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止司法解释目录
1. 关于废止27个司法解释中土改后确权的房产解释
不管如何,你有证据证明房子在土改时划归你家了才行,如果有可以直接向房管局请求返还,如果不同意,可以直接起诉。
不过年头太长了,恐怕也有时效问题,不过你可以试试看。
2. 法律修改之后,原来的司法解释是否废止
不废止,司法解释和法律的制定机关是不同的,法律修改了司法解释并不必然废止,得等以后的司法解释
3. 法律废止,司法解释是否废止
这个当然是废止了啊,司法解释本身就是来解释该发条的啊,如果该法条也没了,这个解释当然也就失去了源头了啊.无源之水
4. 请问法律名词"废止"的司法解释
法律被废止,指法律效力的消灭,或者说法律终止生效。它一般分为明示的废回止和默示的废止两类。明示答的废止,即在新法或者其他法律文件中明文规定废止旧法。默示的废止,即在适用法律中,出现新法与旧法冲突时,适用新法而使旧法事实上被废止。
法律的废止有以下几种情况:
(1)法律本身规定了有效期限,期限结束,该法即自动终止;
(2)法律为某一特定情况而制定,一旦该情况消失,即应废除该法;
(3)以新法取代旧法。
5. 最高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废止了吗
最高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具体问题的司法解释》(法释(2003)20号)没有废止,是目前处理人身损害赔偿事宜的重要法律依据。
6. 被废止的司法解释
按照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在该法实施后处理该法实施前发生的违版法案件,还是应权当适用于1986年4月12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审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而不应适用1999年6月5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原因:旧法的废止不是指一律不能用,而是指对新法生效后的事情不能适用,对新法生效后,但发生在此之前的事情,仍然可以适用旧法。
7. 2021年司法解释是否废止
《民法典》第1260条(最后一条)明确规定: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该条明确规定了,民法典2021年1月1日施行后,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另需说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上述单行法被废止了,基于上述单行法而生的立法解释也应同步废止。王晨副委员长对此,在《民法典》草案说明中也明确提到:“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的解释》,作为与民法通则、婚姻法相关的法律解释,也同步废止。”
另需注意的一点是,民法典施行后,最高法院此前基于上述九部法律而出的司法解释,有不少内容已被民法典吸收,有的内容已失去继续存在的原立法基础,或者与民法典的规定不相符甚至发生冲突。因此,相关司法解释何去何从,值得关注。笔者认为,在2021年1月1日前,最高法院大概率会对相关司法解释进行大规模清理,并出台具体规定,明确哪些不再有效,哪些适当修改后可以继续适用等等。
8. 1996年12月16日颁布的司法解释是否已经废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自1996年12月16日起施行,该司法解释本身并没有废除,但2011年两高联合发布《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第11条明确规定: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附:两高《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1年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2次会议、2010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4月8日起施行。
为依法惩治诈骗犯罪活动,保护公私财产所有权,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的需要,现就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二条 诈骗公私财物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
(一)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
(二)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
(三)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
(四)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诈骗数额接近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并具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第三条 诈骗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行为人认罪、悔罪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七条、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一审宣判前全部退赃、退赔的;
(三)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四)被害人谅解的;
(五)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第四条 诈骗近亲属的财物,近亲属谅解的,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
诈骗近亲属的财物,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具体处理也应酌情从宽。
第五条 诈骗未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诈骗目标的,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定罪处罚。
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一)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二)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
(三)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
实施前款规定行为,数量达到前款第(一)、(二)项规定标准十倍以上的,或者诈骗手段特别恶劣、危害特别严重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第六条 诈骗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分别达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达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诈骗罪既遂处罚。
第七条 明知他人实施诈骗犯罪,为其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络技术支持、费用结算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第八条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 案发后查封、扣押、冻结在案的诈骗财物及其孳息,权属明确的,应当发还被害人;权属不明确的,可按被骗款物占查封、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总额的比例发还被害人,但已获退赔的应予扣除。
第十条 行为人已将诈骗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给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缴:
(一)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的;
(二)对方无偿取得诈骗财物的;
(三)对方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取得诈骗财物的;
(四)对方取得诈骗财物系源于非法债务或者违法犯罪活动的。
他人善意取得诈骗财物的,不予追缴。
第十一条 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9. 最高法废止的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文件有哪些
已有十一批啦,这个你可以按这个名称搜一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十一批)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