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公权法

司法公权法

发布时间: 2022-11-29 03:47:55

① 请介绍我国在民商法知识产权法方面的【司法政策】.附例/出处链接最好,谢谢

论国际贸易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知识产权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作用更加显著,随着加入世贸组织,重视和加强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对于我国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知识产权理论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和企业的战略高度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战略

知识产权主要指个人及其组织在脑力劳动方面创造并完成的智力成果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双重性、确认性和独占性的特点。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知识产权有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但激励发明,创新知识,而且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配置技术创新资源,促使新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本文从知识产权理论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和企业的战略高度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知识产权保护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对国际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反映,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才能产生剩余价值,而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非物质经济本身不产生剩余价值,只有参与物质生产部门的价值分割才能产生价值。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压低物质部门的产品价格,而提高与知识相关的非物质经济部门的价格,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取得较为有利的地位。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上把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1994年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第十回合谈判过程中,形成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简称《TRIPS》协议;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TRIPS》协议同时生效,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TRIPS》协议也当然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准则。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商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其中涉及知识产权的商品占有较大的比重,且这个比重还在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大量成功地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建立并实行了知识产权制度,为正常的国际贸易活动和投资活动奠定了基础性的保障制度。只有在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中,国际贸易和投资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2.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
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工业都将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创造新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第二阶段,国内市场饱和,向国外市场出口;第三阶段,对外投资,向外国市场提供产品;第四阶段,外国生产,向母国市场出口。从发达国家角度说,当处于产品周期的二、三阶段时,它会极力支持自由贸易;而当到了第四阶段时,国内市场的产品为进口产品所替代时,该国产品的市场地位开始衰落,其市场占有率受到挑战。此时,它会转向知识产权保护,在贸易政策中会极力与知识产权保护挂钩,通过强制性措施来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以设法减慢产品周期的步伐。这对在技术上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有失公平的。这样知识产权的保护无疑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贫富差距愈加严重。

二、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世界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和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取得了世界各国公认的成绩。但从我国社会还正处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我国企业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几万个项目,而申请的专利数却不到10%,企业较为重视有形资产的保护,却忽视了其作为无形资产的保护,从而导致我国每年有很多知识产权被“抢注” 。所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也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分水岭”。目前,我国缺乏一套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如山西老陈醋商业秘密泄露事件的发生;景泰蓝、宣纸等民族绝技的泄密,国内大量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因此,在大力保护国外的驰名商标时,应加强对国内驰名商标的扶植与保护。

2.知识产权人才缺乏
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不多。企业万一牵连到知识产权争端,要么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要么要支付高额费用聘请外部人员应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包括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权谈判及分析工作,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而无人胜任。

3.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亟待完善
我国有些法律和TRIPS相关法律还有很多不同甚至有许多空白。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法垄断。一些跨国公司企图利用知识产权中的非法限制和排斥竞争实现其垄断地位。针对滥用知识产权的非法垄断行为,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制定反垄断法进行制约,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反垄断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中也没有可操作的反垄断条款。这样,我国企业在遇到知识产权争端时就可能遭遇不利的被动状态,从而在国内市场上对其他企业的垄断行为束手无策、在国外市场上遇到严格的反垄断法控制而使自身陷入尴尬境地。

三、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各国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法律保护制度,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对我国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虽然我国政府在这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但真正从国民意识上重视知识产权问题还需一个过程。就目前看,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实施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1)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政策上要从笼统扶持转到重点支持专利项目上来,特别是那些高科技专利项目,建设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民族工业群体。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专利制度各项奖酬的兑现,重奖一些重大发明专利技术。在资金上,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各级政府都应建立专利基金,以财政、企业为主体,广开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重点支持那些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如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等各种科技和经济计划项目。
(2)加强立法,完善法律。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要以鼓励创新、优化环境为宗旨,进一步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和完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办法、保护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等的立法。 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公正、高效地解决好知识产权纠纷。积极发挥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和区域协作执法机制的作用,打击和防范群体侵权、反复侵权行为。巩固知识产权重大案件联合督办制度以及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间的沟通对话机制。加强“奥运会”和“世博会”等各类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工具、农药化肥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认真落实知识产权司法解释,依法追究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3)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科技以人为本,人才是国家的第一资源。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的人才越多,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得胜利。近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加大了对中国本土人才的争夺,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将会失掉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快深化自身的人才制度和结构变革,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要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人才队伍培养工作,特别是加大知识产权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造就一支包括各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内的规模宏大的知识产权队伍。继续加强对各级政府领导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
(4)突出特色,借鉴经验。发展经济有特色,保护知识产权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要有符合本国和地区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重点和方向。近年来,美国将打击盗版等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其中媒体盗版是重中之重。同时,它们根据现代标准改进美国知识产权法规——特别是刑事惩处手段,包括通过修订及更新美国签署的双向司法援助及引渡条约,让盗版者及伪冒者在美国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国也应注重在寻求传统知识资源的联合保护。当发达国家对全球现代工业知识产权“圈地运动”基本完成后,我们的“传统知识”便成为新世纪圈地运动的新目标。中国应当积极运用现行知识产权法律机制,对传统知识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积极寻求国际联合集团式的保护。

2.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1)树立品牌 ,增强意识。知识经济时代,品牌之“名”越来越在于产品的知识含量之高,企业应保持产品在知识含量上的优势来谋求产品的竞争优势,只有企业掌握了过硬的知识产权,才能在市场上推出叫得响的民族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了自己叫得响的民族品牌,更应该树立品牌保护意识,洞悉跨国集团在我国运用的品牌战略,以品牌的国际化带动知识产权战略。不仅要利用国内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更要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与市场,进行跨国经营,使我们的品牌发展成为全球化品牌。由于我国的一些企业在早些年没有商标保护意识,大量的国内驰名商标被在国外抢注,例如“同仁堂”“青岛啤酒”等,使这些企业在国外的发展受到了重重阻力,因此我们要吸取这些教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否则无异于在扼杀企业在国外的发展之路。
(2)加强申请,促进保护。据报道,仅加入世贸以来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因此我们应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实施专利保护战略。实施专利保护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护身符已是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第一,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建立专利信息中心收集信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通过专利信息中心,对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专利作分类管理。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表明,每年新技术发明创造的90%以上都会在专利文献中检索到,所以我们可以不断地更新我们的专利资料库,对相似技术进行排查并通过专业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侵权分析,在不构成侵权的情况下,使企业的研发人员了解本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为创新项目提供方向,保持研究开发中的合法性。
第二,提高专利申请率,设置专利网战略。对每一项创新方案都申请一项专利,并在基本专利的周围设置大量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权利,并且技术开发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因此当一个企业拥有自己的自主专利权时,应通过不断改进原有技术而获得网状的专利保护范围。
(3)加大创新,提高效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增加知识产权的产出量,形成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一要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确立知识产权的概念,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文献,注意发现、申报和形成知识产权;二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使技术中心成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载体,成为吸引、凝聚科技人才,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平台;三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建立研究所和实验室,共同培养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晓菁: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摩擦及应对策略[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2]黎 奔 刘路遥 卢鹏论:WTO框架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滥用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1)
[3]丁永刚 张海鹏:论国际贸易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5)

其他相关文献:

1.《知识产权与国际竞争》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中国:直面国际经济摩擦》刘力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3.《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南振兴 中国书籍出版社
4. 《以制度和秩序驾驭市场经济》 洪银兴著 人民出版社
5.《WTO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研究》唐民皓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6.《我国知识产权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浩 《国际贸易问题》2005/11期
7.《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式跨越》刘勇 《国际技术贸易》2005/3期
8.《跨国集团在华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吕文举 《国际技术贸易》2005/4期
9.《知识产权保护的“西学中用”》 《国际技术贸易》2006/1期
10.《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 郑成思 《新华文摘》2006/15期
11.《知识产权-民营企业出口绕不过的壁垒》 夏瑞林《对外经贸实务》2004/6
12.《建立大类出口商品技术标准预警机制的建议》 江榕 《对外经贸实务》2003/9
13.《广州市大类出口商品技术壁垒预警机制的建立及改进》 江榕等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11期

② 公权的介绍

权力,权为衡器,权力,是平衡的力量、平衡的能力。权力有三个属性:公权(政府)、私权(市场)和共权(社会)。相互之间相互制衡。以正向运作。公权,指以政府为代表所使用的权力,为用于执行平均分配的权力。公权是服务于私权社会,调整私权社会中的关系和矛盾的,公权的拥有者是具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和这些公民们选举、组织的国家。因为,私权社会中的公民和组织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好,比如社会治安、经济秩序、纠纷仲裁、公共建设和公共福利等一堆有关公民、组织的公共利益之事。国家就是为公民、组织来做这些公共利益之事的,它的权力就是公权,包括立法、司法、治安和管理经济、文化、社会的行政活动。

③ 法律与当今的社会公权力是否会冲突

会的,但是我个人认为社会公权力应当受到司法规制,因为一方面它可能侵犯内部人员的合法权益,若无司法介入则无救济渠道,另一方面它的对内行为也可能会害及外部人员的合法权益。特殊权力关系说现在已遭到摒弃,以此为基础构建出的法律真空地带也理应被舍弃,以牺牲社会公平正义换取效率显然缺乏合理性,因此在承认社会公权力存在具有必要性的同时应强调法律对其的制约作用,保留法律对内部人员基本权利的保障。其实我觉得首先现在对社会公权力的界定就不够清晰,而且我国现在也倾向于排除法律在这方面的管辖,个人感觉并不够合理

前几天手机上修改无能,悲剧了= =
我觉得其他两位的答案在切入点上存在瑕疵。大家在这里都不自觉地将社会公权力类比于了国家公权力,但是两者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大差别的。关于国家公权力,我们目前已经有《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但是对于社会公权力则不然。以前我国借鉴国外的特殊权利关系说,习惯于将社会公权力排除于司法管辖之外,现在西方各国已经纷纷摒弃这种学说,我国却依然存在这样的判断倾向。举例说,在田永诉北师大一案已经写入最高院公报之后,一些学生诉学校的案件仍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所以对社会公权力的制约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一个立法层面的问题而非司法层面的问题,现实就是受到社会公权力侵害的个体缺乏应有的救济途径,因而当务之急是对社会公权力加以较为明确的界定以及完善这方面的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能和社会公权力发生冲突也算是立法上的一个进步吧,因为现在甚至连冲突的机会都没有,开玩笑了。我前面回答说会是基于一些案例,但数量很少。所以我说两位的切入点存在瑕疵,将考量的基点延后了。另,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④ 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是什么

公权,也叫公权力、公共权力。 公权是服务于私权社会,调整私权社会中的关系和矛盾的,公权的拥有者是具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和这些公民们选举、组织的国家。因为,私权社会中的公民和组织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好,比如社会治安、经济秩序、纠纷仲裁、公共建设和公共福利等一堆有关公民、组织的公共利益之事。国家就是为公民、组织来做这些公共利益之事的,它的权力就是公权,包括立法、司法、治安和管理经济、文化、社会的行政活动。从法理上讲,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公民和私权个体就可以为。国家的组成是公民出让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授予管理者用于维护全体公民的福祉和社会秩序,这便是公权的由来。公权来自于公众自应为公众利益服务,而每一位公民对公权的尊重自然也就是对他人、对自己私权的尊重。但是敬畏公权与敬畏执行公权者是两回事,就像对真理的崇拜与崇拜掌握真理的人不可同日而语一样。 私权,也叫私权利。
但私权并不等于私人财产权,这是一般人容易误解的,人们往往以为保护私权就是保护私人财产权,这就把私权看窄了、看“私”了。财产权只是私权中的一种,私权的内容要比财产权更多。私权也不只是作为公民的个人的权利。
私权是公民、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甚至国家,在自主、平等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所拥有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不仅公民的权利是私权,企业的权利也是私权,一些社会组织,如团体、协会也有私权,当国家不以公权身份出现来参加民事活动时也拥有的是私权。
具体而言,私权包括:公民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知识产权中的物质收益权),公民的人身权(人格权、身份权等),企业的财产权和商誉权等,社会组织的财产权等,国家的国企财产权、国家债权等。所有这些私权各自都是自主、独立的,相互平等地交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私权社会(市场经济是私权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⑤ 法律是捍卫社会道德,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安全与稳定,是谁将法律条文凌架于社会道德之上

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关系

这个问题来自常见的思维误区
首先——法律绝不代表正义,代表的是平等。
这是个中性词,它不能有任何的偏向于“善”或“恶”,否则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恶——维护某一群人的利益。
所以,法律至高无上,人人平等——它是框架,不能也不允许有主观倾向和感情。
——私权:法无禁止皆自由;公权:法无授权皆禁止。
法律角度上,万事没有“善恶”,只有裁定标准,所以何来“惩恶扬善”
——“善恶”是道德角度的标签
而道德伦理是一种没有标准的标准,存在于每个人的认知中,且受文化和地域,教育程度等影响,标准不统一。

善应该被法律保护,恶也应该不失法律的保护。
列举两个例子:无论药家鑫真的是不是品学兼优,但是他触犯了法律故意杀人,就要按照律法条款执行死刑。当时还有法官征求民意,这首先就是对司法的严重亵渎。
再看看社会上常有的疑问:
“为什么还有律师为杀人犯、贪污犯辩护,这些律师到底是为了钱还是为了什么,他们的良心被狗吃了?” 这个问题就是人们把道德角度的主观带进了司法中,或者说是法盲常有的疑问。
原则上善,无论你多善,哪怕福泽四海,万人拥戴;恶,无论你多恶,哪怕十恶不赦,人神共愤。在法律面前,也是平等的——只要触犯法律,就是依据律法条款逐一分析、甄别、裁决。不能因为你善,就得到律法的保护,不能因为你恶,就失去了律法的旁注。

如果法律变成了和伦理道德一样的“善恶标准”去看待万事,这个世界就会充满争吵和血腥。

正因为这个世界五彩缤纷,人性复杂多变,道德没有标准,善恶扑朔迷离,真相易于伪装。人类才在数千年的文明演变发展中,明白了真真的铁则:依法治国——法律至高无上

出处知乎:网页链接

⑥ 三权分立中的司法权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吗

美国的检察权隶属于行政机关。英美法系的检察部门,实际就是政府机关的“回法务”,跟公司法答务一个性质。所以三权分立中的司法权不包括检察权。大陆法系,检察机关从属于法院。中国学苏联,把检察权独立出来,还赋予的对法院的“抗诉权”,及对其他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挺独特。在中国的话,理论上司法权是包括检察权与审判权的。这是一个整体两个部分。美国的立法权还分属于参议院与众议院两个互不隶属的机关呢,不能说就是四权独立。

⑦ 请问司法监督的词条应该是什么啊

司法监督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监督主体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二是司法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

一、更新监督理念

司法公正所体现的是以法律意义上的事实、证据为依据,从程序到实体上都受到法律的规范制约。这就决定我们在实施司法监督中,不能用一般的公正的理念来衡量司法公正,而应以宪法、法律、法理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更新司法监督的理念。

1、宏观监督理念。就是要确立着眼全局抓大事的宏观监督理念。宪法和法律把人大对司法的监督规定为督促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保证宪法和法律正确有效的实施,也是强调要注重宏观监督。就地方人大对司法的宏观监督而言,应着眼于确保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人大决议的遵守和执行,抓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领域带倾向性的问题,从源头、方向、根本上实施监督。这是总揽全局的宏观思维。

2、依法监督的理念。司法监督权是与私权相对应的一种公权。私权只要法律没有禁止性规定就可行使,而公权的行使则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就不得随意行使。依法纠错是指对于违反程序法或实体法,确属应当纠正的错案依法纠正。但不能不分错误的性质、原因、责任一概而论。这样做,有利于克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权大于法的封建官本位思想。

3、维护司法权威的理念。司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强制性、终局性。这是司法权区别于别的纠纷解决机制的一大特征。建立能够维护法的诚信和法的权威的司法体制,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首要目的。树立这一理念,就要求监督主体在行使监督权时,要依法维护生效裁判的既判力。要求人民法院务必严肃、公正司法,严防执法违法、司法不公。

4、不代行司法权的理念。司法权的行使是通过办理具体案件而实现的、司法监督对影响重大的案件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党委、人大不宜对个案处理定调子。因为这样做,一方面,混淆了党政领导、监督机关、司法机关的职能;另一方面,由于监督主体、权力的特殊性,一些司法人员就可能因此而不敢秉公办案,就可能保护了一方当事人的权利,而损害另一方面的合法权利。

二、健全监督立法

健全监督立法是完善司法监督的法律保证。制定统一的监督法非常必要,且时机、条件渐趋成熟。

从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力及方式而言,应当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公民)等监督主体的权利方式作出明确规定。如共产党的领导与监督。中国共产党与司法机关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司法机关必须坚持的一大基本原则。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主要是:1、领导立法机关制定良法,使司法有法可依;2、向人大推荐司法机关的重要干部,为公正司法提供组织保障;3、督促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责成司法机关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严肃查处司法领域的违纪违法犯罪行为;4、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督促各类监督主体克服监督缺陷,规范、完善、加强对司法的监督,确保法律的正确有效实施。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主要职责是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公诉案件的起诉和抗诉权力,对民事案件的抗诉监督应当遵循民事私权行使的特点和规律,强调当事人主义,把国家干预严格限定在只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人身保护的范围之内。对其他民事案件,为保护当事人的平等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节约诉讼资源,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不宜行使抗诉权。在审判监督方面,应着重规范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司法权依法独立行使的特征,决定上级法院与下级法院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指导与监督的关系。

三、规范监督机制

规范监督机制是完善司法监督的实践保障。

1、规范监督途径。现在信访途径多,党委、人大和司法机关内部都有处理申诉信访的部门,应统一归口到本机关内设的一个部门登记处理(包括审查、交办、督查)。建议党委、政法委的这种监督统一归口到其信记办处理;人大的监督以及人大代表批评、建议、质询等宜统一归口到人大内设的一个委员会处理。以尽可能避免案件交办督办上的冲突和重复。

2、规范监督方式。民主党派对司法的监督,宜通过政治协商会议这个组织渠道,对司法机关提意见或批评来实施监督。舆论对司法的监督,是新闻媒体以发表意见、建议或批评等方式来表达公众对司法的监督意愿。作为监督主体的机关、组织在实施集体监督时,不宜轻易对个案作出具体的结论性的处理意见。

同时,法院内部也应正确处理好自觉接受监督与加强内部监督的关系。法院对各种监督主体对司法的监督,要认真负责地研究,从司法监督的宏观长远上着眼,各级司法机关内部,应把功夫下在健全强化提高司法队伍素质、严防和遏制办关系案、金钱案、枉法裁判、司法不公的长效机制上。特别是在刑事审判方面,应突出在严防办错案、严防放纵犯罪、严防伤及无辜等“三个严防”上狠下功夫。

3、规范监督时间。监督主体不应对正在审理的案件作出决定或就实体处理发表倾向性的意见,只应在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和人民检察院作出决定后依法实施监督,以保证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

4、规范启动再审的程序。立案是启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程序的首要环节,必须把好关。党委、人大、新闻舆论、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涉及具体案件的监督,不论是交办、转办或者申诉,都应当统一归口司法机关的立案部门登记,先依法进行审查,符合法律规定再审条件的,才能启动再审程序,尽可能避免再审立案过滥、诉讼资源浪费、诉讼恶性循环。

四、提高监督者的素养

当前作为监督主体的监督机关和监督人员,应重视提高政治思想和法律素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处理司法监督问题。特别是一些负责同志,在对待法制统一、司法监督的问题上,要有唯物辩证的思维。

要克服权大于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的封建“官本位”意识,树立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监督的“法治”观念。

⑧ 关于私权制公权的问题.

我认真搜索了一下,这篇文章讲的最为透彻,楼主可以仔细了解之

梁慧星:开放纳税人诉讼 以私权制衡公权

一、传统理论和传统做法:以公权制衡公权

法律上有所谓公权与私权的划分,而私权的行使应受司法审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对私权行使的司法审查制度,对
协调私

权行使中的利益冲突,制止、纠正滥用私权以损害私人利益和
公共利益的行为,维护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法律秩序,发挥了极为重
大的作用。

相对于私权的行使而言,公权(以下仅限于行政权)的行使原则
上不受司法审查(损害私人合法权益时为例外)。传统的法理和

做法
是:某个政府机关被授权行使某项行政权(如行政审批、行政许可),
就相应设置或授权另一个政府机关来予以制衡、控制。而对于被授权
的另一个政府机关的行为,又需要再设置、再授权第三个政府机关予
以制衡、控制。此即゛用公权制衡公权�的法理,盖源于所谓分权与
制衡的学说。此在学说上和法理上均能自圆其说,不能谓不合理。

但是,从公权制衡公权的实践,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方面,行
政权的不断膨胀、不断扩张、益发强大;另一方面,行政权的行使并
未受到适当的制衡、控制。特别是,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重大
损害的行政权行使行为,很难得到纠正。人民所期盼的小政府、效率
政府、廉洁政府,并未实现。

二、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政权行使行为,可以
分为三类:政府机关的不当行政行为;政府机关以行政权为根据的民
事行为;政府机关行政权行使的不当事实行为。

(一)政府机关的不当行政行为,可再分为:其一,不当抽象行
政行为,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制定违反宪法、法律、法规的地方性规
章,规定゛行人违章撞了白撞″;规定民事合同必须公证、必须经过
批准、许可;规定抵押权登记以标的物评估价值收费,登记一次期限
一年,期满须再登记再收费,等等。其二,不当具体行政行为,包括
作为的不当具体行政行为和不作为的不当具体行政行为。前者如批准
铁路春运涨价30%,许可在城市规划的禁止建筑的区域内建商业性
建筑物,许可破坏风景、名胜、文物的建筑等;后者如对于违章建筑
不予强行拆除等。

(二)政府机关以行政权为根据的民事行为,包括出让土地、出
售企业、政府采购、公共工程发包等等。现在的严重社会问题,如国
有资产流失,官员从中收受回扣、红包、贿赂,及许多゛豆腐渣工程″
,均与政府机关的这类行为有关。

(三)政府机关行政权行使的不当事实行为,如各地建设的各种
゛面子工程″、゛纪念碑工程″及高档豪华办公大楼,各种不当巨额
投资行为,及各种不当公费开支,等等。此外,还有与行政权行使相
关的公务员的不当行为,如公务员住房超标准豪华装修、开超标准高
档汽车、出差住五星级饭店甚至总统套房,公费旅游等挥霍公款的行
为及其他违法行为。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极为严重的。但基于以公权制衡公权的法
理,它们不在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内。传统的对策是:人民群众有权向
上一级政府机关揭发检举,由上一级政府机关通过行政权行使,予以
审查、查处。这是以上一级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与受检举的下级政
府机关及其公务员无任何利害关系,均人格高尚、忠于人民、忠于法
律、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理想模式为前提条件的。经验已经证明,
这样的理想模式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多么巨大的差距!因此,我们
不能不对公权制衡公权的法理产生怀疑。我们不能不思考:如果行政
权的行使也受司法审查,如果凭纳税人的一纸诉状,法院就可以审查
某个政府机关的某项行政权行使行为的合法性,就可以审查某个政府
机关公务员与行政权有关的某项行为的合法性,其结果将会如何?

按照传统的以公权制衡公权的法理,行政权的行使原则上不受司
法审查,仅在行政权的行使直接损害具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
法权益时,如果受害人起诉,行政权的行使才受司法审查。关键在是
否゛直接损害″具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如果没有,
法院将驳回起诉,理由是原告不具有诉之利益,因此不具有当事人资
格。其结果是,行政权行使行为,即使严重违法、即使严重损害国家
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也不受司法审查。

既然行政权的行使直接侵害私人权益的情形,采用私权制衡公权,
将行政权的行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什么不
可以进一步将整个行政权的行使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发挥私权制衡
公权的优越性呢?这样做,在合理性上不存在任何障碍。直接侵害私
人权益的行政权行使行为可以纳入司法审查,为什么直接侵害国家和
社会公共利益,从而间接侵害私人权益的行政权行使行为,就不可以
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呢?

如果说存在障碍的话,只是程序法上所谓诉之利益、所谓当事人
适格的理论。理论既然是人提出的,当然应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予
以修正。

三、发达国家的经验

英美法上有所谓公益诉讼,包括三类诉讼:其一,相关人诉讼;
其二,市民提起的职务履行令请求诉讼;其三,纳税人提起的禁止令
请求诉讼。

(一)相关人诉讼,指在私人不具有当事人资格的法域,原则上
允许私人以相关人名义起诉。例如,1901年纽约州曾有一判决,
允许私人以相关人的身份起诉,对于批准在道路上经营报亭的行政行
为给予处分。

(二)市民提起的职务履行令请求诉讼,指在公务员未履行其职
务的情形下,允许私人以市民的身份向法院提起请求发布职务履行令
的诉讼。最初这类诉讼是作为相关人诉讼提起的,后来私人被允许以
当事人的身份起诉。到1965年,美国有28个州明确承认此种形
式的诉讼。

(三)纳税人提起的禁止令请求诉讼,简称纳税人诉讼,指美国
各州普遍承认私人以纳税人的身份,有请求禁止公共资金违法支出的
诉讼提起权。至1965年,几乎所有的州都承认以州属县、市、镇
以及其他地方公共团体为对象的纳税人诉讼,甚至有34个州明确承
认以州为对象的纳税人诉讼。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纳税人诉讼不仅针
对公共资金的违法支出行为,同时也针对造成金钱损失的违法行为。
例如,新泽西州的市民和纳税人以违宪为由,请求法院对公立学校强
迫学生读圣经发布禁止令。承认纳税人诉讼的根据在于:公共资金的
违法支出,意味着纳税人本可以不被课以相应部分的税金,在每一纳
税人被多课税的意义上,纳税人有诉之利益。

日本法上有所谓民众诉讼。昭和23年(1948年),日本地
方自治法第242条之2规定了居民诉讼。昭和37年(1962年)
日本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了民众诉讼,指为纠正国家或公共团体的
违法行为,以选举人资格提起的诉讼,属于行政案件的一种。日本最
高裁判所昭和37年1月19日判决,认可浴池营业者提起的确认批
准浴池营业许可无效的请求,因为违反公共浴池的设置必须距其他浴
池250米以上的规定。东京地判昭和43年2月9日判决,认可镇
名变更无效的请求。东京地判昭和45年10月14日判决,关于过
街桥设置可能妨害道路通行权、侵害环境权并损害健康,认为存在侵
害法定权利的事实,认可原告的请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九十年代初,日本兴起一类以纳税人身
份提起的要求公开交际费开支的诉讼。县知事、市町村长的交际费开
支情况,引起居民的极大关注,纷纷要求予以公开。有的市町村长满
足居民的要求,全面公开交际费的开支情况,而都道府县知事则大抵
作出不公开或仅一部公开的决定。这样一来,就引发了请求法院判决
取消都道府县知事关于交际费开支不予公开或仅一部公开的决定的诉
讼。其中针对大阪府知事交际费案和针对厉木县知事交际费案,一直
打到最高裁判所。两案的高等裁判所判决,倾向于要求全面公开交际
费的开支情况,但最高裁判所却倾向于限定公开的范围,撤销了两案
的高等裁判所判决、发回重审。此后,东京高等裁判所就东京都知事
交际费案,在最高裁判所判决的范围内,作出尽可能多公开的判决。
九十年代中,又发生针对政府机关招待费、接待费的诉讼。如日本高
知县的律师以纳税人的身份,要求县政府公布有关招待费的具体开支
情况,遭到政府的拒绝后,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依据地方政
府情报开示法,命令高知县政府公开有关开支情况。法理根据是:每
个纳税人有权了解政府如何支出公费的情况。但县政府只愿意公布招
待费总的开支数额,而起诉的律师要求公布究竟请了些什么人等具体
情况。日本的招待费称为食粮费,通常是由出面招待人的主管签字就
可以报销。原告在诉状中提出,公务员的工资中已包含了本人的生活
费用,原则上公务员吃饭应该自己付钱,如果是必要的公款宴请必须
公布被宴请客人的姓名,这样才能让纳税人判断公费请客是否合理。
法院判决原告胜诉,由于有关公务员不愿意公布被宴请客人的姓名,
这些费用在财务上就不能报销,只能算是公务员自己请客,因此,最
后依据本判决从相关的公务员处追回了四、五亿日元的金额。再如日
本秋田地方裁判所民事一部1999年6月25日判决。秋田县居民
代位县作为原告,以秋田县召开的六次恳谈会所开支的费用中,有2,
091,245日元餐费属于违法支出,对时任教育长等职的6名被
告请求损害赔偿。法院认可原告请求,判决被告向秋田县支付现金2,
091,245日元及利息,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负担。

四、结语:我的建议

面对如此严重的各种行政权行使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
社会问题,建议我国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开放纳税人诉讼,将行政
权行使内容纳入司法审查。据报载,青岛市民告政府许可企业在按照
城市规划禁止建筑的区域建商业建筑,被告以原告无诉之利益进行抗
辩,法院已经认可原告当事人适格。如果法院认可市民请求的判决,
这将是我国第一例获得胜诉的纳税人诉讼,标志着我国朝向以私权制
衡公权、将行政权的行使纳入司法审查,迈出关键一步。据悉国家正
在起草行政许可法,建议在该法规定,公民可以纳税人身份就政府机
关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后,建议修改行
政诉讼法,规定公民可以纳税人身份就政府机关的行政权行使行为及
公务员与行政权行使有关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注:引自人民法院报2001年04月13日。

⑨ 美国宪法里的三权分立的司法权

司法权为审判案件与争论的权力;其由美国最高法院与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内次级法院所有。容其法官必须由总统在经由听取国会建议与获得国会同意后所委派,其职务为终身制,并会获得足够的超时工作补偿。如果一个法院的法官并不具备这样的性质,该法院则不能运行美国的司法权。可以运行司法权的法院则称为“宪政法院”。
美国国会可能会成立“立法法院”,其具有准司法机关的形式,其成员并不像宪政法院般为终身制,且不会有超时补偿。立法法院可能不可以运行美国的司法权。在1856年之“墨累租屋诉霍博肯土地公司案”(Murray'sLesseev.HobokenLand&ImprovementCo.)里,美国最高法院指出立法法院不可审理与“习惯法、衡平法或海商法”相关的案件,立法法院只可审理“公权”问题(政府与个人间牵涉政治因素的案件)。

⑩ 公权法无禁止即可为是什么时间提出来的

2014年3月13日。
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这是两个意思相对的法律谚语。2014年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胜利闭幕。国务院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了这句谚语,具体为: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

热点内容
西北政法大学考研诉讼法初试 发布:2024-11-08 01:25:39 浏览:121
劳动法怎么算工伤的 发布:2024-11-08 01:23:50 浏览:105
1952年房产适用新婚姻法吗 发布:2024-11-08 01:14:09 浏览:309
旧刑法全文 发布:2024-11-08 00:14:52 浏览:677
婚姻法家事决定权 发布:2024-11-07 23:32:02 浏览:873
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 发布:2024-11-07 23:22:39 浏览:990
司法杀人 发布:2024-11-07 23:20:43 浏览:631
丹麦对法官 发布:2024-11-07 22:37:35 浏览:633
宜州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4-11-07 22:37:23 浏览:544
看山东卫视道德与法治 发布:2024-11-07 22:10:46 浏览: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