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过错

刑法过错

发布时间: 2020-12-28 01:42:04

1. 刑事被害人过错如何认定

刑法意义上被害人的过错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主体的相对性。即过错必须是由被害人所为。由于过错行为具有无可替代性,过错行为的主体只能是被害人,而不可能是有过错的被害人亲属等其他人或被害人所在单位,而被告人因此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是针对有过错行为的被害人。

第二,行为的不当性。也即被害人主观上出于故意或过失的心理,实施的一种显而易见的依社会常理即能作出否定性评价的行为。这种行为不符合社会一般伦理要求,超出社会共同认可的范围。这种行为必须受到社会的严厉否定性评价而非一般否定性评价,才具有刑法中过错概念的意义,如违反法律法规、严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故意不履行应尽义务的行为等等。

第三,过错的程度性。指被害人的过错行为不仅应当具有不当性,而且应达到一定程度,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具有刑法上的意义。被害人行为的轻微过失或错误,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责任。所以不是被害人所有不谨慎行为都能够认定为过错从而被刑法所评价,如被害人保管财物不当或者故意炫耀财富的轻微不当行为,就不应成为影响被告人量刑的情节。

第四,作用的关联性。即被害人的过错行为虽与被告人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或犯罪后果的造成不存在必然性,但其对犯罪结果施加的影响力却是无法抹杀的。只有在客观上能够直接影响犯罪行为的产生、发展和结果的才属于刑法意义的被害人过错。如果对犯罪行为影响不大,也就不必在量刑中考虑。所以诸如因轻信而误入犯罪圈套等行为,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

2. 刑法中的过失犯罪罪名有哪些

第115条:【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119条:【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124条:【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过失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131条:【重大飞行事故罪】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飞机坠毁或者人员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132条:【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铁路职工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铁路运营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 如何理解刑法意义上的过错

过错过失,主要都是针对当事人主观态度的评价。
如果行为人对发生的危害结版果是持反对态度权
,应当认定为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如果行为人对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或者故意的态度,则应当认定为过错。
过失:刑法上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
过错:是指行为人在疏忽、轻信或故意乃至恶意的主观心态支配下实施的可归责的应受非难的行为。

4. 在刑法中,过错与过失的区别

过错过失,主要都是针对当事人主观态度的评价。
如果行为人对发生的危专害结果是持反对态度属 ,应当认定为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如果行为人对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或者故意的态度,则应当认定为过错。

过失:刑法上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
过错:是指行为人在疏忽、轻信或故意乃至恶意的主观心态支配下实施的可归责的应受非难的行为。

5. 什么叫刑法上的打击错误

打击错误的含义及特征
在刑法理论上一般将错误分为法律错误与事实错误,打击错误是事实错误的一种。所谓打击错误,也称打击失误、行为偏差、方法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对象实施侵害行为,由于失误而导致实际侵害对象与其本欲侵害的对象不一致。打击错误有以下基本特征 :
1、行为人对自己意欲侵害的对象实施了侵害行为。如案例中,被告人李某对其兄实施了以土坯打击的侵害行为。如果李某本欲打其兄却将丁某误认为其兄而伤害的,就不是打击错误而属于对象错误。
2、实际侵害的对象与行为人意欲侵害乃至行为所指向的对象不一致。这一特征包括以下含义:其一,要有实际的侵害结果发生,如本案中李某造成被害人丁某轻伤的结果;其二,行为人主观上要有特定的侵害对象,如李某的侵害对象是其兄长,如果没有特定的侵害对象,则无论实际侵害对象为何均不违背行为人本意,因而打击错误也就无从谈起;其三,实际侵害的对象不是行为人意欲侵害的,也不是其行为所直接指向的特定对象,因为如果行为人主观上虽然有特定的侵害对象,但行为指向的对象并不特定,也不存在打击错误的问题,如果李某采取向其兄所在的人群中扔爆炸物的方法伤害其兄造成他人受伤的结果,就不属于打击错误。
3、行为人在主观上不仅不希望而且也没有放任自己的行为对第三者(实际侵害对象)造成危害。
打击错误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同一构成要件内的打击错误,如本案中李某用土坯打其兄却误伤了丁某;二是不同构成要件间的打击错误,如某人从楼上投掷重物意图砸毁甲的汽车,却将过路的行人乙砸死。
(二)我国刑法理论关于打击错误的处理原则
我国刑法对错误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刑法理论界对不同构成要件间的打击错误的处理没有大的分歧,通说认为,对实际发生的结果阻却故意的成立,在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而刑法有处罚过失犯的规定时,成立过失犯罪,与其所预见的事实的未遂犯,形成想象数罪,按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处理。
关于同一构成要件内的打击错误如何处却意见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打击错误是在行为过程中发生的一种错误,由于行为发生偏差,使本欲发生在此客体上的侵害结果转移到彼客体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本欲侵害的客体构成犯罪未遂,对非欲侵害的客体在主观上具有过失的情况下构成过失犯罪,但由于是一个行为,因而属于想象竞合,应从一重罪处断,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失,则属于意外事件,只依据本欲侵害客体的犯罪未遂论处。
第二种观点认为,行为人对预期的侵害结果成立犯罪未遂,对实际侵害结果在有过失的情况下构成过失犯罪,具有间接故意的,构成间接故意犯罪,对二者应合并论罪。
第三种观点认为,行为人对实际侵害结果构成过失犯罪,对预期的危害结果成立犯罪未遂,而这种情况属于想象上的数罪,应从一重罪论处;如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则构成故意犯罪,不属于认识上的错误。
第四种观点认为,打击错误是发生在行为过程中的偏差,不影响行为人的故意心理,行为人应就实际发生的危害结果负故意的罪责,否则会轻纵犯罪分子。
首先,在以上观点中,认为打击错误是发生在行为过程中的偏差,不影响行为人的故意心理,行为人应就实际发生的危害结果负故意的罪责的第四种观点不可取,因为行为人的故意心理并没有因其行为的偏差而从预期的对象发生转移,这种无视行为人主观的心里事实,而让其对实害结果承担故意责任带有浓厚的客观归罪的色彩。
另外三种观点在行为人对预期的犯罪成立未遂的认识是一致的,所区别的是,第一种观点认为在打击错误的情况下,行为人就其行为所造成的实害结果存在主观上的过错时成立过失犯罪,在不存在主观过错时则是意外事件。第二种观点认为打击错误不仅可以成立过失犯罪,在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存在间接故意的情形也可以成立故意犯罪,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因为依据刑法的规定,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主观心态,即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了放任态度,换言之,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违反行为人的主观意志,这显然与打击错误的定义相悖,故打击错误不可能在间接故意的情形下发生。另外,打击错误是一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属于刑法理论中的想象数罪而非实质数罪,故主张对两个罪名合并论处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行为人对实际侵害结果构成过失犯罪,对预期的危害结果成立犯罪未遂,而这种情况属于想象上的数罪,应从一重罪论处,如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则构成故意犯罪,不属于认识上的错误,此观点与第一种观点基本一致,但却忽略了打击错误也可在意外事件的情形下发生。因此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关于此种观点的和理性,有学者分析道,首先,我国刑法中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而在打击错误的场合,由于行为偏差,实际侵害对象与行为人主观上本欲侵害的对象完全不一致,对实际侵害结果,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其发生,而且也没有放任其发生,故不可能有犯罪故意,当然不会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犯;其次,依据犯罪构成理论,在打击错误的场合,行为人对其预期的危害结果而言,是具备了犯罪构成的,只是由于行为失误这一意志以外的原因,才使得犯罪结果未能发生,所以,行为人对预期的结果构成犯罪未遂。

6. 刑法中过失犯罪是怎么定义

法律上的故意与过失各自分两种情况,共四种:

(一)直接故意:心态是希望结果的发生;
(二)间接故意:心态是放任结果的发生;比如张三要打鸟,其放枪的方向有人,不管他直接放,结果死伤人了,这是间接故意;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不希望,反对结果的发生;因为过于自信了,出现了危害结果,违反了必要的注意义务。比如抱小孩在阳台上抛接,危险是显而易见的,行为人说“没事没事,我技术高”,结果小孩摔下楼去了,行为人内疚不已。这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又比如醉酒驾车,带着个亲戚,出了交通事故,死伤了人。这也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四)疏忽大意的过失:不希望,反对结果的发生。因为疏忽大意了,出现了危害结果,违反了必要的注意义务。比如保安员按操作流程,每天要检查一下防火设施,结果某晚玩忽职守,喝点小酒,少了那么个流程,还凑巧在那晚失了火。

过于自信的过失,危险程度要大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在于,对危害结果的态度。前面举的抛接小孩的例子。有那黑帮老大说,我也玩玩这个,不用怕不用怕,我技术高。结果失手小孩摔下去了。黑帮老大拍拍手说,哎呀,不好意思。然后扬长而去,没有任何内疚。这就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了,这是间接故意。

醉酒驾车出事的,如果心态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那要定交通肇事罪。如果心态上是间接故意,那要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美国刑法上也基本区分这四种主观心态(Mensrea)。他们称作:

故意 purposely/ on purpose of

罔顾 recklessly/ in recklessness of

明知 knowingly

疏忽 negligently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解释149条 发布:2025-04-23 04:44:15 浏览:369
新婚姻法彩礼解读 发布:2025-04-23 04:43:30 浏览:849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知识有多少章 发布:2025-04-23 04:42:56 浏览:875
蒋四金三大诉讼法 发布:2025-04-23 04:37:28 浏览:808
劳动争议法律法规 发布:2025-04-23 04:35:13 浏览:272
吴鹏指南针行政法2017讲义 发布:2025-04-23 04:25:07 浏览:533
比合同法的公摊可以不要吗 发布:2025-04-23 04:24:37 浏览:308
法律知识培训资料 发布:2025-04-23 04:24:23 浏览:104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第一款 发布:2025-04-23 04:16:48 浏览:272
则法治衰 发布:2025-04-23 03:59:57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