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固有法

刑法固有法

发布时间: 2022-11-24 22:42:56

『壹』 法的传统如何解释

一、法的传统
法的传统一般是指经过历史沉淀并沿传至今的关于法的社会态度、信仰、习惯和制度,它不仅仅属于过去,对现在和未来都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法的精神品格和价值理念。中国的法律传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以儒家思想作为法律的指导思想,强调人的作用、道德的作用;以和谐作为法律的核心目标;司法与行政基本上合二为一,行政兼理司法;制定法发达,法律形式多样等。学习法的传统对我们认识了解法有很大的帮助。
二、法的传统与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一般指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以及包括法的制定、法的实施在内的法律实践,人们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同时也指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态度、心理、知识、习惯、理论。法律文化是法的传统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一个国家的法的传统更多的是通过法律文化,尤其是固有法文化表现出来的。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形态部分与法的传统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法律文化会有很大差异。有时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法律文化的某个因素上,有时则表现在多种因素上。法律文化不同因素的差别往往可以成为划分不同法律文化的标准,如按照法的渊源和结构的差别可以分为习惯法法律文化、法典法律文化、判例法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有其独特的内在结构,包括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两部分。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以及组织机构及其设施等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主要表现了法律文化的外在内容、物质方面,观念形态的外化物--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它主要在于建构一定的法律调整机制。
法律心理、法律习惯、法律意识、法律理论、法律思想体系等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主要表现在法律文化的内容、精神方面,展示了人类关于法和法律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主要受到这样几种法律文化的影响,即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文化、前苏联的法律文化和解放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文化。它是混合的、多样的。
三、法的传统与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泛指人们对法律特别是本国现行法律的态度、心理、观点、知识和思想的总称,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包括,人们对法的产生、本质和作用以及发展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理解、解释、态度和情绪,对自己和他人权利、义务的认识,对人们行为的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凡是涉及到与法律相关的都可以包括在内,内容非常广泛。
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内在部分,也是法律传统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最内在的深层次因素。一般地说,可以将法律文化分为物化的、制度的与观念的三个层面。比较而言,观念层面的东西是最为深刻和持久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物质表现,不仅是一定法律观念、包括关于法律的传统观念的反映,而且只有与一定的法律观念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法律文化或作为法律文化而存在。同时,法的传统之所以可以延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意识强有力的传承作用,但是人们的法律意识却相对比较稳定,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法律意识可以使一个国家的法律传统得以延续。
另外,法律意识与其他社会意识一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在:第一,它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所决定而是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第二,法律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法律意识都与以往的思想成果有着联系和可以继承吸收的关系;第三,它同其他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四,法律意识可以相对地落后或超越于社会存在,走在经济发展的后面或前面。
法律意识,我们知道有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它是属于感性阶段的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是属于理性阶段的,所以法律心理人人都有,只要是精神健康的人,法律思想体系可能是资深的专业的法律人士才有。法律心理直接与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一种表面的、直观的、不系统的认识,是对法律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反映形式,法律思想体系是在对法律现实感性认识与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主观观念和理性认识。
在法律生活中,法律意识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在法的演进过程中,法律意识起着传承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和知识的作用;第二,在现实的法律创制过程中,法律意识也具有一定的知道作用;第三,在法的实施过程中,法律意识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四、法系法系是在对各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历史渊源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法律的涵义和划分标准并无一致的观点,一般认为法系是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对法所作的分类,凡属于同一历史传统的法就构成一个法系,因此法系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法的总称。西方法学界通常认为,当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个: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法律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法系。其他的法系还有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中华法系、犹太法系、非洲法系等。对资本主义法影响最大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这两个法系也是我们要重点学习了解的。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大陆法系最先产生于欧洲大陆,以罗马法为历史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大陆法系包括两个支系,即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法国法系是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它以强调个人权利为主导思想,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德国法系是以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强调国家干预和社会利益,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法的典型。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除了法国、德国外,还包括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大陆国家,也包括曾是法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四国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如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及中美洲的一些国家,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中国也属于这一法系。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英国法系,是以英国自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以它的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英美法系首先起源于11世纪诺曼人入侵英国后逐步形成的以判例形式出现的普通法。原先英国通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日耳曼习惯法,教会法和罗马法在当地也有一定影响。1066年诺曼公爵威廉入侵后,随着土地转入诺曼贵族,在加强中央集权王权的同时,英国国王派官员至全国各地进行巡回审理,并逐渐建立了一批王室法院,以后通称为普通法院。这些官员和法院根据国王敕令,并参照当地习惯进行判决。在这种判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全国适用的法律,通称为普通法。英美法系包括英国法系和美国法系。英国法系采取不成文宪法制和单一制,法院没有"司法审查权"。美国法系采用成文宪法制和联邦制,法院有通过具体案件确定是否符合宪法的“司法审查权”,公民权利主要通过宪法规定。英美法系的范围,除英国(不包括苏格兰)、美国外,主要是曾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缅甸、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中国香港地区也属于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由于形成的历史渊源不同,所以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很多差别。
第一,法的渊源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正式的法的渊源只是指制定法,即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法院的判例、法理等,没有正式的法律效力。在英美法系国家,制定法和判例法都是正式的法的渊源,遵循先例是英美法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承认法官有创制法的职能,判例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法的分类不同。大陆法系国家法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私法主要指民法和商法,公法主要指宪法、行政法、刑法、诉讼程序法,进入20世纪后又出现了社会法经济法劳动法等有公私法两种成分的法。英美法系国家无公法和私法之分,法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普通法是在普通法院判决基础上形成的全国适用的法律,衡平法是由大法官法院的申诉案件的判例形成的。
第三,法典编纂的不同。大陆法系国家承袭古代罗马法的传统,一般采用法典形式,而英美法系国家通常不倾向法典形式,制定法往往是单行法律、法规。即使后来英美法系国家逐步采用法典形式,也主要是判例法的规范化。
第四,诉讼程序和判决程式不同。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采用审理方式,奉行干涉主义,诉讼中法官居于主导地位;法官审理案件除了案件事实外,首先考虑制定法如何规定,随后按照有关规定来判决案件。英美法系国家采用对抗制,实行当事人主义,法官一般充当消极的、中立的裁定者的角色;法官首先要考虑以前类似案件的判例,将本案的事实与以前案件事实加以比较,然后从以前判例中概括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
第五,在法律术语、概念上也有许多差别。这种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哲学倾向,大陆法系主要表现为理性主义的倾向,英美法系则更多的体现了经验主义的特点。
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两大法系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进入20世纪后,这两种法系已相互靠拢,它们之间的差异已逐渐缩小,融合也在发生,如法国国家行政法院、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瑞士联邦法院、西班牙最高法院等在某些方面也采用判例法或承认有拘束力;英美法系各国的制定法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差异将是长期存在的,某些历史上形成的不同传统还将长期地存在。

『贰』 手机丢了,有人捡到了,然后问我要钱咋办可以报案么

首先应该和对方协商,尽量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因为根据物权法112条对方有权收取保管费用。如协商不妥,可报警调解或起诉对方。

根据《物权法》:

第一百零七条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第一百零八条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后,该动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

第一百零九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第一百一十条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

第一百一十一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二条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

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拓展资料

物权法的性质是私法:私法性质是基于民法的性质产生的;物权法所调整的基本内容仍是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物权法是财产法;物权法是强行法;物权法是普通法;物权法是固有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一部法律始终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在中国的立法和学理上,有确定一部法律的基本原则的习惯:物权法定原则;一物一权原则;公示公信原则。

『叁』 刑法是固有法还是继受法

1、固有法又称“母法”。根据法律的渊源关系对法所作的分类。指按照本国固有文化和法的历史传统所制定的法律。如罗马法、伊斯兰法等。
2、继受法是与固有法相对应的概念,继受法即主要参照、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立法而制定本国法。当今时代,一般法律都是固有法与继受法的统一。
3、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刑法是固有法还是继受法的问题理解为是中国原创的还是从外国借鉴移植的。中国的法制史大部分是刑法史,从秦朝开始商鞅变法等,法家在统治阶级中占有重要地位,故中国的刑法主要是根据传统继承下来,而对外国借鉴的不多。但随着改革开发,出现了很多经济问题,所以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犯罪,当然这也是我国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

5、从以上的分析,不能简单将刑法分为固有法还是继受法这种分类的。

『肆』 罗马法为什么在德国影响最深远

看这篇论文
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较晚,但是程度最深,范围最广泛。由于“永续帝国理论”深入人心,德国建立了完备的罗马法教育体系,以及皇帝赋予罗马法学家在司法实践和政界的重要地位及特权等等因素,德国的固有法几乎被全部取代。但是罗马法与德国社会并不完全适应,所以16世纪末开始兴起“罗马法现代实用”运动,使德国的固有法得到推崇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德国普通法,真正将继受来的罗马法消化吸收,奠定了近代德国法的根基。
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是指中世纪特别是15世纪以后,德国通过对罗马法的研究、普及和推广,从而使罗马法在本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得以确认,也就是对罗马法的接受,从而使罗马法成为德国的法律渊源之一;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使罗马法的规则由原来是欧洲各国的课程和教育培养的理想法,被接受并形成和发展成为具有正式法律地位的法。
中世纪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德国历届皇帝都宣布罗马法的效力遍及全国。上至帝国法院,下至地方普通法院,都普遍地适用罗马法。受过罗马法系统训练的法官和律师,都以罗马法为依据来开展工作。到了16世纪,法院要事先征求大学法科师生的意见,才对疑难案件进行作出判决。�豍通过这些形式,罗马法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将罗马法与德国法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制定出一系列成文法典。
一、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过程
罗马法的私法特别发达,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从强大而完备的罗马法中,吸取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精髓,继承了人类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较晚,13世纪末之前虽然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但15世纪以后才开始较为显著地继受罗马法。虽然,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相对较晚,但是“远比法国大,比英国更为巨大”。总的来讲,德国受罗马法的影响之程度与范围都超过了其他欧洲国家。早期的日耳曼法几乎被取代殆尽。但是,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一)思想观念
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首任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势强盛,创立了“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成为当时罗马天主教范围内最强大的封建国家。�竖受神圣罗马帝国的影响,德国奉行“永续帝国理论”,这种政治文化信念使他们认为日耳曼帝国就是罗马帝国的延续,而本国的君主就是罗马皇帝的后裔。所以,德国人民从内心只承认罗马皇帝陛下,不承认除此以外的其他任何君主。�豏
既然神圣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的延续,那么罗马法理所应当在神圣罗马帝国有着至高无上的效力。�丰所以,当皇权与教权发生不可避免的权力冲突时,皇帝就引用罗马法来反对教皇。
由此可以看出,在思想观念上,这种基于信念上的根深蒂固给罗马法的继受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二)人才教育
一般认为,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大学法律系,是11世纪诞生于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受其影响,14世纪以后,德国也出现了一批大学。如1348年,德国出现了第一所大学布拉格大学,到了1365年维也纳大学也建立起来。此后,德国又相继于1385年创建了海德堡大学,1388年科隆大学,1409年莱比锡大学,以及1477年图宾根大学等等学府,从而形成了完备的罗马法教育体系,为德国的罗马法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三)罗马法学家
在德国,罗马法学家在司法实践中提供法律解答、代写法律文书、出庭辩论,甚至出具法律意见书。法学博士被皇帝授予贵族身份,享有法律上的特权。由于罗马法学家与教会的关系并不密切,所以皇帝非常重视他们,大批地聘请他们参与到政府中,推动普通法院的审判改革。1495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克西米里安建立帝国最高法院,规定:“帝国最高法院院长,须具有贵族身份,而裁判官共设十六席,其中半数为获法学博士的学位,其他半数须至少有骑士地位之贵族始可。”�豑可见,罗马法学家在德国政界的地位之重要。
二、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成果分析
德国在罗马法继受的过程中,对本国法律的历史发展,特别是私法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民法体系的继受
由于罗马法在当时的德国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德国几乎全盘结接受了罗马法,追求全面而规范。罗马法学家们进入到统治阶层后,取代旧贵族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将罗马法作为现实有效的法律,进而贯彻于社会生活中,取代了原有的习惯法。
同时,德国在罗马法继受时代也没有经历一个类似法国那样的,借助罗马法体系对本民族的已经存在的法进行体系化处理的学理运动。而主要是借助于罗马法规范来构建学理体系,将罗马法直接当作现行法来加以适用。这就造成了德国本地习惯法在罗马法继受过程中的衰落。
(二)私法内容、原则的继受
德国民法典承袭了罗马法关于财产继承的基本构架,将继承单独列为一编,形成独立的继承法。在罗马法继承的基本制度框架下,规定了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代位继承以及在遗产分配时的特留份制度等等。罗马法法定继承中的继承人的范围是以血亲为基础的,德国民法典在规定法定继承时遵循罗马法的这一血亲基础。并且,以罗马法继承制度为蓝本,德国民法典规定了在继承法中以遗嘱自由为基本原则,而且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
罗马法规定特留份制度,目的是防止遗嘱自由的滥用,从而限制完全的遗嘱自由,保护近亲的继承权,衡平遗嘱人及近亲的两方权益关系,进而实现家庭的和谐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特留份之外的财产,遗嘱人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情感好恶进行自由处分。德国民法典针对这一点也特别赋予诉权进行保护。 此外,由古罗马《阿奎利亚法》确立的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也被德国所采纳。德国民法典引入过错责任的概念,对过错责任加以明确的规定。
但是,罗马法的全盘继受的背后,德国社会并不能与其完全完美融合。因为继受罗马法的同时,打破了旧有的习惯法。罗马法学家将罗马法关于农奴的一章用于佃农身上,压制佃农的自由,成为皇帝和诸侯领主进行统治和剥削的工具,剥夺了人们的习惯权利。
三、对德国全盘继受罗马法的分析
德国继受罗马法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罗马法在德国的继受和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环境及固有法的发展滞后,为继受罗马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的状态,实际上并不统一,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治力量以及统一的司法体系。固有法也只是地方性的,主要与土地有关,缺乏全国性的统一法律和关于动产与债权的规范。而德意志境内又需要罗马法代替各地的习惯法,所以,罗马法的侵入势不可挡。罗马法的精神和原则在司法和立法中被理所当然地加以确认,成为德国的正式法律。
(二)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为继受罗马法扫除了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德国社会认为日耳曼君主是罗马皇帝的后裔,日耳曼帝国是罗马帝国的延续,在这一“永续帝国理论”的影响下,罗马法被当做本国法,具有当然的效力。所以,德国民众对罗马法并不排斥。
(三)德国传统法学的落后,为继受罗马法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从16世纪开始,在德国研究罗马法的风气及其作用,远远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而且,罗马法具有的丰富概念、原则和思维方式,恰恰是德国传统法学所缺乏的。
(四)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为继受罗马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世纪的德国承认,凡是在罗马加冕为德国皇帝的国王,将承认他为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所以,德国的几代皇帝,例如菲特烈一世和三世,特别是菲特烈一世公开宣示自己是查士丁尼的继承人,宣布自己尊重先帝法律,视罗马法为其帝国法。
所有这些原因,都必然促进了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但是,罗马法与德国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是难以掩盖的。所以16世纪末开始兴起“罗马法现代实用”运动,使德国的固有法得到推崇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德国法学家的研究对象不再是《民法大全》,而是“无论是罗马法或德意志法性质的邦土之法、德意志的一般私法、诉讼法、刑法、国家法与教会法在较高等级法院当下实务中如何适用的问题”,“从而创造出一种针对整个德意志现行法开展的,实证的法释义学”。

『伍』 简述日本现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

日本现代法律制度是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和日本固有法的某些制度三者的结合。战后回40多年来,通过不答断地改革和完善,日本的法律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由原来属于罗马日耳曼法系演变成为兼有罗马日耳曼法系与英美法系特色的混合法系。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在美国单独占领之下,美国法成了日本移植和学习的主要对象。另外,日本因有的行之有效的某些制度,如调停与和解制度也同时并存并获得发展。这三者的结合,就构成了日本当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

『陆』 法的种类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按照法创立和表现的形式所作的分类。成文法是有权制定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不成文法是指未经国家制定,但经国家认可和赋予法律效力的行为规则,如习惯法、判例、法理等。国内法和国际法按照法的制定的主体和适用范围所作的分类。

国内法由本国制定或认可,是规定以一国内部各种社会关系为主的法律,并在本国主权所及领域范围内有效,如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国际法指不同国家在协议和认可的基础上产生,适用主体是国家,是规定国与国之间双边或多边关系的法律,如各种国际条约、协定等。

2、宪法性法律和普通法律

按照法律的内容和效力的强弱所作的分类。宪法性法律是由制宪会议或一般立法机关依特定程序或一般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通常规定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权限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根本性问题,所以又称根本法或母法。

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普通法律指有立法权的机关依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它通常规定某种社会关系或社会关系某一方面的行为规则,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相对于宪法而言,又可称为子法。

3、实体法和程序法

按照法律内容所作的分类。凡规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本体的法律为实体法,如行政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其中专门规定某类国家机关职权范围、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法律又称组织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

凡规定实现实体法有关诉讼手续的法律为程序法,又称诉讼法,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前者居于主导地位,又称主法;后者是为了保证实现实体法的,又称助法。在审判实践中,既适用实体法,又适用程序法,审判实践就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综合运用。

4、特殊法和一般法

按照法律效力范围所作的分类。从空间效力看,适用于特定地区的法律为特殊法,适用于全国的法律为一般法。从时间效力看,适用于非常时期的法律(如紧急戒严法、战争时期实施的法律等)为特殊法,适用于平常时期的法律为一般法。

从对人的效力看,适用于特定公民的法律(如兵役法)为特殊法,适用于全国公民的法律为一般法。特殊法与一般法的关系在于在特殊情况下一般可优先适用特殊法。

5、公法和私法

资产阶级法学界比较普遍地把法划分为公法与私法,这种分类法最早由古罗马法学家D.乌尔比安(约170~228)提出,为后代法学家广泛采用。有不少法学家依公法、私法建立法的体系,但以什么标准划分公法、私法,说法很不统一。

6、固有法和继受法

按照法律的渊源关系所作的分类。有的学者认为,各国法律中有些是沿袭历史上早已存在的旧法,有些是仿效外国法制定的。凡按照本国固有文化和法的历史传统而制定的法律称为固有法;凡模仿外国法制定的法律称为继受法。

被仿照的外国法通常被称为“母法”,继受而成的法律被称为“子法”,如《德国民法典》仿效罗马法制定,前者为子法,后者为母法。

7、普通法和衡平法

在英美法中,按中世纪英国法的历史发展,通常分为普通法和衡平法。普通法是自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以后,国王为削弱地方封建领主势力、加强王权,通过王国法院和巡回法官的判例来宣示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因而称“普通法”。

衡平法是从14世纪开始作为补救普通法的不足,通过王室大法官以衡平(即公平)原则处理案件的判例所产生的法律,与普通法并列。


8、制定法和判例法

普通法和衡平法又统称为判例法,因它们都是以判例形式存在的。但判例法的范围比普通法和衡平法为广。与判例法相对称的是制定法。制定法是指国家机关按法定职权范围和程序制定的法律,实质上与成文法同义。但在一般法学著作中,制定法与判例法相对称,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相对称。

在西方国家法学著作中,制定法有时称为实在法。现英美法系学者一般认为制定法高于判例法,但判例法通过法官适用法律过程中的解释权对制定法仍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柒』 怎样了解法学论文的热门的选题

http://fxy.znufe.e.cn/xyjx/bylw.htm
http://student.zsu.e.cn/~lp01xhm/
http://www.lstvu.net.cn/xw/upload/newtxt/200553111135194683.doc
http://hc.zjfc.e.cn/2002jfxzhyshxwzhybylwzhdjsylb.doc
http://202.114.88.183/wenfa/news/shownews.asp?newsid=472
http://cjxy.gxu.e.cn/zixueguanli/banshinan/fllwxt.htm
http://fxy.zwu.e.cn/show.asp?id=58&bigclassname=%BD%CC%D1%A7%B9%DC%C0%ED&SmallClassName=%B1%CF%D2%B5%C2%DB%CE%C4
http://www.gxeea.cn/view/content_752_1287.htm
http://www.gdzk.cn/lj/zdfxlw.htm

可以去各大高校的法学院看看毕业论文选题。

另外还有部分

一,《法学基础理论》论文选题
论法律解释的功能
试论法的正义性
有法不依的原因及其对策
试论我国法律监督的机制及其对策
论影响我国司法独立的因素及其对策
程序法治的价值及其实现
中国固有法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化
试论法的规范作用
中国法律现代化及其意义
论法治国家的模式及其实现

二,《宪法》论文选题
简论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一致性
从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看法制的完善
论选举权
民主政治的价值及其实现
论我国宪法中的司法制度及特色
我国选举的民主程序

三,《行政法》论文选题
依法行政与市场经济
论依法行政的实现途径
论行政相对人
论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
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模式选择
论行政处罚的"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论行政处罚中的听证制度
论行政合同的可诉性
论行政许可制度及其完善
论国家侵权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五,《行政诉讼法》论文选题
论行政诉讼价值及其结构
论行政公诉制度
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完善
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
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对行政诉讼庭审若干问题的探讨
论行政机关败诉原因及其可诉性
论行政诉讼第三人
论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

六,《刑法》论文选题
试论罪刑法定主义与刑罪罚个别化的关系
论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问题
论犯罪构成的内部结构
主观要件在犯罪构成中的意义及认定
论共同犯罪的类型及刑罚规定
论集团犯罪
安乐死的刑法思考
金融犯罪及其刑事对策
环境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关于知识产权的几种犯罪
论家庭暴力犯罪
玩忽职守犯罪之定罪限
合同诈骗罪主观故意探析

七,《刑诉法》论文选题
论证据的审查判断
法人犯罪的刑事诉讼初探
论刑事诉讼与人权保护
关于死刑复核程度的思考
论刑事诉讼价值
不起诉制度研究
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浅谈
对电子证据的几点看法
我国设立少年法院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论律师的职业道德
律师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研究
论律师的权利
律师法庭辩论技巧探讨

八,《民法》论文选题
论精神损害的物质赔偿
论诚实信用原则
论失踪人财产的代替
论抵押权的实现
浅论无效保证合同中民事责任
显失公平制度的运用及现有规定的弊端
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及其处理医疗纠纷的特有原则
论权利质权
论表见代理制度
论取得时效制度
论缔约过失责任
论合同的法定解除
论善意取得制度
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论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九,《民事诉讼法》论文选题
论处分原则
论管辖异议制度
论合格当事人的确定
论民事诉讼制度
民事复议制度研究

十,《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等论文选题
论国有独资公司
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原则
论仲裁决的域外执行
论税收管辖冲突
论涉外物权的法律适用原则
论涉外婚姻关系的法律适用原则
论股份合作企业的法律性质
论金融鉴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WTO反倾销规则与中国反倾销规则的比较
论寄售货物的所有权及风险转移
中外独立董事制度的比较研究
论保险代理人制度
论保险合同的变更

十一,《婚姻法》论文选题
论无效婚姻
论亲权
夫妻财产制
论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
我国婚姻法的伦理性

十二,《知识产权法》论文选题
简析侵害商标权的行为及法律特征
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的立法与展望
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
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保护
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

十三,《劳动法》论文选题
论劳动争议的处理
劳动保护的必要性及措施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及对策
其他选题
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的法律问题
信用证诈骗及其防范
税收滞纳金探析

还有另外的一个学院是这样的

1、 系统论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
2、 评析资产阶级法的自由、平等原则。
3、 论法律权利和义务
4、 论依法办事
5、 论综合治理
6、 论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7、 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
8、 论我国的司法原则
9、 法与人权
10、法与自由
11、法与平等
12、法与秩序
13、法律移植初探
14、法与道德
15、立法与正义
16、司法中的正义问题
17、法与利益
18、法与廉政建设
19、法律渊源论
20、论立法体制的完善
21、法学的基本范畴研究
22、论“特权”及其限制
23、法与宗教、法的神圣性问题
24、法律制裁的目的思考
25、违法的根本原因
26、当代中国的治吏问题
27、法治与中国现代化
28、论立法监督体制的完善
29、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30、论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
31、论法律至上
32、中西方法理学研究方法之比较
33、论法的时代精神
34、论立法的合宪性原则
35、论立法的民主性原则
36、法律与规律
37、论司法独立
38、论检察职能与检察改革
39、法的定义的比较研究
40、论自由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41、中国法治之道路初探
42、人权的司法保障
43、论对执政党的法律监督
44、论我国法律平等的理论与实践
45、我国法院错案追究制度的实施状况
46、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为原则
47、论权利与财产的一般关系
48、论刑事法律关系
49、论经济法律关系
50、论行政法律关系
51、试论法律信仰的培养
52、论对权力的监督
53、法与其它规范的关系
54国际关系与法的发展
55、法律程序的意义
56、法律机制初探
57、法治的路径
58、法的性质
59、科技革命对法的促进作用
60、法律解释方法研究
61、法律解释原理研究
62、论法律原则
63、论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
64、论法的制度功能
65、论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
66、制度创新与法制建设
67、判例法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研究
68、法的外延研究
69、政党机构在中国的法律性质及其改革
70、权力与权利关系研究
71、司法改革问题研究
72、中国法制建设的前景与道路
73、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教训
74、发达国家法治建设经验研究
75、法的效率价值研究
76、纠纷的解决原理
77、法制运行规律研究
78、论中国农民的法律地位
79、农村法律问题研究
80、论权力
81、论权利行使的原则
82、两大法系的比较及其中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83、论法与政治文明
84、论法之真善美
85、法与艺术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1.论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试论特别权力关系
3.对行政法渊源的思考
4.论依法行政原则
5.论行政合理性原则
6.论责任行政原则
7.论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
8.论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
9.对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反思
10.论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11.论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的关系
12.公务员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区分标准探讨
13.论行政法原则与行政法规则的关系
14.论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地位和作用
15.论公务员救济制度的完善
16.论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保障
17.论行政实体法与行政程序法的关系
18.论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及其保障
19.关于行政法性质的思考
20.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
21.论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对等性
22.论行政授权
23.论行政委托
24.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程序控制
25.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
26.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27.论行政自由裁量权膨胀条件下的“合理性原则”。
28.试论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抗辩权
29.试论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
30.论对行政立法的控制
31.论行政立法中的法律保留与法律优位原则
32.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标准
33.论行政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34.论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35.论无效行政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36.论无效行政行为与可撤销行政行为的关系
37.论合法行政行为的认定标准
38.对行政行为概念及其特征的认识
39.论行政事实行为及其法律控制
40.准行政行为探讨
41.论行政处罚的设定权
42.论行政处罚中的“一事不再罚”原则
43.论行政处罚中的“罚缴分离”制度
44.论行政处罚中的“职能分离”制度
45.论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
46.论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
47.论行政处分及其法律救济
48.论行政处分程序的完善
49.论《行政处罚法》对公民权益的保护
50.论行政法上的应急性原则
51.论行政强制执行的模式
52.论行政强制措施及其法律控制
53.论行政强制执行的性质
54.论行政征收与征用的关系
55.论行政征收及其法律控制
56.论征收、征用与公民财产权的保护
57.论行政征用补偿制度
58.政府采购中的政府角色分析
59.论当代行政法的发展特点
60.论行政国家与行政权的控制
61.论行政权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62.对行政法理论基础的认知
63.论行政滥用职权及其法律控制
64.论行政越权
65.论行政不作为及其法律控制
66.论行政不作为引起的赔偿责任
67.论行政许可的性质
68.论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及其适用
69.论《行政许可法》对行政立法的影响
70.论《行政许可法》对建设法治政府的作用
71.论行政许可权的相对集中
72.论行政许可的听证程序
73.论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
74.论行政许可范围的设定
75.论行政许可中的监督检查原则
76.论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分
77.论行政指导及其法律控制
78.论对行政合同的司法审查
79.论行政合同的性质
80.论行政即时强制
81.论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制度
82.论行政程序立法的目标模式定位
83.论行政法治与行政程序
84.论正当行政程序原则
85.论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参与权
86.论行政公开原则
87.论行政立法中的公民参与
88.论行政执法中的公民参与
89.论行政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
90.论行政程序的价值与功能
91.论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
92.论对行政裁决行为的司法审查
93.论行政给付及其法律救济
94.论公共行政与国家行政的关系
95.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96.对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认识
97.论我国行政复议管辖体制的缺陷及其完善
98.论行政复议的性质与功能
99.论行政复议中的举证责任
100.完善行政复议决定种类的构想
101.行政复议“司法化”探讨
102.论行政诉讼中的“合法性审查”原则
103.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认识
104.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思考
105.论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
106.论行政诉讼的第三人
107.论行政诉讼的被告
108.论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担
109.论行政诉讼中被告的举证责任
110.论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
111.对行政诉讼中不停止执行原则的评析
112.论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
113.论行政公益诉讼
114.论行政诉讼判决种类的完善
115.论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
116.扩大行政赔偿范围的构想
117.论行政赔偿标准的完善
118.论行政追偿
119.论行政补偿制度
120.论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121.论电子政务及其法律规制
122.论经济全球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123.论网络时代行政法的发展
124.论经济全球化对行政法的影响
125.论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监督
126.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几点思考
127.论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完善
128.论公务员的惩戒制度

刑法学

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或罪刑适应原则或平等原则)
论犯罪概念
论罪与非罪的界线
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
论犯罪构成理论
论犯罪客体的几个问题
论犯罪结果(或危害结果)
论行为对象
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论单位犯罪
论刑法中的不作为
论犯罪的故意
试论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试论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论正当防卫
论犯罪预备
论犯罪未遂
论犯罪中止
论共同犯罪
论牵连犯的几个问题
数罪并罚的几个问题
论死刑
论罚金刑
论缓刑
论自首
累犯的几个问题
论罪名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几个问题
论交通肇事罪
论走私罪
论洗钱罪
论有组织犯罪
论假冒商标犯罪
论重婚罪
论挪用公款罪
论破坏生产经营罪
论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线
论强奸罪
39“婚内强奸”的刑法分析
论诬告陷害罪
论伪证罪
论抢劫罪
关于诈骗罪的几个问题
贪污罪的几个问题
论合同诈骗罪
论保险诈骗罪
论受贿罪
论滥用职权罪
论玩忽职守罪
论侵占罪
论刑法对我国多种经济成份的保护
市场经济与刑法的适用
论刑法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与刑法观念的变更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犯罪与对策
论刑事责任能力
论定罪
论刑事责任
论量刑情节
论“死缓”制度
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
论证券犯罪
论毒品犯罪
论转化犯
论淫秽物品的犯罪
论刑法的时空效力
持有型犯罪之研究
婚内强奸的刑法分析
环境犯罪研究
论洗钱罪

四、犯罪学

犯罪概念的犯罪学分析
犯罪学实证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评价
我国现阶段犯罪现象的规律与特点
犯罪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防治对策
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
金融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
贪污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
贿赂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
女性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与控制
农村犯罪的特点与控制
城市犯罪的特点与控制
强制性环境对犯罪人人格特征的影响
智力、气质与犯罪的关系
情景因素在犯罪行为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生物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需要结构与犯罪的关系
犯罪的犯罪学分类
犯罪人的犯罪学分类
犯罪统计的价值评断
犯罪数(隐亲)存在的原因与对策
社会反应与犯罪的关系
刑罚的预防犯罪价值
预防犯罪的模式探讨
刑事政策在犯罪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与定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五、宪法学

论宪法概念
“宪法为根本法”命题之辨析
论宪法与宪政的联系与区别
论宪法至上与法治
论宪法的基本精神
我国宪法关系初探
论宪法关系的特点
论基本人权原则
权力制约的形态及其比较
论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论宪法解释的功能
宪法解释基本问题研究
宪法序言法律效力问题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宪法功能的再认识
社会转型与宪法变迁
试论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
试论我国宪法监督体制
我国宪法修改的历程及评价
宪法修改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我国宪法修改的模式分析
论宪法信仰
论宪法权威
宪法惯例的生成及特点
论宪法性法律
当代违宪审查制度的特点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模式选择
论宪法监督体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完善问题研究
论宪法诉讼制度的价值及功能
论我国宪法诉讼制度的建立
论宪法与公共权力
WTO下的宪政建设
近代中国的宪政文化述评
宪法与国际人权公约关系研究
论宪法的国际化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特征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基本形式
选举权平等性的理论与实践
论选举制度的基本功能
论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
公民投票问题研究
宪政语境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完善问题研究
代议制度比较研究
试论专职代表制
论人大代表的身份
论人民代表素质
论人大会议制度的完善
论人大代表的质询权及其完善
人大会期制度完善问题研究
论选民和选举单位对人大代表的监督
选举制度之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试论美国的选举制度
地方人大党委会在宪法监督中的作用初探
试论统一战线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人民政协地位探究
论人民政协的性质
试论民主党派参政制度
试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关系
试析我国地方立法中的问题
公民权利与社会安定的关系初探
试论民族区域地方自治机关的建设
论民族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效力
论宪法中的权利与权力结构体系
论我国行政区划的改革及完善
论我国的地方制度
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及其优越性
论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性质
论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
论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特点
论中央和地方关系
对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评价与展望
论基层民主自治
试论经济制度在宪法中的地位
论公民
论公民意识
论公民权与人权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权利的发展
论迁徒自由
论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保障
宪法基本权利效力问题研究
论宪法基本权利的功能
宪法基本权利对第三人效力问题研究
社会转型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发展
我国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与国际人权公约接轨问题研究
选举制度与政治文明
比较各国环境权的宪法规定
论知识产权保护的宪法依据
公民财产权研究
论公民的被选举权
互联网时代的言论自由
论新闻自由的界限
论我国宪法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完善
死刑的存废与公民生命权的保障
安乐死与公民生命权的保障
“人权”入宪的意义及思考
立法平等与平等权的实现
平等权的保障与差别待遇
论言论自由
试析公民结社自由的立法
劳动教养制度与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保障
论公民就业平等权的保障
宪法视域中的“三农”问题
论城乡公民权利的平等保护
试析公民基本权利立法的价值取向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限制问题研究
论公民基本义务的性质及功能
论劳动基本权利的构成
论生存权的保障
信息安全立法与公民知情权保障的协调
论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
试论我国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
国家求偿权初探
国家赔偿与国家补偿的关系
论社会保障权产生的背景
论公民控告、检举、申诉权的制度化保障
我国关于公民出版自由立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公民的知情权
论表达自由的特征
刑事诉讼原则宪法化问题研究
论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论我国公民权利的救济制度及其完善
论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与协调
正当法律程序对公民权利的保障问题研究
论司法权的性质与配置
论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
公民受教育权问题研究
论环境权
论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视角的司法改革问题研究
论司法独立
论人大监督权的理论基础
“个案监督”的是与非
论人大对政府财政的监督
论地方人大的立法权
论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
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民族立法权
我国人民法院的设置及其改革问题研究
论检察权的性质及功能
紧急状态的立法研究
论紧急状态时期的公民权利保护
试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宪法依据
论总理负责制
论公职人员名誉权与公民监督权的冲突与协调
法治政府的标准
公众参与与民主政治

六、中国法制史

论神判、天罚观念的社会历史基础
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论马锡五审判方式
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制中的中国传统
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制中的“社会本位”原则
论北洋政府时期法制中的封建性
试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资产阶级法治原则
试论《大清民律草案》中对中国传统的民事规范体系模式的创新
试论《大清民律草案》中对中国传统民法的继承
论《大清新刑律》对中国传统刑律的创新
论外国列强的在华治外法权
论清朝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
从唐律的内容看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完成(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乎)
试论太平天国法制的进步性
试论太平天国法制的封建性
论明代法制中的“重典治国”精神
试论宋代司法审判制度的创新
试论元朝法律对唐宋法律的反动
试论《开皇律》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历史地位
论汉朝的春秋决狱
论秦代法律制度对西周法制的创新
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刑法在中国古代刑法史上的历史地位。
论儒家法思想的现代价值
试论汉朝的刑法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试论春秋时期的成文法运动
试比较中国古代监察 制度狱中国当代检察制度之异同
试比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与近代公务员制度之异同
试比较新民主主义法制与南京国民政府法制的主要区别
论孙中山法律思想中的“中西合璧”特征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法
从汉朝刑法原则和制度看法律的儒家化
试论中国古代工商经济法制的主要特征
论儒家法律思想与现代法治思想的冲突
司法独立原则与中国法律近代化
论中国古代民法的的基本特征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检察制度
试论大陆法系对清末和民国法制的影响
试论明代婚姻和继承制度的变化
试论唐宋到明清三法司职权的变化及其意义
论中国传统的法律教育

七、外国法律史

西方自然法思想源流论
中西法律起源的比较
希腊、罗马宪政研究
罗马私法的精神
中世纪法律思想研究
中世纪教会法研究
中世纪西欧法律二元化的影响
古东方法特点研究
伊斯兰法律传统研究
法律移植与法制变迁的历史实践与理论
欧陆法律传统解析
法国民法典与法兰西民族文化
德国民法典对世界法制的贡献
法德民法典比较
普通法精神与英吉利民族文化
英国土地法研究
英美判例法研究
英美宪政制度研究
英美司法独立制度研究
英美陪审制度研究
英美律师制度研究
英美合同法与对价制度研究
英美信托财产制研究
英美侵权制度研究
英美刑罚制度研究
英美法制现代化比较研究
近代西方法制思想研究
卢梭与孟德斯鸠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边沁功利主义法律思想研究
历史法学派的思想贡献
刑事古典学派刑法思想研究
刑事人类学派刑法思想研究
刑事社会学派刑法思想研究
两大法系陪审制比较研究
西方监狱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检察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警察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法院与法官制度
西方庭审模式研究
新自然法学思想评析
社会学法学思想研究
新分析法学思想研究
经济分析法学对现代西方法制的贡献
八、民事诉讼法学

关于民事诉讼法学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
关于民事诉讼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关于网上名声诉讼方式的可能性探讨
论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论我国民事审判制度的变革
论我国市场经济下的民事诉讼
关于我国民事诉讼立法若干问题的探讨
我国海峡两岸民事诉讼程序比较
一国两制下的民事诉讼特点
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论民事诉讼上的法律事实
论诉权
论诉
诉讼标的及其识别标准研究
论诉的成立要件
论反诉制度
论处分原则
论当事人双方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论辩论原则
论法院调解原则
论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的法律监督
合议制度研究
回避制度研究
公开审判制度探讨
我国民事案件审级制度研究
民事诉讼案件主管问题研究
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研究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若干问题
共同诉讼研究
论第三人
论代表人诉讼制度
论诉讼代理制度
论证据
论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免除问题研究
证据的理论划分标准研究
证据保全问题探讨
关于强制措施若干问题探讨
论民事诉讼中的送达制度
论财产保全
论先予执行制度
诉讼费用问题研究
若干不同类型案件审判程序问题研究
第一审程序研究
普通程序研究
简易程序研究
论起诉
第二审程序若干问题探讨
论上诉
关于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研究
论特别程序
督促程序研究(或完善)
公示催告程序研究(或完善)
论破产程序
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研究
执行难及其对象之我见
论民事诉讼中的国际司法协助
论民事诉讼中的区际司法协助
论民事纠纷的地域特点
论民事纠纷的时代特点
论民事纠纷的人群特点
论促裁制度的若干问题
论人民调解
国际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探讨
公证在民事诉讼中的意义及作用问题研究

九、刑事诉讼法学

论刑事诉讼主体
试论刑事诉讼中的价值目的构造等若干基本理论
论无罪推定
论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
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人的权利及其保障措施及其保障
如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试论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的法律监督
试论刑事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
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及完善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刑事证据制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试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诸责任
论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试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
试论被害人陈述
论证人证言
间接证据及其运用
海峡两岸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
论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及完善
论刑事自诉案件
论上诉不加刑原则
试论涉外刑事诉讼的特点
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试检察机关的抗诉
论刑事申诉制度
论刑事代理制度
关于刑事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研究
关于刑事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研究
论刑事证据的法律性
论我国公诉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证据立法模式的选择
论审判公开原则
刑事二审程序的若干问题
我国审前程序的立法完善

十、国际法

论国际法与国际关系
论国际法与国际政治
国际法方法论
国际法价值论
国际法认识论
6.论国际法的效力
7.论国际法由弱变强的趋势
8.论国际法的法律基础与社会基础
9.论国际法的法律性
10.论国际法的渊源
11.论《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
12.论国际习惯和条约的动静态关系
13.评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14.论条约与中国国内法的关系
15.论国际法与国家主权的保障

『捌』 法学论文热点有哪些

我知道一个 不知道算不算上海大学生参加立法 交通法规方面的 可以说引起了一定的讨论

『玖』 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可以将法分为( )。

根据法的创制形式和发布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法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1、成文法又称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规范化的成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有权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成文形式的法,一般指习惯法。

相关知识链接:其他的关于法的分类

一、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的不同,法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1、凡规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本体的法律为实体法,如行政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其中专门规定某类国家机关职权范围、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法律又称组织法,如《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

2、凡规定实现实体法有关诉讼手续的法律为程序法,又称诉讼法,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

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前者居于主导地位,又称主法;后者是为了保证实现实体法的。又称助法。在审判实践中,既适用实体法,又适用程序法,审判实践就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综合运用。

二、根据法的效力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法分为:特殊法和一般法

1、从空间效力看,适用于特定地区的法律为特殊法;适用于全国的法律为一般法。

2、从时间效力看,适用于非常时期的法律(如紧急戒严法、战争时期实施的法律等)为特殊法;适用于平常时期的法律为一般法。

3、从对人的效力看,适用于特定公民的法律(如兵役法)为特殊法;适用于全国公民的法律为一般法。

三、按照法律的渊源关系的不同,可以将法分为:固有法和继受法

有的学者认为,各国法律中有些是沿袭历史上早已存在的旧法,有些是仿效外国法制定的。

1、凡按照本国固有文化和法的历史传统而制定的法律称为固有法;

2、凡模仿外国法制定的法律称为继受法。被仿照的外国法通常被称为“母法”,继受而成的法律被称为“子法”,如《德国民法典》仿效罗马法制定,前者为子法,后者为母法。

四、公法和私法,是资产阶级法学界比较普遍的一种对法的划分方法

以什么标准划分公法、私法,至今说法不一。主要学说有:①利益说(又称目的说),认为凡以保护国家公益为目的的法律为公法;凡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为私法。乌尔比安首创此说。②主体说,即以法律关系主体为划分的标准,认为凡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或一方为国家或国家所属的公共团体者为公法;法律关系主体双方都是私人的为私法。③权力说,认为凡规定国家与公民之间权力服从关系的是公法;凡规定公民之间权利对等关系的是私法。④此外,也有认为凡规定国家机关之间,国家与民主之间政治生活关系(或称公权关系)的法为公法,凡规定公民之间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民事生活关系(或称私权关系)的法为私法。

以上诸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对而言。尽管说法不同,一般都将宪法、行政法、刑法等划为公法;而把民法、婚姻法、商法等划为私法。但资产阶级法学者中也有根本反对公法、私法划分的,认为一切法都是主权者的命令,通过国家权力起强制作用,不因公法和私法而有所不同。事实上公法、私法的划分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般不作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五、英美法系,还有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区别

1、普通法,是自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以后,国王为削弱地方封建领主势力、加强王权,通过王国法院和巡回法官的判例来宣示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因而称“普通法”;

2、衡平法,是从14世纪开始作为补救普通法的不足,通过王室大法官以衡平(即公平)原则处理案件的判例所产生的法律,与普通法并列。

『拾』 德国是怎样继受罗马法的

继受罗马法对德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此种影响又依地区、内容、阶层而有所不同:

1.从地区上看,各地对罗马法的继受存在较大差异。西南与西部地区如法兰克福特、黑森等地继受程度最深,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莱茵兰—法耳次等地继受程度也较深,而在固有法已被编成法典的地区,如萨克森是受罗马法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十三世纪以来一直适用《萨克森法典》,其编写目的就是以地方习惯法抗拒罗马法。

2.从继受的内容上来看,不同领域存在显著差别。在婚姻家庭法领域,亲属法是固有法保留最多的部分,婚姻法受教会法影响较大,继承法受罗马法影响稍大一些;在财产法领域,罗马法影响比婚姻家庭法领域要大得多,其中不动产方面继受罗马法相对较少,而动产和债权领域,如契约和准契约、动产所有权取得理论等等继受比较彻底[3](P308—322)。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婚姻家庭及不动产领域直接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固有法已有相当的发展,而婚姻家庭制度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相联系,因此难以改变。

3.继受罗马法加深了德国社会内部的裂痕。继受对统治者来说颇为成功,但对广大农民来说却是灾难。“罗马法学在德意志的确立并不是个纯粹的幸事,因为它增加了统治者的特权,把他提高到了法律之上。[1](P313)”对农民特别不利的是,继受罗马法改变了他们古老而熟悉的地方习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遥远而陌生的异族法律,他们甚至不懂使用这种法律的文字(拉丁文),而这种新法律不但取消了他们一直拥有的古老权利,而且还给他们套上新的枷锁。比如,罗马法专家“把他们(佃农)划为农奴,并把罗马法关于农奴的一章用于他们身上”。又如,罗马法专家对地产方面的争执,“以罗马的租佃条款作为基础,他们滥用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制定的法律,以颠倒是非,压制自由。[2](P149)”总之罗马法专家“使个别的和大批村区的自由状态变为不自由状态,被认为是加剧领主骄横无礼与侵占掠夺的热心助手”[3](P148)。 因此继受罗马法是引发十六世纪德国农民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战争中农民普遍要求驱逐法学博士,废除罗马法,恢复固有法,其中最完善的希普勒改革方案第4条要求:“罗马法学博士不得参加法院,不得担任诸侯顾问,每所大学只留帝国法律博士三人,供必要时咨询。[2](P770)”① 在这种情况下,从十六世纪末开始兴起“现代罗马法实用”运动,德国固有法重新得到推崇和发展,从而使继受的罗马法与固有法融为一体,形成德国普通法,最终奠定近代德国法之根基。

4.继受罗马法形成新的法律职业阶层,完全改变了德国固有的法律体系、法律精神和法律思维。

(1)继受罗马法形成新的法律职业阶层。固有法主要是习惯法,缺乏逻辑性和明确性,裁判遵循严格的形式主义,实行口头审理,非专业的贵族裁判官以个人经验和常识断案;与之正好相反,罗马法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审判中抛弃不合时宜的形式主义,进行书面审理,必须由专门的法律专家根据明确的法条裁判,从而形成以法学家为核心的法律职业阶层。

(2)继受罗马法打破了固有法的法律体系,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新体系。在继受罗马法之前,以著名的《萨克森法典》为例,其由六部分组成,即教俗关系法、法庭组织法、采邑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家庭和继承法、对镇和邻里关系法。民法、刑法、组织法、行政法等混杂在一起,各部分缺乏内在联系和严密逻辑,体系化水平很低。继受罗马法引入一个全新的私法体系,它以系统精密、逻辑性强而著称于世。如1756年颁行的《巴伐利亚民法典》就以《法学阶梯》为蓝本,分人法、物法、继承法和债务法四篇[5](P25)。

(3)继受罗马法改变了德国固有的法律精神。罗马法体现的是发达的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个人本位主义的精神,而固有法则保存着日耳曼团体本位主义的传统,继受后法律精神的变化在所有权、夫妻财产制等方面有突出表现[3](P288—289)。“对于德国人而言,在15世纪承受罗马法以来,已深深影响德国法律制度的罗马法在启蒙时代以后表现出冷冰冰的个人主义,而德国法(对它来说,英国普通法是另一类型的法律分支)则被赞赏为具有民间共同体的热情精神。在持这种态度的代表中间,有基尔克这样的伟大学者。[6]”

(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罗马法学家将高度抽象的思维方式引入德国法。 复兴的罗马法是在经院哲学的思辨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泛采用分析、归纳等推理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形式化、抽象化、逻辑化的特点,而固有法尚停留在以事例充当规范的水平,体现出因事论事的具体思维方式,即使固有法法典的规定也是“粗糙和具体的”[7](P729)。随着罗马法的侵入,新的抽象思维方式取代了固有法的具体思维方式,这对后来德国法的发展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

热点内容
法律法规和规章三者的区别 发布:2025-01-10 17:27:28 浏览:79
自考经济法分章试题 发布:2025-01-10 17:26:46 浏览:416
奴隶制社会军事经济法的特点 发布:2025-01-10 17:26:43 浏览:706
16岁具备法律责任么 发布:2025-01-10 17:05:58 浏览:270
14岁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0 17:05:52 浏览:758
李林法学 发布:2025-01-10 16:58:28 浏览:449
老百姓最关心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0 16:31:40 浏览:400
经济法本科属于什么学科门类 发布:2025-01-10 13:31:54 浏览:969
裁定书发生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0 13:22:08 浏览:623
合同法设备修理保修期 发布:2025-01-10 12:21:32 浏览: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