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对被害人过错的规定

刑法对被害人过错的规定

发布时间: 2022-11-21 05:22:43

❶ 被害人过错量刑的依据有哪些

被害人过错量刑的依据如下:
一、被害人实施了先行不当行为。
二、被害人侵犯了被告人的正当法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三、先行不当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关联性。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五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❷ 被害人有过错可以从轻处罚

依照情况可以从轻处罚。害人对犯罪发生有过错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1)被害人对犯罪发生有一般过错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2)被害人对犯罪发生有较大过错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3)被害人对犯罪发生有严重过错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

❸ 轻伤二级被害人有过错怎样判刑

法律分析:致人轻伤二级,涉嫌故意伤害罪,公安局侦查终结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判决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案件既可以是公诉案件又可以是自诉案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反国家规定,违背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三百零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❹ 被害人过错怎样定罪

被害人存在过错的量刑:可由法院综合考虑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犯罪分子的悔罪态度等来裁量,具体判处何种刑罚和刑罚轻重由法院判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一条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二条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三条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❺ 被害人有重大过错如何量刑

被害人存在有重大过错的,应当对被告人进行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过错是指诱使或促使犯罪人实施加害于己的行为,并对罪责刑产生直接影响的被害人的过失或错误。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敲诈勒索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不认为是犯罪;认定为犯罪的,应当酌情从宽处理。
被害人对敲诈勒索的发生存在过错的,根据被害人过错程度和案件其他情况,可以对行为人酌情从宽处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❻ 被害人过错量刑的依据有哪些

被害人过错量刑的依据主要包括: 1、被害人具有明显过错的,减轻处罚的幅度一般为减少基准刑的20%—30%; 2、被害人具有一般过错的,减轻处罚的幅度一般为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

❼ 刑事案件被害人有过错的规定

法律分析:根据法律有关规定,如果刑事被害人对犯罪的发生存在过错,可以对犯罪分子的量刑予以相应的从轻处罚。 而考量被害人的过错,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被害人先行实施了不正当行为。在他人实施犯罪行为前,被害人有意识地实施了不正当行为,即出于被害人故意或严重过失的行为,故意行为如被害人故意辱骂、寻衅滋事、偷窃、殴打、抢劫等行为;严重过失行为如被害人的过于自信的行为导致他人人身,财产的损失或者保管财物不当等行为,但一些轻微不当,如被害人保管财物不当或者故意炫耀财富的轻微不当行为,不应成为影响被告人量刑的情节。被害人的过错行为是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损害被告人的正当法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当行为,且成为导致犯罪发生的诱因时,即可认为该行为是不当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一条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❽ 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

明显过错一般是指被害人对被告人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或者严重背离道德的行为,侵害了被告人或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人格等重大合法权益,一般人难以忍受,从而激发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比如,被害人长期实施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员,引起家庭成员的暴力反抗。实践中符合下列标准的,一般可认定为明显过错:(1)被害人出于故意而非过失。如果是过失,不构成明显过错;(2)被害人的过错行为情节严重。一般的不道德行为不构成明显过错,但如果被害人实施的是犯罪行为或严重违法行为,则可构成明显过错;(3)侵害的是被告人的人身、财产、人格等法益,且遭受损害程度很大。如造成人身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或人格受到极大侮辱,足以引发或激化犯罪行为;(4)过错行为与犯罪行为存在紧密联系。可从“利益关联性”和“时间关联性”两方面加以考察,如被害人不当行为侵害的是犯罪行为人本人或近亲属的利益,且不当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时间间隔较短。例如过错行为引发了被告人未经预谋的即时伤害行为,可构成明显过错;但如果被告人是在被害人过错行为结束后。
(8)刑法对被害人过错的规定扩展阅读:如何认定被害人过错?
刑法意义上的被害_过错,是指被害_出于主观上的过错实施了错误或不当的_为,且该_为违背了法律或者社会公序良俗、伦理规范等,侵犯了被告_的合法权益或其他正当利益,客观上激发了犯罪_为的发_。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无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❾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过错的认定标准

第一,主体的相对性。即过错必须是由被害人所为。由于过错行为具有无可替代性,过错行为的主体只能是被害人,而不可能是有过错的被害人亲属等其他人或被害人所在单位,而被告人因此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是针对有过错行为的被害人。
第二,行为的不当性。也即被害人主观上出于故意或过失的心理,实施的一种显而易见的依社会常理即能作出否定性评价的行为。这种行为不符合社会一般伦理要求,超出社会共同认可的范围。这种行为必须受到社会的严厉否定性评价而非一般否定性评价,才具有刑法中过错概念的意义,如违反法律法规、严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故意不履行应尽义务的行为等等。
第三,过错的程度性。指被害人的过错行为不仅应当具有不当性,而且应达到一定程度,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具有刑法上的意义。被害人行为的轻微过失或错误,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责任。所以不是被害人所有不谨慎行为都能够认定为过错从而被刑法所评价,如被害人保管财物不当或者故意炫耀财富的轻微不当行为,就不应成为影响被告人量刑的情节。
第四,作用的关联性。即被害人的过错行为虽与被告人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或犯罪后果的造成不存在必然性,但其对犯罪结果施加的影响力却是无法抹杀的。只有在客观上能够直接影响犯罪行为的产生、发展和结果的才属于刑法意义的被害人过错。如果对犯罪行为影响不大,也就不必在量刑中考虑。所以诸如因轻信而误入犯罪圈套等行为,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第九十四条被告人供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讯问笔录没有经被告人核对确认的(二)讯问聋、哑人,应当提供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员而未提供的(三)讯问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被告人,应当提供翻译人员而未提供的(四)讯问未成年人,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合适成年人不在场的。
第九十五条讯问笔录有下列瑕疵,经补正或者作出,理解释的,可以采用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讯问笔录填写的讯问时间、讯问地点、讯问人、记录人、法定代理人等有误或者存在矛盾的(二)讯问人没有签名的(三)首次讯问笔录没有记录告知被讯问人有关权利和法律规定的。

❿ 被害人过错司法解释

法律分析:目前关于被害人过错的法律规定主要针对的是“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且涉及罪名主要是传统的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在罪刑法定的刑法原则下,法律规定的局限性使得刑事司法适用缺少灵活性。按照通说,被害人过错是指被害人出于故意或者过失,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诱发他人的犯罪意识、激化犯罪人的犯罪程度,因而直接影响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行为。通常情况下,被害人过错既包括实施殴打等暴力行为,也包括实施侮辱、谩骂、挑衅等语言暴力行为。被害人过错的法律适用范围应实现与“刑事被害人范围”的同步。虽然刑法并未对刑事被害人的范围做明确界定,但从刑法分则的归类看,不同的犯罪客体下的罪名就划分为十类,这也提示我们不能将刑事被害人直接理解为自然人,从刑法的保护机能出发,还应包括单位、国家。由于现有法律或司法解释主要针对是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下的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导致在其他类型犯罪中,对于被害人过错适用更多体现的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然而作为被害人一方往往还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或民事诉讼程序获得物质补偿,这对被告人来说是一种看得见的司法不公。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热点内容
中政律师 发布:2025-01-10 19:29:49 浏览:247
民法59条 发布:2025-01-10 19:24:10 浏览:850
民法典有几个编 发布:2025-01-10 19:19:47 浏览:134
法院延期开庭申请书 发布:2025-01-10 18:27:13 浏览:688
法学专业实习日志 发布:2025-01-10 18:20:31 浏览:726
法律法规和规章三者的区别 发布:2025-01-10 17:27:28 浏览:79
自考经济法分章试题 发布:2025-01-10 17:26:46 浏览:416
奴隶制社会军事经济法的特点 发布:2025-01-10 17:26:43 浏览:706
16岁具备法律责任么 发布:2025-01-10 17:05:58 浏览:270
14岁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0 17:05:52 浏览: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