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死亡标准

刑法死亡标准

发布时间: 2020-12-28 15:05:25

A. 刑法中的“致人死亡”怎么看

刑法语境下的“致人死亡”加重结果 ——以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为例 “致人死亡”——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在刑法中,却不仅可以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还可以作为基本犯罪的加重结果或加重情节;不仅可以影响定罪,还可以影响量刑。但是如此重要的四个字,正是因为规范得过于简单,在理论和实务工作中引起了纷争。尤其是对于致人死亡的加重结果中是否包括被害人自杀的情形,纷争不断。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对于刑法典的注释,“致人死亡”在加重结果中,有的罪名不包括被害人自杀的情形,例如第二百三十六条强奸罪;有的罪名则包括被害人自杀的情形。例如第二百五十七条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同样的四个字,在不同的罪名中却有着不同的内涵,这对于以最为严厉的刑罚作为调整手段的刑法,以剥夺犯罪人政治权利、财产、自由甚至生命来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刑法来说,是极不严肃和危险的。 我们以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为例,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规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款罪,告诉才处理。”如前所述,在全国人大法工委对刑法的注释中,本罪的第二款“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包括被害人自杀的情形。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有欠妥当,对于致人死亡的加重结果是否应当包括被害人自杀,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从严格意义说,结果加重犯,是指行为人实施基本犯罪,引起了可归责于行为人的加重结果,刑法对加重结果规定了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结果加重犯的成立必须是由于基本罪行引起了加重结果,作为原因行为的基本罪行,必须具有有规律地引起加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即应当具有相当可能性或者必然可能性。[1]在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中,行为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是否会引起被害人自杀,不仅取决于行为人的暴力干涉行为,在更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被害人的个人心理素质。我们试比较以下两个案例,案例(一):甲,乙二人自由恋爱,丙为甲的母亲,因为对乙不满意,遂使用性质一般的暴力干涉,甲因内心痛苦无法承受而服毒自尽;案例(二):甲,乙二人自由恋爱,丙为甲的母亲,因为对乙不满意,遂使用性质恶劣的暴力干涉,甲因不愿得罪母亲而选择与乙一刀两断。我们可以看出,行为人的暴力干涉导致被害人自杀的情形出现概率,并不随着暴力性质的严重而增加,不具有有规律地引起加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因而在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中,致使被害人自杀的情形不属于加重结果,不能够适用于本罪对于致人死亡的加重刑罚。相反,对于非自杀出现的被害人死亡的情形,从“常识,常理,常情”来认识,社会一般的民众都清楚暴力程度越甚,致使被害人伤亡的情形出现几率越大。 第二,从上述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果,在案例(一)中,甲仅使用一般性的暴力,但是因为致使甲自杀,需承担二年以上七年以下的加重刑罚,而案例(二)中,甲尽管使用性质恶劣的暴力,但是并没有导致甲自杀,只需要承担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我们可以看出,主观恶性小,客观行为并不严重的行为却要承担比主观恶性大,客观行为严重的行为更重的刑罚,仅仅是因为致使了被害人自杀。刑罚的裁量脱离了行为人的主客观之间的统一,违背了我国刑法在定罪量刑上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陷入了“自陷理论”[2]的错误思想,违背了现代刑法意思责任原则,实质上是客观归罪的一种体现。 第三,刑法不仅仅是保护人民的法律,同样也是保护犯罪人的法律,刑法不能一味的侧重于惩罚犯罪人,安抚和满足被害人及家属或社会公众的心理要求,以过于严格的责任苛求犯罪人,使其承担本不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比如对于一个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我们不能因为其罪行罄竹难书,民愤极大,而顺应民意违背法律将其处以极刑,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致人死亡”的理解,在刑法中如前所述,并不统一。既可以包括致使被害人自杀,也可以不包括。立法的模糊性,不仅给司法实践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对于刑法的权威和尊严也会大打折扣。罪行法定这个现代刑法的首要原则,其前提条件即必须有明确的法律可依,过于模糊的立法,对于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是致命的打击,离开了明确的立法,罪行法定原则将会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称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外,刑法的目的和功能不仅仅是要惩罚犯罪,而且还要对潜在的犯罪人实施震慑和预防,如果刑法在规定上对于相同字眼出现不同理解,对于人民在理解刑法和遵守刑法上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削弱刑法的理解性和操作性,不利于预防和震慑潜在犯罪。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致人死亡”的加重结果,不应当包括致使被害人自杀的情形,只有这样,才能在我国彻底的贯彻在定罪量刑上的罪刑法定原则,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顺应国际上意思责任主义的要求,

B. 多少人死亡才构成刑法146条中的后果特别严重

造成重伤五人以上或死亡两人以上!

C. 刑法关于一起喝酒致人死亡的规定

那是一起喝酒还不停劝酒导致被劝酒者死亡,没有劝酒行为没事的,刑法典里也没有你说的这种规定。

D. 中国刑法有注射死亡吗

注射是刑法规定的对被判处死刑的罪犯执行死刑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回枪决。答由于枪决比较残忍,用的越来越少,有条件的地方一般都采取了注射执行死刑的方法。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执行死刑】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
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死刑可以在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执行。
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应当暂停执行,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
执行死刑后,在场书记员应当写成笔录。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执行死刑情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
执行死刑后,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罪犯家属。

E. 《刑法》第一百三十四和一百三十五条所说的“ 重大伤亡事故”具体指的是什么

重大伤亡事故是指:

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即职工在本岗位劳动,或虽不在本岗位劳动,但由于企业的设备和设施不安全、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管理不善,以及企业领导指派到企业外从事本企业活动,所发生的人身伤害(即轻伤、重伤、死亡)和急性中毒事故。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

【重大责任事故罪】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 之一

【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5)刑法死亡标准扩展阅读:

重大伤亡事故用于定罪量刑,其出发点是惩戒安全生产领域的犯罪行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容侵犯的,从刑法的角度来看,只要犯罪行为导致他人死亡,那就是很恶劣的需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因此,造成一人以上死亡,就足够认定为重大伤亡事故了。

一、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公安机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

1、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2、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3、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F. 故意伤害至死罪和故意杀人致死罪在刑法上的量刑标准有多大的区别

没有故意伤害致死一罪之说,只有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致死只是故意伤害的较严重情节。

故意杀人,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量刑从死刑到10年有期徒刑,从高到低,是看罪犯有无从轻处罚的情节(如自首,检举立功等),有就减刑。而故意伤害,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量刑从10年有期徒刑到死刑,从低到高,是看罪犯有无从重处罚的情节,有则加刑。

(6)刑法死亡标准扩展阅读

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

这两种犯罪容易混淆的主要是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伤害罪的既遂与故意杀人未遂两种情况。容易混淆的原因在于每种情况中的两种罪,都造成相同的结果,因此,必须准确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

伤害致死与杀人既遂在客观方面都产生了死亡结果,但其主观要件的内容不同,前者为故意伤害他人,后者为故意剥夺他人生命。

伤害既遂与故意杀人未遂,虽然只产生了伤害结果,但其主观要件的内容不同,前者为故意伤害,后者为故意剥夺他人生命。

如何判断行为人故意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细致的问题。必须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考虑行为人的认识水平、行为能力,也要考虑作案时的客观环境,作案的全过程。只有在把全部案件事实搞清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判明行为人主观要件的具体内容。故意杀人罪与暴力犯罪中致人死亡的联系、区别

(1)、强奸致人死亡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强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实施强奸犯罪过程中,因使用暴力而直接导致被害人当场死亡或者经治疗无效而死亡的。

这种情况,仍然以强奸罪定罪。如果在实施强奸妇女行为之后,为了报复、灭口等动机而将妇女或杀死的,不属于强奸致人死亡,而应当分别定强奸妇女罪、故意杀人罪,然后实行数罪并罚。

G. 刑法规定盲目施救致人死亡怎样定罪

可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可能无罪。

H. 刑法中死亡一人以上如何理解

刑法当中的严格术语不会使用死亡一人以上的表述的,一般是“致回一人死亡”答。我给你拆开来解释,“死亡”是一种状态,是生命的终结,我国现行刑法通说采用脑死亡的标准。“一人”,是指自然人,有生命的个体,没有死亡的个体。“以上”,我国刑法当中,以上、以下,一般都包括本数,一人以上,包括1人。

热点内容
劳动法对员职工工龄的规定 发布:2025-04-24 10:43:03 浏览:729
民事诉讼法实训报告模板 发布:2025-04-24 10:42:12 浏览:499
劳动法无固定期限合同赔偿 发布:2025-04-24 10:39:42 浏览:881
从事法律行业注册什么公司 发布:2025-04-24 10:39:27 浏览:309
新的婚姻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发布:2025-04-24 10:38:47 浏览:193
黑名单条例 发布:2025-04-24 10:31:44 浏览:361
联合办公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4 10:30:03 浏览:472
道德强迫症 发布:2025-04-24 10:25:13 浏览:500
道德绑架的多 发布:2025-04-24 10:24:17 浏览:643
法律援助工作职能 发布:2025-04-24 10:24:09 浏览: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