后感个人心得范文五篇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 网络 全书,重在保护私权利,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类纠纷和矛盾的解决均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和支撑。一起来看看《民法典》 观后感 个人心得 范文 五篇,欢迎查阅!

《民法典》观后感个人心得1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即将精彩亮相。《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必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民法典》是万法之母,是生活的网络全书,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民法,可以说,民法是社会生活领域最重要、最基础的法律,关乎人民的日常生活,关乎国家的经济制度,关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明确住宅70年后自动续期,老人再也不用担心养老问题;设置30天“离婚冷静期”;人格权法独立成编;放宽对收养条件限制;扩大扶养人的范围;明确将自然人的“电子邮箱地址”和“行踪信息”纳入到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等诸多内容。除此之外,民法典还涉及优良家风入法、继承人宽恕制度、老年人居住权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权利保障和以人为本的精神,既有法律的庄严,又充满着人性的温度,这也说明我国在立法技术层面又有了新的提升。

《民法典》观后感个人心得2

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更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划时代”法典。而在此时,如何实施好“民法典”,切实发挥其效用,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的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带头示范,深刻理解法典条文,将其融入日常工作生活,当好民法典使用的“领头雁”。要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将其不断配套、补充、细化,把“民法典”放在发展的滚滚车轮上。也要用好监督手段,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以此为基抓好法治型政府建设。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理解”是衡量“民法典”效用的标尺。知行合一,亦要先知而后行,是王阳明先生在认识事物时所推崇的思维模式,正如认识“民法典”时,各级党组织与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在“理解”上下功夫,从而带头发挥出其优势。其一,要聚焦理解“民法典”条款。民法典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其专业术语众多,更是要选取与工作相关的进行专业解读,加快民法典融入政府工作的脚步。其二,要深度理解“民法典”的“人民情怀”。“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坚持将“人民至上”理念融入民法典的推广与实施工作,大力开展普法工作,引导群众形成自觉守法习惯,鼓励群众靠法的意识和能力解决问题,让百姓主动拿起法治武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意”是推动“民法典”发展的动力。“法与时转则治。”亦指法律应与时代需求相切合,民法典的发展思路也是如此。当前,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民法典面临的是一个又一个时代难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去探索、去解决,才能让民法典久久留下为民服务的身影。而“解铃还须系铃人”,促使民法典完善更新的正是民情民意。故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多听群众呼声,找准民法典在解民忧方面存在的不足,归纳整理,及时上报。要拓宽与民交流 渠道 ,多使用调研、走访等方式寻找民法典使用、推广的难点、堵点,联合地方专业法律机构力量,共同分析研讨,争取早日补足存在短板。要重视地区案例,及时吸纳其他地区群众意见与相关案例处理 经验 ,举一反三,帮助“民法典”发展稳定,从而顺利使其融入群众,服务群众。

“十目所视,十指所指”,“监督”是维护“民法典”宗旨的武器。民法典的出台无疑是为法治型政府建设安装了“强引擎”,也为维护人民利益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证。加强对民法典实施工作的监督力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民法典”公信力已成为实施“民法典”中的关键。因此,各级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要从自我监督做起,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等日常工作的准绳,不得作出危害公民权益的任何决定。要从日常监督中加大规范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裁决等活动,并依法严肃处理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和人员,提高群众公信力。要引入群众监督机制,促使各级司法机关及时修改完善相关民事司法解释,统一民事法律适用标准,帮助民法典顺利落地生根。

“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就民法典的实施意义做了精准概括。用好民法典,抚平百姓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民法典出台之含义,在民法典的实施中掺入浓浓为民情,在维护人民权益与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上贡献光和热!

《民法典》观后感个人心得3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向世界宣告着“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这是人类法治浓墨重彩的时刻。占人类总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有了自己的《民法典》。民法典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是中国法律的鸿篇巨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招牌商标,甚至是人类法治史、文明的一桩大事件。

民法典是中国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典,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法典。民法典将一个中国人从成为胎儿时所带的权利,到离世时拥有的权力和该尽的义务,涉及到人身、人生、财产、亲友夫妻关系、知识产权、企业等方方面面可能接触到的法律问题都尽可能涵盖进去,它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通过今后的司法实践和民众反馈,通过未来无数的案例和立法者、释法者不断的补充,终将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生活网络全书。

一部好的法典,必然要紧扣时代脉搏,映射伟大时代的奋进征程。民法典的编纂不仅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更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充分回应了“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一部优秀的民法典,嵌入和映照着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大脉络,并非言过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进一步提升,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的需求更加强烈,需要维护人格尊严,不仅要吃得饱,穿得暖,还要活得有尊严、有体面,对财产安全、人身安全保护的需求也更加强烈。民法典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也开启了我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法治保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这场“盛世修典”,记录下时代发展的印记,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了法治中国新标杆。

民法典的出台,全面强化了对人民群众人身权、人格权、财产权的保护,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民法典回应了民生的关键问题,更好地体现了人民的要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对生活、消费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一予以解答,对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许多问题明确回应,丰富地展示了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能够真正用来解决和调节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将在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法典也为民事规范的基本准则提供了稳定的架构,有利于司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法典的灵魂在于体系性。民法典的系统化,意味着民法更加专业、全面、协调、为更多人熟知,也必然会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并进一步指导人们从事好社会生活。作为现代社会的一般私法以及网络全书,民法典通过合理的架构为民事活动提供各种基本准则,为交易活动确立基本的规则依据,更提供了稳定的价值体系,体现了现代民法所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并围绕这些价值进行全面有序的制度安排。

对于法律工作者而言,民法典是正确适用法律的重要保障。体系化的民法典不仅融合了形式的一致性、内容的完备性以及逻辑自足性,还统一了市场法则,能保障法制统一,避免民法规范与行政法规、地 方法 规等的矛盾冲突。此前我们往往在“找法”时无从下手,在众多单行法、相关司法解释及行政法规中难以抉择,常常出现“同案不同判、同法不同解”现象。今后,通过领略民法典的规则和精神,法官就可以找到民事裁判的主要依据。我们检察人员也更容易刑法与民法的界限、从而区分罪与非罪。

当然,司法者、执法者和守法者对民法典必然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学好民法典,是法律工作者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检察人员,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要不忘学习和运用民法典,同时对身边的人和案件中遇到的当事人积极普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民法典保障自己的权益。

《民法典》观后感个人心得4

2020年5月28日,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这是一部凝聚着中国人民共同意志的法典,这是一部写满14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的法典。生活的温度,在法典的一字一句之间流淌。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民法典》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是公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编纂民法典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通过对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整合、编订,形成了一部适应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的法典。《民法典》不仅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安全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希望权力保护更充分。从民事权利保驾护航,到物权的严格规定;从合同法的详细分类到人格权的强力保护;从婚姻家庭的琐碎到继承的合理调整,《民法典》的颁布健全了民事权利种类,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民事权利体系,立图保住群众的“钱袋子”,美好生活的“菜篮子”。从高空抛物侵权到“套路贷”、“校园贷”恣肆,从网络支付到婚前财产处理,《民法典》回答了新时期遇到的新问题,新难题,不断加强法律的前瞻性,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弘扬家庭美德,更好的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不断增强人民幸福感、安全感。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检察机关干警,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首先加强自我学习,认真学习民法典内容及相关精神,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将法律学习及运用贯穿到工作始终。自觉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民法典理论学习,强化法学素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法律,提高检察机关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运用法律武器切实保护人民的权益不受侵犯。

君不见生活琐碎悉数写进民法典,提高了法治服务能力;产权登记让群众吃下定心丸,保障了合法权益;君不见婚姻家庭鸡飞狗跳,民法典前瞻后虑,保全夫妻双方利益。民法典打开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门,锻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体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以“民”为本,以“和”为中心,让群众驶入幸福美好的未来!

《民法典》观后感个人心得5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包含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计1260条,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打开手机、电脑,能直接的感受到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中,都在传递着民法典对我国法治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也在传递着民法典是一部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法典。作为一名非法学专业 毕业 的书记员,认真学习民法典,对做深做好检察新闻宣传,促进、传播检察 文化 ,推动检察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是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意愿的重要体现。

“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的编纂以人民群众的呼声为起点,对群众普遍反映呼吁的问题,积极做出回应。民法典的诞生,紧扣着社会关切,回应了人民期待,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保障,更蕴含着“人民至上”重千钧的理念。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近几年频频出现的一些新闻:在生活中遇到被高空坠物砸伤谁负责的问题、在遇到“套路贷”“校园贷”怎么合法维护自身权益的问题、在出行中遇到老人倒地想扶却不敢扶的问题、在未成年人偷用家长手机对主播进行打赏能不能退回的问题等方面,民法典都进行了详细回应。同时,民法典也与时俱进,针对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不断调整的社会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对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法律条文中,从法治层面主动推动痛点难点问题。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民法典的编纂工作结合疫情相关的民事法律制度进行梳理研究,对民法典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针对疫情期间家长隔离、幼儿在家无人照料等情况,民法典也都及时收纳进行规定与解答,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将“人民至上”放在心里、落于行中,为人民群众打开幸福之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此期间,通过网络,我们也看到多地针对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出台相应的 规章制度 ,只为充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人民利益至上。

二、民法典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晨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中指出,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从1954年到2017年,民法典的编纂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一部“法”的诞生伴随着中国社会60多年跌宕起伏的发展,伴随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增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变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驱动下的创新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们国家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是社会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它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日常遵循;它更是一部代表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益的好法典,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法典。正是因为民法典中健全和充实了民事权利种类,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知行合一,做好民法典的宣传员。

“民惟邦本、法系根基。”民法典的出台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将深刻影响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学好民法典,自觉遵守、执行、适用民法典,让民法典真正落地生根。

“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作为一名检察干警,不仅要坚持把学习民法典作为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深学悟透、精准运用,不断提升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努力把法典的法治精神、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尊学守用民法典的模范。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将民法典普法工作融入日常,推进民法精神的认同和民法功能的实现,当好民法典的宣传者。及时、广泛的用人民群众能理解、易记忆、用得上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民法典,突出显示民法典姓“民”的根本要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参与性,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必须遵循的规范,真正让民法典入脑入心,推动民法典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有力地助推检察业务宣传、检察舆论营造、检察品牌树立、检察文化普及。


《民法典》观后感个人心得范文五篇相关 文章 :

★ 《民法典》观后感个人心得5篇2020

★ 民法典个人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精选

★ 《民法典》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最新5篇

★ 2020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个人观后感范文大全【5篇】

★ 《民法典》个人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2020

★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精选

★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体会800字精选【5篇】

★ 《民法典》观后感个人心得最新【5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精选

★ 民法典个人心得体会观后感5篇最新

⑨ 第四部宪法长成什么样子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四部宪法——八二宪法。2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采取各种措施,努力绘制着中国宪政的巨幅画卷。八二宪法的美好创意在亿万人民的壮丽实践中,正在一步步地变为现实。回顾20年来宪法实施的历程,我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值得记取的教训。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后我国宪政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宪法实施中的经验教训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内容合乎国情民意、配置科学合理是宪法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
在反映国情上,八二宪法及后来的修正案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出发,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并实事求是地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体现民意上,根据人民强国富民的强烈愿望,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不仅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规定了一系列民主制度,并以更加突出的位置规定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因此,八二宪法在颁布之后,被许多宪法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宪法”。这为宪法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内容的配置上,八二宪法基本上是合理的,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相对于实体性内容而言,程序性内容(包括程序和程序性权利义务)不足,难以充分发挥程序对实体的限制和保障作用;内容过于庞杂,一些不应当出现在宪法中的内容被写进了宪法,影响了宪法的稳定性和法律性。这些缺陷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宪法的贯彻实施。
法制的完善是宪法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
宪法规范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和概括性,而社会现实又总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如果在二者中间没有一个过渡性的环节,即通过立法机关将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具体化为普通的法律和法规,那么宪法的实施将会因为人们在宪法规范理解上的差异而显得极其随意和十分困难。宪法要想在现实中得到落实,首先必须围绕宪法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制体系,通过这个法制体系把宪法的精神和原则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连接起来,给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守法者一个相对具体的遵循规则。
八二宪法颁布20年来,已经形成一个包括400多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800多件行政法规、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及数以万计的行政规章在内的庞大的法律体系。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围绕宪法编制了一张巨大的法制之网,使抽象的宪法精神和原则被具体化为一条条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行为规则,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与此同时,法律的实施工作也获得了巨大的进展,70%左右的法律实施状况良好。正是靠着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宪法的精神和原则才落到了实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法制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某些急需的法律、法规迟迟不能出台,使有关方面的社会生活长期无法可依;现有的法律法规中,与宪法或上位法律相抵触者有之,相互之间冲突者有之;法律的实施环境差,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得不到很好的实施。为了保证宪法的实施,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
公民具有全面、正确、高水平的宪法意识是宪法实施的坚实基础
宪法以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宪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说,需要具有全面、正确、高水平宪法意识的广大公民的广泛参与。没有广大公民宪法意识的觉醒和全面提高,宪法的实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20年来,通过以宪法为核心的普法活动的灌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催生、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培养和强化,使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有力地推动了八二宪法的贯彻实施。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给我们留下的是一块民主法制意识十分贫瘠的土地。虽然经过长期的努力,使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总的形势仍不容乐观。不少公民的宪法意识还是朦胧的、低层次的,甚至是错误的或空白的。这已经成为制约八二宪法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立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是宪法实施的可靠保障
所谓违宪审查制度,就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具有违宪嫌疑的行为进行审查、确认和处理,以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与其他手段相比,它是保障宪法实施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没有它,违宪行为就得不到及时的确认和纠正,宪法就会成为人人都可以违反的一纸空文。
八二宪法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宪法的做法,规定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负责对违宪行为的审查、确认和处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协助其开展此项工作。该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因而导致了违宪审查制度形同虚设。一些有重大违宪嫌疑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得不到审查和是否违宪的确认;一些尚未被其他法律法规具体化的宪法规范被违反后,法院由于体制的限制无法直接介入,违宪审查机关又无暇顾及,从而使这些宪法规范处于无法保障的状态。如果说20年来我们的宪法实施还不尽如人意的话,那么,违宪审查制度的不健全,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目前理论界对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呼声很高,而且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中国共产党对待宪法的态度是宪法实施的关键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我们曾经制定了很好的宪法——五四宪法。在最初的几年里,由于党的重视,宪法实施工作也曾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由于后来党的主要领导人轻视法律的作用,主张依党的政策治国、“以运动治国”,甚至把自己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于是,在中国出现了宪法被严重践踏的局面。这个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八二宪法颁布以来,党十分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工作,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后来又确立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张,这为宪法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党的某些组织和人员法治意识淡薄,习惯用旧的方式处理问题,把自己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严重地干扰了宪法和法律的实施。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党对宪法实施工作的领导,是今后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李应森)

⑩ 法律信仰的内涵及特征

法律信仰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第一,立良法。制定法律是培育法律信仰的第一步,没有法律存在的原始社会自然谈不上法律信仰。当然有了法律,人们也不一定有法律信仰,这已被古今中外的屡次实践所证明。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从法律产生的源头——立法上去探寻形成法律信仰的路径,故制定良法是培育法律信仰的肇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那么何为“良法”?从先哲亚里士多德到杰弗逊,从拿破仑到萨维尼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难开拓,虽然饱经挫折但也硕果累累。尽管观点众说纷纭,但他们有一点共识的确令世人警醒:良法必须紧扣本国实际,否则立法就是无本之木。毋庸置疑,当下国人法律信仰的缺失与我国立法的错位不无关系。众所周知,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确立,但大都移植西方,与国人的文化及习惯有相当距离。所以让人们一夜之间放弃内心所信仰的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而去信仰陌生的法律,恐怕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此,我国立法必须立基于本土习惯上的博采众长,方能使法律信仰立地生根!
其二,正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培育国人法律信仰的关键。有了良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良法,即使司法公正,法律信仰亦是墙上芦苇。
其三,严执法。严格执法是司法公正的保障之一,因为任何一个法院的判决若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无异于一纸空文。公正执法是严格执法的应有之意,因为此处的执法机关不仅仅是指法院的执行庭,更多的是指向行政机关的执法权。严格执法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不仅事关政府的光辉形象,而且关乎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长期以来,传统司法行政合一体制的影响依然在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对普通百姓而言,不管你是司法机关还是行政机关,均认为是父母官应当为他们排忧解难,“有问题,找政府”的思维在当下民众中依然很有市场。若此,如果人们总是从媒体或生活中看到执法人员动辄砸摊子、乱罚款、强行拆迁,而政府机关总是抱着一个“不出事,就没事”的侥幸执法心态,就难免小事酿大祸,想让百姓相信政府公正执法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了!然则如何保证严格执法?笔者以为,无论是司法机关执法还是行政机关执法,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和程序,以尽量劝说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执行为上策;即使要采取强制执行方式,也不能简单粗暴,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的基本执法观。依此路径,就能逐步培养出民众的规则意识,为法律信仰的形成夯实基础。
最后,重守法。法律信仰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如果把“法律”看做法律信仰的客体,那么法律信仰的主体无疑应当是人,不仅包括立法者、司法者、执法者,还包括数量众多的守法者。不可否认,前三者可能对法律信仰的客体影响成分较大,而守法者对法律信仰主体的影响成分可能更深。当然,这并非说前三者不是守法的主体,恰恰相反他们更应该模范带头遵守法律的规定。不能因为其是法律的制定者、司法者、执行者就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更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对普通守法者的守法意识影响更为深远,诚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那么如何培育守法者的守法意识?愚以为,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普法教育,注重送法下基层,尤其要把那些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到位,让普通百姓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守法,也就是让民众做到积极守法,而非被动型地消极守法。消极守法使民众畏法如虎,只有积极守法才能逐步培育公民的守法意识。申言之,积极守法就是要让广大民众切实感受到法律给他们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利益或不利后果,亦即对于受害人来说,通过法律维护了其正当权益,实现了其心目中的正义;对于侵害方而言,通过法律制裁使其承担后果,从而使之感受到由于自己的过错给自身带来的物质或精神损害。如此日积月累,就必然能够在广大的民众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守法氛围,然后才能进一步升华为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法律信仰。

热点内容
行政法学第19章在线测试 发布:2025-01-10 20:54:56 浏览:363
道德经全文pdf 发布:2025-01-10 20:19:12 浏览:210
中政律师 发布:2025-01-10 19:29:49 浏览:247
民法59条 发布:2025-01-10 19:24:10 浏览:850
民法典有几个编 发布:2025-01-10 19:19:47 浏览:134
法院延期开庭申请书 发布:2025-01-10 18:27:13 浏览:688
法学专业实习日志 发布:2025-01-10 18:20:31 浏览:726
法律法规和规章三者的区别 发布:2025-01-10 17:27:28 浏览:79
自考经济法分章试题 发布:2025-01-10 17:26:46 浏览:416
奴隶制社会军事经济法的特点 发布:2025-01-10 17:26:43 浏览: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