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管理学

司法管理学

发布时间: 2022-12-31 20:07:21

司法管理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唤醒了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使其权利受损时,能在“权”、“力”、“忍”、“法”当中极有可能作出较为理性的选择,通过法律手段特别是司法手段寻求正义。这样,与“司法”有关的一些词语,如“司法改革”、“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腐败”、“司法管理”、“司法质量”等等,就渐渐进入人们话语,甚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深入及“公正与效率”主题在人民法院的展开,加强司法管理、提高司法管理水平越来越引人关注。那么,什么是司法管理?其内涵、范围究竟是什么?本文从有关司法管理论著对“司法管理”的定义或界定、管理学论著对于“管理”一词的定义以及司法实务文献对于“司法管理” 具体事项的列举三个角度进行考察,得出司法管理内涵广泛,历遍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面,以法院管理为核心,涵盖法院管理、检察管理、侦察管理、公证管理、律师管理、仲裁管理、狱政管理、司法教育及考试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结论。

一、司法管理论著对“司法管理”的定义与界定

1997年贺卫方发表的《中国司法管理制度上的两个问题》对“司法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考证,认为在中国法律文献当中,“司法管理”似乎并不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汇。[1]并且,在现代汉语当中,尽管“司法行政管理”使用频繁,但“司法管理”一词也是从《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以及诸多法学词典当中查阅不到的词汇。“司法管理”一词曾显得十分陌生。这除了国人对司法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外,也许还有一个语言习惯问题,因为英语中的“Judicial Administration”、“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OJ)、“judicial management”等等用起来十分自然,不似汉语的“司法管理”那样生硬; 而许多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等,人们对司法正义以及旨在保障司法正义畅通运送的司法管理的关注、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习惯于靠司法外手段(治时倚权,乱世靠力,关系、人情、习惯等是沟通自身与“权”、“力”的桥梁,如果无力走上这座桥梁,则“不与小人一般见识”的“忍”字又成为暂时平息争议的止痛膏)解决争议、实现其心目中的“正义”的中国。

(一)广义的理解

就明确的司法管理定义或对司法管理范围的界定性描述而言,1968年英国大法官(Lord Chancellor)认为,司法管理是“任何现实生活中法庭戏剧场景背后的一切活动”(all of the activities that go on behind the scenes of any real-life courtroom drama);[2]纽约司法管理研究院院长、《司法管理:美国经验》一书作者德尔玛·卡伦(Delmar Karlen)教授认为,司法管理不仅包括法院内务管理(house-keeping management of the courts),还包括法院结构、司法选择、法律职业的组织与培训等等造成司法制度好坏一切因素(all of the elements which go into making a judicial system good or bad),[3]赢得时任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沃伦·伯格(Warren E. Burger)赞许,认为德尔玛·卡伦教授秉承了庞德(Roscoe Pound)和范德比尔特(T.Vanderbilt)的传统,将司法管理的领域由传统的法官的选用、任期、退休及罢免;法院结构等等这些“传统内容”拓展到法律教育、联邦主义、司法至上、实体法改革、律师成功酬金(contingent fees,在我国常称为“风险代理费”)等领域,继续前辈们“为更好的法院而战斗”(battle for better courts)的事业;[4]此外,乔治·科智特利姆(George Coldstream)爵士认为,司法管理这个术语趋于包括涉及为社会带来刑事、民事公正的一切事项。[5]
上述几个关于司法管理的定义或理解实际上异曲同工,都是跳出法院内部管理的框框,着眼于更为广泛的视野,追及政治制度、宪政体制、立法制度层面,放眼律师制度等广义司法制度,研究可能影响司法制度品质的一切因素,研究视野要远远较法院组织和人事的管理以及诉讼运行的管理要来得开阔。其范围在纵向上,既涉及宪政制度层面(如“联邦主义”、“司法至上”、“实体法改革”——为立法问题)、法院系统管理层面(如“法院结构”)以及法院内部管理层面;横向上,则围绕“法院管理”这一司法管理的核心,向外围拓展到法律职业的组织与培训、律师收费方式等广泛内容。

(二)狭义的定义

当然,也有学者对司法管理给予外延较为狭窄的定义,如美国学者格里克(Henry R. Glick)的认为,司法管理(Judicial Administration)主要涉及两个领域,一是法院组织和人事的管理,一是诉讼运行的管理 ;[6] 蒋惠岭认为,法院管理与法院是同时产生的,自从1983年我国法院组织法删去“法院的行政事务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后,审判工作及法院自身的管理实际由法院行使,从而形成法院职能的“两分法”与法院机构的“双重性”,即审判职能和管理职能,[7]即实际上将法院的司法管理范围限定在法院内部行政管理上,与前面提到的“法院内务管理”似乎相通。
这是两个比较偏重于微观司法管理或“法院管理”的定义,在现代司法制度的构建成功与司法独立问题解决后,作为司法管理的重点研究对象并无不妥,但在目前中国司法尚未真正独立、社会主义现代司法制度正在构建,“法院何以成为法院”这一司法权在国家宏观公共权力体系中的合理配置问题尚未解决的前提下,“司法管理”的范围如果仅仅局限于法院组织、人事管理、诉讼运行管理或法院内务管理这几个领域,极有可能见木不见林,不能找准司法不公、司法腐败、司法效率低下等司法低质、劣质运行的病根,从而难以开出真正有效治疗各种司法病症的良方。
事实上,当年援引格里克关于司法管理主要包括法院组织人事管理和诉讼运行管理的界定来说明其对司法管理意义理解的贺卫方教授,在其研究“法院何以成为法院”、“法官的官僚化或非官僚化”中国司法管理制度当中的这两个突出的问题后,已经“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在建立一种合理的司法制度乃至整个法律制度方面面临着十分特殊的困难。这种困难不完全在于从立法上确立一整套所谓‘现代型’的体制,而且更在于附着于大体制之中的具体甚至显得相当细琐的小制度是否也能够得到确立,在于操作这种大体制与小制度的人们的观念是否适应体制与制度的要求”,[8]笔锋所及,远非法院组织人事管理和诉讼运行管理所限,而实质上是在“为更好的法院而斗争”这一广泛意义上探讨中国司法管理问题。

二、从“管理”一词的管理学定义看“司法管理”的内涵

管理学论著当中,对“管理”一词,自是众说纷纭。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思想家、管理学家、学者对管理进行过研究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管理学及管理哲学方面的思想遗产,也为我们跳出对“科学管理”、“管理科学”、“企业管理”不当理解可能带来的巢臼,在更广泛的范围、更开阔的视野上把握“管理”涵义,从管理学角度获得对“司法管理”丰富内涵的理解,带来更为有益的启示。

(一)关于“管理”意义的历时简述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就充满了管理策略思想;另一位军事家孙膑则以“田忌赛马” 的故事闻名于世,而该故事蕴涵着现代对策论和运筹学的思想萌芽;而“丁渭修宫” 的故事则无论是从系统工程角度,还是从生产工序管理角度,都是值得反复玩味的经典管理案例。
而在外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Hammurabi) 时期,不仅为治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强大而完备的司法、行政和军事机构,而且,著名的、长达282条的《汉谟拉比法典》的编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并以法律形式来调节全社会的商业交往、个人行为、人际关系、工薪、惩罚以及其他社会问题。[9]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Socrates)提出管理普遍性问题,认为“私事的管理和公事的管理只有量上的差别,在其他方面都是相同的。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它们都是由人管理的……那些知道如何雇佣别人的人,在公事和私事上都能取得成就。那些不知道如何管理别人的人,在公事和私事上都会犯错误” ;[10]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则研究了国家管理问题;另一哲学家色诺芬(Xenophon)以《家庭经济》为题研究了家政管理和农业。
文艺复兴时期,也有许多管理思想出现,如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的《君主论》等。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转向以工厂为单位的社会化大生产,效率与效益问题、协作劳动之间的组织和配合问题等新的管理问题需要解决,出现了不少新的管理实践和思想,如查理·阿克莱特的科学管理实践、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欧文的人事管理、巴比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尤尔的工厂秩序和法典、汤尼的收益分享制度和哈尔西的奖金方案等,[11]对于后来管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自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韦伯等人的“组织管理理论”这两种“古典管理理论”出现以后,经巴纳德、梅奥、赫兹伯格、卡斯特、德鲁克、卢桑斯等等众多理论家和实践者的贡献,管理理论又已经形成了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12]出现了众多的管理流派,形成了所谓的“管理理论丛林”。在此背景下,管理可以是艺术,是科学,是决策,是过程,是“目标、责任加实践”……;此外,就不同层次进行考察,也可以把管理看成一种技巧,看成一种技术,看成一种方法论,甚至看成是一种数学或哲学。
近年来似乎数理管理理论更受管理学者和学界的青睐,例如,进入21世纪后方才几年,就有两年的诺贝经济学奖授予给了“计量经济学” 的学者, 甚至还有“没有数学的管理只是唾沫,绝非学问”的嘲讽。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文管理理论的衰落与过时。因为就管理学理论本质而言,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无论这“管理理论丛林”如何树木丛生,无非是对人文管理理论与数理管理理论的偏重与“性格组合”而已:即要么属于人文管理理论,要么属于数理管理理论,要么就是二者不同比重的组合,两者永远相辅相成,而不可完全替代: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科学,而且也是艺术。在数理与人文的立场上,任何一种极端的做法都不可取。

(二)我国管理学界对“管理”意义的一般理解

鉴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要给“管理”下一个全面而又准确的定义绝非易事。可以带着夸张的口气说,有多少管理学家(或多少种管理理论),就有多少个关于管理的定义。但是,我们也不能由此就陷入不可知论,以为“管理”二字不可捉摸、无从认识。
实际上,无论什么派别,无论是以人文的或数理的语言表达其对管理的理解,“目标确定”、“资源优化”以及“管理实践”或“管理活动”这几项是任何一个管理学者不能遗忘的基本要素;再则,对于研究中国司法管理学学科构建与发展这一应用管理学问题而言,就一般管理学基础理论进行过多的探讨也不可能,故而绕开烦琐的考据和争论,采用我国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定义,即“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13]简言之,可以将“管理”理解为确定目标并合理运用各种资源以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的组织活动或过程。
在对管理进行上述一般理解的基础上,从逻辑上来说,就可以推导出“司法管理”的定义——即司法管理就是指合法影响或承载司法权运行的组织(制宪机关或立法机构、司法系统或法院系统、法院、法院内部机构、审判庭等等)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司法管理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司法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司法资源,以实现各种司法目标”,或者说司法管理就是确定司法管理目标并合理运用各种司法资源,以实现既定的司法目标的组织活动或过程,其基本构成要素是司法目标、司法资源和司法管理实践(司法管理组织活动或过程)。
这个从管理学原理当中推演出来的“司法管理”的定义与司法管理学者的有关司法管理是“任何现实生活中法庭戏剧场景背后的一切活动”、司法管理包括“造成司法制度好坏一切因素”、司法管理是“为更好的法院而进行的战斗”、司法管理“趋于包括涉及为社会带来刑事、民事公正的一切事项”的相通之处:“更好的法院”、“为社会带来刑事、民事公正”、好的“司法制度”等可视为对一定层面上某一司法管理目标精辟的注解;管理资源及管理实践上,“造成司法制度好坏一切因素”、“包括涉及为社会带来刑事、民事公正的一切事项” 、“现实生活中法庭戏剧场景背后的一切活动”、“战斗”等等用语,道出了司法管理活动的广泛性、司法管理资源的多样性,当然也必然预示着司法管理活动或过程的艰巨性:因为从一国司法权的自上而下的合理运行角度考虑,“确定司法管理目标并合理运用各种司法资源,以实现既定的司法目标的组织活动或过程”绝非轻松之举。除了任务的繁重、事务的众多以外,利益的冲突乃是司法管理难以回避的重大问题。

三、从司法实务文献对于“司法管理”事项的列举看司法管理的内涵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推进,“司法管理”一词已经从无到有,越来越多地占据人民法院,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实务文件的篇幅,有关“司法管理”内涵的理解也逐步加深。下面,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等司法实务文件当中“司法管理”所占篇幅及内涵的演变,进行简要的历时考察。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官方网站对外公布的工作报告, 尽管从1997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开始就强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法官素质”,并越来越关注审判方式改革、法院改革及司法改革问题,但是,其后几年的工作报告当中并没有出现过“司法管理”用语,甚至“管理”一词也很少使用:2000年工作报告出现一段文字提及“法官管理”问题,并将“法官管理”和“法官选任”、“法官培训制度”、“提高法官队伍素质”并列使用,似乎可以用管理的职能之一“控制”进行替代,足见此时对“管理”内涵理解的狭窄;2001年工作报告提到“执行管理新体制”问题,使“管理”一词在与“体制”的搭配当中扩大了内涵;2002年工作报告触及“法官与法院行政人员实行分类管理”问题,2003年工作报告则论及“诉讼费用管理制度”、“加强审判流程管理”、“海事法院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法官管理制度”、“法院人事分类管理制度”等多项司法管理问题,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管理”名下的司法事项明显增多,但尚未使用“司法管理”一词。
2004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肖扬所做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费字1,748个,以“完善司法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为题,专章论述 “落实以审判流程为重心的审判管理制度,确保审判工作公正高效运行”;“完善以法官管理为重心的法院队伍管理制度,提高法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健全以人民法庭、审判法庭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心的司法政务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司法活动效率”;“自觉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解决“告状难”、“申诉难”和裁判不公、效率不高的以及“法官素质不够高”、“少数法官违法违纪问题严重”等“审判管理”、“队伍管理”和“司法政务管理”问题,[14]和以前相比,大大拓展了“司法管理”的范围。
而发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文继续同样论述了“完善以审判为中心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确保审判工作高效运行”;“完善以法官管理为中心的法官队伍管理制度”;加强“审判工作宏观指导机制、审判流程管理机制、审判质量管理机制、执行工作管理、队伍管理机制、综合协调和后勤保障机制”的司法管理问题 ,甚至规范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共同维护司法公正等等,[15]“司法管理”的内涵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但有趣的是,2005年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在“加强审判和执行工作”(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审理行政案件和国家赔偿案件,促进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依法行使; 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努力解决“执行难”问题)、“加强审判监督和指导”(加强涉诉信访工作,切实解决“申诉难”问题;加强司法解释工作,统一司法标准;加强对诉讼调解工作的指导,提高诉讼调解水平;加强对审判质量工作的指导,促进司法领域的人权保障;加强对落实司法为民要求的指导,方便群众诉讼;加强对法院改革工作的指导,完善中国特色审判制度;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认真办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委托送达法律文书和委托调查取证等工作)、“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调查研究,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审判水平)、“加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开展“司法公正树形象”教育活动;严格规范法官与律师的关系;积极推进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做好2005年人民法院工作”(全面加强审判和执行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法官素质;继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着力解决基层法院的突出问题和困难)等标题之下,似乎看不到“司法管理”的字样了,是否意味着对“司法管理”内涵理解上的“缩水”呢?
答案是否定的。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在“完善司法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的标题下,涉及到的“审判管理”、“队伍管理”和“司法政务管理”问题,几乎恰恰占据了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全部篇幅,“加强审判和执行工作”、“加强审判监督和指导”、“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加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 等等,实际上都是对“审判管理”、“队伍管理”和“司法政务管理”的具体论述,并且“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本身似有突破“审判管理”、“队伍管理”和“司法政务管理”这些 “法院内务管理”(house-keeping management of the courts)的框框,将“司法管理”范围拓展到法院以外的势头。
鉴此,我们可以说,司法管理的内涵,在我国司法实务文件中,从一般的“控制”到全面的法院内务管理,再向法院体制外进行拓展,有逐渐深化的趋势;并且,也许不是简单的巧合,这种拓展趋势与当年德尔玛·卡伦教授所认为的司法管理不仅包括法院内务管理,还包括法院结构等“造成司法制度好坏一切因素”的看法非常吻合。

四、结论:司法管理——一个内涵广泛的话语

综合以上从有关司法管理论著对“司法管理”的定义或界定、管理学论著对于“管理”一词的定义以及司法实务文献对于“司法管理” 具体事项的列举三个方面的论述,我们有理由对司法管理作一范围广泛、内涵深刻的“广义的”理解,即司法管理就是确定司法管理目标并合理运用各种司法资源,以实现既定的司法目标的组织活动或过程。对于司法管理这一内涵丰富的话语,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司法管理是管理司法正义的学问和艺术。而要实现作为矫正正义的司法正义,完全不考虑源头上正义的分配是行不通的。要管理好司法,既需要司法机关本身做好内部管理,或者说做好中观、微观层面的司法管理,实现司法系统内传送矫正正义(corrective justice)及程序正义(proceral justice)的目标,又要从源头抓起,从国家政治管理或者宪政的宏观层面管理好司法,从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开始,为最终提高司法质量做好前提性、基础性的管理工作。从司法系统内部及外部进行司法的“全面质量管理”,决定了司法管理的范围、环节、内涵要远比我们通常想象的宽泛。
其次,司法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构建更好的法院,内容涵盖法院内务管理、司法选择、法律职业的组织与培训、法院结构、司法审查范围的确定、司法权的宏观配置、对与司法运行质量密切相关其他因素的管理(如检察管理、侦查管理、律师管理、监狱管理等与法院诉讼运行密切相关的活动的管理)等等造成司法制度好坏一切因素。
再次,司法管理的广泛范围及丰富内涵决定了司法管理活动的以下几个特点:(1)广泛性,任何涉及“造成司法制度好坏一切因素”,均可能成为司法管理的内容,其范围远比单纯的法院审判管理广泛,可以涉及甚至可能超越侦查、检察、仲裁、执行、监狱、律师、劳动教养、法律援助、公证、调解等“广义司法制度”[16]]的任何方面,因为这些方面制度运行的质量,往往直接影响到司法制度好坏。此外,“管理”内涵的广泛性也成为“司法管理”内涵广泛性的一个重要原因;(2)动态性,即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与具体管理目标的不同,影响司法制度各因素的相关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管理环境、管理目标形成互动,从而司法管理各具体内容的份量或比例,特别是法院管理以外司法管理内容所占份量与比例会发生改变;(3)开放性。同样,除了已经列举的内容以外,随着对诉讼影响力或相关性的增强,“传统”的司法管理内容会不断增加新的因素;(4)以法院管理为核心。毕竟法院是司法的核心,诉讼是司法的最终产品,不能在研究次要矛盾时忽视主要矛盾。
第四,对于司法管理的具体内容,可以结合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综合理解。纵向上,可以按照“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从司法权在国家权力的宏观配置这一宏观层面(宪政层)展开,过渡到“司法系统-法院系统-司法组织”的中观(司法体制层),再到某一具体法院的内务管理(财务、人力资源、装备、信息等等)与审判管理;横向方面,则以法院系统为核心,扩展到侦察、检察、公证、律师、仲裁、狱政、司法教育及考试等多个方面。纵横结合,并大致可得司法管理的立体全貌:(1)司法权的独立性、中立性等特征及如何通过政治制度的构建,实现司法权独立运行的制度条件。着重研究司法与政治、司法与宗教、司法与政党、司法与立法、司法与行政、司法与军队、司法与舆论、司法与仲裁、司法与非司法调解、司法与国内司法权的国际让渡及其他公共权力的关系、区别和分界线,弄清独立的司法权的最低限度,明确合理的司法审查的范围等特点在宏观、宪法层面上完成司法独立、中立的制度设计与实现。包括司法人权、司法主权、司法文化、司法心理、司法目标、司法管理主体、客体、司法资源的开发、司法改革等等宏观内容。要体现司法民有、民治、民享的主权在民思想和司法保障人权、司法实现正义的本体价值和理念,肃清司法“阶级斗争工具论”的流毒。管理层次上,处于“宏观”、“哲学”、“制度”的高度;(2)法院管理模式。在完成司法权的划分以后,研究如何完成司法组织的设置与构建。比较及选择一元与二元司法制度(如美国的联邦与州两套司法系统)、统一与分散(如在普通法院以外设置宪法法院、行政法院)的司法制度、与行政区相同与差别的司法系统、层级不同的司法组织的幅度、上下级司法组织的关系如何等内容,尤其是理清检察权与司法权的关系,选择司法组织的模式、层次、管理方式。(3)司法官员的任职资格、职业保障和监督等司法人力资源管理(4)包括宪法诉讼在内的诉讼制度设计,包括受案范围、审判模式、审级、证据制度、司法鉴定的地位、错误判决的救济与限度、司法不作为情况下的诉权保障、司法执行的模式、对仲裁、公证、外国裁判的监督和支持等等内容;(5)司法监督及危机管理;(6)司法财务管理、司法行政管理;(7)微观司法管理,包括微观司法组织内行为,如组织机构设置、财务后勤支持、司法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司法领导、司法腐败防治等;组织外功能和行为,主要是诉讼功能的发挥和裁判公正目标的实现。同时,研究审判为中心、审判流程管理、审判质量管理机制、执行工作管理、队伍管理机制、综合协调和后勤保障机制等;(8)司法管理的比较研究。可以大力借鉴、移植其国外的先进的司法科学管理经验与做法,提高我国微观司法管理水平。
以上内容,大致可分为司法政治管理(重要关注宪政视野的司法权力及相关权力的宏观配制、司法审查范围的确定以及国际司法关系等问题)、法院管理(法院内务管理、法律职业的组织与培训、法院结构、诉讼运行管理等内容)、诉讼相关因素的司法管理(主要包括检察管理、侦查管理、律师/公证管理、法院对仲裁活动的监督等与法院诉讼运行密切相关的活动的管理)等三大领域。
最后,司法管理的范围广泛性及内涵丰富性决定了其与“司法改革”难分难舍,形成司法权正常运行的这一枚硬币的两面。有关司法改革与司法管理内涵密切相关、外延高度同一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的破与立、变更与稳定、突变与渐变、激情与理性、发散与收敛细微差别,笔者将另文研究,本文不再展开(韦群林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剽窃必究)。

㈡ 司法信息安全管理是属于法学还是管理学还是信息系

司法信息安全管理,涉及法学、管理学和信息学,但因为主体是法学,所以懂法进司法系统是前提;但技术上是信息管理,相应技术的学习在信息系;所谓管理,只管信息安全,不管人,基本谈不上

㈢ 法律事务专业学什么

《宪法学》、《法理学》、《国际私法》、《民事诉讼法》、《民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中国商法》、《管理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学》、《应用写作》、《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法律事务主要研究法学、秘书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法律服务、司法文秘、司法行政辅助管理等工作能力。法律事务可以说是司法助理、法律文秘两个专业的总和,三个专业交叉内容比较多。

发展前景

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律师助理、文秘;企事业单位:秘书、文职、行政。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监所、律师、公务员、调解实务、法务会计、人民调解、商事法务、国际经济法、基层法律服务、经济法律事务。

㈣ 辽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学校简介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于1948年建立。建校60余年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的领导和关怀下,始终坚持“立足政法、面向社会、按需办学、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弘杨“求实、勤奋、团结、开拓”的院风,谨遵“遵守法律、践行道德、勤学善思、为人楷模、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院训,不断进取、勇于开拓,为辽宁政法系统和社会各界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领导干部和骨干人才。历史上曾被称为辽宁政法系统的“黄埔军校”。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占地面积369亩,院本部地处沈阳市皇姑区嘉陵江街66号,毗邻辽宁大学、辽宁中医学院、沈阳工程学院,侧依繁华的黄河大街和长江街,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文化氛围浓厚。新校区位于棋盘山旅游度假区西侧、浑河北岸,紧临东陵公园,风光秀丽、环境宜人,是一个颇具现代与古朴气息于一体的理想就学场所。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专业设置合理,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明确。学院现有法律服务、公证业务、司法会计、社区服务与管理、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与服务、司法文秘、经贸英语、法律英语、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等10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在生1968名。同时还开设法律、信息管理、公安管理、刑事侦察、治安管理、道路交通管理等首个成人教育专业,为政法干警提升学历层次开辟了广阔的舞台。其中成人本科法律专业,在全省政法系统内有很高的声誉,发展势头日盛。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教学设备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各专业、各层次、各种学习形式的教学需要。现有计算机教学机房5个、装机300余台,均为486以上的配置;语音室2个,语音发射系统2台,完全满足英语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室3个,可以同时满足400人的教学需要;电子阅览室1个,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可供学生查阅各种学习资料。学院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 了模拟法庭、司法会计实训室、微机实验 室、刑侦实验室、中文速录实训室、办公自动化模拟室等实习、实训场所。此外,学院还充分发挥与政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的优势,在校外建立了24个实习实训基地,为广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实践场所。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社会声望较高。全院127名专兼职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的教师54名,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42%;具有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3名,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20%;具有双师型教师29名,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23.4%。多年来,广大教师认真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教学第一线上。学院先后有6名教师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称 号,有三名教师荣立个人二等功。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各项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教学管理工作求真、务实、严谨、科学;学生管理工作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准军事化管理模式构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后勤管理牢固树立服务宗旨,竭诚为全院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十分注重科研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学术品位,为全省政法战线提供着积极的智力支持。95年以来,学院先后举办过“全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理论研讨会”、“21世纪中日青少年犯罪研讨会”、“辽宁省邓小平民主与法律思想研讨会”等颇具影响的研讨会8次。近三年来,学院教职工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7篇,出版著作和教材67部,形成了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办学特色。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领导班子坚持开门办学和教学资源共享的现代教学理念,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拓宽办学渠道,与国内外知名学府联合办学,进行国际交流。几年来,学院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联合开办了研究生课程班和工程硕士班,为政法战线培养研究生400多名。学院还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警察培训中心,加拿大卑司省公安司法学院进行 合作,先后选派近百名中高级警官分五期赴国外学习考察,深受政法系统领导干部的赞赏。 为切实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专门设立了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学生在学期间,可以参加英语A、B级和四级的考试、省计算机二级考试,获得相关证书;还可以考取秘书、物业管理、高新计算机操作的职业资格证,获得就业准入资格。我院2003届司法文秘专业毕业生,84%获得了国家4级秘书职业资格,初次就业率达到100%。

㈤ 司法管理科学矫正管理学科就业率

司法管理科学矫正管理学科
本专业是国家司法部重点学科专业,也是教育部批准建设的特色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矫正教育实践能力。
主干课程
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法理学、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刑罚学、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矫正教育学、矫正组织与管理、矫治心理学、外国矫正制度、戒毒与康复技术、警察学、心理测量与咨询技术、司法文书等。
经过调查,本专业三届毕业生就业状态良好,在监狱、劳教系统就业率为54%,整体就业率为92%,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㈥ 辽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的院系设置

简介: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学院是2004年在原法律系的基础上而设置的。法学院以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法律执业能力,具备一定法学基本理论和法律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向广大群众提供基本法律服务、法律保障和法制宣传教育的实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
法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高职教育的专长,以法学理论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现设法律服务、司法助理和行政执行专业公证三个专业。专业适应的岗位包括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乡镇、街道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律师助理、企业法律顾问、公司文员等。
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1名,兼职教师6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1名,讲师9名,助教9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9名;具有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33名,在校学生1216人。
法学院坚持贯彻落实学院“立足政法、面向社会、按需办学、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弘杨“求实、勤奋、团结、开拓”的院风,大胆开创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把法学院建设成为一个专业市场化、师资雄厚化、学术前沿化、学生精品化的法律基地而努力。
专业设置:行政执行专业(行政执法方向)
司法助理专业
法律事务专业(航空港服务方向)
法律事务专业(物流保障服务方向)
法律事务专业 简介:
公共安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是学院主要院系之一,自2000年开办计算机信息管理高职专业以来,已向社会输送计算机类毕业生1000多名,今年该类专业已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已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司法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防火管理(工程技术方向)、安全防范技术和公共安全管理(安保策划方向)共五个高职专业,还有一个五年制高职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形成了计算机类专业与公共安全类专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系现有教师21人,其中副教授 8 人,高级工程师 1 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考评员 9 人,硕士及在读硕士16人,占61.5%,具备双证结构教师22人,占84.6%。师资力量较为雄厚。
严格的警务化管理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管理方式是我系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利用丰富多彩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教学管理方面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招生→教学→就业 “ 二点连一线 ” 的教学体系,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
专业设置:安全防范技术(电子监控管理方向)专业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防火管理专业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简介:
社会科学系成立于2004年7月, 前身为基础部。下设政治、警体2个公共课教研室及5个专业教研室,有40名教师,910名学生。
社科系有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全系专职教师3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4人,“三师”型(教师、会计师、律师)教师1人;教授3人,副教授14人,硕士7人。
邓玉萍、李向珍是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邓玉萍是辽宁省新世纪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董俊梅是辽宁省法律逻辑学会秘书长;张虹是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胡春明是公安厅查缉战术主讲人;赵鹏、徐言平是国家级裁判;张兴武具有律师、注册会计师、教师“三师”资格。在学院“双十佳”教师的评选中,社会科学系获得优秀教学质量奖的教师4人,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4人。
社科系有5个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好专业。法律文秘专业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职品牌专业”,法律文秘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司法警务、会计、国际贸易、社区专业是我院的“长青”专业。5个专业连年超额完成招生任务,社科系因此成为学院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社科系5个专业的学生可分别获得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武术段位证、报关证和社会工作者证。尤其是社科系建立的实习见习基地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首批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为此,社科系5个专业深受考生及家长的青睐。
作为学院一个教学部门,社科系时时关注人才市场需求,注重专业特色研究,与时俱进,不断开发新专业,2004年成立至今,先后成功申办了高职书记官专业、司法警务专业、国际贸易通关专业、注册会计师专业等新专业。使社科系从成立之初的仅有一个专业、200余人的小系,发展成为拥有5 个专业、910名学生的大系,为学院的专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为此,社科系成立以来,连续4年获省直机关“文明处室”荣誉称号,被评为辽宁省语言工作先进集体。连续3年被评为学院科研先进集体,并荣获学院集体三等功及集体嘉奖。
专业设置:会计专业
国际贸易专业
社区管理专业
司法警务专业
法律文秘专业 简介:
外语系下设五个专业、六个教研室,分别是:公共外语教研室、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师方向)教研室、应用英语(法律方向)教研室、旅游英语教研室、报关与国际货运教研室、涉外事务管理教研室。主任1人,教学副主任1人,学管副主任1人,办公室主任1人,教研室主任6人,教师26人,分别讲授综合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外事英语、英语听说、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基础知识,国际货运代理专业英语,国际多式联运与现代物流理论与实务,报关原理与实务,外贸函电,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涉外事务管理概论等31门课程。
外语系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外教1人,双师型教师17人,我系先后有4名教师随辽宁省高级警官警务交流团出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任专职翻译. 外语系主任高平,硕士学位,博士在读,英语教授。 法律英语专业学术带头人。2007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同时被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专业带头人。所讲授的《大学英语》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所讲授的《法律英语》被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精品课并担任课程负责人。主持并完成的教学成果《双语教学在法律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外语系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本着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实行理论与实践并重,学历教育为主的兼顾职业证书教育,强调学生能力与素质养成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了大批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可在该校参加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A、B级和四、六级);还可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关员证,货运代理证,报检员证及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外语系实行订单式教育教学模式,已与多家用人单位签定用人意向,具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连续四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位居学院第一名。多名学生在 “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奖,1名学生获得“首届世界旅游大使”十佳荣誉称号。外语系注重教学品牌工程建设,法律英语教研室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专业设置: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师方向)
涉外事务管理专业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
旅游英语专业
应用英语专业 简介:
中文速录学院是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下设的七个教学院系之一,其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7月,面向社会进行速录技能培训的中文速录中心。2005年9月,正式承担高职专业教育职能。2005年12月更名称为中文速录学院。
目前,中文速录学院共有三个专业:书记官(中文速录)专业、文秘(速录师)专业和刑事执行专业,在校生360人。其中书记官(中文速录)专业2007年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中文速录学院自成立近六年来,在院党委的亲切关怀与支持下,锐意领先、开拓进取,时刻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教育理念,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课程改革、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执业能力强化和行业服务、就业市场拓展与维护等方面均有所积累与收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和行业美誉度,曾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直机关文明处室”和“先进党支部”等光荣称号;荣立集体三等功两次,部门全体同志2008年均被学院党委授予嘉奖以上奖励,2008年被省直机关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单位。成为海内外闻名遐迩的速录教育的品牌旗帜院系。
专业设置:文秘专业(速录师方向)
书记官专业 专业设置:食品加工技术专业
中药专业((药食真菌方向)
中药专业(中药材方向) 简介:
继续教育学院是 2004 年学院进行第四次机构改革中设立的二级教学和管理部门,其前身是继续教育培训部。目前,继续教育学院内设公安同步实践研究所(副处级)和办公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心。截止2008年7月,有教职员工13人,其中:院长李文涛;副院长陈志才;所长白学伟;办公室主任张艳华;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心主任肖冬梅。公安同步实践研究所研究人员4人,行政管理人员1人;自学考试管理人员1人;班主任2人。
继续教育学院主要工作职责是承担全省政法系统在职干部的岗位培训、警衔晋升培训工作,负责国民教育系列的成人学历教育,公安管理、法律专业自学考试工作和其他非学历教育。为服务公安司法工作的需要,曾开设刑事侦察、公安管理、治安管理、公安信息与技术、交通管理等专业。目前开设专业有全日制法学专业(专升本和高起本)、法律专业(高起专),根据市场需求,今年又增设高中起点专科的法律文秘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司法警务专业、书记官专业。现在校成人学生664人。每年自学助考达1700余人次,为全省政法系统在职干部的岗位培训达1200余人次。
继续教育学院为拓展办学渠道积极开展联合办学,曾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名校联合举办研究生班;并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警察培训中心,加拿大 B · C 省司法公安培训学院进行合作,多次组织全省中高级警官赴国外培训、考察。
继续教育学院积极开展公安同步实践研究,为履行全省公安司法民警培训职能开展公安实践活动,积极为一线民警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先后派出9名教师到基层公安机关挂职锻炼,他(她)们以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业绩,受到基层公安机关的充分肯定和奖励。
继续教育学院现有师资:教授2人,副教授6人,几年来,公开出版教材或学术著作 45 部,院内出版教材8部,编著教学纲要6本,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86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论文25篇,完成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13项,连续三年被学院评为先进科研集体。
几年来,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秉承学院“忠诚、敬业、团结、创新”的价值理念,依托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不断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㈦ 谈谈案件管理中的问题及其改善路

谈谈案件管理中的问题及其改善路

所谓案件管理,是指检察机关根据有关规定,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对执法办案活动进行控制、组织、协调、监督、处理,以保证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活动。

摘 要: 本文对当前案件管理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在吸收学界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改进案件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笔者认为,目前案件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如案件质量评查问题,案件管理的行政化问题,案件管理的精细化问题,案件管理的人性化问题,案件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滞后的问题,案件管理中奖惩机制的落实问题等等。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案件管理工作才能逐步完善。

关键词:案件管理 管理权 案件质量评查

案件管理是指检察机关的管理者对执法办案活动进行的一种管理,它是司法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司法管理,是指为了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效率,根据司法规律的要求,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制约、评价、考核等方法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组织活动。从目前我国各地的司法实践来看,司法管理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其机制和体制、法规与制度等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具体地说,案件管理是指“检察机关各层级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活动,协调、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是指根据有关法律和文件,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对执法活动进行控制、组织、协调处理,以保证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活动。在实践中,案管部门对业务部门的执法办案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具体案件办理仍由各业务部门负责,案件管理部门和案件办理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并在检察长和检委会领导下,对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履行管理、监督、参谋、服务职能的综合性业务管理:统一承担案件管理、流程监控、统计查询、质量管理、涉案款物管理、律师阅卷接待等主要任务,对原来的案件、线索管理范围进行调整优化、整合资源,形成职权清晰、责任明确的案件管理格局: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和要求,形成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环环相扣的流程链条。”

2011年11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了案件管理办公室,这是一个专门负责案件管理的机构。之后,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先后设立了2500多个专门的案件管理机构,并开始建立一种新的案件管理模式,即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综合考评等等。

201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又提出了案件管理工作的整体思路:以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为核心,以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检察信息化为手段,以健全组织机构、选优配强队伍、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信息平台为切入点,以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综合考评为机制;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监督与配合并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稳健、注重实效,全面推进案件管理工作的集约化、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为了推进对司法管理(包括案件管理、审判管理等等)问题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开展了征文活动,先后收到论文数百篇,后经专家评审,从中评出一、二等奖论文30篇。在首届司法管理学研讨会上,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及地方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与多所知名高校的专家、领导共100余人参加,并在会上对获奖论文作者举行了颁奖仪式。国内数十家媒体报道了该会。本文根据上述征文的汇编(这是目前国内学界第一本研究司法管理的论文汇编)对案件管理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和分析。

一、案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文章分析了目前案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对案件管理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2)案件管理机构职责不明、协调不到位;(3)没能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4)案件管理效果不佳,信息的收集报送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业务研究与案情分析未能有效开展等等。

另有文章认为,目前案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是:(1)案件线索管理不规范;(2)案件质量管理没有形成体系;(3)案件质量监督管理不到位;(4)案件管理缺乏规范性;(5)错案责任追究难以到位。

也有文章指出以下问题影响着案件管理工作的发展:如行政化倾向突出、管理模式纵强横弱、内设机构过多与效能低下、前期控权不足与后期削权过度、信息化建设滞后、现代管理学原理运用较少等等。所谓“管理模式纵强横弱”是指检察机关的案件管理模式呈纵向管理强劲、横向管理薄弱的态势。以基层人民检察院为例,现行二类纵向管理模式为:承办检察官——业务部门负责人——主管副检察长、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基层人民检察院——省辖市级人民检察院——省级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多年来,纵向管理始终强势发展,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到省级人民检察院的各个部门,从工作的部署、检察指导、评比等等,无一不在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横向管理是指控制、促进和维护所有与主体有关的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系统化的流程管理,其基本功能为全程管理、动态管理、过程控制。横向管理是纵向管理的基础,前者侧重于事,后者侧重于人,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科学的管理模式。

还有文章认为案件管理的问题是:(1)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固守旧有管理模式;(2)案管人员配备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3)案管机制不成熟,监督能力有待提高;(4)信息化建设缓慢,不能满足动态监管要求。

二、解决案件管理问题的途径

有的文章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案件管理工作:(1)更新思想观念,探索新的案管模式;(2)加大案管资金投入,加强案管人才培训;(3)优化案管机制,提升法律监督能力;(4)加强案管信息化建设,提升案管科学化水平。

另有文章提出了改善案管工作的几点对策:(1)以确保案件质量为目标,强化办案责任意识;(2)逐步推进案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3)提高思想认识,建立考核评比机制。

还有文章就改进案管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全面的管理体系,案件管理应当贯穿于案件处理的全过程,包括对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报捕、起诉、审判等各个阶段,都要实行监督管理;(2)建立司法大网络,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公检法的网络联系起来,进行统筹管理;(3)建立有效的监测、追踪、报警体系;(4)建立案件质量评价机制;(5)建立重点审查与一般审查相结合的案件审查制度。

也有文章对解决案管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基本思路:(1)准确把握案管机构的职能。案管机构的职能应该包括办案流程管理、办案质量管理、办案信息管理和综合管理等等。(2)探索建立科学案件管理机制。首先应当建立检察业务规范管理与案件程序监控管理机制;其次应当建立检察业务考核管理新机制:再次要构建激励与约束并行的案件质量考核与案件监督管理联动机制。(3)加强案管机构和队伍建设。(4)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5)加强案件统计管理。(6)加强案件流程管理。(7)加强法律文书管理。(8)加强涉案款物管理。(9)加强案件考评管理。⑩

有的文章指明了案件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认为案件管理工作方向的确定,一方面要符合管理学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要符合检察工作的实际。目前案件管理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有三:一是案件管理要与检察工作的整体方向相吻合;二是案件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方向;三是案件管理要由粗放型向精细型方向转变,而案件管理的目标是:现代化、系统化和最优化。

有的文章提出了优化案件管理运行机制的观点,主张实行案件管理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提高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能力。这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是要构建统一的软件管理系统,该系统集办案、管理、统计、分析、监督于一体,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提升法律监督能力:二是要完善案件管理系统中的各类平台建设,使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分级查询、执法环节网上全程监督、执法信息网上分享。

另有文章探讨了深化案件管理机制的思路:(1)深化案管探索机制建设;(2)深化案管实践机制建设;(3)深化案管发展机制建设;(4)深化案管评估机制建设;(5)深化案管配套机制建设。⑩ 三、对改进案管工作的思考 从目前学界对案管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看,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如下问题:案件质量评查问题,案件管理的行政化问题,案件管理的精细化问题,案件管理的人性化问题,信息化建设滞后的问题,案件管理中奖惩机制的落实问题,等等。

关于案件质量评查问题,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加强案件管理工作必须注意构建一套完善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案件管理的意义在于提高办案质量,对办案人员办理的每一案件都适时、准确地进行质量评价,并加以奖惩,会调动办案人员严格依法办案的积极性。也有学者对目前的考评方法提出质疑,认为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案件质量评查和业务考评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人为因素影响大,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在建立统一的案件质量评查标准的框架下,运用计算机技术实行网上考评,才能增强考评的科学性。还有学者指出,目前的考评工作不完善,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考核标准不统一,二是考评的具体范围难确定,三是考评的方法不科学。

有的学者主张:“要制定必要的《案件质量考核标准》,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民主公开的原则,采取自查、抽查、总查、通报、评估等方法对各业务部门的案件质量以及围绕办案开展检查工作的质量进行科学全面的评定。要以《案件质量考核标准》为载体,建立起一套符合检察工作规律和工作实际的案件督查考评体系和健全以案件质量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努力完善案件质量保障机制,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一方面要建立合格案件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将办案质量以及具体的指标量化,引导办案人员追求案件质量的最佳化;另一方面要推行办案风险评估机制,认真总结刑事检察实践中案件质量问题的前兆性特征,梳理出可能影响批捕起诉案件质量,造成质量问题的隐患苗头,科学地设计应对措施,将质量隐患尽可能消除;同时,要推进质量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的联动,通过评估界定办案质量优劣,通过考核兑现奖优罚劣,加强办案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适当促进检察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设。”

关于案件管理的行政化问题,与检察机关的行政化有关。学界对检察机关的行政化现象一直颇有微词。有的学者指出:“检察机关的行政化是影响公正和效率的危害源之一。一些地方检察机关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现象,往往与检察机关的行政化有关。检察机关行政化的思想根源在于封建法制的思想残余。检察机关较审判机关的行政化色彩更多、更强,在党的十五大启动的司法改革中,审判机关已将减少行政化作为改革的发展方向,而检察机关却缺乏相应的有效举措。30余年来,并没有从检察机关的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减少行政属性和增加司法属性。首先,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3条的规定,检察长可以不服从检察委员会的决定,即检察长与检察委员会是平行关系,而人民法院组织法明文规定法院院长依法必须服从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同时,审判委员会的改革已经朝着审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与检察委员会的改革形成越来越大的差距。其次,在检察权的运行方式上,表现为:承办检察长一科(处)长一主管副检察长或者检察长,层层听汇报,承办案件的不能决定案件,决定案件的不承办案件,呈现出行政机关的审批特征……最后,检察官也不具有法官的相对独立性,法官办理案件在一定条件下实行法官独任审理制。”

另有论者指出:“在案件分配上,还是以部门领导安排多,分类对口分配少;有的简化审案件还要经过处室领导、分管检察长层层报批。另外,尽管近年来‘主诉(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已全面推行,但在管理上仍有行政化倾向。如主诉检察官办案搭档的人员组合,多数是组织配备,很难双向选择。主诉检察官如果发现组织配备的人员不称职,却无权解除办案搭档关系。又如部分检察机关对检察业务骨干行政调动频繁,使得其不得不放弃已熟悉的专业而重新熟悉新的岗位。结果,既不利于检察职业专业化建设,也不利于检察业务岗位的稳定性。”

因此,我们认为在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中,应当将司法化作为检察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增强检察权运作过程中的司法属性,减少其行政属性,改变所谓承办案件者不能决定案件、决定案件者不承办案件的现象。与此相应,案件管理权的司法属性也会增强,行政属性会相应弱化。应该说,案件管理中行政色彩的淡化是改进案管工作的重点之一。另外,淡化案件管理的行政色彩也需要加强内部的监督制约,因为任何权力都有自我膨胀的天性,一直膨胀到有控制的边界为止,监督制约就是控制权力越界的有效手段。

关于案件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的问题,检察机关的办案人员深有感触。尽管全国检察机关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但效果不理想,统一的信息化管理至今不完善。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因为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还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二是因为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三是因为基础网络设施不够完善;四是因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信息化规模效益并未彰显。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也是完善案件管理的必由之路。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检察实践亟需专门部门承担数据统计管理、分析职能,实现检察长、各业务部门以及相关监督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及时共享和反馈案件信息,帮助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以便于上级检察机关指导。通过加强案件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案件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汇总、整理分析,对执法工作效能、办案数据进行跟踪、统计、分析和研究,发现办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检察长和检委会宏观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前瞻性建议,帮助办案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建立与业务部门的重大业务活动信息互通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从而实现内部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关于案件管理的人性化问题,来自检察机关的研究人员发出了“人本化管理”的`呼声,主张借鉴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用于案件管理工作中。所谓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是指:“在管理过程中,树立整体人本观,既重视人的价值与自由,把满足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目的,又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其精髓就是‘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的实质在于,将人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目的,要尊重人的人格和价值,要创造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完善人;要采用柔性管理手段,即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用一种非强制的方式使管理对象对管理目标产生认同和服从,并调动被管理者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笔者认为,将人本主义管理模式落实到案件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充分尊重检察官的独立性,因为“检察机关的独立从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检察官的独立,没有检察官的独立也很难实现检察机关的独立”,“检察机关的独立除了外部独立,即检察官在行使职权时只服从事实和法律,不受任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干涉外,还包括检察官的内部独立,即检察官在行使职权时,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受检察机关内部其他检察官或上级的无端干涉,所受到的责任追究应以事后性为主”。另外,还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管理者应当从各个方面为检察官办案提供好的服务与保障,并在生活上关心检察官,解决其后顾之忧。

关于案件管理的精细化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目前的案件管理工作应当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二首先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完善适应案管工作的软件,实现办案工作的网上运行,对各个办案环节进行网上控制。另外要规范细节,要实现办案流程的细化、量化和标准化。

关于案件管理中奖惩机制的落实问题,一些地方检察机关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如有的单位因为考评与奖惩管理部门不一致而导致考评与奖惩脱节,但也有一些地方检察机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山东省青州市人民检察院根据案件评查结果落实奖惩措施,以督促干警依法办案并提升办案水平该院开发了案件管理软件,将案件质量评查结果记入干警个人执法办案档案,并纳入对办案人员及相关业务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之中,与干警的评先树优、升迁奖励等联系起来。对办案质量出现问题的,根据案件质量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后果进行必要的处分。应该说,案件质量评查结果的利用是案件评查功能发挥的基本保障,只有如此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否则所谓的案件质量评查不过是做虚功而已

综上所述,所谓案件管理,是指检察机关根据有关规定,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对执法办案活动进行控制、组织、协调、监督、处理,以保证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活动。本文对当前案件管理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在吸收学界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改进案件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我们认为,目前案件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如案件质量评查问题,案件管理的行政化问题,案件管理的精细化问题,案件管理的人性化问题,案件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滞后的问题,案件管理中奖惩机制的落实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案件管理工作才能逐步完善。应该指出,目前案管工作的变化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二是从强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三是从传统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四是从人治化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五是从发散式管理向系统化管理转变、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升执法办案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司法公正。

;

㈧ 司法监所管理类专业属于法学类吗

司法监管管理类是指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开设的一些专业,专科。法学不属于。你可以登录招警考试上面又专业分类的。谢谢采纳·············

㈨ 行政管理属于什么学科门类呢

行政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介绍

行政管理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行政管理主要研究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企、事业单位行政事务的管理、组织、协调等。例如:企业办公用品的采购、登记、核查,各类会议的组织、安排、服务,打印机、饮水机等设备的管理,办公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监督等。

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

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1、在县级以上政府的民政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就业。

2、从事乡镇民政办公室管理工作。

3、从事城镇街道民政所管理工作。

4、从事县(或市)以上民政部门以及民间组织中介机构管理工作。

5、从事婚姻服务中介机构、收养登记服务中介机构管理工作。

6、从事婚姻管理、收养登记管理、行政区划管理工作。

7、从事地名管理、社团管理工作。

8、从事殡葬管理、收容遣送管理等工作。毕业生适宜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学校、科研部门的教学或科研工作,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

考研方向

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法律(非法学)。

热点内容
关于劳动法的书籍 发布:2025-01-07 05:17:59 浏览:476
浙江大学光华法律硕士非法学夏令营 发布:2025-01-07 04:41:28 浏览:713
中国法治之路 发布:2025-01-07 04:41:25 浏览:560
山口厚刑法总论 发布:2025-01-07 04:33:30 浏览:375
七错法官 发布:2025-01-07 04:01:35 浏览:770
法官汇报 发布:2025-01-07 03:37:56 浏览:300
法院的法警晋升 发布:2025-01-07 02:54:29 浏览:866
中国法律服务网被注册 发布:2025-01-07 02:30:39 浏览:481
山东律师培训 发布:2025-01-07 02:29:04 浏览:299
粉笔民法导图 发布:2025-01-07 02:24:58 浏览: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