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热评

民法典热评

发布时间: 2022-12-15 00:29:49

Ⅰ A、行政法规 B、某教授翻译的《德国民法典》 C、新闻评论 D、快板书可以作为著作权保护客体的是

行政法规和德国的民法典都是制定法律。依据或者是参考,而《新闻联播》是对。当时短时间内的事情进行播报。

Ⅱ 绿豆糕长虫被打假打了应该怎么解决

绿豆长虫了怎么处理
1、放阳光下暴晒
家里的绿豆长虫了,不是很严重的时候,可以放在阳光下平铺暴晒,每30分钟翻动- -次,受热均匀,晒
.上3小时,基本就被杀死了。
2、肝水浸烫搅拌
把绿豆倒入菜篮中,浸在沸腾的开水中,并不停地搅拌,维持1-2分钟, 然后用冷水冲洗干净,再摊开晾
干,高温也能有效驱虫的。
3、用开水蒸煮
将绿豆用冷水冲洗干净,再把绿豆均匀摊在蒸笼里,隔水蒸煮5分钟,再取出晾干。不过,这种杀钫法
会伤害胚芽,所以处理后的绿豆不宜留种或生绿豆芽。
4、放冰箱冷冻
把长虫了的绿豆连同袋子扎好,一起放冰箱冷层或冰柜中, 冷冻24小时后再取出,绿豆中的耔也会
被冻死的。这时小虫都被冻死变成红色。取出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存放一段时间,冻死的虫好会干枯,洗
绿豆时耔会就会漂浮在水面,很容易洗干净的。
绿豆长虫了还能吃吗
绿豆长的虫好学名为绿豆象,常寄主于菜豆、豆、豌豆、绿豆、等,蛀食储藏的豆粒。这种虫耔
对人体没有危害作用,如果比较少的话,只要把绿豆清洗干净,还是可以吃的。特别是熬成绿豆粥后,大部
分病菌以及寄生虫等都会在高温下被杀死的。
不过,如果虫耔太多,还是建议扔掉,镜吃得舒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怎么保存绿豆避免生虫
1、冰冻防虫
回来的绿豆先放冰箱冷冻-周后再拿出来,一般不会生虫。 冰冻防虫法很不错的。家家户户有冰箱,
就赶紧利用起来,红互绿豆冰冻起来都是好豆。将容易生虫的红豆和绿豆,放入一个保鲜袋中扎上口,放入
冰箱冷冻层放好保鲜,不管过多久都不会生虫,而且再次拿出来煮时熟的更快。
2、大蒜或橘皮
绿豆装入罐内或其它容器,表面放几瓣剥皮了的大蒜或橘皮,这样的绿豆至少可存放半年以坏会生虫
子。大蒜驱虫祛毒的效果很不错,放在大米、好中有奇效,好他不敢来。还有,橘皮中含有丰富的柠
檬醛,晒干后放入绿豆中,不仅可以防蛀杀虫,还会有-种橘皮的清香。
如果害怕大蒜会在绿豆中潮湿发霉,可试试用干辣椒代替。将干辣椒整个埋在豆子里,抗虫效果和大蒜
一样好。 记得干辣椒不要剪开,要保持整颗才不会使豆子变味。
3、密封瓶存放
把家中的塑料瓶收集起来,水冲洗干净,晾干。如果需要装的绿豆比较多,可选用大容量的瓶子。装
进瓶子前,必须确保绿豆是干燥的,放入后赶紧拧紧耔。这样做不但整齐省地方,还能避免绿豆生虫和发
霉。
4、花椒
品牌
花椒作为天然抗氧化物,具有独特香气可以驱虫,放在豆子中也不会串味。用纱布将花椒包好,放在绿
豆中,能够很好的保持不长虫。

Ⅲ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拾金不昧,该不该获取报酬为什么

拾金不昧算不算美德?

《现代汉语词典》对拾金不昧的解释是:捡到钱物不隐藏起来据为己有。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把别人丢失的东西归还主人似乎不需要理由。在没有法律或者法律尚不完备的年代,“拾金不昧”一直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规范社会基本行为的。《易经》《尚书》中对此均有过清晰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大公无私奉献精神被广为颂扬,“拾金不昧”更是作为这类精神的代表被大力推广宣扬和身体力行。至今,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有一个失物招领处,“拾金不昧”也就成了反映一个人、一个单位和一个地方道德水平的一面镜子。像北京市设在西单的捡拾物品招领处,从1956年到如今已经累计接收各类物品5000多万件,现金1000多万元。

即使在受到市场经济原则强大冲击的今天,“拾金不昧”作为一项曾经深入人心并取得广泛社会共识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仍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03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调查了1529名儿童,结果显示“拾金不昧”在他们自认为所具有86项的良好习惯中排到了第9位。

应该说,由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大多数人一直都是把拾金不昧当作传统美德而不是法律义务来看待,当作最基本的公共道德来遵守。但在近些年,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究竟是用道德的温情来熏陶还是法律的戒尺来确立拾金不昧的意识,时常引起争议。

有学者认为,在古代拾金而昧同样要受到处罚,而到了现代社会,1986年通过的民法通则其实也早已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拾金不昧实际上是法律的起码要求,否则就意味着违法侵占。

调查结果也显示,当我们一厢情愿地期待单纯用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时,拾金不昧现象如今并不尽如人意,人们对丢了东西能否找回来的期望值已经大大降低。同时法律也非万能。拾金不昧是停留在道德层面还是纳入法律范畴去宣传教育、规范行为,已成为一个难题。

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拾金不昧”不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准则,而是属于传统道德底线,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防线。只有寻找道德和法律的契合点,让这种社会意识从孩提时代扎根,成为人们必备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

拾金不昧需不需要补偿?

也就是物权法草案再次提请审议的前几天,辽宁阜新一位李姓老人归还拾来的内有1200元现金的皮包时,被失主误认为索要酬谢,遭到了一顿殴打,从而在网上引来一片热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失物的复得,一般失主肯定对归还者心存感激,表达谢意。如果主动要求取得补偿、索要报酬会不会变味,随着不断增多的失物归还索要补偿事件见诸报端,中国人几千年拾金不昧的品质,在今天的社会里反复遭受着“拷问”。

其实,从“拾金不昧”的语意来说并未拒绝遗失人给付一定的报酬。我国古代历朝拾金不昧也并非不给予报酬,像清律就明确规定,捡到遗失物,一半还失物之人,一半当作奖赏给得物人。

出租车司机作为经常与遗失物打交道的群体,对拾金不昧应不应该受到补偿有很深的体会。北京首汽出租汽车公司的司机韩云刚说,其实每次抽时间、绕道给失主还东西时心理会很微妙,“从来就没想过从人家那得到一些酬谢那是假话,可是人家不给也没根据说人家不对吧。这样一来二去,拾金不昧的积极性确实受到了影响。”

作为规定有形物的归属和法律关系的基本法,物权法草案无法回避拾金不昧这一话题。草案规定:所有权人、遗失人等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遗失物的保管费等必要费用。

这是中国首次立法对拾金不昧者进行经济补偿。现行的民法通则只是规定,因拾得遗失物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韩云刚认为,物权法的这项规定应该有“群众基础”。但这款法律究竟能否和人们一贯的道德标准“兼容”肯定会有争议,即使通过兑现难度也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兴富就认为,凡是捡到东西了,都要给钱,不给钱就可以留置,这与传统的社会公德是相互矛盾的,还是应该大力提倡拾金不昧。李慎明委员也认为,应该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不是所有遗失物在领取时都要支付必要费用需要认真推敲。

“如果不是失主主动馈赠,而是用法律来明文规定获得报酬,会大大降低归还者的道德荣誉感。”就职于一家公司的杨秉鑫这样告诉记者。而复旦大学高丽建副教授也认为,从经济学角度讲,遗失物付费也许是合理的。但如果什么事情都用金钱量化,无疑会导致我们整个社会精神世界的失落,也会让一些高尚行为庸俗化。

也有专家认为,现行民法通则没有明文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等于把道德要求写进了法律,把公民视为“活雷锋”,显然拔高和夸大了普通人的思想意识觉悟程度,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利益的要求,这样做容易导致拾得人失去归还的动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轶认为,草案写进了归还遗失物有权索取必要费用的新规定,是把公民由假想中的道德圣人恢复为普通人。

拾金不昧应该怎样补偿?

物权法草案在规定遗失人须支付保管费等必要费用的同时,还规定若未支付必要费用,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有权留置遗失物。

其实,调查发现多数人在自己丢掉东西失而复得后,愿意给返还人适当补偿或者馈赠,但人们经常困惑的是究竟该补偿多少。

补偿究竟包括些什么内容,实际生活中也不是完全依照现行民法通则执行,而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按总额的百分比来支付;有的支付费用的同时适当小额酬谢;有的按照悬赏广告的承诺来支付。

拾得者在履行了对遗失物通知、保管和返还义务后,应该享有支出费用偿还请求权和报酬请求权。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屈茂辉认为,应该大胆借鉴德国、日本等地民法中关于遗失物拾得者的补偿立法。如日本法律规定,接受物品返还的人,应向拾得者给予不少于物品价格5%的酬金;德国民法典规定,在遗失物价值不低于100马克时,有权获得报酬。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律师韩德云则认为,物权法作为基本法只是确定拾金不昧者可以获得赔偿这一原则,具体的操作是很复杂的,不同的物、不同的情形,可以通过法院判例来解决。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对拾金不昧者的补偿,物权法只是规定一个原则,而具体如何补偿主要还是靠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他个人意见是,这种补偿主要还是指支付遗失物的保管费等必要费用,比如捡了名画、文物或猫、狗等替人保管、看养确实有费用支出的才应该给补偿。而只有在悬赏遗失物的情况下,拾得者才可根据悬赏领得报酬。

物权法草案最后如何从法律上规范拾金不昧行为,还有待审议。人们期待通过后的法律给“拾金不昧”带来一种适应现代社会、更易于为遗失人和拾得人接受的全新内涵和理念。

Ⅳ 律师,我离婚不想带孩子怎么办

“ 我想离婚,不想带小孩”

01

“因为姐夫家暴,姐姐难以忍受要求离婚,自己净身出户,有一个男孩15岁不愿意抚养,但孩子目前希望跟妈妈走,有什么办法能拿到离婚证并且不用带孩子?”

一个标题为“离婚不想带孩子怎么办”的求助提问被顶到了小组最顶端。因为某app女性用户居多,大多都是发帖询问争夺抚养权的咨询,这样一篇“反其道而行之”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

是女方的妹妹替姐姐在网上求助,她在帖子里简单的描述了家庭问题。当我看到这个提问时,楼主的发贴已经为5小时前了,但能在组里得到热议的永远是两性之间那回事,这篇帖子在小组里仅出现了5小时,已经变成了组里热议的帖子,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网友的评论和猜测。

往下刷了刷,热评第一“好可怜的小孩,谁都不要”得到了400多个点赞。除了为孩子打抱不平的,还有猜测女方出轨的言论,但某app不愧是女性用户最多的平台,这种评论在我刷到帖子时已经迅速被热心网友们骂到删除。但这些评论里没有一条是有关解决方案的,多的是各种角度的指责和个别网友分享相似的家庭不幸。

02

抱着单纯寻求答案想法,我开始思考解决方案。在小组里我已经解答过好几个离婚如何争夺抚养权纠纷的咨询了,思路无非是从最有利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组织证据,而且咨询的当事人无一例外是女性,而女性在抚养权纠纷案件中有天然的优势,因此这些咨询的当事人对我的回答都比较满意。

但是就像射雕英雄传里周伯通教郭靖左右手互搏,做律师常常要把自己搞成精神分裂才能修炼武功。因此必须将自己代入到对方律师的视角中,思考如何打败自己脑中既有的代理思路。

首先是法律检索,《民法典》对于拒绝抚养子女的规定只有第六十条,在离婚诉讼期间,双方均拒绝抚养子女的,可以先行裁定暂由一方抚养。从法条的规定就能看出来,法院对于抚养权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夫妻,是不会判决离婚的。接着我搜索了一些诉讼离婚时夫妻双方都不想抚养孩子的案例,果然印证了我的想法。

如果离婚时双方都不想要孩子,法院是不会判决离婚的,并且还会非常严厉地给予教育。

夫妻间感情出现问题,要解除婚姻,这没有问题,但如果有损孩子的权利,比如都不想要孩子,或者谁都不管孩子,那么无论协议还是诉讼,都无法顺利离婚,甚至严重的,还有可能构成法律上的遗弃罪。

因此,想要顺利离婚,就一定要先把孩子的问题确定好。而法院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常见的解决办法有2种:

第一种是直接判决不准离婚,什么时候两个人处理好子女抚养问题了,什么时候再启动离婚诉讼程序,再开庭。

第二种是法院会先行裁定暂由一方抚养,一般会让夫妻之间能力有条件的一方先来抚养孩子,另一方支付抚养费就好。

本案中的孩子已经15岁了,也就是说法院对抚养权的判决必须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而孩子想跟母亲,看来这种情况对这个案子的妈妈来说还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03

再次点开帖子,楼主在小组出现了,紧接着的回复把事情的始末又叙述的完整了一些。原来是孩子的父亲有抚养孩子的条件,也愿意抚养孩子,只是为了利用孩子拴住母亲,故意让孩子表达想跟母亲生活的意愿。现在孩子的母亲因为家暴已经失去了工作,打算去外地,自身条件不能支持好好抚养孩子的情况下,希望孩子跟着父亲生活。

现在看来这个案子里的家庭矛盾似乎已经打上了死结,父亲想抚养孩子却不愿意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母亲不是没有苦衷却也没有保护孩子的勇气。离婚诉讼会将一个孩子赤裸裸的暴露在家庭矛盾之下,双方会把孩子当作一块地、一笔钱财、一个筹码,一种目的、一种手段,不是一个人。离婚是两个成年人的纠葛,其中最难堪的却是孩子。

作为律师,我对每一位前来咨询抚养权纠纷的客户都报以同情心和同理心,虽然未婚未育,隔着屏幕,仅凭字里行间却已与素未蒙面的母亲共情。想起承办的第一个离婚纠纷,代理女方争夺抚养权,孩子和妈妈感情很好,可以说几乎不会判给爸爸了。但开庭时我们还是提交给法庭一叠厚厚的证据材料,不能轻易低估父亲争夺抚养孩子的决心,如果仍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孩子会判给不负责任的爸爸抚养,准备再充足的证据也不过分。当然也是出于想要拯救一个年幼的孩子,尽量帮助孩子跟随有利于他成长的一方,作为人生的过客却能以一己之力摆正他的成长轨迹,这样幼稚的想法,也总算不负所托。

我开始想象如果我作为律师代理这个案子,而我的目标和当事人一致,就是成功离婚,并且让法官把孩子判给爸爸抚养,我会采取怎样的诉讼策略。似乎要和我办过的所有案子的思路完全相反了,可能还需要提交证明自己不适合抚养孩子的证据。很快我不愿意去想,因为有很大可能性这篇帖子里描述的情况和真实情况有差异。

事情渐渐明朗,但我仍然没有想到好的解决办法。法院判决充满了不确定性,一边是有暴力倾向但条件优越的父亲,另一边是不堪家暴背井离乡的母亲,抚养权的判决关乎一个孩子今后成长的环境,很大可能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正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孩子好像判决给哪一方抚养都不能说是保证对孩子成长有利。如此棘手的案子,我想法官也不愿看看案头材料就大笔一挥就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还是劝女方撤诉。

3天过去了,小组里仍然没有出现能够帮助这个家庭的答案,我也不愿意只给出一个不负责任的答案,只能任由帖子渐渐往下沉。

最后引用帖子下一位网友的回复结尾“要明辨是非,无论如何不要让原生家庭变故影响你的人生轨迹,努力读书,拼一个前程,就算父母都不管也要坚强地生存下去,这些事情终会过去的。”

希望这个家庭里的孩子能为了自己好好生存下去,学会保护自己,逐渐长大就会明白原生家庭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也终将释怀。

Ⅳ 辩论题: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劳动报酬算不算奉献

辩论题: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劳动报酬算不算奉献?

以拾金不昧算不算美德为例:

《现代汉语词典》对拾金不昧的解释是:捡到钱物不隐藏起来据为己有。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把别人丢失的东西归还主人似乎不需要理由。在没有法律或者法律尚不完备的年代,“拾金不昧”一直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规范社会基本行为的。《易经》《尚书》中对此均有过清晰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大公无私奉献精神被广为颂扬,“拾金不昧”更是作为这类精神的代表被大力推广宣扬和身体力行。至今,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有一个失物招领处,“拾金不昧”也就成了反映一个人、一个单位和一个地方道德水平的一面镜子。像北京市设在西单的捡拾物品招领处,从1956年到如今已经累计接收各类物品5000多万件,现金1000多万元。

即使在受到市场经济原则强大冲击的今天,“拾金不昧”作为一项曾经深入人心并取得广泛社会共识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仍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03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调查了1529名儿童,结果显示“拾金不昧”在他们自认为所具有86项的良好习惯中排到了第9位。

应该说,由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大多数人一直都是把拾金不昧当作传统美德而不是法律义务来看待,当作最基本的公共道德来遵守。但在近些年,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究竟是用道德的温情来熏陶还是法律的戒尺来确立拾金不昧的意识,时常引起争议。

有学者认为,在古代拾金而昧同样要受到处罚,而到了现代社会,1986年通过的民法通则其实也早已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拾金不昧实际上是法律的起码要求,否则就意味着违法侵占。

调查结果也显示,当我们一厢情愿地期待单纯用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时,拾金不昧现象如今并不尽如人意,人们对丢了东西能否找回来的期望值已经大大降低。同时法律也非万能。拾金不昧是停留在道德层面还是纳入法律范畴去宣传教育、规范行为,已成为一个难题。

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拾金不昧”不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准则,而是属于传统道德底线,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防线。只有寻找道德和法律的契合点,让这种社会意识从孩提时代扎根,成为人们必备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

拾金不昧需不需要补偿?

也就是物权法草案再次提请审议的前几天,辽宁阜新一位李姓老人归还拾来的内有1200元现金的皮包时,被失主误认为索要酬谢,遭到了一顿殴打,从而在网上引来一片热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失物的复得,一般失主肯定对归还者心存感激,表达谢意。如果主动要求取得补偿、索要报酬会不会变味,随着不断增多的失物归还索要补偿事件见诸报端,中国人几千年拾金不昧的品质,在今天的社会里反复遭受着“拷问”。

其实,从“拾金不昧”的语意来说并未拒绝遗失人给付一定的报酬。我国古代历朝拾金不昧也并非不给予报酬,像清律就明确规定,捡到遗失物,一半还失物之人,一半当作奖赏给得物人。

出租车司机作为经常与遗失物打交道的群体,对拾金不昧应不应该受到补偿有很深的体会。北京首汽出租汽车公司的司机韩云刚说,其实每次抽时间、绕道给失主还东西时心理会很微妙,“从来就没想过从人家那得到一些酬谢那是假话,可是人家不给也没根据说人家不对吧。这样一来二去,拾金不昧的积极性确实受到了影响。”

作为规定有形物的归属和法律关系的基本法,物权法草案无法回避拾金不昧这一话题。草案规定:所有权人、遗失人等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遗失物的保管费等必要费用。

这是中国首次立法对拾金不昧者进行经济补偿。现行的民法通则只是规定,因拾得遗失物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韩云刚认为,物权法的这项规定应该有“群众基础”。但这款法律究竟能否和人们一贯的道德标准“兼容”肯定会有争议,即使通过兑现难度也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兴富就认为,凡是捡到东西了,都要给钱,不给钱就可以留置,这与传统的社会公德是相互矛盾的,还是应该大力提倡拾金不昧。李慎明委员也认为,应该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不是所有遗失物在领取时都要支付必要费用需要认真推敲。

“如果不是失主主动馈赠,而是用法律来明文规定获得报酬,会大大降低归还者的道德荣誉感。”就职于一家公司的杨秉鑫这样告诉记者。而复旦大学高丽建副教授也认为,从经济学角度讲,遗失物付费也许是合理的。但如果什么事情都用金钱量化,无疑会导致我们整个社会精神世界的失落,也会让一些高尚行为庸俗化。

也有专家认为,现行民法通则没有明文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等于把道德要求写进了法律,把公民视为“活雷锋”,显然拔高和夸大了普通人的思想意识觉悟程度,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利益的要求,这样做容易导致拾得人失去归还的动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轶认为,草案写进了归还遗失物有权索取必要费用的新规定,是把公民由假想中的道德圣人恢复为普通人。

拾金不昧应该怎样补偿?

物权法草案在规定遗失人须支付保管费等必要费用的同时,还规定若未支付必要费用,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有权留置遗失物。

其实,调查发现多数人在自己丢掉东西失而复得后,愿意给返还人适当补偿或者馈赠,但人们经常困惑的是究竟该补偿多少。

补偿究竟包括些什么内容,实际生活中也不是完全依照现行民法通则执行,而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按总额的百分比来支付;有的支付费用的同时适当小额酬谢;有的按照悬赏广告的承诺来支付。

拾得者在履行了对遗失物通知、保管和返还义务后,应该享有支出费用偿还请求权和报酬请求权。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屈茂辉认为,应该大胆借鉴德国、日本等地民法中关于遗失物拾得者的补偿立法。如日本法律规定,接受物品返还的人,应向拾得者给予不少于物品价格5%的酬金;德国民法典规定,在遗失物价值不低于100马克时,有权获得报酬。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律师韩德云则认为,物权法作为基本法只是确定拾金不昧者可以获得赔偿这一原则,具体的操作是很复杂的,不同的物、不同的情形,可以通过法院判例来解决。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对拾金不昧者的补偿,物权法只是规定一个原则,而具体如何补偿主要还是靠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他个人意见是,这种补偿主要还是指支付遗失物的保管费等必要费用,比如捡了名画、文物或猫、狗等替人保管、看养确实有费用支出的才应该给补偿。而只有在悬赏遗失物的情况下,拾得者才可根据悬赏领得报酬。

物权法草案最后如何从法律上规范拾金不昧行为,还有待审议。人们期待通过后的法律给“拾金不昧”带来一种适应现代社会、更易于为遗失人和拾得人接受的全新内涵和理念。

Ⅵ 在 现代要 学习雷锋吗

学习雷锋和时代没有关系.无论哪个时代都要学
http://news.runsky.com/news/china/zt2008/jinianleifengjingshen/

向雷锋内学习容----毛泽东

Ⅶ 户口从农村迁入县城后,集体是否可以收回承包土地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政策规定,农民户口全家迁入小城镇的,其承包地是不能收回的;如果全家户口迁入设区的市,也就是地级城市,这样的情况,其承包的土地是必须收回的。

《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农民户口迁岀后,农民承包地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不同的规定:

一是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二是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什么要作岀这样的规定,是因为设区的城市目前各种 社会 保障比较健全,农民的户口迁入这样的城市,自然受到城市人口同样的待遇,如果再保留农村的土地,就有失公平,把这部分人的土地收回来,让没有离开农村的人口享有更多的土地。

而小城镇的各项福利和 社会 保障并不完善,农民一旦失去生活保障,没有了土地,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因此保留这些人的土地,可以一面做工或者做买卖,另一方面闲余时间可以回家种地,不至于减少收入。这就是制定政策的初衷。

那么县级城市到底算不算小城镇?其实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规定,除了设区的市以外,都应该是这个范畴,不然也就会明文写进了法律。在“解释”中是这样说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所称的“小城镇”,包括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这就是说,农民全家将户口迁入县城的,他们的土地承包权,是不能收回的。

户口从农村迁入县城住,集体是否可以收回承包地?国家为了减少农村人口结构不合理,减少农村人口生存压力。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农村相当一部分青年人,涌入城市追求他们的梦想,盼望过上幸福生活。有的为了在城市方便生活,盼望小孩有更好的教育,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于是把户口也迁入了城市。

户口迁入了县城,那他们在农村的承包土地集体是否可以收回?我们来看看土地承包法是怎么规定的。土地承包法第十条: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保护土地经营人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十五条:发包方承担下列义务。(一)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二十七条: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国家保护进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承包期内,承包农户进城落户的,引导支持其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也可以鼓励其流转土地经营权。承包期内,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时,承包方对其中承包地上的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根据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国家鼓励农民进城落户,同时也保护进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更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所以只要在土地承包期内,集体是不能收回你承包的土地,只能是你依法自愿有偿的退回承包土地。你大可放心好了,安心在城市追逐梦想吧!

户口从农村迁入县城后,集体是否可以收回承包土地?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基本已经结束,而且大部分的农村村民都已经拿到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户口从农村迁入县城之后,村集体有没有可能收回承包的土地呢?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一下《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是2003年3月1日起执行的,并且在2017年进行修正案初审。《承包法》中第26条指出“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承包期内,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时,承包方对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通过这条法案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了解了,即便是承包方全体户口迁出在小城镇落户,对土地仍然有继续承包的权利。村集体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来决定是否继续承包土地,如果承包方自愿放弃承包权,那么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可以在本村内进行转让。所以,对于将户口整体迁出在县城落户的情况下,发包方没有权利收回该户村民承包的土地的;只有在该户迁入城市之后转为非农业户口时才可以收回其承包的土地。

所以,对于户口迁出的农户其承包的耕地是否需要收回还需要看具体情况的。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户口从农村迁入县城后,集体是否可以收回承包土地?

先给你一个明确肯定的答复: 不可以。

只要该宗土地是在农村落实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是以户为单位,以家庭人口平均数合法取得,且经过了第二轮续包,仍在承包期内,你对该宗土地所享有的经营处置权不被任何人所剥夺。 (这与户口的变更无关)

所谓集体指的是农村中的村小组,每组也就那么三四十户人家,谁有那么大的权力擅自收回别人合法经营的承包土地?以农村实际情况论,收回那么一点土地又能干什么?杯水车薪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保不准还会弄成个烫手山芋。这种得罪人 且违法 的蠢事村小组长犯傻呀,他会干?

试举一例: 一农户因便利小孩读书诸多原因举家迁往县城,因家中二老不习惯县城生活还是居住在农村那所老房子里,仍然侍弄那属于自己的承包土地。 试问,这地你也能收?地还是原来的地,人也是原来的人,自己侍弄自己的地,没毛病。

在农村,别说是这种原就属于人家“名花有主”的土地,就是五保户遗留的身后土地也都是归属于近亲者也,别人不得干涉。

一些问题接触到农村实际情况,政策也是会有一定伸缩性的,必须灵活掌握。况且,因户口迁移问题就收回别人的合法经营土地其本身就违法。

(局限于个人解读,如不妥欢迎参与热评)

案情介绍:

某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村中的承包地以鱼塘为主,该村村民刘某是该村的养鱼能手,经过多年的努力,一跃成为村中致富的带头人,2003年3月份刘某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在县城购买了一处商品房,一家人全部都搬到县城居住,并且在县城落户。

2006年8月,刘某所在村的村委会负责人刘某要求刘某将所承包的鱼塘交回村里有村里另行发包,这时,刘某也不打算继续经营鱼塘,想把自己承包的鱼塘交由同村家庭条件他的弟弟经营,于是,刘某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委会负责人,让村委会负责人却认为,既然刘某一家已经搬到县里居住,户口也已迁出本村,并且不打算再经营鱼塘,就应该把承包的鱼塘交由村里,由村里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分包,这样才公平。

案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都有很多的农民流向城市,有的只是在城市短暂停留,也有很多农民则落户定居下来,对于这种情况,我国法律也做了相应的规定,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在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处理承包地,可以保留其土地经营权,也可以由承包方按其意愿依法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

换句话说,在承包方全家迁入城镇落户,其承包经营权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处理,故在本案中,虽然刘某一家已全部搬迁到县城居住,也已在县城落户,但作为发包方的村委会无权收回其承包地,在刘某不愿意继续经营的情况下,其有权把自己的承包地交由其弟弟经营,这也属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法形式。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讨!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户口从农村迁入城市,无论是迁入小县城还是其他大城市,在本轮土地承包期内,村集体都不可以收回其土地承包权,但土地承包期结束后,村集体就可以收回其土地承包权了。

按照老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户口从农村迁入小县城,村集体在本轮土地承包期间,不应该收回其土地承包权。但如果户口从农村迁入设区的大城市,则应该将土地承包权交给村集体,也就是说村集体可以收回其土地承包权。

但是,新修改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对这一条进行了修订,根据该法第第二十七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同时,该条又明确指出,“国家保护进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也就是说,不管农民将户口从农村迁入县级城市,还是迁入设区的大城市,村集体都不能收回其土地承包权。

那么,农村将户口迁入城市,无力继续耕种土地时,应该怎么办呢?承包法规定,“承包期内,承包农户进城落户的,引导支持其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也可以鼓励其流转土地经营权。”也就是说,如果无力耕种,或者不想耕种,可以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转让承包权,也可以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交回村集体,也可以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其他人。如果农民自愿交回承包地,承包方对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就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总体来说,农民将户口迁入县城,只要自己不愿意交回土地承包权,则在承包期内,村集体不得收回其土地承包权,农民可以将土地交给本集体组织内的其他亲戚朋友耕种,也可以有偿地流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员耕种经营,村集体不得干涉。但承包期结束后,因为户口迁出不再是农村集体经济成员,自然就应该被村集体收回其土地承包权,毕竟,农村土地承包,只是针对农村集体经济成员的。

现在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国家现行政策和法规都在鼓励农民进城,并且明文规定农民户口进城后,允许保畄原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使用权。在当前的大政治环境下,没有那一个村的干部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去收回你的土地。他就是不想干了,也收不回去。政府和法律会给你撑腰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三十年,这三十年就是奉行死了不去,活的不添的政策。你的户口从农村迁入县城,三十年内任何单位组织都没有权力收回你承包的土地。

一但三十年的承包合同期满,农村要开始重新分配土地了,因为你已经不是农村户口了,已经不能分到地了,原来承包的土地就会被收回,分配给别的村民了。

现在农村户口越来越吃香了,国家不仅给分土地,还有粮补地补各种补助。大型农机具补贴,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城市户口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傻子才会把户口迁到城里呢!

这个问题试做以简读,欢迎与众友交流。

一,以现行法律,法规精神,只要合同在有效期间,不论原承包人是个人经营或是依法流转他人,法律认可亦无限禁。

原承包人户口发生变动,如迁出迁移,这点与土地承包关系并不冲突,矛盾。

二,土地的所有权在村上即村集体,个人,村集体,土地是依法承包与经营关系。

个人无权任性有处分承包地得权利。

三,只要原承包人承包的土地还没有到期,视为有合同要依法应履行,保护。

所言,户口动迁,举家人走他乡,土地怎么办?

村上即发包方以人户不在,收回土地,这一说法,观点无法律根据。

有一种情形即原承包人弃权,村上必然要收回了。

由上:现实中个别村,持人走,户迁的理念认知,有收回土地的事例,在我看来这种作为,与法无据,有违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宗旨,精神。

在我看来广大农民朋友平时要多学学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还有党的十九大文件。

如今, 社会 发展经济转型,深化,人与人,人与事不断在引发权利,利益等得分配和调整,因此,不学则退,不学则被发展淘汰。

以上是一家之言,欢迎您来欣赏与指点。

揣着农村户口本,居住、生活在城里,是很多农人的常态。村里的承包地,依旧经营,时不时回去打理一下,距离不算远,操作不难,生活、耕作两不误。

三农补贴照旧享受,村里的房子仍然可居,聪明的兔子有三窟,两窟是最低标准,后路始终留着。

有人将全家户口入城,自有他的考虑。村里的承包地,山林湖面等等,只要承包期未满,依旧是他的。法律赋予他正当的所有权、经营权。

有个前提,承包地不能撂荒,自己种不了也必须转租或无偿让给有能力的经营者,使耕地持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至于三农补贴,原则上是谁经营谁享受,若是两厢情愿,让与不让,乐意就好。

如果将承包地撂荒两年以上,对不起,村集体有权收回,无论你居住在何地,是不是农村户口。包括追回往昔的三农补贴资金等惩戒措施也将同步到位。

因此,在承包期内,若想两头得益,自己又顾不上经营,找到合适的人,无偿转让经营权,使承包地始终有产出,是保障你所有权的最佳选择。

人多地少,是国情,可预见的时期内都无法改变。土地的价值有着不小的上升空间,在法律的框架内,善自经营,回报可期。

Ⅷ 拾金不昧该不该收费的四辩的总结语

拾金不昧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美德,那么索要报酬的话是对美德的打折,那么大家愿意对美德打折么?
拾到东西索要报酬是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对待,你不应该主动的向失主索要报酬,因为你是在助人为乐,捡到东西归还人家,这是社会上的人应该有的一种责任,但是对方如果主动给你报酬也是可以接受的。但这是失主主动的感谢表示,不管是精神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的。而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我拾到东西你就得给我钱,不给钱我就不给你,这就违背了一个道德问题。

拾金不昧算不算美德?

《现代汉语词典》对拾金不昧的解释是:捡到钱物不隐藏起来据为己有。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把别人丢失的东西归还主人似乎不需要理由。在没有法律或者法律尚不完备的年代,“拾金不昧”一直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规范社会基本行为的。《易经》《尚书》中对此均有过清晰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大公无私奉献精神被广为颂扬,“拾金不昧”更是作为这类精神的代表被大力推广宣扬和身体力行。至今,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有一个失物招领处,“拾金不昧”也就成了反映一个人、一个单位和一个地方道德水平的一面镜子。像北京市设在西单的捡拾物品招领处,从1956年到如今已经累计接收各类物品5000多万件,现金1000多万元。

即使在受到市场经济原则强大冲击的今天,“拾金不昧”作为一项曾经深入人心并取得广泛社会共识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仍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03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调查了1529名儿童,结果显示“拾金不昧”在他们自认为所具有86项的良好习惯中排到了第9位。

应该说,由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大多数人一直都是把拾金不昧当作传统美德而不是法律义务来看待,当作最基本的公共道德来遵守。但在近些年,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究竟是用道德的温情来熏陶还是法律的戒尺来确立拾金不昧的意识,时常引起争议。

有学者认为,在古代拾金而昧同样要受到处罚,而到了现代社会,1986年通过的民法通则其实也早已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拾金不昧实际上是法律的起码要求,否则就意味着违法侵占。

调查结果也显示,当我们一厢情愿地期待单纯用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时,拾金不昧现象如今并不尽如人意,人们对丢了东西能否找回来的期望值已经大大降低。同时法律也非万能。拾金不昧是停留在道德层面还是纳入法律范畴去宣传教育、规范行为,已成为一个难题。

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拾金不昧”不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准则,而是属于传统道德底线,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防线。只有寻找道德和法律的契合点,让这种社会意识从孩提时代扎根,成为人们必备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

拾金不昧需不需要补偿?

也就是物权法草案再次提请审议的前几天,辽宁阜新一位李姓老人归还拾来的内有1200元现金的皮包时,被失主误认为索要酬谢,遭到了一顿殴打,从而在网上引来一片热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失物的复得,一般失主肯定对归还者心存感激,表达谢意。如果主动要求取得补偿、索要报酬会不会变味,随着不断增多的失物归还索要补偿事件见诸报端,中国人几千年拾金不昧的品质,在今天的社会里反复遭受着“拷问”。

其实,从“拾金不昧”的语意来说并未拒绝遗失人给付一定的报酬。我国古代历朝拾金不昧也并非不给予报酬,像清律就明确规定,捡到遗失物,一半还失物之人,一半当作奖赏给得物人。

出租车司机作为经常与遗失物打交道的群体,对拾金不昧应不应该受到补偿有很深的体会。北京首汽出租汽车公司的司机韩云刚说,其实每次抽时间、绕道给失主还东西时心理会很微妙,“从来就没想过从人家那得到一些酬谢那是假话,可是人家不给也没根据说人家不对吧。这样一来二去,拾金不昧的积极性确实受到了影响。”

作为规定有形物的归属和法律关系的基本法,物权法草案无法回避拾金不昧这一话题。草案规定:所有权人、遗失人等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遗失物的保管费等必要费用。

这是中国首次立法对拾金不昧者进行经济补偿。现行的民法通则只是规定,因拾得遗失物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韩云刚认为,物权法的这项规定应该有“群众基础”。但这款法律究竟能否和人们一贯的道德标准“兼容”肯定会有争议,即使通过兑现难度也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兴富就认为,凡是捡到东西了,都要给钱,不给钱就可以留置,这与传统的社会公德是相互矛盾的,还是应该大力提倡拾金不昧。李慎明委员也认为,应该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不是所有遗失物在领取时都要支付必要费用需要认真推敲。

“如果不是失主主动馈赠,而是用法律来明文规定获得报酬,会大大降低归还者的道德荣誉感。”就职于一家公司的杨秉鑫这样告诉记者。而复旦大学高丽建副教授也认为,从经济学角度讲,遗失物付费也许是合理的。但如果什么事情都用金钱量化,无疑会导致我们整个社会精神世界的失落,也会让一些高尚行为庸俗化。

也有专家认为,现行民法通则没有明文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等于把道德要求写进了法律,把公民视为“活雷锋”,显然拔高和夸大了普通人的思想意识觉悟程度,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利益的要求,这样做容易导致拾得人失去归还的动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轶认为,草案写进了归还遗失物有权索取必要费用的新规定,是把公民由假想中的道德圣人恢复为普通人。

拾金不昧应该怎样补偿?

物权法草案在规定遗失人须支付保管费等必要费用的同时,还规定若未支付必要费用,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有权留置遗失物。

其实,调查发现多数人在自己丢掉东西失而复得后,愿意给返还人适当补偿或者馈赠,但人们经常困惑的是究竟该补偿多少。

补偿究竟包括些什么内容,实际生活中也不是完全依照现行民法通则执行,而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按总额的百分比来支付;有的支付费用的同时适当小额酬谢;有的按照悬赏广告的承诺来支付。

拾得者在履行了对遗失物通知、保管和返还义务后,应该享有支出费用偿还请求权和报酬请求权。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屈茂辉认为,应该大胆借鉴德国、日本等地民法中关于遗失物拾得者的补偿立法。如日本法律规定,接受物品返还的人,应向拾得者给予不少于物品价格5%的酬金;德国民法典规定,在遗失物价值不低于100马克时,有权获得报酬。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律师韩德云则认为,物权法作为基本法只是确定拾金不昧者可以获得赔偿这一原则,具体的操作是很复杂的,不同的物、不同的情形,可以通过法院判例来解决。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对拾金不昧者的补偿,物权法只是规定一个原则,而具体如何补偿主要还是靠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他个人意见是,这种补偿主要还是指支付遗失物的保管费等必要费用,比如捡了名画、文物或猫、狗等替人保管、看养确实有费用支出的才应该给补偿。而只有在悬赏遗失物的情况下,拾得者才可根据悬赏领得报酬。

物权法草案最后如何从法律上规范拾金不昧行为,还有待审议。人们期待通过后的法律给“拾金不昧”带来一种适应现代社会、更易于为遗失人和拾得人接受的全新内涵和理念。

Ⅸ 生而不养的父母要如何对待

面对“只生不养的父母,子女该赡养他们吗?”这个问题,网友也是争论不休,不过大多数人都表示面对这样的父母,子女不应该赡养他们,有网友评论道:“建议法律明文规定,子女幼儿时父母不抚养的,成年后自动免除赡养父母的义务。”

父母应该怎么做,年老后才能避免无人赡养的境地?

1.尊重孩子

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对待,不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可以任意处置。做父母的要找到适合教育他们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打骂或者置之不理、让他们自生自灭。相应的,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性格发展与选择,只要不出格,父母都不应该强制要求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做出改变与调整,不然很容易导致家人离心。

2.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

孩子出生后,父母就要开始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明白怎么做是对的、什么做法是错的,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简单却正确的认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另一方面,父母要培养孩子的高雅情趣,让他们脱离低级趣味,形成良好的品行与习惯,学会约束自己,让他们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底线,让他们从小就做文明人。

3.父母要注意言行

前面已经说到,父母不可以总是打骂孩子,除此之外,父母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做他们的榜样。比如说,父母要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要孝敬老人、要有上进心,这些行为会对他们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意义深远。言传身教才能帮助孩子加深认知,如果父母都做不到,又谈何要求他们呢?

父母年老后无人赡养,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处在自己身上——自己年轻时没有好好对待、更没有教好他们,到了晚年老无所依也不能怪别人。

热点内容
劳动合同法第52条 发布:2025-01-10 04:06:05 浏览:931
法学理念远超 发布:2025-01-10 03:51:00 浏览:610
面包原料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0 03:11:11 浏览:839
质量相关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0 03:10:33 浏览:74
授权立法与职权立法 发布:2025-01-10 02:31:50 浏览:270
忠诚协议与婚姻法 发布:2025-01-10 00:24:42 浏览:996
新监理工程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0 00:05:32 浏览:402
天元律师事务所怎么样 发布:2025-01-09 23:40:10 浏览:997
劳动法五险之生育险 发布:2025-01-09 22:54:14 浏览:700
台湾公益募捐条例 发布:2025-01-09 22:49:24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