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作业
Ⅰ 刑法总论第三次作业(共同犯罪部分)
解答:(1)梁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理由:梁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诱骗对方当事人履行合同的方法,骗取了对方当事人数额巨大的财物,具备合同诈骗罪的全部要件。
(2)周某与梁某构成共同犯罪。理由:周某事前已知梁某进行诈骗的事实,仍然与梁某串通,联系销赃渠道,参与销赃、分赃,对梁某的犯罪起到帮助作用,属于事前通谋承担销赃分工共犯。
(3)李某构成收购赃物罪。李某明知该批衬衫是犯罪所得的赃物,仍然以极低的价格大量购买,妨害了正常的司法秩序,构成收购赃物罪。但是李某与梁某没有事先通谋,不是共犯。
16.张某和郭某在赵某开的工厂打工,赵某拖欠张、郭6000多元的报酬一直不付。张、郭2人商定后,将赵某15岁的女)LA骗出,然后带到外地扣押以迫使赵某支付报酬;在此期间(共21天),张、郭多次打电话让赵某支付报酬,但赵某仍然以各种理由拒不支付。于是,张、郭商定将A卖给他人。在张某外出寻找买主期间,郭某奸淫了A.张某找到了买主陈某后,张、郭2人以6000元将A卖给了陈某。陈某买回A后,要与A结为夫妻,遭到A的拒绝;陈某担心A逃走,便将A关在房间里反锁了1个多月,但A仍不愿意与陈某结婚;陈某后来觉得A年纪小、太可怜,便让A回原居住地与家人团聚。陈某又觉得自己亏了,于是找到了张某,让张某追回自己的6000元钱。张某拒绝退还,陈某便于深夜将张某的一辆价值4000元的摩托车骑走。(2000')
根据上述案情,分析张某、郭某、陈某的刑事责任。
本题考点:(1)共犯的过限行为;(2)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的界限;(3)拐卖妇女罪中强奸妇女的数罪并罚问题;(4)盗窃罪、侵占罪的认定。
解答:(1)张某和郭某为索取债务而扣押赵某女)LA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2人具有共同的故意和行为,属于共同犯罪,共同对这一非法拘禁犯罪负刑事责任。
(2)张、郭将A卖给他人,主观上具有出卖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出卖的行为,构成拐卖妇女罪。2人在出卖A的犯罪中具有共犯的故意和行为,构成共犯。2人都是主犯。
(3)郭某奸淫A具有强奸性质,但属于在拐卖妇女过程中奸淫被拐卖妇女,依法作为拐卖妇女罪的加重情节,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处死刑,不需要另行单独定强奸罪,数罪并罚。
(4)张某对郭奸淫A的行为不负情节加重的刑事责任。张某对郭某奸淫A一事,主观上并不知情,也没有奸淫行为,故对此不负刑事责任。郭某奸淫A属于共犯中的过限行为,应单独负责,张某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5)关于陈某的刑事责任。
①陈某收买A的行为,构成了收买被拐卖妇女罪。但鉴于陈某按照被拐卖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依法可以不追究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的刑事责任。
②陈某将A拘禁1个多月,又构成非法拘禁罪,依法应当追究非法拘禁的刑事责任。
③陈某将张某的一辆价4N000元的摩托车骑走的行为,具备盗窃罪的行为特征。
综上,对陈某应当以非法拘禁罪和盗窃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疑问点:
(1)关于是否要追究陈某收买被拐卖妇女罪的刑事责任的问题。法律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按照被拐卖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依法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陈某将A扣押1个多月,能否认为还属于“按照被拐卖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如果认为属于,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认为不属于,那么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陈某将A扣押1个多月,因此而承担了非法拘禁罪的刑事责任,如果因同一事实,又认为陈某不属于“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是否有“一件事情两头沾”之嫌。正是因为这个考虑,所以认为可以不追究陈某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的刑事责任,较为合理。
(2)陈某是否构成盗窃罪问题。如果陈某骑走张某摩托车目的是为了索回买人款,缺乏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构成盗窃罪。但是,对此本题没有相应的事实表明。从题目给的案情看,陈某似乎是仅仅因为张某让其“人财两空”,而去窃取张某的摩托车,这不排除陈某窃取行为的非法性,可以构成盗窃罪。“事出有因”可以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17.甲某提议让乙某帮助杀死其养父丙某,并允诺事成后给1万元好处。期间,甲、乙2人多次预谋,甲某还带乙某到丙某家窥伺作案地点,辨认丙某。某日甲某与乙某电话联系,称当日下手机会最好,让乙某以找丙某买三轮车为由进入丙家,将丙某掐死。乙某按甲某授意,到丙某家,假意闲谈购买三轮车,伺机作案,后因不忍下手而离去。几天后,乙某因盗窃汽车案被审查,期间,供述了上述事实。问:
A.甲某、乙某构成故意杀人罪共犯;
B.乙某没有犯甲某所教唆的罪,甲某属于教唆的未遂,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C.甲某是教唆犯因而应当作为主犯处罚;
D.乙某属于犯罪中止,应当免予处罚。同时具有自首的法定情节。
解答:A、B、C、D.共犯中部分共犯的中止,及预备犯、中止犯的认定。
18.某甲和某乙合谋盗窃一电器仓库,由某乙先配制一把“万能钥匙”,数日后,某乙将配制的钥匙交给某甲,2人约定当晚12点在仓库门口见面后行窃。晚上,某乙因害怕案发后受惩,未到现场。而某甲如约到现场后,因未等到某乙,就使用“万能钥匙”打开库房,窃得手提电脑2部,价值人民币2万元,销赃后得赃款13000元。事后,某甲分300元给某乙,某乙推脱后分文未取。某乙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1999')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中止;
C.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未遂;
D.与某甲一起构成盗窃罪既遂。
解答:D.共同犯罪中单独中止,缺乏有效性。干扰点:乙某连出了犯罪的实行。假如乙某自始就没有打算同甲某共同实行盗窃,而仅仅是提供配制一把钥匙帮助甲某,那么,大多数人都会得出正确结论:即乙某不成立犯罪中止。作为帮助犯从属于实行犯,实行犯甲某既遂,帮助犯乙某也按既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