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论司法干预

论司法干预

发布时间: 2022-11-21 22:38:22

⑴ 舆论关注司法案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看来是弊大于利的。我国实在太需要司法独立了。无论是行政干预司法,还是民意干预司法都是不可取的。无论哪一种干预,都是对司法的践踏。最能突出的就是文革的“我代表人民审判你”。但是,如果想要司法独立,必先做到司法公正。

⑵ 谈谈你对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的认识

领导干部应当做到“五个不得”:不得要求司法机关违反法定职责或法定程序处理案件。不得要求司法机关做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不得对案件的证据采信、事实认定、司法裁判等作出具体决定。不得对司法人员打击报复。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司法人员免职、调离、辞退或者作出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不得执行任何领导干部违反法定职责或法定程序、有碍司法公正的要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
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⑶ 社会舆论能否干预司法公正

民法院司法独立,社会舆论是无法干预的。但是,在司法中往往渗入了人为的因素,社会舆论是会影响到司法审判。

⑷ 行政干预司法违了什么法

法学界普遍认为,司法独立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司法改革实践表明,行政对司法的干预是最为广泛和深刻的,其对司法公正造成的戕害也是最大的。因此,有必要从制度上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与制约,斩断行政干预司法的黑手。
按照现代法治要求,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在内的各种国家权力的运作都应当纳入司法最终审查的范围。在法治国家,法院在社会关系调整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与此同时,《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也对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法院远没有树立起应有的权威。非但如此,行政机关通过财政、人事、编制等行政管理对法院行使审判权进行干扰与限制,使我国的法院沦为相当边缘化的境地。
行政干预司法的第一个途径即财政控制。我国实行“一级政权,一级预算”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人民法院财政预算是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其决定权掌握在同级人民政府手里。不但法院办公环境的改善、办公设备的添置决定于同级政府预算,就连法院人员工资开支、办公经费支出等也都要受制于同级政府。“吃着人家嘴短,拿着人家手短”,法院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因此,法院有时不得不充当地方政府的看家护院。尽管《预算法》规定政府预算应当依法进行,尽管同级人大及常委会对预算具有审批、监督和撤销权,但这些都不足以约束政府的预算行为。中国的法院院长们都知道,与政府搞不好关系意味着什么。因此有人说,在中国当法院院长可以不懂法律,但不能不懂官场逻辑。
编制管理是政府干预司法的第二个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对法官的性质、范围、职责、及权利义务、任职条件、考核培训、奖励惩戒、福利保障等各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是,符合这些条件就能够成为法官吗?当然不是,这只是成为法官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是前提条件。按照现行人事管理制度规定,法院法官职位还要受到政府编制的约束。编制管理本来是行政机关设置行政机构的管理活动,但是现在却同时成为政府控制法官职位设置的制度。另外,许多地方政府还规定,法院招聘法官除了符合《法官法》条件外,还要具有本地方居民户口、通过人事部门组织的公务员资格考试。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突破法律规定,在事实上把法官纳入行政人事管理的范畴。这样,各级政府就通过编制管理、公务员资格管理及户籍管理等从宏观上控制了法院人事权。
行政干预司法的第三个途径是通过政法委。作为党领导政法工作的专门机构,政法委在组织协调司法机关办理案件、保障人民权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否认个别党的政法机关违反宪法和法律,干扰司法机关依法办案、妨碍法律正确实施的情况存在。按照现行党政领导体制,政府首长多为地方党委第一副书记,其党内排名较政法委书记靠前,而政法委又是司法工作的“领导”机关。为维护政府利益,政府首长常以其在党委中的身份通过政法委干扰人民法院依法行使职权。与前两种方式相比,政府通过此种方式干预司法更为隐蔽,造成的危害也更为严重。
因此,斩断行政干预司法的黑手应当从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入手。首先,在现行政治体制下,提高人民法院院长在党内的地位。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将法院院长增选进各级党委常委会,并不断提高其在党内的位置;其次,按照《宪法》规定,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的责任追究制。《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应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从本质上讲,违法干预司法也即妨碍法律实施,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再者,按照《党章》规定的组织原则,规范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通过立法禁止各级党组织对正在审判过程中的具体案件发表意见、作出指示,要进一步强调民主集中制,防止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假借集体名义干预司法。同时,将各级党委会对政法工作的决议、决定记录在案,并要求参与讨论的党委会成员签字确认,以备将来复查,追究违法干预者的法律责任;最后,在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同时,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需要说明的是,司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协调进行。只要这样,才能使法院从人财物上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斩断政府对司法干预的黑手。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随着人类法制文明的进步,随着人权保障水平的提高,行政干预司法必将受到更为强烈的质疑和抵制,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也必将得到真正的实现!

⑸ 通报7起干预司法活动等典型案件,中央政法委的通报有何意义

官方通报7起干预司法活动的典型案例已经发布,并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而对于这起事件,中央政法委到底有何意义,引起了当今众多人的讨论,其实这只是中央政法委对于如今一些官员的警示作用,毕竟干预司法活动可是十分的令人重视的。

随着社会越来越好,相信在当今社会下,越来越多的徇私枉法的私自干预司法活动的案件能够越来越少,这一起通报也给当今众多高层员工一个警示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喜欢滥用自己职权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来说,一定要起到一个打击作用,也希望当今一些监管部能够对这些高层员工以及政府进行大力的监管及时的通报以及报道一系列徇私枉法的事件,给当今的社会起到一个公正作用。

⑹ 舆论到底是干预司法,还是监督司法

从本质来说舆论的作用就是监督司法,因为舆论是没有裁决权的,只有提意见建议的权力。司法可以参考,但可以拒绝不符合法律条文的意见建议。

⑺ 预防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是指哪三个

法律分析: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是指《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第四十七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要求检察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对于领导干部等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或者人民检察院内部人员过问案件情况的,办案人员应当全面如实记录并报告;有违法违纪情形的,由有关机关根据情节轻重追究行为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第五十二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要求法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对于领导干部等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或者人民法院内部人员过问案件情况的,办案人员应当全面如实记录并报告;有违法违纪情形的,由有关机关根据情节轻重追究行为人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 第二十一条 中央政法单位党组(党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法委员会应当向中央政法委员会报告以下事项:(一)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二)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情况;(三)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员会工作部署、指示和决定情况;(四)重大工作部署以及推进情况,年度工作情况;(五)重大政法改革部署以及推进情况;(六)政法工作中涉及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的重大事项处理情况;(七)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政法领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情况;(八)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情况;(九)应当向中央政法委员会报告的其他事项。

⑻ 谈谈对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的理解

法律分析:三个规定:《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三个规定筑起防止司法人员过问案件的防火墙,从外与内两个方向为司法活动营造了阻火空间,对于确保司法人员依法秉公办案、维护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个规定铺起防止司法勾兑和利益输送的隔离带。三个规定对干预司法、违规交往划出醒目红线,为司法人员拒绝干扰、抵制诱惑提供了挡箭牌和防护盾司法不能受权力干扰,不能受金钱、人情、关系干扰,三个规定是防范这些干扰的制度保障。三个规定,为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供了制度遵循。

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行使国家赋予的审判权,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职责。

司法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官应当与社会人员适当的隔离。在此意义上讲,法官是孤独的职业。

法官的形象不仅关涉个人,更与司法公信力乃至公众的法治信仰息息相关。身为法官意味着私人生活受到更多限制,要谨慎出入社交场合,甚至与亲友也要保持适当距离。法官要主动避免可能引发合理怀疑的言行。

如果被人发现法官与当事人、律师有私下接触等不正当交往,即便法官对案件作出公正裁判,也会引起人们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动摇人们对司法的信任。法官职业的属性要求法官必须时刻保持廉洁自律。

法律依据:《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关要求,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九条 领导干部有本规定第八条所列行为之一,造成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等规定给予纪律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领导干部对司法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等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⑼ 试论公正司法是司法活动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理论上是,但实际上我国现状为权大于法。
由李刚儿子案,跨省抓捕上访者回闹剧等可答以看出。权利机关本身没有将公正司法做为终极价值目标。我国民众对司法公正的渴求和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不断的立法和修正成效并不明显,真正的问题所在不是司法本身,而是做为权利阶层的执法者。
所以,你的提问没有意义。

⑽ 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

防止干预司法的“三个规定”是指:《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办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统称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
1.为深入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全面整治六大顽瘴痼疾及其他突出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防止干预司法 “三个规定”,强化法纪意识,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公正廉洁司法,现面向社会公众及全院干警对“三个规定”作出详解。
2.“三个规定”是指:201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2015年3月,中央政法委下发的《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201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
(10)论司法干预扩展阅读:
司法机关办案人员应该做到“三个不得”和“三个应当”:
1.“三个不得”:不得违反规定过问和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不得违反规定为案件当事人转递涉案材料或者打探案情;不得以任何方式为案件当事人说情打招呼。
2.“三个应当”:应当恪守法律,公正司法,不徇私情;对于司法机关内部人员的干预、说情或者打探案情,应当予以拒绝;对于不依正当程序转递涉案材料或者提出其他要求的,应当告知其依照程序办理。

热点内容
云南发展中医药条例执法检查 发布:2024-11-08 03:10:04 浏览:291
法院换届年 发布:2024-11-08 02:45:13 浏览:83
我国刑法法定的基本原则 发布:2024-11-08 02:45:12 浏览:660
2015护理相关政策法规 发布:2024-11-08 02:44:18 浏览:522
婚姻法解释24条的补充规定 发布:2024-11-08 02:19:42 浏览:869
餐饮业法律法规2016 发布:2024-11-08 02:18:18 浏览:119
婚姻法解释二修正 发布:2024-11-08 02:12:43 浏览:241
群通知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08 01:57:01 浏览:535
律法和刑法 发布:2024-11-08 01:36:05 浏览:182
西北政法大学考研诉讼法初试 发布:2024-11-08 01:25:3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