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司法权
① 中山医科大学法医鉴定中心比南方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更有权�
首先中山医科大学早在2001年就合并进中山大学了,现在是叫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回心,至于说权威性答,只需要一个证明就可以,目前只有十所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便是其中之一,另外九所是:
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上海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广东省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北京市国家安全局司法鉴定中心、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和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② 司法权的被动性(消极性)
司法权的被动性指司法权自启动开始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只能根据当事人的申内请包括申请行容为和申请内容进行裁判,而不能主动启动司法程序或擅自变更当事人的诉请内容。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司法权时,把被动性作为司法权的三个重要特征之一,认为司法权只有请求它的时候,或用法律的术语来说,只有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它才采取行动。从性质上来说,司法权自身不是主动的。如果它主动出面以法律的检查者自居,那他就有越权之嫌。在美国学者格雷看来:“法官是一种由某一有组织的机构任命,并应那些向其主张权利的人申请而确定权利义务的人。正是由于必须有一项向他提出的申请,他才采取行动这一事实,才将法官与行政官员区分开来”;司法权的这种被动性被认为是与必须积极执行法律、管理各项行政事务的行政权的重要区别之一。行政权具有管理内容的突发性和广泛性、管理目的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这就要求行政机关积极主动、讲求效率地行使其职权、履行其职责。因此与司法权相反,无论是启动还是运行过程中,行政机关均处于主导地位,不能对违法行为听之任之,而是“本于行政机关职权,依据国家或人民之需要,积极主动为之。”
③ 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法制教育
不久前,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出台意见,要求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普法规划》,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大中小学要落实法制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计划。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违法事件的报道时常见诸媒体,对于加强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呼声也并不少见。那么,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法制教育呢?
理念教育还是条目讲解
几乎就在五部委下发意见的同时,教育部单独发布文件,要求各级学校保证法制教育时间。具体到高校层面,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开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法律选修课和法治讲座。
李伟是北京某重点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老师。他同时也担任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采访中,李伟坦承,目前高校范围内,这门课程是学生了解法律的最主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事实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本身的重点其实并不在法律教育。
“这门课是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部分组成的。我们在授课时,基本上是以前一部分为主,后面的法律基础部分则并不算是课程重点。”李伟说,而且即便是后半部分的课程,大部分教师也会侧重于法律精神和信仰的讲解。“理念层面的内容比较多。”
对此,李伟其实并不十分赞同。
“如果学校有能力的话,我觉得学生们还是愿意听一些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他解释说,法律精神和观念的内容,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涉及到了,再讲也只是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而且缺乏这方面教育的学生其实并不多,他们需要的是一些更“实在”的东西。
李伟的担心在一些学生的身上得到了印证。某网络论坛曾发起了“大学期间最爱逃哪门课”的讨论。一位学生说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他给出的重要理由就是“老师讲的内容在上大学前,几乎所有的思想品德老师都讲过,再听感到烦,没意思”。而在记者采访中,也有学生表示,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懂法守法”的要求“毫无新意”。然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无论是此次五部委下发的意见还是教育部单独下发的文件,都在重点强调对学生“法治理念”的教育;而且就在今年,有关部门刚刚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进行了改革。在李伟看来,改革后的教材似乎更加侧重宏观,具体法条内容有了大量的删减。
这门课应该侧重理念教育还是条目讲解?这似乎真的成为了一个问题。
独立授课还是依附德育
思政教师对于法律基础课上某些具体法律条文的“漠视”,除了课程本身的定位外,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自身能力不足。
刘洪涛也是一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之前,几名法学专业的教师和他一同讲授这门课程,对于具体法律条文和案例,这些“科班出身”的老师的剖析能力很让他佩服。但就在去年,该校将法学专业独立成院,那些教师便不再承担这门课的教学任务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虽然分为两部分,但通常是由一个老师讲下来的,这在近些年逐渐成了国内高校的惯例。”刘洪涛介绍道,之前分部分讲解时,法律系老师讲的会比较细一些,但现在的主讲教师很多都不是法律专业毕业的,而且近些年一些法条更新很快,他们担心讲得太细的话,很可能出现法律用语不准确等错误。“我们现在和法学院的沟通明显不足。”他说。
多年来,浙江纺织服装学院职业法制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韩世强一直从事着高校法制教育的研究工作。据他介绍,目前国内高校法制课程的教学工作多是由本校的法学院协助完成,但这种联系并不紧密,刘洪涛所说的现象也的确存在。然而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双方的沟通,而在于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地位不明晰,
据了解,根据我国官方文件精神及实践做法,高校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自身并没有独立的'地位。对此,韩世强坦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但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把法制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事实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致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
“正是受这种不合理认识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法制教育工作缺乏独立地位。”韩世强说,目前在我国高校很难看到独立的法律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这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而当法制教育连自身地位都难以保证时,就更不要提师资力量和资金的足额配备了。
重视课堂还是加强实践
安徽省滁州学院广告学专业教研室主任撒后余是一位省政协委员。在今年的安徽省两会上,他提交了一份《加强我省高校学生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实践》的提案。在这份提案中,撒后余重点强调的一个问题便是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实践教育。
“目前高校的法律课程太过偏重于课堂理论灌输,而学生的实践教学却严重缺乏。”在采访中,撒后余坦言,不管课堂教学如何精彩,都比不上学生亲身经历对其的触动大,但目前高校对此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实践”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出现率最高的词汇。比如在交谈中,李伟就曾表示,他所在的高校除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以及屈指可数的几次法制讲座外,能够发挥学生自身能力的只有学生讲学团策划的几个小品、DV,而这些显然无法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韩世强更是在接受采访时直言:目前国内高校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教育实践活动“几乎是个空白”。
“法制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依靠传统的课堂说教很难奏效。”撒后余说,我们需要打破书本与现实的分割,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经常性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
然而,如果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就会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司法机构会配合吗?
“现阶段,配合高校进行司法教育显然不是司法机关的义务。因此,我们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出台明确的文件,要求法院、监狱等司法机构配合学校的工作,必要时甚至可以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否则相关工作很难展开。”韩世强说,总之,高校法制教育要真正开展起来,必须从国家政策、管理机构、教学单位等方面给予一体化的统筹与支持。
“齐抓共管”还是另设机构
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不配合不仅存在于校外,在校内也有体现。只不过两者出现的原因不同—在校外不配合是因为“没人管”,而在校内则是因为“不知道该谁管”。
记者向刘洪涛询问,他所在的大学里,法制教育工作具体由哪个部门负责。刘洪涛思索片刻后才有些犹豫地回答:“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学生处和宣传部共管吧。不过现在学校又设置了一个思政部,只是负责课程教学,但整个法律宣传更多还是在宣传部,我弄不清楚。”
在采访过程中,对于这一问题记者听到的答案并不相同:有的回答学工处,有的回答宣传部,甚至有人反问,是不是应该在保卫处?
“目前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管机构并不明晰。”韩世强表示,在政府主管部门中,一般是由司法局和宣传部负责对应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监督与指导,而具体到学校内部,则一般由对应的宣传部门和学工部门共同负责,然而这两个部门的任务分工通常并不明确,且由于并不是各自部门的主抓任务,其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人员的专业性也就更无从谈起。
于是,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有没有必要在校内专门成立一个法律教育部门呢?
对此,撒后余给出的答案是“很有必要”。他表示,对学生而言,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基础教学,因为这关乎学生未来走出校门后,如何保护自己的大问题。而且法律知识的讲解不是一门课程能解决的,更不是某个单独的部门能解决的,必要时甚至会涉及高校与社会各部门的协调,没有一个专门部门负责,工作的开展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撒后余的意见。比如在采访中,李伟便坦言,没有必要为此专门设立部门,只需要将现有部门的职责范围作一清晰的区分,只要各部门各负其责,就足以保证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
对此,韩世强也表示,法制教育工作如果放诸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的确没有必要专设机构。他建议可以采取成立领导小组的形式,由某位校领导挂帅,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各部门的法制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可以长期存在,但没必要成为一个实体机构,这样既保证了高校内部对这一工作的统一领导,又避免了增设机构带来的行政负担。”韩世强说。
④ 思修考试: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维。学习法律知识,就要求弄明白享有哪些权利和应当履行哪些义务,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髙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条文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治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治思维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治思维。除了从书本上获取法律知识外,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法制广播电视节目、阅读法律类报纸杂志,尤其是运用网络等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法治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和精神等。例如,抢劫与抢夺、定金与订金、合同的完全不履行与不完全履行等相近易混概念的理解。二是正确运用法律的方法。例如,债权人向对方债务人要债,而债务人未按约定清偿归还,经协商无效,债权人可以通过调解、仲裁和诉讼等途径解决,这就是运用法律方法,而拘禁债务人、哄抢物品就不是运用法律方法。理解和运用法律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法治思维。
参与法律实践。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难以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自觉的法治思维习惯。现在,人们参与法律实践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一是参与立法讨论。我国国家或地方的很多立法都要广泛征求意见或者进行听证,大学生可以参与这些立法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有关意见。二是依法行使监督权。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的权利,包括提出批评、建议和申诉、控告、检举。大学生可以通过行使这些权利,进行法律监督。三是旁听司法审判。凡是人民法院公开审判的案件,都允许公民旁听,大学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旁听法院庭审,了解案件的审判过程。四是参与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辩论等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增长法律知识,锻炼法治思维。
养成守法习惯。法治思维是一种习惯性思维,与长期自觉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办事遇事习惯找“关系”,有问题习惯找政府,指望行政化手段干涉等,都是缺乏法治思维的具体表现,说明没有养成用法解决问题、依法办事的习惯。相反,在生产生活中养成遇到纠纷去查找法律的习惯,就是具备法治思维的具体表现。公民只有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才能养成守法的习惯和法治思维。
守住法律底线: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法律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触犯法律底线就要受到追究。如,国家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是触犯法律底线的具体表现;公民应当依法纳税,而偷税漏税也是触犯法律底线的具体表现。因此,大学生应当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形成底线思维,严守法律底线,带头遵守法律。
⑤ 司法权的基本特征
1,被动性。抄以“不告不理”袭为原则,非因当事人请求不作主动干预,表现在程序启动,司法裁判范围,以及法律适用发方面。
2。中立性。法院以及法官对当事人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也是英美法系的“自己不能做自己的法官”原则得体现。
3,专属性。司法权的行使及行使主体必须是特定司法机关的特定少数人,表现在,其权利不能转授,未经过职业训练得人不能担任法官。
4,非服从性。指上下级法院之间相互独立,且作出决定的过程是分离的。
5,终级性。司法权是最终判断权,最权威的判断权。
我正在考研。以上是浙江大学法学专业指定书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