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分论述题

民法分论述题

发布时间: 2020-12-27 16:53:06

Ⅰ 论述题:民法的基本原则【解释每个】

一.公平原则是民法的首要原则,它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平等,一版方不得权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外一方。
二.自愿原则,它是指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志与利益从事民事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三.公平原则,它是指民事立法司法,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该体现公平正义。
四.诚实信用原则,它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该讲诚实信用,以善意的方式履行义务,不规避法律和合同。
五.公序良俗原则,它是指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Ⅱ 民法论述题

概念: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由于本人的行为,造成了足以使善意内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容的表象,而与善意第三人进行的、由本人承担法律后果的代理行为
构成要件:
1、表见代理属于广义的无权代理,因此只能在代理人无权代理而从事代理行为的情况下发生。
2、相对人有合理的理由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
3、相对人主观上是善意的、无过错的。
4、无权代理行为的发生与本人有关。
法律后果:
1.表见代理成立,订立的合同有效,表见代理中的相对人不享有《合同法》第48条规定的撤销权
2、 本人(被代理人)对相对人(善意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
3、 代理人对本人(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4、无权代理人对被代理人的费用返还请求权。

答题的步骤也应该是这样 记住啦!~

Ⅲ 民法学的论述题怎样回答

论述题首先要有中心论点,然后再是分论点。然后就围绕分论点阐述你的论据。重要的是,结构要清晰,一眼看上去要知道你有几个分论点。最后总结分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重要的是有理论法学及法条依据。

Ⅳ 民事诉讼论述题

我国民事诉讼第三人与共同诉讼人的区别
民事诉讼第三人就是指其与案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是案件的结果又会影响其相关利益的人.
共同诉讼人当人就是与案件有直接关系的人.共同诉讼人是共同提起诉讼的,但是第三人是可以在案件审理中追加的.

简而言之,共同诉讼人就是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第三人就是于案件有简接关系的人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无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原告、被告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人。以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是否具有独立请求权为标准,第三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属于广义的当事人。《民事诉讼法》设立第三人参加诉讼制度,将第三人与原告、被告之间的诉讼合并审理,一并作出判决,可以简化诉讼程序,彻底解决彼此有联系的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法院对同一问题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也便于诉讼,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共同诉讼人,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一同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的人。分为必要的共同诉讼人和普通的共同诉讼人。共同诉讼人是当事人的一种,也属广义的当事人。原告一方为二人以上的,称为共同原告。被告一方为二人以上的,称为共同被告。一同在人民法院起诉的共同原告,或一同在人民法院应诉的共同被告,称为共同诉讼人。《民事诉讼法》设立共同诉讼人制度,是使必须共同参加诉讼的人都参加到诉讼中来,以有利于人民法院查明案件的全部事实,正确、彻底解决当事人间的纠纷,避免对同一问题作出互相矛盾的判决;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符合诉讼经济原则;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审判实践中,有时对必要的共同诉讼人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易混淆,特别是对追加的当事人,究竟是必要的共同诉讼人还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难以区别,这就有必要对这两种诉讼当事人进行对比研究。其区别如下:

1.对争议的诉讼标的持不同态度。必要的共同诉讼人争议的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是争议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在同一法律关系中共同享有权利,或者共同承担义务,对争议标的态度完全一致。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的诉讼,与本诉的诉讼标的不是共同的,同本诉的原告或被告均无共同的权利、义务关系。若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对诉讼标的持全部的权利,而排除其他任何人的权利,则应是对诉讼标的主张全部独立请求的第三人。若对诉讼标的不排除本诉原告的一部分权利,但本诉原告排除他的权利,则应是对诉讼标的主张部分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当这种人主张的部分权利被本诉的原告承认时,他应以共同诉讼人资格参加诉讼。

2.诉讼地位不同。必要的共同诉讼人一方在诉讼中只能与对方当事人发生争议,追加的共同诉讼人参加诉讼,要么属原告一方成为共同原告,要么属被告一方成为共同被告,是原告与被告之间发生争议。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既不站在本诉的原告一边,也不站在本诉的被告一边,而是独立存在于原告、被告之外,同本诉的原告和被告都有争议的一种当事人,只能处于原告的地位。

3.参加诉讼的方式不同。必要的共同诉讼人一般在原告起诉或被告应诉时一同参加诉讼,未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通知其参加诉讼,追加为原告或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在本诉进行中以提起诉讼的方式参加诉讼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的诉讼虽与本诉有联系,可以合并审理,但也可以分开。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既有权提起诉讼,也有权不起诉,放弃权利,或者在本诉终结后另行起诉。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存在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但其未对原告、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提出请求的,只能通知其诉讼发生情况,而不能主动追加其为当事人。

Ⅳ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构成与效力。论述题。速求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2、要素

(1)目的意思。合同的目的

目的意思,为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2)效果意思。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如买什么,买几件,什么价位

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

目的意思又分为三个构成:要素(必备条款)、常素(主要条款)、偶素(个别条款)

(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内心意思(mind)

(3)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意思(包括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解的行为。

△内心意思与表示行为合起来就是"意思表示"(expression on mind)

3、意思表示与准意思表示

准意思表示有两种情形,即意思通知与事实通知。

(1)所谓意思通知是指由通知意思而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的行为。意思通知的法律效果不是基于当事人的追求,而是法律的规定。如承认的催告(《合同法》第47条第2款)、拒绝受领、催告履行等均为意思通知。

(2)所谓观念通知是指通过认识事实并通知该事实而发生法律所规定的效果的行为。典型的观念通知有债务的承认、债权转让的通知等。

二、意思表示的类型

1、明示意思表示与默示意思表示

(1)明示。明示是使用直接语汇实施的表示行为,除常见的口头语言、文字、表情语汇外,还包括依习惯使用的特定形体语汇,如举手招呼出租汽车,即表示有租用该车之意。

A、口头形式。

口头形式即口头语言形式,如以口头语言洽谈并订立的合同,以口头语言委托代理人,以口头立遗嘱。口头形式的优点是便捷,但也具有不易保留证据的缺点。

B、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即书面语言形式,主要指文字(文件、信函、电报)、图表、照片、技术工程用图、电子数据等形式。书面形式的特点是烦难不便,但却有郑重庄严和"白纸黑字,铁案如山"的优点。书面形式又分一般书面形式和公证、登记等特别书面形式。

a、公证形式即以公证书对民事法律行为加以证明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除法定必须公证的以外,是否办理公证,应依当事人意思决定。

b、登记则是国家主管行政机关对于民事主体资格和物权变动等事实通过实质审查,予以确认并在专门登记簿上加以登录的管理手段。设立法人和个体工商户、取得和变更不动产物权、结婚等民事法律行为,依法必须登记。凡法定登记行为,只有依法完成登记才能发生效力。

(2)默示形式。默示形式是含蓄或者间接表达意思的方式。默示所包含的意思,他人不能直接把握,而要通过推理手段才能理解。因此,默示形式只有在有法律规定或交易习惯允许时才被使用。按默示时的作为和不作为又可划分为:
法律 敎育 网

A、推定,即行为人用语言外的可推知含义的作为间接表达内心意思的默示行为。所谓可推知,是从该行为中,一般人能够容易地推知其意思的内容。例如租赁合同届满,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并为出租人接受,便可推知其表示要延展租赁期间。

B、沉默,即行为人依法或者依约以不作为间接表达内心意思的默示行为。不作为即缄默、沉默不语。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的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合同法第47条第2款规定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继承法第25条第2款规定受遗赠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等,都属法定沉默形式。此外,当事人可以约定以沉默作为意思表示。

2、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遗嘱、抛弃)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有特定相对人的(要约)和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商业广告)

A、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对话方式和非对话的方式―――对话方式一般只能撤销,不能撤回

对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对话方式(了解主义―――到达主义的变种),非对话方式(到达主义)

B、对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发出主义(悬赏广告)

(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做出主义(遗嘱――由于是死因行为,因此生效适用特殊规则)

Ⅵ 民法总论论述题 论述民法的性质及本位

1、民法的概念: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内
2、民法的容性质:民法的性质是指民法的基本属性和民法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有自治性、平等性、私法性等。展开论述。
3、民法本位:权利本位。概念、必要性、意义。

Ⅶ 民法总论论述题

1、李某与刘某间买卖邮票的行为成立,因为在双方一致的意思表示基础上设立的内买卖合同行容为。只要双方的意思表示一致,并且产生物的交付,即合同成立。
2、李某出售邮票的行为是在有重大误解的基础上作出的,李某并不知道邮票的价值,但是集邮爱好者刘某深知这些邮票应有的价值,所以李某的行为是可以撤销的,李某可以在知道或应当知道的一年内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合同。但是李某应当给予刘某适当的补偿。

Ⅷ 问些民法的论述题

一般违法行为分为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
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个人观念决定。
打的好累啊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传统观点认为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存在的依据, 对某些特殊侵权行为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不以当事人的主观过错为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即不论当事人在主观上有没有过错,都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无过错责任具有以下特征:
1、因果关系是决定责任的基本要件,即以损害事实与责任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着罪关系为前提,若没有因果关系则不能承担无过错责任;
2、并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归责的要件, 若以过错为归责的构成要件, 那就成了过错责任原则;
3、无过错责任的宗旨在于合理补偿受害人的损失,这也是许多国家为保障受害人的权益而设立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原因所有;
4、由被告就免责事由进行举证,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它不同于过错责任中的“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在适用无过错责任时,原告只要举出损害事实及损害事实和被告的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即可,再由被告就存在的法定免责事由进行举证,被告不能仅仅证明他已尽到了注意义务或没有一般的过失就可以被免除责任;
5、适用无过错责任时必须有法律的特别规定,也就是针对法律明文规定的特殊侵权行为才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
是指行为人违反民事义务并致他人损害时,应以过错作为责任的要件和确定责任范围的依据的责任。可见依过错责任原则,若行为人没有过错,如加害行为因不可抗力而致,则虽有损害发生,行为人也不负责任。还有,在确定责任范围时应当确定受害人是否具有过错,受害人具有过错的事实可能导致加害人责任的减轻和免除。我国一般侵权行为责任即采过错责任的归责原

Ⅸ 论述题,你认为我国民法中的各种法实施情况如何,你对民法典有何期望

所谓民法典的体系,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规则体系。

探究研究版民法典的体系权,其根本的目的在于获致一个关于民法典的完备的体系,从而 在该体系的支撑下建立起一部具有高度的逻辑性与体系性的民法典。可以说,民法典体 系的确立对民法典的制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国民法渊源有以下几种:

1、宪法中的民法规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据。

2、民法通则、民法总则以及民事单行法: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生活的共通原则和制度。

3、国务院制定发布的民事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民事法律规范,也是民法的重要渊源,但其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9)民法分论述题扩展阅读:

民法总则的八大变化:

一、《民法总则》变化一

自然人出生、死亡时间按照以下顺序认定:“出生证明记载→户籍登记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其他证明”,改变了《民通意见》规定的“户籍证明记载→出生证明记载→其他证明”的顺序

二、《民法总则》变化二

第16条:胎儿在涉及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方面,视为具有权利能力,但其分娩时为死体的除外。

该规定将对胎儿利益保护的范围从《继承法意见》第45条确立的遗产“特留份”制度扩大到“接受赠与”。

Ⅹ 论述题.阐述你对民法一个基本原则的理解

作为论述题答案多了些,你适当挑些内容就行

民法学界对诚信原则存在多种解释,但概括而言,,民法诚信原则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基本内容:

(一)善意真诚

善意真诚是诚信原则对从事法律活动的当事人提出的首要要求。首先,善意真诚要求行为主体在从事法律交往时要动机善良,善待他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要尽量顾及相对人的权益,于谋求自身利益时不得侵害其他当事人的利益;其次,善意真诚要求行为主体以真诚的心态和诚实的行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虚构事实,不行欺诈,不得以陷他人于错误的方式谋取个人私利。
概括起来,民法学中的以下制度体现着诚信原则的善意真诚要求:

1、权利滥用禁止。权利滥用的本质是行为人以一种恶意的方式来理解和执行法律,从而严重违背了诚信原则的善意真诚要求。该类行为具体表现为:以故意损害他人为目的行使权利;从事对自己无利却对他人有害的行为;在有多种方式行使权利的情况下,故意选择对他人有害的方式等
2、先契约义务。先契约义务是指当事人在缔结民事契约过程中,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信赖关系,基于此种关系而产生的法律义务,称为先契约义务,包括协力、通知、照管等附随义务。

3、禁止诈欺行为。狭义的诈欺行为是指通过一定方式使对方陷入错误从而与自己发生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如通过自己的作为使对方陷入错误(积极诈欺),通过不履行自己的告知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消极诈欺)。
(二)恪守信用

恪守信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求行为主体在从事法律交往过程中,于自己先前所作承诺要积极予以兑现,不得作出背信行为损害相对人的权益;二是当事人因行为人的一贯行为而产生正当信赖时,后者在改变上述行为时要注意保护前者的信赖利益。

民法中的以下制度及相关判例体现了恪守信用的诚信要求:

1、允诺禁反言。允诺禁反言是英美合同法为确立合同责任而发展起来的概念,是对传统的对价理论中恩惠性允诺不发生约束力的一种修正,又称允诺后不得翻供或不得自食其言。它是指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允诺人所作赠与的允诺或无偿的允诺具有拘束力,须加以执行.

2、权利失效。权利失效是指民事债权人于长时间未行使其权利的行为足以使义务人正当信任其不再要求履行义务时,基于诚信原则,债权人不得再提出其权利主张。
(三)公平合理

公平合理是要求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要保持平衡,避免出现利益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

在民法理论中,较能体现诚信原则公平合理内容的制度是情事变更原则。该原则是对恪守信用这一诚信要求的一种修正。在司法实务方面,体现诚信原则公平合理要求的判例已有很多积累。

热点内容
第五次全国法律援助工作会议召开 发布:2025-04-22 20:20:02 浏览:869
司法体制弊端 发布:2025-04-22 19:55:22 浏览:514
公司奖罚条例 发布:2025-04-22 19:47:58 浏览:347
行政诉讼法模拟审判报告 发布:2025-04-22 19:29:03 浏览:292
高空抛物造成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22 19:17:19 浏览:723
2016法学就业 发布:2025-04-22 18:59:33 浏览:559
通山法院拍卖 发布:2025-04-22 18:49:07 浏览:209
大学教育法律法规 发布:2025-04-22 18:46:15 浏览:55
法律顾问的内容 发布:2025-04-22 18:40:02 浏览:760
2020年婚姻法多大可以领结婚证 发布:2025-04-22 18:33:44 浏览: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