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法典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抄大三次会议表袭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的法律。
作为中国第一个用“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将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它将守护着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它也霸道的将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等相关法律不再保留。但是它却由之前的法律合并而成的。其中包括了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家庭婚姻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编,总共1260条。
不管是衣食住行,生产经营,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我们每天都将与它打交道。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它都给每个公民带来了崭新的体验。
1、为人事权利提高保护,这是史上第一个将人格权独立成编的法典。不仅仅是将以往人格权利的整理,而是对人格权利的全面保护。
2、为家庭和谐提升助力。法律更周全的保护了家庭的和睦。
3、为社会治安增添光彩。对于人民需求保持高度敏感性,新增内容不少是针对舆论以及热议的立法回答,中国社会治理得到了有效提升。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施行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日期是2021年1月1日。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六十条规定(条款全文请见下图)。
③ 谁把民法典说成民典法
有法律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是不会这么说的!
④ 民法典与原有的法律的关系
1、第219条,利害关系人不得公开、非法使用权利人的不动产登记资料。
(对利害关系人施加了保密义务)
2、第230条,因继承取得物权的,自继承开始时发生法律效力。
(去掉了受遗赠的情况,因遗赠属于法律行为,而继承属于事实行为)
3、第275条,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 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
的流通性)
4、第278条第二、三款,业主共同决定事项,以双三分之二的原则参与表决。筹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改变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处用共有部分从事经营活动的,应当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同意。决定其他事项的,双过半即可。
5、第306条第一款,按份共有人转让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份额的,应当将转让条件及时告知其他共有人。其他共有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行使优先购买权。
(告知必须是告知的转让条件,不能仅告知转让事实;优先购买权行使也必须在合理期限内,不能阻碍不动产的流通)
6、第十四章,居住权。属于首次在法律层面将居住权固化下来。居住权不同于物权和租权。主要内容归结为:居住权人享有占有、使用权。设定居住权应设定书面合同(还可以遗嘱的方式),合同中注明:当事人人的姓名、名称、住所;住宅位置;居住的条件和要求;居住权期限;解决争议的方法。居住权无偿设立,但当事人可以另行约定。设立居住权应当办理登记,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已经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居住权期限届满或者居住权人死亡时,居住权消灭。消灭后,办理注销登记。
7、第406条,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 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的,可以请求抵押人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去掉了转让抵押财产必须经抵押权人同意的表述,在当前重庆地区抵押无须将证返还银行的形势下,抵押人完全可以在不动产抵押状态下,将房屋转让。抵斩权人即使认为这该项转移行为有可能损害其权益,也不能阻止,民法典仅为其保留了在抵押人转让财产后抵押权人可以优先受偿的权益。)
8、第596条,买卖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标的物的名称、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检验标准和方法、结算方式、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条款。
(本条对原法条的改动不大,列入本篇的意义在于日常签订合同时可以作为参照。)
9、第726条,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但是,房屋按份共有人行使优先购买权或者出租人将房屋出卖给近亲属的除外。同时,还应注意的是,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在出租人拍卖房屋时同样适用。
(此条规定的意义是,当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与按份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冲突时,按份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可以优先,体现了物权优先于债权的理念。)
10、第1006条第三款,本条主要规定器官捐献,第二款规定了形式上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第三款,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决定捐献,决定捐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该条规定确认了器官捐献的推定同意原则,但当事人没能表示不同意的情况下,其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其中子女必须是成年)在继承其遗产的同时,还可以决定其器官的捐献,可谓权力重大。)
⑤ 民典法第四讲中有什么疑问
名典法第四讲中有的疑问就是说它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疑问。
⑥ 民典法,是不是父母没给子女一分钱,父母也有居住权
民法典的实施基础也是家庭,每个人应该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去应对法律,其过程中法律强调关心哪一个身份就相应使用,这种情况谈不上居住权
⑦ 宪法 法律 法典三者的区别
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所特有的,是成文法的法典化的结果,现今的大陆法系内国家几乎都有法典,容最为突出的可以说是民法典,比方说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会分为总则、物权编、债权编、亲属权等。在民商分立的国家中还有商法典。
宪法是基本法,其法律位阶高于一般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律可以说是一种规则,从渊源上来说有制定法、英美法系的判例法、习惯法等,对于法律的定义不同学派有不同看法,比方说法力说等等,可以再加以了解
⑧ 最早的法典是什么法典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典--“汉穆拉比法典”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
这块石碑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坐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穆拉比,恭谨地站在它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穆拉比。石碑的下半段,刻着汉穆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其中有少数文字已被磨光。这个石碑就是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它把我们带到了近4000年前的古巴比伦社会。
古巴比伦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国王。他勤于朝政,关心农业、商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他也关心税收,处理各种案件。他在位40年,使巴比伦成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汉穆拉比每天要处理的申诉案件太多,简直应付不了。他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了一部法典。汉穆拉比命令把法典刻在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马都克大神殿里。
这部法典一共有282条,刻在圆柱上共52栏4000行,约8000字。圆柱挖掘出来的时候,正面7栏(35条)已经损坏,其余的基本完整。上面的字迹优美,是一种只有王室才使用的楔形字体。
汉穆拉比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条,其中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条文。汉穆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在巴比伦社会中,除了奴隶主和奴隶,还有自由民。这部法典的很多条文是用来处理自由民的内部关系的。处理的原则就是“以牙抵牙,以眼还眼”。比如,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对方就要同样被打瞎一只眼睛作为赔偿;被人打断了腿,也要把对方的腿打断;被人打掉牙齿,就要敲掉对方的牙齿。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房屋倒塌,压死了房主的儿子。那末,建造这所房屋的人得拿自己的儿子抵命。
汉穆拉比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着不同的规定:如果奴隶主把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就不用任何赔偿。奴隶如果不承认他的主人,只要主人拿出他是自己奴隶的证明,这个奴隶就要被割去双耳。法典甚至规定奴隶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处以割耳的刑法。属于自由民的医生给奴隶主治病,也是胆战心惊的。因为,如果奴隶主在开刀的时候死了,医生就要被剁掉双手。
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法典还规定了一些更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破坏桥梁水利的人将受到严厉处罚直到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隶,都要处死;如果违法的人在酒店进行密谋,店主如果不把这些人捉起来,卖酒人也要被处死。
巴比伦社会里自由民还包括租种土地的小农。他们也受着奴隶主的沉重剥削,他们每年要把收获量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缴给出租土地的奴隶主。法典中还规定:债务奴隶劳动3年可以恢复自由。但这仅仅是给自由民的一点小恩小惠。奴隶主逼迫一些还不起债的自由民成为债务奴隶,反过来又用这种规定来笼络他们。
有个名叫乌巴尔.沙马什的小农,租种奴隶主义鲁姆.巴尼一小块土地,全家人累死累活地干了一年,好不容易盼到了秋收。但是,粮食刚收上来,义鲁姆·巴尼就瞪着血红的眼睛上门逼租了。富商伊兴杜姆也上门索取乌巴尔·沙马什这年春天向他借的500斤粮食。乌巴尔·沙马什交了租,还了债再交完了各种苛捐杂税,一年的劳动成果全部付诸东流。乌巴尔·沙马什只得把子女卖为奴隶,他本人也沦为债务奴隶。
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穆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那么这部石柱法典是怎样从巴比伦“跑到”苏撒的呢?原来苏撒也是一座5000年前的古代都城。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今天伊朗迪兹富尔西南的苏撒盆地有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国,叫埃兰(又译“依兰”)。古城苏撒就是埃兰王国的首都。公元前1163年,埃兰人攻占了巴比伦之后,便把刻着汉穆拉比法典的石柱作为战利品带回到了苏撒。埃兰王国后来被波斯灭亡。公元前6世纪时,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上台后,又把波斯帝国的首都定在苏撒。这个石柱法典便又落到了波斯人手中。
那么发掘出来的圆柱正面7栏已被损坏,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埃兰国王打算在圆柱正面刻上自己的功绩。可是,在毁去原来的字迹后,不知为什么并没有刻上新字。
这件希世珍宝现在还收藏在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圆柱上被涂毁的7栏文字,可以根据后来发现的汉漠拉比法典的泥版文书进行校补。所以,“石柱法典”仍是世界上现存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