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刑法试题
1. 电大刑法学1案例分析
肖某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
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回法定程序确认已答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肖某由于在缓刑执行期内,再次实施违反刑法的规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2. 中央电大本科11秋季《中国法制史》网上形成性考核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分20分)
1、夏有乱政,而作( 禹刑 )
2、“商”有乱政,而作( 汤刑 )
3、周有乱政,而作( 九刑 )
4、“昏、墨、贼,( 杀 )”是夏朝的一种法律制度
5、商朝有一种犯罪者捣成肉酱的死刑,称做( 醢 )
6、商初,王位继承实行以( 兄终弟及 )为主的继承制度
7、西周时期,婚姻管理机关是( 媒氏 )
8、夏、商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神权法指导思想 )
9、西周初期,诸侯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即所谓的( 田里不鬻 )
10、据《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叫( 七出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分20分)
1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帝王是(尧)
2夏朝有一种刑罚,共(三千条)
3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夏朝)
4秦穆王曾命(吕侯)作刑
5商朝法律中有利于周统治者的某些内容在西周被称做(殷彝),作为一种法律形式。
6西周时期,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为(小司寇)
7西周时期,刑事案件的书状叫(剂)
8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
9春秋时期晋国赵鞅公布成文法时 / 春秋时期晋国铸刑鼎,遭到(孔子)的反对
10秦朝的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及其长官的名称为(廷尉)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分20分)
1、夏朝的监狱叫(ABC)
A圜土 B夏台 C均台
2、奴隶制肉刑包括(ABCD)
A墨 B劓 C刖 D宫
3、以下属于商朝死刑的有(ABC)
A炮烙 B脯 C劓殄 D墨
4、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先后实行(BCD)
A禅让制 B嫡长继承制 C兄终弟及 D父死子继
5、西周的九刑是五刑加上(ABCD)
A流刑 B赎刑 C鞭刑 D扑刑
6、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实行的原则有(ABCD)
A父母之命 B媒妁之言 C同姓不婚 D附远厚别
7、春秋时期楚国制定的法制有(BC)
A《被庐之法》 B《仆区法》 C《茆门法》 D《常法》
8、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有(BCD)
A法者,公布之图籍 B法令由一统 C事皆决于法 D以刑杀为威
9、秦朝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ABC)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廷尉
10、秦朝的经济立法包括(ABCD)
A关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 B关于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立法
C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方面的立法 D关于市场贸易管理方面的立法
四、名词解释(每题6分,分30分)
1.质剂:买卖双方各执一半。这种竹简分为长短两种,长(券)叫质,用来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短(券)叫剂,用来买卖兵器或珍异物品。
2、六礼:西周结婚的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 ,后来封建社会基本上沿用西周的六礼制度。
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额外内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纺结婚姻。
纳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又叫纳市。
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其同意。
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包办婚姻与买卖婚姻相结合的体现,并充满浓厚的迷信色彩。
3.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始于西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辞听指听当事人陈述,理亏则语无伦次;色听指观察当事人表情,理亏则面红耳赤;气听指听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理亏则气喘;耳听指观察当事人的听觉反应,理亏则听觉失灵;目听指观察当事人眼睛,理亏则不敢正视。“五听”表现出浓厚的形式主义特点,但就其注意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而言,有一定借鉴意义。
4.《法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法经》六篇。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囚、捕、杂、具。李悝认为 “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 ,所以把盗、贼放在开头部分,而把相当于刑法总则的具律放在了篇尾。从《法经》的内容,可看出其阶级本质:第一,它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第二,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第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总之,《法经》是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封建地主阶级镇压农民反抗的暴力工具。
5.以古非今罪:秦朝设立的罪名,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实的各项政策和制度
五、案例分析
1.商纣争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
(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确立。
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
(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
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四是.奖励军功。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
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及其与中国法制发展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 刑、法、律、命、令、制、诏、诰、誓、典等术语,都指的是法律。但不同历史时期制定的法典,基本上都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其中刑、法、律又是各朝各代最基本的法律名称。夏、商、西周制定的法典叫刑,比如禹刑、汤刑、九刑、吕刑、刑鼎、竹刑;春秋和战国交替时期制定的法典叫法,比如晋国的被庐之法、晋国赵盾的常法、楚国的仆区法、茆门法;秦商鞅改法为律以后,各个朝代制定的法典多称为律。
1.刑近代以来,一般把刑字解释为刑法或刑罚,但在古代刑与法同义。刑含有普遍性,经常性的意思。刑虽然同法,但与法的内涵却不尽相同。 刑,表示惩罚犯罪的法规,泛指国家的全部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刑,成为夏商周三代法律的总称。
2.法古文写作灋。此字出现的时间尚须考证。该字由三部分组成:(1)氵,表示公平。《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2)廌,即獬豸,一种独角神兽,传说能辨别是非曲直,善于审判。《说文解字》:“廌,獬廌,兽也,似山羊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从豸。”廌可能上古老部落的图腾,有图腾崇拜演化出民族禁忌,这种禁忌就是最早的行为规则,它是法律的(一种)前身。(3)去,《说文解字》:“去,人相违也。”可见,古文的灋字凝结了古人关于法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见解。无论是“平之如水”,还是能辨别正恶的神兽,触不直者,都说明法具有均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基本法律以法相称。
3. 律,最早源于乐器,是调节音律的工具。《说文解字》:“律,均布也。”均布,古代乐器中调音律的工具。①,律吕配合起来才能协调。《正韵》:“律吕万法所出,故法令谓之律。”②律借作法律,比喻如调音律一样均平地调整人们的行为,“范不一而归于一”。战国时秦国的商鞅改法为律,以后各代封建王朝制定的法律多以律命名,宋元除外。
中国古代基本法律名称从刑到法再到律的演变,不单单只是名称的更替,而是人们对法律的认识从表象深入到内部。刑仅仅说明了法律最初适用的手段,法则指出了法律是公正、公平,而律进一步强调法律的统一适用。三个字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法律的基本含义,法律是公正、公平、平等地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如果不遵守法律,就要受到相应的制裁和惩罚。
中国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
(第6—10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券书)
2、汉代把对被告人进行审讯称为(鞫狱)
3、最先改具律为刑名,并冠于律首的是(北魏律)
4、在中国法制史上,“八议”最早规定在(北齐律)
5、“重罪十条”最早规定在(北齐律)
6、以下确立封建制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是(北齐律)
7、隋朝以(大理寺)为中央审判机关
8、《唐律疏议》/ 唐律 的第十一篇是(捕亡)
9、《大中刑律统类》共(121)门
10、明朱元璋以(重典治乱国)为立法指导思想制定明律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两汉时,妾的名称有(ABCD)
A小妻 B小妇 C外妇 D下妻
2、蜀国共同制定“蜀科”的有(ABCD)
A诸葛亮 B刘巴 C法正 D李严
3、北朝的法律主要有(ACD)
A《麟趾格》B《大统武》C《北齐律》D《北魏律》
4、隋朝的主要立法有(ABCD)
A《新律》B《开皇律》C《大业律》D《大业令》
5、唐朝的主要立法有(ABCD)
A《唐六典》B《武德律》C《贞观律》D《永徽律》
6、《大中刑律统类》是将(BCD)
A律 B令 C格 D式
7、唐律在第一篇名例中规定了若干刑法原则,有(BD)
A划分公罪与私罪 B同居相隐 C同罪异罚 D老小废疾减免刑罚
8、唐代官吏犯赃罪主要有三种情况,分别是(ABC)
A受财枉法赃 B受财不枉法赃 C受所监临赃 D群盗
9、元律宣布各族人民法律上的不平等,按民族标准把人民划分为(ABCD)
A蒙古族 B南人 C色目人 D汉人
10、明律规定了封建国家的专卖制度,包括(BC)
A钱法 B钞法 C盐法 D茶法三、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亲亲得相首匿:允许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对于一定的犯罪可以首谋隐匿。汉律规定,卑幼匿尊亲长,不负刑事责任;尊亲长首匿犯死罪的卑幼,虽应处刑,但可以请求减免,首匿犯一般罪的卑幼也不负刑事责任。
2.官当: 中国封建社会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徒刑和流刑的刑罚。《北魏律》最先做此规定,隋律、唐律相继沿袭。唐律规定,五品以上官可抵私罪”(因私事或假公济私而犯的罪)徒二年,“公罪”(因公事而犯 的罪)徒三年;九品以上官可抵“私罪”徒一年,“公罪”徒二年等。明、清律无此规定。
3.唐律疏议:《唐律疏义》就是《永徽律疏》,它是我们研究唐律的范本,而且是我国封建法典的典范,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唐初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修成了一部《唐律》。《永徽律疏》是唐高祖命长孙无忌等人根据《武德律》和《贞观律》编撰的法典,共二十篇,五百零二条,篇名依次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捕亡、断狱等,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行。《永徽律》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加强皇帝的权力,统治和镇压农民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现存最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议》中。
4.宋刑统: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其条文只是《唐律疏议》的翻版,变化之处在于:增加“折杖法”;收集自唐末至宋初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209条附于律文之后;篇目仍是12篇、502条,但在每篇下设有门,合计213门。
5.秋审:秋审是清朝的一种审判制度,从明朝发展而来。清朝将朝审发展为两种,即朝审和秋审。秋审的对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秋审开始执行于顺治十五年,首先要求各省的督抚将自己省内所有被判处斩和斩监候(相当于现代的死缓)案件和布政使、按察史会通复审,分别提出四种处理意见: (1)情实。罪情属实,罪名恰当,奏请执行死刑。(2)缓决。案情虽然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三千里,或减发烟瘴极边充军,或再押监候办。(3)可矜。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可免死刑,一般减为徒、流。(4)留养承祀。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有亲老单丁情形,合乎申请留养者,按留养案奏请皇帝裁决。
四、案例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缇萦上书救父。
(1)奴隶制五刑
答:奴隶制五刑:即黥(墨)、劓、刖、宫、大辟。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刻辞后涂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断足;宫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的刑罚;大辟即死刑。
(2)分析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
答:这次刑制改革,经过文景两位皇帝,时间长达20多年,反映了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后世多认为是出于“悲怜”缇萦,体现文帝德政,但本质在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既要惩罚犯罪者,又能使其保存劳动能力,以利于其统治。但是,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和转折点。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汉初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 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4)秦汉的徒刑种类。
答:秦朝的徒刑:
A .城旦、舂。城旦,适用于男犯,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的一种徒刑。 舂,适用于女犯。秦朝根据生理条件,对罪应城旦的女犯施以舂米以供刑徒口粮的劳役。舂的刑期与城旦一样。
B.鬼薪、白粲。鬼薪,适用于男犯;白粲,适用于女犯。鬼薪是指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以供宗庙祭祀之用。白粲指强制女犯择米使正白,以供宗庙祭祀之用。二者刑期皆为三年。
C.司寇、作如司寇。 司寇,就是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服劳役,主要从事防御外寇入侵,刑期为二年。作如司寇,适用于女犯,相当于司寇,是指强制女犯服相当于防御外寇入侵的刑罚,刑期也为二年。
D.罚作、复作。“罚作,适用于男犯,指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戍守,刑期为三个月到一年。复作,适用于女犯。就是强制女犯到官府服劳役。罚作和复作是徒刑中最轻的,刑期为三个月到一年。
汉朝的徒刑基本是沿用秦朝:
A .髡钳城旦舂(5岁刑)。
B. 完为城旦舂(4岁刑)。
C. 鬼薪白粲(3岁刑)。
D. 司寇和作如司寇(2岁刑)。
E.男罚作、妇女复作(1岁刑-3个月)。
F.“女徒顾山”。(指是妇女犯罪判处鬼薪上山砍柴徒刑的,可以不亲自服役,每月花三百钱雇人代替。)
2.长孙无忌带刀入宫案
(1)“八议”的内容蜗牛在线|学习者家园
答:中国封建王朝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要上奏皇帝进行特别审议,以便对其减刑或免刑的一种制度。“八议”是由《周礼"秋官"桐寇》中“八辟”演变来的,曹魏制定魏律时将“八辟”改为“八议”,指示:“功臣之子,法应人议”。“八议”从魏律开始正式载入律典,成为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此后代相沿至明清律。所谓“八议”,即有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封建德行的所谓贤臣)、议能(所谓大才能的大臣)、议功(对封建王朝有大功勋者)、议贵(高官显爵)、议勤(对封建统治有特殊勤劳者)、议宾(先朝君主的后代)。这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减刑的特权。这是封建等级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并使之法典化。
(2)“十恶”的内容
答: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它是将危及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条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以强调这十种犯罪是打击的主要对象。加强对危害封建统治秩序行为的镇压;所谓“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3)“八议” 与“十恶”的关系。
答:“八议”是指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减刑的特权,封建贵族的特权,这是封建等级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并使之法典化。在名例律中立下“十恶”专条,强调这些罪行的严重性质。②犯“十恶”罪的人即使属于八议的范围,也不得享受议、请、减的照顾。)“八议” 与“十恶”相辅相成,共同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3.胡蓝之狱
(1) 明初时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答:一是确立重典治乱世的立法指导思想。首先,重典治乱世。具体体现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两方面。朱元璋认为,国家的稳定,首先取决于封建国家能否实行对于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试图通过重典治吏,来达到更好的治民、治国,强化中央集权。其次,礼刑并用。朱元璋也从历史中意识到,一味强调镇压,仅靠严刑峻法,虽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张礼法并用,将礼的预防犯罪的职能同法的镇压的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严刑酷法,又强调德礼教化,儒法结合,礼刑并用。再次,加强法制宣传。朱元璋将立法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要求老百姓知晓法律是如何规定的,用实际案例来教育老百姓。
二是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明朝统治者鉴于唐、宋两朝臣下结党、削弱皇权、分散统治力量的教训,在采取废除丞相制度,不准后宫与宦官干预朝政等一系列措施以外,《大明律》中还专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行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等都构成奸党罪,要受到严厉惩治:本人处死,子为奴,财产入官。
三是严酷镇压危害君主专制统治的反抗行为。明律对“谋反、大逆”一律采用重罪加重的处罚原则。如凡谋反及大逆者,不仅本人要凌迟处死,其被株连的亲属,包括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异同,亦不论笃疾、废疾,凡年十六岁以上者,一律处以死刑,明律的株连范围比唐律广泛得多。
三是严厉惩治贪官污吏。在《大明律》中规定:对于受财枉法的所谓“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刑;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所谓“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两等处刑。
(2)明初朱元璋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为了维持政治、经济不遭受严重的破坏,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并发展到极端化的程序。这一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确立的,对整个明朝的立法活动都有深刻的影响。
一是重典治乱世。具体体现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两方面。朱元璋认为,国家的稳定,首先取决于封建国家能否实行对于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试图通过重典治吏,来达到更好的治民、治国,强化中央集权。
二是礼刑并用。朱元璋也从历史中意识到,一味强调镇压,仅靠严刑峻法,虽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张礼法并用,将礼的预防犯罪的职能同法的镇压的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严刑酷法,又强调德礼教化,儒法结合,礼刑并用。
三是加强法制宣传。朱元璋将立法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要求老百姓知晓法律是如何规定的,用实际案例来教育老百姓。
(3)朱元璋重典治吏的措施
答:明朝从维护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惩贪官污吏。
一是制定明《大诰》。是朱元璋洪武18-20年间亲手制定的刑事特别法,兼有朱元璋对臣民的训诫,是朱元璋重典治乱世,特别是重典治吏的的主张、实践和措施。《大诰》包括《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御制大诰武臣》4篇,共236条。内容是惩治贪官污吏的典型案例汇编。
二是采取严厉措施严惩贪官污吏。《大明律》规定:对受财枉法的所谓"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刑;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两等处刑。
明《大诰》也侧重打击贪官污吏,且刑罚残酷,如有“剥皮实草”等。
(4)《大明律》严禁臣下结党的法律规定。
答:明朝统治者鉴于唐、宋两朝臣下结党、削弱皇权、分散统治力量的教训,在采取废除丞相制度,不准后宫与宦官干预朝政等一系列措施以外,《大明律》中还专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行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等都构成奸党罪,要受到严厉惩治:本人处死,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3. 电大刑法学1案例分析
刘某,安某,周某,张某成立抢劫罪的共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
减轻处罚。
刘某,安某,周某成立绑架罪的共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
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张某15岁,不成立绑架罪。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 2018电大刑法学形成性考核册最后一题
司法机关处理本案时主要应当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
5. 刑法基础知识考试的题目以及答案
刑法,是保护公民自由的根本使命,同时也是惩罚犯罪的基本方式,因此,公民学习相关的刑法知识是可以预防犯罪的。下面就是我提供的刑法基础知识考试试卷,希望对你有帮助。
刑法基础知识考试试卷选择题
试题1:我国刑法处罚的是( )。
A: 构成犯罪的行为 B: 一切违法行为
C: 造成了社会危害的行为 D: 触犯了刑律的行为
试题2: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据是( )。
A: 宪法 B: 民法
C: 行政法 D: 侵权法
答案: A
试题3:下列哪种刑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附加适用( )。
A: 有期徒刑 B: 管制
C: 剥夺政治权利 D: 拘役
答案: C
试题4:刑事诉讼法属于( )。
A: 程序法 B: 实体法
C: 特别法 D: 临时法
答案: A
试题5:某市西区治安联防队行使该区公安分局委托的治安管理权。某日联防队员李某抓获有盗窃嫌疑的王某,因王某拒不说出自己真实姓名,李某用木棍将其殴打致伤。王某向法院请求国家赔偿,应由( )承担国家赔偿义务。
A: 市公安局 B: 区治安联防队
C: 区公安分局 D: 李某
答案: C
试题6:甲方主动携带邻居5岁小孩进入山中狩猎。两人在林中失散,甲继续独自行猎,既不寻找孩子,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径直回家。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甲的行为属于( )。
A: 故意杀人 B: 意外事件
C: 过失致人死亡 D: 不构成犯罪
答案: A
试题7: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 )。
A: 可以大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B: 可以等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C: 可以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D: 特殊下可以没有限制
答案: C
试题8: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不满( )。
A: 14周岁 B: 16周岁
C: 18周岁 D: 20周岁
答案: A
试题9:甲因急于继承其父财产而生杀父之念,一日雨夜乘其父病重之机,欲为其注射毒药。刚拿起注射器,忽听一声惊雷致使注射器掉在地上。他想到杀父是大逆不道,要为天理所报应,便被弃了杀害行为。甲的行为属于( )。
A: 杀人中止 B: 杀人未遂
C: 杀人预备 D: 不构成犯罪
答案: A
试题10: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加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
A: 三年 B: 四年
C: 五年 D: 十年
答案: C
试题11: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 )。
A: 一般主体 B: 国家工作人员
C: 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D: 国家机关
答案: C
试题12:我国刑法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是( )。
A: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答案: C
试题13:王某见自己的女友遭两个流氓调戏,前去制止,而反遭流氓攻击、立即进行反击。此时,便衣民警李某赶到,未及表明自己的身份即迅速抓住王某以制止殴斗。王某视李某为流氓团伙,随即拔刀将李某刺成重伤。王某的行为属于( )。
A: 故意伤害 B: 过失伤害
C: 正当防卫 D: 假想的防卫,应按意外事件处理
答案: D
试题14: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 )年。
A: 五 B: 十
C: 十五 D: 二十
答案: B
试题15:《刑事诉讼法》规定,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 )。
A: 5日 B: 10日
C: 15日 D: 20日
答案: B
试题16: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故意予以减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行为,应判处()。
A: 徇私舞弊罪 B: 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罪
C: 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 D: 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
答案: C
试题1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违背法律授权的宗旨,超越职权范围或者违反职权行使的程序,从而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应判处:( )。 A: 玩忽职守罪 B: 滥用职权罪
C: 拘私枉法罪 D: 徇私舞弊罪
答案: B
试题18:个人或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应判为( )。
A: 行贿罪 B: 向单位行贿罪
C: 介绍贿赂罪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 B
试题19: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交国家的罚没财物或者其他国有资产,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应判为()。
A: 贪污罪 B: 挪用公款罪
C: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D: 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
答案: D
试题20: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 )。 A: 五年 B: 十年
C: 十五年 D: 二十年
答案: B
试题21:根据《刑法》规定,减刑必须有一定限度,即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 ),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 A: 三分之一/五年 B: 三分之二/十年
C: 二分之一/十年 D: 二分之一/五年
答案: C
试题22: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为( )。
A: 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 B: 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一年
C: 原判刑期以上三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三个月 D: 原判刑期以上二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
答案: B
试题23: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 )。
A: 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 B: 一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C: 一年以下,半个月以上 D: 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一年
答案: A
试题24:在数罪并罚中,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对数个附加刑采用( )。
A: 限制加重原则 B: 吸收原则
C: 相加原则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 C
试题25:在数罪并罚中,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采用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 ),拘役最高不能超过(),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 )。 A: 二年/一年/十五年 B: 三年/一年/二十五年
C: 三年/一年/二十年 D: 一年/三年/二十年
答案: C
试题26: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
A: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B: 可以免除处罚
C: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答案: D
试题27: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答案: B
试题28:在一定期限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强制其从事劳动生产,并进行教育和矫正的一种刑罚,被称为( )。
A: 管制 B: 拘役
C: 有期徒刑 D: 拘留
答案: C
试题29:对犯罪分子在短时间内剥夺人身自由,就近予以监察的一种刑罚,被称为( )。
A: 管制 B: 拘役
C: 有期徒刑 D: 拘留
答案: B
试题30: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是( )。
A: 六个月以上,二十年以下 B: 十五日以上,十五年以下
C: 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D: 十五日以上,二十年以下
答案: C
试题31:管制的期限为( )。
A: 半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 B: 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C: 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D: 三个月以上,5年以下
答案: B
试题32:某甲与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 )。
A: 犯罪中止 B: 犯罪预备
C: 犯意表示 D: 不构成犯罪
答案: B
试题33:犯罪的中止只能发生在( )。
A: 预备形态 B: 实行过程中
C: 预备形态和实行过程中 D: 预备形态和危害结果发生以前的实行过程中
答案: D
试题34:紧急避险成立的合法性条件之一是( )。
A: 必须是合法利益受到危害的威胁 B: 危险即将来临
C: 危险行为必须经过慎重的考虑而实施 D: 只要能避免危险不惜造成任何危害
答案: A
试题35: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这里所说的“必要限度”,错误的说法是()。 A: 必要限度指紧急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必须比所避免的损害要小 B: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C: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答案: D
试题36:犯罪的目的和动机是指行为人( )。
A: 意图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 B: 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C: 实现其内心愿望的起因 D: 行为追求的最终结果
答案: B
试题37: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有关精神病人具有的刑事责任能力,错误的是( )。 A: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不具有责任能力 B: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C: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D: 精神病人任何时候都不应负刑事责任
答案: D
试题38:我国刑法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 A: 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 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 不构成犯罪 D: 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答案: C
试题39:有关刑法的时间效力范围,错误的说法是( )。
A: 我国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始于生效日,终于废止日 B: 在溯及力问题上,我国刑法采取了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C: 我国刑法在公布一段时间后再施行 D: 它与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共同构成刑法的效力范围
答案: C
试题40:我国刑法对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
A: 属地原则 B: 属人原则
C: 保护原则 D: 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
答案: D
试题41: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 )行为作斗争。
A: 反革命犯罪 B: 流氓犯罪
C: 其他刑事犯罪 D: 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和其他刑事犯罪
答案: D
试题42:刑法是( )的法律。
A: 某个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 B: 规定阶级压迫的工具
C: 国家法律中最重要 D: 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
答案: D
试题43:刑法学是研究( )的科学。
A: 刑事法律 B: 刑法
C: 犯罪 D: 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刑罚
答案: D
试题44:有关贪污罪、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罪、渎职罪的条件应由下列哪个机关直接受理( )。
A: 人民法院 B: 公安机关
C: 人民检察院 D: 国家司法行政机关
答案: B
试题45:下列哪种刑罚可单独使用,也可附加适用( )。
A: 有期徒刑 B: 管制
C: 剥夺政治权利 D: 拘役
答案: C
试题46:下列哪种强制措施不是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
A: 取保候审 B: 罚款
C: 监视居住 D: 逮捕
答案: B
试题47:我国刑法规定的一般刑事年龄为( )。
A: 14周岁 B: 16周岁
C: 18周岁 D: 男22周岁,女20周岁
答案: B
试题48:我国刑罚主刑中规定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每月可回家一至两天,有选举权的在选举期间可回原住地参加选举的刑种是( )。
A: 管制 B: 拘役
C: 有期徒刑 D: 劳动教养
答案: B
试题49:我国普遍刑事犯罪中危险性最大的一类犯罪是( )。
A: 反革命罪 B: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
C: 故意杀人罪 D: 危害公共安全罪
答案: D
试题50:强奸妇女罪侵害的对象是( )。
A: 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B: 14岁以上的少女或成年妇女
C: 所有妇女 D: 妇女的人身权利
答案: B
试题51:贿赂罪所侵害的客体是( )。
A: 行贿人的财产 B: 行贿人的财产权利
C: 国家机关的政党管理活动 D: 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利
答案: C
试题52:公安机关在紧急的情况下,对罪该逮捕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临时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是( )。
A: 拘役 B: 拘留
C: 拘传 D: 逮捕
答案: B
试题53:严重违法就是( )。
A: 民事违法 B: 行政违法
C: 侵权行为 D: 犯罪
答案: D
试题54:贪污罪的犯罪主体是( )。
A: 企业单位经济工作人员 B: 事业单位经济工作人员
C: 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和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 D: 国家机关经济工作人员
答案: C
试题55: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规定:“本决定公布后审判上述案件,适用本决定。”该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是( )。 A: 从旧原则 B: 从旧兼从轻原则
C: 从新原则 D: 从新兼从轻原则
答案: C
试题56:( )的主体不一定是国家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构成该罪。 A: 贪污罪 B: 受贿罪
C: 行贿罪 D: 玩忽职守罪
答案: C
试题57:( )是构成违法的最重要的因素。
A: 具有社会危害性 B: 主观上具有过错
C: 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有责任能力 D: 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答案: A
刑法基础知识考试试卷多选题
试题58:刑法规定对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
A: 从轻处罚 B: 从重处罚
C: 减轻处罚 D: 免除处罚
答案: ACD
试题59:下列自然人中可能成为犯罪主体的有( )。
A: 醉酒的人 B: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
C: 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D: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能力的精神病人
答案: ABD
试题60: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 )。
A: 犯罪的主体 B: 犯罪表示
C: 犯罪的目的 D: 犯罪的故意
答案: CD
试题61:侵犯他人民主权利的犯罪有( )。
A: 破坏选举罪 B: 杀人罪
C: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 D: 非法管制罪
答案: AC
试题62: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
A: 惩罚犯罪 B: 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罪
C: 通过对罪犯适用刑罚以警戒社会上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了犯罪的道路 D: 教育人民群众,以增强其法制观念
答案: BC
试题63:甲将自家祖传的珍贵文物卖给外国人乙,甲的行为( )。
A: 构成犯罪 B: 应以窃运珍贵文件出口罪论处
C: 应以走私罪论处 D: 应以投机倒把罪论处
答案: AB
试题64:以下属于犯罪客体的是( )。
A: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B: 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C: 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D: 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答案: ABD
试题65:司法监督的主体是:( )。
A: 法院 B: 政法委
C: 法制办 D: 检察院
答案: AD
试题66: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能够成为犯罪的主体的有( )。
A: 国家机关 B: 任何自然人
C: 中国共产党的常设机构 D: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答案: ACD
试题67:犯罪的特征有( )。
A: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 刑事违法性
C: 阶级性 D: 应受刑罚处罚性
答案: BCD
>>>下一页更多精彩“刑法基础知识考试试卷题目”
6. 电大09年 法律文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法律文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一、
呈请拘留报告书
×公刑字拘(2000) ×号
被拘留人的基本情况:李××,男,28岁,
被拘留人的简历; 2007年1月31日深夜, …………
这一部分写清与犯罪有关的情形,从而阐明拘留的理由,属于“在身边或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的情形
综上所述,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1条之规定,特呈请对犯罪嫌疑人李××刑事拘留
妥否,请批示
承办单位:××县公安局刑警队
承办人:
2007年×月×日
二、
起诉意见书
公起字(2001)104号
犯罪嫌疑人朱××,男,1989年12月5日出生,汉族,出生地:××县××乡××村,系××中学高三学生。是被害人徐××的侄子,1997年前随在××学校读书时就不学正道,经常耍流氓。2003年下半年到××中学后,恶习仍然不改。2007年4月10日因涉嫌故意杀人罪(未遂)被刑事拘留。现羁押于××市公安局看守所。
违法犯罪经历: 4 月10日晚,朱某本想随他姐姐去看电影,但他姐姐不肯带他,他就躲在徐××家的屋后,想等他姐姐走后,再到电影场。正在屋后等的时候,听到陈××喊徐××端洗澡水,这时他灵机一动,恶性发作,动了坏脑筋,就从屋后偷偷出来,掩到徐××家大门边的上堆旁,乘徐××外出到陈家端洗澡水之机,窜人其家,隐蔽在灶间内,想偷看徐××洗澡,但徐××将水端回后没有洗澡,只有用水擦了身子,以后就坐在堂屋靠灶间门口织毛衣。这时,朱犯见她没有洗澡,非常扫兴,同时因潜伏时间较长,肚子又痛,急于大便,无法出去,就产生行凶的恶念,于是在徐家盛糠的缸盖上摸到一把菜刀,悄悄窜到徐的背后吹熄了煤油灯,对其行凶,舞刀乱砍,受害者越是呼救,朱某越是逞凶,直到邻居听到呼救声赶到门口,朱某才畏罪拨开后门闩,穿过小河上的坝头逃跑。
从朱××交出的衣服、袜子上发现几处点滴血迹,经技术化验,与受害人血型及现场菜刀和地面上的血迹相符。经比对,朱××指纹与现场指印亦相同。
综上所述,犯罪嫌疑人朱××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七条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之规定,涉嫌故意杀人罪。特将本案移送审查,依法起诉。
此致
敬礼
××人民检察院
2007年5月7日
注:1.犯罪嫌疑人朱××现押于××县看守所。
2.附本案预审卷宗xx页。
3.作案工具详见物品清单。
作业2答案
一、
×××市人民检察
起 诉 书
检刑诉[2007]第××号
被告人:孙××,男,28岁,1979年2月25日出生于××省××市一个工人家庭,本人为××市××工厂工人,小学文化,汉族,住××市××路××号,孙××小学逃学被学校除名。此后终日在社会上游荡。1995年3月,因盗窃犯罪被××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2005年8月经亲戚介绍到××厂做工,但经常不上班。2007年9月13日现因涉嫌故意杀人罪, 2007年9月13日被××市公安局刑事拘留, 同年9月17日经本院批准被××市公安局逮捕, 现羁押于××市公安局看守所。
被害人:章××,女,住××市××路××号,2000年9月13日出生。委托代理人×××。
本案由××市公安局侦查终结,以被告人孙××涉嫌故意杀人一案,于2007年9月20日以第20号起诉意见书预审卷宗3卷10册,向本院移送审查起诉,本院受理后,于2007年9月21日已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于2001年9月21日已告知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及其父母,依法讯问了被告人,听取了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和被告人的辩证护人×××的意见,审查了全部案件材料。
经依法审查查明,被告人孙××于2007年9月4日下午6时许,在其住处楼下看见章××和其他小孩玩,顿起邪念。当章××在电影院沙堆玩时,以糖为诱饵,将章××引向电影院大门右侧然后抱起来到菜市场东头一个食品门市场,买了一个烧饼给章××吃,一直拖延到夜,10时左右,孙××才把章××抱向自己的住处,在进门时,孙××用双手将章××掐死然后把章××抱到楼上自己的房间,藏在床下,9月5日中午,孙××到其母亲的住处取来一把菜刀,还找了一块砖磨了这把刀,下午两点钟当同住楼上的母亲、姐姐、妹妹等人上班和上学去之后,孙××将尸体拖出,放在一个白色长放形瓷盆上面分解肢体,当夜,孙××骑自行车分两次将尸体抛入河中。9月6日,早晨,孙××买了细盐,把从尸体上剥离的肌肉腌了起来。6日中午、7日早晨、8日、9日,孙××先后几次烧煮腌过的人肉吃,后因人肉臭了,就用旧的白色塑料雨衣将其包起来挂在墙上。在杀人分尸之前,孙××曾向好友李××诱惑“人肉很嫩,味道很鲜,多活二十年,五六岁小孩更好等”。“小孩最好哄,搞几个小糖就来了”,“一掐就死”等等。孙还不止一次地对着行人指指点点说:“这人好吃,那个不好吃”等等。孙××是在上述罪恶思想驱使下,对被害人章××下此毒手。
上述事实的论据如下:1、从河中打捞被害人章××尸体上,取毛发肌肉作血型检验,为“ AB”型,孙××的血型为“O”型,孙××的妹妹血型为“A”型。2、孙××供认后,侦查人员对肢解尸体用的搪瓷盆,装四肢和头的黑提包进行检查,血迹亦为“AB”型。3、从河中打捞装尸体、躯干的藤条提包以及包口的带子。经孙××母亲、姐姐、妹妹辨认,肯定是他们家的,放在孙××住处。4、据孙××供认,在孙××住处搜查时提取的小刀为肢体尸体的凶器,是从其母亲那里拿来,拿来后还磨过。孙××的妹妹、弟弟证明是实。5、孙××供认,9月6日买细盐一斤,腌人肉用去一部分。搜查时,查获细盐三两左右,经提取浸泡人肉的“福尔马林”水里沉淀物,用光谱仪鉴定结果证明人肉确用盐腌过,用量最少四两,与孙××供认相符。6、孙××供认,抱走被害人时,发现章××口袋内有一把削铅笔的小刀。经被害家属和当天下午与章××一起玩的孩子们回忆。章××当天确带有小刀。7、经法医鉴定,孙××精神状态正常,没有精神病。
上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告人孙××为满足自己的变态需求,故意将他人杀害,并肢解、煮食尸体,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且犯罪手段和情节极其残忍、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必须予以严惩。被告人孙××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应追究孙××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之规定,本院提起公诉,请依法判处。
此致
敬礼
×××市人民法院
检察员:×××
书记员:×××
(院印)
附: 1.被告人孙××现羁押于××市公安局看守所。
2.证据目录一份
3.主要证据复印件一册
二、
×××故意杀人案
×××人民法院
刑事判决书
××中法刑字[2008] 第37号
公诉机关×××人民检察院
犯罪嫌疑人刘××,男,××省××县人,26岁,19××年×月×日生,汉族。刘××初中毕业后务农三年,后来经人介绍于2005年4月到××市××公司当了一名勤杂工,住在该公司宿舍平房3排13号。 刘××在××公司工作期间马马虎虎,责任心不强,自由散漫,经常违反纪律,不遵守规章制度,多次受到公司经理许XX等领导的批评教育。2006年8月,刘XX因打骂一起工作的勤杂工牟××,受到了行政警告处分;2007年9月又因偷拿公司职工香烟八包、衬衫一件和250元等财物,受到记过处分。5月16日,××市公安局以故意杀人罪对刘××执行逮捕,将其关押于××看守所。
辩护人王×××,×××律师事务所律师
××人民检察院以X检诉字(2008)42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刘××犯故意杀人罪,于2008年6月13日向本院提出公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8年7月5日公开开庭审理此案。×××人民检察院指派检察员张××出庭支持公诉,被害人许××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被告人刘××及其辩护人王××,证人×××,鉴定人×××等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人民检察指控,2008年2月,××公司发放2007年度奖金,刘XX因有偷摸行为未拿到奖金,因而对公司领导尤其是对公司经理许××怀恨在心,蓄谋报复杀人。2008年5月10日,刘××上班后四处寻找作案工具,先到公司厨房想偷拿菜刀行凶,见厨房人多,不便下手,就走了;后又窜到公司木工房,见只有木工朱××在于活,就上前与他闲聊,并谎称要修理桌椅,想从木工房借几件工具,用完后一定及时归还,于是经刘××同意,从木工房拿羊角锤一把、木工凿一把,并藏于宿舍床下。中午12时许,刘××混进公司办公楼一层值班室,伺机报复领导。1时许,许××进入三层经理办公室(333室)午休。1时30分许,刘××窜到三楼轻轻推开333室房门,见许经理在办公室套间里午睡,而经理秘书侯××正在办公室外屋沙发上休息,于是刘××灵机一动,轻轻地推醒侯××,将其叫到门外,谎称有一件重要事情需要单独向许经理报告,请侯××回避一下,另找地方休息。侯××走后,刘××进入333办公室,先将房门反锁上,后窜人里间,趁许经理在床上熟睡之机,取出藏匿在身的凶器羊角锤、木工凿,用羊角锤朝许经理的头部猛击二三十下,后又对着许的面部、颈部和胸部使劲用羊角锤敲打、木工凿扎刺十余下,致使许××经理颅骨粉碎性骨折,脑组织外溢,面部、颈部和胸部的伤口流血不止,当即死亡。刘××作案后逃离现场,先逃到××市长途汽车站,企图乘车逃回老家,发现已有公安人员堵截,随即转到××火车站,企图坐火车逃往上海、杭州等地。当日晚8时许,刘××被追捕的公安人员抓获并立即予以刑事拘留。
人民检察指控,被告人刘××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确实,被告人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构成故意杀人罪。附有证人××的证言证人及告人刘××在侦查阶段的供述,法医鉴定书等主要证据复印件及证据目录和证人名单。
辩护人王××提出被告人刘××属于激忿杀人,事出有因,希望从轻处罚。
经审理查明,2008年2月,被告人刘××因有偷摸行为未拿到奖金,因而对公司领导尤其是对公司经理许XX怀恨在心,蓄谋报复杀人。2008年5月10日,刘××上班后四处寻找作案工具,先到公司厨房想偷拿菜刀行凶,见厨房人多,不便下手,就走了;后又窜到公司木工房,见只有木工刘××在于活,就上前与他闲聊,并谎称要修理桌椅,想从木工房借几件工具,用完后一定及时归还,于是经刘××同意,从木工房拿羊角锤一把、木工凿一把,并藏于宿舍床下。中午12时许,刘××混进公司办公楼一层值班室,伺机报复领导。1时许,许××进入三层经理办公室(333室)午休。1时30分许,刘××窜到三楼轻轻推开333室房门,见许经理在办公室套间里午睡,而经理秘书侯××正在办公室外屋沙发上休息,于是刘XX灵机一动,轻轻地推醒侯XX,将其叫到门外,谎称有一件重要事情需要单独向许经理报告,请侯XX回避一下,另找地方休息。侯××走后,刘××进入333办公室,先将房门反锁上,后窜人里间,趁许经理在床上熟睡之机,取出藏匿在身的凶器羊角锤、木工凿,用羊角锤朝许经理的头部猛击二三十下,后又对着许的面部、颈部和胸部使劲用羊角锤敲打、木工凿扎刺十余下,致使许XX经理颅骨粉碎性骨折,脑组织外溢,面部、颈部和胸部的伤口流血不止,当即死亡。
上述事实,合议庭主持,控辩双方当庭举证、质证,有被告人刘××的供述,及法医鉴定和医生检查结果,对刘××指纹的鉴定,还有被告人交出的衣服、袜子和菜刀。印证了被告人刘××犯故意杀人罪的事实。
本院认为被告人刘××犯故意杀人罪的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人的行为已触犯我国刑法,构成故意杀人罪。辩护人王××提出的希望从轻处罚的意见没有法律依据不予采纳。为了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五十七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刘××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按到判决书的第2日起10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当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份。
审判长:×××
审判员:×××
审判员:×××
2008年7月10日
(院印)《法律文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一、
秦×浩抢劫、强奸,鲁×成、李×抢劫案
××市中级人民法院
刑 事 裁 定 书
[2007] ×刑终字第××号)
原公诉机关××市 ××区人民检察院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秦×浩,男,生于1985年5月26日,汉族,出生地××省××县,初中文化,原××市××厂工人,住××市××街×楼×号,因本案于2001年7月1日被拘留,7月5日被逮捕,现羁押于××市看守所。
辩护人叶××,××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鲁×成,男,生于1984年7月12日,汉族,出生地××市 ××县,初中文化,原××市××厂工人,住××市××街××厂宿舍楼×栋×号,因本案于2007年7月20日被拘留,7月22日被捕,现羁押于××市看守所。
辩护人王××,××律师事务所律师。
××市××区人民法院审理××市××区人民检察院指控,原审被告人秦×浩犯抢劫罪、强奸罪,原审被告人鲁×成,犯抢却罪,原审被告人李×抢劫罪一案,于2007年8月29日作出(2007)×法刑初字第87号刑事判决。原审被告人秦×浩、原审被告人鲁×成不服,提出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审判长吴××,审判员许××、张××),不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市××区人民检察院派检察员刘××出庭履行职务。上诉人秦××及其辩护人叶××,上诉人鲁××及其辩护人王××等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原判认定,被告人鲁×成于2007年5月间,得知王××家中存有假币,即勾结被告人秦×浩、被告人李×多次密谋行抢,意欲抢得假币后进行违法交易。2007年6月10日下午2时许,被告人秦×浩、被告人李×二人乘王××不在家,手持刮刀、改锥闯入王××家,对王妻持械威胁恫吓,并四处翻找,未找到假币,却找到现金人民币1000余元,被告人秦×浩将钱装入自己钱包(后与被告人鲁×成、被告人李×平分)。尔后秦将王妻捆绑、堵嘴、蒙头,指使被告人李×浩抢走日本产的照相机一台,被告人秦×浩又强行奸污了王妻。作案后,被告人秦×浩、被告人李×按约定向被告人鲁报信,并将照相机交给被告人鲁×成。案发后,被告人鲁×成畏罪逃离所在城市。截至2007年7月22日被告人秦×浩、被告人鲁×成、被告人李×全部被逮捕归案。认定的证据有:被告人秦×浩、被告人李×二人所持作案工具(刮刀、改锥)、抢劫所得赃物(现金人民币1000余元,日本产的照相机一台。)、捆绑王妻用的绳索、被害人王妻内裤上的精斑检验鉴定结果、被害人王妻的陈述、被告人鲁×成勾结被告人秦×浩、被告人李×的供述等。原判认为,××市××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秦×浩犯抢劫罪、强奸罪,被告人鲁×成,犯抢却罪,被告人李×抢劫罪的罪名成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被告人秦×浩犯罪、强奸罪数罪并罚,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终身;被告人鲁×成犯抢劫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3年;被告人李×犯抢劫罪,判处其有期徒刑6年。
上诉人秦×浩、上诉人鲁×成及其辩护人的上诉、辩护意见为:第一审判决,量刑过重。
××市××区人民检察院坚持上诉人秦×浩犯抢劫罪、强奸罪,上诉人鲁×成,犯抢劫罪,被告人李×抢劫罪的指控。
经二审审理查明的事实、证据与一审相同。
综上所述,检察机关指控上诉人秦×浩犯抢劫罪、强奸罪,上诉人鲁×成犯抢劫罪,被告人李×抢劫罪的罪名成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上诉人鲁×成、上诉人秦×浩及其辩护人提出的量刑过重,辩护理由不成立,本院不予采纳。
本院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裁定为终审裁定。
审 判 长 吴××
审 判 员 许××
审 判 员 张××
2007年9月12日
(院印)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书 记 员 ×××
二、
×××市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7]×民初字第25号
原告孙×杰,男,1946年8月21日出生于××省××县系××公司退休干部,住××公司宿舍楼×栋×单元×号。
被告孙×林,男,1985年5月3日出生于××省××县××制药厂工人,住××市××街×楼×号。
原告孙×杰与被告孙×林脱离养父子关系一案,本院于2007年11月×日受理后,由审判长张××和人民陪审员朱××、王××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孙×杰和被告孙×林均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孙×杰诉称,原、被告系叔侄关系,2005年5月,原告孙×杰经被告孙×林的父母请求,在办理了相关手续后,收被告孙×林为养子,养父子关系确定后,同年9月1日,原告孙×杰将被告孙×林的户口由原籍××省××县××乡××村转至××市,并为被告孙×林找了工作。日常生活中被告孙×林将全部工资交给原告孙×杰,原告孙×杰每月给被告孙×林200元零花钱,并购买衣物,关系一直很好。2005年8月,被告孙×林在其制药厂分得一间房子后便搬出去住,再也不将工资交给原告孙×杰,原告孙×杰与被告孙×林在2007年3月,因被告孙×林婚姻问题发生争吵,被告孙×林于2007年10月23日晚与其生母一道趁原告孙×杰出去散步的机会,将原告孙×杰买来仅两个月价值4000元的松下彩电一台搬走,原告孙×杰发现后大为不满,在要求被告孙×林归还电视机未果的情况下,于2007年11月2日向××市人民法院起诉。诉请与被告孙×林脱离养父子关系,并让被告孙×林归还电视机。
被告孙×林辩称,在与原告确定养父子关系后,每月将1000余元的工资全部交给原告孙×杰,被告孙×林工作以后共向原告孙×杰交了近3万元工资。被告孙×林在其制药厂分得一间房子后虽然搬出了原告孙×杰家,但是在节假日还去看孙×杰,通常还买些食品。原告孙×杰也不再给被告孙×林零花钱。原告孙×杰因病住院,被告孙×林还特意请假到医院照顾原告孙×杰,买了食品和生活用品。被告孙×林工作后,共向原告交了近3万余元的工资,只从原告孙×杰处得到不满1万元的零花钱和物品,要求法院判令原告孙×杰退回被告孙×林所交工资的剩余部分2万元,并资助被告孙×林部分结婚所需费用。
经审理查明,原告孙×杰与被告孙×林在形成养父子关系后曾和睦相处了3年。期间,被告孙×林将工资交给原告孙×杰是尽人子之情,而原告孙×杰负责全家生活开支,还给被告孙×林零花钱,为被告孙×林购买衣物,也尽了为父之责,再断无向被告孙×林返还所交工资之理。后因双方在被告婚姻问题上发生分歧而出现矛盾,被告孙×林于2007年10月23日晚与其生母一道趁原告孙×杰出去散步的机会,将原告孙×杰买来仅两个月价值4000元的松下彩电一台搬走,以致引起诉讼,显属被告孙×林的错误。原告孙×杰住院期间,被告孙×林还请假照顾,也尽了一定义务。
本院认为:原告孙×杰和被告孙×林为养父子关系期间,因双方在被告婚姻问题上发生分歧而出现矛盾,被告采取搬走原告电视机的行动激化了矛盾,显属被告孙×林的错误。但念及原告孙×杰住院期间,被告孙×林请假照顾,尽了一定的义务,原告孙×杰在被告孙×林结婚时给予一定的资助亦在情理之中。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 原告孙×杰与被告孙×林解除养父子关系;
二、 被告孙×林将电视机退还给原告孙×杰;
三、 原告孙×杰付给被告孙×林3000元钱作为对被告孙×林结婚成家的资助。
本案案件诉讼费用600元由原告孙×杰、被告孙×林各负担一半。
如不服从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讼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高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 张××
人民陪审员 朱××
人民陪审员 王××
2007年12月3日
(院印)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书记员 ×××
《法律文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
一、
公证申请书
申请人:郭××,女,1962年8月2日生于××市××区××街××号楼×单元×号。
本人1980年9月考入××大学中文系学习,1984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7月在××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被评为讲师;因教学科研成绩突出,1993年被破格评为副教授,授予高级职称证书。请予公证。
申请人:郭××
20077年12月20日
附:本人所获大学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本人所获副教授高级职称证书复印件。
二、
刑事自诉状
自诉人:张红,女,54岁,大学本科毕业,汉族,在××市××研究所工作,任该所服务公司副经理,住在该所宿舍楼××栋××单元××号。
被告人:赵某,男,57岁,大学本科毕业,汉族,原在××市××研究所工作,任该所仪器研究室副主任,住在宿舍楼××栋××单元××号。2002年辞职下海,被聘到广东省××市××号。2003年下半年至今在××市××模具厂工作。
案由和诉讼请求:被告人赵犯重婚罪。请求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追究赵志平的刑事责任。请求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解除我与赵某的婚姻关系。
事实与理由:我与赵某于1977年结婚,育有一女,女儿早已成家并在国外工作,居住,2002年赵某辞职下海,被聘到广东省××市××空气净化器公司工作。起初,赵某每两个月回一次家,对家里的生活也尽力照顾,但是,自2003年下半年赵某到××市××后,赵某便渐渐发生了变化:近一年的时间内赵某一直以工作忙为由没有回家,只是每月寄一笔钱给张红。原来,赵某到××市××模具厂工作后,结识了在一家夜总会从事服务工作的余某(女,32岁,××省××县××镇×村人)。赵某贪恋这位小自己24岁的年轻丽人的姿色,以各种小恩小惠相诱,家境贫寒的余某贪图赵某的金钱也自然抓住赵某不放,不久,二人以“夫妻”名义住在一起。2005年初,赵某到广东另一家公司工作,余某也随着赵某前往,仍以“夫妻”名义住在一起,此时的赵某周旋在我和余某二人之间,一边与余某过着“夫妻”生活,一边与合法妻子我说要的头到老,相守终身。2005年9月,我想到国外看望女儿,赵某以工作忙为由回绝了。在我的再三要求下赵某免强答应到北京办理出国手续,但背地里将余某带在身边,我出国后,赵某与余某在北京玩耍了半个月后乘飞机回到××市,并在××度假村别墅内以“夫妻”名义同居,当地人都知道赵2006年3月,赵某向我提出离婚,并称要与余某正式结婚,还要求我接受现实,如不愿离婚,就容忍他组建一夫二妻的三人家庭,否则,将不再回家,也不再给我生活费,我当场拒绝,此后,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赵某便没有回过家,也没有寄一分钱回家。上述事实,有各种书证、证人、证言为证。综上所述,赵某背着妻子包养“二奶”长达5年之久,并以“夫妻”名义同居,不履行对合法妻子的义务。赵某的行为已触犯《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的规定,构成重婚罪。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我与赵某夫妻感情已破裂,同时请求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解除我与赵某的婚姻关系。为此,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之规定,向你院起诉,请依法判处
证人姓名和住所,其他证据和证据
1.赵某在××市××模具厂及广东另一家公司工作期间与余某以“夫妻”名义同居的房东,邻居的证词×份。
2.赵某与余某在北京及××渡假村玩耍期间的宾馆住宿登记表的复印件×份。
3.赵某与余某飞机的旅客登记表的复印件等×份。
此致
敬礼
××省××市人民法院
附:本诉状副本×份;
证据材料×份。
自诉人:张红
2007年4月16日
7. 电大刑法学(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刑法学(1)作业1
第一题:山本某某,女,42岁,日本国籍。马某某,男,35岁,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民...
参考答案:参看教材有关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事管辖权问题。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走私毒品的,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本案中的可卡因属于毒品的一种。山本某某违反我国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携带毒品进入我国境内,不向海关申报而选择绿色通道,意图逃避海关监管,其行为构成走私行为,构成走私毒品罪;马某某携款接货的行为属于走私行为,构成走私毒品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处,都适用我国刑法;只要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犯罪。山本某某和马某某的走私行为开始于我国境外,但完成于我国境内,属于在我国境内犯罪。同时,山本某某虽然是外国国籍,但并非是享有外交特权和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而马某某虽然是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民,但其行为并不是发生在香港区域内,因而二人的行为均不属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因而适用我国刑法管辖。对山本某某和马某某的行为应适用我国刑法关于走私毒品罪的规定予以处罚,毒品的数量应以查证属实的数量计算,不进行纯度考虑。并以此作为刑事定罪量刑的依据。
第二题:王××(男,17岁)与被害人陈××(13岁)系邻居,平素关系甚好。一日,王××与其弟去河边洗澡...
参考答案:王某的行为与陈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王某的行为构成了不作为形式的过失杀人罪。从客观方面看,王某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王某负有实施保护陈某安全的特定义务,这种特定义务是由王某先行的行为使陈某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陈某是儿童,王某答应他将他带到离河岸七米多远处的深水处游泳,这无疑使陈某的生命处于危险状态,因而就产生了王某应当保护陈某的特定义务。王某有履行保护陈某的特定义务的可能而未能履行。王某的不作为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和对象,即陈某的生命权。并且,王某的不作为与陈某的溺水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从客观方面看,李某的不作为行为构成犯罪。从主观方面看,王某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王某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预见到如果自己不陪同保护或把陈某带回到岸边。陈某很可能会发生溺水死亡的危险。然而他却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不负责任的疏忽大意导致了陈某溺水死亡结果的发生,所以,从主观方面看,王某的行为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刑法学(1)作业2
第一题:赵某,男,1989年3月生,某某学校初一学生...
参考答案:赵某焚烧他人房屋边的草堆,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且对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其行为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赵某实施放火行为时不满十四周岁,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符合犯罪主体的成立条件,其行为不构成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第二题案情:李某,男,45岁,农民。李×小,男,15岁,李某之子。某日,李某见一群农民在他家自留山坡上控树蔸作柴烧...
参考答案: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故意(间接故意)杀人的行为。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李某明知山坡上有许多人,而与其子一道从山上向下滚石头,导致他人死亡。李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采取放任的态度,属于故意(间接故意)杀人的行为。
刑法学(1)作业3
第一题:王某,女,33岁,经人介绍与汤某相识结婚而因家庭琐事毒杀案件...
参考答案:王某的行为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答题时要具体叙述犯罪中止的含义及具体描述)王某出于杀害汤某的目的,实施完成了投放毒药的故意杀人的行为,因而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但是其很快就基于自己的意志,将被害人送至医院抢救脱险,有效地阻止了既遂结果的发生,因而其行为符合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中止。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王某的故意杀人罪已经给被害人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身体伤害。因此对王某的故意杀人罪的处罚原则是应当减轻处罚而不是免除处罚。
第二题:周某,女,17岁;甘某,女,16岁,李某,13岁,孔某,男,19岁,胡
某,男,18岁...
参考答案:周某、甘某、孔某、胡某四人均已年满16周岁,属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应当对自已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周某、甘某(要具体描述犯罪情节)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了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共同犯罪。周某属于强奸罪的教唆犯,孔某、胡某直接实施了强奸行为,因此属于强奸犯的实行犯。周某既有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又有强奸罪,就对其实行数罪并罚。根据刑法规定,满14不满18的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处罚,不满18的不适死刑。周某、甘某犯罪时均不满18,因此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且不适用死刑。
刑法学(1)作业4
分析案例(每小题50分)
第一题:案情:李某,男,36岁。1998年11月,李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
一年...
参考答案:李某不构成累犯。我国刑法典规定的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两种。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在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本案中,被告人李某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又犯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但他不构成累犯,因为缓刑是附条件的不执行刑罚,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了,而不是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因而不符合累犯的构成条件。对李某第二次犯故意伤害罪和盗窃罪应当数罪并罚。按照刑法第69条对判决宣告前一人所犯数罪应当首先分别定罪量
刑,然后根据数罪并罚的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
第二题:案情:王某(男,26岁,无业)从吴某家盗窃...
参考答案:法院的判决有错误。应以抢劫罪判王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罚金若干元。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证据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本案中,王某先在吴某家盗窃2000余元,构成盗窃罪;后为了抗拒抓捕而杀死了李某,构成了转化型抢劫罪的犯罪条件,所以对王某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法第57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所以应以抢劫罪判王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罚金若干元。
8. (电大法学本科论述题)如何理解犯罪学的概念
长期以来,人们对“犯罪”一词都是从法学意义上来理解的,尤其是在刑法学界,这种理解几乎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在犯罪学研究中,却产生了诸多困惑与分歧。有的学者基本附议刑法学的犯罪概念;有的则认为刑法学的犯罪概念固然构成了犯罪学犯罪概念的基础。但它又不完全符合犯罪学理论的要求,于是就产生了广义的犯罪概念和狭义的犯罪概念二元论。广义的犯罪概念适用于犯罪学,狭义的犯罪概念适用于刑法学。结果导致了理论研究的混乱与实用主义倾向的出现。因此,无论从理论意义上还是从应用价值上,都有必要对法学上的犯罪概念作一些深入的探讨,以使人们对其全面、正确的理解。
一、法学上的犯罪概念在表述上的科学性法学上的犯罪概念原本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只是在刑法学界和犯罪学界对它的理解过程中,都产生了各自不全面的主张,从而导致分歧。也就是说,在理解上都带有门户之见,不够精确、科学,这可从法学界和犯罪学界对它的释义中反映出来。
法学的释义是: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在刑法学的教学中,教师们在讲解这一概念时,一般都指出构成这一概念的三个基本特征,以揭示它的本质和含义。指出社会危害性是它的本质特征,触犯刑法是它的发表法律论文特征,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是它的可罚性或称可责性特征。这样理解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在展开论述时,由于理解上的肤浅,便产生了疏漏,误导了授课的对象,特别是对后两个特征的解释疏漏更为明显。首先,对于触犯刑法这一特征的解释,只是强调触犯刑事法规,没有揭示触犯刑事法规背后的深层次涵义。其实触犯刑法是指侵害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如社会成员的生命权、健康权以及财产所有权等关系。侵害这些社会关系才是触犯刑法的实质。
触犯刑法这一概念要素,实际上是将社会危害性这一概念要素限定在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的范围之内,因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既复杂,又广泛,它不限于触犯刑法一种。同时危害还有程度轻重不同的差别,程度轻的不一定构成犯罪,如随地吐痰等就是。其次,对应当受到刑罚处罚这一特征的解释,只强调了刑罚处罚的该当性,而忽视了免责性。尤其是把“应当” 解释为“必须”。
教师往往强调在法律上“应当”二字必须作为“必须”理解,其实仔细思考,这样的理解并不符合立法原意。因为从词义上“应当”二字具有弹性,而“必须”二字则无弹性。立法之所以采用’ “应当”而不采用 “必须”一词,笔者认为是因为“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允许法官在断案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免责的灵活判决,正因为如此,在审判中才有免于处罚的决定。否则,用“必须” 就不能做免于处罚或免于起诉处理。司法实践的这种“灵活性”既有利于区分犯罪人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和危害后果的轻重程度,又有利于犯罪人的悔悟和悔改。因此,法律条文中和法学定义上不使用“必须”而使用“应当”是极为科学准确的。
二、法学上的犯罪概念在学理上的科学性法学上的犯罪概念,不仅在立法和司法上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就是在学理上也同样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它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犯罪人的普遍适用上。以往,在大学的课堂上和普法宣传中,教师和普法宣传人员在讲解和宣传法律知识时,一般都机械地讲,未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发作、意识不清、没有控制能力时,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法的行为不是犯罪。这种理解是不恰当、不科学的,导致了学理上解释的矛盾。首先,未满14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法的行为并不是不构成犯罪,只是在追究刑事责任上同年满14 周岁以上的人有所区别。
年满14周岁以上的人实施犯罪, 按照刑法规定应当由本人负刑事责任,而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危害社会、触犯刑法的行为,按照刑法规定虽然不要本人负刑事责任,但却要追究监护人的责任,表明这个年龄段的人实施了上述行为责任发生了转移,并说明他们的这些行为是犯罪。否则,不应当使责任转移从而追究监护人的责任。
可见,法学上的犯罪概念并没有否定未满14年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危害社会、触犯刑法的行为是犯罪。况且,在学理上又有将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完全刑事责任期、相对刑事责任期和完全无刑事责任期”的明确划分,使之与刑法中对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无论犯何种罪都要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犯了几种重罪要负刑事责任,其他不负刑事责任;未满14周岁的人无论犯何种罪都不负刑事责任等规定相对应。
学理上的这种划分是科学的,它也有助于人们对犯罪概念的正确理解。其次,关于精神病人实施危害社会、触犯刑法的行为, 法学界认为,只要行为人由于疾病发作,导致意志不清, 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就不认为是犯罪,不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在学理上,这种行为同过失犯罪相比,二者都缺乏犯意,而行为事实和危害后果也都基本相同,所以不认为是犯罪也与理不合。但是,在教学和普法宣传中,人们往往只强调刑事责任,并将其作为构成犯罪的必备条件,所以将未满14周岁的人和失去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危害社会、触犯刑法的行为,几乎都不认为是犯罪。这种片面的理解对未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产生了误导,使一些人认为自己只要未满 14周岁就可以为所欲为。如某地公安机关在破获一起盗窃案时抓获一名12岁的儿童,在对其盘问时,他在交代了多次作案事实后,就对公安人员说:“叔叔,我都交代了,我还没有满14周岁呢,没事了吧,我可以走了吗?”这一滑稽现象不能不使我们反思。
在法学教学和法律宣传中,应当怎样杜绝片面性的讲解和强调不该强调的观念。而对过失犯罪人和精神病犯罪人在都无犯意状态下犯罪认定上有所不相同,也显失公平。
三、法学中对犯罪构成和责任能力的论述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法学理论中犯罪构成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犯罪的人;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罪犯的主观动机和犯意; 犯罪客体是指罪犯的行为侵害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以及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等事实。其中关于犯罪的主观方面强调了犯罪动机和犯意,对于故意犯罪强调犯罪动机和犯意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过失犯罪强调犯罪动机和犯意却显得软弱无力和牵强附会了,因为过失犯罪缺乏犯罪动机和犯意,显然犯罪构成中的这一要素存在理论上的不严密和漏洞,用它来解释过失犯罪不能自圆其说。因此,这一要素需要完善,应突显疏忽大意与应当预见到而未预见到的意识特征,并将其纳入到犯罪构成主观方面要素之中。
对于法学论文发表中关于行为主体责任能力理论同刑事制裁相适应的关系已经比较清楚,但是使之与犯罪构成紧密挂钩, 能否作为构成犯罪必备的条件,学术界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刑法学界和犯罪学界分歧较大。在刑法学界一般认为:责任能力是构成犯罪的必备条件,有责任能力才能定罪,无责任能力不能定罪;而在犯罪学界则认为:责任能力不应当成为构成犯罪的必备条件,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了刑法的行为就应构成犯罪。至于责任能力那只是作为司法机关实不实施刑事制裁的一个衡量标准和根据而已。按照犯罪学界的这种观点, 法学的犯罪概念同犯罪构成理论对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发作、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时实施危害社会、触犯刑法的行为就完全适用了。
对他们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但却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如少教、隔离等。事实上这些措施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使用。但刑法学界却将这些制裁排除在责任之外,固然,它们不属于刑事责任,但它们毕竟还是一种责任,在学理上应当明确,否则既与法理不合,又与事实不符。因此,犯罪学界的主张是科学的、合理的。犯罪学界的主张在实践上既有利于对未成年犯罪人和精神病犯罪人的犯罪预防,在理论上又有利于对他们的犯罪行为进行处理,同时,也符合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
9. 中央电大刑法学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央电大刑法(1)试题2005年11月24日 cxw一. 填空题 1.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_,_和_. 2. 享有_和_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