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育民法总则
❶ 民法书籍推荐
一、民法史与概述
1、谢怀栻:《外国民商法精要(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2、[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3、[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4、[德]罗尔夫·克尼佩尔:《法律与历史——论德国民法典的形成与变迁》,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5、[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十九世纪德国民法科学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德]维亚克尔:《近代私法史》,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
7、[美]弗里德曼:《美国法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8、[美]弗里德曼:《二十世纪美国法律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9、[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普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二、民法总则
(一)教科书
1、王利明:《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版
2、[德]哈里·韦斯特曼等:《德国民法基本概念(第1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德] 汉斯·布洛克斯:《德国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4、[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Ⅰ·总则》(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二)体系书
5、[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6、[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7、朱庆育:《民法总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8、李永军:《民法总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
(三)专著
9、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0、邵建东:《德国民法总则编典型判例 17 则评析》,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1、[德]维尔纳·弗卢梅:《法律行为论》,法律出版社 2013 年版
12、芮沐:《民法法律行为理论之全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四)注释书
13、石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三、人格权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
1、[日]五十岚清:《人格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2、王泽鉴:《人格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3、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4、谢远扬:《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四、物权法
(一)教科书
1、王利明、尹飞、程啸:《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8 年版
2、崔建远:《物权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3、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4、[日]我妻荣:《新订物权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5、[德]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第 18 版)》,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二)体系书
6、[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7、王利明:《物权法研究(第四版)》(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8、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中、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 版
9、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上、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三)专著
10、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田士永:《物权行为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程啸:《不动产登记法研究(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即将出版)
13、尹飞:《物权法·用益物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4、崔建远:《土地上的权利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高圣平:《担保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程啸:《担保物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四)注释书
17、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五)工具书
18、程啸编著:《物权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五、债法总则
(一)教科书
1、张广兴:《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2、王洪亮:《债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3、[德]罗歇尔德斯:《德国债法总论(第 7 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
(二)体系书
4、黄立:《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邱聪智:《新订民法债编通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6、[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六、合同法
(一)教科书
1、崔建远:《合同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2、王利明:《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谢怀栻等:《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二)体系书
5、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三版)》(第 1、2、3、4 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依次出版
6、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上卷)》(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7、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中卷)》(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8、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9、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上、中、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三)释义书
10、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四)工具书
11、程啸编著:《合同法一本通(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7 年版
七、侵权与损害赔偿法
(一)教科书
1、程啸:《侵权责任法教程(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2、[德]福克斯:《德国侵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3、[德]埃尔温·多伊奇等:《德国侵权法(第 5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二)体系书
4、程啸:《侵权责任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5 年版
5、王利明、周友军、高圣平:《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6、王泽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三)专著
7、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澳]彼得·凯恩:《阿蒂亚论事故、赔偿及法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9、[美]彼得·凯恩:《侵权法解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0、邱聪智:《从侵权行为规则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1、[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四)释义书
1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五)工具书
13、程啸编著:《侵权责任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八、民法方法论
(一)入门阶段
1、[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2、[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请求权基础》,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3、[日]北川善太郎:《日本民法体系》,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二)初级阶段
4、[德]齐佩利乌斯:《法学方法论》,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5、[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梁慧星:《民法学解释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三)高级阶段
7、王利明:《法律解释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8、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9、[德]卡尔·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10、[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
九、法经济学著作
1、[德]汉斯-贝恩德·舍费尔等:《民法的经济分析》(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第 6 版)》,格致出版社 2012 年版
3、[美]斯蒂文·沙维尔:《法律经济分析的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4、[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七版》,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
5、[美]卡拉布雷西:《事故的成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6、[美]兰德斯、波斯纳:《侵权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十、民法思维与案例分析
1、王泽鉴:《民法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2、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3、国家法官学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法律适用方法:侵权法案例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4、国家法官学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法律适用方法:合同法案例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❷ 《民法总论》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民法总论》(朱庆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民法总论
作者:朱庆育
豆瓣评分:9.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8
页数:570
内容简介:
本节共四编十五章五十一节,以中国实证私法为阐述对象,意在构建作者所倡导的规范性解释科学的体系框架.全书系统论述了民法基础理沦与民法总论各项制度的脉络和细节,以概念的准确运用为支点,既讲求实证规则理解私法的逻辑缜密性,亦迫问技术规则背后的理念正当性。
阅读本书,尚可关注两个 维度,一是空间维度。本书既批驳德国知识传统,亦对大陆法系其他家族成员如日、苏(俄) 、瑞、法、奥、台湾地区等投以必要关注.为理解我国相应规范 制度及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视角.二是时间维度。本书着意接续汉语法学传统. 上迄民国时期.下至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中国各阶段的民法思考.无不纳入本书观察范围.以历史的视角细致梳理了我国的民法知识传统及其流变。
“表达是一种艺术,有关方法或艺术规则的争论价值甚微,惟有作品才具有说力。”作者在自序中引用的这句话相信也是本书的写作准则.本书是教科书,但绝不仪仪是教科书。或者换个说法、教科书的表达形式并不妨碍十年磨一剑的本书成为民法领域难得的大美之作。
作者简介:
朱庆育,男。1990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先后从中国政法大学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2002年留校任教,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法研究所副教授。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任德国汉堡马克思-普朗克外国私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欧法学院法哲学与交叉法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曾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特别奖(2010年)、优秀教师奖(2013年),第四届(2011年)和第五届(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教师”之一。深受学生喜爱,其课堂通常会被带凳子旁听的同学挤满。
研究领域:民法学,法学方法论,德国近现代民法史,法律哲学
专著:《意思表示解释理论——精神科学视域中的私法推理理论》,
论文:《法律行为概念疏证》、《法典理性与民法总则》、《权利的非伦理化——客观权利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命运》等。
❸ 如何评价朱庆育教授发表的《民法总论》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相对于忍气吞声,大家开始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可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大家对于法律的理解还不太够,所以一些专家和教授两位写出相关书籍来为人们普法。而朱庆育教授发表的《民法总论》就是一部非常具有含金量的著作,这本书以比较系统的方式来给大家解释了民法的科学框架,也讲述出了对于民法的新思考,不过在看这本书之前,一定要有充足的民法知识才能够充分的去理解。
综上所述,如果你对于法律有了最基本的了解,那么就可以看一看朱庆育教授所写的这本书,但是新人就不要去接触了,毕竟无法理解也是在浪费时间,对于一些法律学生来说,这本书应该列入必读书单内。
❹ 如何评价朱庆育教授及其《民法总论》
在教科书层出不穷但多大同小异的今天,《民法总论》是一本让人读起来很"爽"的书。在学术研究的条件日益完备但学术风气功利浮躁的今天,朱庆育老师是学者风骨的坚守者,更是青年法律学人的担当。"大侠"之名,当之无愧!
❺ 读书笔记|朱庆育:《民法总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一、我国并未直接规定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但学界普遍认可该原则应成为限制权利行使的基本原则。其规范基础为:《宪法51》,而《民法通则6、7》体现该原则思想。
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发展与演进。
1.罗马法时代:“善良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意味着权利不得滥用。但因私权绝对自由,故罗马法并未出现明确的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2.法国法:
在起初提起”权利滥用“时也招致反对。如普拉尼奥认为:权利滥用只是文字游戏。因为一旦立法者将某项权利授予个人时,在其范围内行事就不应受到指责。如果认为权利滥用,则意味着根本无权利。也就是说,行使权利,故行为合法;行为非法,因逾越权利界限。
后来各学者希冀通过找到权利的外在限制与内在限制区别,为权利滥用理论找到生存空间。认为“法律授予个人以权利”存在两个层次意义:
其一,权利人只能享有法律授予的某项特定权利,除此之外,无权。
其二,权利应受到内部限制。即权利人行权时,需受到一定限度。如行权是以损人为目的,则逾越权利行使范围。尽管此时,尚未突破权利外部限制。在此而言,可以认为,法律可以授权同时限制行权方式,并非矛盾。但因法律在授权时,往往未直接给予权利内部限制,故需要通过法律原则,甚至法律精神寻求行权正当化基础,故此为“禁止权利滥用理论”。
3.德国法:
《德国民法典226》规定“恶意刁难之禁止”,即禁止权利滥用。意思为权利之行使,不得专以损害他人为目的。但在德国,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常与诚信信用原则混淆。
关于禁止权利滥用的理解认为:如果权利行使只是客观上导致他人重大损害,尚未能构成恶意行使权利的滥用行为,甚至而言,即便权利行使是以损害他人为意图,也不意味着权利滥用。只有是权利滥用是行权唯一目的时,才可谓“恶意刁难的权利滥用行为。”
故可以发现,上述认定过于严苛,导致适用范围狭窄,难以实现限制权利行使的功能。但同时需要注意,如果标准过于宽松,将干涉行为人自由,冲击私法自治。
4.民国时期以及台湾地区“法”:
《民国民法典》:权利行使,不得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由此,我们发现强调“主要”目的。所谓 “主要目的”意指行为虽无某种正当目的,但与一般社会任务相悖,属于滥权。
此外,所谓 “损害他人为目的”:虽以主观标准进行判断,但需顾及法律社会化进步潮流,顺应权利滥用要件客观化趋势,应以客观判断作为标准。
后台湾地区“法”修改为“权利之行使,不得违反公共利益/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
对此,王泽鉴先生认为,权利滥用存在三种类型:1)有悖于公共利益;2)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3)非依诚实信用方法行权。
判断标准由以行为人主观意思认定向客观利益衡量。由此,权利行使“具有社会化内涵、伦理性质及客观判断标准”。
三、效力
1.无权利行使之固有效果;2.无排除他人侵害之效力;3.相对人得因此寻求救济;4.某些权利因此消灭。
四、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
1.两者都旨在限制超越行权界限的行为,故存在大量的功能重合。
2.关于二者关系:
1)王伯琦先生认为,虽二者同属一个概念,但诚信原则位于债编,适用领域在债法,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位于总则编,能规制除债权以外的一切权利,尤其是所有权的行使。即严格遵守法典规定的解释方法。
2)史尚宽先生认为,考虑到诚信原则适用领域在不断扩大,虽仅在债法中有所规定,但也可适用于物权关系、以及身份关系权利义务;虽民法典以主观判断标准判断权利滥用,但适用时不应局限于此,即便不属于恶意行权,若悖于良俗之加害,未依诚实信用原则方式行权,则构成权利滥用。故该观点认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位阶高于诚信原则。
后台湾地区将这两个原则都放在总则编第148条。【效仿瑞士】但依然被认为二原则具有其独立性。
1)杨与龄先生认为:行使权利,积极方面而言,应按照诚实及信用方法;消极方面而言,不得以损害他人为目的。
2)杨仁寿先生认为:诚信原则是法律伦理价值的最高体现,有“帝王条款”之称,“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源于诚信原则,并受其支配。
3)王泽鉴先生援引杨仁寿观点主张:在具体个案而言,权利行使同时违反公共利益,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及违背诚实信用方法时,原则上固得选择适用之,但方法论上则应适用权利滥用得次级规范,避免直接诉诸有帝王条款之称的诚实信用原则。
4)施启扬先生接受诚信原则的“帝王条款”地位,并认为“权利滥用就是违反诚信原则的具体形态”,属于“加重违反诚信原则”。但二者适用范围以及要求方式不同。
其一,诚信原则属于“命令规定”,要求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遵循诚信方法,而禁止权利滥用属于“禁令规定”,禁止行使权利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
其二,诚信原则适用于权利人与义务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只适用于权利人。
其三,是否违背诚信原则,以客观行为为依据;是否权利滥用,考察主观意思,注重内心主观目的的违背。
故,二者并非简单位阶关系。
朱庆育先生认为,诚信原则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有其不同的生成轨迹,对于权利行使限制方面,二者功能相近。而且都较为抽象,需要注入价值判断。无法且不必强作上下位阶之分。而且为禁令,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禁令,同样诚信原则也是反面限制权利的行使。
但如果二原则并行,则将强化权利行使的限制,导致限缩私人自由的空间。故如果聚焦于私人行权的限制而非自由行使,泛化诚信原则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适用,权利蕴含的自由理念可能前景堪忧。
❻ 《民法总论》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民法总论》(朱庆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民法总论
作者:朱庆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6-5
页数:585
内容简介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相关内容,增加的学术进展内容,力争保持该书在民法相关教材销售领域的领先地位。该书为民法总论研究领域的力作。既有理论研究的深度,又有研究视野的广度,为读者展示了德系民法人扎实的研究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水准的研究能力。本书为民法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不可多得的高水准学习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朱庆育,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2002.02-2014.07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法研究所(历任副教授、教授);2014.07- 今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
❼ 对于朱庆育教授及其《民法总论》,你作何评价
网络上对于这本书的评价非常高,这本书被誉为是“中国大陆最好的民总”,翻看网络上的评价无一差评,说实话我还没有读过这本书,也不知道如何评价此书,,足以感受到大家对这本书的认可,凡是看过的朋友都会给出很高的评价和认可,学习民法的朋友一定都对这本书非常好了解,这本书与其他的民法书的风格很不一样,以往说到 有关民法的书籍大家一定都会觉得很无聊,但是《民法总论》这本书不会让你觉得看不懂,朱庆育教授利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大家解说了有关的民法的知识,是每个学习民法的孩子都值得拥有的一本书。
对于学习法律专业的朋友们来说,《民法总论》这本书绝对值得拥有,看过的朋友大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因为还没有看过所以暂时无法给出任何的评价,因为涉及的是比较专业的问题,还是应该由专业人士来进行点评。
❽ 求民商法实务书籍
您好:
【《民法总则》新法学习推荐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版李适时)权
《民法总则要义:规范释论与判解集注》(李宇)
一、民商法实务核心书目(九种)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王亚新、陈杭平、刘君博)
《民法总论》(朱庆育)
《合同法总论》(韩世远)
《侵权责任法》(程啸)
《物权法论》(刘家安)
《中国担保制度与担保方法》(曹士兵)
《亲属法原论》(余延满)
《中国公司法》(王军)
《民商法实务精要》(1、2、3、4)(「高杉LEGAL」系列精选集)
二、集成类
《新编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刘德权)
三、执业技能类
《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王泽鉴)
《谢怀栻法学文选》(谢怀栻)
《要件审判九步法》(邹碧华)
《法律意见书的研究与制作》(张庆、刘宁)
《法律尽职调查指要》(康䶮、谢菁菁)
《合同与法律咨询文书制作技能》(吕立山、江宪胜)
《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君合所)
《律师之道(2):资深律师的11堂业务课》(君合所)
《律师执业基本技能》(律协培训配套教材)
《律师业务操作指引》(律协培训配套教材)
❾ 专业文章七:起诉后撤诉的行为是否属于诉讼时效中断事由(下)
起诉后撤诉的行为是否属于诉讼时效中断事由
—兼论《民法总则》第195条第(三)项的适用
五、司法实务的努力
为了避免裁判上的价值冲突,最高人民法院在2011年作出了《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纪要》)(法办【2011】42号)。
其中,《纪要》第64条规定:“当事人起诉后又撤诉或者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按撤诉处理,不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但起诉后起诉状已送达相对人后又撤诉或被裁定按撤诉处理的,诉讼时效于起诉状送达相对人之日起中断。”该条原则上认为起诉后又撤诉的,诉讼时效不中断,例外规定起诉状副本送达给被告的,诉讼时效于送达之日起中断。
该条说明法院在实际审判工作中对该问题基本达成了共识,是总结审判经验的具体表现,亦是将经验上升为学术理论,以供日后制定、修改法律或司法解释提供参考。
但是,毕竟《纪要》不是司法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各级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只能用于参考,至于是否采用该条观点,在于法官个人对该问题的理解 [1] 。
六、笔者的观点
通过前述立法、理论、实务的资料梳理和评析,笔者拟以实体性的论证规则为前提,遵循一定的论证规则和形式,运用妥当的方法,努力就该问题形成较为合理的价值判断 [2] 。
(一)该问题涉及的利益关系
讨论起诉后撤诉的行为是否属于中断事由,需要首先判断诉讼时效中断制度调整何种利益关系。
诉讼时效之所以会发生中断,系因为在时效的进行过程中发生了推翻时效的事情,使得已经经过的期间完全失去意义。由此,时效期间归为零,又从头开始进行。其中,关于法定中断,围绕着这些事由为什么被规定为中断事由,存在着争议。这一点,与有关时效存在理由的议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3] 。
针对诉讼时效存在的理由,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学说为保护非权利人.实体法说,另一种学说为保护权利人.诉讼法说 [4] 。
与诉讼时效存在的理由相对应,时效中断事由也有两种不同的根据:根据一,诉讼时效中断的根据系真正的权利人行使了权利这一事实。根据二,诉讼时效中断的根据系真正的权利关系得到确定,持续的事实状态反映真实的盖然性被推翻 [5] 。
通过前述分析可知,起诉之后撤诉是否属于中断事由的问题,关涉的系权利人的真正权利行使和义务人的抗辩权利益。若肯定中断,之前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为零,权利人的权利从头开始进行。义务人丧失之前经过的时效期间的利益。若否定中断,之前经过的时效期间持续进行,权利人的权利未能得到真正行使,义务人享有之前经过的时效期间的利益。
(二)论证一:对否定说的评价
目前学界的通说为中断否定说,否定起诉之后撤诉的行为将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无疑直接否定了权利人起诉的这一行为的价值。对此,否定者的理由如下:
1、在程序意义上,撤诉是当事人撤回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诉的撤回视为未起诉,其与未起诉具有相同的法律效果,权利人自不得因“提起诉讼”而发生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 [6] 。
2、起诉无疑表明当事人在行使权利,但撤诉又表明了他表达了一个相反的意愿,即不愿意行使其权利 [7] 。
3、起诉不仅需要要求履行债务,而且还需要在有法院参与的正式程序中请求。通过这种程序确定权利的存在,是认定中断的根据。
起诉之后撤诉,相当于权利没有确定就终了,不发生中断的效力 [8] 。
4、外国立法例和学说,均认为起诉之后又撤诉不导致诉讼时效中断。我国立法上不应当作相反的理解。
否定者的前述理由,能否成立,笔者拟对其一一分析和评价:
1、在程序法上,撤诉与未起诉的法律效果系相同的。但诉讼时效的中断与否,严格意义上是属于实体法上的问题,其主要系考虑是否存在有权利人足以推翻以前不行使权利状态的事实。起诉之后又撤诉的行为,本身不仅仅包含撤诉,还包含起诉。故该理由存在以便概全,否定当事人起诉事实的情形。
2、否定者的第二个理由,显然注意要起诉的意义。但是通过将撤诉解释为当事人不想行使权利这一相反的意义,进一步否定起诉的意义。间接的又回到了第一个理由。对此,该理由存在如下两点不当之处:
(1)当事人为何撤诉,现实中存在多种理由,如未缴纳诉讼费用、案由选择错误、案件证据不足、当事人选择错误、法院建议撤诉等情况,且这些撤诉的理由中很难推断出当事人有不想提起行使权利的意思。
(2)假如当事人有两个在法律上有意义的行为,为何只选择第二个行为作为起诉之后又撤诉的行为最终价值判断。存在着评价遗漏的情况。
3、否定者的第三个理由也是属于程序法上的理由,其考虑的系真正的权利关系得以确定,持续的事实状态反映真实的盖然性就被推翻 [9] 。对此,该理由存在以下不足:
(1)该理由认为撤诉意味着当事人的真正权利关系只能通过法院的程序方能最终确定,与实体法不相符合。
(2)起诉后又撤诉意味着当事人没有真正的权利,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
4、否定者的第四个理由,实际上属于法律论证上的逃避。对此,笔者认为,该理由没有注意到如下趋势:
(1)传统直接否定中断者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了中断缓和的观点。如日本民法学者认为起诉之后撤诉的行为可以解释为法律上的催告,在6个月内起诉的,时效中断的效力将得到维持 [10] 。
台湾地区民法学者,现在认为起诉之后撤诉的行为可以视为当事人提出了请求,如权利人在6个月内另行起诉,仍应视为时效与诉状送达时中断 [11] 。。
(2)传统否定中断者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了肯定中断的观点。如德国民法学者认为,起诉之后撤诉的行为可以理解为起诉,发生停止计算的情况,即停止状态结束后须再经过法定期间始克完成 [12] 。
(3)将起诉作为时效中断的事由,降至为时效停止的事由,与《欧洲合同法原则》第14:302的规定一致的。停止一直持续到作出判决为止。这特别适合于最初的诉讼由于程序原因而被撤销或者被驳回 [13]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否定中断的理由均无法成立。
(三)论证二:对折中说的评价
针对否定中断学说,现在有学者提出,起诉之后撤诉,若起诉状副本已经送达到对方当事人,则发生中断的法律效果;若没有送达,则不发生中断的法律效果。持有该观点的理由如下:
1、该观点的学者坚持以起诉之后撤诉不发生中断的法律效果为基本原则。
2、起诉之后撤诉,若起诉状已经送达到对方当事人的,可按照“当事人一方提出请求”处理。而当事人向债务人提出请求,属于法定中断事由之一。此种情况下,起诉之后撤诉的行为发生中断法律效果 [14] 。
3、该观点与日本民法、台湾地区民法的规定相一致。其中日本民法学者将起诉之后撤诉的行为等同于催告,台湾地区民法学者将起诉之后撤诉的行为等同于请求 [15] 。
鉴于该观点相较于否定说较为缓和,且未达到肯定说的标准,笔者将该种学说称为“折中说”。折中说的理由,能否成立,笔者拟一一分析:
1、折中说以否定中断为大前提,对此,请读者参考否定说的分析和评价,此处不再重复。
2、折中说的第二点理由,实际上系以起诉状副本送达作为判断时效中断与否的时间节点。该理由存在如下不足:
(1)当事人提出请求与起诉同属于中断事由之下的两种情形,分别独立。若认为起诉后撤诉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请求,不符合民法的立法技术。
(2)当事人起诉之后,诉状的送达当事人无法控制,若法院动作较快,在当事人撤诉前送达了,则中断;若法院动作较慢,当事人撤诉前未能送达,则不中断。该种观点,将当事人之外的因素作为判断中断与否的依据,存在价值上的随意评价问题。
3、折中说的第三点理由,实际上忽略了日本民法和台湾地区民法的解释环境,仅仅截取了部分观点。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情况。具体表现在:
(1)日本民法和台湾地区民法有不同于我国立法的规定。
(2)日本民法学者和台湾地区民法学者的观点,并非折中说,而系时效不完成的观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折中说的理由均无法成立。
(四)笔者的观点:肯定中断
经过前述论证,笔者认为起诉后撤诉的行为应当作为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具体理由如下:
1、起诉之后又撤诉的,符合《民法总则》第195条第(三)款规定的“提起诉讼”。这里的“提起诉讼”包括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参见《民事诉讼法》第120条和《诉讼时效司法解释》第12条。
2、起诉之后又撤诉的,与其他中断事由在价值和作用上类似,尤其是与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假如没有诉诸公权力的单方主张行为都可以中断,诉诸公权力的行为,还不能中断。极容易造成价值评价不一样。
3、原告向法院起诉之后,如何以及何时向被告送达民事起诉状,原告根本无法控制。故以民事起诉状是否送达给被告为准,不具备可操作性。
4、原告向法院起诉之后,是否撤诉属于原告的程序性权利。至于撤诉的原因是什么,则存在多种的可能性。故无法直接否定该种行为的中断时效的价值 [16] 。
5、提起诉讼,之所以会产生中断时效的效力,主要系基于起诉的价值判断。而判断起诉的价值,应当限于起诉到法院时,原告的意思表示。不能因为后一行为而否定之前行为的价值。
七、旁论
除了前述起诉之后撤诉是否属于中断事由之外,还需要对此种事由所导致的法律后果进行分析。
(一)诉讼时效应当从法院作出准予撤诉的裁定之日重新计算
对于该问题,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为当事人向法院提交起诉状之时;另一种观点为法院准予当事人撤诉之日。
对此,笔者认为,应当以法院作出准予撤诉的裁定之日为宜,具体理由如下:
1、《民法总则》第195条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其,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对此,既然起诉之后撤诉的行为属于该条规定的“起诉”,那么应当从有关程序终结时重新计算。起诉之后撤诉的行为,自法院作出准予撤诉的裁定为程序终结之时 [17] 。需要注意的,《民法总则》的该条规定,已经改变了法释〔2008〕11号第12条规定的重新起算之日。
2、当事人起诉之后至撤诉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权利人处于行使权利的期间。该段期间将会因为法律程序等原因而延长,若将时效中断的重新起算之日定位为起诉之时,则可能发生法律程序尚未终结,但新的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的情况,导致法律评价的矛盾。法律不可能一方面肯定起诉可以中断诉讼时效,另一方面又在程序未终了时,以权利人的权利已经超过时效为由否定权利人的时效利益 [18] 。
3、外国立法例和学说多肯定起诉情况下,时效的中断从程序终了之日重新起算。
立法上的规定,如旧《德国民法典》第211条、《日本民法典》第257条第2款、《瑞士债务法》第137条、“台湾地区民法”第17条第2款、《欧洲合同法原则》第14:302条第(2)款。
学者认为,因起诉而中断的时效自裁判生效之时起重新进行,这种观点背后存在着这样的理由:权利的存在被公共机关确定之日,为新时效开始之时 [19] 。
4、在操作层面上,当事人起诉之后撤诉的,法院在审查无误之后,均会制作准予撤诉的裁定书,其该裁定书属于法律上的程序终结文书,且该裁定书在领取时,均需要填写送达回执。确定该时间作为重新计算的时间,较为方便。
(二)中断之后的诉讼时效期间应与原时效期间一致
针对该问题,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中断之后的时效期间应当与该请求权原来的时效期间一致 [20] ;另一种观点,中断之后的时效期间应当为普通诉讼时效期间 [21] 。
对此,笔者认为,应当以该请求权原来的时效期间一致,理由如下:
1、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系发生权利人主张权利的事实,让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为零,重新计算的制度。本身仅仅处理的系期间的中断与否、期间应否重新计算的问题。并不改变请求权的性质和期间,故遵循立法的原有规定,符合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立法本意。
2、若统一采用普通诉讼时效制度,则将会导致原来的请求权时效因中断而延长,或者因中断而缩短的情况。将会直接消减立法对不同请求权规定不同时效期间的价值评价。
3、在外国立法和学说上,也坚持时效期间的同一性 [22] 。如日本民法学者认为,新时效的时效期间,原则上与以前的时效期间相同 [23] 。台湾地区民法亦然 [24] 。
但是对于因生效判决而确定的权利,即使以前的时效期间短于10年或者5年的,新的时效期间仍为10年或者5年 [25]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主要是基于 [26] :
(1)实体上权利,已经确定,不存在举证困难问题。
(2)债务人无力清偿的,免除债权人须不断的申请强制执行或为其他中断时效的行为。
(3)与强制执行的规定相配合。
具体到本文论述的问题,起诉之后撤诉的行为,法院本身并未就权利人的实体权利作出生效判决,故不存在着该例外规定适用的范围。再加上,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若权利人的权利获得生效判决确定,则需要在判决生效后两年内向法院申请执行,该期间属于执行期间 [27] 。
八、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现总结如下:
1、起诉后撤诉的行为属于诉讼时效中断事由。
2、起诉后撤诉的行为导致中断的,新的时效期间从法院作出准予撤诉的裁定之日重新计算。
3、起诉后撤诉的行为导致中断的,新的时效期间与原来的时效期间相同。
[1] 邓忠明著:“撤诉与诉讼时效中断规定的变化与发展”,载《人民司法》(应用)2016年第4期第98页。
[2] 王轶著:《民法原理与民法方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3] 【日】山本敬三著:《民法讲义I:总则(第3版)》,解亘译,第367页。
[4] 同上,第431页-第434页。
[5] 同上,第367页。
[6] 王利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详解》(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第931页。
[7] 王利明著:《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4页。
[8] 【日】山本敬三著:《民法讲义I:总则(第3版)》,解亘译,第461页、第463页。
[9] 【日】山本敬三著:《民法讲义I:总则(第3版)》,解亘译,第458页。
[10] 同上,第464页。
[11] 王泽鉴著:《民法总则》(最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页。
[12] 朱庆育著:《民法总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57页。
[13] 【德】莱因哈德•齐默曼著:《德国新债法:历史与比较的视角》,韩光明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09页-第210页。
[14] 李开国著:《民法总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43页。
[15] 【日】山本敬三著:《民法讲义I:总则(第3版)》,解亘译,第464页。王泽鉴著:《民法总则》(最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页。
[16] 夏利民著:《民法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页。
[17] 李顺适主编、张荣顺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622页。
[18] 参见【日】山本敬三著:《民法讲义I:总则(第3版)》,解亘译,第468页。
[19] 同上,第466页。
[20] 王利明、杨立新、王轶、程啸著:《民法学》(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262页。(该部分的执笔人为王利明教授)
[21] 汪渊智:“我国民法诉讼时效制度之构想”,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62页。
注意:《欧洲合同法原则》第14:401条第(2)款规定,无论请求权起初适用普通时效期间还是本原则第14:202条所规定的10年特殊时效期间,重新起算的时效期间都为普通时效期间。
[22]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合同法原则》第14:401条第(2)款规定,无论请求权起初适用普通时效期间还是本原则第14:202条所规定的10年特殊时效期间,重新起算的时效期间都为普通时效期间。该规定是否代表未来趋势,尚未可知。
[23] 【日】山本敬三著:《民法讲义I:总则(第3版)》,解亘译,第466页。
[24] 史尚宽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4页。
[25] 10年为《日本民法典》第174条第2款之I规定,5年为“台湾地区民法”第137条第三款规定。
[26] 姚瑞光著:《民法总则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3页。备注:姚瑞光教授并不认可这三点理由,感兴趣者可具体查阅该书第353-354页的论述。
[27] 魏振瀛主编:《民法》(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218页。
❿ 民事法律行为在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中的区别
民事法律行为在《民法通则》中须以合法性为要件,《民法通则》第五十四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为此,后来学界产生所谓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矛盾”,即既然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无效、效力未定、可撤销?为什么民事法律行为的下位概念遗嘱存在合法与不合法之别?等等
因此,《民法总则》中取消了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要件。即《民法总则》第一百三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一般认为,“合法性标准”将民事法律行为是否存在与民事法律行为效力问题混淆了。但关于这一问题是非常复杂,推荐朱庆育教授的《民法总论》,对此有详细精辟的论述与分析,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