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刑法
A. 出师表中评价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出师表》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直接描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间接描述形象: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忠义形象。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跨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国方略。
他儒法并用,以法治国,执法必严,赏罚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贤;他审时度势,不断的调整内政外交政策;他重视农业生活,安抚流亡,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他亲率大军北伐,革新武器装备,发明了孔明灯和木牛流马等。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为中国历朝历代所推崇成为智慧的化身。
(1)司马懿刑法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文章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B. 中国历史上像西门豹的好官有 那些
中国历史上像西门豹的好官有以下五个
一、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二、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三、寇准
1、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2、寇准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乡,后移居冯诩,最后迁至华州下邽。寇凖出身于名门望族,其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父亲寇湘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寇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
四、狄仁杰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彭泽县令。
五、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C. 有着千古第一忠臣的诸葛亮,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实
诸葛亮被称为封建时代的第一忠臣,这个“忠”,内容其实很丰富,不是对刘备父子的“私忠”,诸葛亮的“忠”是“公忠”“大忠”。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这是诸葛亮的“忠”。
一、活在人民心中
诸葛亮,蜀汉丞相,史书中称他为“伏龙”,小说中称他为“卧龙”。龙,《说文解字》说: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诸葛亮已经离世近1800年了,世人对他的纪念和评论从未间断。《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归葬定军山不久,蜀汉各地民间祭祀诸葛亮活动便开始,各地纷纷向朝廷请求为诸葛亮立庙祭祀。但这与礼制不符,所以朝廷没有批准。根据汉朝礼制,臣子当配享太庙,也就是列席于帝王庙堂里,祭祀应前往太庙。诸葛亮不是帝王,为他立庙不符合礼仪。
太庙庄严,普通百姓又去不了。于是,当时有很多百姓在清明节以及诸葛亮祭日等节令时在道路边私祭。《襄阳记》记载:“百姓遂园时节私祭于陌道。”这种民间祭祀活动越来越多,蜀汉步兵校尉习隆、尚书郎向充便上表后主,再次请为诸葛亮立庙祭祀。蜀汉景耀六年(263),后主刘禅下诏为诸葛亮立庙于沔阳,这就是今天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武侯祠,也是全国最早的官立武侯祠。沔阳武侯祠新建不久,曹魏镇西将军钟会便率军攻占了汉中。虽是敌对的双方,邓艾对诸葛亮也相当尊敬,特意到武侯祠祭祀,命令全军将士不得在诸葛亮墓地附近放牧砍柴。
后来,为诸葛亮立庙祭祀之风由沔阳传到汉水中游的襄阳以及蜀中各地,诸葛亮曾生活过、去过的地方,大都修建起武侯祠。保存至今的武侯祠就有十多家,这在古代名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西晋泰始十年(274),《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向晋武帝进呈《诸葛氏集》,其中说到百姓对诸葛亮的追思,说梁州、益州的人,“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粱、益之民,咨述亮者,富犹在耳。”这种风气一直沿续到以后历代,晚唐时孙樵云曾说,诸葛亮已经死了500年,百姓对他的思念和纪念仍然很隆重。在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诗文中,也多次提到清明节汉中等地对诸葛亮的民间祭祀。
元明清以后,由于话本、小说、戏剧等艺术的兴起,诸葛亮的形象逐渐圣贤化、神仙化。清人毛宗岗评诸葛亮为古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说诸葛亮与管仲、乐毅比才能更强,与伊尹、姜尚相比,兼有他们二人的才能。康熙皇帝赞叹道:“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为人臣,也就是诸葛亮能做得到。”乾隆皇帝还亲自撰文《蜀汉兴亡论》,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由于有皇帝的的倡导,为诸葛亮编纂文集、以诸葛亮为题著书立说在清代成为风气。
四、质疑声也一直不断
但是,人无完人,诸葛亮也一样。《三国志》在高度肯定诸葛亮的同时,也指出诸葛亮军事方面存在不足,尤其关于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评价对后世影响很大。《三国志》的作者陈寿30岁后到晋朝作官,作为晋臣,他自然有政治忌讳的顾虑,指出诸葛亮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华阳国志》评论诸葛亮虽然个人能力突出,但也指出:“诸葛亮虽资英霸之能,而主非中兴之器。”
晋朝人孙盛曾评论诸葛亮刑法峻急,但对于法正等人却有失纵容,得出诸葛亮失于政刑的结论。南北朝时崔浩曾作《论诸葛武侯》,对诸葛亮提出全面批评:不仅认为他军事才干平平,而且不合时宜,看不清当时的大局,同时又严威切法,个人品德也无善可陈,崔浩认为诸葛亮不能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崔浩可能是全面否定诸葛亮的第一人,但他的文章充满了论点,缺少论据和说理,只是一味否定。宋朝时,苏轼、苏辙父子在对诸葛亮称颂的同时也有一些批评,主要集中在诸葛亮北伐决策失当以及治蜀政策不足等方面。